黑洞吞噬地球的效果图:细菌性痢疾的中药良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8:44
    方一  十味止痢汤  

  药物组成  川连3--6g  黄芩log  黄柏l0g  苦参l0g  椿根皮l0g  煨木香6g  炒白芍6g  乌梅炭6g  双花炭15g  地榆炭15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成150—200ml,频频饮服。

  适应病症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症见下利频繁、便中脓血、里急后重,伴发热、腹痛、哭闹烦躁等。

  病案举隅  区某,男,4岁,近10日来下利不止,便下脓血,日20余行,经西医治疗无效,迁延不愈。诊时发热忽高忽低,腹痛阵作,时欲临厕,解则甚少,脓血较多,红白相夹,肛门潮红,舌红苔淡黄厚腻,脉细。大便常规示粘液(++十),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3~5个/视野。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时毒,蕴郁肠腑,损伤血络脂质,治以清热利湿、调气和血、解毒止痢。方用十味止痢汤加减:黄连6g,黄芩、黄柏、苦参、椿根皮各log,煨木香、双花炭、地榆炭各15g,赤芍、乌梅各20g,3剂。复诊时诉小JLg艮药后次日大便无脓血,连服2剂即解成形粪便,复查大便常规正常。应家长要求继服原方3帖,以固疗效。1月后随访正常。

   评    按  本方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的基础上,着重加解毒、止痢之法,辨痢疾发生之由。湿热素蕴为本,复感时毒为其标,故遣方用药应时刻不忘解毒杀虫,同时顾及痢久伤阴,在大剂清热、利湿、解毒基础上,伍以涩肠上痢之品,既可及时止痢,又可避闭门留寇之嫌。本方以川连、黄芩、黄柏清热利湿;苦参、椿根皮燥湿解毒杀虫;木香、芍药调气和血;双花炭、地榆炭、乌梅清热、凉血、解毒、涩肠止痢。诸药合用,齐奏清热利湿、调气和血、解毒止痢之功,而此功效正与湿热痢疾发生之病机相契,是故用之效捷。

  方二  三黄止痢汤

  药物组成  生大黄log  黄柏log  槟榔log  木香log  焦山楂log 枳壳log 黄连3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煎成200~300ml药液,分次频服,治疗期间忌服生冷、油腻之晶。

  适应病证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型。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稠粘气臭,日十数次或数十次不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干而苦而粘,舌苔黄腻,脉滑数或伴发热等。

  病案举隅  黄某,男,3岁半,3天来下利脓血,白多赤少,挟有粘液冻,日十余次,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粘液(++),曾用痢特灵、氟哌酸等药治疗无效。诊断为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痢疾(湿热型),拟方清热利湿。处方:三黄止痢汤原方。药服1帖,下利减至每日5至6次,腹痛止,遂将前方生大黄改为熟大黄,继进2帖,大便正常,粪检阴性。

   评  按  本方依通因通用之法,以泻止痢。痢疾一病,概由湿热与食滞久阻于肠腑,以致大肠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血络受伤而成痢疾。方中大黄为主药,意为荡涤肠胃除积垢,推陈致新。《本草纲目)谓其能“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辅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配木香、槟榔、枳壳以疏利肠道之气滞而除后重;焦山楂为佐以消食导滞。诸药合用,通腑滑肠而达到止痢的目的。从此可见,用三黄止痢治疗,颇有良效。

 

 

 

  方三  加味椒艾丸

  药物组成 乌梅9 艾叶9 川椒槟榔15g黄芩15g黄连9g

  制剂用法  上述各药用剂量根据患儿年龄而定,每日1剂,水煎服。幼儿可分数次服完。煎法:以一定量水浸泡药5分钟。用武火煎开,改文火煮20分钟,煎取药液少量频服。

  适应病症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案举隅  李某,男,2个月。因发热、解脓血样便,日行十余次,哭吵不安4日,以庆大霉素治疗2天,症状无好转。查肛温39C,急性热面容,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指纹紫滞。其母为“急性菌痢”患者。大便化验:粘液便,镜下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处方:黄芩5g,乌梅、艾叶、川椒、干姜、大黄、钩藤、黄连各1g,槟榔、赤石脂、银花各3g。进1剂,热退,便次减。去银花、大黄、钩藤,继服2剂,诸症消失,大便化验正常。

   评    按  本方是在孙思邈《千金要方》椒艾丸的基础上加入黄连、黄芩、槟榔而成。椒艾丸原为温性药方。加味椒艾丸则成为寒温并用之方。方中椒、艾、姜温暖脾胃;连、芩燥湿消热;槟榔行气消滞;乌梅、赤石脂敛肠止痢。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椒、艾、姜为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乌梅改变胃肠道酸碱度,不利细菌繁殖生长。连、芩对痢疾杆菌有强大杀灭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产物,使之排于体外,减轻全身中毒症状。全方寒温并用,具燥湿运脾,导滞清痢之功。药证相符,故用之效捷。

  方四  三黄秦芍汤

  药物组成  黄连6g  黄芩log  当归log  秦皮tog  白芍log 白头翁12g  广木香5g  大黄5g  甘草5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煎取250ml左右药汁,分3次微温保留灌肠。

  适应病证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上均为急性发作,泻下物以红白粘冻为主,次多量少,便前哭闹不安,较大儿童自诉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发热等。

  病案举隅  刘某,男,5岁。2天前因生冷及不洁之物食后,突然出现腹部疼痛,1日泻痢4次,为红白粘冻,伴里急后重、饮食不佳,但小便尚可。查体T 39.212,脉滑数,舌苔厚腻而黄。大便常规:粘液(+++),白细胞30--40个/视野,红细胞4-8个/视野,吞噬细胞(+)。血常规:白细胞12X109/L,中性0.80。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给予三黄秦芍汤保留灌肠,使用3天后,患儿体温降至37.5摄度,但泻痢仍每日3次。大便常规:粘液(+),白细胞10-12个/视野,红细胞3~6个/视野,再连续灌肠2天后,患儿大便次数已减至每日1次,大便常规化验正常。
 
   
  评    按  本方药味大多苦寒,小/L口服往往不易接受,且容易引起呕吐,灌肠法可免小儿服药之困难,同时还能针对病位、直达病所。药液被肠粘膜直接吸收后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故取效卓捷。方中黄连、大黄、黄芩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解毒作用;白头翁、秦皮则加强三黄清热解毒之力;当归具有行血止血的作用,行血则脓便自愈;木香导滞调气,调气则后重自除;白芍、甘草能缓急止痛、调和气血,善治腹痛。因此,全方共奏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之功,为治湿热积滞诸证之良方,尤其对湿热痢颇佳。本方药用寒凉,故对寒湿痢和虚寒痢效果不佳,临床当辨证使用。
 
  方五  银楂芍药汤

  药物组成  金银花20g 生山楂30g  赤、白芍各log  生甘草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赤多者调适量白砂糖;白多者调适量赤砂糖。6岁以上用上方剂量;3~6岁用上方剂量的1/2—2/3;3岁以下用1/3剂量。
 
  适应病证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夹滞型。

  病案举隅  党某,男,4岁。于3日前因食生冷瓜果而致腹痛,大便稀挟杂赤白脓血,每日达10余次,时发寒热,并曾呕吐1次,伴见厌食、疲乏。查体:T 38.4C,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以上方剂量2/3加葛根、柴胡各6g,并以赤白砂糖各适量调服,2剂而安。

  评    按  本方根据小儿菌痢多属湿热疫毒为患,又夹食挟滞,停于肠中,壅阻气血而成的病因病机而设。方中未用大苦、大寒、大下之药伤中害脾,而以银花之甘寒清其湿热疫毒;不用大黄、槟榔、黄连之类,而以生山楂消食滞助脾运,又人血分而调气行血;同时并用赤、白芍兼人气血,白芍敛阴安脾而缓急止痛,赤芍行血和营以凉血分,二者一收一散,相得益彰;生甘草泻热安中,与白芍相伍更增缓急止痛之功。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食导滞,调气行血之功,而无苦寒大下伤中害脾之虑,故获良效。

  方六  三黄仙马汤

  药物组成  黄连6g  广木香6g  黄柏8g  制大黄8g  仙鹤草8g 马齿苋log

  制剂用法  上方每日1剂,煎水取浓汁40ral,每次20ml肛门给药保留灌肠,1日2次。如1岁以内婴儿则药量稍减,除少数病例出现中毒症状外,其余均可用此方。

  适应病证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壅结脾胃型。

  病案举隅  胡某,男,3岁。于1日前因食用不洁食品而于当日晚5时左右开始发热,腹泻脓血便,日达20余次,伴腹痛,里急后重,口干欲饮,尿短赤、纳呆。曾在当地经抗炎治疗1天无效。诊见:T 39.5C,腹软,左下腹部轻度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大便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大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中医诊断为痢疾,证属湿热壅结脾胃,下注大肠,治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药用:黄连、黄柏、制大黄、马齿苋各log,仙鹤草8g,广木香5g,水煎药汁40mi,每次20ml保留灌肠,1日2次,连用3天后症状消失,后继用2日,大便化验3次正常,告痊愈。

  评    按  本方为灌肠方。小儿痢疾以湿热痢为多见,故本方据此而设,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之功。方中黄连、黄柏清热化湿;马齿苋、仙鹤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大黄化湿导滞、清除余毒;木香调畅气机。本方用药精验,且为外治之方,患儿易于接受,并药证相符,故收敛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