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谬误例子fallacy:中草药图片大全:传染病用药> 细菌性痢疾用药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6:36

牛筋草

别名  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来源  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干丛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条形,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疏生疣状柔毛,中脉显著突起,叶鞘压扁,有脊,边缘近膜质,先端具稀丝状毛,叶舌长约1毫米。夏、秋两季开花,穗状花序纤细,淡绿色,长3-10厘米,宽3-5毫米,2-5花序(少为2)呈指状排列于茎顶,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小穗有花3-6朵。种子卵形,有波状皱纹。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路旁。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牛筋草煎剂对乙脑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防治流行型乙形脑炎:牛筋草30克,水煎当茶饮。连服3天,隔10天再服3天。或:牛筋草60克,白毛鹿茸草、生石膏各30克,水煎服。

2.脱力劳伤、腰背酸痛:牛筋草根或全草30-60克,红枣10个,水煎服。

3.子宫脱垂、脱肛:鲜牛筋草或加蓖麻子捣烂,外敷囟门处。

4.疟疾:牛筋草30克,水煎,冲白酒适量服。

5.痢疾:牛筋草根120-150克,水煎服。

:另有一种蟋蟀草名马唐,外形与牛筋草相似。马唐根浅易拔起,牛筋草根深难拔,马唐植株芊细柔弱,牛筋草较粗状,坚韧,马唐茎秆略圆,基部稍带紫色,叶片短,牛筋草茎秆扁平,基部不带紫色,叶片长,两者不能混用。

木棉别名  英雄树、攀枝花、红棉
来源  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木棉Bombax malabarica L.,以花、树皮、根入药。树皮在广东地区称钉桐皮。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达25米,常高于邻树,故名英雄树。树皮深灰色,幼树干与老树粗枝有短而粗大的圆锥形硬刺,以基部为多,枝轮生而平展,层层向上生长。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达20厘米,小叶多为5片,可达7片,小叶柄长约1.5厘米,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4-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早春先叶开花,花簇生于枝端,花冠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2厘米,花瓣5,肉质,椭圆状倒卵形,长约9厘米,外弯,边缘内卷,两面均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合生成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为5束。蒴果甚大,木质,呈长圆形,可达15厘米,熟后5裂,果瓣内有丝状棉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光滑,藏于白色毛内。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阳坡,村边、路旁。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春季采花,夏、秋剥树皮,春、秋采根。
性味功能  花: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暑。树皮:微苦、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根:微苦、凉。散结止痛。
主治用法  花:肠炎,痢疾,暑天可作凉茶饮用。树皮: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根:胃痛,颈淋巴结结核。用量花10-15克,树皮15-30克,根30-60克。
参考配方  1.痢疾:木棉花、金银花、凤尾草各15克,水煎服。
2.胃痛:木棉根或树皮30克,两面针根6克,水煎服。

地菍别名  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
来源  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茎匍匐而生,表面灰棕色,上部疏被粗毛,节处生根。单叶对生,叶柄短,长不及5毫米,被粗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2-2.5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以至近圆形,叶缘微呈波状,上面近边缘处及下面叶脉疏生粗毛,主脉3条明显。春季开花,1-3朵着生枝端,花梗短,花萼钟状,被长粗毛,花冠紫红色,径约1.5厘米,花瓣5,宽倒卵形至近圆形,雄蕊10,5个较大,花药黄色,镰刀形。浆果球形,熟时紫色,被有粗毛。种子细小,多数。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野草坡、林缘及灌丛中。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根或全草。
性味功能  甘、涩、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 痢疾:地菍根60克,水煎服,冰糖为引,每日1剂。若久痢不愈,加凤尾草30克,鹅不食草6克,同煎。
2.急性肠炎:鲜地菍全草2斤,算盘子根、叶2斤,黄荆子1斤,紫珠1.5斤,加水适量,煎成1升。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3.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0%鲜草煎剂喷喉,每次2毫升,滴鼻每侧每次0.5毫升
4.风湿性关节炎:地菍根30-60克,牛膝10克,水酒煎服。
5.白带:①地菍30克,三白草根15克,白木槿花10克,猪瘦肉60克,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②地菍根、金樱子根各15克,水煎服。
6.小血管外伤出血:地菍全草10斤,加水20斤,熬至5斤,过滤后加防腐剂,每服20-40毫升(温开水冲服,忌热),每日3次。
7.疥癞,烂脚:地菍叶煎水洗。
8.产后腹痛:地菍根、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

波斯菊别名  痢疾草、蛇目菊
来源  为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无毛,高3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叶对生,下部及中部叶有长柄,二次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部叶无柄或下延成翅状柄,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有细长花序梗,径2-4毫米,排列成伞房或疏圆锥花序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外层较短,长约3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顶端尖。舌状花黄色,舌片倒卵形,长8-15毫米,管状花红褐色,狭钟形。瘦果长圆形或纺锤形,长2.5-3毫米,两面光滑或有瘤状凸起,顶端有2细芒。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与分布  原产北美。我国各地常见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  甘、平。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用法  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痈疮肿毒。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波斯菊30-60克,水煎服。
2.痈疮肿毒:鲜波斯菊全草加红糖适量,捣烂外敷。

黄连别名  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  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以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状茎细长柱状,常有数个粗细相等的分支成簇生长,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有极多须根,有时两节之间伸长成较细而光滑无根的杆状状部分,俗称“跳杆”、“过桥”、“过江枝”,外皮综合色,折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金黄色,味极苦。叶片坚纸质,三角卵形,长3-8厘米,宽2.5-7厘米,3全裂,中央小裂片有小叶柄,裂片菱状窄卵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两侧全裂片无柄,不等的二深裂。春季开白绿色小花,花葶1-2条,高12-25厘米,顶生聚伞花序有花3-8朵,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中央裂片羽状深裂,萼片5,窄卵形,长9-12毫米,花瓣小,倒披针形,长5-7毫米,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长3-6毫米,心皮8-12,有柄。蓇葖果长6-8毫米,有细长子房柄,8-12个集生于增长的小花梗上。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山地林中潮湿处。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加工  10-12月挖取者品质较佳。

药理作用  1.抑菌实验:黄连对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形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多种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及滴虫有杀灭作用。与链霉素、黄胺有协同作用。2.对血液的影响:黄连有增强犬血液中白血球吞噬的作用。3.降压作用:黄连所含小檗碱有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使血管舒张,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胆碱酯酶,增强乙酰胆碱作用等因素有关。4.对乙酰胆碱的作用:对动物心脏,小剂量黄连素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量则抗之。有阿托品样作用。5.抗箭毒作用:小剂量时此作用相当强大,显然与抑制胆碱酯酶有关。6.小檗碱有某些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其引起的麻醉动物降压过程中,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大大削弱,但很快即恢复。小檗碱能拮抗肾上腺素及其同类物在麻醉兔身上引起的心律不整、心率加速或变慢及心电图改变。7.对胆汁分泌及血液的影响:小檗碱有利胆作用,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变稀,对慢性胆囊炎患者,口服有良好效果。黄连的热水浸液对家兔在饲喂胆固醇或切除甲状腺后,使升高的血清C/P值较早的恢复正常或降低血脂水平。8.对平滑肌的作用:小檗碱除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对其他平滑肌如子宫、膀胱、支气管、胃肠道都具有兴奋作用。9.其他作用:黄连所含的掌叶防己碱对大鼠的前爪及后爪均有致浮肿作用。黄连的甲醇提取液对大白鼠足踝浮肿及巴豆油肉芽囊性炎症等,局部给药也能使肉芽肿重量减轻,其作用近似保泰松。据称小檗碱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降低家兔眼内压等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恶菊花、玄参、白鲜皮、芫花、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胜乌头,解巴豆、轻粉毒,忌猪肉,恶冷水。

主治用法  急性结膜炎,口疮,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热盛心烦,痞满,消渴,吐血,衄血,痈疖疮疡,烧伤。用量1.5-6克。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或浸乳汁点眼。

参考配方  1.肠炎,痢疾:(香连丸)黄连60克,木香15克,共研细粉。取米醋60克,酌加冷开水,泛为小丸。每服3-6克,每日1-3次。忌食生冷油腻。

2.热病吐血、衄血,发斑、疮疡疔毒:(黄连解毒汤)黄连6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水煎服。

3.痈疖疮疡:黄连、黄芩、黄柏各等量,共研细末,撒敷伤口,或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膏状敷患处。

4.烧伤:黄连、黄柏、黄芩、地榆、大黄、寒水石各30克,冰片0.3克,共研细粉,以40%的药粉加60%的香油调成糊状。先用1%冰片溶液浸泡伤口约3-10分钟,即用棉签粘上药涂伤面,敷药期间可暴露伤面。

5.消骨蒸:黄连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晒干又浸,反复7次,为末,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30-40丸,大麦汤下。

6.消渴尿多:①黄连末蜜丸梧子大,每服30丸,白汤下。②黄连半斤,酒一升浸,煮一时,取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50丸,温水下。③黄连150克,瓜蒌根150克,为末,生地黄汁为丸梧子大,每牛乳下50丸,日2服。忌冷水、猪肉。④黄连末150克,入猪肚内煮烂,捣丸梧子大,饭饮下。

7.中巴豆毒,下利不止:黄连、干姜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匙。

8.痈疽肿毒,已溃未溃均可:黄连、槟榔等分,为末,鸡蛋清调搽之。

9.因惊胎动,出血:黄连末酒服方寸匙,日3服。

10.鸡冠痔疾:黄连末傅之,加赤小豆末尤良。

:下列同属植物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连入药:三角叶黄连(雅连、峨嵋连、刺盖连)、云南黄连(云连)、峨嵋野连(凤尾连、岩黄连)、短萼黄连(土黄连)。

黄芩别名  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来源  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状,略呈圆锥形,外皮棕褐色,片状脱落,折断面由鲜黄遇潮渐变黄绿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1.5-4厘米,全缘,略向下卷,上面深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淡绿色,有黑色腺点。7-8月开花,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一边,苞片叶状,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花冠二唇形,蓝紫色,花冠管近基部作直角向上弯曲,使花直立。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无毛,包围于宿萼中。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山野阳坡或路边,耐旱。分布于长江以北大部分省区和西南地区。

采集加工  春、秋季挖根,以春季的较好。

药理作用  1.抑菌实验:其煎剂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霍乱杆菌、痢疾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2.黄芩煎剂灌胃,对实验性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3.黄芩素对动物过敏性气喘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黄芩甙、黄芩素对动物过敏性浮肿及炎症有对抗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治低气压引起的肺出血。4.黄芩酊剂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可使动物心率减慢,使兔耳及后肢血管轻度扩张。5.煎剂及浸剂对猫、犬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尿量增加的同时,血压也有所下降。6.利胆、保肝作用,黄芩能增加犬、兔的胆汁排泄量,对肝脏中毒有缓解作用。7.黄芩能使血糖上升。8.黄芩在体外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用法  预防猩红热,治热病发烧,感冒,目赤肿痛,吐血衄血,肺热咳嗽,肝炎,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痛,肠炎,痢疾,胎动不安,痈疖疮疡,烧烫伤。用量:6-10克。

参考配方  1.预防猩红热:黄芩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连服3日。

2.急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黄芩12克,芍药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3.孕妇有热,胎动不安:黄芩、当归、芍药、白术各10克,川芎6克,水煎服。

4.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鼻出血:黄芩20克,水煎服。

黄柏别名  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  为云香科黄柏属植物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和川黄柏P. chineid Schneid.,以去拴皮的树皮入药。

形态特征  1.黄柏(关黄柏、黄波椤):落叶乔木,高10-15米。树皮外层灰色并带有甚厚的木拴层,有深沟裂,内层鲜黄色,小枝综褐色,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3片,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5-11厘米,宽2-3.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明显钝锯齿及缘毛,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中脉基部有长毛。夏季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圆锥状,花小,直径约4毫米,萼片5,卵形,先端急尖,花瓣5,长圆形,雄花有雄蕊5,伸出花瓣外,雌花退化雄蕊成鳞片状,雌蕊1,子房倒卵形,5室,花柱短,柱头5裂。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熟时紫黑色。

2.川黄柏(黄皮树):树皮无加厚的木拴层,小叶7-15片,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卵形,上面仅中脉被毛,下面被长柔毛。

生境与分布  黄柏多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涧河谷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等地。川黄柏生于山上沟边杂木林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立夏至夏至间收,在伐倒的树干上先横切再纵切,剥下树皮,趁鲜刮去粗皮,晒干。

药理作用  1.抑菌:黄柏水煎剂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所提取的盐酸小檗碱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杀菌效力,在体内的杀菌作用似较试管中强。2.所含小檗碱不论体外体内均有增强犬血液中白血球吞噬作用的能力。3.小檗碱有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黄柏碱为一季胺碱,具有植物神经节阻断作用,故可引起降压。4.对乙酰胆碱的作用:对动物心脏,小量小檗碱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量则对抗之。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蛙腹直肌收缩可被黄柏碱所抑制。5.小檗碱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使其不易破碎。6.黄柏及黄柏内酯有降血糖作用。7.硝酸银溶液给家兔滴眼,使之充血,小檗碱有减轻充血的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解毒,泻火燥湿。

主治用法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黄胆型肝炎,口疮,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遗精,白带,外用治烧烫伤,急性结膜炎,黄水疮。用量:3-10克。外用适量,研粉敷或油调涂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肠炎:黄柏1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

2.烧烫伤:黄柏、地榆、白芨各等量,焙干研粉,香油调成稀糊状,外敷伤面。

3.流行性结膜炎:制成50%黄柏煎液,以清洁纱布条浸湿洗眼,约5分钟,每日一次。

4.黄水疮:①黄柏、煅石膏各30克,红升丹6克,苦矾12克,共研细粉,麻油或菜油调涂患处,每日1-2次。2-3天局部见新皮时用量酌减,继续涂用5-7天。②黄柏粉、氧化锌粉各等量,香油调成膏,涂患处,每日1-2次。

5.慢性皮肤溃疡:黄柏研细粉,将溃疡面洗净,撒上药粉,用消毒纱布覆盖。

马齿苋别名  马齿菜、马苋菜、猪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长寿菜、马蛇子菜

来源  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35 厘米。茎下部匍匐,四散分枝,上部略能直立或斜上,肥厚多汁,绿色或带淡紫色,全体光滑无毛。单叶互生或近对生,柄极短,叶片肉汁肥厚,长方形或匙形,或倒卵形,长0.6-2.7厘米,宽0.4-1.1厘米,先端圆稍凹下或平截,基部宽楔形,形似马齿,全缘,上面深色,下面淡绿或暗淡红色,除中脉外,余脉均不明显。夏日开黄色小花,3-5朵簇生于枝顶叶状的总苞内。萼片2 ,花瓣5,黄色,凹头,雄蕊10-12,子房下位,花柱顶端4-5裂成线形,伸出雄蕊之上。蒴果圆锥形,自腰横裂为盖帽状,内有多数黑色扁圆形细小的种子。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旁、田间、园圃等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省。

采集季节  夏、秋采收。沸水略烫后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1.本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样物质,能促进上皮细胞生理功能趋于正常,促进溃疡愈合。2.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3.对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此种收缩作用兼有中枢性和末稍性。4.对豚鼠、大鼠、及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兔在体子宫可引起收缩。5.对家兔有降压、利尿、加强肠蠕动作用。

性味功能  酸、寒。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用法  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乳腺炎,痔疮出血,白带,外用治疔疮肿毒,湿疹,带状疱疹。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肠炎:鲜马齿苋1.5斤,干蒸3-4分钟,捣烂取汁150毫升左右,每服50毫升,日3次。

2.产褥热:马齿苋120克,蒲公英60克,水煎服。

3.淋巴结结核:马齿苋180克炒炭存性研细粉,猪板油(净油)240克烧热后放入马齿苋,搅匀,片刻即冒白烟,将锅端下,放入蜂蜜240克,搅成糊状,锅内有沸起现象,冷后成软膏。用药前先用淘米水洗净患处,按疮口大小摊一贴膏药贴患处,纱布固定,每2天换1次,以愈合为度,不可间断。

4.急性阑尾炎:马齿苋、蒲公英各60克,水煎2次,浓缩为200毫升,2次分服。

5.产后出血、剖腹产、刮宫等子宫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马齿苋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直接子宫注射,每次2毫升。

6.钩虫病:鲜马齿苋半斤,水煎浓缩成膏,加米醋50毫升服用,每日一次,三天为一疗程。如需进行二、三疗程,疗程间隔10-14天。

7.带状疱疹:鲜马齿苋60克,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

制剂  马齿苋注射液:将马齿苋切碎加水煮2次,并液过滤浓缩成膏,加5倍96%乙醇泡24小时,过滤2次,回收、除尽乙醇,加蒸馏水至每毫升含生药1.5-3克,灌安瓿,灭菌。

马鞭草别名  马鞭梢、铁马鞭、白马鞭、疟马鞭

来源  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圆至长圆形,长2.5-8 厘米,宽1-1.5厘米,通常三裂,裂片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夏、秋开淡蓝色小花,多花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细长穗状花序,长至30厘米,类似马鞭状,花初时甚密,花轴伸长后各花距离4-8毫米,苞呈小卵状钻头形,萼筒状,顶端5齿,长1.5-2毫米,花冠漏斗状,顶端有5裂片,略作二唇形,裂片顶端全缘,外面有柔毛,雄蕊4,二强,不外露,花药卵形,2室,雌蕊1,子房长方形,4室,每室含1胚珠,蒴果包于萼内,成熟时开裂成4个小坚果。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边及旷野草地,我国大部份地区有分布。

采集季节  夏、秋采收。

药理作用  1.本品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方面效果好。宜在发作前2-3小时注射,它能使疟原虫变形。2.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家兔结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3.本品水提取物给家兔作齿髓电刺激法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镇痛作用更持久。4.马鞭草甙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作用。5.马鞭草甙可促进家兔血凝,大剂量可使蛙的粘膜剥离,并引起痉挛。6.抑菌:马鞭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的31毫克/公升浓度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性味功能  苦、微寒。清热解毒,截疟杀虫,利尿消肿,通经散瘀。

主治用法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感冒发烧,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阴囊肿痛,月经不调,血瘀经闭,牙周炎,白喉,咽喉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疟疾:①鲜马鞭草60-120克,水煎浓缩至300毫升,于疟发前4小时、2小时各服一次,连服5-7天。②马鞭草1份,黄荆条2份,晒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10-15克,连服一周。

2.痢疾:鲜马鞭草60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孕妇慎用。

3.急性胃肠炎:鲜马鞭草60克,鲜鱼腥草30克,捣烂,加冷开水适量,绞汁,服药水,每日2次。

4.丝虫病:马鞭草18克,苏叶15克,青蒿12克,加水150毫升,浓缩至80毫升,早晚两次饭前服。7-10天为一疗程。

5.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肿痛: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6.急性肝炎:马鞭草45克,水煎,分3次服。

7.白喉:马鞭草30克,加水2升,浓缩至300毫升,成人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小儿减量,均连服3-5日。

8.疔疮疖肿:鲜马鞭草60克,水煎服。鲜马鞭草适量,加白糖少许捣敷,1日2次。

飞扬草别名  大飞扬、大乳汁草、节节花

来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体有乳汁。茎基部曲膝状向上斜升,单一或基部丛生,被粗毛,上部毛更密,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状长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3厘米,宽0.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偏斜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稀全缘,两面被毛,下面及沿脉上的毛较密,托叶膜质,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刚毛状撕裂,早落。夏季开淡绿色或紫色小花,杯状聚散花序多数,排成紧密的腋生头状花序,总苞宽钟形,外面密生短柔毛,顶端4裂,腺体4,漏斗状,有短柄及瓣状附属物。蒴果卵状三棱形,贴附短柔毛。

生境与分布  野生于向阳山坡、山谷、路旁或丛林下,多见于沙质土上。我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1.抑菌实验:飞扬草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2.有利尿和中度致泻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微酸、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主治用法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肠道滴虫,消化不良,支气管炎,肾盂肾炎;外用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肠道滴虫:飞扬草60-300克,水煎,分2-4次口服。

2.慢性气管炎:飞扬草120克,桔梗10克,水煎2次,每次煎沸2小时,过滤,混合,浓缩,至60毫升,加白糖适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两个疗程。

3.湿疹:①飞扬草2斤,黑面叶4斤,毛麝香半斤,加水45升,煎成15升。根据患病部位选用坐浴、湿敷或外涂。有感染者,加穿心莲内服。②鲜飞扬草适量,捣烂外敷,或取汁外擦。

4.脚癣:飞扬草330克,白花丹220克,小飞扬、乌桕叶、五色梅、杠板归各110克,水煎2次,过滤去渣,浓缩成1升,搽患处。

5.外伤出血:鲜飞扬草适量,捣烂外敷,外加包扎。

6.疔疮:飞扬草、蛇莓、犁头草(均鲜品)各等分,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7.乳痈:飞扬草20克,生姜2片,水煎服。其药渣捣烂外敷。

铁苋菜别名  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撮斗装珍珠、叶里含珠、野麻草

来源  为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茎细,通常直立,单一或分枝,有纵条纹,具灰白色细柔毛。单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卵形至卵状菱形或近椭圆形,长2.5-5.5厘米,宽1.2-3厘米,先端稍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钝齿,基出3主脉,两面略粗糙,均有白色细柔毛。夏季由叶腋抽出花序,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雄花序在雌花序上面,呈穗状,雄花花萼4裂,裂片镊合状,雄蕊8,花药长圆筒形,弯曲,雌花序藏于对合的叶状苞片内,苞片开展时呈三角状肾形,合时如蚌。雌花萼片3,子房3室,被疏毛,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直径3-4毫米,表面淡褐色,被粗毛。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耕地土中。分布及遍全国。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铁苋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凉。清热解毒,消积,止痢,止血。

主治用法  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儿疳积,肝炎,疟疾,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外用治痈疖疮疡,外伤出血,湿疹,皮炎,毒蛇咬伤。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①铁苋菜60克(鲜品半斤),水煎分3次服。②铁苋菜30克,马齿苋15克,水煎服。

2.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铁苋菜、凤尾草各60克,石榴皮15克,水煎服。

3.小儿疳积:轻者任选一法,重者二法并用。①外敷:鲜铁苋菜15克,姜、葱各30克,鸭蛋1个,捣烂外敷脚心,敷一夜去掉,隔3天敷一次,需要敷5-7次。②内服:铁苋菜60克,煎水去渣,加猪肝90克再煎,吃肝喝汤,连服5-6次。

4.疟疾:铁苋菜90克,水煎,发作前2-3小时服。连服2-3次。

5.丹毒,湿疹:铁苋菜捣绒,取汁外搽。

6.哮喘,咳血:铁苋菜60克,水煎服。

7.刀伤出血:铁苋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野牡丹别名  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杆、炸腰果、山石榴、猪母稔、猪牯稔、高脚稔、痢疾罐、大金香炉

来源  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以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4米。根粗大,浅灰棕色。茎和叶柄密被灰黄色鳞片状粗毛。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卵形,长5-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钝圆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均密被黄色毛绒,主脉7条,少为5条。夏日枝顶簇生3-5朵紫红色大花,有时单生,花梗长约半厘米,与萼均密被长毛,花萼5裂,裂片较萼筒短或近等长,花瓣5,宽倒卵形,长3-4厘米,先端平钝,雄蕊10,5个较长,花丝被毛。果稍肉质,壶形,密被棕色鳞片状粗毛,种子细小,多数。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林缘,草坡、路旁等阳光充足的酸性土壤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根,夏秋采叶。

性味功能  甘、酸、涩、平。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根: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量30-60克。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

参考配方  细菌性痢疾:野牡丹、火炭母各6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萹蓄别名  大萹蓄、鸟蓼、扁竹、竹节草、猪牙草、道生草

来源  蓼科蓼属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或其变种异叶蓼P. aviculare L. var. vegetum Ledeb.,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长10-50厘米,植物体有白色粉霜,茎平卧地上或斜上伸展,稀直立,基部分枝,绿色,具明显沟纹,无毛,基部圆柱形,幼枝具棱角。单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窄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厘米,宽0.5-1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两面均无毛,侧脉明显,托叶鞘抱茎,膜质,具几条不明显细脉,上部白色透明,先端开裂。夏、秋开小花,1-5朵小花簇生全株叶腋,花被绿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边缘白色或淡红色,结果后呈覆瓦状包被果实,雄蕊8,花丝短。瘦果三角状卵形,棕黑色至黑色,具不明显细纹及小点,无光泽。

    异叶蓼与正种极相似,植物体无白色粉霜,叶有柄。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路旁。全国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1.萹蓄有明显的利尿作用。2.本品有祛蛔虫作用。3.有缓下作用。4.抑菌试验:本品对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平。清热利尿,解毒驱虫。

主治用法  泌尿系感染、结石,肾炎,黄疸,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绕虫病,疥癣湿痒。用量6-15克。

参考配方  1.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萹蓄、瞿麦各15克,滑石30克,大黄12克,车前子、木通、山栀、甘草稍各10克,灯心草3克,水煎服,孕妇禁忌。

2.输尿管结石伴肾盂积水:萹蓄、生地、萆薢各15克,川断、补骨脂、杜仲、丹参、泽泻、海金砂各10克,滑石30克,水煎服。有感染加虎杖、金银花各15克。

3.细菌性痢疾:萹蓄50公斤,水煮2次,并液过滤,浓缩,加糖20斤,浓缩至50升,分装消毒备用。每服50毫升,每日2-3次。

4.疥癣湿痒、妇女外阴部瘙痒:萹蓄适量,煎水外洗患处。

苦蘵别名  灯笼草、天泡子、天泡草、黄姑娘、小酸浆、朴朴草、打额泡

来源  为茄科酸浆属植物苦蘵Physalis pubescens L.,以果、根或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通常横卧而斜上,多分枝,有细软毛或近光滑。叶互生,柄长1-3厘米,叶片宽卵形或长圆形,长4-8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斜圆形,全缘或具少数不规则的锯齿,上面疏生短毛。7-9月开花,花单生叶腋,具梗,下垂,花梗长约5毫米,被疏毛。花萼钟状,长约5毫米,先端5裂,基部成平截五角状,花冠短钟状,浅黄色,直径5-7毫米,雄蕊5,子房2室,花柱线形。浆果球形,污黄带紫,宿萼绿色,增大如灯笼,被毛,有明显而突出的棱角5条,包围浆果之外。种子多数。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庭院间阴湿肥沃的地方或山坡、路旁。分布于我国南北直到西南各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本植物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孕妇忌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解毒,消肿利尿。

主治用法  咽喉肿痛,腮腺炎,急慢性气管炎,肺脓疡,痢疾,睾丸炎,小便不利,外用治脓泡疮。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孕妇忌服。

参考配方  1.急性咽喉炎:苦蘵30克,地锦草15克,共捣烂冲蜜服。

2.慢性气管炎:苦蘵制成糖浆,每日服药折合干品150克,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3.细菌性痢疾:苦蘵30克,水煎服。

4.睾丸炎:苦蘵60克,黄皮根30克,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2日。

5.天泡疮:①苦蘵果捣烂,外敷患处。②苦蘵鲜全草捣汁,或果实水煎涂敷患处。③鲜苦蘵适量,煎水外洗,另用苦蘵适量,晒干研末,菜油或麻油调搽。

6.发痧气痛:苦蘵果或根15克,煎水服。

7.小便不利:苦蘵果15克,煎水服。

8.喉头炎、热咳、咽痛:苦蘵鲜根30克,水煎服。或全草研细粉,每日两5-10克,开水送服,连服3日。

9.急性肝炎:鲜苦蘵根60克,捣汁,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

10.疔疮:苦蘵、苍耳(均鲜品)各适量,白糖少许,捣烂外敷。

苦参别名  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来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根圆柱形,外面浅棕黄色。茎直立,多分枝,有不规则的纵沟,幼枝被疏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达25厘米,小叶11-29,叶柄基部有条形托叶,小叶片卵状椭圆形,长3-4厘米,宽1-2厘米,先端稍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全缘,下面白绿色,密生平贴柔毛。夏日顶生总状花序,长约18厘米,约有花30朵,花萼钟状,长约6-7毫米,有毛或近无毛,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5厘米,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二体雄蕊。荚果条形,长5-12厘米,先端具长喙,节间紧缩不甚规则。种子3-7粒,近球形,棕褐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河滩沙地,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  秋季挖根。

药理作用  1.苦参煎剂给家兔口服、肌注或静注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主要由苦参碱引起。2.苦参有抗滴虫、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3.抑菌:苦参对于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4.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同时发生痉挛,终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注射于青蛙也有类似毒性作用。5.有毒,过量时流涎、步伐不整、呼吸脉搏急速、惊厥、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清热利湿,祛风杀虫。

主治用法  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黄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白带,痔疮肿痛,麻风,外用治外阴搔痒,阴道滴虫,烧烫伤,灭蛆,灭孑孓。用量:5-1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外敷。不能和藜芦同用。

参考配方  1.急性细菌性菌痢疾:苦参30-45克,水煎浓缩至60-90毫升,每服20-30毫升,每日3次。

2.阴道滴虫:苦参、木槿皮、黄柏各150克,枯矾24克,共研细粉,每两药粉加凡士林60克,加蛇床子油适量,调成软膏。每用1-2克,纱布包扎塞阴道,每日2次,连用15日。

3.妇女外阴搔痒:苦参30克,蛇床子15克,川椒6克,水煎熏洗。

4.顽固性湿疹:苦参、蛇床子、苍耳子各30克,川椒、雄黄、白矾各3克,加水500毫升,熬成煎剂,去渣,药液局部湿敷。

算盘子别名  算盘珠、野南瓜、果盒仔、金骨风、山金瓜、臭山橘、馒头果、狮子滚球

来源  大戟科算盘子属植物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 (L.) Hutch.,以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少数可达5米。茎直立,分枝,枝密被锈色或黄褐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仅脉上被疏短柔毛或几无毛,下面粉绿色,密被短柔毛,托叶三角形。夏秋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雄花位于小枝下部的叶腋内,或有时雌花和雄花同生于一叶腋内,雄花有细长的花梗,萼片6,2轮,条状披针形,雄蕊3,雌花较小,萼片卵形,子房通常5室,每室2胚珠,花柱连合成短筒状,花梗短。蒴果扁球形,形如算盘珠,常具8-10条纵沟,成熟时带红色,密被柔毛。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区。

采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夏秋菜叶。

性味功能  味苦、涩、凉。清热利湿,祛风活络,补虚,调经,镇咳。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咽喉痛,疟疾,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白带,痛经。用量15-30克。

参考配方  1.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算盘子叶、桃金娘叶各等量,研粉,每服1克,每日3次。

2.急、慢性细菌性痢疾:①算盘子根、六月雪根各30克,铁扫帚根、甘草各15克,陈皮、陈芋头叶柄各10克,萹蓄60克,加水1升,煎成250毫升,分2-3次服,1日服完。②算盘子果、红糖各30克,水煎服。

3.虚弱无力:算盘子果150-180克,炖肉或蒸鸡吃。

4.经闭:算盘子果30克,蒸烧酒服。

5.久咳:算盘子果半斤,炖猪蹄吃,早晚各吃一次。

6.肠风脱肛:算盘子根30克,煮猪大肠食。

7.淋巴结核:算盘子根、枸骨根、爬壁藤各30克,紫背天葵子15克,水煎服。

注:孕妇忌服。

石榴别名  安石榴、珍珠石榴、石榴皮

来源  安石榴科安石榴属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以根、茎皮、花、叶、果皮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树皮灰褐色,幼枝略带四棱,先端常成刺尖。叶多对生,有柄,叶片长方窄椭圆形或近倒卵形,长2-9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侧脉不明显。夏季开红色花,单生枝顶叶腋间,两性,常有多花子房退化不育,有短梗,花萼肥厚肉质,红色,管状钟形,顶端5-7裂,花瓣与萼片同数,宽倒卵形,质地柔软多皱,雄蕊多数,着生萼筒上半部,子房下位,子房室分为相叠二层。浆果近球形,果皮厚革质,顶端有直立宿存花萼。种子多数,有肉质外种皮。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根、茎皮全年可采;花、叶、果皮夏秋采,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1.石榴皮碱和伪石榴皮碱均为平滑肌毒,对绦虫有麻痹作用,可夺去其运动能力而致死。2.石榴皮水浸液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型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酸、涩、温。收敛止泻,杀虫。

主治用法  果皮、根皮:虚寒久泻,肠炎,痢疾,便血,脱肛,血崩,绦虫病,蛔虫病,外用果皮治稻田皮炎。花:吐血,衄血,外用治中耳炎。叶:急性肠炎。根皮、果皮用量3-10克。花用量3-10克,外用研粉,用适量吹耳内。叶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石榴皮15克,水煎加红糖适量,分2次服,连服3-5天。

2.脱肛:石榴皮、红枣树皮(炒)各10克,白矾3克,共研细粉,每次便后清洗肛门周围,然后敷患处。

3.蟯虫病:石榴皮3克,槟榔5克,水煎服。或石榴皮10克,煎汤约100毫升,睡前灌肠。

4.吐血、衄血:石榴花30-90克,水煎服。

5.稻田皮炎:石榴皮120克,水煎浸泡患处。

6.急性肠炎,水泻不止:石榴叶60克,生姜15克,食盐30克,炒黑,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另用葱白、大粒食盐各适量,炒热,布包敷腹部。

注:石榴皮碱中毒时,引起发热、头晕、视物模糊、蚁走感、恶心、呕吐、甚至弱视、腓肠肌痉挛、全身抽搐。

白头翁别名  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来源  为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外皮黄褐色,粗糙,有纵纹。基生叶4-5,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8.5-16厘米,下面有柔毛,三全裂,中央裂片有柄,3深裂,侧生全裂片无柄,不等3裂,叶柄长5-7厘米,密生白色长柔毛。4-5月开花,花葶1-2,高15-35厘米,总苞钟形,管部长3-10毫米,有密柔毛,裂片条形,花单朵顶生,萼片花瓣状,6片排成2轮,蓝紫色,长2.8-4.4厘米,外面有绵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多数,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长3.5-4毫米,宿存羽毛状花柱长3.5-6.5厘米。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原草地,低山草坡或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地。

采集季节  春季或秋季采挖,春季的质量较好。

药理作用  1. 白头翁煎剂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2.能杀灭阴道滴虫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毫克/毫升。3.抑菌实验: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4.白头翁素有镇静、镇痛及抗痉挛作用。5.除去根部的白头翁全草含有一种强心成分,其作用略似洋地黄。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用法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湿热带下,痔疮出血,鼻出血。用量:10-15克。全草切碎压出浆汁可喷杀蛆虫、孑孓。

参考配方  1.痢疾:白头翁、秦皮各10克,黄柏12克,水煎服。

2.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头翁1斤,地榆、诃子肉各2斤,公丁香150克,共研细粉,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服2-3粒,每日4次。

3.急性细菌性痢疾:白头翁15克,黄芩、黄柏、秦皮、赤芍各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4.阿米巴痢疾:白头翁30克,水煎服。如病症严重,可取白头翁30-4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做潴留灌肠,每日1次。

5.热痢,阿米巴痢,大便脓血:白头翁15克,黄连1.5克,黄柏6克,秦皮10克,水煎服。

水杨梅别名  水石榴、小叶团花、白消木、鱼串腮

来源  为茜草科水杨梅属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 Hance.,以叶、花、果实、树皮、根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3米。茎多分枝,枝细长,通常红褐色,具白色皮孔和细毛,渐老则无毛。叶对生,近于无柄,叶片革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厘米,宽8-12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下面侧脉有毛。夏季开花,头状花序球形,直径约1厘米,由多数小花密集而成,单独顶生或腋生。花小,花萼5裂,条形,花冠管状,5裂,淡紫红色或白色,雄蕊5,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喉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长条形。蒴果小,楔形,成熟时带紫红色,集生于花序上,形如杨梅。

生境与分布  生于溪边、堤畔、山谷、山间低湿处。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华南地区。

采集季节  6-8月采花,9-11月采果实,根、茎皮全年可采,夏、秋采叶。

药理作用  1.对宫颈癌细胞有抑制作用。2.抑菌试验: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花、果: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阴道滴虫病。叶、茎皮:跌打损伤,骨折,疖肿,创伤出血,皮肤湿疹。根:感冒发热,腮腺炎,咽喉肿痛,风湿疼痛。用量花、果:10-15克。根:15-30克。茎皮、叶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  1.痢疾:水杨梅全株30克,水煎服。或花、果15克,水煎服。均为每日3次。

2.牙龈肿痛:水杨梅、茅莓根各12克,山芝麻、两面针各10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3.阴道滴虫:水杨梅花、果序制成20%流浸膏涂阴道。或用水杨梅浸膏片3克,塞入阴道内。

4.小儿疳积:水杨梅10-15克,水煎服。

5.腰扭伤疼痛:水杨梅根30-60克,水煎,对酒少量内服。

6.漆疮:水杨梅根120克,煎水洗患处。

7.跌打损伤:水杨梅鲜根60克,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8.外伤出血:水杨梅鲜叶或花,捣烂外敷。

9.疖肿、下肢溃疡:鲜水杨梅根皮或加鲜筋骨草,加白糖捣烂敷患处。另用水杨梅根15-30克,水煎服。

山楂别名  红果子、棠棣子

来源  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 Brown.山楂C. pinnatifida Bunge.野山楂C. cuneata Sieb. Et Zucc.以果实、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  1.山里红(大山楂、北山楂):落叶小乔木,高约6米,分枝多,无刺或有少数短刺,无毛。单叶互生有长柄,长2-6厘米,托叶镰形,较大,边缘有齿,叶片广卵形或菱状卵形,长6-12厘米,宽5-8厘米,有5-9羽裂,仅下面一对裂片较深,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常稍偏斜,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面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柔毛。初夏枝端或上部叶腋抽出伞房花序,有花10-12朵,花梗被短柔毛,花萼5齿裂,花冠白色或稍带红晕,花瓣5,宽倒卵形,雄蕊20个,梨果球形,直径可达2.5厘米,深亮红色,有黄白色小斑点,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一深洼,小核3-5。图为山里红。

2.山楂(酸梅子):与上种极相似,叶片较小,长5-10厘米,宽4-7.5厘米,3-5羽状深裂,羽裂较上种为深,叶片卵状披针形,果实较小,直径1-1.5厘米,深红色。 

3.野山楂(南山楂、猴楂、药山楂):落叶灌木,高达1.5米,有尖细直刺,长达8毫米,叶先端通常3浅裂,很少5-7裂,果实小,直径1-1.2厘米,常具有宿存的反折萼片。

生境与分布  山里红:生于山坡沙地,河边杂林,北方有栽培。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江苏、河南时有所见。山楂:生于山坡林缘、河岸灌丛。北方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江苏、河南等地。野山楂:生于山谷阳坡,原野灌从。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10月采果,切片晒干,春秋采根,夏秋采叶。

药理作用  1.口服山楂能增加胃中酶类分泌,促进消化,所含解脂酶亦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2.动物实验证明山楂可使血管扩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血压下降。3.山楂久服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4.山楂酸有强心作用,花、叶制剂亦有强心、降压作用。5.山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焦山楂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6.山楂对子宫有收缩作用。

性味功能  甘、酸、温。消食化滞,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果:肉食积滞,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细菌性痢疾,肠炎,产后腹痛,高血压病,绦虫病,冻疮。叶:煎水当茶饮,可降血压。根:风湿关节痛,痢疾,水肿。果用10-15克,根30-60克,叶适量。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山楂、红糖各30克,红茶10克,水煎服。

2.血脂过高症:山楂根、茶树根、荠菜花、玉米须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小蘗别名  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

来源  为小蘗科小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以根、根皮,茎、茎皮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有刺灌木,高1-2米,茎丛出,老枝灰黄色,具槽,幼枝淡黄色,表面散布黑色细小疣点,刺三叉,长2-3.5厘米,粗壮坚硬,形似豪猪刺。叶革质,常5片丛生,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至窄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沿具刺齿。夏、秋开淡黄色花,约15-3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8-15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花瓣长椭圆形,顶端微凹,胚珠单生,浆果椭圆形,表面被淡蓝色粉,有宿存花柱,种子一粒,椭圆形。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或石灰岩地区向阳坡地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春、秋采挖。

药理作用  1.本植物主要含小蘗碱,可参阅黄连条目下的小蘗碱作用。2.抑菌实验: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3.大叶小蘗对多数细菌有抑制至杀灭作用,易感微生物很广,有痢疾杆菌、各种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各种结核菌、白日咳嗜血杆菌、枯草杆菌、流感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利什曼原虫、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用法  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小蘗15克,水煎服。或3%小蘗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日2次。

2.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早期乳腺炎、泌尿系感染,外伤感染:1%小蘗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日2次。

3.副伤寒:小蘗4斤,水10升煎至5升,每服70-100毫升,日服2-3次。

4.慢性气管炎:小蘗30克,桑皮15克,麻黄12克,桔梗10克(一日量),制成浸膏片,分3次服。10天一疗程。

5.跌打损伤:小蘗根30克,泡酒内服外搽。

6.黄疸:小蘗茎15克,水煎服。

注:同属植物有小黄连刺、细叶小蘗、大叶小蘗(黄芦木)、直序小蘗、刺黑珠、长叶小蘗、石妹刺(大黄连刺)、毛叶小蘗等。

地锦草别名  奶浆草、铺地锦、铺地红、血见愁、卧蛋草、雀儿卧蛋、小虫儿卧蛋

来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斑地锦E. maculata L.,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长约15厘米,含白色乳汁。茎芊细,假二岐分枝,枝柔细,初带浅红色,秋季变为紫红色,疏生短细毛。单叶对生,偶有互生者,柄短,叶片长圆形至长矩圆形,长约1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圆,微凹陷,基部偏斜,边缘有浅细齿状缺刻,下面灰绿色或略带紫色,无毛或疏生短毛。夏末秋初开小花,杯状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单性同株。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横矩圆形,具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锥形,成熟时先裂为三瓣,每瓣再2裂。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斑地锦植株较小,有白色细柔毛,叶中部有紫色斑纹。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路旁、田间。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全草。

药理作用  1.抑菌试验:地锦草在体外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抗菌谱很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杆菌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肠炎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等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2.止血试验:地锦草全草干粉末撒于狗股动脉切开处,止血效果明显。3.中和毒素试验:地锦草100%、50%、25%的酊剂经动物实验,对白喉毒素有明显的“中和”作用。抑菌、杀菌、“中和”作用以酊剂效果好,煎剂次之,浸剂较差。

性味功能  苦、辛、平。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黄疸,小儿疳积,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肿痛,痈疖肿毒,下肢溃疡,皮肤湿疹,烧烫伤,毒蛇咬伤。用量:10-15克。外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肠炎:①地锦草1斤,加30%乙醇1000毫升,浸泡24小时,过滤,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3次。②地锦草、铁苋菜、凤尾草各1250克,加水8升,煎至3升,加调味剂、防腐剂适量,备用。每次口服30-40毫升,每日3-4次。

2.痈肿恶疮、刀伤出血:地锦草60克,牛膝12-15克,土茯苓30克,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忌食酸辣。

3.乳汁不足:地锦草30-60克,同鱼煮服。

四方拳草别名  母草、四方草、开怀草

来源  为玄参科母草属植物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L.)F.-Muel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8-20厘米。茎下部匍匐披散,着地生根,多枝,直立部分四棱形,无毛或稍被疏毛。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宽卵形或三角卵形,长5-15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疏浅齿。夏末秋初开花,三出聚散花序顶生,在叶腋的多为单生,无总花梗,小花梗长,萼绿色或浅紫色,膜质,长4-5毫米,有脉5条,先端5浅裂,裂片短尖,长约1.5毫米,花后常深裂,花冠长约8毫米,略呈二唇形,裂片近等长,紫色,雄蕊4个,全部发育。蒴果长圆形或卵形,与宿萼近等长。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阴湿草地,田边,水沟边。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

采集季节  四季可采。

性味功能  微苦、凉。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用法  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肾炎水肿,白带,外用至痈疖肿毒。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月经不调:四方拳草15克,研末,蒸鸡蛋2个吃。

2.劳伤咳嗽:四方拳草30克,水煎服。

双肾藤别名  马蹄、羊蹄藤

来源  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behana Craib.,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被红棕色柔毛。茎有纵棱。单叶互生,叶柄长2-4厘米,叶片先端和基部均为心形,甚似双肾,长3-8厘米,宽4-9厘米,顶端裂至1/4-1/2处,裂片钝圆,主脉7-9条,下面疏被柔毛,不分枝的卷须1-2条与叶对生。夏季茎顶及叶腋抽出伞房花序,总梗及花轴被毛,有花多朵,花萼管状,被红棕色毛,长约1.5厘米,花瓣5,粉红色,有紫色脉纹,椭圆状匙形,长13-17毫米,先端钝圆,皱边,两面均被红棕色长柔毛,雄蕊10,3个能育,较花瓣稍短,子房有长柄。荚果带形,扁平,长14-30厘米,无毛,网脉明显。种子多数。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石隙、林缘灌丛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秋季采根。

性味功能  苦、平。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防治痢疾,睾丸肿痛,阴囊湿疹,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细菌性痢疾:双肾藤根30-6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半边旗别名  半边蕨、单边锯、半边牙、半边梳、半边风药

来源  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横走或斜上,被黑褐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或疏生,二型,柄长20-50厘米,无毛,有光泽,禾秆色或赤棕色,具四棱,生孢子囊得叶片卵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10-25厘米,先端渐尖,一回羽状分裂,顶部为羽状深裂,下部羽片有短柄,近对生,半边羽状分裂,裂片长2-5厘米,上侧裂片不发达或无,不生孢子的羽片其裂片有细锯齿,叶两面无毛,叶脉通常2叉分支。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叶缘,囊群盖膜质,有略变形的叶缘反卷而成。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山坡、山沟阴湿处。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和西南各省区。

采集季节  四季可采集全草。

性味功能  苦、辛、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熄风平肝。

主治用法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外用治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疡疖肿,湿疹,毒蛇咬伤。用量: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水煎洗患处。

参考配方  1.中风:半边旗、石菖蒲、决明各10克,煎水服。

2.痢疾,毒疮:半边旗30-60克,水煎服。

十大功劳别名  黄天竹、土黄柏、刺黄柏、刺黄芩

来源  为小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Fort.)Garr.根、茎、叶入药。

形态特征  长绿灌木,高可达4米,全体无毛,根粗大,黄色,茎粗壮直立,木材黄色,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25-40厘米,有叶柄,小叶7-15片,厚革质,小叶无柄,卵形,长4-12厘米,宽2.5-8厘米,顶生小叶较大,有柄,每边有2-8刺锯齿,上面蓝绿,下面黄绿至灰白,夏、秋季开褐黄色花,芳香,总状花序顶生直立,有6-9簇,萼片9片,排为3轮,外轮较小,花瓣6,雄蕊6,浆果卵形,暗蓝色,有白粉。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集季节  秋冬砍茎挖根,叶全年可采。

药理作用  10%的茎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中毒敏感。

性味功能  苦、寒。叶滋阴清热,根茎清热解毒,活血利水。

主治用法  叶:肺结核、感冒。根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口腔炎。外用治眼结膜炎,痈疖肿毒,烫火伤。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  1.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十大功劳、朱砂根、岗梅、栀子、淡竹叶、木通、射干、甘草各10克,生石膏12克,水煎2次,得约100毫升,每服50毫升。成人倍量。

2.支气管炎、肺炎:十大功劳根、虎杖、枇杷叶各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3.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十大功劳根10-15克,赛葵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4.眼结膜炎:十大功劳叶200克,蒸馏水1升,煮沸、过滤、消毒、滴眼,每日数次。或以人乳磨根,滴患眼。

5.腹水:十大功劳根120克,乌桕根60克,钻石风根60克,芭蕉根120克,水煎去渣,加肉汤120克分两次服,服后则泻,若腹水已消,泻不止者,用天花粉60克,大青根60克,水煎服。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6.跌打损伤:十大功劳根15克,万年青根(去外皮)6克,杜衡根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7.肠胃炎、痢疾:十大功劳根茎12克,土茯苓根6克,萝卜菜10克,茶叶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8.风火牙痛:十大功劳叶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痛甚者服2剂。

9.咽喉肿痛:十大功劳根6克,牛夕根6克,水煎服。

凤尾草别名  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

来源  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质硬而短,密被条状披针形黑褐色鳞片。叶二型,丛生、近革质、两面无毛,叶脉明显,细脉从中脉羽状分出,叶柄长15-25厘米,灰棕色或禾秆色,生孢子囊的叶长卵圆形,长20-45厘米,宽15-25厘米,一回羽状复叶,但下部羽片往往2-3叉,除基部一对有柄外,其他各对基部下延,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翼,翼在叶轴上部宽3-5毫米,羽片或小羽片长条形,先端渐尖,不育,边缘为锯齿状,向下为全缘,不生孢子囊的叶其羽片或小羽片较宽,边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侧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线状,沿下面叶缘连续分布。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较阴湿处的石隙中或墙缝及水井边。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季节  四季可采。

性味功能  淡、微苦、凉。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痢疾、胃肠炎、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带、崩漏、农药肿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①凤尾草、铁苋菜、地锦草各30克,水煎服。②凤尾草30克,黄毛耳草15克,爵床15克,水煎加蜂蜜30克冲服。每日1剂,分2次饭前服。连服3-5剂。③每日用凤尾草15-30克,水煎服,连服数日。

2.胃肠炎:鲜凤尾草3500克,水煎去渣,浓缩成1000毫升,每服10毫升,每日3次。

3.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①凤尾草、酢浆草、连钱草各30克,水煎服。②鲜凤尾草60-9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数日。

4.农药1059、1605等中毒:凤尾草、金银花各120克,甘草60克,水煎,一次灌服两大碗。

5.扁桃体炎:凤尾草15克,水煎服,连服数日。

冰糖草别名  土甘草、四时茶、米碎草

来源  玄参科野甘草属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25-80厘米。茎有棱,光滑无毛。叶小,对生及轮生,有短柄,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常近菱形,长5-3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成柄,上部边缘有单锯齿或重锯齿,枝叶嚼之有甜味。夏秋间开白色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梗长4-10毫米,无小苞片,萼片4,分生,卵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具睫毛,花冠直径4-5毫米,辐射状,4深裂,喉部有长毛,裂片近等大,雄蕊4,花药箭形,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截形或凹入。蒴果卵状至球形,直径2-3毫米,室间室背均开裂,果瓣薄,边缘内弯,中轴胎座宿存。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旁、路边、坡坎、沟旁等阴湿草地处。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在我国温暖地区驯化为野生。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凉。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肠炎,细菌性痢疾,小便不利,外用治痱子,皮肤湿疹。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取汁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冰糖草、羊蹄草各30克,陈仓米10-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感冒咳嗽:鲜冰糖草30克,薄荷10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

盾果草别名  盾形草
来源  为紫草科盾果草属植物盾果草Thyrocarpus sampsonii Hance.,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全体密被长糙毛。茎多数,直立,单一者从基部分枝,基生叶丛生,莲座状,具柄,匙形,长3.5-19厘米,宽1-5厘米,两面有细糙毛,茎中部叶较小,无柄,窄矩圆形或倒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厘米。4-5月开花,花单生叶腋或着生叶外,或成腋生有多数小苞的蝎尾状花序,长7-20厘米,苞片窄卵形至披针形,花萼长1.5-2.5毫米,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尖锐,长2-3毫米,具粗毛,花冠紫色、蓝色或白色,檐部直径3-6毫米,裂片5,长1-2.5毫米,筒较裂片稍长,在喉部有5个附属物,雄蕊5,内藏。小坚果4,圆卵形,具瘤状突起,顶部外层边缘有一轮长齿,直立,内层不裂呈瓶口状,内外二层紧贴。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草地或石山灌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4-6月采集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凉。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痈疖疔疮,菌痢,肠炎,全草鲜品30克或干品10-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菌痢,肠炎:盾果草15克,每日2次煎服。
2.疔疮疖肿:鲜盾果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药渣外敷患处,或用鲜全草捣烂外敷患处。

 

丁香蓼别名  水丁香、银仙草、水蓬砂

来源  为柳叶菜科丁香蓼属植物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 Roxb.,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基部平卧地上或斜升,节上多根,上部直立,有棱角,多分枝,被柔毛,秋后变紫红色。单叶互生,柄短,叶片披针形,长4-7.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秋季开黄色花,花1-2朵,腋生,无梗,花萼、花瓣均4-5裂,萼宿存,花瓣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窄成短爪状,早落,雄蕊与花瓣同数,子房下位,细长如花梗状。蒴果条状四棱形,直立或微弯,成熟时变为绿紫色。4室,每室有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田边、沼旁及水沟边等水湿地带。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季节  夏秋采全草。

性味功能  苦、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用法  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膀胱炎,白带,痔疮,外用治痈疖疔疮,蛇虫咬伤。用15-30克。治痢疾,鲜品可用90-120克。外用适量,以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痢疾:①鲜丁香蓼120克,水煎加糖适量服。②丁香蓼、拳参根各15克,煨水冲红糖服。

黄连木来源  为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以树皮及叶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米。冬芽及初放嫩叶均呈鲜红色,树皮灰褐色,木材鲜黄色,小枝被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为叶的1/3-1/2,小叶10-16,具短柄,小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楔形,全缘,幼时被毛,渐光滑,仅两面主脉有微柔毛。4月开白绿色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总状花序,长5-8厘米,雌花为疏松的圆锥花序,长18-22厘米,花萼2-5裂,无花瓣,雄花有3-5雄蕊,花丝合生,雌花子房近圆形,柱头3裂。核果倒卵圆形,先端具小尖头,初为黄白色,成熟时变红色、紫蓝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庄附近阔叶林中。分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采集加工  全年采树皮,夏秋采叶,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痢疾,皮肤瘙痒,疮痒。用量3-6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敷患处。

中草药图片大全:传染病用药> 细菌性痢疾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细菌性痢疾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细菌性痢疾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流行性腮腺炎用药篇海金砂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阿米巴痢疾用药篇2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传染性肝炎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肺结核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流行性腮腺炎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传染病用药 >> 阿米巴痢疾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遗精用药篇、 冠心病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儿科病用药 >> 消化不良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外科用药 >> 水火烫伤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妇科病用药 >> 乳汁不下用药篇---养生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妇科病用药 >> 月经不调用药篇---养生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外科用药 >> 阑尾炎用药篇2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外科用药 >> 痈疖、丹毒用药篇 s 中草药图片大全:内科病用药> 大便干燥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内科病用药> 偏正头痛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内科病用药> 寄生虫病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妇科病用药> 月经不调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妇科病用药> 乳汁不下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儿科病用药> 麻疹用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