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与拉马努金:民间文学奇葩――题壁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37:32

www.guangzhou.gov.cn2007年1月10日 10:38:05来源: 越秀区委宣传部作者: 陈明

            
    当我们到风景美丽的旅游区旅游时,往往看到山崖、寺壁、驿亭、廓柱、树木、竹林刻有“某某到此一游”,都指责为“破坏古物”“没有公德”。确实,这些没有意义的刻字很影响雅观。但又不由得使我想起古代的题壁诗,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 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
   也许因为我是女性,比较关注女子题壁诗。女子题壁诗大多是那些身处逆境、遭遇不幸的女子的感愤之作。她们没有权势,失去依靠,生死无着时,为抒发自己的心声,题壁成了生命完型的一种方式。
    清代女子题壁诗多作于明末清初。这是一个明清交替的动乱时期,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王朝覆灭;清世祖福临在北京当了皇帝,清兵直逼江南,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人们的和平生活被破坏了,清初女子题壁诗多是对动乱生活的反映。有的属于身陷囹圄的悲愤之作,有的属于流离失所的哀怨之作。顺治初年,湖南长沙女子王素音战乱被追兵所俘,来到北京良山玻璃河时于馆舍壁上题诗曰:
  多病多魔欲问天,此身已判入黄泉。
  可怜魂魄无归处,应向枝头化杜鹃。
    王素音愿自己化杜鹃啼血,抒发自己至死不渝的哀怨之声。
    民女卫琴娘在北固山的绝命题壁诗也令人伤感! 清顺治三年(1646)冬,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扬公祠的墙壁上曾发现有人用木炭题写的诗三首:
    梦里还家拜阿娘,相逢泣诉泪千行。
    窗前绿树依然在,那得看来不断肠。
    衣片鞋帮半委泥,千辛万苦有谁知?
    几回僻处低头看,独自伤心独自啼。
    目断天台旅雁长,青山绿水杳茫茫。
    不知憔悴中途死,魂梦何时返故乡。
   这字字句句虽还稚嫩,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十分浓烈、真挚。这是一个名叫卫琴娘的反清烈女子题写的绝命诗。诗旁还有这名少女写的骈体自述:这年清军南征部队到达浙江天台县,掳走刚刚结婚三月的天台少女卫琴娘。卫琴娘被清军掳到淮河,眼见离家乡越来越远,一天夜里,她佯装因身体不适早早睡了,到了半夜,她趁看守不备,悄悄起身,抄起一件吹打乐器猛击看守头部,将看守打昏,逃了出来。逃出军营的卫琴娘,一直向南走,吃尽千辛万苦,南行到了镇江。那一天,她来北固山甘露寺,远眺江北,庆幸自己终于逃出虎口到了江南,再望南天,茫茫青山,遥遥绿水,她觉得要返回天台是不可能了,而且随时有可能被清兵追上。思前想后,她越想越感到绝望,不如一死相抗。于是,卫琴娘平静地抬起身子,用地下丢落的木炭在墙壁上写下自述与绝命诗。 后来,卫琴娘的事情与诗作在镇江城中广为流传,康熙年间的《丹徒县志》中还作了记载。魏源等人还作诗歌咏。
   湖南武陵十五岁少女在清初的动乱被追兵所俘。从此她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于是在旅店的墙壁上题诗三首:
  生小盈盈翡翠中,那堪多难泣孤穷。
  不禁弱质成囚系,衣自阑珊首自蓬。

  垂垂绀发未瓜期,锦帐罗帏梦已稀。
  魂化杜鹃应有日,壁间先写断肠诗。

  一丝残息自淹淹,泪落衣裳血色鲜。
  漫托秃毫空写怨,有心人见定相怜。
    杭州钱塘有女子吴芳华,字彦囚,嫁给当地文人康某为妻。结婚三个月,清兵攻破杭州,她从夫逃奔天竺,不幸为官兵所获至北方。途经 卫州,芳华在旅舍之壁题四绝句:
  风劲空江羯鼓催,降旗飘s风城开。
  将军战死君王系,薄命红颜马上来。

  广陌黄尘暗鬓s,北风吹面落铅华。
  可怜夜月箜篌引,几度关山作暮笳。

  春花如醉绮如烟,良夜知心画阁眠。
  今日相思浑似梦,算来可恨是苍天。

  盈盈十五破瓜初,已作明妃别故庐。
  谁散千金齐孟德,镶黄旗下赎名姝。
    诗后还写:“后之过此者,为妾归谢稿砧,当索我于白杨青冢间也。”看见的人无不为之断肠。
    据《庚子纪事》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攻金进北京,人民逃难避祸。有无名女子携一姥一仆向北逃。途中,无名女子于旅店的墙壁上题诗,表现了对列强入侵的愤慨:
  无计能醒我国民,丝丝情泪h红巾。
  甘心异族欺凌惯,可有男女愤不平。
    无名女子题壁诗实质是一篇号召反抗列强的誓词。
    当然,女子题壁诗也有对爱情的追求。 在我国清代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记录了普通的扬州民女李妙惠题写在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并因此传下了一段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
    李妙惠是明朝成化年间扬州城里名传一时的美貌才女。少女时,便能写一手极雅致圆熟的诗文,常被当地文人们传抄吟诵。李妙惠不慕权贵爱才学,拒绝了许多贵族公子的求亲,十六岁时嫁给了家境不丰的同乡、普通读书人卢穿。卢穿到京城应试,一去就没了消息。李妙惠的父母见女婿音信全无,便把李妙惠叫回了家,强迫她改嫁给一个叫谢启的江西盐商。李妙惠虽对父母的做法非常不满,但终难违命,只能随谢启离开扬州到江西去。当船行至镇江时,停泊在金山脚下,李妙惠一人前往江天禅寺进香,许愿时感到心中无比惆怅,更加思念那远方的丈夫。于是她从寺僧处取来笔砚,在江天禅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自己抒发愁肠的诗句:
  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
  盖棺不作黄金妇,入地还从折桂郎。
  彭泽晓烟归宿梦,潇湘夜雨断愁肠。
  新诗写向金山寺,高挂云帆往豫章。
    她无奈地随盐商而去。事有凑巧,第二日金山江天禅寺又迎来了卢穿,他刚刚从京师金榜题名归来,到金山来观赏山光水色,忽然在江天禅寺的墙壁上读到自己妻子李妙惠的诗作,真是悲喜交加,马上叫人买了一艘快船,催船夫向西追赶,终于追上李妙惠所乘的船,两人江中重逢,破镜重圆。
    传说陆游之妾也很有才华。据《随隐漫录》记载,陆游宿驿中,发现有一首《题壁诗》:
  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
  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
    陆游打听后知道是驿卒女所题写,于是纳为小妾。陆游屈从母命而休爱妻唐琬,重娶之后找个小妾寻求感情寄托。但驿卒女当小妾,常被大妻虐待,只有半年,就被大妻赶出了家门。小妾赋《生查子》而别――
   “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她状写当妾者的凄凉心境,让人深感同情。而男子题壁诗却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 这些诗或叹身世之悲,或述思乡之苦,或说科场失利之恨,落拓才人寄情抒感而写,其才情亦当受到后学的尊重。如一无名氏题壁诗曰:
  文武遥相峙,乾坤意气中。
  高吟天纵远,独隐海撩空。
  西粤偏师第,陬溪老墨龙。
  折毫怜马死,笏迹渺无踪。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取士就将全国的文士大规模地驱策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生活方式中,这便是宦游。宦游的题壁多是文人所经古道上的驿站墙壁和酒楼板壁。题壁在唐初已成风气。唐初诗人王绩“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就是题壁名句。酒楼的文人都醉得题在酒楼上的诗满是酒气,也满是怨气。苏轼说:“平生痛饮处,遗墨鸦栖壁。”陆游说:“酒楼僧壁留诗遍,八十年来自在身”。题壁诗一律是即兴之作,而酒楼上的则往往是醉后即兴之作,“兴来索笔漫题诗”,“醉里吟诗空跌宕”,其时,题者醺醺,观者涌涌,传者纷纷,那是极易出事的,宋江浔阳楼上题反诗就是不幸的一例。但如果是在清醒状态下题诗于寺壁、屋壁,一般是好事,如王迥与孟浩然欢宴时共赋新诗,还“书于屋壁彰其美”。唐人温庭筠之子温宪因父亲得罪了有关人士而落第,题诗寺壁,后有荥阳公在烧香时见了诗,深感“令人恻然”,让新知举录用了温宪。这首给温宪带来了好运的题壁诗是:
  十年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崔护题屋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祧花相映红”。“人面桃花”故事的结局有两种版本,一悲一喜。悲者,那给诗人水喝的女子思诗人不见,郁郁而终。喜者,那女子刚死,听说诗人来了,复又生还。
   清人谢兰生编辑的《咏梅轩杂记》中,曾收录了无名氏在京口驿照壁上题写的十八首诗歌,诗中对英军暴行和“误国群奸”的可耻行径作了充分的揭露,如诗云:
  事机一再误庸臣,江海疏防失要津。
  局外也知成破竹,梦中犹未觉燃薪。
  元龙豪气消多尽,越石忠肝郁不伸。
  天险重重如此易,伤心我国太无人。
   其余诗歌警句亦多,如“贞魂烈魄怜巾帼,肯似高官只爱生”等,体现了当时的民间公论,是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资料。
    传说连皇帝也写题壁诗,如明建文帝因其皇叔燕王(后来的明成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逼近京城,知难久住,据说按明太祖朱元璋遗言子孙有大难可取遗k解难,建文帝从遗k取出朱书和袈裟僧帽,阅后穿戴并从宫内暗水道坐小舟离去。建文帝善作诗文,后道出贵州尝题壁诗: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心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还有清世祖(顺治)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诗中且说“归山去”,意为顺治帝至五台山出家了。于是,顺治帝悲痛地在北京西山慈善寺题诗,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顺治题壁诗》(载于《骨董琐记》) :
  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但也有说他还未坐满十八年的皇帝,就在十八年早春逝世于养心殿,怎能说他自己还在写诗“十八年来不自由,……”也有说顺治并未出家至五台山,此题壁诗为他人所作,绝非顺治帝自己所写。
   近代的六君子谭嗣同面对死神,豪气冲天,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先烈用鲜血写成的这首绝命诗根据史家黄彰健考证原来是这样写的。但又传说这首诗由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改写这首血水写成的诗篇: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大手笔这一改,“我自横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
    题壁诗亦为我国民间文学奇葩之一。中国诗人的觅诗与写诗本身就是一种诗的行为艺术。或细雨蹇驴,古道独行;或仰登天阻,振衣高冈;或青灯黄卷,捻茎苦吟;或高人雅集,曲水流觞,无不诗意盎然。留题,就是古代诗人们的一种写作常态――成千上万的诗人在万里江山之间或走向通衢都邑、红尘官场,或走向青山空谷、竹篱茅屋,他们都爱在驿站旅舍、楼台亭阁、僧寺道观、石壁悬崖上挥毫留题。甚至红叶、青竹、树干、芭蕉,都堪题诗,而题诗行为之频,竟然导致人们将一种特制的诗板诗牌设于驿站、佛寺、道观、山川形胜之地,供诗人留题。清道光年间家住焦山北岸翠屏洲的布衣诗人王豫写的《金山塔题壁》,因写得清新活泼,被留心的人记了下来:
  绝顶江风拂面寒,身如飞鸟白云端。
  生平只爱中泠水,欲向沧洲老钓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