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 团结:山中奇葩镇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24:29
杨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13日   第 07 版)

 
站在镇巴县城的街头,抬头就能望见山,东面是山,西面是山,南面是山,北面也是山。一条泾洋河穿城而过,两岸房屋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山峡中的狭小空间。在这大巴山的怀抱里,镇巴是绿色底座上的一颗多彩宝石。
去镇巴,下了飞机还要乘车走5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镇巴的偏远让人更对它增添了好奇心。不知道为什么东汉时皇帝把这片山高路险的地方封给大将班超做食邑之地,皇上肯定没去过这么偏僻的地方,他只是在地图上大笔一挥,圈了陕西最南端接壤四川的这一小块地赐给了班超。镇巴又被称为“班城”,古称“定远”。镇巴县城为巴山重镇,故名镇巴。车行进在山间路上,忽上忽下,车头甩来甩去像是在跳探戈舞,山崖忽在左忽在右。峰回路转,一忽儿上到高处,一览众山小;一忽儿又下到谷地,仰视高山崔嵬。动的是车,不动的是静默的大山,连绵的山峦覆盖着茂密的绿色植被,绿得汪洋恣肆,山是凝固的绿色波浪,它们千百年地静默在这里,守候着古老的传说,与流水组合成旖旎的风景。峡谷中流水淙淙,一路伴我们前行。
在大山的褶皱里,星星点点散落着房屋,凡是适合人生存的地方都建起了房子,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形成了村落,地上种上了庄稼。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就像生长在山上的树,有着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高山流水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娱乐自己。无论男女老少,开口就能唱山歌。我们到镇巴来,当地人送给我们两大厚本的《镇巴民歌总汇》,体积相当可观,里面收集了4000余首镇巴民歌,光是搜集这些民歌,就要花费多么大的心血呵。镇巴依秦望蜀傍楚,历来受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熏染和浸润。镇巴民歌来自山野,带着山野气息,是地道的“土”文化,而收集民歌的人则是文人雅士,“土”与“雅”的结合创造了镇巴民歌的辉煌,镇巴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还唱到了北京,唱进了中南海,亮嗓上海世博会。镇巴被称为“民歌之乡”。今年76岁的镇巴民歌手刘光朗老人即兴亮开嗓子给我们唱了一段镇巴民歌,清亮婉转如行云流水。镇巴的民歌与镇巴的山山水水是浑然的一体。
在镇巴,随处可以看到“土”与“雅”的奇妙结合。在镇巴县城的街上有背着背篓的山民来来往往,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一景,而跨越泾洋河的桥起的名字很雅,叫“量心桥”,街上还常能看到雕刻着诗词的石碑和栏杆。就连新建的水厂,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隔几步就能看到一个诗碑,上面刻着“上善若水”以及当地诗人创作的与水有关的诗词。在财政大楼的6层楼上,每一层楼楼梯口都挂有一幅写有登高格言的书法。
“土”与“雅”的结合还体现在镇巴的村子里。在九家榜村,村口就立着关于九家榜村来历的石碑。九家榜村的来历和班超有关,东汉永元年间,随班超征战西域的亲丁大多战死,幸存下来的只有9人,退伍为民,班超命其食邑境内的官员选吉地建民房9间,供这9人居住。9人一路奔徙,在翻越最后一座大山时,被一伙贼匪拦截,9人制服了贼匪。到达后受到乡绅庶民的拥戴,此9人破例定为一什,正中大门挂一匾曰“九家榜什”,成为四乡五里的榜样。这就是九家榜村的由来。之后,9人中只有5人娶妻生子,人丁兴旺。如今的九家榜村人多是这5人的后代。接待我们的姓李的村支书就是其中一位的后代。九家榜村的村容非常整洁,房舍道路清爽干净,地上看不到杂物,房前的菜地也打理得赏心悦目。更引人注目的是村头的墙上图文并茂地写着本地歌谣和歇后语,有一首歌谣是这样:“阳雀叫唤李贵阳,这山飞到那山上。阳雀记得千年树,儿女记得父母娘。”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地上随处可见的石碑,上面刻着警句和格言,比如:“为人处世之道:若能齐心又合力,弱者也能办大事”,“志不立则功不成,错不纠终遗大祸”,“巴山无闲草,根根都是宝”……文化的气息渗透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在镇巴,出门动辄就要登高爬山。在山上,镇巴人精心地保存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镇巴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青鹤观遗址,当年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镇巴境内散落着红军留下的遗迹。镇巴人很自豪地向人介绍这里是“红军之乡”、“苗民之乡”,这里是中国最北的苗民聚居地。我们走在山里,经过山里人家,热情好客的主人站在门口请我们进去喝口茶。走过去好远,他们还在向我们招手。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镇巴人,在这片并不宽敞并不富有的土地上,聚敛起山的精气,水的灵气,尽心尽力地挥洒自己的人生智慧,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镇巴,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