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桐谷歌和谷嫂照片:吴茱萸的外治应用 - 李金雨的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0:33

吴茱萸的外治应用

药用植物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脾、胃、肾经,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杀虫。治肝胃不和,脘腹冷痛,呕逆吞酸,食积不利,胁痛,疝痛,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痛经及蛲虫病等。传统多煎汤内服,近年来外用吴茱萸渐多,现将其外治应用综述如下。

  1 脾胃病

  久泻:徐有全等[1]用吴茱萸2g,硫黄1g,冰片少许,共研细末,陈醋调匀,敷神阙穴,外以中药麝香膏封贴,每晚1次,忌食冷物,7天为1个疗程。治疗34例慢性腹泻患者,结果痊愈28例,好转5例,无效1例,多数患者用药2~3个疗程病情好转或痊愈。他们还用吴茱萸1g,硫黄0.5g,丁香0.1g,共研细末,陈醋、白开水各半调匀,敷神阙穴,外以胶布固定封严,并用六一散水煎频饮,治疗小儿重度腹泻47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7例(脐周围被胶布刺激感染,未坚持用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虚寒性胃痛:管淑兰[2]以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于中脘、神阙穴,隔日更换1次,10天为1疗程。取50例对照观察。两组内服药完全相同,治疗组另加外用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程明显比对照组缩短。

  麻痹性肠梗阻:农远计[3]用吴茱萸10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上,将四边折起,长宽约5cm,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1~2小时生效,起效最快40分钟,最慢2小时。治疗18例患者,全部有效。

  阑尾炎切除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申殿栋等[4]用吴茱萸、肉桂各等份研末,用凡士林调制成桂萸膏,涂纱布,稍烘热后敷神阙穴,24小时换药1次。治疗72例,出现矢气时间为16~40小时;而不敷药对照组为22~72小时,表明该方法能促进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 高血压病

  李贯彻[5]以吴茱萸细末5g,置神阙穴,用胶布固定,3日更换1次,治疗高血压病,并以口服罗布麻片治疗作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89.8%,血压平均下降4.1/1.5kPa;对照组总有效率88.9%,血压平均下降4/1.5kPa,血压下降幅度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情况,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31.91%,对照组复发率69.57%,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王志顺[6]用生吴茱萸60g,研粗末,用米醋、鸡蛋清调糊,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另加内服方:大黄10g,黄芩15g,川牛膝30g,青木香10g。治疗10例,另设单纯服药组1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3.3天收缩压由24.0kPa以上降至18.0kPa以下,舒张压由14.0kPa以上降至12.0kPa以下;对照组平均6天降至治疗组水平。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男科病

  阳痿、早泄:傅健[7]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除;治早泄则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细末,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除。

  慢性前列腺炎:范新发[8]用吴茱萸60g,研末,酒醋各半调制成糊状,外敷于中极、会阴2穴,胶布固定,每日1次。年老体弱无明显热象者,用吴茱萸15~20g,加水100ml,约煎40分钟成60ml,分2次服;体质强壮或有热象者用吴茱萸10~12g,竹叶8g,每日1剂。加水100ml,煎成90ml,分3次服。连用10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见效。治疗4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痊愈2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4 头面病

  痄腮:谢海洲[9]用吴茱萸5~10g捣成粉,以鸡蛋清调匀,贴敷涌泉穴,二三日即见消散。

  小儿口舌生疮:金经国[10]用吴茱萸10g配以清半夏10g共研细末过筛,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男左女右,纱布绷带包扎,睡前外敷,次日取下。治口舌生疮患儿125例,1次治愈34例,2次治愈91例。

  儿科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葛湄菲[11]用醋将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晚贴晨取,治疗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效果较好。

  5 皮肤病

  带状疱疹溃烂:沈文[12]用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研末,撒患处,有渗出液即撒,不拘次数。1日后溃破处渐趋干燥,3天内结痂,且皮疹消退后的神经痛比用它法消失要早。

  阴囊湿疹:金经国[10]用吴茱萸30g,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过筛。阴囊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调敷,上药后用纱布轻轻包扎,每日3次,治疗期间禁食鱼腥、辛辣食物,效果良好。谢海洲[9]单用吴茱萸30g煎汤洗治阴囊湿疹,效果也好,一般5次可愈。

  综上所述,贴敷吴茱萸外治多种疾病,方法简便,完全可靠,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应予重视与应用,同时应注意内治和外敷并举,全身与局部兼顾,使之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徐有全,丁福新 吴茱萸是止利之圣药 中医杂志,1995,36(2):71

2 管淑兰 吴茱萸外用治疗虚寒性胃痛效佳 中医杂志,1995,36(5):262

3 农远计 吴茱萸敷脐治麻痹性肠梗阻 中医杂志,1995,36(3):136

4 申殿栋,李志云 中药敷脐疗法应用近况 江苏中医,1992,13(11):44

5 李贯彻 吴茱萸敷贴神阙穴治疗高血压病 中医杂志,1995,36(5):261

6 王志顺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 中医杂志,1995,36(4):200

7 傅健 吴茱萸外用治阳痿、早泄 中医杂志,1995,36(3):137

8 范新发 吴茱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杂志,1995,36(4):200

9 谢海洲 吴茱萸用于寒湿方面的经验 中医杂志,1995,36(2):69

10 金经国 吴茱萸外用治高血压、口疮、阴囊湿疹 中医杂志,1995,36(3):136

11 葛湄菲 吴茱萸粉在儿科外用举隅 中医杂志,1995,36(4):201

12 沈文 吴茱薏仁散治疗带状疱疹溃烂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56


吴茱萸

《本经》中品
性味:味辛,温,有小毒

功用: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陈修园曰:

[1]吴茱萸气温,禀春气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
[2]气温能驱寒,而大辛之味,又能俾肺令之独行而无所旁掣;故中寒可温,气逆可下,胸腹诸痛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镇而无余事。
[3]仲景取治阳明食谷欲呕症,及干呕吐涎沫症,从〔本经〕而会悟于言外之旨也。
[4]肺喜温而恶寒,一得吴萸之大温大辛,则水道通调而湿去。
[5]肝脏血,血寒则泣而成痹,一得吴茱萸之大辛大温,则血活而痹除。
[6]风邪伤人,则腠理闭,而为寒热咳逆诸症,吴萸大辛大温,开而逐之,则咳逆寒热诸症俱平矣。
[7]然犹有疑者,仲景用药悉遵〔本经〕,而『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二十字,与〔本经〕不符。而不知少阴之脏,皆本阳明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中土。若阴阳之气不归中土,则上吐而下利;水火之气不归中土,则下躁而上烦;中土之气内绝,则四肢逆冷而过肘膝,法在不治。仲景取吴茱萸大辛大温之威烈,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之和胃,以行四末;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之妙。张隐庵、叶天士之解俱浅。

缪希雍:

入足阳明、太阴,兼入足少阴、厥阴经。
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中恶腹痛,亦邪恶之气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
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秘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此火极似水,守真(@当指刘河间)所谓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之谓耳。此与桂、附、干姜之类同忌。
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
赤白下痢,病名滞下,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
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
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
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大冢敬节:

芸香科吴茱萸之果实。「备要」载「袪风寒湿,下气,开郁,用为冲动、驱风、收敛、杀虫药」。风与寒,均指外邪;湿为水毒。及此药能治气之上冲,去气之郁滞;并作为刺激药用,可摇动沈滞,消除肠内气体,及有收敛与杀虫之效。因此,亦有健胃、镇痛、利尿之效,能治头痛与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