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开学主题:yin东北火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1:27:28

东北火炕  

2011-10-14 12:24:18|  分类: 东北风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冬季,在东北的乡村,人们家居主要靠火炕取暖。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在外间厨房的炉灶点火做饭,其热及烟通过炕洞进入烟囱。只要有了火炕,再冷的天气也不怕,烧上火炕,屋内就能温暖如春。

       火炕就火炕呗,咋还冠以“大”呢?这“大”不是随意说的,因为它名副其实。火炕不能武断地说是东北独有,但这“大火炕”确是东北独有。现在的我,只有回到老家才有机会睡一下大火炕咯。
        东北乡下的火炕,一般都是有多大房间,就有多长的火炕,用东北话说,就是“通长”;而且是对面炕,长长的两大铺炕,中间一条地面。那么,乡下人家的人口,再多,也睡不满两大铺炕,那不睡人的炕做什么用?习惯是阳面的火炕睡人,而阴面的火炕随意放些杂物,甚至秋收时存放些粮食,也时常拢点火,让炕面微热。而睡人的炕,则是白天晚上热得烫屁股,因为一墙之隔的外间(东北习惯叫‘外屋地下’,就是厨房),锅灶连着炕,那屋里的炕就不用特意烧了。
       火炕一般铺炕席,就是用秫秸皮刮光处理软了编织成的,一横一竖一条压一条那样编织,成为自成体系的花纹,以至有“炕席纹”之说。炕沿很重要,家人没有一天不坐炕沿的,来窜门的也都坐炕沿,乡下人家一般不预备椅子,有预备木凳的,长条的,可坐两三个人,短的,只坐一个人。但大家习惯坐炕沿,腿一拧,还可以上炕盘腿。炕沿的木头是家里磨得最光滑细腻的家庭构件,一般用桦木,也有用硬杂木的。炕沿又是家里用得最久的东西,一代接一代地用,实在是目睹了家族的历史。
      东北天气寒冷,家里取暖,全靠火炕。大冷天儿,一家人就都在这炕上,暖洋洋、热融融,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说的既是火炕,又是火炕上的天伦之乐。
     吃饭也在炕上,那长方形的木桌,因此就叫了“炕桌”。盘腿团团坐,坐炕沿的人耷拉着腿,就承担盛饭添菜的活儿了。那个香!那个热火!那个痛快!那个潇洒!也怪,屁股底下热,锅里热,碗里热,浑身热,却舒服得不得了!
全在大火炕。大火炕让人难忘。
    火炕的功能当然是可供睡觉。东北大火炕,由于大,也就是长,一家人睡,很宽敞。如果需要中间隔开一下,那就与炕沿垂直挂一布帘,就算一堵墙了。夫妻一般在头顶、也就是炕沿外侧,挂一幔帐,一来挡出一个相对私密的世界,二来起到遮风挡灰的作用。新媳妇刚结婚,不能与老人同睡一铺炕,多长也不行,那就到对面炕一头,挂一付幔帐,就是新房。东北有些事,就这么简单。那幔帐,是人家重要的物件。一根长木杆,横在炕沿上方接近房梁的高度,搭着厚布,一般是有里有面,垂下来,挺严实的,撩上去,有的一边一个挂钩,,分两片儿挂上去,有的索性推到一边,幕布也似,一下子就敞亮了。
   如此说来,东北火炕的功能:睡觉,吃饭,休闲,会客,做活,取暖,烘干,打盹,发呆------实在是陪伴着主人好些个岁月呀。你要是让火炕上的东北人睡到城里的床上,他立马腰疼、腰酸,像水土不服一样,要跑回自己的火炕去!没法子,那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火炕的使用,在我们东北至少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从今天的考古资料看,火炕应 该是龙江先民“沃沮族”人的伟大发明。
   在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 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 只是那时的火炕是单洞的,很窄的。还没有完善进步到现在火炕的程度。想必当时 也只有老人和孩子住在上面。享受着那份珍贵的温暖,度过漫长的严冬。 后来,人们发现把这东西放在屋子中央占地方,就把他们移到某一侧靠一边。后来 发现烟道可以加宽,加多。这样,冬天享受这一温暖的人就多了。这就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火炕。
   火炕的出现,使北方各民族有了大体“共同的生活方式”。现在,据我知道好像黄河以北以及黄土高原等广大地区都睡火炕。火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室温,所谓:“炕 热屋子暖”。 在东北,除了住楼房以外的住平房的居民家里,绝大多数还是住火炕。住火炕 有很多好处,除了暖和,住着舒服,还预防风湿腿。 火炕现在都是用砖搭的。在以前,是用土坯搭的。 
     东北百姓把草(一般专用麦秸铡碎)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 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子,盖仓房,垒猪圈。当然,也垒火炕。上面棚炕面子的坯,叫炕面子坯。要特意精加工点结实的。防止住着住 着炕就烧塌了。做坯也叫脱坯,这活很累,是俗称“四大累”之一。
    搭炕这是要有专门手艺的人才成,会搭炕的人搭的抗,热的均匀,热的时间长,冬 天尤其三九天,烟筒有霜时,还一样好烧,屋里不冒烟。这是人们梦想都追求的好炕。 要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搭炕的好手艺人,几乎家家请他来搭炕。

     炕有很多种,万字炕。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 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 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这种炕现在比较少见到了,在内蒙古东北部的莫力达瓦旗,阿荣旗等地的达吾尔族的少数人家还见到。 在黑龙江农村还可以见到“连二炕”,一般农家都是三间房,东面开门。这样的屋子比中间开门的要保暖一些。因为中间开门烧的火分散到左右两间房,不利取暖。
   这样,东面开门的房子,西两间就连在一起。搭的抗就是两铺炕连在一起。就叫做“连二炕”,这两铺炕中间用木板等东西隔起来,这两铺炕不通着。要是娶儿媳妇,就叫儿媳妇住最西侧里屋。因为在东北的文化中,东侧为尊为大。 现在都用砖搭炕,搭的抗都是“花洞炕”,这样的炕,烟火在炕洞子里面均匀散开,所以这样的炕热的均匀。但无论炕热得如何均匀,也有炕头炕稍的区分。炕头还是比炕 稍热许多。所以,在东北有句俗话说:你这人不知炕头热炕稍热。----意思是说,你这人好坏不分,不知轻重,不懂人情冷暖。
   在东北,现在也是把炕头让给老年人睡。所谓:睡热炕头。这在滴水成冰的东北的 冬天,是很享受的事。儿子媳妇孝不孝敬老人,在这也能体现出来。
   在东北很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据《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这里的人们,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冬天,妇女们坐在热炕上,手里拿着针线活。小孩子们在炕上做着各种游戏。阳光 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家人幸福团圆,其乐融融。 
   要是冬天里,有客人来串门,主人家迎客进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快快,脱鞋上炕, 坐炕头上,热乎热乎……一句话,既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又让客人一身的寒气一扫而光, 马上感觉到了主家的温暖。 炕上必有这几样东西。一是女人做活的针线笸箩。还有一个装着关东烟的烟笸箩。 还有一个泥做的炭火盆。火盆里戳着一把烙铁。小孩子饿了,就可以在火盆里烤粘豆包 烧土豆,烧鸡蛋吃。 过去,住房紧张,还有南北炕。一般住的都是一家人。但也有住两家的情况出现。那 时就叫住“对面炕”。比如张家和李家住过对面炕,两家处得真好,像是一家人家似的,
从未红过脸。 住南北炕,两家晚上都挂上幔帐。用这一层布暂时,把这两家的各自的空间分开。 等白天,都叠起来挂好。也有公婆和儿媳妇住南北炕的。 炕上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就是炕沿。一般用一寸厚以上的十公分宽的 一根长条形木头做成。最好用桦木,因为桦木特有硬度还光滑。那时生活水平低,谁家有个好炕沿都成为别人羡慕的好东西。 
   炕上一般都铺炕席,手工编制的,每年过年的时候会换一次,一年用下来,因为热 气烘烤加上人踩人卧,都会变成一种深红黄色。很小的时候,冬天里贪图炕的热乎劲儿, 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会要求妈妈不给我铺褥子,而是直接睡光炕,早上起来,身上一片 炕席花儿的印子,摸上去鼓鼓楞楞的。 东北人睡大炕,一般不像南方人那样有很严格的居室化划分,全家人挤一铺炕,甚 至客人来了也是挤一铺炕,这种习俗,在南方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但东北人看来是很 正常的事。从炕头排下来,老人、父母、儿孙,有着年龄辈份与主次之分。
现在城市里已经见不着炕的影子了,农村也因为生活都富裕起来了,也不再像过去
那样全家挤一铺炕了。
   但东北的大炕,其实是寒冷气候下一种极富聪明才智的创造,它还能存在多少年不 得而知,至少它曾养育了许许多多豪放、粗犷而心地纯朴正直的无数东北人。 这就是东北大火炕,温暖了一辈又一辈的东北人。叫人无法不留恋那往日的时光。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房屋结构的创新,火炕的传统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可分为全面炕、万字炕、对面炕、拐子炕、连二炕、顺山炕等。对面炕是室内南北两面都是炕,中间是过道。拐子炕是一个居室里搭一铺炕,在炕稍顺山墙再接出一段炕,形成拐角型炕。这种炕是为延长烟火在炕洞里的流程,以增加室温。连二炕是一炕连串堂的两个卧室,炕身长度增加一倍,怕热量达不到,就在第二屋炕头的炕墙下,掏一个小洞,冬天加柴火补充热量。

 火炕的搭建技术不可小视。若想搭好一铺火炕,还真有一定学问。别看火炕小,它涉及到建筑结构、通风换气、灶膛燃烧等方面的技术。它的外形与内涵都是有机联系的。先说搭锅台吧!锅台高低,灶膛大小都要适宜。锅台低了,锅底压火,空气不足,燃烧不好;锅台高了,火苗不能直接燎到锅底,影响锅的受热量。灶膛喉咙眼留得大小,关系到烟火流量和燃烧。再说搭炕,如果炕搭不好,锅灶不好烧,不是“远截柴火”就是“进燎烟”,倒风、冒烟是常犯的毛病。再不就是炕脚跟热,炕沿边不热,炕头热,炕稍不热,炕不能均匀受热。据有经验的搭炕师傅说,搭炕有两个关键部位:一是炕头分烟处,烟从灶膛喉咙眼进到炕里时,在炕头砌上挡烟墙,把烟分好,才能使炕面均匀受热,是搭炕的关键技术所在;二是烟的出口处要处理好,要达到外来风不进入炕洞里,炕里的烟又能顺畅地出去,不倒风、不燎烟,特别注意要在烟囱根中将挡风坑和挡风石修整好。过去,农村的烟囱设置是在室外,后由室外改为室内,在炕稍山墙角处顺墙砌个通风孔,将房盖掏个窟窿,安上陶瓷管,烟囱就成了。

 如今,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改善,砖瓦房、玻璃窗,屋内亮堂堂。但是对传统取暖火炕,还都保留着。但愿今后人们都住上暖气楼,睡上席梦思床、钢丝床时,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在地穴里和火炕上度过北方漫长岁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