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菊冠幅:小学语文小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11:17

小学语文小常识

分类: 如何学语文 2009-06-18 14:10

1、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比喻和拟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同上)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是拟人。如果把上面两例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
  ③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从例①~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喻和拟人的关系。拟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让描写喻体的词语直接同本体发生关系,就成了拟人。反过来说,拟人补上比喻词和喻体之后,也就转换成了比喻。

  但是,比喻和拟人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比喻是用喻体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2)在比喻里,喻体必须出现,本体可以出现(如明喻和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如借喻);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于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
  (3)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 ,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轻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

  如:“枣红马全身肌肉结实得像拳击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很显然,“枣红马全身在肌肉”是本体,“拳击运动员(的肌肉)”是喻体,比喻词是“像”,这是英武的比喻(明喻)。用上述比喻和拟人的三点区别来审视,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符合比喻的条件,而没有哪一点符合构成拟人的条件。

 

 

2、拟人让句子更精彩

 

 【听我讲讲】


  “小河静静地流着……”这是将景物照原样描写下来,如果这样写:“小河静静地躺着……”就是将景物当做“人”一样来描写了,读来是不是觉得生动活泼了呢?再看下面这两个句子——“风儿不停地吹,小草来回摇摇摆摆。”“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笑弯了腰。”比较一下,哪一句更活泼呢?

  同样,把物品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也能使句子生动有趣。比如:“雨伞好像一个爱淋雨的小朋友。”“日记簿是我的好朋友,每夜我都要向她倾诉心声。”“大吊车好像一个大力士,再笨重的东西都拿得起来。”

  看见动物怎样描写呢?不妨也把它比做“人”,比如:“赛跑的马,像个长跑健将。”“啄木鸟会替树木看病,好像是树医生。”“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真像潜水员。”这样的句子不是很有趣味吗?

  

  【请你读读】

 

  ●老榕树拖着长长的须根,真像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公公。

  ●衣架穿了好多衣服,好像怕冷似的。

  ●洗衣机是勤劳的保姆,每天都要洗一大堆衣服。

  ●滴答,滴答!桌上的时钟在说话:“时间是宝贵的,你要好好利用它。”

  ●花儿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柳条在向我们招手,春风在向我们唱歌。

 

 

 

 

3、联想和想像的区别在哪里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教师教学用书》上把“联想”误为“想象”,致使饶珊珊老师产生了疑问。题目中问的是“哪些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答案却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由此产生的丰富大胆的想象”,岂非答非所问?因此我认为这里是一处笔误。

  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至于排比,倒跟联想没有密切的联系。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4、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

 

      在日常学习中发现,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或“好像”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要经过你脑子的细细分析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有“像”或“好像”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四、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五、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那么,怎样识别带“像”或“好像”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