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过气了吗:登门借书的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46:09
●魏艾民
1986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我听肖劲光大将讲了一个毛泽东登门借书的故 事。细细品味,多有感慨。
肖劲光在中央苏区时,收集到《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在长征 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几次轻装,都没有舍得丢掉,一直背到延安。一次,贺子珍 到肖劲光家串门,看到肖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 ,毛泽东就踱着方步,走到肖劲光的窑洞,神秘地说,听说你这里藏了“宝贝” ,给我看看怎么样?当肖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 ,借去看看,一定还你。肖劲光晚年回忆此事,风趣地说,当时,实在小气,感 到好笑。
这段佳话,从一个小小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刻苦好学。毛泽东成就的伟大 事业以及他的坚毅、他的智慧、他的胆略、他的胸怀、他的人格,不但使同代人 、也使后代人折服。这,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毛泽东同所有的人 一样,并非生而知之,他的雄才大略,来自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一生手不释卷。19 39年1月20日,他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 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 会苦煞人。他,一生以读书为乐,炮火连天,不忘读书;饥寒交迫,以书为伴。 一本《容斋随笔》,研读一生。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要看《容斋随笔》,9月 9日逝世,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人们颂扬毛泽东博览群书的好学精神,但往往忽视他读书生活的两大困难, 那就是“少书、缺时”。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虽是党的领袖,但收集图书也极为不易,正如肖 劲光所说,在边区能搞到像他保存的那些书,可谓“难于上青天”。1938年1月1 2日,毛泽东写信给艾思奇,诉说自己缺书的情形:“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 本零星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处境虽 已逐渐好转,但毛泽东仍为收集图书而忙。1943年12月20日,他写信给胡乔木: “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 种给我。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诸如此类,均请 收集。”可见毛泽东登门向肖劲光借书,自在情理之中。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可算是最忙的人,读书,自然受到种种限制, 他也为此而苦恼。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岸英、岸青二儿:“自己不满意 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1944年11月2日,致郭沫若:“武昌分手后,成天 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这也反映了毛泽东对有更多读书时间的渴望 。鲁迅为写作牺牲了常人休闲和喝咖啡的时间,毛泽东读书更是见缝插针。1938 年初,随着抗日战争的激烈展开,毛泽东的繁忙是不言自明的。他的《读书日记 》,记录了1938年2月1日至4月1日,逐日读书进度,感人至深。2月23日,毛泽东 同任弼时向各大战略区发出《关于战略计划和将来行动的意见》,对部队的使用 方向、战斗方向,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了详细指示,当天又抓紧时间,看书10页 。3月3日,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发表长篇“临别赠言”,当天又读书22页 。可见,毛泽东读书,比常人读书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现在的读书条件,比战争年代,可谓天壤之别,但读书条件的改善和读书的 自觉性的提高,并非必定是正比。在纪念毛泽东110周年诞辰时,回忆伟人读书的 往事,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