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岛官方网:“九一三”事件谜团〖点击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1:40
毛泽东何时对林彪彻底失去了信任?
自从在庐山他与毛泽东之间关系陷于僵局后,冰冷的气氛就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周围。即使1971年新年的钟声也没能让林彪的心情好起来。按照战争年代的习惯,林彪总是喜欢计算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能打还是不能打?都在他计算后得以决定。这次与毛泽东较量,肯定是难胜的……可是在疆场上厮杀了大半生的林彪说什么也不承认自己有错。不管毛泽东如何旁敲侧击,他都一概装聋作哑,绝不公开检讨。【详细】



第三次庐山会议:“九一三”事件导火索

毛、林、周、陈、康五常委重新聚集,笑容从毛泽东脸上消失,预示着风向的转变。毛泽东目光直射陈伯达,十分严厉地说:“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详细】
是否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与林彪针锋相对

如果说,以前高调提出让毛主席“兼任”国家主席还有由衷的成分,那么从毛泽东第三次表明不设国家主席之后,林彪再次提议毛泽东“兼任”国家主席就是放的烟雾弹,言不由衷的背后是为捍卫他的接班人地位而在政治上展开的保卫战。【详细】
毛泽东痛批林彪五大将:他们的检讨是假的

熊向晖披露的鲜为人知的往事,给这段历史作了有力的注脚——毛主席又吸了口雪茄,沉思了片刻,用左手拍了一下茶几,突然提高声调:“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详细】
从“副统帅”到第二个“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林彪两个月后选择了叛逃
1971年7月1日,距离“九一三”事件发生只有两个多月,在毛泽东亲自阅批准发表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纪念党的生日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告诫的话:要警惕“现在正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那时,刘少奇早已经被打倒,这里所说的“赫鲁晓夫”,显然只能是林彪。【详细】



李作鹏:林彪不屈从、不检讨是对的

李作鹏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已经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批评林彪了,但是林彪的性格是觉得我没有错,我就不认错。李作鹏说,刘少奇投降了做了检讨,未能挽救自己的灭亡,邓小平多次检讨,表态永不翻案,站起来不久又被强加走资派的罪名被打倒了。所以李作鹏就说,我看林彪不屈从、不检讨、不发言的态度是对的,反正检讨不检讨结果都是一样。【详细】
汪东兴:接班人林彪为何走上叛逃路

毛泽东与汪东兴

“批陈整风”以后,林彪一伙不仅不思悔改,反而铤而走险,积极策动武装政变活动。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林彪一伙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毛主席英明领导,林彪的反革命政变阴谋很快就被彻底粉碎了。在这场复杂的、激烈的斗争中,毛主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临危不惧、战而胜之的气概,是我终生难忘的。【详细】

揭秘:林彪夫妇在出逃前的最后时刻都做了什么?
进入1971年9月的北戴河,海水已经变得很凉,疗养者此时纷纷离开。只有在96号楼居住的林彪仍冷冷清清地纹丝不动。此刻没有人知道,这实际已是林彪、叶群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大概也是他们一生中最紧张的一个时节。从后来的揭发材料看,在1971年9月这几天中,林彪在室内情绪紧张,其活动少为人知,而叶群明显是在紧张地进行叛逃准备。【详细】



谜团:毛泽东对林立果了如指掌

如果没“内线”,毛泽东怎可能对林立果的活动了如指掌?林立果的小圈子主要有周宇驰、于新野、刘沛丰、程洪珍、李伟信。周宇驰、于新野自杀,刘沛丰死在温都尔汗,活着的只有程洪珍和李伟信。【详细】
谜团:林豆豆为何报告中央警卫团

林豆豆回忆:我去报告是想让中央警卫团作好准备,以对付紧急情况,并通过中央警卫团与中央取得联系。因为单靠林办工作人员,即使能把问题解决了,许多事情中央不知道还是不行。【详细】
谜团:为何没拦住林彪专机起飞

0时22分,林彪“大红旗”快速开来,停在专机边上。林彪、叶群没等梯子车,就顺着工作梯爬上飞机。这时,一辆大吉普开来,中央警卫团七八个人下了车。他们没任何反应,呆呆地看着林彪上飞机。【详细】
谜团:邓小平称“飞行员是好人”

审判“两案”时,厄尔·费尔问:“根据调查,飞机失事是自然的事故,是由于飞机维修不好呢?还是别的原因?”邓小平却答非所问,别人问的是失事原因,他说“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详细】
谜团:林彪专机迫降是因为没油?

时任山海关场站参谋长的佟玉春说:“当时有人说没加上油,也有人说加上油了。”油车有登记本,怎么会模棱两可?林彪专机在山海关机场加油是关键问题,为什么十年审案不查油车登记本和油库油量?【详细】
谜团:目击者称飞机先着火后坠落

蒙古人拉哈玛最早发现林彪专机坠毁。她看见从西南向北飞来一架冒着大火的飞机,绕图门山转一圈后顺着扎森山谷向西南飞行,20分钟后坠毁。温都尔汗几位目击者都说:先看见飞机着火,然后才坠落。【详细】
蒙古学者披露坠机细节:飞机燃料充足 因机内争斗坠毁
1971年10月8日至18日,蒙古专家和苏联专家共同进行了林彪飞机失事调查。调查报告对燃油不足表示了怀疑——坠机引发的大火,在极广范围(975米×321米)内燃烧了很长时间。调查报告说发动机也是正常的,而且没有证据证明飞机作出了降落决定。双方专家得出一致结论: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是机内发生了争斗,一方想去苏联,一方想回中国。在发现的八支枪中,一支已经上膛。但机上是否发生枪击,还是谜。【详细】



8341部队:中央没给明确命令

三叉戟(Trident)客机

8341部队派了好几辆车追到山海关,当时包括8341部队二大队的说法都是林立果绑架了林彪。在山海关机场,没上飞机的机组成员清楚地听到有人大喊抓“小林贼”。但中央并没有给8341部队明确命令,没有说阻止林彪上飞机,只是不让飞机起飞。否则按8341部队当事者的话,十个林彪也跑不掉。【详细】
李作鹏:总理真想拦飞机很容易

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从右至左)

李作鹏告余,当时林彪是党中央副主席、法定接班人,职务高于周恩来。他的飞机要起飞我敢拦吗?其实真想要拦林彪飞机起飞非常容易,当时离林彪起飞还有两个小时,中央警卫团一个营在北戴河,下命令派辆车在跑道上一堵,不就成了。将军言此难免疑惑。【详细】
林彪因无法降落才被迫出逃?

林彪专机入蒙后航线

1点55分左右,当雷达屏幕上显示256号飞机飞越国境已成定局的时候,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因为当时对林彪乘机叛逃的意图还不清楚,对林彪的全部阴谋还不了解,于是,中央从大局出发,除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外,还向全国下达了“禁空令”。【详细】

“九一三”之后的毛泽东:重病一场 经全力抢救方才脱险
翻开《“571工程”纪要》,那些被当时认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反动至极的语言,更加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对死有余辜的林彪一伙恨之入骨。毛泽东也在精神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他体内潜在的疾病也开始“秋后”向他算总账。在精神与身体双重打压下,11月下旬,毛泽东又患了一次重病,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方才脱离危险。【详细】



“九一三”之后的周恩来:嚎啕大哭 称事情还没有完

协助周恩来处理事件的纪登奎回忆了惊人—幕:当听说“林彪已经自我爆炸了,现在应该高兴才是,今后可以好好抓一下国家的经济建设了”这样一席话时,显然是触动了他的心事,总理先默默地流泪,后来渐渐哭出声来,接着又号啕大哭起来,其间曾经几度哽咽失声。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最后,总理慢慢平静下来,半天才吐出一句话:“你们不明白,事情不那么简单,还没有完……”下面什么也不肯说了。【详细】
“九一三”之后的江青:我做噩梦梦见林彪了

“一段时间以来,我常常做噩梦,有一天晚上梦见死有余辜的阴谋家、野心家林彪了,他那被烧焦的尸体,在大漠中站立起来了,跌跌撞撞地向我走来,两只眼睛闪着蓝光,他一边走,一边操着浓浓的湖北口音说:‘我们都变成了烧死鬼,你怎么还没有死呀?’他说着说着,叶群从一个沙丘里也钻了出来,她赤身露体,披头散发,青面獠牙,大声喊叫:‘姓江的,你今天可跑不了啦,跟我们一起走吧!’”【详细】
“九一三”之后的彭德怀:林彪、彭德怀都是反革命

当林彪坠毁于温都尔汗之后,专案组于1972年1月8日向他宣布林彪反党事件,让其揭发交代林彪的问题时,彭德怀并没有因为林彪曾经对自己进行过迫害,就随便地进行“揭发”,而是冷静地说:“不要着急。四五十年前的事,一下子想不起来,慢慢地回忆回忆。”近半年后的1972年6月11日,彭德怀实在被逼得没办法,就说:“给我钢笔,我想起一点就写一点。高岗、林彪都是反革命。还有彭德怀。”【详细】
“九一三”之后的邓小平:“林彪不亡 天理不容!”
在修理车间里,父亲听着工人们热烈而异常活跃的讨论,仍是一言未发。陶排长向罗朋建议,让老邓把文件拿回去自己看吧。就这样,父母亲带着文件回到家里……回来后,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全家吃完午饭后,上了楼,关上门。妈妈激动地告诉我传达的详情,我激动地听着不禁热泪涌起。父亲没有坐下,一直站在那里,一边抽烟,一边看着我们。他竟然一改一贯的严肃和沉静,显得和我们一样的兴奋和激动。他的话不多,只说了一句:“林彪不亡,天理不容!”【详细】



众生相

林彪与“四大金刚”
1971年9月12日,是个平静的星期天。不要说一般老百姓没有想到,就是被卷进“九一三”漩涡中的高层人士也没有想到,第二天即将发生震动新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但从9月13日起,林彪“四大金刚”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了,接着是10年铁窗生涯。【详细】

“四人帮”:拿茅台庆祝
1971年9月13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传达“九一三”事件,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特别高兴,姚文元马上让工作人员拿茅台酒庆祝。【详细】

叶剑英:这是耻辱 还有心庆祝?
叶剑英说,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是一种耻辱,你们还有心庆祝?姚文元这才作罢。李作鹏支持叶剑英的观点。【详细】

费四金:我不能落井下石
专案组组长纪登奎对费四金说,别人都揭发了,就你没揭发。费四金说,我懂,我是组织上调来的,过去与黄永胜并不认识,我没有理由保他。但也不能因为黄永胜出事了,就落井下石,把根本没有的事情说成有。如果黄永胜9月12日见了林立果,我决不会包庇他。【详细】

黄春光:父亲说最好的领导是林
父亲(黄永胜)后来说,我怎么知道他们要跑?请律师有什么用?他不相信律师。其实应该请律师,父亲不懂,没请,他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真心反江青的,抵制江青的,怎么会与他们是一伙?在“两案”公开审理的现场,父亲还和江青互相瞪眼睛。我问过父亲,一生中最好的领导是谁?他答,当然是林,跟林彪打仗多痛快……【详细】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78岁高龄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领导了对“林彪集团”的揭批查工作。当举国上下为粉碎林彪集团纵情欢呼时,毛泽东所看到的前景却不容他有太多的乐观和轻松——林彪集团的覆亡事实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邓小平在江西默默听完了“九一三”事件的传达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除揭批林彪等人的罪行外,还表示:“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七八年的工作。”这封信正是内心痛苦的毛泽东很愿意看到的。毛泽东交代,把邓小平的来信批印中央政治局。然而,跑了一个拿枪杆子的,还有一群耍笔杆子的。这封信并没有马上“开花结果”,邓小平回北京的路还很漫长……
林彪杂论
呜呼!风云之际必有风云人物也!林彪者,中共之战功无出其右者也,中共之奸贼无出其右者也,中共之悬案亦无出其右者也!自古帝王将相,盛衰无常,事业功名,盈虚有数,而集英雄、奸贼、悬案于一身者亦不多矣。其本旷代逸才,胸中能负百万甲兵,横扫千军致敌寇胆寒,位至储君使万民仰看。及至月黑高飞,大漠折戟,神州瞠目,天下惋叹,距今已四十年矣。
章实斋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论古必须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尔”(《文史通义·文德》)。此言虽为论文,亦可推之而论人物也。论古人难,论近世人更难,论官之“盖棺定论”者难上加难。古人之世固难知也,近世之人可知而不易论,而“盖棺论定”惑于知而不敢论也。林处身之乱世,去今不远,睹其辞也,造作而多隐本意;观其行也,静拙而富藏玄机,奈何部籍高束,官册深锁,后世考之殊难。林昔日之恶名,虽日渐平削,无奈太祖难非,神祗未替,后人辨之无由。况乎言及于人之褒贬、辨乎事者,虽辨详辞切,而信之难矣。而今不揣才陋,惶言谬谈,征引巫史,潜夸图纬,设身以求平论,推己而及古人,惟冀后世抑尚知鉴焉。呜呼!一国之兴遂用匹夫之才,一朝之隳卒陷高士之丧,而以一时之力欲杜悠悠万世之口,不亦难哉!
(一)“业务干部”
最接近林彪本质的定位会是什么?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野心家……窃以为,林彪首先是个“业务干部”,然后才能谈别的。“业务干部”的定义抽象提升一些是“专家”,而林彪是搞打仗的“专家”。打仗是他的事业基础,没有战争,他什么也不会是。
有无数当年接触林的人留下了回忆,从他青年到老年都有点评,而最一致的印象就是林的沉默寡言以及对打仗的专注。如当年林在东北是党政军的一把手,但据回忆者言,林只管打仗,别的基本上委托别人管,这很能体现林的风格。“术业有专攻”,自古以来,能在一方领域有超人之成就者,一则其天赋绝卓,二则能心无旁骛。盖因一个人再聪明,精力毕竟有限,若过于分身分神于旁道,自身所擅之业务必受影响。胡适是大学者,青年卒成一代学宗,但成名之后,社会活动过多,精力不够,自己的业务就停滞不前了,晚年他想考证《水经注》,收集了很多珍贵的资料,最终还是流产,可见这“专攻”二字的至要。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一位学者取得一些成绩后,被提拔为领导,管理的工作多了,业务却逐渐荒废,现在不也常有这样的现象吗?而林彪却避免了这一现象,这是因为他一生都在打仗----解放前是真打,而解放后由于国际环境的恶劣要准备打,使他几乎没有脱离业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性格,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业务中,不愿改弦更张。
林彪的性格天下皆知:内向而沉稳,好静而寡言,有城府,含心计,不善交际更不爱交际,不喜俗物更懒于周旋。具体而言,一是他不善于和别人说客套话,缺乏亲和力。吴法宪说“见林,除了工作,没什么别的话”,邱会作则说林偶尔开个玩笑是“难得的调侃”,这是他的亲信,尚且如此,遑论他人?陈士榘说,林彪这个人不爱交朋友,虽然陈很早就认识林彪,甚至林担任115师师长时,陈还担任过他的参谋长,但是解放后林从来没有找过陈叙旧谈心,在军队会议上偶尔见到也没有交流(陈士榘之子的口述回忆)。陈不是林派系内的人,说林彪这个特点应该比较公道。
二是不会拉关系,不懂利益交换。在延安时,因为物资紧张,老婆叶群让他给小孩搞点奶粉,并说比你小的官都能搞到,而林却忿忿地回答:我就是不能。这既有林清介的一面,也有因性格导致的不爱“求人”的孤僻。放到现在,他会是个清官----当然首先他得能当上。
三,若论纯粹的组织管理才干,林并不十分出色。这条会有许多人质疑笔者: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怎么能不会组织管理?然而管理组织才干,有不少内容是针对人的工作,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而林彪在这方面的确平平。“文革”中曾有这样一件事:广州军区司令丁盛是林四野的老部下,战争时名气就很大,但林在文革时才认识丁本人,更匪夷所思的是,林见面以后在一次布置任务时又认错了丁(《丁盛口述回忆录》),这对于周恩来是不可想象的事,仅从“记人”这个本事,也可以看出林与周实有霄壤之别。即使林是在战争时期,这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也多半推给政委去做,他自知不擅此道。而他的威望完全是建立在“业务能力”超人之上的,他并不需要过于在人情笼络上下功夫,部下对他的感觉,就像一个教书匠当然要服从学校领导,但更崇拜学术大师。
四是除了自己的“业务”,几乎不问世事,处理日常生活的水平极低。过去流传着“林彪不识人民币”的故事,这个应该是真的,吴法宪的地位比林差得很远,他出了监狱也要感叹“自己长期过集体生活,什么活都不会干,烧开水都要学”,林彪肯定比他更夸张。
最后还要说一下,上述林的性格特征因他的受伤被放大了,他的神经系统被破坏,生活习惯更与常人不同,人也变得更加难以交往了。
在讲究人情的中国社会里,林彪这种性格是容易被边缘化的。如果他生在现在的和平时期,或许一样能考上军校,但在部队极有可能是第一批被“转业”的军官,有再大的才也没地施展去。所以,“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比较靠谱,有一定的环境,各种才能的人才会冒出来,如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社会,出头的只能是善于琢磨和摆弄人情的,永远轮不到林总这样的人。
然而这个“业务干部”与人打交道能力差些,但水平可不低。林彪平日沉默寡言,不会客套,但对着几千人作报告却滔滔不绝,讲话逻辑性强,车轱辘似的废话极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从不念稿子,只是“拉条子”列提纲,这种本事,如今的那些精通“人情”干部又有几人能做到?(与林相似的还有邓小平、刘少奇,都是平时很严肃、话不多的人,但一到正式场合就气吞万里)我想,后来的人质疑林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恐怕有一大原因是这种反差: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病夫,怎么一到会场上就这么能说?
他遇事极沉稳,每临大事有静气。在东北时,他的警卫员在屋里擦枪走火,子弹破窗而出,而在屋外散步的林居然无所表示。1970年在庐山上,毛对他的集团开始发难,涉及到林的老婆、亲信,而林始终淡定自若(邱会作语),看不出有任何异常。这既是性格所然,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他看似不通事务,但头脑和政治嗅觉比党内的绝大多数人都要灵敏,看问题常常一针见血。比如对毛泽东的认识,他和周恩来是最深刻的。实际上他对毛的“韬光养晦”和“步步紧跟”是很高明的处世之道,只是他后来成了“接班人”,没有政治缓冲的余地,最后不得不被搞下去。他对人情世故也很明白,但在这方面他更愿意当个观察者,而非参与者,周旋人情要花许多精力,要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或许他认为即使真要“违心”,用在这里也不划算。而他一旦想去处理一件事,从来都是“很快找出问题,很快处理问题”(李作鹏语),与下属谈话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其效果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政治工作者。
当然,他的水平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的努力。李作鹏回忆林彪在东北,平日里是“手不释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好学勤思才是水平的根源。解放初的十年,他赋闲养病,期间更是读书无算。他的讲话无论内容如何,大都能引经据典,如他在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谈“文革”,能从“文艺复兴”角度来梳理历史,以当时中共干部的知识结构,这是不多见的。话说回来,一个干部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情世故的算计,又会有什么时间去读书呢?而其水平又能高在哪里呢?
但林彪这种有意或无意地避世的性格,最终还是给他带来了麻烦。毕竟他不是一介草民,是元帅,是毛泽东最信得过的人之一,他不可能不和政局发生关系,也不可能不去应付那些他讨厌的人事。于是,他委托给他的老婆----一位口才很好又极善应酬的女人,让她去与外界周旋,并处理一些家庭琐事。在某些方面,女人是天生的交际者,林似乎很认同这点。1962年,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在北京去世,由叶群主理丧事,事毕,林对亲朋好友大致说了这样的话“这个家如果不是叶群,还不知会怎样”,言下之意,自己不善应酬和操办杂事的弱点,叶群得以很好的弥补。随着林政治地位的升高,叶群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了他的“参谋长”。但叶群毕竟是个女人,缺乏林彪那种对大局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如果林立果“反毛”的行动是确实的,那么从现在公布的史料,叶群事先是比林彪知道的多的,而在这样重要的问题上,叶没有提前和林通气,或者她对信息有所保留,最终导致“九一三”全家的仓促出走,这是林当初所意料不到的。
我们不知道在“叛逃”飞机上的林彪会深思什么,是检讨自己的性格?还是反思自己一生从事的“业务”?他的本色是个“业务干部”,“业务”是他名望的基石,也是他性情的归宿。即使他真要搞政变,他的“业务”也会派上用场。而在这事关家族存亡的关头,他的“业务”却无用武之地,卒为妻儿所累。可惜在那一夜,他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沉思了,温都尔汗地面的烈火向他涌过来,瞬时,他的生命与“业务”皆化为灰烬,而腾起在戈壁上空的烟雾似乎至今仍未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