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博2016 高考成绩:各地民俗旅游—福建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48:28
福建篇
福建俗称八闽,位于祖国东南沿海,这里溪流纵横,群山叠翠,地沃山秀,繁花似锦,风光名胜多姿多彩,文物古迹晕罗密布,向有“海滨邹鲁”之称。
八闽民俗文化,就总体讲,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而就具体方面看,又有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这是福建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造成的。
福建原是古越族的居住地,是古越族文化的发源地。晋唐以后,由于征战不断,中原的汉人,或为了征战,或为避乱,纷纷迁移来福建。中原文化、荆楚文化,随着汉人的迂移而传入了福建并与福建的土著民族——古越族的文化相结合,慢慢地形成了福建特有的文化——闽文化。从民俗角度讲,这种闽文化是具有我国东南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
这里要提到的是,因为有汉人和土著的古越族的不同 (汉人中又有河洛人、福佬人和客家人之区别),因为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福建各地的民俗有所差异,而各地在不同时代也不尽一样,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走一乡要问一俗”,在福建特别明显。也正因为这样,八闽大地犹如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馆。人们进入这座民俗文化博物馆,观赏一番福建各地不同、古今相异的民俗,定会大开眼界,回味无穷。
由于福建人很早以前就移民到台湾开发宝岛,以民俗为主体的闽文化很自然地早被带进台湾,经过再发展,又与闽文化一起被称为闽台文化。还由于福建人早就侨居海外东南亚诸国,以民俗为主体的闽文化,对海外华人、华侨也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因此,闽文化,首先是八闽民俗,对台湾同胞,对东南亚华人、华侨,有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意义。人们有理由这么说:八闽民俗是福建一笔重要的旅游资源,值得下些本钱认真作进一步开发。
“八闽”之由来
福建亦称“八闽”,从“闽”字来的。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有“东南山国”之称,与台湾隔海相望,全省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万,以汉族为主,还有畲、回、蒙、满、高山等31个少数民族,风俗民情颇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海外侨胞700多万,是我国主要侨乡。
有人说,福建因有闽江,故简称“闽”。这种说法不合事实,因为称闽在前,而闽江之得名在后。“闽”在福建,最早是族称,即为福建土著民族之称呼,亦称为“蛮”或“荆蛮”,后来也称为“越”。《史记》吴大伯世家条的“索隐”对“荆蛮”解释说:“蛮者,闽也,南蛮之名,亦称越。”因此,又有人将它们合称为“闽越”。闽到后来既是族称,也兼称地名,即指福建这块地方。因为早期闽人多以蛇为图腾崇拜,所以《说文解字》称:闽是“东南越蛇种”。
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称“七闽”。《周礼》上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之说,那是因为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国”即有七个部落的缘故。
称福建为“八闽”,是在汉人南迁以后的南宋,因为从北宋开始,福建有八个相当于府(郡)的行政单位。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历元、明、清几个朝代基本上无变化,所以八闽之称一直延用下来。
这当中,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福建除了原有八个府的行政单位,还有台湾府也属于福建管辖。这样,福建曾有过九个府的年代,所以八闽的福建又有”九闽”之称。直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力行省,与福建分治,于是九闽的福建又恢复八闽之称。
清以后,福建府一级的行政单位有过多次变动,但人们都以习惯来称呼福建为“八闽”。因此,闽和八闽,成为福建的简称和俗称。
福建著名旅游景点
1武夷山景点介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 一,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武夷的美感在于山。由于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蚀、风化剥落的综合作用,使山体发生奇特变化:峰岩上升,沟谷下陷;山色因地热氧化而显红褐,山形因挤压而倾东。它是全国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者。地壳运动使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横亘数里,有的如屏垂挂,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观而言,则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灵性在于水。武夷山麓中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流水潺潺,如诉如歌,给武夷山注入了生机,增添了动感,孕育了灵气。其中,最具诱惑的莫过于九曲溪。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60公里,流经景区9.5公里,山环水转,水绕山行,自有风情。游人可自星村码头凭籍一弓形古朴的竹筏,随波逐流,饱赏山水大观,抬头可览奇峰,俯首能赏水色。“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传神的写照。
武夷山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
武夷山风景区还有双竿竹、方竹、建兰等罕见的竹木、奇异的花卉、稀有的鸟兽和名贵的药材,特别是这里盛产的香浓、味醇的武夷岩茶,以其“药饮兼具”的功效,名扬四海。

武夷山特景

闽越王城

玉女峰
2大金湖景区
有“百里湖山  灵冠天下”之美誉的大金湖旅游区,拥有金湖、上清溪、状元岩、罗汉山、尚书第五大景区,总面积230多平方公里,集中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景观。亿万年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这里神奇灵秀的水上丹霞、深邃幽静的峡谷曲流、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柱以及千姿百态的丹霞洞穴,形成“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等地质极品。经63位国内外知名地质专家考察认证,大金湖水上丹霞是世界上发育最完整、种类最齐全、景观最丰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
大金湖不仅地貌景观独特,而且拥有举世罕见的“岩穴文化”奇观。历史上大金湖曾拥有大小寺庙多达130多座,每一座都盖在千奇百怪的岩穴里,迄今尚余70多座,其中,最负盛名的甘露寺乃是日本世界文化遗产--奈良东大佛殿的“模版”。除了众多岩寺之外,大金湖大大小小的岩穴也与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刻的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将宋明理学推向高峰的朱熹就曾在丹霞岩里广教莘莘学子,而南宋状元邹应龙、尚书第的主人李春烨也都因在岩穴里苦读诗书而高中成名。
金湖,堪称湖山极品,素有“天下第一湖山”之美誉。浩瀚幽深的湖泊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完美结合,阳刚与阴柔相济,豪放与婉约互补,构成了景象万千的水上丹霞奇观。天公造化,万物显灵。这里汇聚了众多天然大佛,个个形态逼真、尽显灵趣,其间还有众多金龟、圣象、麒麟等佛家灵物相伴左右,更有“仙”、“寿”等天书真迹遗落丹崖,与灵验异常的“甘露寺”相辅相成,世界佛教高僧无不为之惊叹。据传,云游金湖,有缘之人可在祥云之间感受湖山的灵气,在水上天佛的佑护下时来运转。
上清溪 上清溪藏于深山幽谷之间,是经6500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峡谷深切曲流。在荒无人烟的赤石翠峰之间,乘一竹筏顺溪而下,只见两岸奇岩跋扈,溪涧千回百转,涧鸟幽鸣,百草芬芳。正如明朝礼部主事池显方形容上清溪移步换景的绝妙境界:“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在丹山碧水中回转,如入上清仙境,一切世俗尘埃都被涤荡得干干净净,真正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唯此方能感受“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无限趣。
状元岩 状元岩,与上清溪山水緾绕、唇齿相依,是泰宁岩穴儒学文化及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性景区。南宋状元邹应龙少年时曾背负斗米,凿石攀岩,在此苦读5年,尔后不仅状元及第、龙行天下,且被尊为一方神圣、名垂千古。其后历代儒学仕子,纷纷师法先人,在岩穴中读书论道。时过千年,邹应龙当年苦读的遗迹尽管雨打风吹,但“此处书声通帝座”的千古美谈,以及亘古不变的灵气风水,却始终吸引着无数游客来此焚香凭吊,祈求前途宏运。
罗汉山 丹崖红艳、古木披荫、藤萝缭绕,灵山异水造化了这里的植被奇观。穿行于天沟地缝,有缘之人还会与形态各异的罗汉迎面相逢。登临绝顶,可游目驰骋,享受人生的快意与逍遥;亦可俯瞰金湖,将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还可与千面罗汉背靠背、头碰头,体验天人感应的无穷妙趣。
泰宁古城 泰宁人文精华的积淀,皇帝赐名的古城,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名,曾出现“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之盛况。这里有目前江南地区保留最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尚书第,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
大金湖甘露寺旅游简介
甘露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8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宋代建筑艺术风格。甘露寺所有建筑以一根柱子插地,上面建起了四幢楼阁,因此甘露寺又有南方悬空寺之称。寺庙的全部建筑都是以梁木构建而成,用梯型拱头相连接,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具有一柱插地,不加片瓦的建筑特色。







寺庙岩穴顶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那突出部分如龙头,还会滴出甘露,寺庙因此得名。




甘露寺是泰宁奇岩幽壑之中建造奇特、独具一格的一座佛教寺庙,是福建有名的古刹之一。岩洞是一个天然的内窄外宽呈倒三角形的洞穴,高80余米,宽30米,深20余米。洞内有石乳、清泉,水净如甘露。洞外古木参天,涧水潺潺。技艺高超的古代建筑工匠们在洞中倚坎坷的岩壁,顺势架造,不假片瓦,建起一个由"上殿"、"蜃阁"、"观音阁"、"南安阁"等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体---甘露寺。所有建筑以一根柱子插地,上面建起了四幢楼阁,因此甘露寺又有南方悬空寺之称。寺庙的全部建筑都是以梁木构建而成,用梯型拱头相连接,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具有一柱插地,不加片瓦的建筑特色。整个建筑结构独特,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全赖井斡式的木架支撑,实为建筑史所罕有。
在甘露寺里,考古人员找到3块碑志,上面写明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即12世纪四五十年代。其间虽经明清两代重修,建筑风格毫不逊色于初建之时。朱红的柱子门窗,斜削的屋面和反翘的四角,相互"勾心斗角"。柱头上用一层层臂形木叠起来的"斗拱"和梁架上的彩绘,具有浓郁的宋代建筑艺术风格。同时,他们还发现殿阁内有宋代神像雕塑和"飞天"等形象的壁画,以及宋、元、明、清历代游人题字题诗,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在这份调查的结尾,考古人员认为在我国南方阴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宋元时代的甘露寺仰赖岩洞的庇护,经数百年的风霜侵袭得以保存下来,实为不易。
大金湖猫儿山旅游简介
大金湖猫儿山,又名猫儿兽石。孤峰突起,高耸入云,酷似蹲坐山巅的巨猫,于十里开外都能清楚地看到那逼真的形象。猫儿山不令是金湖景区的标志,也是整个泰宁旅游的标志。猫儿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三座山峰像被天斧劈开,形成直刺苍天的三把利剑,因此名为三剑峰。三座山峰又好像三个仙女,对着湖面梳妆打扮,所以又称为 “仙女梳妆”。





大金湖十里平湖旅游简介
大金湖十里平湖,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3千米,水深60多米,周围群山环抱,岛屿星罗棋布,水天一色,风吹草摇,水动山浮,令人心旷神怡。十里平湖,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变化:晴天,风和日丽,碧水丹山;雨天,波涛汹涌,山色凄迷。日出、晚霞、月夜,湖面上时刻变幻出各种迷人的景色。无论什么时候,呈现在人面前的都是充满诗情画意而格调各异的山水长卷。十里平湖左侧,有座孤立高耸的岩石,直插云霄,充满阳刚之气,名为雄住峰。把雄柱峰和背后那块俗称扁担寨的丹岩叠合起来,就巧妙地构成了一只昂首迈步、似要入海遨游的“金龟”,人称这个景观为“金龟入海”。





大金湖水上一线天旅游简介
大金湖水上一线天,是金湖景区很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岩危壁峭,合掌双峰相互挤扎,湖水上涨浸过山腰,形成深绿色的狭长水巷,只容一只小般擦崖而过。峭壁竦立间突出的五道石棱,人称五马落槽。峭壁上长满各类花草,其中有石兰、吊兰和还魂草等,还有两股飞泉由上而下直泻深潭,响声铮铮然,更显得潭色如碧。幽谷迷律俗称“二线天”,旧称二十四溪,是指弯弯曲曲二十四弯的意思。水道长2千米左右,两岸悬崖峭壁,花草攀崖,修竹成林,禽鸟时现。船只在幽静的峡谷中左弯右转,给人以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感觉,因此雅称为幽谷迷津。尽头有块岩石挡住去路,看似船只进不了,其实可以进去,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只沿石壁擦过,有一块圆溜溜的巨石,在两边水中各映出一线;仰望,则形成一个弧形,便是“水上二线天”。
大金湖赤壁丹崖旅游简介
大金湖赤壁丹崖,宽约500多米,高约100米,壁面寸草不生,如城垒突兀,倒影红透湖水,因此巧借古之“赤壁”的名声,直呼其为大赤壁。碧水丹山,斐绿叠丹。虽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但绿水浩荡,丹崖壁立,斑斓绚丽,气度不凡,别有一番意境。
大金湖水漈瀑布旅游简介
水漈瀑布,又称白水漈瀑布。瀑布分为两层,间距百余米,上为斜漈瀑布,下为水漈瀑布,上下瀑布断崖均宽约10米,深约20米,远眺似白练悬空,是金湖最大的瀑布。它发源于泰宁第二高峰——峨嵋峰的九栋岭,在两山对峙间,石峡中开,流水奔突而下,汇聚沿途的小溪、山泉注入金湖,人在百米之外便能听到瀑布轰雷般的响声。每当雨过天晴,瀑布周围雾气腾腾,在阳光的照耀下,还可以看到一道彩虹悬挂其中,光芒四射,蔚为壮观。瀑布之上,有一处新开发的景点——野趣源。
水漈瀑布四周林木葱郁,环境幽雅清新,野趣无穷,其中还备有帐篷、吊床、小舟,可以开展野炊、探险、划舟等游乐活动。绝壁上的岩穴,是明末爱国志士邱嘉彩携妻奉母隐居的地方。邱嘉彩当时选择此地栖身,寓“大明江山千疮百孔,遗民无立锥之地”之意。清廷多次召邱为官,他都不去,并在吟诗时,每缀以“日、月”二字,以表示怀念明朝之意。当时人们深为邱嘉彩之举感动,称他为“国之肖臣,母之肖子”,后人也就把这块岩石称为肖岩。
东海明珠——鼓浪屿
东海明珠——鼓浪屿 旅游指南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的西南面,原名“园沙州”,开拓于元末,明朝时改称“鼓浪屿”。全岛面积1.78平方公里,常住居民二万三千多人。

岛长约1800米,宽约1000米,呈椭圆形,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绿树、红瓦、金沙交辉,海湾、礁石、峭壁、丘峰相映成趣,各式建筑错落点缀,日光岩奇峰突起,群群海鸥腾飞....组成一幅鲜艳夺目的海岛画卷。鼓浪屿以其独秀倚丽的风光赢得“东海明珠”、“海上花园”之美誉,1988年被辟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小岛的西南隅海边,有两块相叠的岩石,长年累月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竖洞,每逢涨潮时,波涛撞击着岩石,发出如鼓的浪声,人们称它为“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 鼓浪屿素有“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的美誉。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拥有500多台钢琴,许多闻名中外的音乐家在这里诞生和成长。鼓浪屿的轮渡码头,外形就象一台打开琴盖的钢琴,使人们一踏上码头,就感受到这里独有的情韵。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至沓来,看中了风光秀丽的鼓浪屿,1902年鼓浪屿被定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和教堂,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建住宅和别墅。投资房地产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又被日本独占,直到抗战胜利,才结束100多年殖民统治。由于那段特殊的历史,鼓浪屿的建筑千姿百态。有闽南风格的飞檐翘角,有被称为“小白宫”的八卦楼,有威严高耸的天主教堂,有红瓦大坡顶的欧式建筑,也有各种中西合璧的别墅,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鼓浪屿的房屋、街道依山而筑,忽高忽低,曲折盘。深巷里花影绰约,墙头上藤蔓攀延。这里虽有街区闹市,却无法车马喧嚣,是一处没有车马通行的地方。岛上岗峦起伏,最高峰是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岸对峙,故有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的传说。岛上东有升旗山,西有笔架山,面临东海突出部有覆鼎岩,此外还有鸡母山,燕尾山,骆驼山,英雄山等。这个小岛有4000多种植物,80多个科属,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占有绿化面积5.1平方米。岛上空气清新,树木繁茂,一年四季鲜花竞开故有“海上花园”之称。
鼓浪屿主要观光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厦门博物馆、环岛路、郑成功纪念馆等。 (编辑:冯瑛)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附近的洋面上,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现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这是一个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小岛。全岛林木蓊郁,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沙滩连绵,风景秀丽。环岛优质沙滩长达20多公里,可建海滨浴场;还有6千余亩防风林带,是理想的度假胜地。岛域盛产石斑鱼,乃鱼中之珍品,远销港澳。

湄洲湾东南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因处海陆之际,形如眉宇,故称湄洲。岛上妈祖闻名海内外。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987 年),因她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父亲给她取名曰“默”。她自幼出聪明,8岁能诵经,10岁能释文,13岁学道,16岁踩浪渡海,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二十八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升天。为了纪念她,当年人们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海神灵女、龙女、神女等。宋徽宗时封妈祖为“顺济夫人”,这是朝庭对妈祖的首次褒封。以后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
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这里的妈祖庙尊称为“天后宫湄洲祖庙”。此庙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娘逝世的同年,初仅数椽;后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特御祭,扩建庙宇。清康熙统一台湾,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目前,妈祖庙已修茸一新,雕新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全世界华籍海员顶礼膜拜和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
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遍布我国台港澳地区及大陆各海口码头、内河岸埠,还分布到东南亚和日本、朝鲜、印度、美国、法国、丹麦、巴西、阿根廷等世界17个国家,必乎是有华人处就有妈祖信仰。在台湾就有大大小小的妈祖庙5000多座,妈祖信徒有1400多万。还有以之妈祖庙5000多座,妈祖信徒有1400多万。还有以之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闸、福建的马(妈)祖岛、台湾澎湖马公(妈宫)、澳门原名妈阁等。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庙宇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湄洲祖庙庙后岩石上,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站在石上,顾盼茫茫大海,白鸥掠波,舟揖穿梭;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相接。庙前岩岸海床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声,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象巨雷震天,骤雨泻地。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因而驰名。
湄洲岛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后,香港力宝集团负责用20年时间投资19亿美元对该岛进行成片开发,力争把该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一流的朝圣度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