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翔将军:各地民俗旅游—山西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00:50
山西篇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

  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早已唱遍中国,歌词咏赞了山西的深水厚土。

  山西,简称为“晋”,位于华北黄土高原腹地,东有太行山脉,西有吕梁山脉,700公里长的汾河自北向南流贯全境,境内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它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四周与邻省有着天然的分界,东面有巍巍太行山,与河北河南相隔;西面有连绵起伏的吕梁山、深邃险峻的晋陕峡谷,与陕西隔河相望;南面有宽阔浩荡的黄河,与河南毗邻;北面有历经沧桑的长城,与内蒙古连接。山环水绕、地形复杂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这绚丽多彩的景色。

  黄河水、黄土地,给山西以滋养和厚爱,使其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属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圈,远在一百万年以前,中国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与繁衍。山西芮城境内的西侯度遗址、匼河文化遗址和襄汾丁村文化遗址都是原始文化的重要见证。黄帝斩杀尤、嫘祖养蚕缫丝、后稷教民稼穑、尧王建都平阳、舜帝躬耕历山、大禹忘我治水等优美的神话传说都与晋南有关。《诗经》中的“唐风”、“魏风”,“情发于声,讽喻时政,咏叹劳作”,都是来自山西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滔滔黄河几经曲折,至山西河曲转弯南下,环流整个山西,才进入河南,它记下了悠久的山西历史,也孕育了丰厚淳美的山西民俗文化。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山西民俗形成了古朴淳厚、粗犷豪放、多元交融、博采兼收的区域特征,使之成为黄河民俗文化中极富有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民俗事象是历史的横向呈现,即使是流传至今的民俗事象背后,仍积淀着深沉的文化意蕴。曲沃扇鼓、临汾威风锣鼓、晋南抬阁都起源于宗教祭祀或迎神赛社活动。芮城奇俗臣河古会更保持了古老的风韵,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娱乐民俗由敬神悦神演进为庆节娱人的规律。

  山西地处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接的地带,属于中原文化区。公元302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博衣大带”为上衣下袴的“胡服”,废战车为“骑射”,使华夏文化获得了生机。忻州地区的“挠羊赛”——摔跤习俗,明显受到蒙古族刚勇尚武风气的影响。山西寺庙景观中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多神崇拜,是多种宗教文化交融的结果。

  山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它不但以煤炭储藏量多被誉为“乌金之乡”,而且因为有悠久的戏曲演唱传统、令人赞叹的民歌、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民歌之海”、“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目前,山西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一窟两山一水”为重点的旅游线路。“一窟”,指云岗石窟;“两山”,为五台山、恒山;“一水”,是芮城大禹渡到河南三门峡的“黄河游”。还开辟了太原、大同、临汾、运城、阳泉、长治等旅游区,自然资源风光奇丽,人文资源古老别致。 山西著名旅游景点

1运城盐湖(中国死海)

    “死海”自古称为盐海,因海水盐分比普通海水高出6倍,水生物无法生存,故得“死海”之名。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处山西晋南盆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因其湖中的黑泥蕴含七种常量和十六种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体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肤,可与以色列死海相媲美,因而也有中国“死海”之称。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湖光山色,景色奇特。与美国犹它州大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湖内盐田硝畦纵横如织,星罗棋布,四侧滩水浩淼,波光粼粼,沽白如雪的梯形硝堆,倒映湖水之中,形成了“千古中条一池雪”(田汉诗)的奇观。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诞生于新生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因而早在4986年前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争夺盐湖资源的部落战争——黄帝战蚩尤。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我国盐业史上,运城盐湖占有重要一页。古代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里,对运城盐湖的地质构造、盐的生成有精辟论述;柳宗元的《晋问》称盐湖为“晋之大宝”;明代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君国利病书》,对运城盐湖的资源有专论;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也对运城的经济价值大加描绘。食盐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健康起步和源远流长。从政治、经济、文化在此地或因其中的上下五千年中,运城盐湖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又枝繁叶茂的依托和见证。      如今,古老的运城盐湖焕发出新的光彩,2002年南风集团斥巨资精心打造了运城盐湖—中国死海这个集“绿色、生态、健康、休闲”为一体的时尚旅游品牌。2008年11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死海拥有露天漂浮浴场、世界最大的室内漂浮馆、黑泥和医用矿泉水疗馆,以及系统配套的其他相关设施。来到这里,您将尽享神奇舒心的死海漂浮、妙趣横生的黑泥养生、以及时尚健康的矿泉水疗,相信梦幻般的 “死海三绝”一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一绝:死海漂浮——恢复活力的超级发动机     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日益恶劣的空气环境,使人们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总是处于疲惫、紧张、压抑的亚健康状态。盐水漂浮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放松、休息、享受的安静场所,这里是一个舒缓心灵的天地。梦幻般地轻柔,天籁般的音乐,梦境般的氛围,让一切烦恼、忧伤、琐事、无奈、痛苦都退避三舍,您可以尽情释放、沉醉、彻底的松弛。您会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使身心达到舒展自然纯净,体味到天堂般的梦幻感觉。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证明:1个小时的漂浮相当于沉睡4个小时,按摩4个小时,它能使左右大脑相互协调,头脑清醒而富有创造力,减轻思想与身体的紧张感,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二绝:黑泥养生——焕发青春的天然美容器     黑泥洗浴可以清洁皮肤、快速治愈小伤口,祛除多余油脂和角质层,收敛粗大的毛孔等等;为什么其貌不扬的黑泥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湖中的黑泥是沉淀了几亿年的矿物质淤积物,其中含量丰富的碳、钠、钾、镁、锌将会提高皮肤的通透率,增强肌体的自我调节;强力冲淋之后,将黑泥均匀涂抹于全身,并保留15—20分钟,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皮肤细胞能达到完全松弛和放松的状态,使汗腺孔和汗毛孔的直径变大,当黑泥中的矿物质离子深入到汗毛孔和汗腺细胞时,能够深入替换出氢化钠及其他污物,大幅度滞缓皮肤整体的衰亡过程;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功能。另外,黑泥还是皮肤最好的“漂白剂”,当黑泥中的有效成分—生态氧渗入皮肤后,会对皮肤中的黑色素起到强有力的抑制及改善作用;当您,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朋友每洗完一次黑泥后,就会明显感觉到皮肤不仅变白变嫩而且还更加富有弹性,使皮肤得到精心备至的呵护。     三绝:矿泉水疗——强身健体的流动能量泉     源自盐湖深层2121米的地热矿泉水,融合了温泉与盐水保健之精华,既有普通矿泉的功效,又有传统温泉所不可同日而语的优势。泉口常年出水温度保持在68℃,33种水疗浴池与各具特色的药浴池保持恒温35℃左右;适宜的温度恰到好处的将盐水中各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如:硼、磷、氟,尤其是硫酸盐等元素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经常进行死海矿泉理疗,能够对高血压、高血脂等顽固型疾病起到一定作用,并对关节炎、风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骨骼疼痛有着明显疗效;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各种问题皮肤,使皮肤保持弹性、水分、光泽和红润,让“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超凡感受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再只是贵妃的享受;经常进行死海矿泉理疗,还可以使左右大脑相互协调,头脑清醒而记忆力提高,增强创造力,使您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2鹳雀楼      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登临作赋。拥山河之胜的蒲州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鹳雀楼所演绎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人们干脆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参加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术研讨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时,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此,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这是因为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这次恢复,以再现唐代风貌为指导思想。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也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所以说,鹳雀楼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充分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规划为“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鹳雀楼园内共有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影壁、鹳影湖、唐韵广场和鹳雀楼;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在主楼区的西面,有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柳园等;三是山水游览区,在主楼南面,有苍山自然风光园、吉祥如意湖、鹳雀苑等;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游乐园、唐风马球场等。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鹳雀楼景区开发建设共分二期,2002年9月26日以鹳雀楼为中心的名楼游览区一期工程竣工。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04年7月底已基本完成,为提升文化名楼的文化内涵,增加游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鹳雀楼内部陈设着重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充分说明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历史,其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生动有致,精美逼真。宇文护《筑楼戍边》及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采用了欧塑形式表现,高贵典雅。还有以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在中华历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故事和传说。同时,还有反映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这些都充分再现了悠久的华夏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弘扬华夏文明的一个典范。   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它的再度辉煌,标志着民族的又一次繁荣,祖国的再次腾飞。  3舜帝陵    山西□运城□鸣条舜帝陵   “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河东”,河东大地以其根祖文化闪耀在中华版图上。山西运城鸣条舜帝陵位于黄河中游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运城市盐湖区北三十华里的鸣条岗西端,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建造的。舜帝陵冢启于禹时,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   舜帝陵景区占地1778亩,松柏苍翠,百花争艳,湖光山色,气势恢宏。分为风景区和陵庙区两大部分。风景区由舜帝广场、舜帝大道、苍梧山、历山、舜王坪、北海、南海、雷泽湖、沩汭河以及游乐园组成,景区内道路阡陌,人工水系贯穿南北,人工湿地和湖泊以河道相连,河道上飞架四座桥梁,分别以舜的四大臣皋、夔、稷、契而命名。博物馆、会展中心座落园内,四有亭、同善亭、牡丹亭、月季亭、圣贤亭、懿德亭点缀其中,园内四季常青、波光潋滟,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陵庙区的舜帝圣像、千年古柏、百年皇城、虞舜陵冢、关公祠、敤首祠等景点,历史文化厚重,古意苍穆,气势宏伟,是人们拜谒先祖,传承文明的神圣佳地。   舜帝陵景区集历史、文化、旅游、园林、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人们寻根祭祖、陶冶情操、修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佳境圣地。舜帝陵景区将以其秀美靓丽的雄姿和优质一流的服务,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前来寻根拜祖,观光旅游! 4五老峰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五老峰在中条山上,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昔为旅游胜地。   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湮没一千多年的古蒲津桥畔的4尊铁牛和4尊铁人已于1988年8月重现于世。铁牛各重3万公斤,铁人各重2吨,铁人代表维吾尔、蒙古、藏、汉上个民族、象征民族团结,蒲津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济县境内将原有的竹索浮桥改为铁索链浮桥,并铸4尊大铁牛和4尊大铁人,分置黄河两岸。后因洪水泛滥,黄河改道,桥毁船腐,铁牛和铁人却抵挡了洪水冲击等灾难。不锈不腐,光洁完整。龙头山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还有唐代柳宗元的故里,均较闻名。   王官瀑布在县境以东25公里,风景秀丽,是唐末诗人司空图隐居地。“王官别墅”系清末城堡式建筑,城堡下部为窑洞,上建庭院,别具一格。蒲州古城始建于元魏,扼蒲津关口,曾是历史上的名城重镇。明代建砖城,今县治迁徙,旧城已毁,尚存遗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在永济县境内,复建选址在积极进行,一座唐代风格的名楼,将再现人间。普济寺坐落在永济县城西12.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因我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而闻名遐迩。寺内的舍利塔,创建于隋唐迄今1300多年。明喜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七年后,明世宗诏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场大火。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开始拨专款修复普济寺。莺莺塔在原基础上重修13层,高50米,时人有诗赞云“缤纷五彩似飞虹,八面凌空八面风。一十三层冲霄汉,琉璃宝塔冠寰中。由于人们对莺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便顾不得佛门的规矩,口碑相传把它改称做了“莺莺塔”。舍利塔原名反不为后人所知了。   莺莺塔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国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石琴、河南蛤蟆塔同属四大回音建筑,以莺莺塔声学效应最为显著,其回声机制主要在三方面:  1、 塔内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层听上面人说话,由于声学反射效应,声音好像从下面传来;  2、 塔檐上的复杂结构有反射作用;  3、 墙壁反射。而天坛回音壁主要是通过墙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击石拍手,均可听到清晰的旺音回声;随着位置的变换,这蛙音回声也可以发生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变化 。 5红豆峡 红豆峡是太行山大峡谷的主要景点,因峡内生长着成片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 主峡长15公里,占地500余公顷。境内有陡峭的崖壁,像形的山石,潺潺的流水,壮丽的瀑布,珍稀的物种,奇特的石林,原始的植被,是一幽美的天然风景区。    红豆峡是独有的情侣幽会之处,也是休闲、旅游、观赏的绝住之地。红豆峡北口狭窄,两侧悬崖峭壁高耸对峙,清澈的小溪缓缓向外流淌。沿着小溪逆水前行,   峡谷腹地曲折婉蜒,转过急弯,便是瀑布,瀑布分成两股从高处跌人深潭,落差10米,宽5米,水流丁冬,清脆悦耳,这就是双龙潭瀑布。    红豆峡是龙泉峡的一条支峡。位于盘底树西南的紫团山脚下。红豆峡两头出口古寺及遗址犹存,瀑布悬挂,崖间泉眼点点,河谷流水潺潺,古木、珍稀树种及各类植物遍布峡谷。遥遥30里长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30里峡谷30里画廊。红豆峡足一处天然植物园区。    据植物学家考察初步认定:峡谷现长有330余种植物,其中稀有植物、观赏品位较高的植物颇多。此环境、气候、规模、品位均达天然植物园区标准,是休闲、旅游、观赏和研究植物的佳地。尤其红豆杉在此成片生长实属罕见。   6青龙峡     青龙峡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是太行山大峡谷龙泉峡的一条支峡,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已开发26平方公里。景区容青山、绿水、峡谷、洞穴、漂流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纳太行山国家地质博物馆、古道雄关、战事翰墨等人文观       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中国攀岩基地,主要景观有“一线天”、“丹壁园”、“青龙潭”、“硕石苑”、“女娲洞”等。    在这里既可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秀丽风光,也可考察了解地质变迁的历史和现状。景区设有“峡谷漂流”、“闯三关”、“攀峭岩”、“荡秋千”、“悬翘杆”、“戏山泉”等游乐项目。山水醉游人,无处不销魂。       来此,远离闹市喧嚣,身置山水静地,回归天成自然,或憩于茂树之下,或眠于林泉之间,馔山珍野馐,飨特色饭菜,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7历山猕猴源     百寺沟猕猴园景区位于垣曲县的东北部,黄河·历山风景区的东部。北与沁水西峡景区相通,东与阳城毗连,西与历山舜王坪主景区相邻,地理座标为东径111°57′10″,北纬35°16′30″。东距晋城市105公里,南离河南洛阳230公里,西与运城市180公里,北与临汾市200公里,总占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        百寺沟猕猴园景区是黄河·历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景区特建的历山珍奇动植物观赏园。园区内奇山、秀水、密林、峡谷,地势峻险,环境优美。由于群山环抱,植被旺盛,小气侯特征非常明显,夏季雨水充足,气温低下,最高气温为26℃,比垣曲县城低13℃。这里常年聚集着千余只野生中条猕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野生猕猴驯养基地。      自峡谷深处流出的河水,清澈碧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的栖息地。走进猕猴园,静观珍奇植物,争奇斗妍,尽展妖姿;动看人猴相戏,各显温馨;远眺历山雄姿,独震一方;近戏高山流水,大鲵闹春,一幅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卷跃然笔端,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景区主要包括中条猕猴园、珍奇植物园、历山民俗风情园、大鲵养殖馆等4个园区,莲花潭、笔架石、青龙潭、白龙潭等十几个自然景观。总投资为750万人民币。目前我公司已投资150余万元,对景区的道路、猕猴养殖场进行了初步建设,并对野生猕猴进行了散养。 8历山舜王坪景区 舜王坪古老的舜王坪位于山西省翼城、垣曲、沁水三县交界处历山自然保护区内,传说是上古时代舜帝耕作的地方。舜王坪是历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海拔2358米,是华北最高的亚高山草甸。草坪周围崇山峻岭,树木茂盛,是华北和黄河中下游惟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山间泉水流淌,飞瀑溅雾,游人从山下仰望群山,只见山高万丈直插云霄。   然而,当游人乘车沿环山公路上到山顶时,在万仞高山之上,竟然出现一片意想不到的大草甸,人称“舜王坪”。舜王坪有5400余亩草地,绿草如茵。据当地老乡介绍,舜王坪生长着十几种中草药。牛吃后,既防病又上膘。每年春忙过后,周围村的农民就把牛赶上舜王坪,任牛群自由生活,无人管理。晚上,每个牛群聚集一方,公牛围成一圈,双角簇立,担任警卫,保护在圈内的母牛、小牛过夜,防止野兽袭击。秋忙时节,村民才赶牛下山,秋收秋种。      在舜王坪北面草坡上,有一排天然石头形成的石墙,高低参差不齐,其中有一个猴形石头十分显眼,当地人称此景为“群猴望月”。在舜王坪周围各县百姓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舜帝种粟等古老故事,还有尧王访贤的望仙村。     目前,沁水、翼城、垣曲三县均已投资修通前往舜王坪的公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舜王坪是山西高原隆起的部分,系造山运动褶皱而成,喜马拉雅山强烈运动上升和断裂发生,形成了笔直的山峰和深谷,舜王坪周围山清水秀、浓荫蔽日、绿树遮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雄奇壮观的瀑布,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溶洞,有虚有实,有明有暗,巧夺天工;自然景观和美好传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由于南临黄河谷底,北于汾河地堑,这就更加显示出其山势之雄伟,其景色之壮观。 这里的气候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东南亚季风的边缘,常常受来自东南沿海季风的影响,而山的西面和西北又经常受到来自新蒙高原寒冷气团的袭击,冷气团在前进过程中又遇到高山的阻挡,无法扩散,因而形成了大量的降雨。       冬季,这里白雪皑皑,原驰蜡象银装素裹,刮的是西北风,年平均温度10—12℃,无霜期180—200天,年降雨量6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     这里的土壤属半干旱暖温带森林草土,为褐色地带,1800米以下为棕色森林土壤,18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峡谷地带为冲击积崖土,土壤的多样性是由于地形、气候、海拔高度、坡向的不同和植物的差异而造成的。     这里的河流分山南、山北两个水系,山南较大的河流有泗交河、横河、毫清河等,均注入黄河,山北主要有浍河、涑水河、舜王坪北和西北边的山间小溪流水潺潺终年不断,条条溪流,蜿蜒曲折,汇集在一起流向黄河。这里的水质甘甜,矿物质含量高,溪水清澈见底,是纯天然的矿泉水,特别是位于下河西村的黑龙潭,因地势原因,水中形成三级瀑布,奔腾而下,白浪翻卷,涛声震耳,流向兜垛村,三股水合而为一,顺山势奔腾而下,流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是建造天然人工湖的理想场所,不远的将来,高山出平湖的蓝图,必将变为现实。这里的植物,枝叶繁茂,种类很多,由于气候差异,雨量充沛,三个带的植物都可生长,这在别的山是不多的,历山的植物有700多种,还有菌类、藻类、苔藓、地衣等。种子植物种类有:豆科、菊科、禾木科、毛茛科、百合科、唇形科、忍冬科、玄参科、蔷薇科、十字花科、木樟科、旋花科等,还有一些亚热带科的出现,如野菜茉莉花、莲香树科、红豆极科等。说明舜王坪植物区系中还有喜暖植物存在。这么多众科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舜王坪地区基本上属于暖热地带植物区系。   在舜王坪顶一公里处的翼城一侧有一颗千年云杉树,在沁水有一株千古松,且都枝叶繁茂,在原始森林中这样的树木是很多的,还有被人们认识的植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山药草遍布,山中盛产葛莆、黄柏、玉灵芝、麝香,此地广种人参、党参、苦参、大黄等130余种,人们常说的“山珍海味”的珍——木耳、猴头、金针、蘑菇到处都有,这里植物达58科237种之多,原始森林核心地带还有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植物不得而知。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巍巍舜王坪可以说无处不是景,山有山的奇特,水有水的妙趣,石头有故事,花木有传说,舜王坪的斩龙台,令人神往,大石头上殷红的血迹,历经千年万年,仍然隐隐可见,依稀可辨,舜王床石,舜王像石,刘王渠下的斑马石,下河西的八怪石,恶石沟的猴子笑天石,石龟出山石,八仙奔月石,水红石等,美丽的珍珠帘水似彩虹,帘上流水,下河西的黑、白龙潭水,刘家渠的娥皇、瑛二妃梳妆台水,饮马潭水,南北神峪的高山流水,大河的终年不断水等。   舜王坪顶有红、黄、蓝、紫、白五颜六色斑斓绚丽的花:暴莲花、桃花、杏花、麻珠花、伞形花、百合花、杜鹃花、山丹丹花,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真是一个百花争艳的海洋。舜王坪的大小景点达百余处之多,大的有舜王坪亚高草甸,约260公顷,舜的传说与景点在这里开始,坪顶有舜王庙、舜王井、上马石、珍珠帘、舜王像座、千年云杉、望海石、石牛出山、紫金沟、骡子道、饮马潭、将军潭、绊马石、梳妆池、黑龙潭、白龙潭、黑白龙庙兜垛峰、云海峡谷、闪光峰、恶石沟的猴子笑天、石龟出山、八仙望月、石影壁、水翁、蝴蝶坡、南北神峪的舜王泉、大河乡松树的红叶、东西篱笆松涛吼、夜间听鸟鸣,早上看日出,中午看飞云,下午观晚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从翼城到达舜王坪的沿途,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城内的裕公和尚道行碑,武池的元代乔泽庙,浍河畔的文峰五奎塔,曹公的四圣宫,泉头村的瓜子寨,元窑河的玄元洞,桃花洞,狮子岭、霍家庙、滦池畔的翔山晚照,下涧的千年银杏树,故城晋国遗址等十余处处,舜王坪周围的景点还有不少鲜为人知,因为森林茂密,无法进入,大自然的奇景有待进一步探索开发。 9傅山苑 傅山苑,位于忻州市西北方向休闲渡假村金山脚下,周围有山西邮电忻州培训中心4星(温泉酒店)可供游客住宿。     傅山,又称“元遗山”,明末清初医学家、文学家、武术家、诗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号公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10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      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       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长裕川是渠家最大的茶庄,初名长顺川,开办于清乾嘉时期,距今已 200余年。位于祁县城内段家巷14号(现祁县人大、政协等机关大院)。初很狭小简陋,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十几年,才陆续修成现在规模。现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共有砖瓦房一百多间,其石、砖、木雕,刻工精细,堪称一绝;有祁隹藻书之楷体楹联:“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近年拟把它建为历史名人蜡像馆。   长裕川初以经营茶叶为主,后也贩盐(由海州运到湖南、湖北),运销夏布。它的总号设在祁县,分号前后达十余处。抗战开始后,长裕川在日占区的分号相继撤销,逐由成都分号代理总号辖抗战区的分号,祁县总号成为日军驻地。解放后,渠仁甫捐出了祁县的房产(包括他的书舍和竞新学校的财产)。渠仁甫(1880——1963)被选为省政协委员、人民代表,是位爱国兴学的三晋名人。 11运城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      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它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李家大院主题建筑显得有些特别,相比较那个时代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经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孺为妻,从而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西洋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这里呈现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12笑话博览园 中国万荣笑话博览园位于山西运城市区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占地面积234亩,东临亚洲“金字塔”孤峰山景区,南依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是中华大地上首家以笑文化为载体的娱乐园,是中国笑文化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的产学研基地,是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走进万荣笑话博览园,你会看到笑话喷泉、欢乐广场、笑话大舞台、笑话“王国”,你能体验到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的笑文化,笑话大门、万笑墙、万笑河、笑话街、笑关,还有笑话迷宫、笑星馆、哈哈屋、笑话茶座、幻影笑话剧场、模拟笑话图书馆,处处都让你有神奇的感受。    感受奇妙 享受快乐    中国万荣笑话博览园是一种以幽默和笑文化为载体的稀缺资源,是一个集中体验世界“笑文化”的主题乐园,由“欢乐广场、笑话王国、笑话产业园”三大功能版块构成。    欢乐广场是笑博园的“预笑区”,由多种笑元素组成,占地面积70余亩,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笑文化广场,为举办“笑文化旅游节”等大型群体活动提供了场所。    笑话王国是笑博园的核心部分,是万荣笑话的“活态”博物馆,在这里游客可以完整地了解到万荣笑话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等,体验到万荣笑话这一民间口头文学的魅力,另外还可以享受到以“万荣笑话”为亮点的多种“笑文化”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按摩”。    “万笑河”是一条人工景观河,将“欢乐广场”和“笑话王国”分开,营造出一个独立的空间,使整个笑博园充满了灵动的神韵。    两边刻着“走进笑话王国”、“谨防笑掉大牙”的“万荣笑话大舞台”,位于“万笑河”之上,面朝宽阔的欢乐广场,建筑与水景交融,绚丽多彩、美丽壮观。这是万荣笑话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游人由此进入了“笑话王国”。    “笑话王国”内的“笑话迷宫”,造型独特,墙上画着一组组“万荣笑话”漫画。游客在迷宫中寻找出口处的同时,又欣赏了风趣诙谐的幽默笑话。“开心园”是用夸张手段雕塑的10组传统经典的万荣笑话段子,做工精妙,人物造型憨态可掬、惟妙惟肖。“智慧园”的10组雕塑采用民间“剪纸”中国红,结合万荣笑话的历史渊源和笑文化的传承,以平面透雕的形式展示给游客,向游客解读和传播了笑文化,营造了喜庆、欢快、热烈的气氛,反映了万荣人的聪明、睿智。    笑话十字街的中心是用72块石头纵横交错、立体堆叠组成的“笑碑”,高7.2米,寓意万荣传统笑话“72争”。四面雕刻着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特意批准的、万荣人独创的(zeng)字。   以“笑碑”环岛为中心,四个高10米、宽28米的木质架构的街门,为“四条笑街”的入口。门的两边分别镶嵌着笑话石雕,下面雕刻着笑话段子。南街是“万荣笑话馆”,在这里可以了解万荣笑话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万荣笑话产品馆”展示了十多年来万荣笑话系列产品。有图书、扑克、挂历、手帕,还有磁带、影像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反映了万荣笑话走向产业化的过程;南街还有“笑话小邮局”、“笑话小医院”。北街的“世界笑话馆”和“中国笑话馆”,展现了中外笑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观赏千姿百态的笑文化,领略笑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有“笑话村”和“哈哈屋”,笑话村有好多原汁原味的万荣笑话道具,既是典型黄土高原院落的缩影,又告诉大家:这里是产生万荣笑话的地方。哈哈屋用造型各异的哈哈镜围起相对封闭的空间,游客可随意在其中游走体验,尽情欣赏不同哈哈镜照出的形态各异的姿态造型。东街为“笑话食品一条街”,有风味独特的凉粉摊、羊肉泡、煎饼、火烧等名优地方小吃的“笑话餐厅”。西街是“商品一条街”,向游客提供笑话系列产品和当地土特产品。    笑话王国的东北、西北部有两座独特的建筑物,分别为“王都”和“王宫”,内部设有“幻影笑话剧场”、“模拟笑话图书馆”、“互动投影厅”、“笑话讲堂”、“笑星馆”等,通过高科技手段表演万荣笑话,阅读笑话书籍,欣赏幽默大师的风采和精彩段子。    “笑关”和“笑门”遥遥相对,通过笑关进入“笑话产业园”,一组组引人发笑的互动项目,让人们在笑声中享受快乐、体验乐趣。    中华笑城 笑满华夏    笑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在德国出现“笑的联盟”,在印度有“大笑俱乐部”,在日本有“笑的天地”,在保加利亚有“幽默之城”,在加拿大有“幽默博物馆”,在我国的北京、沈阳和济南等城市还举办有“幽默艺术节”,但没有一个真正以“笑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文化旅游区,万荣笑话博览园填补了这一空白。    中国万荣笑话博览园是笑文化、快乐文化、健康文化、和谐文化的大观园,依托万荣笑话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和挖掘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了一个真正以“笑文化”为特色的参与型、娱乐型、休闲型、体验型的主题文化旅游胜地,多视角、多感官、全方位、立体化为人们提供了欢乐精彩的文化生活,塑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幽默文化、人文景观,已成为高品位的具有民族性、园艺性、不可模仿性的“笑文化基地”。为推动万荣“中华笑城”品牌的创建提供了物质载体。 13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由芦芽山,马仑草原,情人谷 三个景区组成。 芦芽山 芦芽山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6米,主峰绝顶约10平方米的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石砌建筑——太子殿。据考证,芦芽山是中国唯一的毗卢佛道场,太子殿即为佛顶。  芦芽山峰峦重叠,山峰尖峭,森林广茂,区内有700多种植物、240多种动物,100多种名贵中草药,是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不仅拥有珍贵树种落叶松、云杉,而且是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山西省鸟——褐马鸡的主要保护地。  马仑草原 马仑草原海拔2721米,面积6000多亩,形成于75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与芦芽山南北相望,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亚高山草甸之一。这里牧草肥沃,是历代帝王牧养战马的基地。 马仑草原将草甸、森林、高山、峡谷、奇松、怪石、长城、将台、基塔融为一体。东南隅有怪松苑,正南面是奇石坡,西南隅坍塌的舍利塔群半掩半露隐没于草丛中,北齐长城纵贯草原东西...... 情人谷 情人谷位于宁武县城西林溪山深处,是一条幽雅美丽的沟谷,相传是一对情人顶风热恋,终成脊籍的宝地。整条沟谷全长十华里,一条四季不断的清溪自谷掌流出,在落差十数米的瀑布下,形成许多石潭;整条出谷由许多“S”型组成,每个“S”型都蕴藏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随季节变化各呈纷异,是一处回归自然、抒发情感的浪漫之境。 14凤凰欢乐谷      凤凰欢乐谷位于围棋发源地山西省陵川县东南部的夺火乡和马圪当乡境内,地处太行山之巅人迹罕至的山坳中,方圆三百十余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幽水清、潭瀑遍布、奇峰罗列、风光旖旎、枝蔓缠绕、游鱼浅翔、犹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是一处以山、水、崖、洞、林为特色的避暑休闲生态度假旅游区。   凤凰欢乐谷包括七大景区:凤凰峡、门河峡、乌龙峡、苍龙峡、龙峡湖、武家湾、百里红叶区,共千余处景点。独特的地质石变;泉、溪、潭、瀑、湖的如画变幻。千余种植物覆盖其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衫、稀有树种白皮松随处成林;珍禽异兽穿林跃涧、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清凉圣境的独特气候……形成太行生态峡谷群之经典。景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备,是休闲、度假、摄影、科考、探险必选之地。 15唐回漂流       夏县泗交大峡谷旅游风景区是三晋最大的生态旅游景区,总投资4000余万元,坐落在山西夏县风景秀美的泗交镇,依山傍水,融于巍峨群山之中。这里,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避暑度假宝地,景区内群峰耸立,古木成林,环境清幽,鸟兽群集,春闻山花飘香,夏沐凉风送爽,秋赏红叶烂漫,冬望松柏傲雪,周围丛林环抱、松杨迭翠、浓荫蔽日、青草连连,清泉汇聚成河穿流而过,林水相映、水沙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画卷。泗交大峡谷风景旅游区因其自然环境被称为“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这里交通便捷,旅游专线直通,自驾车40分钟可达,50公里的环山公路,两岸风光秀丽,群峰浪漫;当地县政府两年间修筑山区公路360公里,新建油路394公里,山下村村通油路,山上村村通公路。209国道、太三线、同蒲铁路、大运路穿境而过。  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超过10000门,建立了瑶台山电视发射中心,实现广电通讯网络化。       泗交大峡谷风景旅游区服务接待设施齐全。目前主要规划度假别墅区、旅游观光景区、商务会议区(旅游大酒店)、大峡谷漂流区、水上娱乐区和拓展训练区。      泗交大峡谷风景旅游区以“山、林、泉、水”为资源特色。 以“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理念’为前题;在‘体验自然环境的同时”,塑造生态娱乐休闲为特色的全国旅游文化圣地! 16翠枫山      翠枫山自然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后峪。西距太原市约110公里,东距石家庄120公里,距阳泉市中心15公里。太旧高速阳泉(坡头)出口下,至景区只有12公里。        翠枫山自然风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1430米,年均气温11℃。是阳泉市首次发现的原始次生林。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汇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区内共有植物1200余种。由于植物资源丰富,给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地。初步统计,鸟类、昆虫和各类动物800余种,仅蝶类就达110余种。狼、红尾山鸡、野猪、豹猫、蛇30余种动物已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其中猫豹善奔跑和攀树,活动于林区和灌木丛中,以猎食鸟类为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果树110余种、野生花卉400多种、野菜类植物270多种、药用植物350种,如益母草、当参、茶香草、艾蒿、黄芪、甘草等。许多树木都有吸收一氧化氮、甲醛等有害物质,保护环境的功能。对阳泉及周边地区气候环境起到重要调节平衡作用。翠枫山堪称我省“物种基因库”、“鸟类天堂”、“蛇类王国”、“昆虫世界”和“自然环境调节器”。       翠枫山水质优良,蕴涵量丰富,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如画。春有漫山桃花,夏有满眼绿色,秋季枫叶满山,层林尽染;冬日白雪皑皑,冰雕玉砌。堪称人间仙境、天然氧吧。除此以外,景区内还有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八百米“自然之神”大道。大道两侧有囊括天地之神的40根图腾柱;山西民间的泥人、面花、木偶、皮影和各种休闲茶屋、餐厅,提供休闲的绝好去处。红枫演艺广场在大道中央,舞台的正面是一株枫叶造型的膜式现代化建筑,形式新颖,舞台台口18米、台深16米,是全年大型旅游活动的主要舞台。舞台的上方是景区新开发的“怪坡”,在这里您可以亲身感受“水向高处流”的大自然神秘景象。景区标本馆内展出动海洋、陆地植物标本约1618种,是山西省最大的自然科学教育场所。景区的蟒蛇巨龟馆是您和动物亲密接触的好去处,这里展出的黄金蟒和巨龟,在国内也实属罕见。翠枫山水上乐园——“水天五景”,池边石亭木廊,瀑布渡桥。游乐项目有水上健身球、游船、钓鱼、冬季滑冰。“飞翔滑道” 滑道全长近300米,居高滑下,可一览山景水色。 景区内有36条山沟。目前打造出的有绿野仙谷、佛旨亭、枫叶亭三条游线。绿野仙谷主要是自然的体验旅游。全长5公里游程,绿荫覆盖,由石板、木板和松针铺成的山林小路,别有一番情趣。山上有六个观日出、日落、桃花、夏绿、红叶、雪景的“观景台”;有调节心情的“喊山崖”;有自然天成的“财门”、“运门”、“福门”和“龟驮树”、“恩爱到白头”等景点。各种树木都挂上了介绍牌,游客增长自然知识。        翠枫山自然风景区全年举办大型旅游活动:春节民间文化大庙会;春天桃花游;暑期消夏纳凉;秋天丰收节、红叶节、菊花展;冬季冰雪娱乐”。除此之外,平时有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艺演出、民间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       翠枫山景区有“山吧木屋”和度假村供你住宿。“山吧木屋”是别墅建筑。可供团队住宿、用餐、会议和室内棋牌娱乐。度假村各种服务设施齐全,设有高、中、低档客房,供游人选住,有棋牌、歌舞娱乐场所,有大、小会议室,有野味大餐供你品尝,有农家特产供你购买,有农家习俗供你体验。 17万荣西滩      西滩景区位于万荣县黄河湿地,现有人工湖面3000余亩,沙滩1000亩,荷塘1000亩,芦苇荡2000亩,生态林4000亩、优质温泉2处。   有画舫、快艇、帆船等各类船只130多艘,建长廊300米,配套了餐饮住宿等设施。芦绿花香,鱼跃鸟鸣,被称之为中国的“威尼斯”,北方的“沙家浜”,山西的“白洋淀”河东的“小江南”,万荣的“瘦西湖”。她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和三亚风光的情韵。阳光海岸沙滩,芦荡湿地温泉、露宿野趣烧烤、观鸟赏荷采莲。游客可从事湖中泛舟、湖岸烧考、芦荡探幽、黄河漂流、湿地观鸟、沙滩日浴等多项参与性活动,她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地。        万荣县名胜古迹以“楼”闻名,城内飞云楼初建于唐,重建于清,系纯木结构建筑,斗拱繁密,翼角荤飞,犹如一片花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秋风楼,因藏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今古迹尚存。稷王庙正殿因无大梁承托,俗称无梁殿,元代建筑,形制古朴。万荣县通化镇,是隋末大儒王通和“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故里。    18山西老牛湾      长城和黄河相交的地方叫老牛湾,位于山西省的偏关县境内。老牛湾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 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老牛湾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     老牛湾,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老牛湾的步伐也象老牛一样慢,这里的人似乎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过着古老的、让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素面朝天的老牛湾毫不走样地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把我带回那金戈铁马的边塞风云,让我感受着古朴与苍凉的魅力。    19永乐宫 永乐宫简介   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这里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碑文记载,是道教“八仙” 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氏死后,乡人将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吕洞宾的故事越传越远,奉祀的人逐渐增多,祠堂便扩充成道观,后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烧毁。现在的永乐宫是元代修成的。当时全真教领袖邱处机很受朝廷宠信,这一教派又奉吕洞宾为祖师,于是皇帝下令把观升级为宫。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用十五年时间,于中统三年(1262)完成主体建筑,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画,施工期前后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共始终。明清虽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后,因永乐宫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于是从1959年开始,化了七年功夫,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新址复原保存。       永乐宫主体建筑   永乐宫内主体建筑共五座,除宫门为清代所建以外,其他均为元建,有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大殿,各殿都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永乐宫主殿为三清殿,又名无极殿,原来供奉三清的神像。三清是道教名词。道教认为天上有最高的三种仙境,叫王清、上清、太清。其中居住三位最高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教中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这里的“三清”则是指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殿雄伟壮丽,台基高大,前檐装舸扇,四壁无窗。殿内用减柱法,空间宽阔。壁画布满四壁和神龛内外,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全部面积计403.3平方米,像一条巨大的彩带,环绕整个大殿。作者是洛阳马君祥父子等人,绘于元泰定二年(1325)。全殿只是一幅画,名为《朝元仙杖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像。中心是八个主神,帝后装束,四周围绕二百九十多个值日神,有帝君、仙伯、真人、天丁、力士、星宿、金童、玉女等。排成前后四层,形成长长的行列。主像稍大,有三米以上,朝拜者两米多。人物神情各异,有的注视,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如此众多而巨大的神像组织在统一的构图中,整齐而不呆板,繁复而不杂乱,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使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数米。神像的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此外,画面色彩单纯明朗,用“重彩勾填” 法,设色多以石青石绿为主,道具背景富有装饰性。衣冠和宝盖部分,大量运用沥粉贴金,使色调既灿烂又沉厚,画面更显得主次分明。《朝元仙杖图》气魄宏伟,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       永乐宫纯阳殿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因吕洞宾道号“纯阳”子而命名。这座殿与三清殿一样,天花藻井极其工巧,殿内十分宽敞。四壁和扇面墙上布满壁画,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吕洞宾从降生到成仙度人的一生故事,共五十二幅,民间色彩浓厚。壁画总名《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构图严谨,连贯又很自然。每个故事情节之间用山水、云雾、树石等自然景色隔连。画上展示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风貌,有亭台楼阁,酒肆茶馆,园林别墅。人物有大官、商人、平民、农夫、乞丐、学士等。还画出各种服饰装束,器皿设施。扇面墙的背面,画着钟离权度化吕洞宾的场面,画面开阔,景色秀丽,有山有水。师徒侧身对坐,钟离权正侃侃而谈,吕洞宾则低头沉思,师徒的形态活现在壁间。这一殿壁画作者是朱好古门人张道礼等人,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       永乐宫重阳殿   重阳殿又名七真殿。殿内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和七真人。七真人又称北七真,他们分别又开创了全真教七个道派,如马钰号丹阳子,创遇仙派;谭处端号长真,创南无派;刘处玄号长生,创随山派;邱处机号长春子,创龙门派;王处一号玉阳,创岗山派;郝大通号太古,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净派。这座殿里的壁画主要是关于王重阳的神话传说,也是用连环画形式绘成,从他降生到度化七真人成道共四十九幅,每幅都有榜题。扇面墙背面是诸神朝拜三清的图像。主像在上,诸神持宪恭贺,侍女分立两侧,面庞丰润,衣带飘扬,艺术价值很高。        永乐宫龙虎殿   龙虎殿又称无极门,是原永乐宫的大门。殿内也有壁画,画有神茶郁垒(读如“伸舒郁律”)。这是两个门神,古书上说: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树,皤屈三千里,矮枝的东北有座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神茶和郁垒二神守门,主管查阅众鬼。遇到恶鬼、坏鬼,便用苇绳捆起喂老虎。所以每年岁终时,常常画神茶郁垒并挂苇绳在门上,用来驱鬼。龙虎殿内还画有神将、神吏、城隍、土地等。城隍传说是由古代腊祭八神中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时。唐宋后奉祀城隍遍及各地,是道教鬼神系统中守护城池的神。这些神像画得威风凛凛,怒目圆睁,也很有气魄。  20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居住地都建有关帝庙,在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解州关帝祖庙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被誉为“武庙之冠”,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陈末隋初(公元589年),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目前关帝庙由结义园、祖庙和正在复修的关帝御花园组成,是一处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大型明清古建筑群。          结义园创建于明万历、天启之际,增修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与乾隆二十六年(1762 )。原名 “莲花池”,后改“结义园”。 结义园坐南向北,与正庙仅一路之隔,由结义坊、君子亭、“三分砥柱”影壁、假山、莲池组成。                端门为祖庙第一道大门,建于清代,通体砖构.歇山顶,檐下施仿木砖雕斗拱。部辟三门,上部书『关帝庙』门匾与『精忠贯日』、『大义参大』、『扶汉人物』匾额。门匾四周砖浮雕图案尤佳,二龙飞舞,团花紧簇,人物表情温 和,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 殿前月台上置一铜质鼎式香炉和一长方形供案,是清人仿照古代式样铸造的。月台前阶石上,雕有卷草、流云和二龙戏珠图案,犹仿皇宫规制。大殿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殿一周有26根巨大石雕龙柱。龙柱上有升龙、降龙、祥云等,雕刻粗狂有力,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互相烘托,各具美的神韵,其数量之多,在国内庙宇宫殿堪称独一无二。正如庙内碑文所云:“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殿顶两层重檐,皆以黄绿色琉璃瓦铺盖,正脊上八仙峙立,为别处少见。两支雄健的盘龙鸱吻矗立在歇山之上更是壮观。殿内木雕神龛刻工精细,勾栏透空,廊柱盘龙,额枋圆雕凸起,是一座很精巧的清式小木作神龛。龛内塑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坐像,头戴冕旒,身着龙袍,捧笏端立,神色凝重威严,呈现出沉着、勇猛、刚毅、凝练之气,龛上梁枋间,悬有康熙御书“义炳乾隆”横匾一块,雕工纤细,色彩醒目。廊下门楣上“万世人极”匾,乃咸丰御笔亲书。前檐当中“神勇”横匾,是乾隆皇帝之作。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是寝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庙内最高建筑,通高二十三点四米。据志书载,该楼初建于明万历初,现存结构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之物。该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滴水,歇山琉璃楼顶;中部三间辟隔扇门,梢间砌墙环楼封护;中檐与下檐柱头额枋镂雕飞龙、孔雀、牡丹、寿星、羽神等图案,华丽美观,雕工精湛;三层檐下皆施华丽的层层斗拱,下檐斗拱五踩双昂形制,龙首含珠耍头,甚为精至华美。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二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更有 “三绝”: 关帝夜读春秋塑像、八卦藻井、木刻《春秋》全文,皆是关帝庙精华之作。  21普救寺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始建于何年,现已无从得知。但从古籍记载和出士文物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过,那时该寺的名称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时,曾对该院大加修葺。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皇帝高祖刘知远派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宋朝,对普救寺再次进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楼阁塔坊,全部毁圮。八年之后,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筑包括莺莺塔,才得以重新修复。到了清朝,普救寺虽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旧。192O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后又受到侵华日军的破坏,至1949年时,普救寺便只剩下莺莺塔、石狮、菩萨洞,其余建筑已不复存在了。1986年,政府拨出数百万元,对普救寺进行修复。如今,莺莺塔四周,回廊围绕;峨眉塬上,殿堂错落有致,僧舍鳞次栉比,一座按原样在原址修复的普救寺,又出现在三晋大地上了。  普救寺的建筑富丽堂皇,“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山门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目前至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最后为花园;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相传别墅花园为唐代崔相国所建的佛居别墅,《西厢记》中老夫人和莺莺所居之处。而莺莺塔后有经籍阁,东西两侧建有厢房,所谓的“西厢书斋”,就是传说中当年张生游蒲东时来到普救寺借宿的所在。这个“西厢书院”,就是《西厢记》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的书房就在这西厢下,他初恋莺莺而坐卧不宁,“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围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零,被窝儿里寂静。你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从西厢书院穿过,是崔居别院。崔居别院的后面是花园,这里是崔莺莺与张生“幽会”的地方。花园内假山高耸,湖水荡漾,小桥飞梁,厅榭玉立,到处红花绿树,使有情人不舍离去。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现在沿当年张生游历的小径重建了梨花深院、书、后花园、跳垣处等,并塑造厂一组佛像和《西厢记》人物蜡像,依照《西厢记》剧情再现了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等一幕幕戏剧场面。  莺莺塔雄峙于普救寺西侧,古朴端庄,独立擎天。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大地震中也被毁掉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回廊围绕着的莺莺塔,是用砖砌筑的。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塔内各层之间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层。但六、七层不能直接相通,必须从六层下到五层后才能上得去。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传为匠师筑塔时安放金蛤蟆在内,实则塔身中空所致。莺莺塔回廊西侧外有一个击蛙台,这是击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鸣亭,这里是听类似青蛙鸣叫回音的最好去处。莺莺塔还具有收音机、窃听器和扩大器的效能。在莺莺塔下,人们可以听到从塔内传来的二点五公里外蒲州镇上的唱戏声、锣鼓声,附近村镇上的汽车声、拖拉机声,人们在家里的说话声、嬉笑声,以及鸡鸣狗叫声。另外,塔下的鸟叫声,通过莺莺塔的“扩音”之后,声音变大,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其回声机制主要在三方面:1、塔内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层听上面人说话,由于声学反射效应,声音好像从下面传来;2、塔檐上的复杂结构有反射作用;3、墙壁反射。而天坛回音壁主要是通过墙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击石拍手,均可听到清晰的旺音回声;随着位置的变换,这蛙音回声也可以发生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变化。  普救寺的后面,是一组园林建筑,假山、竹林、小桥、水池点缀其间,还有引人遐想的莺莺亭、拜月台,景色美丽,令人心醉。 22太原双塔寺       三晋名刹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    双塔寺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这就是寺名的来由和含意吧。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创之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至于那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和万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过明确的记载。   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出资佐助下,用了 4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年(万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     寺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排堂、方丈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量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   三圣祠,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双塔位于双塔寺最高之处,均在寺之东南,名宣文塔。两塔均为八角13层,高约54.7米。砖筑楼阁式,塔表仿木结构,用砖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内设踏阶可盘旋而上,直达最上层。两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层,底层高7米,八角形,砖石结构。塔表面,用精美的砖雕、斗供、琉璃、飞檐装饰。飞檐上,嵌饰各色鸟兽、花卉、人物。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内有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   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   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吸引着每一个专访和途经太原的宾客。   凌霄双塔,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别称——文笔双峰。   凌霄双塔,也曾使历史上不少涉足于太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墨客骚人为之赞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为其颂咏;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维桢曾为其吟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傅山先生曾为其作画;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将杨成武将军曾为其挥毫;……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数百年来,绝大部分人把永祚寺的“凌霄双塔”,当作同时创于世,属性一样的艺术珍品和文物珍品给于珍视。但是,考其故事,研究其创建之因,并不如是。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创建于先的“文峰塔”,一个是继建于后的“舍利塔”,不仅非同时所建,而且属性也根本不一样。所谓“文峰塔”,是“起自堪与家言”的风水塔,即封建社会地方仕绅为补辅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形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而“舍利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这正是永祚寺“凌霄汉塔”,近在咫尺,本质相去甚远的差别。 舍利塔   舍利塔的原名叫做宣文塔(与文峰塔同名),因为它是由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僧妙峰大师(即福登和尚)监造,而且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或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的北端(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   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 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逮至 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   舍利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濒临顶层。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述:“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新兴工业高精大,后继英才专敢红。”难怪明人李博登临塔顶之后深有感慨地赋诗:“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若进塔的西门,则与东门之内迥然不同。这里没有步步高升的台阶,不用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可以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券 ,形成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饱览券进式楼阁宝塔的内部结构。那时,你将对当时劳动人民的精湛建筑技术产生新的具体的认识,给你以美的知识的享受。   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 文峰塔   与舍利塔比目并立,位于塔院东南隅的这座古老苍朴的砖塔,即是文峰塔。文峰塔也叫宣文塔,宣文宝塔。它所以叫文峰塔,是因为它创建的原因本是为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对于这一点我国古塔研究的专家张驭寰先生和罗哲文先生曾有过明确的论断。至于当地人们或地方志乘中把文峰塔称作“旧塔”或“南塔”,那是因为它问世早于舍利塔和其所处方位的缘故了。   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是,它们必竟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十三层建筑,高低也仅有 2厘米之差。据测: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总高度为54.76米。而且,斗拱的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这些都反映着它们为同一时代产物的鲜明特色。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这里,我们且不说两塔的塔刹造形无一相同之处,就是塔的主体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而舍利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无疑正反映着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艺和风格上的不同。   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对于这点历代地方志乘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福登造塔的发念和原由。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西北向微微倾倒,正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如若确实如传言所述,文峰塔从诞生即向西北向倾斜,而历经四百载一直没有倒掉,不正说明当时匠师们设计的周密和建造工艺的绝伦吗。 碑碣刻石   双塔寺现今共收藏和保护有价值的碑碣刻石 260余通。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绝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从太原各个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这些碑石中,在这些碑刻中,陈列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书法碑刻。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晋,海内知名的《宝贤堂集古法帖》180 余通;有清代的《古宝贤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赤壁怀古” 3通;有清代著名书家祁隽藻的“子史萃言”石刻 4通;还有记述内容别具一格的“晋溪隐君家训”碑,等等。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瀚于一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无一不有,不仅为书法界和爱好书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视,也极为到此观光和游览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明代牡丹     永祚寺内,大雄殿前有明代丁香树、明代牡丹树,可谓闻名太原。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三百五、六十个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双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近来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九色齐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技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澜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 23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村以其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置身其中,赏赏古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尝尝小米饭,啃啃老窝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24寿阳方山      神福方山,地处山西省寿阳县城东二十五公里,寿、盂交接之地。1992年国家林业部200号文件批准成立“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3580公顷,其中旅游风景区面积115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7%。最高海拔1532米,最低海拔1220米,年平均气温7.4℃,夏季平均气温17℃,是盛夏避暑好地方。      方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历史上为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埵之门,又称朱明埵。唐代皇室李通玄为避宫廷内乱隐居此山潜心研究《华严经》,著享誉中外的《华严经论》。明末文学家傅山,清代相国祁隽藻等历史名人来此拜谒、游历、盛夏避暑。      方山人文自然景观奇美独特,有天然云洞、两池、六奇石、八松景、九泉十景和众多碑林寺庙。特点:山峻、林幽、石奇、泉清,风光秀美; 寺塔、庙宇、楼阁、碑碣、景观瑰丽。可谓是“方山奇峰挂青松,林海波涛幕游人。”  25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座落在吕梁山脉中段,山西省方山县北武当镇东北侧,这里群峰耸峙、怪石嵯峨,松奇林幽,溪水绵延,共由72峰、36岩、24涧组成,景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已开发开放的景区约20平方公里。主峰香炉峰海拨2280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海拔1545米)高753米,比湖北的南武当(海拔1612米)高668米。从近处看,北武当山北靠烧炉山、针子岩(海拔2061米,为老君炼丹、炼铁处);南偎骨脊山(海拔2535米,大禹治水始于此);东临孝文山(海拔2831米,北魏孝文帝避忧于此山);西倚运顶山(海拔2405米,有华北小西藏之称),可谓群峰捧立,标奇孕秀。从远处看,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北武当正好处于各名山环卫之中,众星捧月,卓然不群。当你登上北武当山巅,举目眺望,天穹之下,群峰连绵起伏,层峦叠障,浩瀚壮阔,衬托出北武当山的雄伟气势,不由您不赞叹它的“雄浑壮阔”、“清雄独绝”。据最新考古资料证明:北武当山道教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比湖北南武当的历史最少要早3200年。南武当山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鼎盛于明,而我们北武当山始建于夏禹,鼎盛于唐。据史料记载,早在史前时代,炎、黄部落长期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炎黄之后,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几位杰出的部落首领,许多史料、文物证明尧、舜、禹都曾在我们吕梁活动过。据《史记·夏本记》记载:在尧、舜、禹的时期,洪水泛滥,威胁着中原各族,尧派夏部落首领之一的鲧去治水,鲧用堵塞法治水失败,被舜放逐而死,后来舜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接受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法使洪水归于大海,变水患为水利。禹因治水有功,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公元前2581年--公元前2537年,在位45年)。禹在位期间,为了祭父,将鲧放逐而死的羽山,改名为骨脊山,并将他的父亲鲧分封为水神,在北武当山建玄天庙供奉,称为“玄武大帝”。宋大中祥符年间(1012年),宋真宗赵恒为避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封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俗称真武大帝。这是历史记载中北武当山的来历。那么大家要问:禹为什么封他的父亲为水神,建庙称玄天庙呢?这既是因为,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司治水之职”,虽一成一败,但都与水有关。其次,之所以禹分封他的父亲鲧为“玄武大帝”与道教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玄武的起源也是道教的起源。 北武当道庙始建于上古时代,鼎盛于唐,据史料记载,当时仅北武当主道场,即有住山道士80多人,在家居士1000多人,遇到法事,有各方道士800余人云集北武当,至今在北武当山主峰以北的真人谷尚有供1000余人吃饭所用碾米用的石槽、石杵。可是由于历史久远,北武当主峰道庙在经过几次较大的毁损,特别是清康熙五十九年正月初四被天火焚山,各殿、庙、碑文、石刻几尽被毁,虽后来几次修复、增建,规模远不如前。其二、中国道教特别是对真武神的信仰在明朝达到鼎盛阶段。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神宗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事变”夺取王位的过程中,传说真武神曾经屡次显灵相助,因此明成祖朱棣取得帝位之后,极端崇拜道教,甚至自称是真武帝君转世。由于帝王的提倡,明永乐年间宫廷和民间普遍建立真武庙,各种道家宫、观在全国各地迅速漫延。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命工部侍郎郭进琎、隆平候张信、附马尉沭昕督军夫三十余万,大兴土木,历时七载建成南武当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架桥梁、十二座亭阁的庞大建筑群;明嘉靖三十一年,作为皇家庙宇的南武当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维修、增建。相反正是在这全国上下大举兴建道家宇庙的时期,由于人为的原因,作为道教发源圣地的北武当却没有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 北武当山不仅有悠久的道教历史,更有绚丽的自然风光。漫漫无际的黄土丘陵中,忽然冒出几座由花岗岩整体浇铸而成的石山,突兀争奇,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古树参天,群峰拱翠,尤如“黄海里的翠岛”,不能谓之不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北武当山主  峰香炉峰造型奇特,整山由一块花岗岩构成,独峰耸立,势如刀削,从山脚到山顶,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主要有千仞壁、千尺崖、舍身崖、鹰嘴崖等都十分雄伟壮观,其中有的崖面光滑如洗,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在国内风景区并不多见。由于北武当山山体为整体性灰白色细粒黑云母太古代花岗岩组成,石质坚硬,所以,历经数千年来的风雨侵蚀,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北武当石自天成的各种山石景观。如:天壶倾露、巨蟒探头、仙鱼出峡、石龟下蛋、石虎、石蛤蟆、仙狗石、仙猪石、飞来石等多达数十处,而且大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各具形态,呼之欲出。其中有许多是北武当山自然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龟蛇斗智”、“九龙出洞”、“石猪受难”、“古猿望日”、“仙龟望海”、“石羊献圣”等石自天成的怪石景观,在民间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北武当山绚丽的自然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武当山作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现有住山道士十二人,在家居士180余人。武当山的道士都为全真派,亦称全真教、全真道,据史料记载,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与正一道同为元朝以后道教两大派。全真教有很多清规戒律,主要有: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种,称为“科禁威仪”,简称“科仪”,其目的在于禁止道士“恶心邪欲、不会放逸”。以“不嗜杀、不偷盗、不淫邪、不两舌、不荤口”为戒文的基本内容。主张为人要“慈善为怀、以礼相待”,忌“轻易言笑、举止不雅、为人轻慢、斗戏诙谐、衣着不整”等不礼行为。这些都是对道士的戒律要求,对于我们一般朝山敬神的香客来讲,要求则少的多,一般按传统的习惯,朝山进香前要斋戒沐浴,穿着要干净素雅,进香沿途不讲脏话,要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并向神灵默祷,祈福禳灾。香客进入石碑坊后要神情肃穆,言语谨慎,遇庙烧香,见神叩头。上山行至陡险处要无怯意,奋勇而上;与行人相见时要讲吉祥话,以取神悦;到玄天大殿后,要燃放鞭炮,将香纸投入大香炉,献上糕点、水果之类的供品或功德钱,然后向真武坐像叩头祷告,敬香之后,愿抽签者抽签,以占吉凶祸福。 26平遥大戏园 平遥县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县城东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东达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广州海岸2390公里。全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 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平面呈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现如今已改成两座亭子。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27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内街道、古建衙门、市楼、商店、民居等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田中淡考察平遥古城时欣然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到过平遥的人说:“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人称平遥有三宝,砌成的古城墙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墙仅为夯土筑成,规模较小。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至今虽历经600余年的沧桑风雨,但雄风犹存。这座周长约6公里的古城墙,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这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此外,清朝后期,在古城东南角还曾修建了一座象徵古城文运昌盛的魁星阁,由此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

  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全城现存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向东北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十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事实上古城之宝不胜枚举。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的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徵,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28常家庄园  从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南下,在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我们将走进一个规模庞大的民居建筑群,这就是近年来名声大振的常家庄园。   常家这个堪称典范的大庄园,其大规模修建时间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间,后经15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日之规模:占地300余亩,大院80余处,房屋3500余间,楼房50余幢,堡墙4公里。庄园严格遵循中国四合院建筑规则,内外两进院落,中间夹阁楼分隔,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除主院外都带有偏院,有严格的上下偏正之分,明显地体现了儒家等级森严的秩序。  庄园拥有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祠堂,山西民居中最大的影壁。尤其是7开间的后2楼,属中国民居中最高档次建筑,加上143个院门、8万平方米的园林及墨香四溢的书院,充分展示了豪贾的阔绰,巨富的威严,儒商的气度,名门的荣耀,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情调,脱俗的境界。   与山西其他巨商一样,常氏家族秉承着“以财取天下”的宏大抱负,万里驰骋,四海奔波,开创了中欧茶业的漫漫长路,成为富甲天下的商界巨子、中国面向世界贸易的第一世家。作为其生活和精神的归宿,常家庄园集北方厚重和南方灵秀于一身,熔儒家秩序与道家浪漫为一炉,创造了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神奇和辉煌。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已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经过200余年的陆续修建,不仅其宅院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位,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常家庄园之恢弘,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型石桥,穿过七丈二尺高的堡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长达650米长的清代街道。长街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洋洋洒洒60多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   常家庄园特色赫然于世!到常家庄园去观光,走马观花也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概括,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数字相加,也得有百余处开放于游览者。  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第三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形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是书法到处可见。    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对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极其严格。弟子儒学不精,则不准参与经商等社会活动。因此,常家的弟子不仅儒学功底深厚,而且代代不乏精通书画的优秀学者。同时,常家曾经“富甲一方”,有能力将历代中国书圣的神妙极品广为收藏。无论是宅院建筑还是园林创作,继往开来追求的都是意境、情趣和品味,是从物质世界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追求。除了尽力在建筑的精雕细刻上表达其精神世界外,更多的是直接将文学融入自己的生活范围,这就是这个偌大庄园中的法帖群。  法帖,也叫“法书”,就是书法艺术真迹的复制本,即刻在木石上,可以用纸再拓下来的大型刻印版本,用于永久珍藏名贵书法作品,并为后人提供书学的范本。横石为碑,竖石为帖。法帖作为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使名笔墨宝得以长久保存,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   常家庄园现存的法帖有八种,即: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雍和堂恽寿平画跋帖、石芸轩法帖、听雨楼法帖、常氏遗墨帖、四十四帝后帖、可园唐诗笔意帖。欧阳修和苏轼,皆为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中国历史上,均有相当显赫的地位,苏轼比欧阳修小30岁,他对欧阳修的文章、诗词、书法都极为崇拜,并手写欧阳修最为人所称道的两篇游记散文:《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以表示自己对这位前辈的敬仰。苏轼以楷书来书写的这二亭记,其特点是绵中裹针,神态丰腴跌宕。苏轼的这二亭记在宋代就被尊为“二亭双绝”,其真迹以高3 米长13米的巨幅赫然于常家庄园的敦艮门的南、北两侧堡壁上,岂不弥足珍贵!   杏林清代名人联帖中,选择了清代各个阶段的书法界代表人物56位,并以这些代表人物的楹联书法艺术为载体而雕刻的法帖。这56位中有左宗棠、刘墉、翁同和、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傅山、赵铁山、吴昌硕等等,其书法有行草隶楷篆,风神独具,自成一派,功力深厚,皆为精品。听雨楼法帖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叶50余大书法家的作品(包括题跋),其中有颜真卿、贺知章、欧阳洵、等等,他们的书法珍品,许多已不传于世了,如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均为奇珍。常氏的《听雨楼法帖》和《石芸轩法帖》不仅是常家珍藏的双绝名牌,而且还堪称中华碑帖中的奇葩、珍宝。   与听雨楼相对的是御笔亭,收集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在内的42位帝王及唐武则天、清慈禧两位实质上的女帝王之笔迹,故称“四十四帝后帖”。中国古帝王自幼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高师传授,,不乏其书法功底深湛的佼佼者。如相传“章草”的创立人为汉章帝;唐太宗李世民博学,通诸艺,尤精书法,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清康熙帝经、史、诗、文,无不研磨,兼能书画,著述甚众。  常氏家族内不乏书画名家。从其九世到十五世的二百余年间,有资料可查的书画家就有数十人之多。十二世常炳的柳体、常佶的双钩、常怿的行楷,十三世常维豫的楷书、常立屏的行草、常立德的颜体、常立爱的榜书、常立方的楷篆行隶,十四世的常赞春、常旭春兄弟不仅同年中举,而且,还都是名扬省内外的名笔。常氏遗墨帖,精选了常立方、常赞春、常旭春等人的作品,砖雕制成,供常氏后人临帖习字。   点缀常家庄园的还有两大建筑群中的80多个堂第的楹联匾额。楹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主要是常氏自拟书联与清代名人名笔联两种,用以寄托主人情怀。匾额则分为四种,即:职官额,悬挂于临街的大门上;堂名额,悬挂于二门或正堂;寄情额,悬挂于正厅及亭、阁处;还有一类即由朝廷、官府、乡人、门生送的匾,悬挂于祠堂或是主人宅第。  历经 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鉴于开发晋中商业文化旅游的需要、政府正拟逐步恢复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进行室内的陈列市置,为晋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29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当您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再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   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日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之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一丈八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三座。东门之上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J匕楼口。大石口J、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30固关长城     固关长城依山逶迤,地势险要,与著名的娘子关、旧关共成鼎足之势,为历代军事要塞。 固关长城是在公元前333年(赵肃侯17年)修筑的赵长城基础上,于明代万历17年(公元1589年)再次修复,成为明代都城第一道防线。现存长城为明代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现存遗址有:南段新关经将军塔到白灰村(?最后一个字可能有误)段7000米,北段固关经岭后底到娘子关嘉峪沟段13000米的石砌内长城,全部依山而建。城墙宽2米,高3 — 4米。墙体上分设堞楼、药楼、炮台、墩台、烽火台、哨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固关长城有东西两门,其防御目标主要在西边,故西门楼筑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城门上建重檐歇山顶关楼一座,城额“固关”石刻完好。因其战略要塞位置,故明朝在城内设3座衙门,中为“大衙门”,由三品武官把守,称参将;“二衙门”由掌管勤务的把总负责,居城内后街;“小衙门”由分管过往商贾行人税收的守备负责,在西城门之内。 现主要遗址有:长城南段,固关经将军峪至白灰口长约7000米;北段经岑后底至娘子关嘉峪沟约13000米;城墙宽2米,高3—4米,全部依山势而建,用石头砌筑。在墙体的重要至高点上分别建有:炮台,烽火台,哨台等。现有炮台、墩台11座,烽火台2座,哨台1座,药楼1座,敌楼3座。固关长城建有东西城门两座,西门建有坚固的瓮城,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关楼。固关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古驿道深深。清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聪。”险隘要塞的固关是具有重要历史、军事、科学研究价值的著名文物古迹,被我国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小八达岭”并欣然题词:“固关长城”是“北望雁门千里近,长城锁段万峰青”。现在的固关长城已是平定的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另外,城南原建有骑兵大校场,内设演武亭、点将台、跑道、箭台,城西边有练兵的小校场。固关城内及周边还建有西峰洞、关帝庙、奶奶庙、观音庙、皮张庙、药王庙、真武庙、魁星庙、文昌庙、三官庙、马王庙、龙王庙、河神庙、十殿阎王几亭台楼阁,构成一座小皇城。  现在“西峰洞”三字石刻以及光绪年间向荣元帅为关帝庙题的“万世人杰”牌匾、明代铸造的铜炮、铁炮等历史文物和部分古建筑保存完好。307国道、太旧高速路穿城而过。固关再次成为山西东部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1998年10月,固关长城1期工程顺利开工。新关村干群一致,众志成城,为恢复长城风采妇孺上阵,箪食壶浆,不畏艰险,聚沙成塔。投资65万元,其中村民集资24万元,义务工1.3万个,历时9个月修复北段长城620米,敌楼3座,堞楼上瞭望铺2个,登城石栏杆、石台阶150米,护坝70米,护墙30米,复修西峰寺六角亭4个,牌楼2座。同时搞了长城西侧绿化,初步具备了对游人开放的条件。第2期工程投资150万元,修复国道长城跨桥、瓮城、关楼及南段长城800米,如实记载长城历史原貌。是时,危楼与青峰对峙,古道与太旧共舞,朔风习习,寒光铁衣,也就应了著名长城文物专家罗哲文教授称固关长城“有小八达岭之风韵”的赞誉。 古长城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太行之巅,山西东大门将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31无边寺     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俗称白塔寺、南寺。太谷有一句俗话,“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这是因为无边寺始建年代很早,并且寺内建有白塔,所以就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阳邑县的所在地。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太谷县,旧县城改为阳邑乡至今。寺字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北宋治平年间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后复名无边寺。    寺院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寺宇前后三进院落,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而又显疏朗。中轴线上,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上边是戏台,下边是砖券的巷道式山门。通过狭长的门洞,进入寺内,顿觉豁然开朗,只见殿宇雕梁画栋,院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    正中四明亭,亭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亭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亭后筑有六角形鱼池,夏日池中喷泉飞涌,金鱼戏水,微波涟漪,别有风趣。鱼池以北数米就是著名的白塔了。 32孔祥熙宅院 孔祥熙宅院,坐落在太谷县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内。宅院坐南朝北,东西九十一米,南北六十九米,总面积六千三百二十五平方米。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930年为孔祥熙购得。1934年蒋介石曾到此居住,后为日寇、蒋阎兵站、医院、特警占用。1948年八月邓小平同志曾光临宅院。     宅院座南朝北,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5平方米。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它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各院间用明廊、抱厦或过厅相隔。主体建筑均使用斗拱飞椽,造形美观大方。木构部分雕梁画栋,沥粉堆金,宛似七彩虹霓。各院之间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牙门相通,隔墙则用多种造型的窗户予以装饰。宅院造形各异,风格多样,整体典雅纯正,细部玲珑剔透,宽猛相济,浓淡相宜,显得十分和谐。     正院为三进院落,建有富丽堂皇的木构门楼,前有门厅,东西两厢为敞轩,东有八角门可入东一院至东花园。人垂花式二门,进卷棚式过厅,厅两侧小门可通书房院与赏花厅院。过厅迎面有官厅三间,硬山式雕花正脊,前施廊柱,十分宏敞,南北有门,是接待宾客和举行礼仪的主大厅。东厢名“三有堂”(有猷、有为、有守),西厢名“三多堂”(多福、多寿、多男),皆为内眷居室。   过官厅即达三进院,院系楼院建筑,东西楼为女眷居住,二层即为未婚女子的“绣楼”。南楼是主人居所,一层前有抱厦,原悬傅山书“谨节亭”匾额。二层悬有“瀛洲风范”四字匾额。该楼建筑华丽,用料讲究,高耸宏大,是全院的最高建筑,体现了主人的地位。     正院西面,有书房院,称“日知月无忘”斋,乃封建士大夫自修自勉之语。书院南有一狭窄的长条院,即厨房院,又为仆人居所,建筑结构简陋,与东面的正院形成鲜明的对照。书房院西便是西花园,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院中凿地为池,池中石基上架一木构方形小亭,名“小陶然”,为主体,配以其他景点,具有小桥流水、亭榭湖石的南方园林特色。穿过“沁心”瓶式门洞进戏台院,这是主人观戏宴客之所,有戏台、耳房、看厢,布局高低合理,远近适中,声传乐收,效果甚佳。最西为帐房院,因悬有岳飞书“墨庄”二字匾额,后人称为墨庄院。     孔宅现存建筑基本完好,东花园大体面目犹存。总体上看既有北方民居的特点,又有南方园林的特色。是南北住宅和宅园融为一体的实物典范。这座大院已成为文化旅游景点。 33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乡张壁村,背靠绵山,面对绿野,海拔1040米,周圆1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弯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避有路”。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长300米的街道。街东3条小巷,街西4条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纯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还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到处是古迹胜景,古香古色。   张壁古堡建于公元619年,隋末刘武周为抗击李世民,始筑该堡。并在城堡地下构筑了攻守兼备、可屯兵万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张壁古城堡为长方形,东西374米,南北244米,堡周长1.1公里,堡墙为版筑夯实,高约5~7米,东北角堡墙为唐代堡墙遗存;南堡门西侧堡墙为明清时期堡墙。门上现有一处灯杆,为“张壁点灯,介休看明”的信号灯,是古代军事烽火台的缩影。   张壁古堡垒南堡门离中空为“龙首”,门头有龙首石雕,门下向南铺设九道竖向红条石路,象征龙须,向北的主干道为“龙身”:为使“龙”型更加逼真,在清朝年间又专门将横向铺设街道的青石板起出,改为三道竖向的红石板,以象征龙的脊背。主干道两侧城中心偏北位置的水塘(原)、槐抱柳,共同象征“龙”的两肾和陈抟太极图的阴阳鱼。张壁有一个小小的用于拒敌的“瓮城”,还有一对小巧的钟楼和鼓楼,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态,这是与山西省其他地方很常见且保存完好的“村堡”相区别的非常重要的特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村堡”,而是“城”。   在城市街巷组织上,张壁古堡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干道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丁”字结构。堡内七巷为西场巷、贾家巷、王家巷、小东巷、西四巷建筑错落递次,街巷格局严整。在民居形态上,张壁古堡尚有我国多数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遗存的“里坊”,巷门、门楼配备得当,若关门落锁,可谓堡中有堡。堡内现有30余所堡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邻有序,民居与堡墙保有一定距离,民宅大门与巷皆有台阶高度,并讲究宽敞向阳,西四巷大多为张、王、贾、靳族富户,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多为狮子滚绣球,喜雀登梅,鹤鹿回春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民俗内容。   在宗教建筑方面,在只有0.1平方公里的小城内,竟有七处以上的寺庙,实属罕见:有“关帝庙”,道教“真武殿”、“二朗庙”;佛教“空王佛行宫”和“兴隆寺”五座宗教建筑,并有“地藏王菩萨殿”,“吕祖阁”遗址等,宗教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多为明代以前的建筑。更为难得的是,真武庙和空王殿碑为国内仅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古堡北堡门之空王殿为一明代建筑,佛像为三世佛,亦为明时所塑,水平较高,壁画绘空王佛(志超)成佛的故事。这三间小殿屋顶上明万历时的三彩琉璃鸱尾、楼阁、狮瓶、仙人走兽,都极精妙。尤为难得的是殿廊两旁的两通琉璃碑(明万历四十一年烧造),极为罕见,在我国琉璃烧造上占有重要席位。 34三多堂 曹家大院俗称三多堂,按照中国古训,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三多堂、建筑物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风格。这组建筑群座北面南,占地达6468平方米,院落南北长98米,东西宽66米,呈“寿”字形结构。院落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了三个穿堂大院。它的建筑风格为“高耸、厚重、古朴”。    三多堂博物馆主要陈展有曹家经商史、明清古旧家俱展、瓷器展、珍宝馆等四大项目。曹家经商史主要反映了曹家历代从艰辛的创业到创造辉煌和走向衰落的过程,有创业阶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辉煌时的"辽奉蒙俄六百座","福禄寿喜四合围";有衰落时的"白烟一股瞬息间,千年瓦金落纷纷"。    明清家俱展陈列有400多件明清家俱,有世所罕见的"百寿大屏风"、"螺钿镶嵌贝壳镜"、"大理石座镜"等稀世精品。这些家俱用材考究,做工精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是我国能工巧匠的一个缩影,极具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珍宝馆展出的金火车头钟、《清明上河图》、羽毛镜、古陶等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是三多堂博物馆的精华。瓷器馆陈列有近2000件瓷器,从掸瓶、罐,到碟、碗、盘,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其中不乏许多珍品,令人留恋忘返。    除此之外,三多堂展出的还有清末大书法家赵铁山的40余幅书法真迹、形义拳发展史、根雕艺术展、太谷县史及各类古玩等展览。三多堂距省城太原只有50分钟路途,距祁县乔家大院不足10分钟路程。 35王莽岭  王莽岭旅游风景区包括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   该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驻足山顶、太行雄姿尽收眼底。中原大地举目可睫。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0C—200C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自古以来,因周围地势险要,沟里人几乎于外界隔绝,60年代,他们不甘闭塞,向大山宣战,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7.公里的“之”字形挂壁公路,创造了人间奇迹,成为罕见的人文景观,享誉全国。这里有许多天然溶洞,如黄龙洞、苍龙洞、黄巢洞、新砦洞等。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奇特造型千姿百态、韵味发出声音,或如宏钟,或如琴瑟,悠悠深长,不绝于耳。还有一条深800多料、延伸15公里、深邃幽长的大峡谷穿村而过,谷中风光旖旎,清泉飞瀑,气势恢弘,堪称一绝。   距晋城市陵川县东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岭,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名,又因其险峰幻叠,云海浩翰,瞬息万变被之为“云山幻影”。  王莽岭是陵川与河南辉县的界山。山之东崖,俗称天柱关,由高低错落的56个山峰组成。大者,峰顶可跑马,小者状如笔尖耸立,有“驼鸟峰”、“一柱擎天峰”、“姊妹峰”、“天官赐福峰”、“龙泉宝剑峰”、“莲花峰”、“仙女峰”等等,巍峨峥嵘。山南部千仞峭壁,如一石削成,“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北部巍岩相迭,青莲秀出,群峰连绵。仰瞰之间,怪石嶙峋,浓绿浅翠,流泉飞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岩,青中带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远眺如画中写意,朦胧如幻。  王莽岭壮观之处,莫过于日出。每逢晴日,峰峦沉浸在鱼鳞般茫茫云海中,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至金鳞闪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时间霞光万道,群山尽染,其磅礴辉煌之势,一如泰顶。王莽岭的山脚下,座落着美丽的锡崖沟,因传说仙人道士曾在这里冶锡炼丹而得名。在锡崖沟的周围,有四大山系,东有马东岭,西有桦山,南有青峰围,北有王莽岭,“四山夹隙之地名曰锡崖沟。因地形险要,无行路之便,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   在人们惊叹“锡崖沟精神”的同时,发现这里还是一个神话般的世外桃源。在锡崖沟的大山谷中,从北到南分布着17个自然村。沟内阡陌纵横,气候凉爽,鸡犬相闻,民风淳朴。清一色红石板垒成的屋子、篱笆墙、水辘辘、石碾子,诗一般的田园风光,清新宜人。壮美的山川与优美的历史传说,使人流连忘返。   响水河,发源于王莽岭南麓。百丈深的峡谷之上,龙王桥横空卧波;桥下十几丈高的瀑布如一条条彩练,直泻而下,落入深不可测的龙王潭中。透过瀑布,隐约可见那神秘幽深的青黄二龙洞。打在石子上的水珠,如落入玉盘,清脆悦耳。 倒生柏,生长在离龙王桥200米的悬崖上。头朝下,根向上,阴差阳错地生长在岩缝间,向世人展示着它神秘的生机。爽身淮,是一座天然的浴池。每临夏日,峡谷中的山风送来阵阵凉意,人们在爽身淮上捡美石,浴泉水。泉水经大山灵气的浸染,富含各种矿物质,浴之,饮之,舒筋活血,养颜益寿。美人峰,位于锡崖沟东面的马东岭山。夕阳西下,眺望东山,那乳、那眉、那秀发、那微微隆起的小腹、那纤长的曲线轮廓,恰似一位沐浴的少女。黄巢洞,位于锡崖沟东南三公里处,相传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冲天大将军”黄巢兵败后的避难之地。此外,还有西莲寺、东莲寺、后晶宫、祖师顶,这里的每一处地方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独特恩赐,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36后土祠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的宝鼎乡,始建于汉文帝元年,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祠院坐北向南,现存山门、戏台、献殿、后土大殿、秋风楼等建筑。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最南端,建于清同治年间,构筑精巧。楼高三层,砖木结构,正门门额上刻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的图像,楼内有汉武帝的《秋风辞》碑刻。登楼可远眺四周美景。     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史载: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于 上”祀后土。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在此辟坛构事。2000多年前,汉文帝建庙,汉武帝创建后土祠,并8次巡幸,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唐明皇开元年间3次到万荣祭祀后土。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到万荣祭祀后土,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     北宋时期的万荣汾阴后土祠,庄严弘钜,为海内祠庙之冠。后土祠庙貌图碑所记,庙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约合南北长1204.14米,东西宽526.4米,面积为633859.29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比北京故宫还要大。所以说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中华之最!    据《中国古代建筑史》载,北宋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标准修建的,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宫在建筑布局和技法上,继承了万荣汾阴后土祠的建筑特点。祠内的代表建筑“秋风楼”巧夺天工,品字戏台国内外罕见,正殿、献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饰品等精妙绝伦。   37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榆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榆次,春秋时期称为涂水、魏榆,战国时期改称榆次,隶属太原郡。是游览晋商文化走廊的最佳起点。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不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褚?a书院、桑芸故居遗址公园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将吸引中外游客来观光旅游。 38历山皇姑幔 历山皇姑幔风景位于历山自然保护区南部的垣曲县境内,是垣曲黄河?历山风景区的主景区。皇姑幔海拔2134米,为历山第二大高峰,是传说中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生活起居的地方,因时常雾云迷漫,形成帐幔而得名。      景区内山势雄伟,古林茂密,藤蔓交错,怪石林立,降水丰沛,云雾蒸腾,植被葱翠欲滴,空气清新宜人,集清幽、雄险、柔秀、神奇于一体,如诗如画,令人叫绝。登上幔顶,居高临下,近看华山松林深幽,远看林海松涛一片,葱翠森秀;北望历山主峰舜王坪秀丽多姿,南望锯齿山34个山峰,雄险挺拔,如天兵神将,昂首挺胸,横亘于原始森林南边,守卫着这片古老神秘的王国。   夏秋时节,阴雨绵绵,万亩林海,浓雾韶滚,原来一片高低参差的山峰在浓密的雾海中露出山尖,酷似大海中点点岛礁,煞是壮观。        皇姑幔景区山势雄伟,森林茂密,降水丰沛,云雾蒸腾,植被葱翠欲滴,空气清新宜人,集清幽、雄险、柔秀于一体,共有景点27个,加之沉积深厚、传说久远,实在是一处森林生态旅游的高品位景观。目前公司已投入巨资对景区的停车场、山门、综合楼、星级厕所、步游道、观光塔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初步达到接待游客的能力。 39中国煤炭博物馆     中国煤炭博物馆地处山西省太原市,位于美丽的汾河公园西岸,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是保护煤炭历史文物、传播煤炭文化、展示山西古代壁画及旅游购物集于一身的功能多元化的博物馆和山西省重要旅游点。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称号、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山西省授予“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光荣称号。    大型煤炭科学技术永久性科普展览——“煤海探秘游”,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浓缩了我国悠久的煤炭历史。模拟矿井和四维动感影厅堪称其中的两大亮点。四维动感影厅利用立体画面和特殊动感效果,将观众带入亿万年前的神秘的远古森林,霹雳雷电,霜雾雨雪,在令人震撼的新奇刺激中感受煤炭的形成。规模宏大的“模拟矿井” 井壁、巷道形象逼真,矿井设备均为实物,是目前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应用了高新技术和艺术相互结合的现代展示手段来营造出逼真的煤巷,古代手工采煤,近代打眼放炮采煤和掘进工作面,现代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工作面以及地质构造等八个景观。在工作面安装有整套的采掘机械和会动的矿工腊像,具有深厚的煤矿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全面展示了煤炭工业从古到今的生产场景和发展历史,为无数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煤炭工人生产、生活的难得机会。 山西古代壁画馆精品馆,采用独特的“珂罗版”复制手段,以“原大、原色、原样”的标准,展示了永乐宫壁画等散落在山西省境内丰富的古代壁画精品,其中很多都是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我国仅存的古代壁画珍品,最早的距今2000多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40山里泉     山里泉景区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泽州、阳城、济源三县市的交汇处,距207国道18公里,距晋城市区50公里,距济源市区51公里。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因此这里交通十分方便。景区内风光秀丽、群峰壁立,人称北方“小三峡”。      山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猕猴、豹子等野生动物,有茂密的森林和数十种草药。有川流不息的沁河水,有清澈透明的泉水,有美丽宽阔、碧波荡漾的湖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有富有现代气息活力充沛的中型水力发电站(拴驴泉水电站),有环境幽雅、服务上乘的集食宿、娱乐、休闲、疗养、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度假村。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是融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寻奇探幽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旅游风景区。景区犹如一颗璀 璨的明珠闪耀在大山深处,可使你今天大饱眼福,不虚此行。       山里泉的山——奇幽秀险,如图如画,鬼斧神工,妙境天成,令人向往。  41芦芽山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位于山西宁武、五寨、岢岚县境内,五寨县城东南26公里处,“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而雄踞五寨”。芦芽山,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是高山峻岭中挺拔的一座雄峰,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这里峰峦重叠,簇拥大小 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山峰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每有云雾萦绕,雄峰兀突,如同青翠的芦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欲滴,引人入胜。雨后日出,芦芽墨绿色的山体,还会变换出一种火红的色彩,偶尔也可遇到状似“法轮”,五彩斑斓的“芦芽佛光”。 芦芽山巅,有金龙池、五龙洞、秀云峰、紫峰崖、凤凰岭、东西火场、大小天涧、束身峡、舍身崖、九桄梯、华严守、说法台、金刚佛堂、龙王堂、太子殿等名胜。太子殿东又有小芦芽山、云际寺、饿虎垴。小芦芽山背后又有达摩庵、石栈天桥、大河畔等自然景观。 42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      万年冰洞万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它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2005年,宁武万年冰洞在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现开发近百米。分成上下多层,通过钻冰洞,下冰楼梯,过冰栈,可到各层观光。每层可容纳数十人,洞内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钟、冰人、冰菩萨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无不令人惊叹。堪称一个冰的世界。更使人们奇叹不已的是:与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处,有一处千年不熄的地火,当地人称千年火山。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却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可谓世界奇观,中华一绝。 石门悬棺石门悬棺位于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古建专家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考古专家认为石门悬棺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这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石门悬棺景区。环顾石门内的石壁,并非危岩高耸,而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顶覆盖着绿树灌丛,石壁上悬挂的木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但皆能看得非常清晰,数数竟有11具之多。除此外,在石门周围一带的山壁上,还有零星的悬棺分布。悬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阴凉干燥处,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数十米,十数米高的不等。据考古专家们考证认为,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洞穴式是在悬崖高处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在悬崖高处用铁链将棺材吊挂起来;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悬崖中间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将棺材搁在栈道上。如果说四川珙县麻塘坝悬棺群以200多具的规模在数量上稳居全国第一,而石门悬棺则因包含了栈道、崖缝、桩崖、悬吊、洞穴等多种类型,在品种上名列华夏第一。 悬崖栈道悬崖栈道位于涔山乡张家崖村西的翔凤山上,创建年代可上溯到唐朝贞元年间。原长42华里,一座座悬空古刹由栈道相连,惊险绝伦,独具特色,是“中国华北地区罕见的水平联洞型栈道”,也是宁武县古十景之一。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雄壮的山门,穿过山门拾阶而上,一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水声潺潺。罗汉殿是悬崖栈道的第一处建筑也是栈道的起点,面阔三间9米,进深10米的罗汉殿依山而筑,建筑巧妙利用了后面的天然石洞,洞内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塑像,殿名也由此而来。罗汉殿旁边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该寺庙的碑一通,碑上记载这座山上昔日的繁华。沿着栈道胆颤心惊地转过一处险地,钻过一处石洞,又是一座面南坐北的大殿——毗卢殿。毗卢殿面阔三间,进深10米。内有毗卢遮那佛塑像。毗卢佛是如来佛祖的法身。由毗卢殿东向而行,时而心旷神怡,时而胆战心悸,时而弯腰爬行,时而下蹲挪移,一路看不尽的镜中景,历不完的栈道险。千余米的栈道上共有石洞15个,其中最长15米,穿行其间险与奇同在,苦与乐共享。15米的长洞尽头,西禅院高耸于300余米的石壁凹地,是寺庙住持的寓所。从西禅院石门洞中钻出折向北行,有大佛殿的遗址,据说大佛殿原为上下两层阁楼式建筑,甚是壮观,可惜已毁。由大佛殿遗址向西北石阶攀援,渐至翔凤山巅。一座气势宏伟的四层石塔建于之上,这就是晓祖宝塔,晓祖宝塔为墓葬塔。崇祯皇帝的四皇子在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在此出家,法号晓庵,先于师傅坐化,清康熙壬辰年间( 1712 年)筑塔。塔基原有晓庵的肉身堆塑。塔周古木参天,异草生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日,总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朝拜晓祖,据说还是很灵验的。颇为奇怪的是,近年开发旅游资源,修复栈道之际,塔前一棵死去数十年的落叶松重新吐绿,长出新芽。 悬空村多山多林、奇异灵秀的宁武是山西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宁武80多万亩原始次生林海,将县东寨镇十几公里处的“王化沟”这个小村深匿其中。王化沟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有特色的建筑,在近几年渐渐出名,被传称为现在的“悬空村”。它不上不下,整个位居于半山腰上,村庄顺崖就势而建,从谷底仰望,好似空中楼阁。沿着弯曲的小径盘旋而上,不少老人、孩子,不惊不奇地望着我们。“悬空村”的房屋错落有致,户户相连,有的甚至还是二层小阁楼。村民的牛、羊、骡圈等也建在悬崖绝壁边上。整个村子面向峡谷,前半部分多以木柱支撑,悬空而建。在其前面加宽,铺就木板,便是村中唯一长约不到一公里的道路,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 “悬空村”的人随和、诚实、友好。好客的村民,不论是年逾古稀的长者,还是稚气未退的孩童,都会热情地请你去家里做客,毫无保留地给你介绍王化沟的过去和现在。32岁热心的村民王建军,主动充当了我们的导游。在这个只有13户人家的隔世家园里,现仅生活着三四十口人,和如今大多数农村一样,村子里许多人曾外出打工谋生。莜面、豆面和土豆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村中一眼山泉,长流不断、清澈甘甜,是全村唯一的水源。房屋的建筑,多以石头和木材为主。村子虽小,也曾有过龙王庙、大仙庙和五道爷3座小庙宇,寄托着村民们久居大山的精神世界。幽静山谷中的“悬空村”,犹如南方的吊脚楼群,构成一幅别致的山野幽居图。置身石屋楼阁,凭栏放眼,沧海绿浪,满目碧野。每逢雨雪之后,“悬空村”更是万里云雾、银海茫茫,蔚为壮观。在村子栈道上,不时飘来白云般的羊群和闪过翻山农作的村民身影。木围前石屋下暖阳中,聚集了闲叙着生活的人们。在这宁静自然的造化中,形成了“悬空村”特有的一种温馨。毗卢佛《佛学大辞典》中讲,它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说到这,您可能要问了,“法身佛”又是什么佛呢?其实,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这三尊佛像的关系非常奇妙,对此佛教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其实法身毗卢遮那佛,就像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应身释迦牟尼佛就像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报身卢舍那佛就好比是水干了,月亮的影子不见了,但月亮依旧存在,就是说法身毗卢遮那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永远存在,可见他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许多寺院都有供奉,象北京法源寺,洛阳白马寺。 支锅石武县城30公里处的东寨镇西楼子山南麓半坡,有一座峭岩矗立于沟侧溪畔。这峭岩高约两丈余,顶部巍巍托起一块巨大奇石。这奇石以两块小石作支脚,立于约三四十度的峭岩斜坡顶部。奇石高约3米,阔约2米。虽立斜坡,风吹似动,但数干百年来,它却一直屹立在那里。 由于奇石状似加盖的锅,支撑它的两小石形若锅脚,故而人称“支锅奇石”,成为古宁武府和宁武县八大奇景之一。     锅奇石向人们诉述着它的神奇传说。上古,江河横溢,汾水为患,烂泥遍地,人民苦难深重,渴求治汾。帝为救民于水火,便遣台骀作水官,专门负责治理汾河,台骀是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昧的儿子。他是继大禹之后,华夏历史上又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水大师。     据传,治汾大师台骀治理汾患时,曾在楼子山坡置一大锅,用管涔松木燃火,经年累月地熬煮汾洪,终于将洪水煮干,汾患平息。后来台骀煮洪水的大锅变成了支锅石,台骀也被玉帝召去作“雨师”和“汾神”去了。     据传说,这里原本是台骀治水时的点将台和指挥台,原因在于其地居高临下。台骀治水成功后,为了使洪水不再肆虐泛滥,便在此处设置了这块巨大的“镇魔石”。说来也怪,有镇魔石屹立于此,汾洪果然没有再像上古时那般肆虐过。     据关专家考察,该奇石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 43藏山风景 山西盂县藏山风景区是赵氏孤儿发源地、忠义文化发祥地、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因春秋时期藏孤救赵而闻名遐迩,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97年,奸臣屠岸贾追名逐利,妄图独揽晋国大权,使晋景公受其蒙蔽宠信于他,阴谋以桃园弑君的恶名强加于国卿赵盾,迫害赵盾一家300余口满门抄斩,血流成河。唯赵盾儿媳庄姬公主怀有身孕,只身一人逃回娘家晋王宫,生下了赵家唯一的后代赵武(赵氏孤儿)。奸臣屠岸贾誓不甘心,要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众义士舍生取义,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己力保忠臣之后。为躲避屠岸贾的追杀,程婴携赵氏孤儿千里迢迢逃往盂山藏身避难十五年,才保下赵氏一脉,景公得知实情并戳穿屠岸贾阴谋,最终为赵家平反昭雪。   后人将盂山改为藏山,藏山因藏孤、救孤、育孤而得名。追根溯源,没有藏山藏孤15年的忠义历史,就不会有赵氏孤儿;也不会有百家姓中的第一大姓——赵姓;更不会有战国七雄和赵宋王朝。中国的这一历史就得改写,藏山与赵氏孤儿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标记。山以史传,史以文传,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赵氏孤儿》从这里写就!18世纪中叶,最早走出国门的《赵氏孤儿》由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轰动了世界舞台。藏山藏孤救赵的忠义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忠义内涵的深度挖掘,藏山荣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是“历史文化游”与“山水自然生态游”的两日游大景区,由育孤园、春秋藏孤胜地、莲花寺、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四大板块168个景点组成。在这里您可以抚历史、拜先圣、听松涛、观瀑布、看人间仙境、望太行雄姿。   藏山藏着历史、藏着故事、藏着文化、藏着美景,藏日藏月、藏龙藏虎,是天设地造的风水宝地。从历史上讲,先有藏孤救赵藏山,后有三晋龙城太原;先有藏孤救赵藏山,后有燕赵古都邯郸。这里殿堂楼阁、古貌苍然,湖潭澄澈、玉柱琼宫。四季迥异的景致,汇山水之灵气,缩天地之精华,如诗如画,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各种动植物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藏山是山西旅游的东大门,位于太行山西麓,地处晋冀旅游金三角地带,与佛国五台山、革命圣地西柏坡紧相连,交通极为便利,距省会太原、河北石家庄仅百公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绚丽的自然美景将迎接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走进藏山,领略“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的忠义文化内涵!   藏山出世  美比寻常!  

44山西古城晋商文化——乔家大院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象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节日的乔家景象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朱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座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块,上书"古风"。雄健的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同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进入大门,走完那长长的甬道,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彩,富丽堂皇。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木雕:大院还有更迷人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二进门和一门一样,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纹,中间为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

    二院正门木雕有八骏马及福禄寿三星图,又叫三星高照图。二院二进门木雕有:花博古和财神喜神。这花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宋徽宗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为"博古图"。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门楼为南极仙骑鹿和百子图。其它木雕还有天官赐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是一种民间神话故事画题。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宋随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穿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后分为二神,称"和合二仙"。二仙亦蓬头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合,取"和谐合好"之意。旧时一般在婚礼时悬挂厅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八骏、松竹、葡萄,表示蔓长多子、挺拨、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即传统装饰纹之一。"八仙献寿",是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蓝彩和、何仙姑八仙赴会瑶池,为西王母祝寿,以此组成的画面纹样,造形优美,栩栩如生。全院现存有木雕艺术品三百余件,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砖雕: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卡圆上雕有兰花。掩壁上为"龟背翰锦",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为六边形骨架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因它像龟的背纹而得名。古时以龟甲作为占卜的工具,视能兆吉凶。古书《述异记》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为灵龟。"以龟为长寿的一种灵物,用作图案,以示吉祥延年。进了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松树、桐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顺。立柱上有四个狮子滚绣球;一院偏院南房墙上有五个扶栏雕,中间为葡萄百子图,表示蔓长多子和富贵不断头,其余四个格子为"博古图"。一院正院马头上雕有四季花卉。二进院马头上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以古代传说中八位神仙所执的器物而组成图案。相传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常执小扇;吕洞宾剑显灵光魑魅惊,常背一剑;张果老鱼鼓敲起有梵音,常执鱼鼓;曹国舅玉板和声万籁清,常执玉板;铁拐李葫中岂只存五福,常带葫芦;韩湘子紫箫吹度干满静,常执一箫;蓝彩和花篮内蓄无凡品,常携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不染尘,常执荷花。因只采用他们所执器物,不画仙人,故称"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时采用较多。

     二院大门的马头正面为犀牛贺喜,侧面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栏雕,从东往西数,一是喜鹊登梅,二是奎龙腾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鹭丝戏莲,五是麻雀戏菊。东偏院过门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书画,亦取吉祥之意。

     三院大长廊,马头正面麒麟送子,侧面松竹梅兰,又梅兰竹菊。中国画正是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为其分支。宋、元时期许多画家都喜欢画梅兰加松树,称"松竹梅",又叫"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兰花,名"四友图"。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黄凤他辑《梅兰竹菊四谱》中,又叫"四君子"。后人又加上松树或水仙、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编《芥子图画传》第三辑,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

      四院门楼中为香炉,侧为琴棋书画。院内"梯云筛月"亨有四狮(时)如意、梅根龙头、四季花卉、花开富贵。并有掩壁,赵铁山书写题字。右边为暗八仙,狮子滚绣球,表示平安如意。还有凤凰戏牡、鹿鹤同春。左边为双鱼、戟罄,属吉祥如意图,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指以古代兵器中的戟,乐器中的罄和鱼纹组成的画面,取戟与吉、罄与庆、鱼和余的同音,表示吉庆有余。西跨院正房门楼有葡萄与菊花百子,上面扶栏为琴棋书画及博古图。四个马头正面为四个狮子,侧面为四季花卉。特别是《省分箴》雕和前面提到过的《百寿图》雕一样,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五院门楼马头为麒麟送子,院内四个马头为鹿鹤桐松。南正房门楼为菊花百子,中为文武七星,回文乞巧,又叫"七夕乞巧图"。七夕乞巧图是民间神话故事画题。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相传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这一夜,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牛郎、织女都是星名,演化为神话人物,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了河西的牛郎后,织造中断。天帝大怒,责令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会一次。《风俗通》中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鹊桥。七夕乞巧图,初始于北宋画家侯翼所作,后逐渐广传。

      六院东院进门两侧为喜鹊登梅,背面为青竹和"福禄寿"三字。四个马头为暗八仙。正房扶栏中为葡萄,东为莲花,西为牡丹。前院内有"福德祠",八宝图上有两个活灵活现的狮子和喻为吉庆有余的图案。

     石雕:乔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艺虽比较少见,却是十分精细。现有几对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石狮为踱步前行状,刀纹如新,锋芒犹在,表现得机警、威武、活跃。其顾盼自豪的头部,提起全身的神气,表现狮子的雄壮、英武而不失真,给人以健康、活跃,富有生命力的感觉。

    还有阴纹线刻,如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中为"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辈辈封侯"。南房柱石底垫为"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有"出将入相"、"神荼郁垒"(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胜返朝"等线刻,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彩绘: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献寿"、"满床笏"、"渔樵耕读"外,还有花草虫鸟,以及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种多样图案。这些图案,堆金立粉和三兰五彩的绘画各有别致。所用金箔,纯度很高,虽经长期风吹日晒,至今仍是光彩熠熠。立粉工艺十分细致,须一层干后再上一层,这样层层堆制,直到把一件饰物逼真的浮雕制成为止,最后涂金。涂金是用人头上的油污贴上去的,因其太薄,必须挑选晴朗无雨无风的天气,才能进行操作,可见完成一件图案作品是相当费劲、费时的了。其它还有线条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经久不褪,色泽鲜艳。

     牌匾: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内有四块最有价值。其中有三块牌匾是乔家的,也是值得乔家自豪和感到荣幸的。那就是光绪四年由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和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送的"福种琅环"及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前两块表明乔家在某个时期对官府的捐助,又经朝廷大员题词推崇,因此倍加荣耀光彩。后一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乔家的一些善举和对人处事的方法。另外一块价值更高,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现存展于乔家第四院的东房内)。"丹枫阁"建成后,傅山为其亲笔题了匾,同时,戴廷式写了"丹枫阁记",傅山又在后面加了跋。一匾二记三跋,语句令人费解。细分析,戴廷式《丹枫阁记》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梦,梦见和几个穿古代服饰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发生了一场大的变动,回头看时,已无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悬崖峭壁,崖上长满枫树和青松,中间还有一小阁,匾上写得"丹枫"二字……。他醒后就按梦中的式样建筑了"丹枫阁"。其实戴廷式梦见穿古装的人出行,是对故国的怀念。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是指政局变化。《丹枫阁记》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灭亡,国难当头,放建"丹枫阁",以寄托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枫阁记》后写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读书的中心,"枫"是戴廷式的字,"阁"是戴廷式读书的地方。故把"阁"命为"枫",把"丹"字写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红色,又表示忠心;"枫"既表示气节,又表示红色,都充盈着对明朝朱家的怀念思想。

     此外,还有各院的门匾,例如"彤云绕"、"慎俭德"、"书田历世"、"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惟怀永图"、"为善最乐"、"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静观轩"、"梯云筛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体寓意。

      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因此,来祁县民俗博物馆一游,从艺术、科学、文化、趣味每个方面,都会使您感到获益非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