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上市公司:《心中月》 如是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9:44
 如是见性---万行尊师

 

          进入内在的觉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虚幻不实的,百年之内即会消失,同时也感受到第二层意识身,第一层身体有内和外,第二层也是同样。佛祖讲,人有八层意识身,(实际上,远不是如此)每一层身体犹如一堵墙分为两面,穿越时空,也即穿越各个不同的意识层次,惟独第一层身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实际上每一层身体,就它本身的时空而言,都是一个实体,比喻第一层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个实体,就第二层身体而言(也即第二时空)即是虚幻不实,第二层就第三层而言又是虚幻不实……

穿越第一个身体,见到第二身体(这个时候你在中间)就会有许多自由,像是晚上做梦一样,可以随便穿越第一层身体所在的时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阻碍)静坐或是做梦能够离开身体的,能够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够教你学习的都是第二层身体在作用。

随着禅定的加深,自然可以进入第二层身体,只要你动个念头就可以离开肉身,因为念头本身单独就可达成,六根作用靠得就是念头。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层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难的,肉身也即物质,肉身想离开物质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因物质与物质之间会有强大的吸引力,第二层身体与第一层身体之间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体休息后还在作用的,或打坐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层身体。

影响第一层肉身的,比喻接受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针对的是第二层身体,一旦第二层身体接受到,自然会反应给第一层的肉身。

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病患,聪慧与迟钝都是第二层身体接受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受的)反应给第一层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真正的自信同时也是自知),因为自信的人,已经发动了第二层身体的力量来帮助第一层达成。通常所说的改变心态,转变观念指的就是第二层身体,然后再通过第一层身体体现出来。

进入第二层身体里面后,第一层身体自然消失,当进入的时候,要把身体空掉全然的进入,当要出去的时候也是全然的希望出去。进入第二层身体,也就见到了第三层身体。第二层身体与第三层身体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体。

第一层身体一直到第五层的身体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是五根的再现。第六层(意识身)身体大如宇宙,第七层,第八层已经超越了宇宙的大小,已经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可比喻,大的时候包容太虚,小的时候连针尖也容不下。

前五层身体的进入犹如机械一样,靠一个固定的方法变化并不大。但是第六层身体已接近灵性的身体(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来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第六层身体。

超越第七层就更困难了,多数修炼人都是停留在第六层上,会误认为是成就者,前六层通常是延伸四面八方,根本不会往上延伸(也即横竖关系)。

只有当你达到身心都空掉(也即前六根关闭空掉)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而后灵性的力量才会向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的法门要观想力量从头顶上出去的原因,但是要在观想力量从头顶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层的功夫修完方可这样,否则会出现意外,很难处理。前六层的力量都是向下流向,第七层是往上流向,往往在这个层面上会出现问题,过此则无妨。

第七层是最大的我执,好坏善恶全部是有第七层在分别审查,超越第七层才算得上是一个圣人,凡夫俗人的气味及特性才逐渐消失,第七层的超越如同佛一样——希有难得。

前七层都低于人性,随时有可能变成异类、傍生。进入第七层还不够,走出第六层墙,见到第七层墙,进入第七层墙,走出第七层墙,见到第八层墙。必须要超越七层做圣人才有把握,穿过七层,慈悲、智慧、无我……圣人的品质都会出现,一切都平等无二、无别。

七层以前的我,都没有中心,都是被外物所转,用第六层的我执分别一切,与七层的择别,导致一个修行人无法进入灵性层次成为一个完整的圣人。

然而超越第七层实非易事,它是一个没有方法超越的时空层,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执,修行人通常所讲的顺其自然只有达到了第七层才能谈得上“顺其自然” 。你可以通过努力,借助某个方法修完第六层,可是第七层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讲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指的就是第七层阶段的修行。

第八层身体算是终极,它已经超越了因果世界,穷尽了源头,见到了本来,达到了来的源头,去的归所。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再做什么,无备无用也无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万有既是存在它里面,又是消失在它里面,此时的觉与不觉都不重要了。

修炼的人必须突破三关才算究竟,初关、重关、末后一关。初关要明心,空掉世间的功名利禄,三界的无常要识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须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师语录,俗称见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没有验证而已。

重关要见性,是踏踏实实的做功夫,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亲履本地风光,是见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关靠的是定力,是实实在在修证,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来,风声鸟鸣皆是法音,昼夜六时皆在受用。

末后一关(又称牢关)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能生死做主,来去自由,不受业力的牵引,到此方能称得上智慧无碍,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才能接引众生,才应该去外边行菩萨道,锻炼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见性,又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别骗自己了。

三关必须要证悟,若是解悟,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也即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三关靠的都是定力,没有禅定功夫绝无可能透过三关,初关是明白果子,重关是见到果子,末后一关是摘到果子吃到嘴里,可以分享给众生,可以开山做祖,广施法果。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多是狂慧,而不是在真修实练中产生的定慧。修道之人若慧多,虽见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无法眼见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无障碍地时时亲睹佛性。

学佛之人如果明心得透彻,很快就能眼见佛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进入红尘,对境练心;六根对六尘,时时观照佛性,如此保护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转,随见随在,方可无观无照、任其自然。明心见性以后,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而无法眼见佛性。修道,见道、养道,最后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区别?在八地菩萨以前都是要有意提起观照,时时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当进入八地以后念念入道,永不间断。达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在开始虽然没见道,念头也没入道,但在行为上应该勉强自己符合道。行为符合道,也能促进念头很快入道,由勉强进入安详,从有为进升到无为。

当进入第三禅中产生的喜乐,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无法赶得上三禅的喜乐,尽管如此还得超越,不能贪恋它,心若有贪即入魔境,每一种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贪,魔也非魔。

在禅定中能做得了主,在梦中未必能做主,在梦中能做得了主,在临终时又未必能做主,临终时的昏迷要比梦中更加昏迷,平时入定就是训练死亡,在临终时走,犹如在定中走。

修净土法门要懂方法。“阿弥陀佛接引我,阿弥陀佛接引我……”这是用一种有为的方法在修炼,与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见性学法无益,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管她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权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乱,永不间断,能如是很快产生定力,何愁不能见弥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声声念醒主人公——也即觉照,觉照非本来面目,但也不离开本来面目。

无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无念——也即无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也。

念而无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过后无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舍、不辨之念。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是何原因?乃是妄念不息,随境而入,若定力够,随便出入也无妨。念头起时不跟随,天上人间任你挑选,什么念?贪嗔痴……之念。

现在学佛的人,是在佛学上玩名相,入海算沙,永远无法知道佛的真意。佛学是学佛后产生的思想——也即佛学,不学佛,何来的佛学。

所谓的着魔,实际上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着造成的,不住六尘,一切魔境如何产生呢?

能够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头。

除魔境——先无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无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见心。

纵然有种子(因),如果不给它机会(缘)也不会成熟。好比种子不遇到阳光、水份、土壤绝对不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命里面有,但是不给它机会,若是机会有了,再躲开,事情也不会成功。有因,未必会有缘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无意当中种下的。

初显觉照——→养成觉照——→无所不照——→进入不动地

↓↓↓ ↓

初悟见道——→绵密养道——→炼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佛号;持咒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把咒语提起来;参禅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觉照。觉照不断,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无生,也无灭,有生有灭是头脑的妄念也。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无住,若真无住,天上人间任你自由遨游,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

功德圆满时,也即念念分明时,也即如如不动时。

念念分明时,也即无所不能时。

无所不能时,也即战战兢兢时。

战战兢兢时,也即功德圆满时。

何时无需修炼?亲见本来面目以后无需执着修炼,但还要保持觉照不失。何时觉照不失?进入八地菩萨以后就无需有觉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与不失了。

通过第六意识修炼、念佛、念咒、诵经、观想就是把清净的种子传给七识,再传给八识收藏起来。一旦把第八识打开,生生世世收藏的种子都会利用上。

六识动了念头,五识就会去做,七识就要分别,七识喜欢的,就送给八识这个仓库收藏起来。

六根关闭,五识自然不会去造业,七识也无有东西去分别,八识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坏,爱你恨他,皆是七识的分别,把七识打死了,一切都变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是把七识打倒,不分别,不执着,惟有降伏第七识,八识才能变为大圆镜智。

逆着修炼,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八识变为大圆镜智。

五识————→六识————→七识————→八识

↓↓↓↓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如果不修炼,六识是造业的根,五识是造业的工具,七识是造业的策划者,八识是窝藏犯。

觉照功夫一旦培养起来便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照便是寂照,进一步达到如如不动地。

理事不二,那是针对圆满者而言。凡夫者,理还是理,事还是事,理事不融,也无法融为一体。会说者未必也会做,但要想做事通达,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达者无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显,如同《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不能分,本体是一,不是二。前后念断,照体朗然,灵明不昧,无处不是我,即如如佛,即无住处涅槃,即不生不灭,即唤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观想……无非是培养出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方能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没被唤醒者,皆是心外学佛。心外学佛者,皆有分别,有分别即造业。有业者,必然要轮回。

无念者,并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无住,若有住,即是随念转,随念转,即非做主,倘若不随念转,虽在中阴,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让自己的心不随念转,不被境牵?上座时在心上锻炼,下座后在事上锻炼。心态的锻炼靠功夫,何为功夫?理通为学问,放下为功夫。耳听终难会,离言方能知,能知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能所双亡,根尘俱空,前后念断,了了分明,你道是个什么?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随缘任运,自在逍遥,和光同尘,过而无痕,有缘则显,无缘不见,不见非不见,而是见之不识。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觉与所觉)究竟是个什么?说了即不中,知道还不是,是万物,即非万物,从门(六识)入者不是自家财富,须自作自受。如何做?无情能入,何为无情?耳听终难会,眼(心眼)处方得知。何处是眼?昼夜不寐者是也。为何不见? 只怪相逢不相识,处处皆是,皆不识,到头还是——你是你,我是我。无中有路莫寻有,根尘交锋无需避,空有不住谁敢合?傻瓜半吊才敢做,精敏者永远无着落。

佛陀修行的历程犹如众生的根性是一样的,先历经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圆教的境界。

小乘教、着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着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无所有。

大乘终教、着非空非有。

大乘顿教、着即空即有。

大乘圆教、着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圆融无碍,过后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无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欢找个清静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绝不是长久办法,真正的定力是在烦恼中修出来的,不能经受环境考验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无心不算定,必须要做到对镜无心才算定。清静的环境犹如温室中的嫩草一样,根本无法面对旷野中的狂风暴雨及烈日严寒,温室中修行只是暂时性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将来(走出温室)能在红尘中起大用,不被红尘所转。

现在的修行人,不是经书读的少,而是读的太多,不是没有环境,而是环境太好,读外在的经越多,内在的心经越出不来,环境越优越,内在的潜能越沉睡。

总之,,能否受用靠根基,见性不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