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一线天在哪个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三个基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2:51

师生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师生关系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生的,源头是“古老”的。说它年轻,是因为师生关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会不断产生“新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是聊城市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体现着聊城市教育改革的理念菁华,凝结着聊城市教育界的教育理想和希冀,也是充满挑战的专业领域。“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应该是该领域的三个基本问题,只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上述问题,才能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一、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做什么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做什么,必须弄清“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这四个核心词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教育实践活动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用于教育中介而完成的。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直接制约着教育实践活动目的的实现程度。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反映着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师生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抑郁、焦虑、烦躁等,此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中止,或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

师生关系与其它人际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着“教”的社会角色,学生承担着“学”的社会角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位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被赋予了管理学生的权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就地被置于半依赖的境地。总之,教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不仅在客观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且持久的交往机会,而且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特征带有“先天”的心理位差。

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师生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教育发展历程中,师生关系经历了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双"主体"的师生关系和人本主义的师生关系。从这种历史演变中,我们能看到理想的师生关系:一种建立在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合理、和谐、互动与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关系的一种和谐大于冲突的师生间良性积极互动状态。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平等,真诚互信,尊重理解,愉悦合作,教学相长。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愉悦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构建和研究。研究是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师生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是基础。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相匹配的研究范式就是行动研究,要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等基本理论问题,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界定、类型结构、教育功能、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做出回答,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出回答,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容和构建方法做出回答,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评价方式做出回答。重视理论支撑,注重课题引领,特别要关注学生研究,回归教育科研本真,科学地构建,才能提升构建的理性品质。通过扎实、平实、真实的研究,力求拿出充实、丰实的研究成果,理清构建思路,明确构建措施,指导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实践。构建是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新的研究成果指导之下,重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过程,构建是目的。在构建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研究是为了构建,研究与构建相结合,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应然选择。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是以研究为基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既要解决理论问题,又要改善教育实践。

二、为什么要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

为什么要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实际上是“为什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为什么进行研究”两个问题。

1.为什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来考量的,其内容包括“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本质就是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作为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的应该以“和谐”作为其处理师生关系的目标。

和谐师生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教育发展必须为了学生,为了教师。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夯实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基础,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副主任曾指出:素质教育具有“三要义”,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所有这一切,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规律的应然反映。一是由和谐师生关系功能决定的。教育如果是庄稼的话,师生关系就是土壤;要想庄稼长得健壮一点,就要有肥沃的土壤。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高效功能、激励功能、创造功能、教化功能、心理保健功能。高效功能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与学都能收到良好效果。从教师来说,和谐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从学生来说,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励功能是指和谐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机。人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每一个都具有诸如对爱、感情、受人尊重、自尊及好奇心等心理方面的追求,通常就称为需要。和谐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的附属动机。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从学生来说,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师来说,和谐师生关系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化性是指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我们对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从教师来说,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无论是传道、授业或是解惑都是一种精细的、刻苦的精神劳动;教师的任务又是艰巨的,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需要教师的长期的、紧张的劳动,并且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呕心沥血、冥思苦想的去追求。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其职业感到厌恶,教师工作会变成他的毫无乐趣,难以忍受的苦差事。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学生在教育中老是受到老师的训斥、批评和冷遇,师生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等不适心理,导致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 二是师生关系现状令人担忧。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老师是可以信任的,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很少和老师倾心交谈,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老师经常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有36.73%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现状感到满意,43.53%的学生表示“一般”,其余的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另据上海教育学院郭继东调查,目前学生中16.22%的人认为老师难以接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28.65%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较为融洽,而感到与老师相处时十分愉快的,竟然只有17.84%。

可见,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教育规律的应然反映;和谐师生关系就是学校面貌,就是教育动力,就是教育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2.为什么进行研究。

教育是科学,科学必须实事求是。和谐师生关系是充满挑战的专业领域,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遵循规律,必须研究规律,不能只凭热情,更不能靠喊口号。不经过科学研究,口号只能是口号,是绝对变不成理念的;不经过科学研究,理念只能是理念,是绝对变不成行动的。只有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认识才得以提升。要不断地从问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应该怎么办,以及对解决办法的检验和评价,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个完整教育科学研究流程。要不断地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地、严肃地、持续不断地深思,形成对和谐师生关系不是表面的、肤浅的、粗糙的的认识,构成一个个仔细观察、详加分析、充分考察、积极预见的完整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注重研究,才能提升构建的理性品质,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相匹配的研究范式就是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实践者用科学的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上述相关理论问题,就能对构建行动做出指导;也只有理论指导下的行动才是科学的。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契合了时代、人本、教育的需要,以研究为基础,以构建为目的,研究与构建相结合,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怎么做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怎么做,实际上是“怎么研究和谐师生关系”和“怎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两个问题。

1.怎么研究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即用什么合适的教育科研方法回答哪些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问题。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无疑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说到教育科研,人们首先可能是“论文”、“课题”、“成果”、“理论”等诸如此类的词语,这些当然还是教育科研的关键词。但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视野里,更注重对自身行动的研究与反思,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相匹配的研究范式就是行动研究,它的研究理念应该是“师生即课题,构建即研究,和谐即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行动、反思、案例。首先是在行动中研究。教育科研是一个过程,中小学教育科研要重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关注自己的实践,将研究融于自己的行动中,行动即研究,构建即研究,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必然选择。每一个研究者都是实践者、行动者,这是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中每一个教师都是实践者、行动者、研究者。当教师实现了行动与研究之统一的时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就会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健康前行。其次,在反思中研究。反思能力是一个教育研究者应具备的品质。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中,我们同样需要反思能力。反思,不是简单地对一些教育现象就事论事的思考,而应该是一个过程,与观察、记录、分析、研讨等紧紧相连,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问题,形成主题,检查和判断价值。它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在于教师在正确、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根据具体的情景提出、分析、理解问题并产生影响,达到改变、优化师生关系的目的。最后,在案例中升华。什么是案例呢?案例是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和谐师生关系内在规律具体教育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简单地说,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活动中,我们提倡教师撰写活动案例,就是因为这是促进教师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载体。撰写案例是教师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活动领域的一般规律,教育活动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而案例却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典型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教育案例不仅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而且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中包含了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它提供的各种相关资料,可成为建立各种假设的基础,作为验证及推理的来源。

研究内容除“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等基本理论问题等外,重要的是在学校文化、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等层面,提供构建路径。学校文化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旗帜。从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班级文化、课桌文化和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学习文化等无一不引领师生关系的走向。课堂永远是师生交往的主渠道,从备课模式、教学模式、听评课模式、作业布置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研究入手,全面课堂的和谐高效课堂,是研究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领域。班级是师生交往的基本场所。班级研究以研究学生为切入点,以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发展的学生。要运用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精细地研究学生、研磨学生,从研究学生开始课题研究,从研究学生开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深入开展德育领域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学研究,建设“尊重、平等,人格、人道,赞美、宽容,合作、成功、开放、多元”的班级,是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的基础。师生交流平台、家长学校等“非正式交往”层面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2.怎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构建的宗旨、理念、目标、思路、措施。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中,要坚持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关爱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关心每一位教师,促进教师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学校发展”为基本理念,以让教师“争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打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建设学生喜欢的班级”为基本目标,以“整体规划,课题引领;项目运行,活动促进;典型提升,评价激励”为工作思路,“以“理论学习,主题研究,系列构建”为工作措施,研究与构建相结合,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研究与构建活动,全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创造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各种教育要素活力迸发的和谐局面。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校长。校长既负有组织开展好研究活动的责任,也有带头研究、带头构建的责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检讨影响教师积极性、影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学校行为,认真加以改进,使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得到改进,进而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对教师进行方法、艺术的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理念,认真查摆在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等存在的主要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让他们体验到学校领导对自己的关怀和呵护。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点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形成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决定了可以创造促进师生间交往的情感气氛和机会,可以对师生关系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必须彻底屏弃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激励者、探究者、精神关怀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表现。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丰厚的学科知识、健康乐观的心态、平顺温和的语言、稳重坚定的行为、善解人意的性格脾性等,无一不在学生身上发挥着影响力,甚至微笑、眼神等细小方面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自身的这些良好素养,都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必可缺少的构件。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教师尤其要学会沟通。学校教育主要是在师生关系中,通过师生间真正的、有效的沟通实现的。沟通是学校及教师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用什么样的品质沟通,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然后接受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教师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尊重的、接纳的、了解的、协助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进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接受学校良好的教育。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核心在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可分为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教师与学生的“正式交往”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的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例如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以及围绕小组活动、作业批改、试卷评讲形成的师生互动、交流、交往。“非正式交往”指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以外进行的交流活动,小到学生见到老师问好,大到师生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的兴趣与爱好的探讨,知识与信息的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核心在课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做得怎么样,是一个评价问题。在于是否形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否形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长效机制,是否形成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师生关系是否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坚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贯穿始终的就是师生们的真情、真意和真爱,师生共同经历着一场灵魂的洗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更是心灵世界的旅行,旅程改变着旅行的人,也改变着目的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