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侧颈龟能长多大:伟人毛泽东也有“俗”的一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5:47
伟人毛泽东也有“俗”的一面 

古代中国人的姓名系统比较复杂,除正式的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别号等。毛泽东的乳名、正名等都朴实无华,但都有一定意义。从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文稿书信来看,所署名字便有毛泽东、毛石三、泽东等10多个。
    毛泽东的乳名“石三伢子”,说来有一段缘由。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8岁成亲后,于毛泽东之前曾生有两个孩子,但均在襁褓中夭折,毛泽东是第三胎。毛泽东出生后,文氏格外小心,生怕“根基不稳”,待儿子刚满月,就把他带回娘家,多方祈求神佛保佑。
    外祖母贺氏见女儿带着小外孙回来了,喜不自胜。她请来算命先生为毛泽东算命卜卦,算出他命好八字大,将来能成大器,但一定要寄拜干爹干娘才能养育成人。于是,她与儿女众多的长子文玉瑞、长媳赵氏商量,叫他们收毛泽东为干儿子。长子、长媳满口应允。就这样,毛泽东拜了舅父母为干爹干娘。
    毛泽东拜了干爹干娘后,贺氏还怕不保险,仍寻思让他再拜一个干娘。
    在韶山北坡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人形石头,被人称为“观音石”。石上建一小庙,叫“雨坛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前去烧香叩拜,祈求平安。贺氏看中了这块大石头,便与女儿文氏领着毛泽东来到观音石前,又是烧香敬酒,又是作揖叩头,抱着毛泽东跪拜观音石为“干娘”,祈望他生命坚如磐石,百年不倒。毛泽东排行第三,外婆又给他取名“石三”,大人们则习惯呼他为“石三伢子”。


   毛泽东历来反对那种父辈对子辈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孝道,但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深深感戴的。
    1919年10月,母亲病逝,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了两副灵联和一篇感人肺腑、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母亲逝世后,毛泽东曾把父亲接到长沙治病。不幸的是,父亲于1920年1月去世。当时,毛泽东正率“驱张代表团”在北京开展反对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未能回家奔丧,只能把对父亲逝世的哀悼之情深深埋在心里。1921年春节,毛泽东回到韶山时还对弟妹们说,他对父亲没有“尽孝”。
    毛泽东对父母的怀念和深情一直埋在心灵深处,在后来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从未淡漠。1936年,他在陕北保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多次充满感情地提到他的父母亲。毛泽东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同时,毛泽东在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也多次强调要孝敬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这回你们该懂了吧?所以说,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人民服务吗?当然不会。”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特地到父母的墓地献上一束松枝,恭恭敬敬地鞠了3个躬。
   毛泽东不仅对生身父母一往情深,而且对党内的老同志也非常关心。
    在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没有小车,到哪儿去都是骑马或走路。有一位华侨出于对共产党领袖们的尊敬和信赖,送来了两辆轿车。管车的同志想分一辆给毛泽东。可在分配车的时候,毛泽东却提出:“一是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二是要照顾年纪较大的同志。”于是,按照他的意见,一辆车分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德使用,一辆车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使用。
    有一次,毛泽东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他从马背上摔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也肿得老高。出事以后,朱德和延安“五老”要把车让给毛泽东,甚至把车开到了毛泽东的跟前。可是,毛泽东把他们连同汽车都给“撵”了回去。
    不久,毛泽东要去中央礼堂作报告,警卫员悄悄地把小车叫了过来,并对毛泽东说:“主席的胳膊摔伤了,走路不方便,就坐这一趟吧。”毛泽东风趣地说:“胳膊摔伤不耽误两条腿走路嘛!”说完,迈开大步向中央礼堂走去。

赠礼被看做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毛泽东在公务活动和私人交往中,也常赠送或接受礼品,但他有着严格的原则和尺度。
    毛泽东对宋庆龄一直很敬重,两人常有往来,互赠礼物,互祝康吉。每隔一段时间,毛泽东就会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去看看国母。”工作人员便奉命前往,并带上毛泽东让捎的东西。
    宋庆龄对毛泽东也很敬重。她知道毛泽东平时有躺靠床栏办公的习惯,于是,便特制了一个靠枕送给毛泽东。后来,毛泽东用了没几天,就把靠枕收藏了起来。
    1957年冬,毛泽东派人给宋庆龄送去一些山东大白菜。宋庆龄非常高兴并复信致谢:
      敬爱的毛主席:
      承惠赠山东大白菜已收领。这样大的白菜是我出生后头一次看到的。十分感谢!
      您回来后一定很忙,希望您好好休息。
      致以敬礼!
    宋庆龄
    1957年12月1日
    毛泽东与宋庆龄之间相送的礼品竟然是大白菜,这在古今中外国家领导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宋庆龄每年都要给毛泽东寄贺年片。1956年,毛泽东收到宋庆龄的贺年片后,写了一封生动有趣、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毛泽东亲切地称宋庆龄为“亲爱的大姐”,对她送来的贺年片深表感谢。对她的问候,毛泽东以幽默而关心的口气写道:“你好吗?睡眠尚好吧。我仍如旧,十分能吃,七分能睡。最近几年大概还不至于要见上帝,然而甚矣吾衰矣。望你好生保养身体。”
    当时,中央不允许地方送礼,但湖南人认为送点自己种的时鲜蔬菜,熏的腊鱼、腊肉给毛主席总是可以的吧,且这些东西都是毛泽东最爱吃的。而毛泽东对从小吃惯了的食物时常回味。所以,他对湖南捎东西的行为没有予以批评,但他却坚持原则,总是算清价钱,分文不少地把钱寄回去。
    如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既遵循传统的赠礼习俗,又有原则有分寸。


    追悼会是丧葬习俗中寄托哀思的一种礼仪。1944年9月5日,张恩德因炭窑崩塌而不幸牺牲。由于他是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的警卫员,当时担任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队长的古远兴就直接把这件事报告了毛泽东,并把牺牲经过向毛泽东讲了一遍。毛泽东听了很难过:“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是不应该的!”
    毛泽东问古远兴:“张恩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说:“还被压在窑里。”毛泽东听了很生气,双手背在身后,说:“要快点挖出来,要放哨看好。山中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当不成了!”
    古远兴原来打算把张恩德刨出来就地安葬,毛泽东说:“不行!”并逐一指示说:“一、给张恩德的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二、搞口好棺材;三、要开追悼会,我去讲话。”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警备团为张思德擦洗得干干净净,换上了新衣服,又买了一口好棺材。9月8日,中央警备团和中央机关的部分同志1000多人,在延安枣园操场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指出:“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人去世后进行土葬,是中国多数民族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但毛泽东从勤俭的角度出发,提倡人去世后实行火葬。他的这一想法还得从任弼时逝世及后事的料理上说起。
    1950年10月27日,共和国开国元勋任弼时因病去世。为此,党和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
    可办完丧事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对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讲:“任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确实很大,对其进行厚葬是有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如果我们死后都这样葬,是不是有些浪费了?”“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应该带头实行一种节俭的丧葬方式。”1954年,当毛泽东在杭州看到西湖周围有大大小小许多墓时,不无忧虑地说:“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在随后的几年里,毛泽东多次倡导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去世后实行火葬的丧葬方式。
    终于,在1956年4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签下了一份实行火葬的倡议书。随后,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等115人先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中央级的号召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也是古今中外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火葬签名。正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这一倡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殡葬改革。摘自《党史博览》游和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