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网免费阅读:辛亥革命100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53:45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变革之道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 华侨是革命之母。

年表

      1910年 3月21日 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 3月 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 3月 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 4月 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愿。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 9月18日 资政院开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 10月11日 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 10月 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 1月 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 4月8日 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 为总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 7月 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团者和平也》二短证。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 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 10月9日 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蒋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当夜起义。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义。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义。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 10月28日 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湘军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贵阳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以杨盖诚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为院长。

      1911年 11月3日 陈其美、李燮和等发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党人数十人被捕遇害,计划于次日发动的开封起义流产。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义。7日成立浙江军政府,以汤寿潜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都督府,巡抚程德全改称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吴禄贞在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等会晤,议组燕晋联军,准备举兵直捣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广西宣布独立,改抚署为军政府,以巡抚沈秉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洪都督电起义各省,请派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广东独立,推两广总督张鸣岐为都督;因张逃,复推胡汉民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义。11改督署为福建都督府,推孙道仁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苏、渐都督联电沪督,倡议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沪督陈其美随即于13日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沪筹组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凯派蔡廷斡、刘承恩等人武昌诱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筹等舰自汉口前线下驶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举为会长。16、17日吉林、黑龙江国民保安会相继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镜清、保民等十余舰在镇江起义。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内阁总理职。

      1911年 11月13日 山东宣布独立,以巡抚孙宝琦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孙于同月24日宣布取消独立。浙江、江苏、镇江、福建、山东、湖南、上海七处代表在沪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1911年 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汉阳。

      1911年 11月22日 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军政府,以张培爵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军在资州起义,杀端方,回师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独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以咨询局议长蒲殿俊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来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 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沪各省代表开共和联合会大会,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议和条款四条,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次日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军开代表会,公举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海军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国驻沪总领事照会南、北和谈代表速定和议。

      1911年 12月25日 孙中山归国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和谈”商订的国民会议召集办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袁世凯准唐绍仪辞职,并电告伍廷芳以后直接电商南北和谈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隶滦州新军起义。

      1912年 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

      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进一步对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赞扬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自圆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