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送餐费多少:做人做事好习惯 嗨_施助学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13:48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总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但更多时候还是要依靠他人的帮助。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知,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一。

  人类在向外界索取自身需要时,将会遭致自然或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侵害的,此时必须借助他人的助力,方能求得安全的保护。这种安全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没有多少财富时,希望能够获得好的职业或收益,以便生活得更好;当人们有了钱财时,又希望社会各项措施到位,为自己提供财产保护。人们无时无刻在关注着自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这种对安全的需要,使人们自愿融入群体之中,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对于不安全的恐惧。人的这种安全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二。

  人类有七情六欲,情感有喜怒哀乐,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归属动机。当人们有了喜悦与悲伤,往往急欲找人倾吐,以求得到理解与宽慰,使情感有所寄托。归属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三。

  总之,人类的亲和力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上述三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社会比较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人们衡量自己,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需要。有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人们自然产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的积极效果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增强了亲和力。人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渴望在群体中寻觅最佳立足点,以获得他人的首肯与赞许,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自我实现动机,敦促人类发展和完善自己,向亲和群体进一步迈进。

  那么,亲和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将5名自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是20分钟,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他们都感到孤独,很难受,心理很紧张。这项实验表明,亲和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极好的明证。孤独使他们恐惧,离群使他们害怕,长久相互亲近,其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需要,是亲和力产生的条件。

  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认为,人类的亲和倾向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们通过亲和,可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自身也是一种报偿。暂不论其他,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们的亲和虽源于本能,但却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联合,同自然界、社会做斗争,为生存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在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实际上是进行着时间、金钱、劳动等方面的交换。正是在社会交换的作用下,人类社会才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日益亲密。

  亲和力使人类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密不可分。就个体而言,亲和力加速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泡在关怀、爱护的亲情之中,一点一滴地受到熏陶,得到强化与培养。亲和力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几率。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亲和力是培养良好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做人之本,诚信至上

  做人之本,除了守德之外,还应当以诚信为至上。说得通俗一点,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道理很简单,诚信为全天下第一品牌!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有许多人却不信这一点,硬要走向另一端,结果既损害了别人,又让自己吃尽了人生苦果。

  魏晋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言不食诺。他曾从建业回上虞老家,临行与大傅诸葛恪有约,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之中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能如期。可是,"须臾恕至,一座皆惊"。由此看来,"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所以,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子为尊矣,不诚则卑。"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中国人特别崇尚忠诚和信义,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中国是靠礼义行事的德治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法和刑是同义的,因此遇到问题不是靠打官司去解决,而是靠协商解决,在相互谦让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成一致,不希望闹到"扯破脸皮""对簿公堂"的地步。有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在事后采取忍让和不再交往的办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并未改变,依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处世为人。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然而,"诚信"在法制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假如你要干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个有德行而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君子养心莫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为官从政要"谨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均不齿于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就能严守信义。

  朱熹说,人与人要"合义则言,不合义则不言。言义,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这就是说"轻诺寡信则殆"。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手中都有一张"信用卡"--诚信处世。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为人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会为世人所接受,才会在危难之时获得帮助。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率兵马只有10多万人,而司马懿却有精兵30万,蜀、魏在祁山对阵,正在这紧急时刻,蜀军有1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回乡。而离去1万人,会大大影响蜀军的战斗力。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恐怕要化为泡影。这时,将士们共同向诸葛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让老兵们还乡。
    诸葛亮断然地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民呢?"说完,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决定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则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士气高昂,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了魏军,诸葛亮以信带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会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诚实、守信也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诚信之人都是讲信义的。也就是说,他们说过的话一定算数,无论大事小事,一诺千金。

  所谓恪守信义,即一定要兑现许诺。"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仅给他人增添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别人允诺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去做,但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我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别人信赖的。

  你要成大事,就一定要记得以信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在你的事业中,养成守信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守信的人,才会使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有望发展壮大并蒸蒸日上。

  按照成功学的原理去解释,诚信做人,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假如你相信这一点,你就已经领悟了做人之道,真正能做出大事来,否则就会在你的人生簿上写满"失败"二字。

  □世情才是大学问

  人眼睛的作用在于发现、洞察世事人性,从中找到为己所用的知识、机会,以便让自己在更高的起点--宝贵的经验上起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8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们常见这样一种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事实上他的实际能力比不上那些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的实践者。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华人首富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很早,十分早熟。在他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书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

  李嘉诚在茶楼工作的时候,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对年幼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做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闲聊各种消息。他从这里了解到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吃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切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环境,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训练竞争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下述6个方面训练自己:

  1.在工作中磨炼自己

  "不进步,就退步。"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磨炼,都可以做如是观。商人在工作上所受到的磨炼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他们常识的丰富,远非一般从事专门工作者可比。如今一般毕业生,多半投入商业,虽然用非所学,但他们却在工作中得到磨炼。

  2.适时抓住机会

  经营商业,在百年以前,被认为是不高尚的事,但时至今日,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各国的商业都已呈突飞猛进之势,其地位之重要,已占全部行业的第一把交椅。

  要从事商业,一个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远比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当然,在事业经营之前,能够准备得越充足越好,经验积蓄得越丰富越好。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当他的地位逐渐升迁时,他一定有不少机会,可以从各方面学得一件事情的精髓。如果能抓住这些宝贵的机会,他迟早必会获得成功。有位商业界的先辈说:"我的职员,没有一个不是从最基层依次升迁的。俗语说,'有益于职务,就是有益于自己。'任何青年,如能在开始服务时就记住这句话,他的前途一定希望无穷。凡经我们考试及格而任用的青年,只要自己肯上进,都不难逐步获得良好职位。"
    3.不能浅尝辄止

  一个熟悉商情、经验丰富的青年,在商业界里,无处不可立足。那些企业家随时都在向各处访求勤勉刻苦、敏捷伶俐、意志坚强的青年。因为这种人,一旦到手,必千方百计地求得完美,求得发展,求得成功。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于商业情形,必须随时体察,处处注意,必须研究得十分透彻才好。千万不可粗忽疏失、学得一知半解就罢手。须知虽小至微尘,也应仔细观察;虽千辛万苦,也应努力经营,这样一来,一切中途的障碍,无不可以一扫而尽的。

  4.要有不畏险的勇气

  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许多青年人,做起事来,都喜欢避繁就简,对于其中麻烦、困难、乏味的部分,随意趋避,不愿接触。好像那些打算占领敌人阵地的士兵,却不愿麻烦手脚去破坏敌人的炮台,结果,必然被敌人轰得东躲西窜、无处安身。所以一个希望成功获胜的人,必须不分巨细,悉数困难决心征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去做才行。

  5.做事要用心

  有不少人,对于眼前的事物,往往不知不觉。即使有人在一家商店里已经服务多年,对于经营商业仍是一个门外汉,原因是他们做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留心任何与他接触的事物。但那些精明干练的青年只做上两三个月,对于店中大小事物就了如指掌了。

  6.不断充实自己

  有些青年人,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力随时都在磨炼,任何事他都要做得高人一筹;他总是睁大眼睛关注一切接触到的事物,非要观察思考得完全明白才罢休。他无时无刻不抓住机会学习、磨炼、研究,他对有关自己前途的学习机会,看得非常重,远在财富之上。

  他随时都学习工作的方法和待人的技巧。一件极小的事情,在他眼里,总觉得有学好的必要;对于任何方法,他都要详细研究考虑,探求成功的奥秘。当他把这许多事情都一一学会之后,所获得的,比起有限的薪金,真不知要可贵多少。他的工作兴趣,完全系于学习与磨炼上。

  那些才智卓越的青年,一定会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把白天所见闻所思考的工作方法与应对技巧从头研究一番。这样一来,他所获得的益处,要比白天工作所得的薪金多多了。他很明白,这些学识是他将来成功的基础,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所能知道的也很有限,总有比自己在某些方面强的人,总会有自己不懂的事,那就必须得问。请不要让虚荣心堵住了自己的嘴。堵住了你的嘴,就是堵住了开启知识的大门。若你将别人说过的话当作是废话,那它就到此为止;而你当它是道理,它便会因你的虚心,而开启生机。在生活中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会受益终生的。

  1.虚心才能进步

  同样的道理,听人家谈话,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说的真不错,有道理。"另一种是:"废话连篇,不知在讲什么?"当然,由于谈话的内容不一样,反应不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你若把别人的话当做"废话"就没话可说了,那就只能到此为止。可是你若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会将对方说的话,引用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上,有时候还会触动灵感而获得新念头。那一定会对自己有帮助,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人生或事业成功的关键,却往往就在这里。

  经营公司也是同样,参观人家的公司,你觉得"经营不错"的,就马上吸收对方的经营方法用来发展自己的公司,还可以诚恳地去请教:"贵公司的经营很成功,可不可以将好的经验告诉我?"对这种虚心求教的人,除非特别机密,否则对方必然会坦白地回答你。

  不管做什么工作,虚心都很重要。虚心就是谦虚的心,对任何人的意见都能接受。当然不能迷失自己,让人牵着鼻子跑。你要一方面坚持"自主性",另一方面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才会更快地走向成功。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在刚刚做生意时,几乎什么都不懂。例如,开发了一件新产品,往往不知道该定价多少?
    他常常跑到零售商那里去求教。他认为如何定恰当的价钱,去询问常与消费者接触的零售商是最好的办法。

  松下幸之助出示了新产品,问他们:"像这样的产品可以卖多少钱?"他们会坦诚地告诉松下幸之助产品的价格,照着零售商的话去做都没有出过错。而且那样做不必付学费,也不需伤脑筋,没有比它更划算的了。

  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这样简单,但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求教他人,才能够集思广益,这比你独自摸索要少出很多错。

  如果你能培养这种"虚心",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2.虚心地向前辈学习

  有机会在前辈身边做事,是你一生中难得的机会。

  松下幸之助和同事们虽然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可是每次打电话时年轻的同事便在旁边聆听。因为松下幸之助的声音和口气已经深深印在他们脑海里,所以当他们打电话时,口气很像松下幸之助。果然,外面有了良好的反映,他们对松下幸之助说:"你的员工和你一样精明"。

  这是不用教就能学会的例子。刚参加工作的人,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每天都可以听到教师的讲解,可是公司里也有前辈们做自己的榜样,你可以听,也可以看他们的言行,或帮前辈们做事,在不知不觉中予以体会,做适当的取舍选择,最后根据学习来的经验,产生一个新的"你"。

  不过,这得要先有心理上的准备,否则心理上会产生不平,实力也不容易增强。"我要在前辈们身边,一面帮他们做事,一面领悟体会。"没有这种心理准备,你就很难成为一个好员工。最后加上你的创意、个性,把自己培育成一个有实力的员工。

  □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成功者和失败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都在用一种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以最乐观的态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学习的经验去控制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并不把过去的失败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是消极地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因此,不善于学习的人是不会成为成功者的。

  有人总是说,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给机会,环境没制造良好的条件。很多人在这些理由的支持下就不再学习,而是得过且过、在满足现状中浪费着时光。可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走,自己有着决定权,如何把握,那就看你在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了。学习这个概念应该是广义的,不是狭义地指在学校课堂照本宣科地学习,也不是参加培训,找模范示范性的教条主义的学习。

  学习指的是什么呢?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呢?首先,学习机会是广泛的,包括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有可学的东西。要从生活中学到东西,就要具备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悟性。俗话说:"水满则溢。"以一种空杯归零的态度,你还能有什么领悟不到的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你想学,在乞丐那里都有值得你学的东西;不想学的话,即使在哲人面前,你也会有副不可一世的傲气。因此,学习的过程,应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求学状态。

  一位禅师让徒弟装来一坛石子,徒弟装了一坛石子回来,禅师问徒弟:"装满了吗?"徒弟说:"装满了。"禅师拿些细沙顺石缝倒满后又问徒弟:"这回满了吗?"徒弟说:"这回真满了。"禅师又取很多水倒进去,满了后问徒弟:"现在满了吗?"徒弟说:"真的满了。"禅师又将一些干土放进去,吸水后又放进好多,禅师又问:"这次真的满了吗?"徒弟不敢回答了。禅师又说:"我还可以倒些水进去,它可能在今天真的满了,可到后来几天你再来看它就会空下去很多,因此我告诉你,它永远都不会满的。"

  这是根据一个禅悟的小故事改写而成的,其道理是做人永远不要有自满情绪,其实我觉得这个小故事放到我们这些渴望成功的人身上更为恰当。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你今天觉得很实用的学问在明天一觉醒来时可能就被淘汰了。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翻新过程里,任何自满情绪都是导致失败的不良因素,必须戒除这个不良心态,从而营造一个永远渴求新知识、积极学习的心态,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李嘉诚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读书的人。他的思维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李嘉诚12岁来香港即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但他上进心极强,工余时同事打麻将玩乐,他就捧着书埋头苦读,天天如此。

  如今李嘉诚七十多岁了,仍爱书如命。他最爱科技、经济、哲学、历史方面的书,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现在资讯科技的发展如日中天,他也跟着天天更新知识。他形容自己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

  李嘉诚从不看小说,也不看娱乐新闻,从不睡午觉,挤出来的时间,他用来吸收最新知识。每天早上7点30分,他的下属就会把当天有关他业务的剪报放在他的办公室桌上。他不但要跟随社会进步,还要比社会跑快一点。从他跳出塑胶花厂到发展地产,再搞电讯、港口、网络、投资国外等生意中都可见一斑。

  "我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而且是让外国人也看得起的企业。"

  苦读英文使李嘉诚与其他早期从内地来香港的企业家有所区别。早在他办塑料厂时,就已订阅有关塑料的英文杂志,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业动态。当年,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社会是"稀有动物"。懂得英文,使他可以直接飞往英美,参加各种展销会,直接谈生意,使他可以与外籍投资顾问杜辉廉、汇丰银行的大班们打交道。后来,他还收购了"和黄",成了洋人的老板。

  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李嘉诚是怎样学英文呢?原来,他早年专门聘请了一个私人教师每天早上7点30分上课。他上完课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去上班,天天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巅峰上风光一下。但很多的实例说明,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而且这条路的确拥挤,但成功者们认为,成功的捷径根本没有,有的只有这条向远方无极点伸延的路。从根本上说:只有走在前面的才是成功者。在这条路上,如果没有以文化知识、实践知识、修养素质以及各种自我条件组合的能力和基本功的话,很容易在路窄的时候被人挤下去。在这条路上,人们都形迹匆匆,有很多人就是在稍一回首品味成就的时候被别人超越的。因此,有位成功人士的话很值得借鉴:"成功的路上,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没有满足,却永远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根本基础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根据时间和其他条件,可以在多长时间自修完什么课程,听哪方面的课程辅导,每天给自己多长的看书时间。要做好这些,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负责任才有魅力

  负责任、尽义务是魅力的标志。几乎每个人做错了事都会寻找理由。对于责任,谁也不想主动去承担,而对于获益颇丰的好事,邀功领赏者就不乏其人。负责任的人是有魅力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把握自己的行为,做自我的主宰。每一个有魅力的企业家,都应该教育自己的员工增强责任感,就像培养他们其他优良品质一样。

  责任就是魅力,相应地,有所负责就是有所魅力,不负责任的行为就是缺乏魅力的行为。负责任、尽义务是魅力的标志。我们努力教育孩子成长为负责任的人,就是在帮助他们形成魅力。詹姆斯·麦迪逊独具慧眼,在《联邦主义者文集》第63节中给责任作了明确的界定:责任必须限定在责任承担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才合乎情理,而且必须与这种能力的有效运用程度相关。缺乏魅力的人还不能完全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19世纪存在主义鼻祖之一索伦·克尔凯郭尔感叹芸芸众生中责任感的丧失,在《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这本书中,他写道:"群体的含义等同于伪善,因为它使个人彻底地顽固不化和不负责任,至少削弱了人的责任感,使之荡然无存。"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也写道:"这种屈服于同辈压力的弱化的责任感作为对青年时代破坏行为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这全是因为当别人说'来呀,一起干吧!'的时候,我们羞于后退。"奥古斯丁和亚里士多德及存在主义者都坚持说人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责任感并不能否认责任存在的事实。
    "活在责任和义务里"这句名言,是已故台湾著名国学大师耕云先生在台北和北京多所大学里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一再告诫学子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社会和家庭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少了许多纷争和掠夺,少了许多奸险和罪恶,而多一些安宁和祥和。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履行属于他的义务。对家庭、国家、民族、社会、人类,你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对工作、事业、同志、朋友、子女,你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

  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就会感到身上有一股无形的压力;有无形的压力,就会具备谋求做事的动力,具备谋求做事的动力,就会有信心把自己承担的责任承担到底。同理,主动履行义务的人,就会两肩担道义,两肩担道义,就会一身正气,一身正气,就会有力量把自己应尽的义务履行到底。

  责任感是创造一切的机会。要抓住这种机会,就应该使人活在道义之中,随时随地无愧于做事。如此,则自己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都不违背道德仁义,都可惊天地而泣鬼神,都会随时随地、全心全意地做事,圆满地做事。就像诸葛亮做人的要点,全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样。鞠躬尽瘁,就是以生命去尽职,去完成事业;死而后已,就是以死亡去尽责,去力行事业。不但完成自己的事,而且用死亡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们应效法的做事观、价值观。

  负责任的人是具有魅力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把握自己的行为,做自我的主宰。每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都应该教育自己的员工增强责任感,就像培养他们的其他优良品质一样。

  □培养工作的热情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除了客观条件与资格能力外,更需要正确的态度。事情的结果往往跟我们热心的程度成正比。

  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实,热爱并不会教给你什么,但是它却表明了你的学习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学习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所以有人说过,"当一个人的态度明确时,他的各种才能就会发挥最大的效用,因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态度不同会使结果不同。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名列前茅;一个态度正确的推销员,可以经常打破推销记录。当然,正确的态度也可以使你的婚姻美满,还会使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更会使你成为领导人物,进而在各方面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对于工作而言,我们首先培养的就是你的"热心"。

  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丝毫热情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我们也很难想像,一个对于自己手头工作没有一点热情的人,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说,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人永远不能使别人热情,反过来说,热心工作的人很快就有同样热心的追随者了。

  其实,热心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只是所谓的"从事这项工作,是很了不起的"的那股热情和干劲而已。相对地说,热心在成功的所有因素中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因为它所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热心的态度呢?你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深入了解每个问题

  我们对许多事情、许多问题不热心,并不一定表示我们对它们漠不关心,而是我们对此不了解。想要对某个事情热心,先要学习更多你目前尚不热心的事,了解得越多,越容易培养兴趣,而一旦有了兴趣,你就会对这个事物热心起来。

  如果你下次不得不做某件事情时,一定要应用"深入了解"这个原则;发现自己对某个事物不耐烦时,也应想到这一原则。你只有进一步了解事物的真相,才会挖掘出自己的兴趣,也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
     2.做任何事情都要充满热忱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你是不是热心,有没有兴趣,都会在你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办法隐瞒。比如,我们与别人见面,握手时应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说:"很荣幸认识你"或者"我很高兴再见到你",这种语言以及身体语言所传递出的信息,表明你这种礼节是真诚的,也是热心的,不是应付差事式的。而你如果畏畏缩缩有气无力地与别人握手,效果可能还不如不握。你的这种行为,只能给人一个死气沉沉、半死不活的不良印象。可以想像,这么一个人要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要取得人生的成功其实是不可能的。

  3.多给人们带来好消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播坏消息的人远多于传播好消息的人,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是,你一定要记住:散布坏消息的人永远得不到朋友的欢心,也永远一事无成。而你经常传播好消息,肯定可以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我们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某人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这时,所有的人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眼巴巴地望着他,一直要等他说出来才罢。是不是他所说的消息对每个人都很好呢?并不见得,甚至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除了引人注意之外,还可以引起别人对你的好感,了解到你是一个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的人,进而引起大家的热心与干劲。

  每天回家时尽量把好消息带给家人共享,告诉他们今天都有哪些好消息,尽量讨论一些有趣的、有益的事情,同时,把不愉快的事情抛在脑后。

  工作中,把好消息告诉你的同事,多多地鼓励他们,在每一个可能的场合都要夸奖他们,把公司中正在发生的积极事情告诉他们,好让他们与你一起分享快乐。

  对工作、对生活热心一些,对你的人生有好处。

  第十章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

  优点对人的生存是助力,缺点则是阻力,因此优点多的人成功得快,缺点多的人不易成功。可是事实又不尽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一生抑郁潦倒,也有不少平庸之辈表现不凡。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有些人虽然优点不少,可是却有致命的缺点,这些缺点会破坏甚至毁灭其他优点所创造的成果,优秀人才的潦倒大都如此。平庸的人缺点虽多,但若这些缺点不具破坏性,而优点又具有建设性,那么这种人的成功自可预期。

  □纵容自己就是毁灭自己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是谁?或许有很多种答案,有的人说是竞争对手,有的人说是自然条件,有的人说是金钱……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能战胜自我的话,那么其他敌人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了。但战胜自我,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更多的人是在纵容自己的缺点,任它阻挠自己前进的脚步,这样最终的结局就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纵容自己"指的是什么?

  1.纵容自己的怠惰

  有人是天生怠惰,这种人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改变怠惰的自觉性,谈了也是白谈。有人则是属于特定条件下的怠惰,例如长久工作后所产生的无力、无心再工作的心理性怠惰,以及高压力下所引起的反弹式怠惰。除了天生怠惰,任何形式、原因的怠情都是可以理解与接受的,因为这是一种放松,一种自我治疗。但若纵容这种怠惰的情况存在,甚至沉溺于怠惰,则危机必伴之而生,除了本身的退化之外,也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2.纵容自己的弱点

  人都有弱点,有些弱点是先天的,无法矫正,但性格上的弱点却可以人为地去矫正。例如好色、好赌等这些致命性的弱点,你如果不愿坦诚面对,尽力节制,而纵容自己在这些方面寻求满足,那么将予人以可乘之机,最终使自己堕落。

  3.纵容自己的安逸需要

  人都是好逸恶劳的,但安逸和危机是双胞胎,如果耽于安逸而不做危机思考,或贪图安逸而逃避问题,则麻烦必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之言,今人仍不可不信!
     4.纵容自己的欲望

  满足欲望是人性,但不论有无满足欲望的条件,纵容自己的欲望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将使你失去理智,模糊你追求的目标,于是险诈至矣!

  5.纵容自己的情绪

  放纵喜怒哀乐的情绪,除了会影响别人的情绪之外,也会改变别人对你的态度。尤其是"怒"的情绪,这是一把利剑,很容易伤人。除了会使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变化之外,也会因别人不愿冲犯你,故不愿提供给你可靠的信息,使你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产生扭曲,失去判断的准确性。

  那些能取得成功的人士,就因为他们永远不会纵容自己,他们总是不断地反省,永远地自律。所以,在社会中他们往往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先战胜了自己!

  □约束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

  人是有欲望和需求的,如果对欲望和需求不加以约束和克制,欲望就会自我膨胀。食欲、性欲是人的两大最基本的欲望,是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所体现的自然属性。人还有权欲、名利欲、占有欲、贪欲,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道家所提倡的"清心寡欲"是对待欲望的一种方式,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不加克制地任由欲望膨胀,其结果是相当有害的。

  任由食欲膨胀,无节制地暴饮暴食,有时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现在患肥胖病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富贵病"的病因也是不注意控制饮食,更重要的是,食欲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灵魂。常听说一句话:"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食欲膨胀,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就往往会拿自己的尊严作交换,甚至触犯法律。

  性欲膨胀不加克制,害处也很多。不少官吏不就是在"美人计"或"美男计"下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吗?对于一般人来讲,不控制自己的性欲,违背道德,其结果也常常落得家庭破裂、名誉扫地、得不偿失。

  权欲对人的诱惑很大。因为权力常常是不法者以权谋私的工具,权力能让他八面威风,众人臣服,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对人的诱惑当然很大。对权欲不加控制,为了升官发财,结党营私、买官卖官、出卖自己的良心、违法犯罪,其结果不是人头落地,也是锒铛入狱。

  欲望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利欲,诸如什么"利欲熏心"、"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物质利益是考验人的试金石,面对钱财人们往往会露出他们的真面目。上至高官巨贾,下至平民百姓,都与物质利益紧密相连,而对于利欲若不加以克制,危害更大。为了获利,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或是为了私欲,背信弃义,不择手段。其后果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

  除了上述的欲望,人还有自惰性心理以及消极心态,这些都将影响到你的成功。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律!

  从本质上讲,自律就是在你被迫行动前,有勇气自动去做你必须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愿做或懒于去做,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联系。"律"既然是规范,当然是因为有行为会越出这个规范。比如,刷牙洗脸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尽,如果你倒床就睡,就是在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坚持进行洗漱,这就是你自律的表现。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让自己讨厌或使行动受阻挠的事情,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克服对情绪的干扰,接受考验。

  自律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去做应该做而不愿或不想做的事情;一是不做不能做、不应做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你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身体,某一天天气特别寒冷,你不想冒着寒冷继续坚持,但是你最终走出家门,继续锻炼,这就属于前者;后者的表现也较多,你喜欢抽烟,但到了无烟室,你必须强忍住内心的欲望不抽烟。

  一般情况下,自律和意志是紧密相连的,意志薄弱者,自律能力较差;意志顽强者,自律能力较强。加强自律也就是磨炼意志的过程。
     自律对于个人的事业来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自律有助于磨砺心志,有助于良好品性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

  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动中体现,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途径。梦想自己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就会变成这样的人吗?靠读几本关于自律的书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只是不停地自我检讨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对自我的一次次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律,同时也需要主动,它不是受迫于环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为。前提条件是自觉自愿地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要自律,同时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律精神。比如,针对你自身性格上的某一缺点或不良习惯,限定一个时间期限,集中纠正,效果比较好。

  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完美。

  □给习惯换上新"款式"

  自我意象和习惯是结合在一起的。其中一方改变了,另一方也会自动地改变。"习惯"(habit)一词原来是指一件衣服或一块布,这反映出习惯的真正本质。我们的习惯完全就是个性的外衣,它们不是偶然的或偶发的。我们的习惯就像衣服一样合身,它们同我们的自我意象,同我们整个的个性、模式相一致。我们有意识地、谨慎地培养新的好习惯时,自我意象就容易不适应旧的习惯,需要换上新的"款式"。

  提到改变习惯性行为或者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直至当它们成为自动反应时,很多人都畏缩不前了,他们把"习惯"与"癖好"混为一谈。癖好是指你觉得有强迫性的行为,它会引起严重的萎缩症状。相反,习惯仅仅是我们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而不需要"思考"或"决定"的反应,是由我们的创造性机制来执行的。

  我们的表现、感觉和反应足有95%是习惯性的。钢琴家用不着"决定"该触哪一个琴键,舞蹈家用不着"决定"脚往什么地方移,他们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假思索的。同样,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变成习惯性的。过去我们学到:特定的态度、感觉和思维方式是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现在,只要面临我们认为是"同样的环境",我们往往按照同样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和行动。

  我们应该理解的是,这些习惯与癖好不同,只要费真心思作个决定,再练习或"形成"新的反应或行为,习惯就能修正、改变,甚至完全扭转。钢琴家要加以选择的话,可以有意识地决定按另一个琴键,舞蹈家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学会一个新的舞步--而且没有什么苦恼。完全学会新的行为模式需要不停地注意和不停地练习。

  你穿鞋时,习惯上不是先穿右脚就是先穿左脚;你系鞋带时,习惯上不是把右手的鞋带从左手的鞋带背后绕过来,就是反着绕。明天早晨,你想好要先穿哪只鞋、怎样系鞋带,然后,有意识地下决心在21天里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先穿另一只鞋、相反的方向系鞋带。每天早晨以特定的方式穿鞋系带,用这种简单的举动提醒自己:在这一整天里都要改变其他的习惯性思考、感觉与行为。在系鞋带时对自己说"今天我以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开始。"然后,一整天内都有意识地下这样的决心:

  1.我要尽量精神愉快。

  2.对别人的感觉和行为要友善一些。

  3.对别人及其错误、失败和过失要少苛求,多容忍。要尽可能从最好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行动。

  4.我要尽可能表现得对成功有把握,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我所希望的个性。我要练习在"行动"和"感觉"上都体现这个新的个性。

  5.我不让自己的观念给事实蒙上一层悲观或消极的色彩。

  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微笑3次。
    7.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的反应要尽可能地冷静和有理智。

  8.对于无力改变的那些悲观的和否定的"事实",我将完全不予理睬,拒之于头脑之外。

  简单吗?当然简单。但是上述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任何一种都会对你的自我意象产生建设性的有利影响。坚持练习21天,体验这些步骤,看一看忧虑、负罪感或者敌意是否会消失,看一看信心是否会增强。

  □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我们要培养习惯,秘诀之一是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先说为什么要统筹安排。

  我们知道,人的习惯实际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有根、有干、有枝、有叶。它可以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习惯,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与人相处方面的各种习惯,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习惯,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习惯。因此当我们明白习惯对我们人生和命运的重要性后,我们要对自己准备培养的习惯做个统筹安排,这样可以分清主次,明确先后,然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就会更有成效。

  这里富兰克林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几百年来被全世界公认的伟人。他发明了避雷针,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写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名言,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同时他又是作家、画家、哲学家,并自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

  富兰克林在如此众多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们的敬仰。当他在79岁高龄时,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他用了整整15页叙述自己年轻时曾进行过的特殊锻炼,他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受益于此。

  这一特殊的锻炼是怎样进行的呢?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并不十分成功,但却渴望成功。他经过研究,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取完善的人格。经过精心总结,他认为这完善的人格应包括以下13个原则:节制、寡言、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

  但经过进一步研究后他发现,如果仅仅知道这13项原则并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经过刻苦的锻炼,把这13项原则变成自己的13种习惯,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否则,那还是别人的,是书本上的。

  知道了这一点,他认真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本子,每一页打上许多格子。他当时非常清楚,一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锻炼,才是最有效的,否则,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头一个星期只专注于"节制",每天检查自己为人处世是否"节制",并在本子上做上记号。

  一个星期后,由于天天盯住自己是否"节制",并坚持每天监督,他惊喜地发现,这"节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

  尝到了甜头,第二个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项--"寡言",并对第一项"节制"复习巩固;第三个星期盯住第三项--"秩序",再对第一项、第二项复习巩固。没想到13个星期后,他发现自己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年轻、认真又有决心的富兰克林生怕这13个星期还不足以使那13项原则完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一年内他又进行了3次13个星期的轮回锻炼。到一年以后,富兰克林完全变了,这种变化已溶入了他的血液,渗入了他的灵魂,浸透到他每一个细胞,大家想,他能不成功吗?

  富兰克林培养习惯的妙方值得我们仿效,其中逐一突破尤其重要,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特别值得借鉴。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进到突变,尤其开始时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先找一个比较容易做到、做起来有兴趣、很快能尝到甜头、而且能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激励的习惯开始,专攻这一个,其余统统不管。而下的功夫要大些,花的时间长些,这样就容易成功。

  第一个习惯养成了,一定使你尝到了甜头。既然是好习惯,它就会在你无意识中自动为你管理、为你服务,而且为你效忠一生。因此你无形中仿佛有了一笔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享用终生的财富,这简直是人生最有效率的事。试想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有这么高的投入产出?你投入的是一个习惯养成的短暂过程,得到的却是终生源源不断而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习惯适宜一个一个地培养,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专注才易于收到显著的成效,也有了阶段性的成就感和阶段性的进步。同时,有了第一个习惯养成所带来的甜头和激励,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习惯你能没有办法、没有信心养成吗?

  说到这里,补充一点对习惯的分类。对习惯可以有各种分类法,其中一种大致可分为4类:一类是新的好习惯,一类是新的坏习惯;一类是旧的好习惯,一类是旧的坏习惯。新的好习惯当然要培养,新的坏习惯千万别沾上,如果吃、喝、嫖、赌、抽、贪这样种种坏习惯现在都还没有,千万离它们远一点,别跃跃欲试,一旦沾上就是麻烦多、益处少;旧的好习惯我们当然要发扬。对于旧的坏习惯呢?旧的坏习惯既已成习惯,解决起来就相对难度较大。怎么办?一是把克服旧习惯放在我们有了一定毅力后再进行,先进行新习惯的培养,因为在新习惯的培养中你的毅力慢慢就增强了,当它强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对旧的坏习惯展开攻势了,否则你一上来就碰壁,会挫伤你对习惯培养的信心。二是我们可以借鉴伊斯兰教当年对酗酒恶习征服的过程,这对我们大有启发。

  伊斯兰教当年征服酗酒的过程是这样的:

  据说阿拉伯人早先酗酒非常严重。这恶习年代久远,根深蒂固。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如果不顾客观事实,一次严禁,不但不能彻底有效地禁绝,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麻烦。于是他有计划地采用了3个步骤,分阶段实施:

  第一步,他先从观念着手,让大家明白酗酒对人弊多利少。行动上,让大家自愿自觉禁酒,尺度放得很宽。到大家酒量有所减少,禁酒初有成效后,他就采取第二步--在做礼拜时必须禁酒,但其余时间仍可自觉自治。这样的结果,人们的酒量又进一步减少了,在观念上也更清楚酒的祸害,于是又进行第三步--严禁饮酒,认为如果继续饮酒那将是与邪魔为伍,是肮脏的、不道德的行为。

  聪明的读者,注意到以上穆罕默德征服阿拉伯人酗酒恶习中使用的方法吗?它是--区别增强,同样我们也该注意到前面所介绍的一些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单个习惯的消除和培养中,也可以用在不同类型的习惯处理中。比如,好习惯对坏习惯的征服,在旧的好习惯基础上对新的好习惯进行增强……这些推此及彼的运用,或许可以称之为"类化"吧!

  □精心策划每一个行动

  美国有个商人从日本回来,想在中国投资开一个日本料理店。跑遍了整个城市,看了无数房子,最后从中挑出了10个列为准店。将这10个准店在位置、环境、布局等方面的优劣列成清单,反复比较,从中选出3个。再将这3个店的位置、环境、布局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列成一个更为详细的调查表,委托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做市场调查,根据调查反馈,最后确定下其中的一个。

  确定后装修,向装修公司极其详细地讲述了他的意图。不仅店内所有的空间包括门厅、厨房、卫生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而且,店外远至百米的路段也做了精心布置,简直精细到极点。

  他的一位朋友开始为其认真的态度所感动,继而就有些不耐烦了,之后觉得这位朋友有些陌生,原来挺豪爽大气的一个人,几年不见,怎么竟变得婆婆妈妈,心细如针?但装修好后,他认为,这个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舒服,第二感觉还是舒服,你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可他还是不放心,让朋友们帮他挑毛病。朋友们看着他,越发觉得他陌生了。从选店到装修,不仅多跑了许多路,多用了许多钱,更重要的是,多花费了许多时间。如果换成他们,早就营业赚钱了,可他还在这里挑毛病。

  于是,一位朋友对他说:"挺好的,赶快开业吧,早开一天早收入一天。"

  那人回答说:"正式开业还要等一个星期,从明天开始,我请你带朋友来吃饭,全部免费,但有一条,每吃一次,至少要提一条意见。"
    "为什么?"

  "因为在日本,饭店不能让客人等待超过5分钟,不能让他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开业,我没有把握,所以我付费请咨询公司替我找最挑剔的顾客来,如果你方便也请你来,多挑毛病,拜托了!"

  "你也太认真了,这是在中国,不用这样,要我说,先开业,发现问题再说,再改也来得及。"

  "不,我不能拿顾客做试验。在日本,我做过调查,开业最初10天进店的顾客,基本上是长期顾客,如果你在这10天留不住顾客,就得关门。"

  "为什么?一个新开的店,有点不足是难免的。客人也会谅解的,下次改正就行了。"

  "不,在日本,没有下次,只给你一次机会。我刚到日本和日本人交往时,觉得他们很傻,你说什么他都信,你如果想骗他其实很容易,但是他只让你骗一次,以后他永远不会和你来往。在日本,只要是由于你本人的原因犯错,你就得走,不能说:'对不起,这次我错了,给我机会,我保证下次改。'没有下次,只给你一次机会。"

  朋友突然明白,他如此认真,如此精细,原来是这个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料理店,在他看来,仅次于他的生命,这既是他的第一店,也是他最后一个店,成败只此一次,没有下一次,更无再下一次。

  □善于学会接受"失去"

  对善于享受简单和快乐的人来说,人生的心态,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这神灵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润于美之中,我们当然要紧紧地抓住它。这,我们是知道的,然而这又常常只是在回顾往昔时才为人觉察,可是等你一旦觉察,那样美好的时光又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凋谢了的美,逝去了的爱,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生活的馈赠是珍贵的,只是我们对此留心甚少。人生真谛的要旨之一是:告诫我们不要只是忙忙碌碌,以至错失掉生活的可叹、可敬之处。虔诚地恭候每一个黎明吧!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这种教诲的确是不易领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将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投入所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然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于是,这第二条真理虽是缓慢的,但也是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不可逆转地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失去娘胎的保护后我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进入学校进行一系列的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组成自己的小家,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的逐渐衰退;最后,我们还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想都将随着我们生命的消失而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臣服于生活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充满爱恋?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在世界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

  人生决不仅仅是一种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父母的精神通过我们而继承下来,我们的精神也通过孩子而传承下去。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的生存。我们所选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
    "不要枉费了你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质,多追求心态。因为只有心态才赋予人生以意义,只有心态才使生活具有永恒的价值。"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以下5条原则,可以帮助你培养和加强积极思维的能力。

  1.从言行举止开始

  许多人总是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些人在本末倒置。积极的行动会导致积极的思维,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态度是紧跟行动的。如果一个人从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开始,而非付诸行动,总是等待着感觉把自己带向行动,那他永远也成不了梦想中的积极思维者。

  2.用美好的感觉和信心去影响别人

  随着你的行动和思维日渐积极,你会慢慢获得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信心倍增,人生中的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人会被你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运用别人的这种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也帮助别人获得这种积极态度。

  3.重视与你交往的每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大多数人来去匆匆,一心想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往往疏于腾出时间与他们所交往的人谈心。

  如果你能关心并重视他们,就会对他们产生很好的影响,你会使他们的人生更有价值,他们也会给你更丰厚的报答。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欲望,即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是普通人自我意识的核心。如果你能满足别人心中的这一要求,他们就会对自己,也对你抱积极的态度,使别人感到重要的同时,别人也会反过来使你感到重要,因为大多情况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4.寻找每个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寻找每个人的优点和使别人感到受赞赏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最差劲的人身上也有优点,最完美的人身上也有缺点,你眼睛盯住什么,你肯定就能看到什么。如果你总是寻找别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就会让你对他人留有美好的印象,也会使他们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能促使他们成长,努力做到最好,并且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卓越的工作环境。

  5.寻找最佳的新观念

  积极思维者时刻在寻找最佳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能增加积极思维者的成功潜力。有些人认为,只有世界上的天才人物才会想出好主意,事实上,要找到好主意,靠的是态度,而不是能力。一个思想开放、有创造性的人,会哪里有好主意、就往哪里去。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从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知道新观念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价值和财富。

  □不能用缺点取代优点

  一个人必须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才不至于陷入被动之中,让自己的工作取得好成绩。这就是所谓不能用缺点取代优点之法。

  举一个例子: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他说,他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处理行政事务的经验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的能力,所以,他不适合担此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他做过打字机生意,也办过出版公司,可结果亏了30万美元,赔光了稿费不算,还欠了一屁股债。他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虽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确实,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即使是宝贝,但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绝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一个人如能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积极地驾驭这些优缺点,那么就接近完美无缺了。

  优缺点有的是与生俱来,无法加以改变的;有的则是被后天环境诱发、塑造而成的;有的则与性格无关,纯粹是一种外在条件,例如美与丑。在任何环境下,这些优缺点都将跟你一段时间,甚至跟你一辈子,对你产生影响,并且决定别人对你的态度,成为你在公司里求生存的助力或阻力。
   
  照常理来说,优点对人的生存是助力,缺点则是阻力,因此优点多的人成功得快,缺点多的人不易成功。可是事实又不尽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抑郁潦倒,也有不少平庸之辈表现不凡。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有些人虽然优点不少,可是却有致命的缺点,这些缺点会破坏甚至毁灭其他优点所创造的成果,优秀人才的潦倒大都如此;平庸的人缺点虽多,但若这些缺点不具破坏性,而优点又具有建设性,那么这种人的成功自可预期。另外一点在于机遇,机遇会影响一个人命运的转折。这些转折有好有坏,至于好坏则看机遇与你优缺点的关系,换句话说,机遇落在优点处,则有好的转折,落在缺点处,则有不好的转折。这就要求一个理性、冷静的人要能够驾驭自己的优缺点,而不让优缺点驾驭自己。

  你可以依据不同环境,去灵活运用优缺点,也就是说,尽量以优点来面对环境,当环境转变,并且直逼你的缺点时,你也不必逃避,应先思考二者之间的机能性关系,因为有时候你的缺点反而在这个时候成为"优点",如果没有这个可能,就要考虑闪躲了。

  同时你可以用优点支援缺点,以缺点掩护优点;前者是在无法闪躲时的补救措施,避免一直处于挨打的地位;后者则是为了模糊你自己,避免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并且降低别人对你的戒心,因为你让他们看到了你的缺点。

  要做的确很难,但总是要试着去做。

  □思考一个小时胜于盲目工作十天

  盲目工作,当然取得不了工作成绩。"人们现在所拥有的,就是他们心里一直想要的,"也许有些人对这句话难以接受;但不能陷于盲目性工作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思考是最关键的。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每天花费一个小时,完全思考某一问题,5年后你会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

  以你自己为例,如果你知道自己还有发展的空间,可以变得更好,那么你就要寻求如何让自己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因此,你可以花费5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路上寻找答案,应该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思考是最大的力量,你应该设法掌握这个过程,这样你就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

  你的思考会受到正负两方面力量的影响:"正面"是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因素;"负面"则是令人失望和破坏性的因素。前者让你进步和改善,后者则让你放弃目标和受伤害。为了更加了解积极和消极的习惯性思考模式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想想以下的情绪,一思考一意象的"启动过程",对于你和周围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喜悦、自信、爱、兴奋、乐观、热诚;接着比较恐惧、愤怒、怨恨、嫉妒、绝望的影响。前者对一个人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影响,后者则相反。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积极或消极、建设性或破坏性地思考及行动,那么,怎么会有人选择消极呢?重点在于,没有人会故意选择消极思考。你可能让自己遵循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不断重复。成人所有的思考几乎都有习惯性,具有潜意识的层次。

  英国的辞典编纂专家塞缪尔·约翰逊说:"习惯的锁链通常太小以至难以察觉,但它又太坚固而难以打破。"我们平时养成了太多负面的思考习惯,都受制于这些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而不自知。

  当人们认识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不良习惯时,又为什么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呢?人们不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其原因是不愿意承担责任。此外,保持这些习惯得到的快乐超过带来的痛苦。他们可能会:

  1.缺乏改变习惯的愿望。

  2.缺乏训练,不知如何改变习惯。

  3.缺乏能够改变习惯的信念。

  4.缺乏需要改变习惯的意识。

  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改正不良习惯。我们都有选择权,既可以对不良行为放任不管,让它自行消失,也可以正视它,克服它,从而更好地生活。改变不良行为需要克服莫名的恐惧,从安逸舒适中走出来。请记住,恐惧是一种习惯的行为,只要不去学习它,就可以感觉不到它。
    以下是那些不改变坏习惯的人最常用的借口:

  我们总是那样做的;

  我们从来不那样做;

  那不是我的职责;

  我认为那样做不会有什么改变;

  我太忙了;

  ……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开始改掉坏习惯还不太晚。不管我们的年纪有多大,习惯有多久,只要有改正行为的意识和技巧,就能改变它。我们常常听人说这样一句话:"你不可能教老狗熊学会新戏法。"我们不可以学习那些自我挫败的行为,而应学习积极的行为。

  成功的秘密就是成功者习惯了去做那些失败者不喜欢或不愿做的事。或许,成功者也不愿做这样的事,但他们还是积极地去做了。例如,失败者不愿意接受训练,不愿吃苦,不愿信守诺言;成功者也不喜欢受训,不喜欢吃苦,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做了,因为他们养成了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习惯。

  一切习惯在刚刚形成的时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态度属于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问题就是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取代旧的不良习惯。

  防止坏习惯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坏习惯更容易。要形成好习惯就要战胜诱惑,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种习惯。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对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你达到新的高峰,同样它也可能限制你的行动。习惯是以某种习惯性的方式思考的结果。你大多数的行为(超过99%)反映出深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讯息。你所有的想法几乎都受到过去的感受和经验的影响,因此,你必须学习成为一个思考者,最好是一个原创的思考者,惟有如此,才能让理性战胜过去的阴影。

  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过马路之前,你肯定要先看清左右两边的车辆。如果你生长在美国,你会习惯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如果你生长在英国,则习惯先看右边,再看左边,因为车子是靠左行驶。美国的游客在伦敦的街头往往无所适从。我们从小就学习并且养成习惯,一种储存的程序,几乎不需要思索,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动。

  同样的,思考模式被输入到你的潜意识之中,造就现在的你。这些模式可以因为重新学习不同的、更有效的思考模式而改变,提升你想要改变的认知层次,在想象之中不断重复新的、你想要的学习经验。新的思考意象将产生新的生活经验。

  如此看来,利用短时间的认真思考,其效果远胜于长时间沿袭过去习惯模式下的盲目工作,所以说"思考一个小时胜于盲目工作十天。"

  □想到就做,不要等到明天

  需要特别重视"想到就做"这一方法。通常你把工作推给明天或下一个明天,零碎事务因而堆积起来,显得杂乱无章。要想从一大堆杂乱的事情中找出一件是很费力的。不仅那项工作等在那儿,而且把它找出来又成了一个包袱。与此相反,如果你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去处理文件,那么,你就避免了重新找材料的麻烦,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种方法的另一形式是:你若有一件事要做或一封信要回,那就在下次一看见它时就去做,而不要把它丢回去,夹在整理的文件堆里。或者你可以用彩色的铅笔把限期写上去,以便在接触这件未做的事情时能清楚地回想起来。

  每天都有许多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葬掉,因为他们不敢执行,而创意只有在真正实施时才有价值。

  记住下面的两种想法:

  第一,切实执行你的创意,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创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

  第二,实行时心理要平静。拿破仑·希尔认为,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每天都可以听到有人说:"如果我某某年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喽!"或"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后悔当时没有做!"一个好创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会叫人叹息不已,永远不能忘怀。如果真的彻底施行,当然也会带来无限的满足。

  你现在已经想到一个好创意了吗?如果有,现在就去做。

  □让别人监督你

  利用别人监督自己,可以使自己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坚持下去。在这个时候,别人起到了刺激自己的作用,如果食言,便意味着自己言而无信,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最大的耻辱。因此,我们也就能够调动自己所有的积极性,去为自己宣称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一千多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长达5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些人后来在事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声名显赫,而有些人却一事无成,默默无闻。心理学家根据被调查者成就的大小,把他们分为"有成就组"和"无成就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两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意志品质方面。那些获得较大成就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行动目标告诉别人,在别人的目光监督中取得一个个成就;而"无成就组"的那些人,大都性格内向,不敢说出自己的目标,以至于在时光中悄悄磨灭了自己的理想。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人关注着他,监督着他。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一度沉湎于奢华和挥霍的生活中,荒废了学业,还留过级。后来,他决心同自己的意志软弱做斗争,制定了《发展意志守则》,并将这个规则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通告,宣称自己要"使肉体的需要完全接受意志的鼓励",他强迫自己完成每天该完成的工作,终于写出了一系列世界名著,成为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无独有偶,美国电影界奇才、好莱坞著名编剧伍迪·艾伦,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对电影有一种狂热的喜爱。但是他却从未接受过正式的表演教育,一直靠为报纸写讽刺小品为生。可他克制不住自己对电影的狂热,决定依靠自学走上电影之路。经过长期磨炼,到20世纪60年代初,他已经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电视表演艺术家。于是他开始向戏剧界进军,为百老汇编写剧本。到了1977年,奇迹出现了,伍迪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安妮·霍尔》(AnnieHall)击败了所有对手,在强者林立的奥斯卡金像奖争夺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捧走了4项奥斯卡大奖,伍迪一夜之间成了享誉全球的大明星。

  伍迪的写作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写一部作品前,都要找他的朋友大谈其作品的内容以及自己要写出来的决心。在一遍遍的复述中,他充实了自己的作品,并逐步下定了写作的决心。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坦言自己是个非常懒惰的人,如果没有朋友的监督,他可能一事无成。"他们经常问我写作的情况,如果我不写,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可见,利用别人监督自己,可以促使自己在条件艰苦的时候,继续奋斗,从而使事业得到发展。

  学会利用他人监督自己。你可以将你的目标告诉他人,这样你就会把自己放在别人注目的位置。为了使自己免于堕入"吹牛家"的恶名,我想你会竭尽全力地奋斗的。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