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春围棋道场:影响孩子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9:44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做事的习惯 11-17)

二、做事的习惯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培根

11种习惯做事有计划(1)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狄更斯
  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苏霍姆林斯基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培根
  有本杂志上刊登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到后来,他竟然失败了。当一位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败的原因。
  商人问债主: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
  债主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像得那么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
  “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劝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纳闷。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去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商人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债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绩。一个在商界颇有名气的经纪人把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而不会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他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
  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使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容易,'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11种习惯做事有计划(2)
  然后,爸爸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资料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9为记号分成10等份。于是,全部资料便可分为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
  爸爸告诉女儿,代表知识体系,代表专门知识,代表专业,代表形式。如,知识可分成10类:A.哲学;B.历史;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E.工程、技术;F.产业;G.艺术;H.语言学;I.文学;J.总类(即不包含在以上九类之内者)……
  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条理、有计划。比如,家里要整理得井井有条,东西不要乱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衣柜里的衣服要分类摆放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建议二: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他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他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事实上,孩子需要身边的榜样来引导。
  有一位妈妈正为女儿做事没条理而烦恼。她的女儿英英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是经常东西乱放,自己的房间一团糟。
  有一次,这位妈妈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情。同事对这位妈妈说:我女儿婉儿以前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条理,每次都帮助我女儿整理东西,教她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东西,结果,我女儿现在做事很有条理。要不,你带你女儿到我家住两天,让我女儿教教你女儿好了。
  于是,这位妈妈就把英英带到了同事家。两个女孩玩得很高兴,一起玩拼图、玩棋类游戏等。两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儿便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并放回了原来的地方。英英看着婉儿收拾,也帮忙收拾了。第二天,英英学会了主动去收拾东西。英英从婉儿家回来后,就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再也不会乱放东西了。
建议三: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
  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计划提出了疑问或者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后,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计划一下了。
  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游玩,孩子往往会喜欢玩一些新奇刺激的活动,像碰碰车什么的。于是,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活动,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车、钓鱼,按一次的次序和时间来安排,既要照顾大家,也要考虑个人的喜好。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
  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和计划,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学习弹琴的时候总是没有计划,刚想弹琴,不一会又去看动画片了。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你每天得弹半小时的钢琴,刚回家的时候弹也行,吃完晚饭弹也行,但是,弹的时候你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弹足半小时。孩子考虑了一下,因为晚饭前有一个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要播放,于是他选择了吃完晚饭再弹。结果,他确定自己的计划后,居然一直执行得非常好。
建议四: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计划。

11种习惯做事有计划(3)
  当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进度。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儿子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儿子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儿子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建议五: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妈妈和威尔逊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威尔逊总结了计划不周的教训。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从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一切事情。
  另一位爸爸也用相似的方法使儿子改掉了做事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这位爸爸是这样说的:
  “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做事有条理多了。
建议六:教孩子做事之前定计划。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或者不好。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带什么东西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这样,德国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严谨,做事之前往往会有周密的计划。
  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的计划呢?当你的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12种习惯热爱劳动(1)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工作、劳动感兴趣。——斯特娜夫人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得好: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这表明,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其余2/3的中小学生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有人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参加劳动……劳动是最体贴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时它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段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教育观点,因为,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他才能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我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建议一: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有一部日本电影纪录片是讲述野生狐狸的。狐狸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狐狸渐渐长大了,狐狸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要小狐狸离开温暖的家。刚开始,小狐狸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狐狸妈妈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家里撵走。最后小狐狸们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只狐狸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狐狸应该学会劳动,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家长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因此,要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建议二: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
12种习惯热爱劳动(2)
  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测量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他才会愿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建议三: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有一位男孩,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的时候,父母带孩子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发现男孩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第二次,父母又带孩子去野营。但是,父母在野营中却不再照顾男孩,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来。平日不爱劳动的男孩,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尝尽了苦头。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男孩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这正中父母下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男孩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注重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而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当然劳动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不爱劳动。
  在安排孩子劳动实践时,父母应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所做的家务按星期轮流替换。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把这个交给你,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父母还应该注意,当学校、社区安排公益劳动时,应带领孩子参加,让孩子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
  当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家务技能时,可以试着让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决定做什么饭菜、负责采购等,当然父母也应接受他的支配。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对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做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觉得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
  2)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3)不要经常用恐吓或者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做家务;
  4)不要只用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而忽略了孩子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
  5)不要允许孩子在做家务活的时候拖拖拉拉,养成不好的习惯。
建议五:运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愿干活,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智慧了。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们必须劳动,不管他愿不愿意,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13种习惯珍惜时间(1)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歌德
  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就有了一切。——莱尼斯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时间。
  伏尔泰是这样解释的: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对他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都令人忘却;伟大的,它都使它们永垂不朽。
  是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莎士比亚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歌德则说: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实的时间。事实确实如此,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其实,许多伟人诸如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时间的成功,他们都是运用时间的高手。
  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一生勤奋写作,作品极为丰富,有剧本、诗歌、小说、有游记,一生留下的作品共有140多部,其中世界文学瑰宝——诗剧《浮士德》,长达12111行。歌德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一生非常珍惜时间,把时间看做是自己的最大财产。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歌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中把一个钟头当60分钟用,视时间为生命,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直到
  法国著名科普作家凡尔纳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一直伏案写到晚上8点。在这15个小时中,他只在吃饭时休息片刻。当妻子来送饭时,他搓搓酸胀的手,拿起刀叉,很快填饱肚子,抹抹嘴,又拿起了笔。他的妻子关切地说:你写的书已不少了,为什么还抓得那么紧?凡尔纳笑着说:你记得莎士比亚的名言吗?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哪能不抓紧呢?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记了上万册笔记,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共有七八百万字,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一些感到惊异的人就悄悄地询问凡尔纳的妻子,想打听凡尔纳取得如此惊人成就的秘诀。凡尔纳的妻子坦然地说:秘密吗,就是凡尔纳从不放弃时间。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怎样利用时间。在我们每个人出生时,世界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时间。不论对穷人还是富人,这份礼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它投资来经营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会经营,一分钟变成两分钟,一小时变成两小时,一天变成两天……他用上天赐予的时间做了很多的事,最终换来了成功。
  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有时比金钱还要珍贵,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孩子能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与他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
  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呢?
13种习惯珍惜时间(2)
建议一: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著名的德国无机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道夫拜尔,在他的自传里曾提到自己小的时候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是在他10岁生日的时候,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就高兴地预想着父母一定会送他一份大礼物,并为他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因为德国人对家人的生日是十分重视的。但是,那天早晨起床以后,父亲还是老样子一吃完早饭就伏案苦读,母亲则带着他到外婆家消磨了一整天。小拜尔就有些不高兴了,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耐心地开导他: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爸爸还是个大老粗,所以现在他要和你一样努力读书好参加明天的考试呢!妈妈不想因为庆祝你的生日而耽误爸爸的学习,妈妈在为明天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而尽心尽力呢。你也要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呀!这番教诲从此就成为拜尔的座右铭,他认为,“10岁生日时,母亲送给我一份最丰厚的生日礼物!
  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告诉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
  2)告诉孩子时间是永不停留的,应该及时抓住时间;
  3)告诉孩子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建议二:作息有规律。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这时候,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
  时间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问他:您怎么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也不多给您一点儿时间呀!”
  “你看一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富兰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
  5点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好什么事?
  8点至11点,14点至17点,工作。
  12点至13点,阅读、吃午饭。
  18点至21点,吃晚饭、谈话、娱乐、回顾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好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
  “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了朋友的谈话,说: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在孩子的作息时间中,学习时间一定要固定下来,父母必须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中小学生的作业一般需用一个小时左右,周末的作业量会多一些。父母应该事先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时间、中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按规定进行。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习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时,千万不可以再追加作业,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从而对学习感到厌烦。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的高质量学习,并奖励孩子一定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建议三: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学习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 
13种习惯珍惜时间(3)
  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序排列顺序,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如考试、测验;
  第二类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家庭作业;
  第三类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如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类是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不做。
  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学习任务,可以保证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把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对于读书这种事,应该让孩子明白是最重要而紧迫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
  对于玩耍、逛街等事情,父母要教孩子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有必要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花我多少时间?”“有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呢通过这种事前思考,可以帮助孩子少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从而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建议四: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
  每个人都有生物节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学习时机。专家指出,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天内有四段高效的记忆时间:
  第一段:早上67点,适合记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内容。
  第二段:上午810点,适合记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段:下午79点,适合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记忆。
  第四段:晚上1011点,适合记忆精确性高、容易出错的知识。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到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建议五:给孩子玩的时间。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由于作业做得太慢而没有了玩的时间,因此就不断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惩罚孩子更长时间地学习,其实,孩子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才会不珍惜时间,才会拖拖拉拉的。在这种没有希望、没完没了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往往心烦意乱、错误百出,时间又拖得很长,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小强期待已久的动画片就要播放了,他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坐到了电视机的面前,有趣的片头开始了。这时,爸爸却走过来把电视给关了,并大声呵斥道:就知道看电视,作业还没有做完呢,快去做作业。
  小强无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动画片里的人物,根本没有心思做作业。两小时过去了,小强还没有做完作业。爸爸发火了:你看看你,做了两小时还没有做完,是动作慢还是脑子迟钝呀?
  小强忿忿地说:我本来就脑子笨,动作慢的。爸爸气得要打小强。
  事情发展到这种状况,小强的父亲也是有责任的。因此,父母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时。在这一小时内,孩子可以玩、听音乐、休息等,不管干什么,家长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建议六: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就经常有人来邀请他赴宴,出于礼节,雨果只得接受,但是,他却为此而浪费了许多能够产生创作灵感的时间。
13种习惯珍惜时间(4)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干扰,雨果想出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又把胡子剃掉。当再有人来请他赴宴的时候,他便对人说:你看我的头发多不雅观,很遗憾我不能去了。邀请者只好只身返回。等雨果的头发长整齐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父母要尽量不干扰他的学习,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声,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不要陪读或监督,只需在孩子学习结束后进行检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建议七:教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从柏林来看望爱因斯坦。这天,正好下着小雨,在前往爱因斯坦家的路上,朋友看到一个朦胧的人影在桥上慢慢踱步。这个人来回走着,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掏出笔在一个小本上写着什么东西。朋友走近一看,原来是爱因斯坦。
  “原来是您呀,您在这儿干什么呢?朋友高兴地问道。
  “哦,我在等一个学生,他说考完试就来。但是,他迟迟没来,一定是考试把他难住了。爱因斯坦说。
  “这不是浪费你的时间吗?朋友忿忿不平地说道。
  “哦,不,我正在想一个问题。事实上,我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着,爱因斯坦就把小本子放进了口袋里。
  爱因斯坦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的典型。大人都知道,许多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的时间意识不强,往往每次只做一件事情,这样就浪费了许多时间。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统筹时间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刚上二年级的儿子最近常向爸爸抱怨时间越来越不够。原来,儿子下午5点放学后,从学校到家要坐半小时的公交车,而这中间往往要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才能等到车。到家往往是6点了,回家后,儿子就需要学习半小时,但是630有儿子爱看的动画片。7点吃晚饭,730830是孩子的学习时间,830,儿子就得睡觉了。这样,孩子实际学习的时间有一个半小时。现在,老师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7点收看新闻联播。这样,儿子的时间就更紧张了。
  后来,爸爸帮儿子想了一个好办法。爸爸教儿子把当天要记忆的词语或者英语单词制作成小卡片带在口袋里。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默默地记忆。这样,在等车的十几分钟里,至少有10分钟的学习时间。然后,上车后,儿子可以继续在车上记忆词语,这样,又多了至少20分钟的学习时间。6点到家后,爸爸让儿子马上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和做的笔记从头到脚地看一遍。
  630,儿子又看上了喜欢的动画片。同时,爸爸妈妈争取在7点之前做好晚饭,提早开饭。这样,孩子在吃晚饭的同时,可以收看新闻联播。700830,照样是儿子的学习时间,这部分学习时间主要是用来做当天的作业和预习第二天的内容。
  这样,儿子不仅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而且学习时间又增加半个小时。
建议八:教孩子定期检查时间运用。
  孩子的时间是否浪费了,有时候,他不认真检查是不太清楚的。因此,要想让孩子合理地利用时间,就得让孩子学会检查自己的时间运用状况。
  怎么检查呢?
  前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检查时间运用状况的高手,他的方法就是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就把平时的研究、阅读、写作、散步、开会、讲课、说话等各项工作所占用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这个时间统计法一直持续到82岁,整整56年的时间里,柳比歇夫从没间断过统计。
  时间统计的目的当然是有效利用时间。柳比歇夫每天对自己记录下来的时间运用情况进行小结,每个月进行一次大结,每年再进行一次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柳比歇夫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时间用到什么地方了等。这帮助柳比歇夫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这种时间统计法使柳比歇夫有充足的时间写出了70多部学术著作以及许多论文。
  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时间运用情况记在日记本上,每月分析自己时间运用的规律,找出浪费时间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时间浪费。
  另一种方法是,父母让孩子先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制订一个计划,在晚上再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总结,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为什么会没有做到,是不是哪里浪费了时间。然后,教孩子减少时间的浪费,每天按计划完成任务。
14种习惯自主选择(1)
  很多父母把自己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不如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张满意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在重大事件中不丧失勇气的人不得不算是一个好战士。即使没有事干也不感到烦闷,遇到随便什么事情都能够忍受,不管你要他怎么样,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好战士呢。——果戈里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个天才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
  “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攥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让它飞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确实,每个人手中都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他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他,就看他如何去选择了。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用于广告宣传,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应付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课老师乔治约翰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老师的这一句话提醒了卡耐基。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听。事实确实如此,人经常会作出一些错误的、遗憾的选择,事实上,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完美。
  许多孩子都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家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
  这位心理学工作者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选择冲动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孩子不会自主选择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以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很多事情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在孩子观念中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没有别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上述案例就反映出这一点。
  而学会自主选择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会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好做自主选择,殊不知自主选择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不放权给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他们会做错事,也就导致孩子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不少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早晨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从表面来看,这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也都希望父母能够信赖他们,能够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说,你能行!”“你能自己作出选择。”“我相信你能办好!之类的话,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
14种习惯自主选择(2)
  不要代替孩子作出生活的选择;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作出选择,但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经常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从而缺乏独立自主性。
建议二: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作出自主选择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无事可做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试着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依据和动机,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他们,如果孩子的选择确实存在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商讨解决。
  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和计划。
建议三: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
  自主选择不是盲目选择,在孩子进行重大决定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这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选择。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选项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动机。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父母则可以让他自主完成选择。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帮助孩子把好关,防止出现重大的错误即可。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这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长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个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建议四: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为进行科学选择,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很多时候面临选择时,有人常会不知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萧萧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考上北大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萧萧从小就有数学上的天赋,先是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萧萧非常爱看武侠小说,而且非常贪玩,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萧萧一气之下要退学。
  妈妈在遇到这种重大问题时,不替女儿作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决定。她对萧萧说:你可想好了,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进去的,你想好了不学,可以不学。
  萧萧就自己作主退学了。退学以后,萧萧更加迷恋武侠小说,经常是上数学课也看,结果成绩退步了。妈妈找萧萧谈话,她对萧萧说:你将来打算怎么发展呢?
  萧萧志向坚定地对妈妈说:我将来要考北大附中。
14种习惯自主选择(3)
  妈妈说:你要上北大附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选择,但是,上北大附中,数学不好是不行的。现在,你只有进了数学奥校才有可能考上北大附中。
  萧萧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萧萧通过努力又考进了奥校,以后又考上了北大附中,最终考上了北大。
  在萧萧作这些选择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萧萧自己作出的。但是,妈妈却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萧萧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萧萧更好地作出了选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拉小提琴的,格林斯潘从小就在妈妈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也有音乐才能。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并没有音乐才能,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又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学习金融,毕业后去华尔街闯荡。
  正是因为格林斯潘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他才会当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取得了金融领域内的巨大成功。
  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一些个性、特点、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因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决定取舍。常会听到有些孩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今天的兴趣是这个,明天又变成另外的了。这都是父母平时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造成的。
建议五: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一位德国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就算孩子的选择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也从不以自己的意志来影响孩子。
  儿子丹尼尔小学毕业要升中学时选择了上综合学校。综合学校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这里读完初中课程以后,可以上职业高中,也可以上文理高中。在这期间,老师和家长会就孩子的潜能与发展方向进行观察和开发,同时,老师和家长会把这些意见互相交流,然后提供给孩子作参考,但是,这些意见仅仅是参考意见而已,真正的选择权在丹尼尔自己。
  丹尼尔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从来不考虑父母会不会喜欢,而是考虑自己会不会喜欢,自己将怎样去设计自己的未来,怎样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有的家长在把某些选择权交给孩子时,会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错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教训,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报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
  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选择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父母不应该出现不同意见就扼杀它。经常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作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在选择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再作决定,但不是取代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认真考虑后做出了决定,父母就应该支持孩子。
15种习惯自我反省(1)
  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难。——彼得巴勒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布朗宁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拿破仑
  只要你发现自己是站在多数人的一边,那就是该停下来反省一下的时候了。——马克瓦恩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读给公众听。
  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国著名的学者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
  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希望呢?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他员工去做一些最基础、最累的工作。由于他的态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然后,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非常乐于教他。经过一年的磨炼,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也是这样。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吗?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一个人却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法国心理学 
15种习惯自我反省(2)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听到表扬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时对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评意见。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持有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太专制,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事实上,孩子确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作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不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3.批评孩子时应该一视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其他孩子在场,父母更应该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不仅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对其他孩子的评价也要适当,不要过分夸张,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对比。父母该让孩子明白的是,对待批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过于冲动,但这并不表示应该默不作声,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三: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
  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又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15种习惯自我反省(3)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虽然父亲没有强迫大卫再穿这双鞋子,但是,大卫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于是,大卫把这双鞋子挂在自己房间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建议四:引导孩子自我反省。
  列宁8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带着他去阿尼亚姑妈家做客。
  列宁当时非常活泼好动,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当时,谁都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列宁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所以也跟着大家说:不是我!
  但是,列宁的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列宁打碎的,因为,小时候的列宁太好动。
  怎样对待列宁隐瞒真相的过错呢?要不要当场揭穿他呢?列宁的母亲仔细思考一下,她觉得应该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的行为有所认识,同时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并针对孩子的思想状况对儿子进行启发,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于是,母亲没有当场指出花瓶是列宁打碎的。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母亲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宁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认。
  果然,母亲的沉默让列宁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一直在做要不要告诉母亲的思想斗争。
  终于有一天,临睡前,母亲走到他的跟前,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但还是没有说话。列宁受不了心里的自我谴责,突然失声大哭起来。他大声对母亲说:我骗了阿尼亚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
  看到儿子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安慰儿子说:你承认了错误就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会给阿尼亚姑妈写信的,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就是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进行冷处理。同时,父母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表现出沉默、静候的状态,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态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一段时间后,再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建议五: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许多父母往往喜欢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出什么差错都不想想自己的问题,总是责怪别人,于是想着应该让孩子学会找找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儿子要在周六去参加学校的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平时,儿子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动脑筋,这个比赛取胜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儿子像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后就去跟同学踢球了,然后看电视、读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点多才起床的。这天,妈妈硬着心肠不叫他,结果,儿子果然9点才睡醒。等儿子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由于儿子迟到了快一个小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儿子回家后非常沮丧,责怪妈妈没有叫他早点起床,使他在这次考试中失败了。
  妈妈却对儿子说:儿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参赛,为什么不早睡?妈妈周六要去加班的时候,有没有要求你来叫醒我?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做错事就会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样的错误。

16种习惯自我管理(1)
  只要我去学习,就是为了认识自己,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我一贯认为,在教别人之前,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卢梭
  在一个人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时,他的头脑会很不像样地膨胀起来,忘乎所以,妄自尊大。——高尔基
  一个人能不能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印度雷缪尔集团总经理,哈佛商学院的MBA,伦敦商学院、欧洲INSEAD商学院、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多所商学院的访问教授帕瑞克博士曾经说过: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帕瑞克是这样理解管理的发展历程的:管理最初关注的是通过机器增加工作成功,提高工作质量,接着是通过人力增加工作成果,提高工作质量,现在的重点则应是如何通过工作发展自我
  在哈佛商学院接受两年MBA教育成为标准的哈佛产品之后,帕瑞克回到了印度。最初的几年,他始终希望做得更多,干得更好,不断获得进步与成功,但同时,他变得越来越焦虑。他发现周围那些能干的、成功的商界人士,也包括他自己,都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中,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领域内,既不健康又不快乐。
  帕瑞克认为,学校教育经常教我们怎样去管理他人和事物,却缺少教育我们怎样去管理自我。因此,这位博士把一半时间用于在全世界讲授自创的自我管理课程,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发现自我。
  在帕瑞克的生活中,他经常采用集中训练来管理自己。尽管他全年都在全球到处飞行,却仍可以精力充沛、平和平静。这也许就是自我管理的好处吧。
  自我管理在管理界非常受重视,对于孩子来说,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走上社会前,必须会进行自我管理。
  目前,德国的中学已经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而且是非常正规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班级的事情甚至是师生关系、人生选择,等等。也许,父母也得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会意识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许多孩子由于经验太少,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出国留学,而出国留学恰恰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专家认为,中国学生的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生活,他将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
  清华经管学院MBA办公室主任钱小军说: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母亲,我一直从小教育我的孩子第一有爱心、第二有责任心。当然还有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我同学的孩子今年高考也考进了清华,我发现这些孩子其实都是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强的孩子。因为每个人都是24小时,一样的时间,有的学生学得很轻松,但有的孩子学得很累,效果还不好。
  如果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孩子的自我管理,有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它们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关在笼子里,猎人给他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适的。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他几只呢?还在受着保护。
  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16种习惯自我管理(2)
  能不能在生活中管好自己,这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我们很难想像他能够管好其他事情。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一些父母做得相当好。
  比如,韩国人比较喜欢周末全家出游。不管孩子多大,哪怕只有两三岁,父母都会带上他。而且,父母都会让孩子自己走,自己去照顾自己。有时,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动了,家长们也很少抱起他们,而只是在一边等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韩国父母认为,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才会学会自我管理。
  而中国的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照顾有加,使孩子常处于中心地位:东西乱扔了,大人来收拾;衣服穿脏了,大人立即洗。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了。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作业做完后收拾书包等,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建议二: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上学以后,父母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
  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事实上,孩子形成这种毛病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替孩子做作业或者检查作业——孩子应该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一旦父母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了,孩子不但自己不检查作业,反而觉得这是父母的事情,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
  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当学习与其他方面产生矛盾时,孩子应怎样处理。比如,一个爱好课外阅读的孩子,在做作业与看书方面往往会产生矛盾。父母要引导孩子把重点放在做作业上,在作业完成的基础上,允许孩子看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再比如,如果孩子是一名学生干部,当他的学习和工作发生冲突时,他如何来协调这两方面的矛盾呢?在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想出一个既不耽误学习,又能当好学生干部的好办法来,这也是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艾森豪威尔10岁时,他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恨又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顾后果,容易冲动。而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就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他们虽然知道骂人、说脏话是不对的,每次骂人、说脏话以后也常常后悔,但是由于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无法控制住。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许多孩子的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例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他的父亲为了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贴个图标。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叠图标。
  一周后,墙壁上果然贴上了许多图标。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你就从墙壁上撕下一个图标。
16种习惯自我管理(3)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周内,男孩居然有三天没发火。一个月后,墙壁上的图标都被撕掉了。
  那天晚上,父亲又把孩子叫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标虽然被你撕下了,但是,图标的痕迹还在。这说明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很少再发脾气了。
  由此可见,家长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的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件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以缓解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的时候应该在心中默数一、二、三;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达到冷静;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干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一名中学生成绩很好,但由于迷上了电子游戏,便整天泡在电子游戏机室里打电子游戏,一发不可收拾,而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功课不及格,导致被学校开除。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的观念,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父母不妨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来指导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经家人同意不能在外留宿;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比如,未经家人同意而在外留宿会让家人担心,这样孩子会比较好接受。
  如果孩子不太情愿,父母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签订协议,把家长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总之,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建议五: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现在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一些网站、报纸、杂志、电影、录像、图书等中都有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很具有诱惑性,会腐蚀青少年的心灵。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内容是健康的,什么内容是有毒害的,以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让孩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
  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骗孩子的钱,诱惑孩子走歪门邪道,甚至拐卖孩子。比如,有的骗子诱惑孩子赌博,有的用讲故事的方法散布封建迷信或淫乱思想,有的向孩子兜售摇头丸等毒品,有的在孩子单独行动时,以认识孩子父母或亲友、带孩子出去玩儿等为由拐骗孩子……家长要给孩子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告诉孩子这些坏人、骗子的真实面目,教育孩子在遇到这类事时,一定动脑子想一想,绝不能跟陌生人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是认识的人也表示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人强制干什么就大声呼救。回家以后要跟家长说清楚,还要跟老师汇报。
  另外,父母要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者请求帮助寻找丢失的东西之类的事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这往往是犯罪分子诱骗孩子的策略。让孩子知道任何人包括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们带走。因此,对于自称是警察、消防员等人要带人时更要提高警惕。
  一般来说,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水灾、火灾、地震、触电、溺水、车祸、迷路、遇上坏人等特殊事件,因此,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让孩子知道火警电话“ 

17种习惯抵抗挫折(1)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牢靠的踏脚石。若肯研究它们,利用它们,便没有别的因素更能对一个人发挥作用。——戴尔卡耐基
  “秋风起……天气渐渐冷了,树叶渐渐黄了落了。
  “被雨打折了的向日葵,天晴了,它仍旧向着日,美满地开花,美满地结实。
  “……白蓼花,红蓼花,经了许多雨,许多风,红的仍旧红,白的仍旧白,不曾吹折它的枝,洗褪它的颜色。秋!这样光明鲜艳的秋!
  这是著名文学家沈尹默写的一首诗《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哲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就好像人生,有成功的高潮,也有失败的低谷。
  综观历史的进程,我们就会发现: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高潮与低谷的更替,一个朝代由兴盛走向衰败,改朝换代后,必然又是一个文治武功的太平盛世。历史就是在低谷与高潮、兴盛与衰败的交替中向前发展的,绝望的黑夜后面总是灿烂的黎明。
  一个人的一生注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顶也有低谷;不可能永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背时背运、道尽途穷。所有的困难都有尽头,只要一个人拼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顶峰;只要一个人主动奋斗,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聋哑作家,她在两岁的时候就被病魔残酷地夺走了视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这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生活在三重苦难的地狱中。但是生活并没有抛弃凯勒。正当她的父母为她将来的生活忧愁时,帮助他们的天使出现了。一位家庭女教师来到她家,教会了小海伦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表白自己。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用自己不健全的身体为她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还在老师的无私帮助下,在全世界旅行,并献身于帮助聋哑人的教育事业。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做自我调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遗迹,上面留有一段题词警策人心:事必如此,别无选择。消极逃避可能毁了一个人的生活,也许会使这个人的精神崩溃。事必如此,别无选择,即使贵为一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妈妈却把它收起来了;或者他想吃肯德基,妈妈不允许,这些都可能导致他有受挫折的感受。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龄期的孩子而言,挫折感的来源就与幼儿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是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例如希望能考个100分,结果只考了80分,这时候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则是生气、沮丧、觉得丢脸等情绪反应。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挫折的发生是无可避免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呢?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许多父母都认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
  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故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17种习惯抵抗挫折(2)
  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中国的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母亲还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将来成长的孩子中,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再富裕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从小就离开父母去闯世界;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生活。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鉴的。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的。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其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建议三:给孩子设定一些挫折障碍。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例如,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坐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在设置障碍时,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建议四: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有没有具体的方法?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家长们一个叫做“ 

17种习惯抵抗挫折(3)
  “调整指的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的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困难并不等于绝境。例如,8岁的桐桐在数学比赛中失败了,妈妈是这样调整桐桐的心态的:我知道考得不好你心里很难受,但是,你的其他课程考得非常不错呀。
  “挑战指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例如,妈妈继续安慰桐桐:一次考试不好,心里确实不好受,但是,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人,我知道不管在什么考试中,你都试图考得更好,妈妈相信你在下次的数学考试中就能考好的。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妈妈对桐桐说:你觉得考得不好让妈妈很失望,但是,妈妈一直是以你为荣的。不管你考得怎样,只要你认真去考了,妈妈都为你感到骄傲。
  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桐桐明显地感觉好多了。事实上,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建议五:在孩子失败后,温情地鼓励孩子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做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例如,在《请给孩子松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当陈元的父亲得知陈元与国际奥赛失之交臂的消息后,他很能体会女儿的伤痛,但他不能帮孩子找替罪羊,于是他写了一封短信压在陈元的书桌上,然后去机场接陈元,他深深地懂得应该帮女儿恢复情绪。
  没有经历过奥赛层层选拔步步攀登的,很难体会其中的艰苦。陈元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准备奥赛,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做了数不清的题,忍受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那么多艰难困苦,顶住了那么多考场之外的压力。但是,她的汗水和心血,以及亲人、同学、教师们揪心的焦虑,如今只有一瞬间,仿佛都付之东流了。
  这就是竞争。竞争往往是残酷的。陈元在七轮理论考试中发挥出色,但在四次实验中却发生了一次失误。
  陈元后来说,那次实验是所有考试中题目最容易的一次。那次实验的时间定在晚上。陈元说,当时不知是怎么一回事,走进实验室,脑子里忽然觉得一片空白。她说她不习惯在晚上做实验,她从没有在晚上做过实验。她面对那道实际是最容易的题目没有写下一个字。
  这当然就成为她不能入选国家队的理由。
  当她在距国际奥赛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却又失之交臂了。这对于一个16岁的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她会感到痛心,感到悲伤,感到难过。她在机场见到爸爸的时候,泪流满面。
  父亲见到女儿时,表面上很开朗地笑着,其实他的心情也很沉重。
  陈元回到家里,把自己关进熟悉的书房,她第一眼看到的,是爸爸放在桌上的信。
  我们的女儿:
  我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你的归来。因为你没有失败,你已经竭尽了你的最大的努力,你是胜利者。没有进国家队,这是遗憾,但你从中得到的经历,得到的锻炼,得到的启迪,你所认识的社会,认识的人生,远比你进国家队的意义要丰富得多,宝贵得多,这是你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你会经得起挫折、委屈,你会因此而奋起,而攀登你人生的又一高峰。
  记得你念小学时,从浏正街小学转到了修业小学,在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经历,激励了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奋发努力,可以说,那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同样,在合肥科大的这段经历,更会激励你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甚至去国外学习)拼搏进取,因为你经受了挫折,你已经懂事了!
  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永远是你的后盾,你温馨的家,永远是你休息的港湾。

17种习惯抵抗挫折(4)  

后来,当有人问起陈元在集训队的具体情况,问起她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没有入选国家队时,陈元的父亲及家人都是很简单地回答说,因为陈元在做实验时发生了一次失误,陈元没有能经受住那种近于严酷的考验。
  虽然,陈元的父亲心里想的,比这要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他不能也不愿意替陈元寻找任何开脱的理由,一切都只能由她自己承担。他这是从陈元的长远考虑,希望她能正确对待这次失败,学会适应挫折,他希望能真正把一件坏事变成好事。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孩子在遭到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后,父母一定要用自己的温情去鼓励孩子,让孩子及时地树立信心。穆尼尔纳素夫在《愿你生活更美好》一书中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埋怨他们,也不要奚落他们,应该帮助他们从失败走向胜利,帮助他们找到光明,特别是在他们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
建议六: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灵活应变是指能够因应各种环境及状况而作适当的调适,同时还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这是孩子处理困难和挫折的重要能力。培养应变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果断。
  有一个女孩,遇到父母因急事没有回家,不知所措的她竟然在门外等候了近6小时,如果不是被邻居发现并领回家中,很可能就在门外过一晚上。
  事后,隔壁邻
  这个孩子在回家的时候,发现父母不在家,她居然只会在门口等,而不知道去邻居家,或者给亲戚打电话。如果不是邻居及时发现了她,说不定她真会在门外冻上一个晚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缺乏应变能力?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一个只有5岁大的外国小女孩,在一个大雪纷飞并且完全与外界失去通讯联络的晚上,成功地帮助母亲分娩了一个男婴。假如小女孩在这种意外情况下只会哭、只会怕,后果将不可想像,但是,她能够灵活应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需要中国父母深思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孩子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能及时告诉成人;心里有烦恼时,知道向父母或知心伙伴倾诉。二是培养孩子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应该知道早晚气温不同,应该注意保暖;应该知道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应该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等。三是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如遇到突然停电时,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露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浇灭,迅速转移易燃品等。四是培养孩子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如要相信他人,但是,对于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采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应该怎么办,老人生病了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断。
  只有培养孩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遭到任何紧急情况才会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孩子将要不断地经历学习、工作、取得经验、再学习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取受制于这个人怎样使用他的智力。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有良好的使用智力的习惯,他体现出来的能力也是超乎想像的。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智力天赋并不高的孩子也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