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皇冠大酒店位置: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34:27
1 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李文彬先生是形意拳大师尚云祥先生的关门弟子,其对本门及武术界的贡献世人皆知,其文章通俗易懂,既为初学者指点门路,又是门内弟子提高水平的参考。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破除武术的种种玄虚之说,文章尽显其拳术之风格和特点,李先生对形意拳的钻研和领悟能力也是令我们后辈佩服的。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李文彬先生的经典文章。我先来个目录吧!我收集的可能不太完整或者有其它错误和纰漏,欢迎大家帮我补充。这些资料皆来源于网上,愿与各位尚派形意拳爱好者共同研究学习。 

1、怎样认识的练好形意拳
2、尚云祥先生是怎样教练形意拳的
3、去秘务实法自然
4、谈硬打硬进无遮拦
5、谈尚云祥先生的崩拳
6、形意拳的“虎抱头”
7、论“养功养道见天真”
8、形意拳大师尚云样先生轶事 


怎样认识的练好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传播较久,习者较多的著名拳种之一。它具有体用兼优,内外兼修老幼皆宜,刚柔相济的技法特色。它的理论深湛,尤多隐讳,但它动作简朴无华,效果显著故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所喜爱。
由于它传播年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多种多样地衍变,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只有循理务实采长补短,才能在学练中得到认识以鉴别良莠,继而持之以恒地锻炼,就可以达到祛病强身和实战中应用的效果。 
一、对形意拳衍变渊源的探索
学练形意拳能够事先对它的技法源流和衍变有所了解,有利于了解探索它的不同理论和技法特点,从而利于识别其理论和练法的优劣并其技术精华的学练掌握。
对形意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传人上有过争议的。就形意拳谱,武术史料记载和现代人考证,此拳为中国明朝末年清朝初期姬际可(1602-1680年)所创。姬传曹继武,曹传戴龙邦,戴传李洛能,李传河北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毅斋等。这一传习关系得到大多数武林界史学界人士的承认。 
拳名历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意拳(不同于王芗斋先生所传的意拳)的衍变,最后才定为形意拳。就拳技的衍变情况看,姬际可传的拳法和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及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拳十大形等明显看出与形意拳的不同特点。例如步型上,他们所传都有是侧身弓箭步(如图1),而形意拳则是三体式桩步;在拳法上虽多是着重单势动作磨砺,利于实战,但在动作要求、名称的技法上经多番衍变与现在的形意拳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亦大不一样。
戴龙邦在中国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称为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虽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但在技法上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体会内在意识和呼吸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结合;强调了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习练中突出了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这一飞跃的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对形意拳衍变的一大贡献。而李洛能(1808-1890)学自山西戴龙邦,传入河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叫形意拳。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的精华动作,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一形意五行拳的形和意。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排序,以达到强身治病,增进功力的目的。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以象形取意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拳的由来。实际上也丰富了该拳种拳法内涵。特别是改掉侧身弓箭步练法,而代之以两腿弯曲,前三后七的三体式桩步和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及进步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都有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虫”的独特步型和步法。这是继戴龙邦之后,李洛能先生的一大创新,他无疑是形意拳的鼻祖。正因为李洛能先生深入精微,穷其奥秘才在技法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诣,不愧人称“神拳”。李洛能先生还能破除保守,广开艺门,传播广泛,门下名家辈出。现已传及海内外,实为后代造福非浅。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2 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李洛能一源的形意拳以宋世荣、车毅斋等为主在山西广泛传播,现代人称“山西派”,而以郭云深、刘奇兰等为首发展衍变成“河北派”,繁衍近百年,传人已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及国外。
形意拳从李洛能开创至今年已传八、九代人,浑朴的拳法风格深受习练者的喜爱。就河北山西两大支拳技风格的练法来讲不能说没有差异,甚至一门弟子亦有刚柔、长短、活实等等。不同的练法和风格,可谓各有千秋。正是由于师承和个人条件的不同,各传人所学难免有深浅对错之别,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形意拳爱好者以科学的客观态度进行比较与鉴别,,择善而从之,否则将贻误自己并涉及后人。
形意拳经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名称上的衍变,使之动作名称,动作要求,技法含义,拳法理论上都发生变化,就给我们识别是否是形意动作、理论带来困难。一些衍变前的老拳谱可不象古玩,秘笺越老越可贵。如果我们练形意拳的按《心意拳谱》或《心意六合拳谱》、《岳武穆九要论》的理论指导我们练形意拳,就会发现对不上号,理论不给指导训练,只有附有戴龙邦于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有叫《六合拳谱》的,有写《形意拳谱》的,也有迳写为《岳武穆之拳谱》的手抄拳谱适用于形意拳。其拳谱名称的不同系后人手抄者个人理解不同擅改标题所致。其内容除尚保留戴家《六合拳谱》部分内容外,又增加了许多技术理论。其内容虽文字,但内涵深邃。如起落、钻翻。虽与衍变前老谱用同一词,但内容却揭示出显著不同的技法含义。尚派形意为尚云祥(1864-1937)先生所创。尚云祥先生从师中华武士会的创办人李存义先生。得李先生真传,以及诸前辈指教,尤得郭云深老先生厚爱,倾囊相授,深得形意拳术之三昧。尚云祥先生虽博通武林各门技艺,却倾一生精力专攻形意,以致深得郭云深老先生三项绝技:崩拳、腹打、大杆子。并享有“铁脚佛”美号。尚先生平生耿直不事权贵,生平轶事甚多,晚年尤闭门简出,但英名远扬,声贯武坛。尚先生对形意提炼升华,有许多独特之处,在本篇文章里将有阐述。 

二、概论形意拳与形意器械的构成及特点 
形意拳是体用务实,简赅无华的武术拳种之一。它的五行、十二形多以一种技法反复操练的形式来练功、找劲,以适应实战的需要。当练功找劲有了一定基础,为了进一步适应在动态中能连续不断地变化动作和发劲。以提高实战素质和表演效果,才有了传统套路的形成。
器械是拳脚的引长,只要了解和掌握好各种武术器械的性能与形意拳中神意及功夫结合起来,自会相辅相成,互增技巧,在演练和实战中反映独特劲力和风采。形意拳各支所传尽管有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因下面将阐述套路、劲力等技术问题,故作者将知者较少的尚派形意与众不同的练法和理论介绍给广大武术爱好者。揭人不揭之秘,言人不言之言,以利于后人学练提高。 
1、形意五行拳是以内经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根据,按五行的“生克制化”之理加以运用的。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似闪)属水,崩拳之形似箭属木,炮拳之形似炮属火,横拳之形似弹属土。”五行拳是锻炼形意拳的根本,是以祛病健身,变化人的气质,培养技法,加深功力为目的的。既然是按五行之说练五行拳,就不能不讲究“生克制化”,应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在五行拳中按劈生钻,钻生崩,肉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锻炼,才会加功增益少走弯路。如按多数练形意习惯顺序,则是金、木、水、火、土。反映到练拳上则成了劈、崩、钻、炮、横,顺序一颠倒则出现问题:一是金克木,一是水克火。《内经》云:“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本为增益而练,非要“过亢”而用,这种既有相生又有相克的练法,不但按五行之理说不通,而且在练功找劲上效果肯定不理想。
尚派形意五行拳的动作技法和运动形式,也是别特色的。其劈拳和钻拳就与一般练法有显著差别。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既叫“拳”就不是掌;既讲“劈”就该有似斧之形,似斧之劲。有些人把鹰捉当成劈拳是不对的。而尚云祥先生所教的劈拳(图3)与鹰捉(图4)在形式上虽仅是拳与掌的区别,而实质上却有极大的差异。鹰捉用掌声,是梢节发劲,劈拳用肘,是中节发劲。劈拳最可贵的是超出武术一般技法惯例,不用关节处打人,发劲。其劈劲的着力点在拳与肘之间的前小臂丰。故有“劈关肘打”之说。因之在技法上,它是别具特殊效用和涵义,成为形意拳知者甚少的精华之一。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3 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经云:“钻拳之形似电(似闪)属水,内通于肾。”这一象形取意的要求,既有实用技法,又有健身秦用,缺一就失去了钻拳的真正价值。尚派形意所练的钻拳(图5、6、7),既有甩臂搂掌似闪之形,又有抖腰、助肾之功。故不论是外形和内意都含有练功健身和实战作用,效益比其它练法较为显著。 
2、形意拳传统套路 
当通对五行拳练功找劲有了一定基础后,为进一步适应在动态中能连续不断地变化动作和发劲,以提高实战素质和表演效果,才逐步衍变形成了套路拳。 
形意拳各支所传套路在名称和套路结构上基本相同。但因师承和个人悟性差异,在传授拳法时各有偏重,就会在身法劲力,刚柔,快慢等方面反映不一样。
形意拳每趟传统套路都有各自独具的特色,所以我们在练每趟传统套路时,必须充分理解其动作编排内含和技法特色,才能找出它特有的“劲”,才算有了练好这趟拳的基础。套路拳的锻炼会使神与威、气与力,以致素质耐力,技巧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得到高度的反映。所以练同一传统套路就具有全面的技术鉴定性,通过相互观摩研讨达到相互促进和提高作用。所以前辈们创造了一些套路被公认,流传下来成为传统套路。形意拳第一趟传统套路是连环拳,除它以外还有六合拳、八式拳、十二洪锤和杂式锤拳。此外还有五行对练套路五行炮,十二形对练套路路安身炮。十二形拳中的猴形拳、鸡形撕把(一般称四把)和燕形拳因其技法动作变化多样,故也属套路拳。现代人为武术表演比赛或为教学却又苦于所会不多,需要自行编造一些套路,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应实事求是向学生们讲明这是自编套路。如果自编套路确有长处可取,自会广为传习,不必伪称哪位前辈所传;也不能因某一形意前辈曾教过一些长拳传统的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就把它们做为形意传统套路传习下来。倘若蓄意混淆视听,则属于武德问题,愿为人师者戒。 
3、在十二形的名称和特能上应去伪存真 
李洛能学自山西戴龙邦,学得心意拳十大形,即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为使象形取意的内容和劲力更趋全面,又增加了“鮀”(tuo)和“鸟台”(tai )两形,使之成为流传至今的形意十二形拳。顺序排列为龙、虎、猴、马、鮀、鸡、燕、鹞、蛇、(tai)、鹰、熊。 
现代形意拳的各支派在学练原戴龙邦的十大形时,虽练法和要求略有不同,但象形取意所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唯在李洛能新增两形上,即鮀形、tai(鸟台)形的取物象形上,练法要求上出现分歧。现以尚派形意观点分述如下: 
鮀(依传统用原字)形拳是十二形拳之一。“鮀”字是前人自造的形声字,一般字典无此字。《辞源》《辞海》中指一种吹沙小鱼,与形意拳中之鮀毫无关系。老拳谱中注明即“剪子股”。人们俗称它“香油”,“卖油郎”。是灰褐色,长不过寸,六只长腿的昆虽,雨后的积水面上常见到它。动物世界称它为“水上游客”,是一种水生蝽类,学名“黾蝽”,是昆虫纲半翅目的昆虫。它才上我们所要学的浮游在水面上做左右曲线前进,既轻灵又快速具有“浮水之精”的小昆虫。尚派形意练鮀形的手型是拇指与食指撑开,其它三指卷曲,这个掌型(图8)是学昆虫轻灵的爪儿。鮀形拳左右曲线向前进的方式乃效仿“鮀”浮游于水面上前进时的快速轻灵的运动特色。再通过左右转身回头的发力训练来达到“若遇人多,三摇两旋”这一拳谱要求的实战技法。因武术前辈有文化的较少,全凭心传口授,致使近代人在著书查字典音(tuo)动物时,只有“鼍”是会水的,而且还很凶猛,便误认为学的是它。其实“鼍”是扬子鳄,它并不是水族中身体最灵的,而是很重很笨的。它的爪子是在巴掌型的,运动起来不轻灵,较贪睡,但又很凶猛。它大水中仅头,颈部稍露水面,只是直线向前游水,不能浮于水面,更不会轻灵地左右曲线前进。所以我们所学所练的应是“剪子股”,俗名“香油”的昆虫“鮀”,而非扬子鳄的“鼍”。之所以产生一些错误的说法和练法,都是因不了解象形取意的目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造成的。(鸟台)(tai)形拳是十二形拳之一。(tai )字也是前人自造的形声字,一般字典无此字,从们又不知其物,武断臆测,才误为“骀”、“鸽”、“鲐”等错误。有人虽写出“鸟台”字,却不知是何物。或谓之类似鸵鸟只善直,何来竖尾之能?或谓之中国渤海湾里的一种回游和“鲐”鱼,有“护尾之能”。这些错误应该清除,道理应该弄个明白。其实“鸟台”是一种隼科尾短的小鹰,平时人称“兔鹘”,又叫“秃尾巴鹰”,猎户养其雏儿,磨去爪锋,专用来捕捉野兔。而野生的“鸟台”,多站高枝上,头常朝下,尾朝上倒竖着,便于俯窥狡兔野鸟,见之能疾扑捉(中国华东、华丽北一带农村能看到)。这就是“鸟台”所独有的特异习性和技巧--竖尾之能。我们学它是用两臂上分(图9)后下来象其尾(图10),向前上方借肋腹发劲,以学它的竖尾之能。这就弥补了原十大形所没有的“肋腹打”这一特殊技法。形意拳经所谓“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这十四处是头、肩、肘、手、胯、足、左右算上共十三处,加上臀尾则十四处,而“俱不脱丹田之气”是就明“丹田”不仅是十四处打法的发劲之源,而且能用它打人。拳经曰:“肋腹打去意沾阴,好似还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僵一显奇能”,既然拳经把它列入打法之一,就必须发挥肋腹打的作用,事实上也只有发挥肋腹打的作用,才能符合形意拳从上下、左右,身躯前后都能发劲头打人的技法特点。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4 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郭云深与尚云祥先生身材矮小,但他们形意拳悟得精微,功夫精纯都擅长腹打(人们称为丹田气打)而名贯大江南北,武林内外。故拳经“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应改成“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才对。
4、拳械一体,相得益彰 
形意传统最大特点就是拳械地一体,也就是“器械是臂的引长”。所以说形意有什么拳,就有什么器械,只是不同器械有它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在运用中发挥不同的性能而已。
正因为它以拳为本,同一器械有之与一般练法不同的内涵,加之形意前辈视后学业者非得上乘拳法后才教之,故形意器械知者人稀,会者更少,致使当代不少形意名家在传授器械 时,只能教些长拳传统器械,如“三才剑”,“七星剑”,“武当剑”等。当然适人所需,各人所追求的不同。但所练是否是形意传统器械,传人与学者都应有清楚的认识和监别能力。 

形意器械为把形意身手特有的劲运用到器械上,掌握和使用好它的技法,而许多单趟练习的器械基本功,那就是五行(劈、崩、钻、炮、横)的刀、剑、棍、枪单趟套路。通过反复单练每一劲力,达到身械合一,会显示出独特的技法来,除五行各单趟器械外,还有五行、连环、六合、八式、十二洪锤等器械套路,除此之外,还有稀有器械麟角刀、凤翅镗、双沉香拐、双锤、铁筷子(峨嵋刺)和文杖等。这些器械无一不体现形意内外合一,拳械一体的独特风格和技术特点。 

三、怎样学好形意拳 
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播和演变,至今无论拳谱转抄还是演练技艺,都有出现许多差异。为使广大爱好者,初学者对它有一清楚认识并尽快找出规律,提出我们的看法,或有益于同好们。 
1、针对形意拳特点的抻筋拔骨训练
形意拳讲内外合一,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为完成这些拳法要求,就是“龙折身”。形意拳经曰:“龙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式”,是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在运动中,身体能随需要缠绕弯曲而不伤其身,身力还得发。为象形取意,练形意拳的人,应在一些武术柔韧训练外,再增加一些特别的抻筋拔骨练习。如要求:四指直并拢,虎口抻开大于90度,整个立掌与小臂夹角要小于90度。要求:塌肩坠肘;抻拔出肩窝,肘窝,拳心外拧旋到小指向上。要求:正压踝关节,要求脚掌与小腿之间夹角越小越好;侧压踝关节要求仆腿伸直,与脚夹角小于90度。其它一些抻筋拔骨动作,可根据自身条件,动作要求,单独抽出一动作或一劲力进行静态或动态的训练。 
2、桩功是个宝 
桩功即三体式。形意先贤有句名言:“万法皆出于三体式。”说明三体式是形意至关重要的入道之门,故称为“形意母式”。尚派形意认为三体式和鹰捉,一个是母式,一个是母拳,是开启形意奥秘的钥匙。 
练形意一开始就练三体式桩,就会听许多关于它本身的技击和体疗的故事。如某形意前辈三体式一站,从们就推不动,拉不动,甚至抱不起,摔不倒,如树生根一样。这就是三体式桩站出来的。郭云深曾当人戏试其技,三体式一站,令壮汉五人,各持腊杆齐力顶其腹不能动。郭老先生丹田一省气,反把五有摔出丈外。北京武术传习所有一马某擅双跺子脚,脚到墙塌,威力骇人,向尚云祥先生逞能,先生三体式一站,让他来踹,一踹未动,二次跃步倾力再踹,尚先生丹田一省气,反把马某摔出老远,倒地不能起。可见桩功在自卫克敌发劲上的作用。形意前辈能有“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的本领的气概,岂不知他的威力之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而桩功正是他威力的基础。 
前面诽了三体式桩功在技击上的作用,而它的祛病强身作用也是经实践证明的。它对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妇女病有较好的体疗作用,并且比练拳的疗效还好些。若细化三体式桩功的抻筋拔骨要求,会在静态锻炼中起到动态起不到的作用,使身体各部位受到较大负荷,筋骨、、肌肉都得到锻炼。加上气沉丹田的横隔呼吸,不仅加强了血液和淋巴系统新陈代谢,还对内脏起到按摩作用。特别是“惊起四梢”和“发动内五行”的精神作用,意动气行,对中枢神经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脏呼吸和消化系统产生保健作用,所以日益被子当代人所按受,作为健身体疗的方法之一。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5 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3、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形意拳经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要求练形意者在练上步时,必须练出前趟后蹬之劲。这不仅显示形意拳进步快且远的特点,而且如铁犁翻地,能将对方拔根趟起来。可惜知此技法的有很少,以致人们对上述拳经要义多有曲解,失去真意,唯有尚派形意注重这一上步趟劲的练习,使这一形意绝技传流下来。 
4、虎未扑食头早抱,出洞入洞紧随身。
在当今武术刊物上,仍有人对形意拳四象之一“虎抱头”引出不少议论。“虎抱头”与“虎豹头”在中国文字中读音相同。因一些人不懂“虎抱头”的形与意的含义,臆测误解而产生。
尚云祥先生讲形意动作, 一开始就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根本原则。因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会使身臂构成一体,臂借身而力大,身借臂而力得发。再加上钻、翻、拧、裹、坠等,使之身体上下,内外构成一体。而“出洞入洞紧随身”不仅将上述涵义引深,而且是出入手刹那间的动作要求。在形意拳里“洞”指的是人的嘴,“出洞入洞”是说出入手时肘贴肋,掌(拳)都是从嘴前走。在手未离身前,手是在头下抱着(图16)。这正和虎要扑食跃出时,前爪抱在头下形意相同,故名“虎抱头”。所以把它列为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一。
5、练功找劲,不重招法。 
尚派形意只讲练功找劲,基本不讲招法。尚云祥先生曾讲:“不论什么高抛、绝招,都有不是灵丹妙药,都有会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甚至有时反被他人所乘。”不但不讲招法,倒常常讲些不好理解,又难于运用的技法:“或把或拳望着就是”,“宁要不是莫要停留”,“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只有在实践中追求这些技法,才能得到形意拳的真正精华。
6、论形意拳三乘功夫 
形意拳有刚(明)、柔(暗)和化劲三步功夫的三种劲的划分。在锻炼和运用中疾用骤发的为铡劲。缓动遂发的为柔劲。不意而发的为化劲。这三种劲同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的基础上求得的,现在有不少练形意的人不懂刚劲作用,甚至不会刚劲练法,只会人云亦云地比划套路,人们一问起,他就会说我是在练形意第二层功夫柔劲呢。其实他不知这样下去既误己又误人。要知道形意突出特点是“硬打硬进”,没有平素训练的爆发刚劲作本钱行吗?所以尚云祥先生年过七旬时还说:“我若再有三十年阳寿,我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这是尚老先生经过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有了刚劲基础,就能不借上步的冲力,不借他人之力,沾哪哪有,想发就放。再从缓动遂发,沾身纵力中去找柔(暗)劲,以及柔极自化,周身通灵,则形成条件反射的不意而发化戏亦可逐渐得之。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拳种之一,作者欲通过本文将该拳有出入之处,要追求的地方介绍给广大武林朋友和形意拳爱好者,以提高监别金沙的能力。可惜篇幅有限,不能概括形意关拴貌,在我们出版的《尚派形意拳械抉微》一书和《尚派形意拳械》VCD中有详细介绍,愿海内外有志者探精抉微研之,则形意拳振兴有日,作者写本文愿足矣!终是一家之言,恳请识家正之。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尚云祥先生是怎样教练形意拳的 


  先师尚云祥,字霁亭(1864---1937)山东乐陵人,自幼慧颖强识,勤奋过人。得师中华武士会创办人李存义先生,并深得郭云深先生的厚爱。先生倾一生精力,专攻形意,享有"铁脚佛"等美号。 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播和演变,至今不论文字转抄或头授受,都有许多差异。这里谈谈尚云祥先生是怎样教练形意拳有。因先生对形意一生为断探索练习,故各个时期所教又略有不同。限于篇幅,仅择先生晚年所教的一些既平凡又有特色的技法来谈谈,或许有益于同好。 


桩功是个宝 得它才能好。 



  站三体式是为了强身,打好技术基础,故先生特别注重站桩,并藉以考验人。一天早晨,师兄们还未起来,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条辛寺胡同尼姑庵庙内)正殿廊檐阶下两米左右处的香炉旁,站起桩来。先生看罢,问我:"站得怎么样?明白是怎么回事吗?来!我告诉你,站扎实点!"只见先生用中间三个手指在我胸前一划,我竟忽悠一下撞在正殿门上。我过去虽听说过形意有什么内劲,认为不过是传达。可是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远,劲真是够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为什么不疼?又摔出那么远?低头再一看前廊下的台阶更为惊讶,这台阶虽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样背身上来的?就这一下,鞭策我一干几十年!后来,才深知桩功的威力,以及它和发劲的关系。如果不求实效,不认真站,或站得很少,是没法尝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体式,夹剪腿三七劲、龙折身,难度大。如果桩功站得好,不仅拳术基础扎实,而且一站气沛周身,掌指、劳宫穴的热流、气感,虽处于静态,却有抻筋拨骨、调整五内、惊起四梢之效。 



脚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凭后足蹬 



  先生讲"腿劲",常说这两句话。我们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虫步,是它的特点之一。也知道"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的道理。认为利用身体向前冲的惯性,再加上手臂的发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就是不落空呗!根据这个道理,为了加大身体的前冲力,所以才要"消息全凭后足蹬"吧!至于为什么叫脚打?又为什么叫踩意?却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让(振东)师兄在练功,老师说我们上步的劲还不对,过来拉着我的手,随即用脚一趟我的前脚,我就不由自主一连后脚也跟着离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着,定会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说:"这就叫脚打踩意不落空!劲不对,劲不大能行吗?"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踩意,又为什么叫脚打,也领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风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着做,凭踩脚以造声势,或单凭手脚齐到的撞劲来理解形意拳的精华,相差何其远耶! 



不知进退枉学艺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们练鹰捉、钻拳等,和一般的练法不同,都是把前脚先拉回半步,接着再进步。且前脚上步脚不外撇,而是直进且有独立之形。此外还有进退、摇转等不同变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说:劲不对没用,步不活是病。要进退灵活,还要迅速有力,不知进退枉学艺嘛! 



  学形意的第一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先生却叫它鹰捉。说来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无法练出似斧之劲,与要求的劲根本不符,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3、经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既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得是它,所以应该管它叫鹰捉(先生教我们练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发劈劲的)。谈到鹰捉,说来平凡,练形意的人都会,但不好练。甚至有一辈子吃不透、练不到的味道。为什么?这就得从形意拳的劲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么劲?广义来讲,五行、十二形,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形意独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劲,却在于起落、钻翻。故经云: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简单地理解成是动作的起伏,就大错而特错了。我在学站桩时,先生那一划,不正是起落的精华摩挲劲吗?也就是人们很少知道的翻浪劲。而鹰捉正是练它的基本拳,故称之曰:形意母拳。经云:起为钻,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就谈不上领会形意的真谛。正象先生说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练!只能闹个好身体,没法领会其中窍要!"这话,确什得我们很好地琢磨,弄个明白。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拳法意来本五行 生克里边变化精 



  先生曾说:"你要健强五脏六腑,改变精神气质,打好技术基础,就得先练好五行拳"。还说五行拳不仅锻炼外在的技术动作,还对培养和发挥内在的精神作用,有显著效果。并常说:"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四梢但齐,五行乱发","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细心玩味,确感到它有助精神,长勇气的作用。这在技击上该是多么重要的一环。先生说"内要提",就是要把内在精神提起来,包括把内五行发动起来。"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肺动成雷声,脾动肾加功"。这样发动,会增强克敌制胜的信念与威力。 



  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数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钻炮横的顺序来练。而先生则不然,先生说讲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练五行拳既为治病、健身提高技术,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否则,钻与崩的顺序一颠倒,就出了问题。因为劈属金,崩属木,便形成了金生木,钻属水,炮属火,又形成水生火。讲五行却又违反相生的规律,从道理就说不通,当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扑食头早抱 出洞入洞紧随身 



  有人曾对"虎抱头"提出质疑,引出不少议论。我以为,在形意拳术中虎抱头是正确无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独具特长的动作要领。必须理解并要在平素练习中,严格掌握和运用。至于虎豹头则是与虎抱头同音,由于臆测误解而产生的。 尚先生讲形意动作,一开始就强调"肘不离肋,用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附身"。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则,起到先打顾法后打人的作用。顾是为了打而储蓄力量。因为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会使身臂成为一体,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发。再加上钻、翻、拧、裹、坠使蓄力增至极强,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于防守、发劲的窍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紧随身不仅是上述涵义的引申,而且是对即将出手的刹那间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说出入手都要从嘴这儿走。在手未离身蓄力待发时,手是在头下抱着,这正和虎扑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头。虎之扑食不仅蓄力而发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扑之物难于抗脱。形意虎形拳的技击威力,正是借助虎抱头的束身蓄力,既顾又打而产生的。并且成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为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火机一发物必落 硬打硬进无遮拦 



  先生教练的形意拳术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刚劲,迅猛刚实,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技法要求。只有刚实才能达到"火机一发物必落,硬打硬进无遮栏"的技击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是不符合拳经要求的。刚劲,与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两码事。形意练功有返先天之说,要求一切动作顺乎自然。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如果是*笨力气蛮练,就谈不上什么刚劲了。 



  形意拳有刚(明)柔(暗)和化劲三步功夫,三种劲的划分。动用中疾用骤发的为刚劲,缓动遂发的为柔劲,不意而发的为化劲。但是,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同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这一基础上求得的。而且三者还有个同一目的------发(打)。讲发不论是柔劲还是化劲,都必须有刚劲来作本钱。否则,就是借力而发,也发不出理想效果来。故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我若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因而先生认为柔(暗)劲的操练,不能分阶段单趟地练,否则会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化劲,根本没法分从阶段单趟去练,更不是单趟所能练得的。只有在刚劲打好,身力得发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技法,把发劲前的过渡动作,从自然轻松中、从技术分解中、从运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会渐有所得。这就是尚云祥先生给予我们拨云见日的指迷之谈。 



  先生教学十分注重练功找劲,很少讲着法。先生说:"不论什么高着绝着,都不是灵丹妙药,都会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甚至有时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发则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话说:"只有追求这个者是形意拳术的真正精华"。 



  先生对形意拳的提练升华,有许多独到和阐发之处有待我们后辈去认识和发扬。1986年的11月28日,是先生诞辰122周年,仅借本文,略志怀念!并为同好引些借鉴。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谈硬打硬进无遮拦    

  提起“硬打硬进无遮拦”武坛人们多知道它是代表形意拳技击特色的。可是,在形意门中有些人们却认为它只是练形意拳的明劲功夫,初步阶段。实际却不尽然。 


  形意拳是有刚(明)、柔(暗)和化劲三步功夫,三个劲的不同进程和造诣。但是,尚云祥先生说:“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分阶段单趟地练所能求得的,实际是“刚至柔生,柔纯自化”,没有截然界限”。现在我们看到练形意拳的,练真正明(刚)劲的不多,而练叫做“柔劲”的,或练叫做“内劲”的确乎不少。这些武友们既然巳在练“柔劲”或“内劲”,说明他们已完成初步阶段,也就是达到了“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如果真是这样,应该说完全可以达到“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击境地了!但事实却不如是.正像有些这样的同好对我说:“讲道理似乎蛮明白,练起来也像很带劲,可是扪心自问,如果不借手脚齐到的冲撞力,手到对方身上,想打却打不动,什么劲也发不出来了。”像这样的,能说是明劲练好了吗?这样的基础就练什么“柔劲”、“内劲”能取得实效吗?当然,对于年老体衰,体弱多病,又毫无功底的人来说,为了祛病健身,另当别论。如果是为了提高技术,又要探索技击实效,就形意拳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这样做,就值得研究了。 


  拿我个人来说,也可说是受名师指教,也经过六十来年的锻炼和磨砺,明劲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如果按先师尚云祥先生所要求的讲发劲,“沾身纵力”至今仍感到未尽满意。说实在的,不是暗劲没通,还是因为明劲不到。何以证明?就是拿“硬打硬进无遮拦”来衡量的。正因为自知不足才借本文建议同好们应该拿“硬打硬进无遮拦”这个技击标准当面镜子来对照,对自己是有好处的。起码衡量自己的技艺和功夫,是个什么水平?找找差距,也好正确认识该怎么办?对形意拳爱好者是件很有益的事! 


  要对照,就得先弄明白, “硬打硬进无遮拦”到底是怎么回牢?又怎样来衡量它的水平? 


  要说明这点,该先说明前辈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尚云祥先生和孙禄堂先生虽曾同受郭云深老先生的指教,在技术观点上有所不同,对“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击作用说法也不同。这不奇怪,同堂学艺,各有所长。但孙先生曾著书立论,知道的人多,其观点也被许多人所引用。而尚先生只是口授心传,又择徒较严,致传播不广,知者人少。在这谈谈,让广大爱好者也知道知道,或有益而无损吧! 


“硬打硬进”不仅是手脚齐到 


  内家拳在技击实战的发劲上,常谈到的观点有:“打动,不打静”,“以静制动,化而后发。”这被人们视为是内家拳的特点之一来运用。唯独形意拳多了—个“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击要求,这个要求发人深思,有待抉微以求之。尚云祥先生一生专工形意,不计其他,与这一独特的技术,不无关系。 


  内家讲“打动,不打静”“以静制动,化而后发”是有道理的。都知道,引动对方在动态中,又仅能借其力,而且其根不固,打之易发。如对方在静态中,站之稳稳,就是小小的步,也会步实根固,发之不易。不怪老前辈中有的人常说“我这一站,你就问不动!”诚然,他的三体式桩功深,不易问动。但是,应该说是可以问动的。如果问不动,就该怪自己的明劲没练到,内劲更没有。正像有的人所愁的那样,“人家站在那让你打,手到身上就是发不出劲来!”实际这是明劲还没打出,就更谈不到什么内劲和发人了!这也说明打静较难,真能发劲也非易事!而“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硬打”中就能敲开发劲、打静之门,用它来对照,便于全面验证自己。 


  尚先生教人,讲究练功,找劲,很少讲招法。认为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在讲发劲时,最常提到的是“火机一发物必落”,“硬打硬进无遮拦。”特别提到“硬打硬进”可不是单凭手脚齐到的楞打劲,要讲“硬打”不能把明劲练到“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内劲也不能从中而生,就不能有发人的真本领。 先生说:要弄清这个道理,就得首先明白“硬打”是怎么回事?说:“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想打就能放!”说“硬打”就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用借惯力,不用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人身就有发人的本领。”“进而更能,遮也打,拦也打,沾哪打哪。”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硬打”。比之“以静制动”。“乘虚而击”等等,可省事多了!按尚先生这样说法,这个“硬打”的难度就大多了,这个威力也惊人多了!有了这个发人本领,才真有了“主动权”。“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当动手时,想硬打固可得手应心,如不想硬打,不论是试试对方,或是不肯摔着对方,还是遇到狂妄耍耍以教育对方都可以缓动柔应,随意而发,也会是游刃有余的。何况不用撞打的“沾身纵力”本身就是“暗劲”的实用技法。这也说明“硬打”就有“暗劲”更可说明它不仅是初级阶段。谈到“硬进”和“硬打”是两码事,是各有所司,而又相辅相成。说“硬进”也不是我们想象的打拳进步那么简单。先生说“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才为真”这两句话,不过是为了能练出整劲,所提出的一个基础要领。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仅能手脚齐到是谈不上“硬进”的。必须能起到“脚打七分手打三”的作用,能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硬进”的效果。先生讲的很明白,为什么要“进”?就是为了打。既然用脚进,也就要发挥用脚打的作用。怎样用脚打?就是后脚蹬,前脚趟,如卷地之风。劲大,步远且疾,沾着对方,如铁犁翻地把对方拨根摔出,经云:“挣崩摘豆角,犁(扌周)五趾顶”这个“犁(扌凋)”就是脚打趟劲的写照。这样用脚才是拳经所要求的形意拳的真正的“脚打”。也是形意拳能硬进无阻,制敌有效的诀窍之一。一脚趟出,能把对方拔根而起,远远摔出,比手打的威力大得多,因而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之说。可惜这一技艺,知者太少,因之拳经这句话,多被误解。 


  在形意拳中叫“脚打”就不是用脚踢。把“脚打”理解为腿法,就抹煞了形意的特色。经云:“拳打遍身是法,脚踢浑身是空”就是说不让用脚踢,“远去不发脚,发脚不打人”还是说虽然离得远,也不主张用脚踢。除非特殊情况是很少用踢的。形意门前辈中也有个别擅于用脚踢的,那是他个人的认识和练过其他拳种所形成的习惯。郭云深和尚云祥两位先生都讲“脚打”却都不讲踢。而他们老二位的硬打硬进的半步崩拳,却人称绝技,威力骇人。这说明用脚踩打,是形意拳独具特色的,别具内涵和威力的脚打和硬进的技法。经云:“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伏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尚先生说:这四句话中所说的“无遮拦。可不是说没有什么险阻的意思,而是说,让对方没有办法可以抵挡。这涉及到技艺与功夫,精神与气质,以至理解技术和如何运用的问题。先生说“技艺在于传授(指老师教的水平),功夫在于实练(指掌握技术实质及实际练习)。技艺和功夫是两码事,功夫大不等于技艺高,但技艺高又必须通过勤学苦练,下到功夫,才能变成自己的实际技能.功夫下在平时.技能用于瞬间。外精拳脚,内蕴意气,还必须以“神”贯之。上面所引述拳经的四句话,就是说在正确技术指导下,下到功夫,六合一气,发动五行四梢的内在精神,才能做到“硬打”和包括“脚打七分手打三”的“硬进”,就会使对方没有办法招架。如果不懂“硬打硬进”的真正技艺和作用,那就简单了,也就无从认识其别具内涵和惊人的效果了。郭云深先生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就是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典范。尚云祥先生得其真传,也以半步崩拳扬名武林。由于人们对先生使用崩拳,既来目睹,又未耳聆指教,故出现许多猜测说法.说什么。拳到壁穿,没法抵挡”说什么“势如连珠炮,猛不可挡”等等。实际这些比喻,都只是力大迅猛的表现,够不上别有内涵的绝技。何况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如果真像连珠炮,那就必然打出一拳,就得空回一拳,不仅白费气力,又与拳经有违,还何奇之有?倒是日本人松田隆智在他著的《中国武术史略》中所引述的鞍为确切些“他和对方接近稍一动手,对方就得倒下”为什么?就因为先生有上述的“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真本领,所以才所向披靡。 


  从上述一些具体技术来街量“硬打硬进无遮拦”不仅具有较高的明劲和暗劲,且巳步入化劲之阶,只是没到“不意而发”的境地。因之,把它列为形意的初级阶段是不够确切的.我觉得,特别令人深思的是:“一手之出,一步之进”竟有这么多讲究,该多么令人神往啊 !真我们怎能不尚武德,励“三知”,秉“二戒”虚心抉微以求!可惜吾侪多系业余爱好,时间,精力有限,难臻佳境,愿公诸同好,相期共勉。 


  怎样去练“硬打硬进无遮拦”尚先生曾感慨地讲:只有掌握了“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真本领,才算摸到了形意拳的真味道!这话说得简单,却意味深长啊!怎样练?才能摸到呢!怎样才能练到“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真本领?一句话,“没有捷径!”就必须先打好明劲,要从自然合谐中练到迅猛刚实。 



  先生说:“只有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才能使“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这样自然就会合谐地,内外交融地练,自然就会渐渐形成“返先天”的没有后天拙力努气的完整之劲。内劲也由之萌萌而生。在有了这初成的完整之劲,还要仍从自然合协中进一步去追求,练出既完整而又迅猛刚实之劲,只有明劲练到迅猛刚实,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也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若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才有不用借外力全由自身发劲的本钱。进而再经过实练和默悟,从而使内劲渐渐充盈,刚中寓柔,刚柔相济,在“一动无不动”中,动则“拳打三节不见形”“起落一贯三催劲”“劲由内变,化乎即发”“打而不知,沾上难变”就步入了暗劲的妙境。 什么“火机—发物必落”,什么“硬打硬进无遮拦”, 什么“沾哪哪打”就都成为意中之事,乐何如耶!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3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谈尚云祥先生的崩拳 




“崩拳”,是形意五行拳之一。它简单朴实,动作无华。然而郭云深先生却以这“半步崩拳”获得“打遍天下”之盛誉。尚云样先生深得其传,也以“半步崩拳”名贯武林。先生的“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 



几种误传 




有的说:先生的崩拳“拳到壁穿,没法抵挡”;有的说:“势如连珠炮,猛不可挡”;也有的说:“手脚齐到,劲整功纯”,等等。实际这些说法只是比喻先生“手疾快”、“力迅猛”。如果仅是这样,没有什么别具内涵的技艺,就谈不上是什么绝技高招了。日人松田隆智在他所著的《中国武术史略》中所引述尚先生的崩拳较为确切:“他和对方接近稍一动手,对方就得倒下。”这说明先生的崩拳还是别具窍要的。 



艺功有别 




先生常说:“技艺是技艺,功夫是功夫,技艺和功夫是两码事。功夫大不等于技艺高”,“功夫大是有实力,技艺高是方法妙。技法妙才能高人一头……。”经云:“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这就说明技艺高在于决窍真。先生还说:“技艺在于传授(指老师教的水平),功夫在于实练(指掌握技术实质和实际苦练)。”所以才要投明师,访高友。目的就是在追求高的技艺来充实自己。当然“技艺高又必须通过勤学苦练,下到功夫,才能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功夫下在平时,技艺用于瞬间。外精拳脚,内蕴意气,还必须以‘神’贯之”。说明先生不仅要求勤学苦练,下实功夫,还特别强调追求技艺和精神。虽然我们也朝夕苦练,磨砺寒暑地去钻研崩拳,但总没有先生崩拳的实用效果,原因就在这里! 一句话;“武艺虽精窍不真”未能求入精微响!先生说:“‘千招会不如一招熟’,熟能生巧,.沾手就来。这是事实。可是我们和别人不一样,人们用的是招,我们用的是‘劲’。崩拳是直出直入,道既近,手就快:‘脚踏中门’不仅捷近,而且力猛,对方难避:特别是正前直进,峭劲得发,拔根进远,威力怎能不大 !“你要打他,他不会不管。遇到.遮拦,虽出手时是崩拳,沾手就变劲,什么劈、钻、横劲就应势而发了。有时出手也不都是崩拳! 当然,这些都是见形于外的,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意、气和劲的运用。”怪不得老先生们强调练好五行拳,门道在这里! 什么“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原来尚有此用! 这就叫“四梢但齐,五行乱发”,这个“五行,不单指的要发动内五行,而且还要发挥五行的五拳作用。这些个中奥妙,也是前辈名家的不揭之秘! 



“劲”“招”辨析 



先生说武术是多种多样的,各有所长,不能拿一个规矩来衡量所有的武术。练形意的,就得根据形意的特长来要求自己。讲闪、展、.腾、挪,讲快手、快脚,形意就不如有的拳种。因之“拳打,脚踢,用招破势”,突出地讲招法,也不是形意的长处。因为形意是以意、气为主,讲究练功、找劲,当然也讲究快,而是讲周身一体地快,发劲快,以求练得“内劲充盈,周身完整一气,一动无不动,意到劲到,沾着就发”。因之,形意拳讲变劲比变招来得方便,只有练找劲、发劲,才是我们的特长。何况要讲招,就离不开用脚踢。而形意经云:“拳打遍身是法,脚踢浑身是空。”它就不讲究用脚踢。如果突出讲招,又不能用脚踢,岂不是比人少了“半截”。虽然,形意门中也有人常说用什么锤(拳)、用什么“腿”。用得熟,动作快,也能击人。终不免有些舍近求远,放弃所长。忽略了形意拳“打即顾,顾即打”的涵义,更没有深入理解“拳打三节不见形”、“能要不是莫要停留”的发劲、变劲的特殊意义。何况在突出讲招中,一招虽妙,会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产生不同后果。甚至被人所乘。何如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更何如从“悟得婴儿顽,打法天下势真形”的经义中领会形意的真谛,从自然中从“拳无拳、’意无意”中去追寻形意技艺的妙境! 



劲的特点 




先生说,“崩拳见形于外的特点固然可贵,但更主要的还是隐形于内的“劲”的来源和运用。”这就是先生求之入微,独具精到的技艺所在。崩拳的威力既凭“劲”不凭“招”,但是这个“劲”不是单凭功夫硬练出来的功力;而是*高度技艺的指引,找到窍要,荟萃融化,通过精研实练取得的。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4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下面就先生所讲的择几点略述之,或有助于同好们采择。一是“明了‘三星’多一力”。经云:“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星’多一力”。其中“四梢”( 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足甲为筋梢,齿为骨梢),“五行”(内为心、肝,脾、肺、肾,外达五官——舌、目、口、鼻、耳 )为人们所熟知,而“明了‘三星’多一力”——体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领,反而陌生。“三星”就是肩星,肘星和腕星。当沉肩,坠肘、塌腕按要求做到抻筋、拔骨又沉坠适度时,所出现在肩、肘和立拳的腕上的小坑儿就是“三星”。它标志着在臂上的“三节劲”是否练得对抻得到?讲“三星”就离不开抻筋、拔骨。形意的抻筋、拔骨和长拳的压腿、合腰、拉韧带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它是通过站桩,使身体四肢有关部位在拧、裹、坠的静态中,把关节抻开筋腱拉长,而且使周身的横竖、背顺的劲拧成一体。在动态中,则要求“打要远,气要催”,“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从而使臂腿灵活开展,劲抻得长,放得远。只有在这样基础上,在自然、和谐中才能练得周身合和、完整一气,把明劲练到刚健之至,内劲亦从中而生,才有远攻、近取,真正发人的本领。在上述这些锻炼过程中,“三星”起着关键的作用。拿“肩星”来说,肩沉不对,臂拔不到,肩窝就大不了,实际肩关节就没抻开。拿“肘星”来说,臂里裹不到,肘下坠不正,肘窝就不能朝上,实际肘就没有拧顺,催力就不能贯到。拿“腕星”来说,腕不能抻,拳不能下扣,“腕星”就出不来,拳扣过力,失掉上下对称,则腕窝也会消失。只有抻、扣得当,构成食,中两指根节成为主攻着力面时,腕窝才最大最明显。由此可知,只有“三星”做到抻拔正确,才能找对劲。使“三节”增力,贯通一气。故云;“明了‘三星’多一力”。而这“三星”也正是打好明劲,纵发暗劲的宝贵基础,“一力”则是崩拳出手的技巧劲力的关键所在。二是“拳打‘三节’不见形”。“三节”指躯干、臂,腿无处不分根,中、梢三节。甚至一手、一足又各分其三节。这各个“三节”如合而为一,就可使通身一体,完整一气。分而为三,又各有所司,作用各异。但至关重要的是在实际运用中,这根,中、梢必须节节贯串,节节相催。绝不能采用“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运劲方法。实际这是发脆劲、断劲的方法。与形意拳所要求的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相违,又与“打法须要先上身”的要求相悖。经云;“周身一体,完整一气”,“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就没有腰为主宰的“三催”劲,又哪来的周身一力呢?这丹田之气又如何能发呢2如果不用“三催”之劲,就是想用“三节” :、去打,也不可能体现出“不见形”地打、,而是手打被截用肘顶,肘顶不行,用肩撞。相递进攻,分节地打,又是见形地打了。失掉了形意、所强调的“拳打三节不见形”、“变劲不变手”、“手去不空回“的特点。先生曾讲“臂一出,‘三催’已进,当手被截,则肘劲仍催,可于被截处变劲发之,无需换手变招,等于沾哪哪打,使对方被打而不见便被扔出,这才是‘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奥妙所在。”三是“脚打七分手打三”、“硬打硬进无遮拦”。’谈到“脚打七分手打三”,说明崩拳不但可用脚打,还要它起到七分的较大作用。这就是先生常说的“脚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涵义所在,也就是把蹚劲练好,就能劲大,步远且疾,“沾着对方如铁犁翻地,把对方拔根摔出”。关于“硬打硬进无遮拦”,先生说:“可不是手脚齐到地楞打,而是把明劲练到‘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内劲中生’,想打就能放。动也打、静也打,不用惯力、不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身就能发劲,这才叫有发人的真本领。才称得是“硬打硬进无遮拦”。 



综如上述,尚先生的崩拳所以突出,不仅是功夫深、技艺高,特别是“劲”的内涵和运用,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技术典范,愿吾侪共同努力,抉微务实,以求能有所得。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4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形意拳的“虎抱头” 

形意拳中有没有“虎抱头”这动作呢?我认为是有的。练形意拳学虎是它“三绝之技”的。特别是“虎有扑食之力”,而“扑食之力”的威力和效果。是和“虎抱头”分不开的。我们从科技片中,可以看到“虎扑食‘的动作,当它欲扑食时,刚一跃起先将屈蓄的前腿贴胸向前伸,伸到嘴下两腮处,成抱头状,故曰:“虎未扑食头先抱”。所以练形意拳用“虎扑”进击对方时,必用此动作以蓄势。
虎的扑食不易看到,但生活中可以注意猫扑食的动作,与之基本相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前爪与身体夹抱而成一气,而且爪到的同时嘴也必到,使一般被扑的动物,几无挣扎的余地。在这技击上,当然就是很好的借鉴。在形意拳中“四象”的“虎抱头”正是学其特长,象其形,取其意。因此,在技击是也成为形意拳术出入手的独特处,即拳经说的“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里所说的“洞”就是指练者自己的口,手从口下出,就犹如虎欲扑食先抱头状,这也就是取“虎抱头”之形。所要求的“不离肋”“不离心”“紧随身”,正是为了臂借身力,身力得发。拳经说:“先打顾法后打人”这些也正是所提到的“顾法”,也就是防守之法。这点是形意拳的精华之一。也是我们学习“虎抱头”的目的。正因为这样才有“四象”“虎抱头”的技术要求。而这个要求,除了个别动作外是练形意拳的一般动作,都有必须做到的。
一般初学站“三体式”是练形意拳的开始,站“三体式”主要是筑形体之基的。形,就是使形意拳的母式“三体式”之形,做到正确定型。体,就是调整初练者的体质,使之祛病、健身,特别因练的人腿力不济,要增其力,以适应将来全面技术锻炼的需要。在这筑基功夫阶段,为了使学者掌握要领,加深理解,对一些基本技术要求,是必须使其领会,并在以后的锻炼中,使之逐步做到的。因之, 在教练站“三体式”时,要提出包括“四象”“六合”等等技术要求。何况在学站“本体式”时,还要学出手、换式等动作,而出手的动作,就包括有“虎抱头”的技法。因之, 在这时提出“虎抱头等技术要求,就更是必要的了。比比如,刚站架,出前手,或换式出前手时,都是攥拳贴身经心口,从口下向前向上躜出,这个动作就是“虎抱头”的技法,在学练“三体式”阶段中,已经包括它。只是单讲“三体式”的静态姿式中体现不明显,而在开始作“三体式”的出手动作中。却运用它了。
综如上述,已可明确“虎抱头”的外形、内意和能起到的作用。亦可证明在形意拳中“虎抱头”这一技术用语上正确无疑的。只是对上述道理不是经过结合动作进行技术分析,和讲解,一般学人是无从掌握和认识的,难怪许多练形意拳的人不理解它。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4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论“养功养道见天真” 



静心内修之道 


形意拳经对“静心内修”之法,有用气诀、引气法、周天法、得真法等单独论述,但极其简略。这也是“道不轻传”神秘化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且由于拳经传抄或理解差异,尽管同一方法,因理解不同,效果也不大一样。 



仅就被引用和传播最广的“引气法”(即小周天法)来说,从文字内容到实质解释,都出现很大差异。根据尚云祥先生口授和对个别字作过几个谱的比较,以“眼观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才是较正确的。应该弄清它的内涵,否则影响还是很大的。 



所说的“眼观鼻,鼻对脐”是在四肢放松,脊椎中正,项关节松开的情况下,头微前倾,半合睛则眼看鼻尖,鼻尖对着肚脐。使这三点接近在一条垂直线上(闭目合睛,姿式亦同,则意为内守),这个姿势是为了便于精神内守,易通任、督两脉,返还先天胎息之状态。但因拳谱传抄错误,有的把“眼观鼻”写成“目视鼎”;把“鼻对脐”写成“鼻观脐”或“鼻视脐”。这就讲不通了。 



所说的“处处行迟不可移”,这“迟”字有写成“持”的,实际这个“迟”,是涵有必须做到,要求“缓慢、自然、不匆忙”的意思。 



所说的“彻开二六连环锁”这个“彻”字有写成“打”或“撤”的,实际只有这个“彻”才是表示“通”或“透”关窍的意思。“二六连环锁”在“气以直养”的功道中,指的是“十二重楼”即喉管。在周天法中这“二”指的是前任、后督两脉。“六”指的是身后督脉的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和接督脉通任脉的三丹田(上丹田即泥丸宫,被视为藏神之所,百神之主;中丹田亦名土釜,即黄庭宫,被视而不见为藏气之所,炼气之鼎;下丹田亦名玉池,被视为藏精之所,采药之处)。自泥丸宫下行,到下丹田,有逆呼吸基础,是较易行的。然而督脉自尾闾上行,通三关,特别是玉枕关较难,故有运转“河车”以冲过阻碍之说。这任、督两脉,是人身阴阳两脉的统枢,故有“任、督通,百脉皆通”之说,因之走小周天就是要彻开这两脉、六关的连环阻碍,以求百脉皆通。 



所说的“点灵光吊在眉”,有人误认为是“一盏明灯吊在眉”,并说是任、督既通,百病皆消,目光炯炯有神。这是因抄谱讹传而产生的误解。实际绝不仅仅是目光的问题,应该说:会使自己的灵性在泥丸宫处发挥异样的光彩的作用。因为打通任、督周天是许多内功功法的必经之路。如“离内阴外阳,坎内阳外阴”,“取坎填离”以求“水火相济”;“性在天边晃,命在海底逛“,性命相见以求“性命双修”,等等。无一不是气通三关,以上达于泥丸宫。养灵性也罢,会元神也罢,以至什么“开天门”也罢,无一不是在泥丸宫处作文章。 



仔细琢磨,约在一千几百年前,中国道家就似精于现代的解剖学,不仅了解到它的作用,而且在《黄庭内景经》中竟提出:“脑神经根字泥丸”,还有什么“一面之神宗泥丸”,令人惊讶的是它的揭示,正符合现代医学解剖验证的机体部位和功能。这也给我们提供了鉴证的线索。对人们常说的头顶的什么“昆仑”、“黄宫”、或“乾顶”是泥丸宫,看来是不够确切的,只能说是提个概念,就象说“性在天边一晃”一样,总有点隐讳,只是说说大概是在头上。因之又产生有人把百会穴当成泥丸宫的。我们可以理解,既叫着“宫”,就肯定有一定的范围,而一点点的穴绝不是宫,只能说是宫的窍。实际“一点灵光吊在眉”,这个“眉”字倒有些点破玄机,但也没点明具体位置。因而人们又有把“天心”、“印堂”当成泥丸宫的。而我得师传,却指在“双林树内”。持这一说法的虽少,却和“脑神经根字泥丸”、“一点灵光吊在眉”以及和生理解剖的验证,倒都能对上号。 



从而证明大脑和大脑皮质也不是泥丸宫,因为它解决不了静修内功,所谓高级阶段所出现的不饮食、不呼吸等等特展示生理现象。只有脑干中央部分(包括神经网状结构)由延髓而上到两个丘脑包围的第三脑室。这一不大的区域,才是上行、下行、接收和支配五官、内脏、躯体的感觉、觉醒、呼吸、血压、体温、饮食、排泄、生长、发育以及躯体运动和自卫本能等起决定作用的。它不上行大脑之下、中央区域。所谓位于“中央无极上”范围又不大,因此可能就是它被命名为“泥丸宫”的由来。它正是从两眉中间往里去,在头的中央位置上,也正是“性在天边晃”之所在。对它的修炼能起到常人所不能起到的生理作用。故云“一点灵光吊在眉”(实际这个“眉”字还是隐讳,而不点明),也就是说在这里会使灵性发挥异样光彩和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功道效果,益寿延年,还可以理解到许多道、佛家内功奇迹的谜底,也就是能知道它们功窍和生理的关系。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4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静修内功该追求什么? 




如果我们理智些,不迷信,都明白人类为了穷宇宙之谜,已经上月球,奔金星;为了探矿藏、寻水源,什么深山绝域、天上人间,可谓无处不被人类所征服!什么陈抟、吕洞宾这些老祖、仙人们,说他们长生不死,可是现在又在何处?不言而喻,没有什么人能超世永存的。他们所以高人一筹的是,能够“生脱烦恼、豁达过人、大智长寿、无病以终”,这也是因内修而求得的超脱。现在也有人修道练内功妄想得道成仙,当练练内功,身体精神好了,又有了一些幻觉反应,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什么“天门开了”,想入非非;有的不懂“秘食功法”或“食气辟谷法”,竟想断绝人间饮食;不懂“胎息”进程,也想不事人间呼吸,可笑又可怜!因之,最后终不免过早的因衰极虚脱而亡。实际有人追求这些,就算他掌握到个中窍要,不饮食、不排泄、长眠或久坐,甚至有的可不呼吸,但也不等于他长生不老,超尘生成仙。何况这样做,不管体质消耗多小,但也不等于不消耗。既然有损而无补,最后也不过“油耗尽而灯自灭”,闹个消极的“安乐死”,实际也不是幸福的。我讲这些绝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就这类实例,引为迷心者戒! 



我们现在该认识到,有条件的练练它,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整,是强身、养精神的好方法。“人生是苦海”,这话也有道理,只要活着不论躲到哪,烦恼也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君王、霸王也不会例外。而善于修道练内功的,因为精神有寄托,练至“心无其心,身无其身”之是,亦是极大的舒适和乐趣。也是对身体、精神最大的补益。正因为身心舒畅,也能尽量排除烦恼,豁达处世,以致老而不衰,能有所为,行动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类应有的天年,这样不论对社会、对家庭,不增负担,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满,身家幸福。最后能无病而终,乐享天年。我说这才是我们要修炼的目的。真能如此,也就成了“陆地仙”修得其果矣。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既不必要,也不应该去追求那些违背生理和社会条件的什么“奇迹”和“超尘”之举。不知向道者们以为然否? 



形意拳经有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这谈的是形意拳的功和道要诀。 



深知内涵,功道乃明 




上述这段话,除了有点消极保守思想外,给人们启迪还是很深的。因为它点明了形意拳所悟的功和道是什么?进而使用人们知道该去追求“还虚返先天”这个窍要;知道“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而掌握“返光天”、“见天真”这个窍要,就能返本还真,从自然中去掉拙力而求得真劲;掌握“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就能气沛周身,发挥技法在体用中的妙谛。这确实是形意拳的功与道的得真关键。 



这段话还突出一个“养”字。也就是说,“练之得法,不受干扰”,谓之“养”。因为人们练功常受酒、色、忧、愤的干扰,或因盲目蛮练,不得方法而走弯路。只有在锻炼历程中,注意到“养”,才能减少干扰,法出自然而求得实效。故云:养是练功之本,功成之源。故前辈们曾说“练艺容易养艺难”,因之再三强调“三分练,七分养”,一再强调排除干扰,“行、立、坐、卧不离功”。这些话虽然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确非容易。许多前辈却因摆脱不了困窘、忧愤的干扰而遗恨终生。现在社会、生活条件好多了,武术又为国家所提倡,又多有名家启迪,我们是该很好地利用。 



这段话提到的“养功、养道”是指练形意拳必须掌握的法门和要诀,养练它内外兼修的功和道。具体点说,“养功”就是养技术、劲路,整饬内外,以求功纯劲整,而能矫健制敌;而“养道”则指内练五行、四梢、精、气、神,而能体健气旺,神威夺人。因之说形意拳的养功、养道是内外兼修的固灵根而动心的武中道艺。这个“道”与“修性命、媾阴阳、养灵根而静心的修道是两码事。特别对初学者更须明白,这两者不是必须兼备才能练好形意拳。具体地说,也就是平素练功能够“气以直养”,法出自然,不走周天,经络也照样畅通。不追求修道的“三会聚顶”、“五气( )朝元”,也照样可以“锁住心猿与意马”,达到“精养灵根气养神”。形意拳既是技击实践的武艺,通过它的养功、养道的锻炼,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至劲整气沛,内劲自生。再能功到悟精,更会哪用哪到。这是多少前辈实践证明了的。所以在初练阶段,在思想上不要受丹道之学的干扰而致无所适从。因形意之道,是务实的而非悟空的。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4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形意拳经中通篇累牍计的是内外兼修的武技之道。但也单列有引气、周天等静心修道之法。前辈们口传也有“浑元一气”、“大小周天”和“性命双修”等功法,也属道家内修之法。但这些指的是突出为修身养性的,或是练内外兼修形意拳耐用有余力、有条件者;特别是造诣已深或功成人老,退养余年,为了内外交融、动静一体,耄耋不衰,益寿延年者;尤其是对练桩功,求静中之动和在找劲中求动中之静不足者,为了加深理解和运用“静为本体”以悟灵性,“动为作用”能感而通,再做做静心内养道功,是会有助于攀登技术高峰的。但这绝不是说必须先搞好它能练好形意拳,也不是必须先搞好内功,才能找到真劲。 



形意之艺非易,道也非空 




形意拳既是内外兼修的道艺,故拳经所指的“养道”之道,与超世出尘修道之道不同。形意之道,道非空;形意之艺,艺也非易! 



何以见得?仅就形意拳艺的技法来说,拿最根本的起落、钻翻、三节、六合来讲,真弄明白也不容易。如果再进一步追求“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俱要全,气伏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就更不容易。只讲手打三分已够难,再讲脚打七分尤其难,再要动五行、惊四梢、气伏心动、硬打硬进就更难。按尚先生说,“硬打硬进”可不是愣打猛撞;而是动也打、静也打,不借惯力,不借他力,想打就能放,才算是硬打硬进。按这样说法岂不更难?另外 从“硬打硬进”的实质来讲,它绝不仅仅是刚劲的技法要领,而却是贯串形意拳三乘功夫的基本功技击之道。所以说要想把这些外动、内涵的精华,都能练熟悟精,已不得不倾尽心力,磨砺一生。仅就找劲来说,还不是什么特高神妙的东西,可是尽管你千锤百炼地苦练,尚难求得“一锤定音”之效,哪还顾得什么周天与经络?如果把形意拳之道和丹道之术揉合到一起,确会影响后学们的思想和技术进程,实不可取。当然也该明确,形意之气虽非易,但也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形意名家、高手代代辈出,正是反映它技术易精的鉴证。 



这么说有人会问:“形意拳的内劲和技击效果既是*武艺、道艺练出来的,亦即与修道的内功无直接关系。那么对形意拳三乘功夫的说法,就不好理解了!说三种劲是能过练功找劲而求得的,这好理解。而谈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则纯属修道内功能范畴,又与形意拳有什么关系?就更不好理解了。 



这问题说来很简单,因为“形意之道,道貌岸然非空”,实践出真知,且有医理可循。形意拳既是内外兼修,并着重神与气的运用,操之以恒,养之有素地练它,就可以气血充盈、强筋壮骨、充沛精力,健脑益髓,因之人们用它来作体疗工具。而所谓的“易”与“洗”并不是换,而只是使筋骨更坚韧,脑力更慧敏而已。我们可从一些日常事例中得到鉴证:有一练武之人,黑夜从两米高处踏空,身体横落,肋骨跌在物的楞角上,而筋骨虽有肿痛却无折损,不能不使人惊异而信服,他因练功而得“易骨、易筋”之效。这类动骨不伤的实例还有。另外有许多人因练功不论搞科学探索还是学术研究,咸谓头脑敏锐,精力充沛而逾常人。不怪他们说真有健脑益髓之功啊!这样实例更多。这些实例就是说形意之道,道非空,易骨、易筋、洗髓是见之于实效的。 



至于谈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确是道家内功“三炼”,即所谓的“三华聚顶”,它更是锁心猿、拴意马,不见于外形的内功静练。而形意的三乘功夫也锁心猿与意马,但所不同的是,它既有其内练之静,尤重其外练之功。所谓化气、化神,还虚,不仅表现在体健神奕上,且能从较艺、实战中得到验证。这就是“形意之道,道非空”之又一验证。因它在练刚(明)劲阶段,既筑练功基础,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至六合严整,内劲自生,由于劲尤增气壮之威。这不仅是内在的自我精神气质的感觉,而且是可以体现于外在的体用之实。故曰能“练精化气”。进一步“刚至柔生”,在找柔(暗)劲阶段,由于周身抻拔之结果,故操之能腾其膜,长韧其筋。在精足气壮的基础上,又能逐渐敛神入微,达及体表,因神足而就会灵感逾于常人,故在技法上不仅能“沾身纵力”、“缓动逐发”,而且能“独之自应”、“沾之即有”,故曰能“练气化神”。再进一步“柔极悉化”,在找化劲的阶段中,既能刚能柔,气沛神敛,就可逐步地“刚柔悉化”、“感而遂应”,甚至能有“还虚、返真”之妙,而致达到“不意而发”之奇。故曰能“练神还虚”。这正是从技法的深化入微,而达到“精、气、神”的灵感运化。该说并不是空话。信乎尚云祥先生所说的:“在形意拳中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并不是神话。是有理可循,有道可通的。”只可异吾侪奔波生活、工作,究之不深,练之不精,功力有限,难怪不遗憾此生。这些外动、内涵的作用,更说明形意拳是内外兼修的既是武艺,又是道艺。一句话,形意拳是务实的,练之不难,却也非易,道义虽深,却也非空,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愿有志有德者得之。但要取其技艺之精华,只有练功、找劲从实处着手。先究养功、养道,其后有条件再究静心养性之道。切莫混淆,方可不自误或误于人。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4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形意拳大师尚云样先生轶事 


(1)缅怀近代师表尚云祥先生 

今年 (1992年)11月4日(古历10月10日)是尚云祥先生逝世五十五周年。追忆往事,感慨万千,笔记数宗略志念怀。 
先生博通百家 ,曾受程廷华和尹福先生的教导,故亦精八卦,但只求体验,未见传人,又如与太极拳王茂斋先生等更是莫逆之交,相互探微穷理,但对学生却从不讲述;其它功夫亦多如此,却只是偏爱形意拳,乃至倾尽毕生精力。 
作者是尚先生最小的门生 ,十五岁时得列先生门下。那时先生已近七十,师徒年龄相差悬殊,故人们奇怪,而且老师兄们也不无想法。有一次老师兄孙平安看完我练,大加赞赏,并-再鼓励。在谈兴正浓中突然问起老师:“奇怪呀,李师弟这么小,您怎么肯收他呢?"先生回答也很坦率:“一见就喜欢,爷俩有缘呗!"可是在教我练桩功时,却让我一站就是两个月才给开步,并且在我站桩姿势正确后连看也不看我一眼。这是在默默中的考验(人们传说先生教人站三年桩,那是传言,实际像我这样就是较长的一个)。自己也明白,也正好表现一下自己的诚心和毅力。对先生仰慕己久,现能得人师门,内心深感庆幸,什么苦和累的根本都不在意。所以每天在师家的习练,虽穿的是短裤,却总是汗水淋湿鞋袜。那时先生家住北京十二条辛寺胡同庙内。一次,师兄们还未去,我就在前院砖甬道香炉旁站起桩来。先生问我有什么感觉,并让我站结实点,心想这是要考验我,也暗暗往腿上叫劲。只见先生用三指在我身上一划,竟使我飘身而起撞在关着的殿门上。走过来一看,惊讶的是这身后一尺来高的台阶不知怎么上去的。这一划,就是形意特有的“翻浪劲"(一些人叫“划劲"或叫“摩挲劲"),这是我有幸偏得,令我惊喜若狂。 
由于那时年少 ,对先生所传的理论、劲路技巧、动作还不真理解,只知道和一般的练法不同,为什么不同却不太清楚。自至今时又经过六十年的磨练和观察,才逐渐体验出先生是赤诚育人。所传的技艺,道理多有平凡中的不平凡,能传他人不传或不知之秘。像翻浪、踩踏等等劲路和三步功夫等等技法,可以说独见先生有此传授。使这等几将失传的宝贵遗产能留传后世,这是非常难得的! 
先生宇雾亭 ,山东乐陵县人,生于1864年逝于1937年。先生平生刚毅仁爱,慧颖过人并有惊人的记忆力,幼年随父至京经商,仅随帐房先生学些文字,但对拳经道理能背述原文,甚至只字不差。对技法窍要更能阐述人傲,结合动作尤能使理、体、用精为一体。 
先生曾师从马大义先生学习功力拳 ,苦练多年,体壮胆大,颇有功力。年过廿岁时遇周明泰老先生弟子李志和先生,二人较艺,被李跌出,才知有内家形意拳,道精艺深。心驰神往,并闻李存义先生大名极待求教,就四处请人介绍。有人知其求师心切,乃佯言代为介绍,竟骗先生吃喝达三年之久。先生之父去世后,他为了投师学艺,竟将马镫铺赔光。直至李存义先生至京才得相见。但李老见先生身材矮小,不愿收留,并说:“像个小糖瓜似的,什么年头能练得成!"当时还是经过周明泰和耿继善先生说情,李老先生才允收于门下的。“糖瓜虽小,也能让人崩牙!"没想到这“小糖瓜"一语竟是先生以后精研苦练,追究一生的动力。 


枪得三昧 功力超人 

枪在武术器械中 ,比较难练难精,故有“年刀、月棍、久练的枪"一说。枪又最灵巧,有空就能钻,故又有“枪是百刃之贼"之说。实质在长器械中应该说枪是“长兵之主",因为练枪你有多高的灵巧性也能施展得出,你有多大的功力也可用得上。特别是拦、拿、扎(我们称为崩、扣、扎),从技法到劲路,该说是任何长兵在攻防实战上都必须用,甚至是主要应用的技法。所以说它是“长兵之主”并不过分。由于双手使用主力在腰,技法多面不改色,故较难练。且形意枪法是以练大杆子为基础的,因之身小力薄就更难掌握。先生练枪就遇到困难,并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便利用护院守夜,每夜无数次苦练,每次都练上百下,乃至功力猛增进。精于大枪的耿继善先生,听说他练枪遇到困难,特来帮他找劲,无意中一递杆,却被先生一劈杆劈落在地。耿先生惊喜非常,说:“好小子,二年进步这么快!这劲蛮不错嘛!”又给指教,艺又大进。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5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以上这件事虽不是比枪 ,却是因练好枪而得来的成果,对我们学艺练功和为人处世都有很大启发。 

(2)尚先生对技术精益求精,闻有高手必不辞辛劳走访求益。 北京密云北有个铁掌冯洛正,名闻燕赵。他的几个徒弟就设场子多处,授徒数百人。尚先生闻名往访。冯亦久知先生名,热情接待。吃完晚饭,徒弟们散去,两人就论起技击。冯颇自负.说有绝招无人能敌。先生说:“愿见识见识。"手刚伸出.冯已左脚疾步上前,以左手扣先生右腕,同时右手用“挂面掌"直打面门.右脚以“截腿"蹬先生前膝盖。这种情况下,如被脚踢着,骨必折;如被掌打着,他有铁掌功夫,面门必开花。此招堪称“绝手"。不料先生以左手搭他右手微动步,振臂一抖,冯已跌出丈外,摔入地灶的大锅内。冯深深折服并结为兄弟,厚赠远送而别。 
尚先生不畏强者 .胆大心细。有次保镖到天津,有一人称铁罗汉的张长发来访,并要与先生较量。先生因事忙人杂地方不便,遂请张同到郑州,办完镖事再多盘桓几日。张艺高胆大,闻先生技艺有独到过人处,想看个究竟,乃随至郑州。就在一个关闭的当铺屋内比起手来。张疾进步左手一晃,右拳劲速地击先生面门,先生接手借力一个挑打,把张挑起六尺多离,扑俯在柜台之上(当铺的柜台特高,一般都超过常人的头顶)。张跳下柜台,感慨地说了声,好!"二人遂成至交。 
清末 ,大盗康小八一伙在顺义-带活动,专抢官僚贵族和权势富户。人们传言康小八双手打枪(那时刚有手枪,叫撅把子)弹无虚发,康又年青力壮,一身好武艺,还能高来高去,因之官府闻风丧胆。近在天子脚下,被抢的皇亲贵族不断叫苦,所以连慈禧太后都知道了,下旨画影图形悬赏捉拿。据说慈禧出于好奇,还命令捉到康小八要带来让她亲自看看。康小八智勇过人.声威影响甚大,京剧中有出戏叫“东皇庄",演的就是捉拿康小八的故事。其实他被两个把兄弟所出卖而被擒获。官员们怕慈禧见到康小八引出笑话,便就地杀害,事后才禀知慈禧的.这些都是后话。 
当康一伙在京北顺义县境内活动时,该县安某请尚先生去。先生已久闻康名,对他的胆识、武艺很感兴趣,也想认识认识,遂即应聘而去。先生到后,人们就事宣扬尚先生的武艺如何了得,人又如何讲义气等,尚先生也遍访当地的武术精英,先生事迹和威名很快传遍该地区。康小八也留心采访,自然知之更详。 
康小八年轻好胜,艺高胆大,不顾画影图形在通缉他,大白天只身走访尚先生。先生出大门迎之,拱手寒喧,互道仰慕之惰,遂携手揽腕(康以右手从后横握先生左手)往院里走。康开言道:“听说先生的手劲比练鹰爪力的还利害?!当问到,“是吗?"时.手用力反关节扼先生的左腕,叫了两次劲却毫无作用。这时先生才答声,说:“那里那里!"说话时左手一剁腕间,康便“啊!"了一声.右腿几乎跪地。而尚先生装做若无其事,似未发觉的样子,遂之也把手劲放松,谈笑自如,使康的窘态得以掩饰。及至房门互相谦让时,康用右手搭先生的左腰部,口里说声,,请!"肩臂手一齐用力,想把先生*进门里。没想到先生行进中的脚被这一*反而如钉钉地,纹丝不动。康一试手劲,再试肩臂力皆失败。于是,在笑声中说了声“好功夫!"倾谈许久后,别时,康在前面走,先生在身后送,走到门槛处,先生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康回身说:“请留步!"同时借回身进步之力,用“双掩手"向先生小腹挤来!先生却坦然一笑,反把双手往身后一背,说声“请吧!"同时小腹省气一挺把康打到台阶下,退出数步才将身站稳。康朗声大笑,向先生伸出右手大拇指,表示赞佩,最后先生送出他十余里外。康既钦佩先生的技艺,又感先生的情挚。分手时衷心地说:“大哥放心吧,只要有小弟在,您到哪,哪就准保太平无事。"其后康小八等又到怀柔县一带,有人将先生请至怀柔时,康真的远远离去。 
“丹田久炼灵根本"是形意拳主要要求之一。尚先生师承了郭云深老先生腹部气打和腹打的个中三昧功夫。一次先生在北京天桥,几个武术界人要求他给练练腹部气打,先生见有白腊杆二根,就让其中身大力猛者二人持杆,用杆头抵住先生腹部。先生口中一声“给!"两人一齐用力,先生只沉气一挺,二人摔出丈许远。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5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某武术家臂腿之力和鼎功皆甚惊人,号称有千斤之力.曾与先生的腹功相嬉:先生仰卧于地,某公在腹上做倒立,大鼎立起后,遂即提气拔腰,屈臂振力一弹.竟弹起二尺余。在空中屈两臂,下落时以小臂横落砸先生小腹,先生运气一挺,将某公弹出数步外倒于地。二人起身后相对哈哈大笑,旁观者惊叹不已。 
尚先生不事权贵。袁世凯、曹锟时都有人聘请他,他却不肯就。七七事变日寇进北平,亦有人聘请他,更不肯就。甘守清贫,以当教员和课徒为生。 
民初,北京陆军武技教练所请尚先生去授课。学员中有马某擅双跺子脚(即腾空双侧踹).一搂多粗的枣树,被他一踹,枝叶乱晃。一般住家的围墙,脚到墙塌,威力骇人。因之马某颇骄傲自恃。一次课间,当着全班学员对尚先生说:"听说您的肚子有劲,踢打不动,让我踢踢试试。"先生见此学员无礼,不悦地说:"肚子是我的,有劲没劲碍不着你,为什么让你踢!"马某以为先生怕他踢,还是一再要试。先生当众受此挑战,不能再推辞,遂桩步一站说:"来吧!试试看!”马后退几步,然后跑步向前,双脚齐飞,“嘭"地一声踹在腹上,而先生却巍然未动。旁观者咂舌称赞。马因羞而强词地说:“我没敢真使劲,如果真使劲怕他受不了!"先生闻言不悦。说道:“好不懂事!你那是穿鞋的脚,我这是一层皮的肚子,你二百来斤坨子又跑又跳地踢,踢不动就算啦,还有脸说什么?"马羞愧难当争执地说:"要是真使劲,您就是受不了!不信咱们再试试!"这更加无理的态度激怒了先生,说道:“好!你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看看踢动踢不动!我也让你尝尝鲜,以后好明白点!"马某仍不知好歹,真的又倾力踢来。只见先生微微一动腰,然后一挺腹,飞身而来的马某又飞身而去,摔于丈外倒在地上,抱着颤抖的双腿直裂嘴。原来经此一击,把他的躁骨挫伤,骨折并脱臼,被送进医院。遭此打击,其双跺子脚再无能为力了。这是先生对狂妄伤人者略示训诫。 
北京当时有蒙藏学校闻先生盛名,聘请到该校任教。该校师生皆为豪古、西藏少数民族,身强力壮.好摔跤角力。该校某摔跤教师自恃体强力猛.尤精摔跤.见先生个头小名声大,既妒嫉又怀疑,时而冷言冷语相讥,曾被先生申斥过。一天傍晚,先生去厕所,方抬脚进门,某从背后猛扑上来。他的双手还未及身,只见先生缩身一抖,某竟仰面朝天摔出老远,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先生曾说为人该光明正大,对于暗算别人的人非常气愤,故教训之。 

3) 

先生为了切磋技艺,验证功、法,曾不断走访名家、高手,一生比武事例笔难罄数,故而虽身未出燕赵,而能名扬大江南北。 
当清末重修颐和园时,在蟠云殿附近有许多拳师,特别是内家较多在那里锻炼.先生也常去那里练功和探讨技艺.先生回忆那段往事对我说:“因为和那些人比手,让程廷华老先生知道了,我还干了件冒失事。"原来眼镜程老出于暧护和关心想试试尚先生的功夫。那年春节先生去给老师李存义老先生拜年,程老也在座。尚先生先给老师拜年,接着说给程师叔拜年,程老过来用双手相搀,不让下跪。想往起站,而程老又向下按.不让站起,这样一来,先生便觉得程老跟他开玩笑,在试探他的功夫。既然跪不下又站不起,只好壮着胆子破手吧!于是借程老向上擎时偷用左手从肘下抓程老的左手,同时迅即外翻右臂捋住程老的左肘,借上擎之劲向左前方猛地捋去,程老毫无戒备,被先生一捋就踉跄两步。一回头说:“好小子,你敢跟我也来这套!"人们深知程老技术高,功夫大,先生也从心里佩服。故不敢再斗,回身一脚踹开房门,一跃便跳到院中,程老也随即追出。李老在屋内听到声音忙走出一看便说:“你们爷俩要干什么?"程老一听弹弹袖子,哈哈一笑说:“我想看看云样的功夫,嘿!满不错嘛!"进了屋先生向程老陪礼.程老笑着说:“你捋得再低点就把我撂趴下了,你小子功夫不错嘛!怪不得不管谁都敢打!”通过这事,程老反倒喜欢上了尚先生。就这样先生才又学了八卦掌。 
在东北三省武术擂台赛上,勇冠群雄,荣获头名的辛健侯师兄是精于散打、摔跤、武术于一身,且胆大心细,身大力猛,尤精大力法,能所向披靡的人。他早年曾受前辈张老先生指教过形意拳,向慕尚先生盛名,想再深造。但先生素闻其性情急躁,好斗伤人,故不肯收留且经屡请始终未允。适逢东北三省武术擂台赛在沈阳小河沿举行,尚老师和许笑羽师兄皆被邀为大会评判员而在临沈阳。先生曾亲睹辛兄刚勇机智,每战必胜,心中喜欢。辛兄又托人恳请,先生才允收门下。如此辛兄又经深造犹虎之添翼,虽身材伟岸,但矫健灵活,尤擅大枪,确有超人之勇。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5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一次在北京辛寺先生家中求教,先生坐在两明间相连的外屋南侧椅子上,自己在比划“金鸡上架"的束身插掌动作。辛兄问:“这一手也能有用吗?"先生说:“不但有用而且还很厉害,你伸手来尝尝!"辛兄向前上半步,俯身迅出右手直奔先生胸前,先生坐在那,只用右手向下一插掩住辛的右手,左掌在辛的右上臂外侧一摩挲,辛兄被打得腾身而起,因怕檀坏桌子上什物不得不扭身向后,因之被打得两脚离地趴到桌子上。辛兄从桌上下来哈哈大笑地说:“好厉害!我这个二百多斤的大块头,被打得这么轻飘,如果换一般人还不得给打飞了!"辛兄的脾气暴躁,无所畏惧,惟对先生是心悦诚服,盖因敬畏先生德艺,感之至深也。 
许笑羽师兄身材伟健,膂力过人,曾受佟连级等名师指教,叔父许禹生亦太极名家,曾任北京国术馆长多年。许兄精长拳,后又学形意。几任国内重大国术比赛的评判员,任北京市国术馆教务主任多年,培养出不少人材,已成为武坛名家。 
一次为祝贺尚老师寿诞,老师兄们也多来参加。大家总要说:练练,谈到五行生克对练套路时,只有许兄较熟。先生为使大家正确掌握动作和劲路,做示范,便与许兄对练起来。先生虽年过古稀,但身手矫健几如青年,当前半趟练到头该往回练时,先生已不想再练,但也没说话,当许兄拨开先生左崩拳,上步以右劈拳进击先生左臂并发劲时,只见先生左臂向上一挑,许兄偌大身躯连臂带身一下竟被掀起,“咚,咚,咚!"退后二三步才站住脚。先生以古稀过二的高龄仍有如此威力,可见其技艺之高功力之深! 
“功纯难抵"这话不假。先生谈到曾有某武术好手来访,见其体魄矫健,气势汹汹,进屋后便张牙舞爪口出狂言。问他练什么的,却不作回答,但见其手异于常人,像是练过杀手之类功夫。先生忖度凡是习铁掌、杀手之类的则是练快手为多,便于着人发威。估计来人是练番子、螳螂、通臂之类拳术的。想到这儿,胸有成竹,就站起身来说:“你好大口气!来!我看看你会什么?"说着话,刚一出右手,来人便“噗!噗!"带着风声奔面门打来,一连就是几手,其速度之快竟使先生没看清个数。遂以左手从身外往里掩其右手,紧接着又用右手以“望眉斩夹"之技法,掩身进步,用一个“双掩手"(即tai形,但把双拳变掌免于伤人)攻其腹部,把来人打个仰面朝天,摔到里屋的炕上去。那人爬起来脸色苍白,下地说了声“果然名不虚传!"接着像怕人看见似地急忙走出门去。先生说:“他的功纯手快,我若单凭招熟手快就难对付.我给他来个沾手就给劲,(也就是沾身纵力).他就身手失调乱了套,再稍一放劲,他就摔出去了!"这就是先生所以强调要“练功找劲"的实用验证。 
“先生在莫阝州中成锦局当镖师时,有一次在押镖途中宿店时,夜有马盗数十人欲来抢劫,先生闻报迎出答话。马盗为首者亦式林能手,平慕先生盛名,交谈数语竟引众离去。这也是先生不仅艺高而且德重的结果,故先生在该局保镖历时达五年之久,从无差错。 
(本段文字系摘自1988年7月北京体育月刊何秋杨、马祖仁民国廿七年五月文。此文所写的中成镖局或为义友镖局之误.另,根据《武当》(黄柏年先生传略)一文谓李存义应聘在那州瑞生祥布庄当镖师时黄柏年先生是那时跟李老学艺的。时年十五岁)。 
尚云祥先生因专心武学,无心经营父置的义盛镫局(灯铺),竟致把五百两银子的铺底赔光.后来,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投到当时清朝的五城团练勇当兵.每月薪金七钱二分银子勉强糊口。无钱置买衣服,仅有一双鞋备作每日上操时穿用。平时在荒废的佛殿中练功尽是赤脚袒背,严寒酷暑从无稍怠。久之,身体练得不畏寒暑,双脚磨愤己成坚硬铁底。尝以碎小砖头、石块散于地上,用脚一搓,顿成粉末,引气过步,铺地方砖竟致龟裂。且两腿的桩功和趟劲尤其惊人,故在武坛中人送美号“铁脚佛"。姜容樵先生所著的《当代武侠奇人传》和金恩忠先生所著的《国术名人录》中皆有阐述。 
其师祖人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老先生,闻知先生功夫精纯,乃后起铮铮者,竟亲赴海淀找他,欲目睹实际。见面时,尚先生从郭老的身材和深州口音就认出是一向景仰的师爷驾到。急忙施礼,让座、奉茶。郭老却急不可耐地说:“来!先别忙别的,快练练功夫我看看!"待先生练完一些拳械后,郭老高兴地大声说:“真是我们门中的好后生!"从此便把形意门中的奥秘倾囊授之。特别是郭老把一生独到的半步崩拳个中窍要,悉心传给先生,故武坛中人说“尚云祥继承了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这一光荣称号.实际不仅崩拳,郭老先生还把他练艺心得被人称为“三绝"之中的“大杆子"和“丹田气打"也全部传给了先生。因之先生一生与人较艺屡显奇能,致倍受武林尊敬。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5 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尚先生因爱武,习武,精武,便以武立身养家糊口。旧社会中武行有四大江湖:一、戳竿教场子一一是以授徒传艺为生;二、拉竿保镖一一是以保护客商货旅为生;三、明竿护院一一是为人保家护院多兼教师;四、横竿撂地卖艺一一是无固定谋生职业或被困异乡不得已摆地摊,练练拳脚求得帮助,以吃饭、住店和凑路费.先生向遵门规师训,从未搞过横竿卖艺,其它戳、拉、明竿都干过,可谓是饱经沧桑,苦荡江湖,倍历艰辛,乃至见多识广,对武林中事了如指掌。在屡遭穷凶恶斗中几经生死拼搏,增进阅历倍长角斗经验,至于比武会友之事更是司空见惯。这样闯荡江湖奔波多半生,直到老年才闭门隐居,授徒自慰。 

4) 

由于先生钟爱,故作者与恩师?一向无话不谈。惟对义和团事却从不涉及,好像是惨痛填膺不忍回忆。作者也不便多间,怕引起老师伤感。因之在写先生传记时,这事终成一谜.虽于各书文资料中有关李存义老先生参加义和团杀八国联军侵略者事从未见有与其弟子尚云样协同的记载,但根据作者追忆和考究,尚先生确有随师李存义老先生参加义和团杀洋鬼子的诸多迹象: 
李存义老先生在河北任丘县姆州镇开设义友镖局 (何秋扬马祖仁文误为中成镖局)是1895年,即光绪廿一年开始的。文中谓:“公在局五年",即指1895-1900年。既然先生“保镖多次从未遭受损失",说明先生在镖局声望日离正是发挥武艺才能之时。突然“还乡省亲"这一反常现象正是发生在1900年,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疯狂屠杀中国人民并迫使清延镇压缉拿义和团之时。当时李老正因为放弃镖局参加义和团杀过洋鬼子,声名过大,才遭到清廷通缉,不得已避祸去山西。借机到山西拜望形意门诸前辈,特别是宋世荣等老先生,借以提高技术并沟通南北形意拳技艺。 
谁都知道尚先生与李存义老先生的师徒关系亲如父子 ,在武坛事务中是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的。那时有个号称世界第一力士的俄人包库沙来北京疯狂叫嚣,激怒了李存义、张占魁二位老先生。经过计议,各带爱徒尚云祥、韩慕侠先生找包库沙比武较量。原议让年岁较轻的韩打头阵,接着是尚先生上阵,最后由二位老先生收秋。可是狂傲的包犀沙竟不经一击被韩慕侠先生降伏;缴献全部金牌,逃之夭夭。像这样与外国力士较斗,李老临场总是让尚先生陪同,而与八国联军外寇血战,又岂能不找爱徒协同作战?俗话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正因为尚先生参战 ,才同遭清廷缉拿。因之师徒俩都离开镖局。为了避人耳目就不便与李老同去山西,先生才只身逃回家乡。一隐就是将及十年。 
尚先生家练武的器械中 ,有一把绿鲨鱼皮鞘的单刀,当年尚先生闯江湖用的就是这把刀.记得1935年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到北平,武术界为了欢迎他组织一次表演会。尚先生被邀请去表演,先生决定带作者同去参加表演,让作者练连环刀。他从墙上摘下那柄绿鲨鱼皮鞘的单刀,让我再试试。因为最初学练刀时就拿这把刀练过。我又试练了一遍,先生接过刀拿着刀用指弹弹说:“这把刀较轻,但钢口很好,能砍动铁,砍骨头更不费劲!我闯江湖背的就是它。要讲上阵实用还得是快马轻刀,-这话不假!这把刀是吃过人血的!"不怪先生说这把刀钢口好,它是经过验证的!它是一件纪念品,因之先生才特别珍惜它。这无疑是件物证。根据上述四点,人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吧? 
马祖仁、何秋扬文谓“前清宣统末年(1909年)公复来京,在东城总布胡同,联合同道刘公殿臣、耿公继善、祖公万昌、王公俊臣四位先生共组尚武学社。成立三载,授徒多人。尤以靳振起先生成绩最佳,后收为门下。"其后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特邀请尚公赴南京任教。尚公未去,后让靳代之去馆,任教多年。 
1914年,在北京西城受壁胡同成立陆军武技教练所,任教官三年,其间以丹田气打制伏双跺子马某(详见前述)。其后先生就在西直门内南小街弥勒院庙内授徒,人才倍出。像刘文治、许笑羽等师兄都是个中佼佼者. 
民国十四年 (1925年)天津王锦文等廿余人来京聘请先生到天津设形意拳研究社。后改名振华武术社,教人甚多。民国廿六年(1937年)北京社会局承办国术教员讲习会,分通臂、太极、形意三组学员,共二百余人,形意占一大半。特聘先生为形意拳史教授.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5 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先生从天津回京后 ,家又迁到北新桥十二条辛寺胡同一关了门尼姑庵中居住,闭门授徒尤多,作者就是在这里从师学艺的.这时先生已古稀之年了,老人家仍是宝刀万不老。前言谈过有些来访者逞能,被先生一五降服。先生老而弥健,特别是偌大年纪仍然是意到身随,沾之即发,给我们后学人于无言中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下面仅将在就学期间所目睹和身受的一些情景略述,供同好们分享,共受教益。 
一个暑假的夜晚 ,作者和先生在辛寺庙里院中乘凉,先生坐在院前殿后约三尺多高的石阶上,两脚悬空着.因天气热先生敞着小褂露出突出的肚子。我知道先生的肚子不怕拳打脚赐,便好奇地用手摸摸,想知道平时是否也是硬的.这一摸先生便笑着说:“这肚子你若打,不但打不动,还得把你打出去.经曰:‘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显奇能,嘛!来,你用拳头试试!"这样一说,我就更想试试!于是后退一大步,然后弓身进步猛出右拳打先生小腹,只见先生笑着鼓起小腹,我就像被一个威力极大的皮球把我弹得身体向后仰起,倒退四五步远才收住脚。而自己这拳打在肚子上好像很软,当在被弹的霎那间又变得很硬很有劲,我打这一拳屈不算重,以体重加拳的冲力,起码也有三四百斤。俗话说:“千斤从脚起",词是先生双脚没着地,而是悬空着,悬空着的两脚,怎能有根?如果只*两小腿勾扣阶又怎能勾出这大劲来!?一般*上体前倾,腰脊用力,但先生的上体却丝毫未向前倾动,却将我的身体弹出四五步远,岂不怪哉!这倒是哪里的劲?又怎么发出的?可惜当时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高妙之处,故未作追问。现在意识到个中有奥妙,惜乎为时已晚!已成今世难解之迷矣! 
一次我们几个小师兄弟在院中一个个接连在先生坐的椅子前面练动作、套路。大家习惯地练完后站在先生身旁 ,听听有没有什么说教。一般先生说话很少,因之大家练完了就往身后一站去休息。大家都年轻,有些孩子气,虽然都不说话,但难免你捕我一下,我还你一手地这斗着玩。先生耳音稍背,一般不理会,但大家斗得放肆些就让先觉了,先生也是一时兴起,既不回头张望,也不出声询问,突然一个“凤凰旋窝"围着我们几个人疾如旋风似地兜了一个圈子。先生这一突然行动使我们既意想不到又恍惚如幻影,似见又未看清。大家正在惊诧间,先生却带着孩子般的嬉笑坐回他那椅子上,还在看着我们。这一举动竟引起大家齐声惊笑起来,有的还鼓掌跳起来。先生平素一向庄重严肃,不苟言笑,今日先生特别高兴,而且作了个平时根本看不到的有如风驰电闪般地环形身法,令人分外振奋。当想到先生已古稀之又有二之年,有此精神和身法!怎能不为先生的高超技艺和矫健身法而腾欢,这般师徒情谊深挚难忘。虽事过几十年,犹历历如在眼前! 
一次我和李明师兄陪先生上街,从西四归来。欲穿过隆福寺庙会,抄近道奔十二条门辛寺胡同回师家。先生因好清静,不耐庙会摊贩杂耍之类人声嘈杂,临近隆福寺南门,便告诉我二人说:“庙会太吵闹,不要留恋,快点过去!”我俩应声就紧跟先左生身后,挤入人群中头几步还能看见先生在引路的后影,只见先生一塌身,左转右闪,行进很快。我二人也放开脚步,加速追赶,但是没走几步就再也看不到先生的身影。我俩便着了急,慌忙地紧紧追赶,又不好横冲直撞,怕碰了老人和妇女,就这样越落越远。连忙带急,不觉汗出,待到北门已是汗如雨下。却见先生是有意难难我俩。大家都知道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论灵活、敏捷是老不如小的,可在这次赶路中却不得不承认,却是少不如老!而且相差悬殊!可见先生真是老当益壮,而论步履、身法更是过人之甚。 

(5) 

记得先生教我连环刀时,发生过一次令人叫绝的插曲。那天是先生在屋内先拿竹刀教我划路子,划了两遍我就能全套重练下来。先生看我学得这么快,一高兴又接着讲刀劲,我又遵照着先生的教导练了练。这一练先生更来了兴致,竟从南墙上摘下那柄绿鳖鱼皮峭的单刀说:“这把刀钢口好,又称手,也沾过血,是我当年闯江湖,保镖访友时所用!"说完这话,抽出刀来,在屋内就练了起来.先生教弟子们练器械时,除了长器械的牵路外,一般都在室内教。但在教练之前,首先要讲讲练器械的戒条:“必须眼和意一定要走在家伙之前,做不到这点,你就没资格练家伙!"这一戒条给我们学练器械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乃至运用有尺度,安全有保障。先生在屋内练真刀确有很大难度,刀走风生却毫不触及室内的人和物。起初这样放到地练,我很耽心,稍后看见刀像有眼睛一样,毫无碰人和物的可能,很是敬佩。先生练到败步反劈刀,接着就是一个转体回身反劈刀,正在先生转身背朝里屋门时,突然年方十二三岁的师妹尚芝蓉从屋里急匆匆地向外跑出!先生转身刀即将劈出,而芝蓉这时已到身前,我不由得惊叫了一声,这时先生上体已在转,一眼看到芝蓉,不由“咳!"的一声,臂虽抡下而刀柄却被先生翘着的手腕嘎然锁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真是眼见意动力到,欲止则止。这是何等的精湛功夫!实是令人肃然起敬,正是“神来意外,艺更惊人!" 
作者:望展维 2005-11-5 13:45 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李文彬先生形意文集 先生常讲:“练形意有三乘功夫、三步练法的不同阶段,又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当时我还不理解,当我锻炼将及二年时,将套路中的八式拳练得精熟,觉得式式都能发出劲,使通体上下内外有一种既舒畅又完整的痛快劲,只要一动周身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内涵劲力;又好像身上有好大好大的力量无处发泄。先生看到后,高兴地说:“你的刚劲出来了,三年才一小成,你还不到二年,进展够快的!就这样干下去吧,有出息!"那时我刚上中学,在校住宿,每逢星期六回家,必先到老师家和师兄弟们见一面,也练练一般的旧学。中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是先生睡子午觉的休息时间,我则十二时半到师家,先和师娘说会话,然后就开始练功,等身体见汗了,劲也抻出来了,这时先生也睡醒了.一周功夫的进展在这时就让先生痛快地检查一遍,真是越练越起劲,先生也越看越高兴。这时是我饱受教益的良好时机。我从师年限不多.又较晚,而学的技艺却比较多,就是缘于这时间别的师兄弟都不去,却成了我偏学技艺的大好时机. 
当先生说我刚劲打出来之后,又过了约百余日。一天还是在先生午睡后,我在院中己练得汗流浃背,看见先生起来,便走进屋内接着又练了一番。先生看到又有猛进,高兴地站起来,走到我身边问道:“知道这劲怎么放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先生伸出手来往我身上一放,我便身不由己地飘飘然撞到南墙挂着的几条枪的枪杆子上(先生用的枪都是在枪杆系着个绳套挂在墙上,是为了避免杆头着地返潮生虫或腐朽),“咕咚!"一声,竟惊动了在里屋炕沿上做针线活的师娘,老人家大声喊着:“你可慢着点,可别打坏了!"我连忙向师娘摆手,意思是说您别管,更不必担心.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学习机会!师娘这一声,先生也真的怕打坏了,就停了手。可我却着急了,因为我还没弄明白这是怎么个劲。便连忙说:“老师!您再打我一下!"先生笑了笑,往我前胸又一摩挲,这回却把我放倒到*西南墙角的床上去,免得我再撞那挂在墙上的枪杆子。这回摔得舒服,手沾到身上既未疼,又未觉得有什么冲撞力,却让我这个百十多斤的身体拔地而起,忽悠地一下,就躺到那木床上去。先生发的这种劲,既不是推,又不是撞,更不是打。可这劲打在身上却很突然,像一股电流在身上一划似的,就使我整个身体像突然遭到凶猛的巨浪拥得飘然而起又飞身而去!不怪孙禄堂先生形容这种劲叫它“划劲。"又好像只是在身上一摩挲,人就飞身而去,所以孙先生又叫它“摩挲劲"。尚先生教时就告诉我说:“这就是形意拳中独具特长,其它拳种都没有的打起落如水之翻浪的‘翻浪劲。"当我尝到这一高超的劲力后,激动得欣喜若狂。可惜的是在这狂喜中竟不够冷静,乃致漏掉对“手臂变劲不变形而使我改变方位被放出老远"这一神奇技法奥妙处的理解!后经若干年,再回顾自己所学过的技法加以深究与探索,方知这变劲不变手的劲力之高超和神奇!又经几十年的磨确才略有领悟!回首往事心潮起伏,令我深切怀念尚云祥老恩师的师德之重与传艺之恩!赤诚育人,倾传绝技乃至德艺双传发扬光大。 
尚云祥先生年过七旬时还说:“我若再有三十年阳寿,我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武林界人士听了这话感到非常奇怪。人们都知道“人老不讲以筋骨为能",为什么尚先生老了还要讲筋骨之能?特别是尚先生一生专工形意,在技法堪称一代大家。可为什么人老功成还不见他着重练柔、化劲、而偏偏强调练刚(明)劲呢!其中是有深刻董理的! 
尚先生说有些人练形意不懂刚劲的作用,甚至不会练刚劲。这就无法求得用形意劲发人的真本事。没有刚劲的功底.不仅想发不能放,就是借力而发,也发不出理想的效果.所以练形意必须先练好刚劲。怎样才算练好了刚劲?人们常以“更打硬进无遮拦"的技法来衡量,看是否练到不借惯力,不借他为,沾着就有,想打就能放的发人真本领。有了这疾用骤发的迅猛刚实发人的爆发力才算练好了刚劲。有了这个本钱,才能再追求柔劲和化劲的训练和应用,因为柔劲和化劲的取得绝不像有人说的那样不必练刚劲,采取分阶段单趟去练所能求得的。练刚劲与练桩功一样练则增益,不练则减弱。如果丢掉刚劲,事实就是放弃发人本领的提高,就等于丢掉了根本,甚至会把多年心血所得功夫丧失掉!所以在追求柔劲和化劲过程中不但不能丢掉刚劲,而且还要以它为本。只有把刚劲真正练好,再从缓动遂发、沾身纵力中去找柔(暗)劲,以至柔极自化,周身灵通,哪沾哪有,则不意而发的化劲亦可逐渐得之。这就是尚云样先生所论劲法的进阶。必以刚明为本,借以会通柔化来完成功夫高深造诣。 
上述尚云祥先生轶事,都是作者听老先生亲口所讲和亲身经历。无一不反映尚先生武德高尚,赤诚育人,对技艺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每一个理论或技法,尤其是高超难解的绝技,没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加以验证是绝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合的。如果广大形意拳爱好者通过本文能对武学的探精抉微或有认识,则写本文之愿足矣! 
值此老恩师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仅以此连载文章做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