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曲背景音乐:朝鲜战争的真实起因以及后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0:40

朝鲜战争的真实起因以及后果


  
    1、在解放战争末期,美国政府对蒋介石政权已经彻底失去信心,认为中国应该改朝换代了。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所有国家驻华使馆人员皆闻风而逃,唯独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留了下了,他是受美国政府之令尝试和即将诞生的中国新政权进行接触。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二战主要战胜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能够继续和中国搞好关系,美国将会受益非浅。



  2、斯大林当然是特别不希望中国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有任何接触,最好是能够让中国与西方社会为敌,把苏联作为唯一的依靠,充当苏联的孙子、炮灰和卫星国。他知道毛是一个十足的中国农民,在国际政治方面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低能儿,于是就开始把毛玩弄于掌股之间:

  A、唆使金日成侵略南韩,在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五年,人们享受和平还很短暂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突然打破国际公认的划分南北朝鲜的三八线,进攻南朝鲜,并且长驱直下,几乎灭了南朝鲜。当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准备军事干预时,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完全可以一票否决,可是偏偏到了投票的关键时刻,苏联代表却“因故”缺席,故意把联合国军放进朝鲜。

  B、唆使中国出兵朝鲜,满口答应中国一旦出兵,苏联立刻提供强大的空军支援。可是等中国三个军的首批部队进入朝鲜后,却又说要顾及到和美国的关系,不便派空军参战。联合国军的组成是美国、希腊、法国、埃塞俄比亚、丹麦、哥伦比亚、加拿大、英国、泰国、瑞士、南非、南朝鲜、菲律宾、挪威、荷兰、新西兰、卢森堡、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比利时,中国出兵朝鲜,等同于宣布自己完全投靠苏联、与世界为敌。

  C、中国出兵后,联合国马上讨论决议,定义新中国为侵略者、并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进行严厉谴责。苏联仍然可以一票否决,可是苏联代表却又在最后投票时“因故”缺席!致使该决议顺利通过,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背上侵略好战的骂名,在国际社会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同西方接触的大门被彻底关闭,失去了国家发展之良好国际环境达几十年之久。

  D、第四次战役后,联合国军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倾斜。可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又开始忽悠毛泽东,要志愿军发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把美国人彻底赶出朝鲜半岛。毛泽东被忽悠得脑袋发热,指示发动第五次战役,结果从36线到38线,志愿军被打得损失惨重、溃不成军。

  E、斯大林提供给金日成的武器全是苏军的现役装备,而且是免费的;提供给志愿军的武器全部是苏军的淘汰装备,而且是高价的。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农民饿得啃树皮、吃泥巴,苏联却趁火打劫、逼迫中国偿还沉重的抗美援朝军火债务。



  3、朝鲜战争所形成的结局:

  A、斯大林的如意算盘几乎全部实现,苏联成为最大赢家;

  B、日本和台湾也是大赢家;

  C、美国虽然付出了4万4千名士兵的生命(阵亡36000,失踪8000),但是通过朝鲜战争牢固建立了美、日、韩、澳、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亚太军事同盟,一个北美国家居然牢固掌握了亚太事务的主导权,数十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国家利益,也是一个大赢家;

  D、金日成又被打回了战争起点,平手;

  E、中国成了唯一的输家,而且是大输家。一是拖延了台湾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一拖就是半个多世纪。用唱戏的话说就是,这个气口断了。断就断在朝鲜战争。到现在,台湾问题的“气口”能不能接上都成了一个问题。二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北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把中国和苏联都拖入泥潭,而苏联作为共产国际的老大,一方面以一种命令的姿态指挥中Gong和朝鲜进行战争,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跟华盛顿擦枪走火。中朝相比,显然朝鲜更不具备打一场战争的实力,因此,中国人出人,苏联出装备,去朝鲜打仗,就成了“朝鲜战争”的一个奇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从连年战争中缓过一口气,正是百废待举的时候,朝鲜战争每年花掉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举一国1/5的财力进行一场战争,其残酷性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中国还因为苏联的援助而背上了一身债务,到50年代末仍未还清。这对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中国参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尽快加入联合国,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更加脱离了国际格局,加入联合国的梦想一拖就是20多年。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中国在战争以后的几十年里的荒谬和闭关锁国状态的形成,几十年光阴白白浪费了。



  4、对主流错误观念的批驳:

  A、如果不出兵朝鲜,美国就会入侵中国、中国就可能亡国、中国就没有和平环境

  其实,所谓的“保家卫国”只不过是为了出兵朝鲜假托的一个借口而已。美国如果试图侵略中国,早在解放军渡江之前就应该来了,何必等到新政权成立,有了国际上的盟国后再来?二战美军1100多万军队,二战后只有50多万军队,有这样的侵略么?而且,朝鲜战争之前,美军在朝鲜是没有驻军的。

  早在美军参战之前,毛和斯大林就已经预见到美国即使参战,也不会以中国为目标,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中国领导人的的误判,只是判断美国可能会派遣日本陆军部队参战,而没有想到美国兵直接参加了战斗。战后李奇微将军的著作中也提到,这场战争来的非常突然,美国的准备也非常仓促,甚至连国会的必要讨论都没有完成就直接进入了战争状态,所以,说美国人意在通过朝鲜半岛侵略中国,完全是自欺欺人。另外,第五次战役美军全线反攻,把志愿军击溃至38线时,是美国人主动停止了攻击,因为他们认为即使把志愿军赶出朝鲜,所取得的政治利益也不大,不值得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士兵生命,并通过国际人士向毛泽东转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俩家不应该打仗,苏联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事实上,在朝鲜战争以前,美国政府一直在想办法和中国新政权进行接触、试图建立关系。

  再者,从1945年后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形势来看,全世界殖民地国家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向独立,从二战胜利到现在,全世界新增主权国家多达80多个,未见任何一个国家丧失主权或亡国,为什么偏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二战五大战胜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就会亡国?这种论点简直是荒谬无比!

  B、出兵朝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令世界尊敬

  完全是无稽之谈。朝鲜战争只不过是把美国人打回38线,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朝鲜战争了;而越南军队却把美国人彻底打回了老家,美国承认越战是一场完全惨败的战争,今天的美国人提起越战还能感觉到明显的切肤之痛。那么请问,今天的越南国际地位高吗?越南军队的国际地位高吗?听说过世界上有谁会害怕越南军队吗?

  有人津津乐道于美国人自己的那句话:“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战场上和一个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战争”,认为这是美国人服输的表示。实际上,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奥玛尔.布莱德尔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他的原话是,假如因为朝鲜战争,“我们就打入中国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段话被故意断章取义了。美国人是认为朝鲜战争所付出的代价,与它能够得到的政治利益不成比例,所以是错误战争。

  由于志愿军装备落后、战术落后,所以整个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官方承认的牺牲人数为36万,外界估计在36到70万之间,其中正团以上干部187人、师以上24人、军以上干部6人,包括20军后勤部长喻求清、39军副军长吴国璋、后勤部副政委邱世清、67军代军长李湘、23军副军长饶惠谭、20兵团保卫部长冯建屏、50军副军长蔡正国,被俘人员最后仅1/3回到了国内,创下解放军历史上最惨痛的损失。随着战争的延续,毛泽东对志愿军的歼敌要求也不断降低,只要能一次全歼美军一个整编连即可。实际上,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一次歼灭美军一个整编营都很困难,自己却是稍不小心就会整师被歼灭,战争进行到后期,志愿军整个部队普遍弥漫正悲观失望情绪,不想再打下去了。从国际军事界研究、评论和不少美国韩战老兵回忆录来看,他们除了佩服中国军队勇敢、不怕牺牲以外,并没有任何再值得他们称赞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军队得到了联合国授权、他们是在抗击金日成的侵略、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有正义之师的名衔;新中国则是在联合国决议下背上了好战者、侵略者的骂名,不是国际地位提高,而是国际地位急剧降低、名誉扫地!一直到今天,中国还在品尝这颗苦果,任何国家搞发展,国际社会都能理解;惟独只要中国稍有发展,国际社会就一片“中国威胁论”的叫声,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发展环境。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对朝鲜战争的十点反思

一、对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清醒认识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美苏对抗,爆发的起因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头脑发热,怀着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政治和军事冒险。苏联本来没有资格冒险,因为它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美国,而且二战中失血过多,这是美军仁川登陆后苏联不敢直接出兵的原因,也是中国参战初期苏联不敢派空军的原因。基于朝鲜战争的这种政治本质,中国是否参战就应十分审慎,应该从一种明智的外交战略出发作出抉择。遗憾的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年,中国的最高层就选择了所谓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战略对抗的苏联一方,这是一年后参与朝鲜战争的政治前奏。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朝鲜军队开始溃败,苏联对中国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中国接纳北朝鲜的流亡政府,苏联自知在朝鲜问题上失算,没能进一步只好退一步,让出朝鲜半岛。出乎苏联意料的是中国替它出了头,帮它维持了战略对抗的均势,因此,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但是由于专制政体的愚蠢本性,苏联10年后疏远了中国这个重要的政治盟友,20年后,精明的美国开始和中国亲近,三大国聚散离合的历史经历表明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二、中国是否受到直接威胁
  接到准备参战的命令,部队基层是不大情愿的,官兵的思想具有农民特征,在本国为土地革命牺牲,积极性很高,去外国为别的国家打仗就没有动力了。最高领袖提出了一个很有鼓动力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前半句是真,后半句为虚。美国当时既没有入侵中国的实际计划,也没有入侵中国的远景规划,中国出兵时,美国飞机对鸭绿江对岸的目标肆意轰炸,却唯独不炸江上的桥梁,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这一点予以提及。事实上美国严格遵循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把它作为美苏对抗的一场热身赛,美国决不希望有第三国参与这场热身赛。
  美国的错误在于没有遵循有理有节的原则,想再进一步,独占朝鲜半岛,在战略对抗中压苏联一头。如果它恢复三八线后止兵,在政治上、道义上收获已经很大了,军事上因为歼灭了北朝鲜军队的主力也很安全。
三、战争目标定得过高和外交失误。
  二次战役后英法领着一些国家斡旋和谈,中国领导层提出了谈判条件,涉及中国利益是两条: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席位、美军退出台湾海峡。二次战役虽然推进到了三八级附近,但美军主力未损,这时提出美国在近乎战败情况下才能接受的条件,无疑是太高了。
  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三人委员会(由印度、伊朗、加拿大代表组成)提出了和平方案,其中包括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以及台湾地位问题,符合之前中国所提条件,是中国名利双收的最佳时机。对此和平提案美国同意,中国政府却复电联合国表示很不满意。为什么还不满意呢?这就得说到中国参战的战争目标了。
  至于中国参战的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斯大林和金日成的冒险空想达成实现,解放朝鲜半岛,压美国一头。打完吃力的第四次战役后,最高领袖还讲:不消灭美军几个师,它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这反映出领袖对朝鲜战争的实质仍无清醒的认识,对美军的实力与长处仍无切实了解,在战略上仍然盲目乐观。主导领袖思维的是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压倒资本主义,中国内战的红色胜利在朝鲜应该同样能够复制。
  英法等国家斡旋和谈,和平提案对中国十分有利,简直就是自愿和中国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的决策层却把统一战线拱手送给了美国。之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指责中国侵略的提案,号召组成联合国军到朝鲜与中国作战。拒绝对自己有利的和平提案使中国在法理上处于被动境地。
  两年多之后的停战协定既没有谈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也没有谈台湾地位问题,可以说,后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是不谈中国政治利益的抗美援朝。
  就原和平方案扯皮时中国政府主张不恢复38线,到后来重开谈判扯皮时中国政府又主张恢复38线,原因是攻守之势已经易位。最后停战停在了实际控制线,控制线突出38线以北5000多平方公里,突出38线以南2000多平方公里,这是两年多寸土必争的结果,是东西方阵营实力差距的表现。
四、三八线的实质和第三次战役
  三八线表面上是美苏对抗的分界线,实质是一条战略平衡线。中国能够把苏联失掉的这条战略平衡线恢复过来,已经很不错了,而要逾越这条线就超出了自身力量所能达到的范畴。
  13国和平提案通过后,中国政府声明反对,最高领袖改变了原定的志愿军休整2个月的计划,决定打一场废除三八线的政治仗,此即第三次战役。这在军事上不明智,在政治上更不明智,看不清三八线的实质表明最高领袖看不清世界战略格局。
  第三次战役占领的土地在第四次战役中大部分得而复失,重城地得失而没有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注定保不住到手的城地,第三次战役违背了内战时期宝贵的作战原则。
  第三次战役引来东方阵营的一片叫好,其实在军事上并不实惠,在政治上则是一场败仗,它强化了盲目乐观心理,促使中国决策层拒绝了宝贵的和平方案。
五、违反“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是抗战时期创造出的一项很好的政治军事策略,统一国家之后,应该发展成大的国家政治军事策略。如果在第二次战役后止兵,朝鲜战事结束,中国获得的政治军事利益已经足够,付出的伤亡不到最后实际结局的四分之一,物质上的消耗也不大,尤其是在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中将获得一个更适当的位置。
六、对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缺乏认识。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对是否介入战争,尤其是介入的程度应该老成持重。中国的军事统帅和政治统帅却没有表现出老成持重,彭总在商议是否出兵的会议上说打烂了就当新中国晚成立几年,最高领袖在杜鲁门发出核威慑之后丝毫不以为意。在战争消耗越来越大之后,兵力上要轮番作战,经济上要一切为了前线,还动员人民捐献,以卫国战争的消耗来打一场局部战争,很不明智。想当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急令中共全军北上牵制日军,中共领导层抗命不从,因为服从就会打光手中的武装力量,一贫如洗了。如今苏联并不奢望中国出兵,中国不仅出兵,而且要以举国之力大打,当了家忘了苦日子,有资格挥霍人力物力了,是为忘本。
七、对自身短处和敌方长处认识缓慢
  对于中国军队的优点参加朝鲜战争的各国军队都有所赞誉,本文既为反思,则只谈短处。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中国军队的弱势主要表现为三点:打击能力弱、机动能力慢、后勤补给贫乏。第二次战役中国军队对美军基本达成战役合围,却不能大建制吃掉美军,原因就在于已经咬住的不能尽快吃掉,相距不远的无法追上咬住,前两项弱点尽显。第三次战役时中国军队距后方基地已远,后勤补给贫乏的弱点也显现出来,部队只能打7天,7天后则呈强弩之末。而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上的弱点被敏锐的里奇微查觉到,中国军队被动地投入到事实上由美军发动的第四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作战,中国军队打击能力弱更加突显,8个团围攻六千人的美法联军,付出不小的伤亡仍不能吃掉对手。砥平里作战表明中国军队不可能大建制消灭美军,而这一点中国的政治统帅和参战的主要军事将领在第五次战役后才认识到。
  至于美军的长处则正好相反:打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后勤补给充裕。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反击,中国军队有的军打阻击几天就撑不住撤下来,能撑下来的军战后要补两万新兵,伤亡之大可想而知;美军一旦形势不利,跑得很快,步行的中国军队追不上,一部美军如果被困,临近美军救援迅速,中国军队无法致敌于死地。面对经常饿肚子、省弹药的中国士兵,美军却是吃穿不愁,弹药充足。
  回顾国内战争,那句总结语“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加大炮”非常不妥,国民党军那几百架飞机、几百辆坦克散在广阔的国土上,每个战区能有多少?每次战役能有多少?国民党军说白了也是小米加步枪,而且到了三大战役米也不够吃了。面对新的对手,老的经验不灵是很自然的,只有尽快认识新对手的特点,才能在新的战争中少损失,多受益。
八、轮番作战问题
  轮番作战是对伤亡过大的因应,原有部队因伤亡无法继续作战,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需要投入比原有更多的兵力,于是不得不持续派兵。国内战争时期不可能轮番作战,条件不允许,也没打过消耗那么大的仗。朝鲜战争中伤亡过大说明战争消耗超出了本国对局部战争的负担能力,轮番作战的本质是国家以全面战争的投入来参与一场局部战争。轮番作战的最大弊端是新部队不熟悉对手的特点,不熟悉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在作战中导致无谓的损失。
九、第五次战役问题
  第五次战役是一场败仗,是一次不该发动的战役。战役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歼灭美军几个整师”,战役目标就定错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战役的经过几乎是第三次战役加第四次战役的翻板,战役的第一阶段主动进攻,结果和第三次战役一样,占了城地,没歼灭对方多少兵力。第二阶段是再次进攻后转入防御,这回又吃了第四次战役那样的苦头,面对具有优势火力和机动力的美军反击,损失超过了第四次战役。美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却显得成熟,先以迅速的撤退消耗中国军队的粮弹,再以快速有力的反击杀伤对手的有生力量,连横城反击战那样的机会也没给对方留下。
  三兵团180师的折损是发动第五次战役的直接恶果,折损180师主要责任在三兵团指挥部。三兵团是轮番作战的新部队,兵团司令王近山对朝鲜战争的特点没有切身感受,拿着国内战争时的经验来指挥作战,尤其要命的是骄傲自满,战前满不在乎地说:就美军那点兵力,还不够一场淮海战役打的。180师的厄运是撤退命令晚下了24小时造成的,在战场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三兵团的指挥层对美军反击的快速性缺乏心理准备,在收拢部队问题上紧迫意识不足,如果保全部队的弦绷紧点就能早下命令让180师回撤。另外命令180师掩护兵团伤员撤退的命令语焉不详,也有渎职之过,命令“就地”停下掩护,毫无军事专业性可言,180师一“就地”就蹲在了汉江南岸,后来渡江北撤时江水上涨,仅被急流冲走的就有600人之多,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三兵团的这一命令也加以提及。
  第五次战役的另一后果是战线被美军北推,战役停止线在战役发起线北面一段距离处。
十、运动战、阵地战问题。
  在国内战争中适合打运动战,因为解放军的机动性优于国民党军。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打运动战却显得吃力,原因就在于美军机动性强于中国军队,在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里中国军队抓不住美军主力,多次证明了这一点。运动战不好打,阵地战就成了或许可行的选择,如果第四次战役后,以增加后的兵力打阵地战,损失会小些,消耗美军的兵力会多些,还会在三八线以南保有一些土地。
总结: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四个层次解析朝鲜战争
  伐谋:有人著长文论述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受益最大,锻炼了军队,改善了装备,赢得了苏联的援助,提高了国际声望。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中国是兵法的故乡,军队已经锻炼了20多年,美军对八路军的战术也高看一眼,斯大林对中国的将领也佩服之至,这样的军队少参与一次战争就不能担负国防了?如果中国接纳金日成的流亡政府,苏联在退后一步的情况下能不倚重中国?156个工业项目能少一个?一批批的军事装备苏联会不舍得?事实上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反而让苏联有所顾忌,在海军装备的输送上颇显吝啬,肖劲光去苏联商议海军军购,给周恩来发电“他们给我们的是破烂”,周恩来复电“破烂也要”,而同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海军军售却很大方。苏联给中国的破烂岂止是舰艇,在北朝鲜已经安全的情况下,苏联供应中国的T34坦克是二战中用过的,上面弹痕明显。如果中国像印度学习中立外交政策,不但苏联忙着给东西,西方国家也会来示好,国际声望想不提高都难。朝鲜战争中印度在东西方集团中奔走调停,颇受器重,也为日后印度两头吃打下伏笔,这个好角色中国更适合担任,只是由于中国积极参战而让印度拣了便宜。
  伐交:第二次战役后的外交斡旋非常重要,如果伐交成功,中国就能在政治、军事上达到利益最大化。可惜中国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袖犯了左倾幼稚病,错失了这一伐交良机。
  伐兵:如果在第四次战役后遵循局部战争原则,放弃运动战,选择阵地战,在军事上将多得而少失。
  攻城: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是典型的攻城。事实上指挥层还策划了第六次战役,由于对手的防御日益坚固,再发动进攻会导致更大的伤亡,所以未付诸实施。是无法承受的伤亡让领导层改变了参加朝鲜战争的初始目标,作出了现实的选择。
  最高领袖在内部曾说过一句实在话:朝鲜战争和美国打了个平手。在50多年后的今天,还因朝鲜战争的“胜利”而沉迷于民族主义快感的人应该多想想那些无谓牺牲的中国士兵,他们是战争最基本的承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