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黄晓明删减视频:拿什么描绘你,我的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5:01

拿什么描绘你,我的亲人

——作文评改记录

许 鸿 宾

作文题目:仿照《一双手》的写法,通过一件物品或身体的某个特征来写一个人。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设题原因:《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林业工人张迎善在植树造林工作是的突出贡献。文章原是作家姜孟之写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一篇精美的散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还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介绍到国外。取得这么大的成功,秘诀在于:文章没有直接介绍张迎善的工作实绩,而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通过“一双手”与林业工人所做工作的密切关系做文章,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这种写法,既实用又易于掌握,所以决定让学生练习一下。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几个典型问题:

例文一:

奶奶

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不在我身边,一直是奶奶照顾着我。我以前总是嫌奶奶的唠叨很烦人,后来慢慢长大了,我渐渐理解了奶奶的唠叨……

那天中午,我刚出屋门,看见院子里站着一个人,蓬乱的头发,灰黄色的面孔,衣衫褴褛。他的手里拖着一个乌黑的麻袋,里面好像装着一些硬邦邦的东西。看见了我,他的眼里闪烁着泪水,用颤抖的声音说:“行行好吧,家里穷,没钱给孩子买本。”看着他满脸的悲伤,我不禁想哭,飞也似的回到屋里,急匆匆地从存钱罐里掏出钱。奶奶看见了我,赶忙追了上来,立刻制止了我,把钱要走了,并向那个人发出警告:“赶紧走,不准再来这里!”那人垂下头,无奈的离开了。我多么恨奶奶,觉得她是一个无情的人,从来都只是想自己,从来不会去关爱别人。

直到那一年,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电视上频频播放灾情。我惊奇地发现,奶奶的眼里闪烁着泪水,灯光照在她的眼睛上,多么清澈呀!再看她的脸,全是愁容。她的嘴里一直念叨着:“可怜的人呀……”原来奶奶也有心软的一面,也有一颗怜悯之心。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奶奶是个吝啬的人,如果碰到出钱的事,她还会露出无情的那一面。你看,每次吃饭,她都不会剩下一点,即是已经很撑了,也要坚持把饭吃完。我说这样对胃肠不好,但她想的却是“倒了多浪费。”直到有一天,她第二天接着吃头天的剩饭,结果大病了一场。

“捐款了,捐款了,给灾区捐款!有钱捐钱,没钱捐物!”大喇叭上吆喝着。奶奶听见后,扭头回屋拿了300元钱递给了村干部。我疑惑了,不知道她咋会这么果断。后来奶奶告诉我,原先那个乞讨的人年轻力壮,并不值得可怜,现在灾区的人民遇到这么大的灾难,怎么着也要帮他们一把。我明白了,奶奶并不是无情的人,只不过她同情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张文佳)

点评:用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常规的写法。这种写法简便,易操作,但“科技含量”低,线索不明显,感染力也不会很强。本文通过“赶走乞讨者”和“为灾区捐钱”两件事来表现奶奶的特点。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两件事不是孤立平行的,而是含有对比关系,从而将文章的内容锁定在“奶奶是无情还是有情”这个问题上,避免了主旨的分散。

尽管如此,这篇文章仍然不会得高分。因为它只是“写一个人”,却没有“通过一件物品或身体的某个特征”,不合乎作文要求。

例文二:

星辰点点

“今晚我不想回家,不想回那个可怜的家!”

我抹着眼泪,拖着沉重的脚步,徘徊在夜幕下,伤心地自言自语。

没有月亮的夜晚很黑,加上星辰的装饰,更加显得凄凉;时不时袭来阵阵凉风,我不由得颤动了一下。身边那条低洼的流水,似乎在同情我心中无限的委屈;那风中夹着的绿气,仿佛在抚慰我受伤的心灵。渐渐的,夜变得出奇地静,仿佛一切都窒息一般,我心中又浮现出刚才的那幕场景。

傍晚,我们一家三口围着一个圆桌有说有笑地吃饭,不大的小院到处弥漫着幸福的气息。吃完饭妈妈对我说:“强,你去把碗刷一刷。”我不屑地说:“男子汉应该顶天立地,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妈妈反问道:“男子汉连碗都不刷,又怎样顶天立地呢?”我俏皮地说:“我就不刷,你能怎样?”

这时爸爸插话了:“怎么能这样跟妈妈说话?没大没小的。”“我怎么没大没小啦,现在21世纪的新青年不都是这样?”“别太过分了,小心我打你!”爸爸的语气变得很严厉。“你打啊,你打啊,有本事你就打啊!”

“啪!”这一声令整个小院顿时寂静下来。爸爸那颤抖的手悬在半空,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热。“你竟然打我!”说完,我捂着脸快速地跑出了家,狠狠的关上了大门。我暗暗发誓道:“今晚我不回家,坚决不回那可怜的家!”

独自站在荒无人烟的田野,任风吹着火辣辣的脸庞,我静静的坐在地上,埋怨着爸爸的不对。随着黑夜的加深,我竟然一个人在地上睡着了。这时,爸爸因为我夜不归宿而开始担心起来,他对妈妈说:“不行,我得出去找找他。这深更半夜的,可别出什么事啊。”爸爸让妈妈在家里等我,他一个人走出家门:看这家灯火通明,就进去问问;看那头传来了狗吠的声音,就过去瞅瞅;一不小心被树枝划破了脸,他用手按住伤口,再去继续寻找。

也许是父子连心吧,爸爸终于在村外的地里发现了我,并迅速脱下外衣为我披上,说:“孩子,我们回家吧!”我此时看到父亲,不知是喜是悲,鼻子一酸,扑到父亲怀里痛哭起来。我说道:“今晚的星辰很亮,我们一起看好吗?”

就这样,我和爸爸两个人坐在田野里,一起遥望星空。我不由想到:父亲为我做的事,不就像天空的繁星一样多吗?(王俊强)

点评:标题中有“星辰”,文章首尾都提到了“星辰”,作者显然是想通过“星辰”来表现父爱。但要让“星辰”与父亲发生联系,何其难也;即使“父亲为我做的事,像天空的繁星一样多”,也缺乏说服力,因为文章主要是写一场父子冲突,并没细说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记叙文分“写人”为主和“写事”为主两种类型,本文显然是以“写事”为主,所以人物形象不鲜明,与作文要求相悖。文中还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因为洗碗这样的小事就会发生这么大的冲突,不合情理;我在村外地里,却知晓父亲寻我的情形,不合情理;见到父亲后,“我”浪漫地提议一起看星星,也不合情理。

不过,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的悲哀心情,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例文三:

身边盛开着的木棉花

“真真,给你一包速溶咖啡。”“哦,谢了!”

我冲了咖啡,喝了一口。坏了,没有放糖,真苦。

“偶的咖啡不错吧!看你喝得多享受,嘻嘻!”抬起头,她正对着我,一脸坏笑。

她就是张帆。虽然爱恶作剧,但大多数时候,她都是为别人着想的。前几天,天气变冷,教室门被老班弄得密不透风,导致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我就没了精神,动不动就想趴下。为了帮我驱赶睡意,她就让我喝咖啡醒脑提神。不过她故意不在咖啡里放糖,存心让我喝苦咖啡。她呀!帮人还不忘寻开心。

张帆不但古怪精灵,而且很善良。前几天,我们散步回寝室的时候,都已经辛辛苦苦地上到四楼了,但上楼梯转弯时没有走好,脚给崴了。我痛得站不起来。她先跑上五楼给生活老师请假,又把我背下了楼,扶我到医务室抹了药水。回来的时候,她还要背我上楼,我不干,她说:“别看我瘦,背你上楼还是不成问题的,来吧!”我说:“我怕你背到半路把我扔了,还是扶我吧。”我左手放她肩上,她右手搂我的腰,左手紧抓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上走。好温馨的画面啊!到了寝室,她气喘吁吁,脸通红,鼻子、额头都是汗,头发都湿了。我说:“累坏了吧?”她笑嘻嘻地说:“要是你背我吧,还有减肥的功效,可是我背你——瞧,我都快成麻杆了。”我们俩都笑了起来。

这就是张帆,一个古怪精灵的姑娘,像一朵美丽的木棉花一样,总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和温暖。(刘真真)

点评:本文的假借之物是“木棉花”,作者却未对木棉花有任何的描绘,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把张帆比作木棉花呢?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话说回来,即使描绘了木棉花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木棉花产地不在西平,人们对它毫不了解。

另外,她给你的是“速溶”咖啡,放不放糖是自己的事,干嘛责怪人家?“送咖啡”和“背我看病”两件事的衔接也不成功。

例文四:

妈妈的瑕疵

作文书上有许多描写妈妈的文章,都把妈妈写得非常完美,没有一点瑕疵。这使我非常羡慕,因为我的妈妈呀,哼!缺点可太多了。

比如说吧,从小到大,我的衣服都是爸爸洗的,妈妈几乎没洗过。对爸爸来说,他要照顾的孩子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每天早上,爸爸先做好饭,再喊我和妈妈起床;吃饭时,妈妈总是跟我抢,遇到她喜欢的菜,也不管我爱不爱吃,自己一个劲猛吃,从来不让着我。上初中后,别人的妈妈三天两头来学校,可她几乎没照过面,问她为什么不来,回答是太远,进一趟城很累!放假回到家里,我俩聊不到十分钟她就嫌烦了,嫌我说的净是学校的事,没意思。天啊!别人的家长总爱问孩子在学校怎样,我主动给她说,她还嫌烦!唉,好像我做什么她都会不高兴似的……

可是,尽管妈妈有那么多的缺点,我受伤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她,她的怀抱依旧温暖。那些完美妈妈虽然伟大,但没有我的妈妈来得真实。再想想,妈妈也有好多优点呢,这些优点足以抵消妈妈的瑕疵了。何况,她爱我,这是无庸置疑的。

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我的瑕疵妈妈。(邵涵)

点评:文中的“瑕疵”,无论上看下看还是左看右看,都是瑕疵,没法当成优点。莫非你真要张扬母亲的缺点不成?字数原来就不太够,修改后,只剩下400多一点了。

对《妈妈的瑕疵》这个题目,一般会有如下两种构思:一、表面上看写的是“瑕疵”,实际上是“优点”,从而达到赞美妈妈的目的。二、写了这方面的“瑕疵”,再写另一方面的“优点”,“瑕疵”为“优点”铺垫或蓄势,这实际上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两种构思,前者容易与标题相照应,应为首选;后者的“优点”部分可能会超出标题规定的范围,写起来有风险。

例文五:

那一堆乱七八糟的鞋子

月休了,我又大包小包的晃回了家;回到家,就看到那乱糟糟的房间,和那房间里鞋柜上摆得乱七八糟的鞋子。我仔细的瞅了瞅那些鞋子——大部分是女鞋,号码很大,肯定不是我的。唉!妈妈又买鞋去了。都这么多鞋了,还说自己没鞋穿。

晚上,我和弟弟到水果店里帮忙。爸爸去给爷爷看病,妈妈在店里一个人忙不过来。冬天的夜,很冷,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的疼痛。我让妈妈收摊睡觉,她不答应:“这才几点了,哪能收这么早?”我说:“都十点多了。”妈说:“你不知道,我和你爸每天都是快十二点才收摊。”我不听,恳求她说:“今天提前收吧。这么冷的天,你看街上哪还有人呢。”我一边说着,一边自作主张开始往屋里搬东西。那些箱子都好重好重啊!可是妈妈和爸爸每天都把这些箱子搬进搬出的,从来没叫过一声累。妈妈一边搬着东西一边对我说:“妞妞别搬了,回去睡吧,我一个人就行。”我坚持不走,弟弟也下手帮忙。微弱的灯光下,我看见妈妈踮着脚去拆挂在高树上的灯泡;凛冽的寒风中,我看见妈妈拿着大扫帚在打扫卫生。她的头发,不知是从早上一直没顾上梳还是刚被风吹的,很乱;皱纹,也在不知不觉中爬到了妈妈的脸上。常年在外面风吹日晒的,妈妈已经不再年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早上,我迷迷糊糊听到了阿姨的声音:“你怎么这么多鞋子啊?”接下来是妈妈的回答:“干这活啊,买双舒适的鞋子最重要了。”

哦,我知道妈妈买那么多鞋子的原因了。(霍一帆)

点评:从鞋子入手来表现妈妈的辛劳,想法很好,但鞋子跟妈妈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妈妈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鞋子?仅仅一句“干这活啊,买双舒适的鞋子最重要了”并不能解开读者心中的谜团。

例文六:

白发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时间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走了母亲那头乌黑的秀发……

我的母亲是一个将近四十的女人。她有着一双明亮而有神的眼睛,一头秀发更是像瀑布一样悬挂在腰间。

小时候,我一大早就要去上学。母亲为了能让我吃上热腾腾的早饭,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睡眠时间。

夜里,在灯光下,我的母亲细心地为我缝补书包带。书很多,书包很重,书包带承受不住这个重量,于是母亲给书包带缝上一针又一针,也缝上了她对女儿一点一滴的爱。

上中学后,我来到了文成,两个星期回去一次。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检查一下我的书包带。我知道,她希望我的书包能够装上更多的书,希望我能从里面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当我背起书包离开家的时候,母亲总是站在门口,看着我远去的方向,眼里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的秀发不再乌黑发亮,渐渐变得暗淡无光。当她在镜子面前梳头时,总是想尽办法不让我看到藏在发间的根根白丝。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母亲的秘密:她去理发店染发了。我大喊:“妈妈,不要染头发!染发有损健康的!”妈妈却笑笑说:“没关系,染染好看嘛。”我知道,妈妈绝不是为了好看而去染头发的,她是个特别节俭的人,很少为了自己的打扮去投资。她这样做,分明是为了掩盖自己为家庭、为孩子付出的辛劳。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妈妈,你放心吧!女儿记得你的辛苦,记得你对女儿的好。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用世界上最好最健康的染发剂,让您那一头曾经乌黑的秀发,依然像瀑布一样悬挂在腰间。(孟雯雯)

点评:作者想借“头发”的变化表现妈妈的辛劳,但第2、3、4段却偏离了“头发”。

例文七:

妈妈的手

那双手不是那么的光滑细腻,倒是有许多的老茧,摸上去,感觉很粗糙。是的,这双手有些难看,但它是却是我心中最美的手。

家里的什么事都靠妈妈的这双手,不管是洗衣做饭,还是挑水种田,它都能做。那手上一块块老硬的茧,便是最好的见证。妈妈曾给我说,我小时候,每到农忙,她就先把我放到姥姥家,再去地里干活,从大清早干到晌午错,简单吃些东西,再下到地里,一直干到晚上,然后再去姥姥家把我接回来。姥姥劝她,那么热的天,就不会慢些干。妈妈嘴里应着,第二天还是老早就把我送到姥姥家,老早就下了地。那手上的茧子,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出来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更感觉到妈妈的了不起。

虽然妈妈的手很粗糙,但是做出来的细活,却一点也不差。我和弟弟以前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亲戚朋友知道她手巧,也经常请她帮忙,妈妈从来是有求必应。妈妈说,以前家里比较穷,所以她什么事都抢着做,希望这样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所以她在跟我一样大时,便什么都学会了。

虽然妈妈的手很巧,但每到冬天来时,那手便会裂开很多的口子,还会流出血来。想想这些,我是既愧疚,又感到她的伟大。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让妈妈不再受苦,让妈妈的手不再裂开。(张莹杰)

点评:妈妈所做的工作,与“手”有极密切的关系;妈妈的品质和精神,也全凝结在这双手上。所以,通过描绘妈妈的“手”来表现她的勤劳,是非常贴切的。虽然文章的内容和语言都很平常,但作者知道着力渲染这双手的作用,可见悟到了《一双手》的真谛。

小结

这个作文训练的创意来自《一双手》。用“一双手”来表现一位林业工人在植树造林上的贡献,难度并不大,因为“手”与林业工人的工作密切相关。推荐同学们回味一下作家李森祥的《台阶》(见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这篇小说借“台阶”这个与农民的辛劳几乎不相干的“物品”,不但表现出了一位农民一生的辛劳,而且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位农民丰富的内心世界,结构复杂,意蕴悠长,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法均远远超过了《一双手》,非常值得一读。

作文录入:杨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