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炸裂打字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04:49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一直有联系,但几乎都是他联系我。我不主动联系他的原因很简单:我不确定电话那一端的他是否正常。

 

    大学时的他认真、有些执着、爱抬扛、热衷哲学。并无异常。直到毕业后的某天,他来电话神秘地告诉我,他的身份是“特工”,他“因执行特殊任务隐藏了很多年”。他要了我的车号,说备案后可不受任何限制的行驶。他庄严的不容质疑的语气差点儿使我信以为真,但旋即就被想笑不敢笑、想哭不敢哭的复杂心情刺激的如坐针毡。我意识到我的同学病了,而且是精神病。

 

    过了一两年,他来电话坦言自己患过精神病,但现在好了,并打算写本书,书名叫《穿越生命的历程》。我向他表示祝贺,并鼓励他将经历写出来。

 

    又过了一两年,他来电话,又变得不着边际。我嘴上敷衍,心里叹息。很显然,他复发了。

 

    最近几天,他频繁来电,内容时而真切,时而虚无。我不是精神科大夫,无从判别他的状况。但从他全天候的来电时间看,他应该仍在病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的病情反反复复,这期间我也曾试图联系他的家人,试图为他找北京的大夫,阴差阳错,均无果而终。

 

    在中国,像我同学这样的人士有多少?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这个数字是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四个省超过1亿人样本的调查结果,并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上。但遗憾的是我国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该数据发布后,很多人表示不相信。误会出在“各类”这两个字上。精神疾病不单指我们较为熟知的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还包括应激障碍、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等等,像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网瘾、酒精依赖什么的都在此列。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人常将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划等号,习惯用嘲笑的口吻说某某:你神经病啊。这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一码事,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畴,而神经病则属于器质性病理范畴。

 

    在现代社会,精神疾病尽管已能得到科学治疗,但在社群生活里这依然是种不易察觉、不为人正视的疾患。若干年前,我曾供职的原单位,有一位行为、语言都很特别的“怪人”,常与同事话不投机,别人向左他偏右,总是特立独行,同事们有集体活动都不爱带他。因为他的种种“冒犯”和“不懂事”,他常常成为被讥讽和挖苦的对象。

 

    某日上午,他在单位碰见一同事,神秘兮兮将他叫到身边附耳说了句脏话便扬长而去,这位同事随即还了一嘴,因为了解他的状况,倒也并未深究。未想到中午时分,家属楼传来消息:“怪同事”跳楼自杀了!而目睹他自杀并求援的竟然是他五岁的孩子。震惊的同事们开始七嘴八舌拼凑关于他的一切记忆,达成共识的只有一条:逝去的同事是一个有严重精神疾患的人。后来的警方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但长期以来,他只是同事和熟人眼中“不合群的怪人”,因为他的“怪”和“难以接触”,很少有人探究他、帮助他,直至悲剧发生。

 

    如果专业机构能多普及一些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知识;如果每个人都能了解一些精神疾病的常识;如果我们都能善待身边的所谓“怪人”、“不合群的人”。上述悲剧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精神病患的救助、管理机制。

 

    “在社会转型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社会普遍的心理紧张,价值观念混乱甚至解体造成普遍的无所适从感,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等,种种因素造成当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  

 

     “当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基数庞大,但防治体系薄弱,专业机构及人员严重匮乏。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的统计,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医师。”

 

     “其次,我国精神卫生法规不健全。这影响了对精神疾患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治疗、求医、就业、救济以及不受歧视等。因此迫切需要立法。种种事实表明,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远远不够,一旦救治不及时和看管不严,很可能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需要政府将这一群体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

 

      我的同学仍在病中,但他会上网,会打电话,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我不确定他是否能看到这篇文章、以及看后的反应,不奢望他能理解我这个老同学的同情和担心,只盼着千里之外的他能真正“穿越生命的历程”,回到我们中间,回到澄澈清明、再次出发的人生起点。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陈泽伟

 

《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里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