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张卫健百度百科:从易中天讲座中学授课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15:19


向易中天教授学授课


  近来,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如日中天,成为本年度最红的“明星”之一。他拥有众多的“乙醚”,他的博客点击率高达200万,他以竟标的方式拍卖自己书稿的发行权,创造了众多知名作家、学者都难以企及的“版税神话”,他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位当红的演艺明星。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天才般的演讲技巧,令我们惊叹。

  易中天教授正说、趣说、妙说历史,让原本枯燥的学术问题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从而赢得了无数的“乙醚”。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揣摩,我们认为,有五大亮点成就了易中天教授的教学魅力。

  亮点一:善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听众引入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

  易中天教授讲述历史,不是软绵绵地照本宣科,而是用身临其境的感悟来阐述历史。因此,他总是能绘声绘色地把听众引入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中去,令观众捧腹。

  例1.董卓这个土匪勃然大怒,就骂袁绍,臭小子,竖子,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快吗?当时袁绍是军官,按照制度军官开会是可以带刀的,董卓把刀拔出来这么一骂,袁绍唰一拔,也把刀拔出来,一把横过来横在胸前,刀刃对外刀背对内,说天底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吗?然后后退,退出会场,连夜逃出京城。

  用绘声绘色的描述讲述历史,辅之以表情动作使枯燥的历史鲜活,使读者如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中小学课堂也能这么生动,我们的学生还会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吗?

  亮点二:善用风趣幽默的调侃,营造轻松氛围

  易中天教授讲述历史,不是枯燥乏味喋喋不休地满堂灌,而是总爱在介绍历史事件之后,加上一个风趣幽默的调侃,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让听众倍感轻松愉悦。

  例2.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例3.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许多教师喜欢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总以为自己讲了什么,学生就得到了什么。于是满堂灌输不停息,让学生疲于应付,甚至于头昏脑胀,昏昏欲睡。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也能够用妙说的方式调侃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得到接受知识与享受愉悦的双重收获,岂不妙哉?

  亮点三:善用当代视角、移用现代语汇,将历史讲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易中天教授讲述历史,善于变古为今,用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语言来描述历史事件,形容数千年前的古人。这样一来,既让听众易于明白和理解,又大大增强了演讲的趣味性。

  例4.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例5.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教学不应该是专业名词的堆砌和学术语言的展览。易中天教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把历史语言换算成现代语言,用大家熟悉的语言去帮助大家了解陌生的故事;在看似浅出中引领听众深入历史知识的殿堂,同时让听众感受到听讲的愉悦和欢乐。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也能够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易,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亮点四:善于用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短语,传达历史厚重感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听众陷入历史事件的堆砌中,看不见历史发展的规律。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近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不仅给听众讲述了满树繁花,更引导听众深入思考着满树繁花之后的本质规律。每讲一个历史事件,每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他总是能够用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短语进行归纳概括,让听众印象鲜明、感受深刻。

  例6.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例7.刘表这个人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就是帝室之胄、一表人才、党锢中人、乱世名流。

  老师们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滔滔不绝讲授一节课,但学生往往过耳即忘,考试检查时一片茫然。易中天教授的高明之处,就是把散落一地的珍珠,用简洁明快、琅琅上门的短语串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如果我们的中学教师,也能把教学重点进行总结,用歌谣口诀之类的短语加以概括,肯定能让学生领悟并牢记在心。这样,就肯定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亮点五: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化平实为生动,化平凡为神奇

  易中天讲述历史,善于通过妙趣横生的比喻,将极为普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得活灵活现,让听众回味无穷。

  例8.诸葛亮走出了隆中,来到了刘备的身边。这一下子刘备时来运转,咸鱼翻身了。

  例9.那么诸葛亮放眼望去,这么多的公司,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老板,选哪个?

  例10.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两个人在密室里密谈的时候就不要再讲这些套话了,就得来点干货,干货是什么?咱也弄一块。

  巧妙的比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严肃为轻松,甚至化腐朽为神奇,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易中天教授的诀窍,就在于机智俏皮地用新奇而又贴切的妙喻让听众乐于接受他的讲述,爱上他的讲述。如果我们中小学教师,也能够妙语连珠妙喻生花,定会让学生听得有味,学得入迷。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火爆,给了我们教师无限的启发。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洋溢更多的欢乐,为了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

 

解放周末:听您讲了这么多,收获挺大。但我们又想到一点——您之前说三国,三国在我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收视率有一定保证。但诸子百家对读者而言比较陌生,您担心它的收视率吗?

易中天: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因为做一档电视节目,完全不讲收视率是办不到的。但是中央电视台对这档节目的要求是“讲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更注重的是影响力。收视率这个东西,有一定的道理,它意味着群众的可接受度。虽然我不太去考虑收视率的问题,但是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

解放周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易中天:我还是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比方说,以熟说生。从大家最熟悉的人物和思想入手,来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述。所以这个节目的第一部是从孔子开始,因为孔子是诸子当中大多数观众最熟悉的。另外在安排讲题的时候,仍然遵循电视节目的规律。电视讲坛类的节目有一个基本规则,就是单纯。线索一定要单纯,出场的人物不能繁多,一多观众就容易记不住。比如《实话孔子》的第一集只有两个人物,孔子和子贡。要到第二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子路才出现。然后冉有、颜回等人物才慢慢地出场。不过这样讲很费劲,因为不能编故事,必须《论语》里面有的。

把孔子讲完以后,第二部墨子才出场,然后孟子才出场,到了第三部《儒道之争》的时候,杨朱、老子、庄子才出场。这些比较熟悉的讲完之后,第四部商鞅、韩非才出场。单纯,枝蔓不多,这样观众容易接受。观众连贯地看下来,不会觉得吃力。

解放周末:还是您一贯的演讲风格吗?

易中天:风格肯定是不变的。因为我的那个所谓“风格”,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策划出来的、制造出来的,就是“原生态”,本来面目,是骨子里的东西。

解放周末:准备和录制的过程是不是比之前《品三国》顺利了一些?

易中天:从操作层面讲,确实更有经验了。但是具体执行起来是更困难了。

解放周末:难在什么地方?

易中天:你们刚才也提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个思辨性很强的话题,它跟讲历史是不一样的。讲历史还可以讲故事,讲诸子的思想就未必有故事可讲。但我还是努力地去讲一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不是专门找来的,而是从诸子的著作当中来的,只有极个别故事出于诸子之外的其他史书,而且尽量不讲现代的、外国的故事,只在第35集讲了一个。

解放周末: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品三国》时您是以说人物、讲历史故事为主,最后从历史中有所总结、提炼,讲的是“历史的思想”。而这次讲先秦诸子,更像是在讲“思想的历史”。

易中天:总结得太好了。我希望这个跨越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