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 女主:点亮你的政治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59:26

点亮你的政治课堂

陕西省永寿县中学         周  欣       邮编:713400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政治课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老师到学生都有了很大变化。过去的“一言堂”基本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状态,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精心准备,课堂也比过去活跃不少,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师 “不动”,学生“乱动”,“一问到底”等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点亮政治课堂,在此谈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一、问题诊断:

1、教师“过静”。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一点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相比较确实是一大进步,这一点要求教师不再作一个纯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作一个帮助学生学习好向导。然而,有人却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讲了多少分钟来作为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一个人教学水平的尺度,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把目标一列举,问题一罗列,活动一安排,任务就算完,至于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就不再去理会了。

2、学生“乱动”。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强调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提问——讨论——发言,活动——交流——总结,课件——观看——发言。这样就曲解了新课程对动的界定,让学生误以为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做游戏,看课件,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用一个课件完成一个任务,从而导致课堂完全流于形式,课堂活动泛滥,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收效甚微。

3、 课堂“问题太多”。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输入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为内容,以沟通师生思想认知的为追求,从而帮助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到点亮政治课课堂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等号,不能认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而是要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上,我认为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现在政治课教学:

1、变教师“过静”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我们知道,新课程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思考教师的思维方法,学习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参与师生互动,促进情感升华,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就能实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彻底改变教师“过静”的现象,点亮政治课堂。

2、变学生“乱动”为“适度动”。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必须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教学活动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起辅助作用。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单纯以灌输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不能为了追求教育现代化一味使用课件。正确的做法是:在吸引学生参与的同时,按照教学的三维目标来适度设置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知识,更新观念和方法,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些适度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实现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的多重收获。

3、变“满堂问”“精心问”。

课改后,认知性、记忆性的知识 “退居二线”,创造性问题和各种能力要求提升至首要位置,因此教师应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合理设问,巧妙发问,精心提问。设置问题既不能脱离中心,又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既要有的放矢,又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没有“浓度”,起不到质疑和激趣的作用。此外,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三、效果的保持。

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果是时代赋与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而要提高教学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常规性工作,并做到持之以恒。

1、科学界定教学目标。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完善,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教师们都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课应该怎么上?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高考会怎么考?……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切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状态”。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科学界定新课程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点亮课堂作好铺垫。

2、合理处理教学内容。

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教师掌控学生,学生被动学习的内容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组织行之有效的讨论等到等这些教材并未规定的内容理应进入课堂之中。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得到教师没有预计到的收获。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让学生感受更深刻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科学取舍,有的放矢。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所联系的实际是带有普遍性的,把每个学生的具体的思想实际都联系起来也是不可能的。为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联系个人具体的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写心得体会时,必然要思考自己思想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思索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总结材料,综合进行反思,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点亮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的目光,重塑思想政治课的光辉形象。

结语: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交流,多方探索,不断结合变化的实际和变化的学生来探究和改进教学模式,我们就一定能改变政治课教学的“鸡肋”现状,点亮我们的课堂,让政治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百花园,锻炼思维的加工厂,丰富情感的加油站,美好人生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