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2000版:古陶瓷鉴定之我见(组图)------马争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0:38

古陶瓷鉴定之我见(组图)------马争鸣

中华古玩网 http://www.gucn.com 来源:《收藏家》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是自然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更是不断发展与积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技法。从古至今,陶瓷用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它不仅能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更能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之国,流传至今的陶瓷数量非常之多,为古陶瓷的收藏与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如何判别陶瓷的真正价值,关键在于鉴定方法和自身的积累。陶瓷鉴定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神秘莫测。目前主要的鉴定方法是目鉴,条件充许还可以结合科学仪器,测试其化学成分、生产年代等内容。
  
     笔者认为古陶瓷鉴定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去学习与思考:一是掌握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二是古陶瓷鉴定的理论方法;三是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方法;四是如何识别仿品。
   
一、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
   
     1.古陶瓷的特征
   
     古陶瓷一般由胎土、釉彩、造型、工艺、装饰与花纹等几个方面组成。每个方面都是鉴定古陶瓷的重要依据,因而掌握好特征也就拿到了开启鉴定之门的钥匙。

     (1)胎土。它是陶瓷成形的墓础,也就是我们说的原料,如瓷石、砧土、石英、高岭土等。原料一般是通过粉碎、去杂质、淘洗等工序方可使用。胎土的配方在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有所不同。比如:东汉时期在浙江上虞出现的原始青瓷(图1)便使用瓷石原料,胎呈灰色。而江西景德镇自元代开始,便采用将高岭土加人瓷石的制胎方法,其胎色很白。再有各窑厂的胎土也各有特色,比如:唐代,南方地区以生产青瓷为主,胎土含铁量高,胎体坚致。而北方地区以生产白瓷(图2)为主,胎土含铁量低,胎骨相对粗松。烧成后的胎质,有细有粗,有坚有松,有白、黑、灰等、许多特征。仿制的胎质可以做得很好,但重量难以掌握。

     (2)釉彩。釉是陶瓷的灵魂,它是包裹在陶瓷外表的一层透亮外衣,彩是附在釉上的各种颜色花纹。胎成型后,施釉、入窑高温烧制,成品后外表的光泽就是釉。最初施釉是防止水的渗透,干净卫生。之后除上釉还要绘彩,那是为了漂亮美观。早期的釉彩品种少,如青釉、黑釉、白釉和彩绘陶等。至宋代,不仅釉彩的品种不断增加,釉色之美更是令人惊艳。如天青、粉青(图3)、油滴、窑变等多种色系,釉的气质演绎到了极致。元、明、清三朝,彩瓷品种大放异彩,完成了釉与彩的唯美结合。单色釉品种也不甘落后,红、黄、蓝、绿、紫等,鲜亮柔和。古陶瓷釉面的沉静光泽,是经过漫长岁月自然形成,而仿制的釉面不是太亮就是呆滞或浮躁。
 
     (3)造型。也就是器物的外形。器形体现一种气质,由内至外。造型一般是在辘护车上,用拉坯成型的方法,用手把胎泥拉成所需的样式。其它还有雕塑、模印、手捏等方法。造型设计,完全取决于人的思维。它可以做成生活化的东西,如盘、碗、壶、罐等。也可以设计成艺术陈列品,如各式瓶(图4)、屏风、雕像等。造型的内涵,往往来自人的内心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寄托。造型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仿制造型也可以做得很像,但它的神却达不到真品的效果。
     (4)工艺。就是做工的精细程度。陶瓷工艺体现人文素质,工艺越精,科技含量就越高。其工艺有修胎、窑具、窑炉、窑温等多种因素。修胎不精,器物就粗糙;窑具不先进,器物多缺陷;窑炉火候不到位,釉色不美观。因此,一件陶瓷工艺,需要每道工序的配合,才能达到完美。工艺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仿制品往往关注造型、花纹、装饰等显眼的方面,而忽视工艺的时代特点,这就给鉴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5)装饰与花纹。装饰是如何将外衣设计的更漂亮、更多元化。装饰的方法有很多,如素面无纹、刻花、划花、剔花、印花、贴花、雕塑、绘画等。素面无纹是不刻任何花纹,以釉色取胜;刻花(图5)是用刀或其它工具深刻花纹;划花是浅刻花纹;剔花是斜刻花纹;印花是用模子印出花纹;贴花是将花纹贴在器物上;雕塑是将器物雕琢成各种立体件;绘画(图6)是用毛笔描图。花纹就是各种图案的体现,它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如花卉、动物(图7)、人物、吉祥寓意、神灵、几何等纹饰。它能将器物外衣点缀得丰富多彩。装饰与花纹的仿制,比较直观,相对好做些。但有些模仿的花纹很死板,容易辨别。

  
    
        除此之外,还有年款、堂名款、符号、吉语等文字方面的特征,也是鉴定参考的一个方面。
   
     2.古陶瓷的种类
   
     古陶瓷的种类可以根据需要从许多方面来划分。如时代、用途、名称、类别、窑口等。
     (1)按时代划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陶器,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图8)、河姆渡文化等;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东汉时期的成熟青瓷;三国两晋时期的精美青瓷。至唐代,更是瓷业昌盛,形成南方以青瓷为特色,北方以白瓷为龙头的独特局面。至宋代,瓷业继续繁荣。汝窑(图9)、南宋官窑、龙泉窑等青瓷独领风骚,定窑、建窑、磁州窑(图10)等各显魅力。元代出现青花、明代出现五彩、清代出现粉彩等,三朝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彩瓷品种,且都是以景德镇为瓷业墓地,开创了“彩瓷王国”的字中话。



 
     (2)按用途划分。陈设瓷,如各式瓶、文房用具、佛像、动物塑像等。生活用瓷,如盘、碗、壶、罐、碟等。随葬用品,如陶俑、陶马、瓷灶、谷仓等。建筑陶瓷,如琉璃瓦、地砖、陶水管、陶漏斗等。 
                                                           
     (3)按名称划分。彩瓷,如五彩、粉彩、珐琅彩、斗彩、青花(图11)、釉里红等。单色釉瓷,如红釉(图12)、蓝釉、黄釉、白釉等。


     
     (4)按类别划分。如碗类、盘类、瓶类、罐类、文房用具等。
     
     (5)按窑口划分。如越窑、龙泉窑、官窑、建窑、邢窑、定窑(图13)、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
  
     此外,还可以按地域、质地、器型等多种划分方法。

二、古陶瓷鉴定的理论方法
  
     1.古陶瓷鉴定的理论基础
  
     古陶瓷鉴定需要广泛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基础。首先是注重古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它是鉴定中最原始的证据。其次是陶瓷发展的历史,要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时代特征、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要善于将纵向(陶瓷史)与横向(同时代各地窑厂产品的特征)紧密结合,从各个方面学习
和掌握古陶瓷的真实面貌。举例说明,唐代陶瓷的造型风格,以肥为美。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是陶还是瓷,它们的外形多为丰满端庄型。如唐彩绘仕女俑(图14)、唐越窑青瓷壶(图15)等。还有宋代南北青瓷釉质的独特性,如南宋官窑青瓷釉质温润如玉、汝窑青瓷釉质精致典雅等。


   
     文物的门类繁多,如陶瓷、书画、铜器、家具、玉石等。每个类别的鉴定都有它的特性,但也有许多共性。当陶瓷鉴定技能有了一定墓础后,也要学习其它类别的文物鉴定。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触类旁通、互助互补,掌握的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陶瓷鉴定水准。举例说明,同时期瓷器与绘画上的花纹图案有许多一致性,如清代晚期瓷板上的浅绛彩山水图(图16),在绘画上也不断出现。还有一些画家不仅在绘画领域是名人,同时还是制作紫砂壶的大名家。掌握这些特点,对于鉴定非常有利。
  

     2.古陶瓷鉴定的经验积累
   
     古陶瓷鉴定中的标准器,有传世品,也有考古发掘品。它们都是前辈精心总结遴选出来的,使我们在鉴定中有了参照物。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积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道路拓展,新的考古发现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将考古新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纠正现有的理论。有些内容原本是错误的,有了新的证据后,需要更正。还有些内容原本不够全面,需要填补与充实。举例说明,杭州南宋官窑青瓷窑址的发现就是一个不断补充的过程。先是郊坛官窑的发现,后是老虎洞官窑(图17)的出现,对南宋官窑的认识和鉴定也就不断提高和完善。
 
     比较研究也是陶瓷鉴定中最重要的内容,不仅在实际鉴定中,还是在理论方面都需要进行比较研究。要收集当今社会的各类信息,如实物、文字、数据、图片等。首先是及时做好笔记,记录时间、地点、特征、描述等客观内容,越全面越好。其次是进行比对和分析,如器物在时间上的排序、自身特点、上下关系、变化规律等内容。再次是整理出重点掌握部分,牢记心里。
   
     还要关注文物市场运行、私人收藏动向、新仿陶瓷特点等方面,更要关注全国各博物馆、考古所的藏品,比对陶瓷真品与仿品的区别。去伪存真,正确辨别,建立最大容量的信息库。

   
三、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方法
  
     1.眼睛观察
  
     一是看东西心要细,要静,要认真。二是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多找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三是只有当这件东西的所有特征都符合条件,才能下结论。有的器物只符合一二个特征,就要考虑是仿品。大部分特征都对,那是真品的可能性很大,最佳状态是符合所有特征,就是我们所说的“开门货”。
  
     2.大脑思考
  
   要记住各时期胎与釉的特点、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工艺水平等要素,这些都是硬件,来不得半点马虎。掌握特征越全面,鉴定的准确率就越高。当然,掌握陶瓷的特征,不是一墩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3.交流与汇总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存在局限性。因此,最好是二人以上同时鉴定,通过交流,将各自观察到的器物特征分别列出,进行分析,而后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4.借助工具与资扦
 
     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图录、笔记、数据等,工具如手电筒、高倍放大镜等器材,能更清晰地观察到陶瓷的细部、釉面等方面。图录、笔记、数据等资料能更准确地比对器物的真假。
   
     5.鉴定步骤
   
     一是断时代。有些器物看多了,远远望去,就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东西。有些器物具备前朝末后朝初的综合特征,那就是过渡时期的产品。二是断窑口。它是什么地域、什么窑厂的产品。在实际鉴定中,有的好认,有的不好辨。不易识别的就以地域或以窑系或以省份来分,如北方瓷、南方瓷等;或越窑系、磁州窑系等;或福建地区、河南地区等。三是断名称。名称记录越详细越好,一般是年代、窑口或釉彩、装饰手法、花纹、造型、品种。如元代龙泉窑青瓷刻划莲花高足杯、清代乾隆粉彩山水百鹿双耳尊等。
   
     6.鉴定中的常用术语
   
     在鉴定过程中,东西完好无缺称“全品相”,东西存在缺陷的有多种:
  (1)窑裂。由于烧窑时火力不匀,胎体受热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2)缩釉。釉与胎的结合致密度存在缺陷,在烧制过程中,釉没有均匀地覆盖胎体,而产生下凹现象。
  (3)棕眼。釉中的汽饱受热胀破,形成凹陷状小孔。以上三点是工艺上的缺陷,在出窑前就已经发生。
  (4)炸裂。物体受外部撞击而产生的裂痕,在器身上称“炸肚”,在器底称“炸底”。
  (5)崩口。在器物口部崩掉一小缺口。
  (6)磨口。器物口部残损严重,用切割工具将口部全部磨平修整。
  (7)冲线。受轻微碰触而产生的细裂纹。
  (8)剥釉。器物上的釉与胎结合不紧密,使用时容易造成釉脱落。


  
四、如何识别仿品
  
     识别仿品是鉴定古陶瓷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仿品的最大特点是变数。不断会有披着伪装的新品出现,迷惑你的眼睛,扰乱你的判断力。因此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动用你大脑中积累的判别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1.如何识别
  
     首先,要知道真品的特征,才能识别仿品。有些仿品粗制烂造,容易识别。有些仿品制作水平较高,给鉴定增加了难度。这时候要仔细看、认真想,不受外界干扰。即使判别有误,也在情理之中,鉴定能力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中得到升华。
  
     其次,随时了解仿品的来源、制作方法、产品特征等。比如,现在的龙泉窑青瓷仿得非常好,特别是釉色和胎质。最初见到这类仿品时,觉得东西不错,但似乎又有些不对劲。经过多次比较,仿品的弱点也就显现出来。对古陶瓷的识别,第一感觉非常重要,这实际上是自身经验的反馈,传递出相关真假的信息。
 
     再次,认识仿品的多样性。一般而言,仿品有旧仿、新仿、半真半假法三种。(1)旧仿指1949年前,后朝仿前朝的器物,如清早期仿明代宣德产品(图18)、清晚期仿清早期产品(图19)等。有官窑仿官窑,也有民窑仿官窑。(2)新仿就是指1949年后的现代仿制,有些按图录仿,器型做得很好,但器物底部工艺胡编乱造,器物的重量也不对。有些按旧器仿,器物的神态不到位。有些是凭空捏造法,这部分最容易识别。(3)半真半假法,就是器物有部分为真品,部分为新烧制上去。
 
     2.常见作伪法
  
     陶瓷作伪,由古至今从没间断过。各种作伪都有无法掩饰的破绽,只要细细分辨,是可以将其一一识破。
    
     (1)去釉光法。将新仿瓷上耀眼的浮光去掉,使其接近古瓷釉面特有的柔光。有用酸浸饱、兽皮打磨、茶水蒸煮等方法,处理后的表面釉色发木呆滞不自然。
    
     (2)土锈法。出土瓷器上往往有土锈渗入釉面的现象,称“土浸”。为使仿品呈现“土浸”状,用胶水或油脂等物将土锈粘附其表面。也有真的将其埋入土中,让土锈自然浸入。
     
     (3)痕迹法。许多古陶瓷流传至今,釉面都有使用的痕迹。而仿制的使用“痕迹”都不自然,更可笑的是将“用痕”表现在器物使用不到的地方,如器物底部的圈足内。
 
     (4)旧器填彩法。也就是在旧瓷上加新彩。如民国时期在旧器上加彩,也有现代人在旧器上加彩。这类器物很有迷惑性,上当者甚多。做法是将旧器上的表面打磨脱釉或是在白釉器上加三彩、红绿彩、粉彩等,然后入窑烧制。如民国时期在康熙器上加素三彩(图20)。在鉴定时,这种特征不一的器物要十分谨慎。
     
     (5)真假拼接法。这种方法形式多样。有器物的底部为旧器,上部为新做,合并在一起,重新烧制。还有印花模具为旧器,其它胎釉、工艺、造型为新做。这种真假拼接法容易上当受骗。
   
     古陶瓷鉴定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掌握一些鉴定技能,还原古陶瓷的真实面貌,体现古陶瓷的真正价值,是笔者写此文章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