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人民政府通讯录: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9:03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改革逐渐深化,成效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认真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科学认识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性,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难点,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对于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在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回顾和总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没有30年的巨大成就。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一个总体的回顾与前瞻。

一、如何评价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实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集中研究了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特别强调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的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二)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界定了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提出重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明确阐述了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内涵,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2005年2月20日,国务院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强调"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近年来,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大力推进投资、金融、价格、土地、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经济和法律手段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进一步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二是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清理、规范行政审批项目的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明显增强。

(三)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机构体系初步建立,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取得了新成效。

从1982年开始,我国对政府机构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改革。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内设机构精简四分之一,人员总数减少一半;2001年,又撤销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在国务院撤销9个工业部的同时,地方也陆续撤销了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结束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由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历史。2003年,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了机构设置,理顺了部门职能分工,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重点调整了宏观调控、资产管理、金融监管、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能源规划、国土资源、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邮政监管等领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同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中央在"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从注重规模总量控制向结构优化、提高质量的方向转变。

(四)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有了新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系统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不断拓宽;实行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专家论证制度,各类专家参与决策的方式逐步多样化;不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评估、反馈、纠错、问责机制。国务院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及时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的第一条,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在国务院工作中,凡是关系国计民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坚持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以及决策责任制度等,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加强行政立法和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通过完善行政立法,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2003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行政许可法》按照合理与合法、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进行了规范,对行政审批权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是我国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2004年,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此外,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国务院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39件法律议案,制定、修订137件行政法规。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立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立法质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健全,执法中存在的诸如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扰民等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不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取得了明显成效。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运作的基本要求,政府管理方式开始走向法治化的轨道,政府为市场经济服务和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不断增强。

(六)提出构建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能力有了新增强。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解决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和社会矛盾纠纷,认真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了社会预警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了平安创建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按照发挥行业自律机制作用和完善社会自我管理的要求,规范和发展了行业协会、咨询组织等社会中介组织。

    为了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主要表现在: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2005年基本实现了用三年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目标,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国务院、各省(区、市)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机制或机构,初步形成了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对进一步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反腐倡廉和行政监督、责任追究力度,政府的公信力有了新提高。

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政务公开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统一的部署和要求,把推进政务公开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于2006年正式开通,国务院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大多数也都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普遍建立。乡镇和县一级的政务公开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市(地)和省(部)级机关政务公开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政务公开工作机制日趋健全,内容更为规范,形式不断丰富,监督保障更加有力。随着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对政府的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接受人大、政协、司法和社会各方面监督的同时,加强政府自身的层级监督,以及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几年来,加强对失职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行政责任的追究力度不断加大,起到了警戒作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反腐倡廉方面,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查处了一批以权谋私的重大案件。

(八)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与规范化程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务院突出强调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三项基本准则。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加强了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提出了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体系的新任务;推进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为了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不断推进公务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奖惩、培训等方面的制度日臻完善。特别是2005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公务员法,使我国公务员管理和队伍建设真正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GDP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DP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哪些基本经验和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既要吸纳国外行政改革中可以借鉴的东西,又不能照搬照套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而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三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增强政府机构及国家体制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和基层的积极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处理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又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体制保障,使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基础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基础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也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扫除体制性的障碍。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而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相衔接,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五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实行上下联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涉方方面面,矛盾多,难度大,需要与其他改革整体推进、配套进行,因此必须有统一的领导,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光有中央的积极性,没有地方的积极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难深入下去,也不能进行到底。因此,要鼓励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注意总结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推广。

六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然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既要有长期的目标,又要措施得力,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具有复杂性;所以,要总揽全局,瞻前顾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认为有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因而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从总体上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贯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经济基础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二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因而具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相适应的特点。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权力关系、职能职责与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命,而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不断深化的渐进性特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然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需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惰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部门利益的刚性,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推进和深化。

四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进行的改革,因而具有整体配套、协调推进的特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新时期,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都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必须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强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而又具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涉面广,矛盾多,难度大,涉及职责和权限的调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既要自上而下统一部署,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制定政策和措施;同时,又要形成上下互动,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光有中央的积极性,没有地方的积极性,改革的部署和方案难以落实;而只有地方的积极性,没有中央的统一领导,改革就无法进行。

六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既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来自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中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面临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权衡、民主参与和效率导向的取舍,从而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而又具有中国特色与创新性特点。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何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取得新突破

在充分肯定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要求来衡量,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来衡量,用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制度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甚至很不适应的地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很多都与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有直接关系。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相对薄弱;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效率低下、权责脱节、管理方式落后、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政出多门、政令不通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依法行政的能力不高,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问题还很突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不健全,腐败问题依然严重,行政监督制度亟待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科学;五是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高,决策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六是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六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二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形成矛盾,从而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三是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现代化、法治化与科学化的要求日益迫切,传统政府管理思维、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依然影响很大,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难点。四是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纠纷具有新特点和复杂性,加强社会管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对各级政府的考验。五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五是我国政府部门总量偏多、人员偏多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神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任务依然很重。六是新形势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成了改革的对象,对政府自身的要求高了。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推进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如何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我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即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第二,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实现新突破。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把着眼点放在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上,即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突出解决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问题,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准确定位、科学配置职能;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机制;要改进市场监管职能,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精简政府机构,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实行决策和执行分开,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在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试行和推广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第四,在依法行政上实现新突破。依法行政是政府管理的根本,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各项任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立法行为,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要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决策与政府立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立法。要进一步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高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补偿等制度,规范行政复议程序,提高行政复议效能,建立健全行政复议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第五,在制度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制度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首先,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要明确和界定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依法规定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度,优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当前特别要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其次,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要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绩效评估的根本原则,努力提高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逐步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

再次,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推行行政问责制,要坚持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有错必究的原则;要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内容,明确有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要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严肃查处;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要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第六,在创新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体现在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措施配套、深入推进"的要求,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定依据和实施主体,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许可项目要坚决取消,对应该修改法定依据的要抓紧修改。对依法设定的许可项目,要简化和规范许可程序。同时,要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建立严格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权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要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强化政务公开监督机制,使政务公开真正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