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发型图片三七分:高考作文素材大全(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5:11

话题十二:顺 与 逆

1、话题综述

顺境、逆境都是境。境提供了人赖以成长的“摇篮’问题就看人如何对待这个“摇篮”。

金窝有金窝的好处:衣食不愁,后顾无忧,条件齐备,可以悉心去攻克面前的一个个关隘;草窝有草窝的特点:瘠土薄壤,荆棘蒺藜,环境严酷,在夺取堡垒时,还需要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为衣食奔忙,这样就多几重锻炼。看来,关键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了。

逆境为成才提供一个外界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奋起,自然能够成才,古今中外不乏这样在逆境中成才之例。但逆境仅仅是成才的客观因素。如果主观不奋起,身处逆境不仅不能成才,还会沉沦,这类例子再感一自古就不少。可见,逆境只不过是个外部条件,它对于成才,是有一定作用,但绝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条件,起决定作用的归根结底是主观的努力。正如一次机遇,好机遇可以叫人走运,然而你如果把握不住,它就会飞走。“人处逆境需奋起,然后有成”,这才是至理名言。

2、格言名句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毛泽东

挑重担走得快。——谚 语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休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相关事例

A、并非只有逆境才能写出优秀作品

那种“只有历尽人生坎坷的作家,才能写出优秀作品”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德国大文豪歌德,一生物质生活优裕,生活状况平稳,却写下了一系列传世之作;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契诃夫,在动荡的社会中一直过着相对安定的小康生活,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硕果累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也一直安居乐业,斯大林的大规模“肃反”也好,赫鲁晓夫时代以后的政局变幻也好,都未对他造成什么坎坷,然而他却写出一系列文学精品,并在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不要颂扬逆境

不要颂扬逆境,颂扬坎坷,颂扬磨难,颂扬含冤。那样激励不了在逆境中、坎坷中、磨难中被冤屈、被损害的人。我们要做的只应是帮助逆境中的人走出逆境;只应是尽量减少社会给予人的坎坷;只应是消除不公正给予人的磨难;只应是尽快为含冤者申冤。

C、贝利答记者贺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是非常贫穷的。”

D、重耳饱暖丧志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王室权力倾轧,被迫流亡齐国。齐桓公对他以礼相待,“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重耳,一下子跌进了锦衣美食的富裕生活中,久而久之,把他的归晋再建帝业的雄心销蚀了,竟无心思归了。后来他的齐国妻子及随从苦苦相劝并用计把他拉回了晋国,最后他经过奋斗终于成为春秋一霸。

E、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依此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00岁—175岁。据说,除人以外的哺乳动物都能活到自然寿命,而唯独人只能活到自然寿命的一半。这是因为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只能进行一些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致使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脱离艰苦的环境,回避大自然的挑战,这是一切文明病、富贵病的病根之所在。

F、康奈尔实验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研人员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硕大的青蛙丢进盛满沸滚植物油的铁锅里,青蛙刚接触到沸油便尽全身之力猛然一纵,跳出了锅沿很高的油锅。实验人员检查,青蛙仅外表略有灼伤。

待这只青蛙复原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准备了一只装满冷水的铁锅,将那只青蛙放人后,将水逐渐加温,青蛙在水中安然泅泳,享受“温暖”,到水温达40摄氏度后,青蛙才开始不安,但仍没有跳跃,后来青蛙无法承受了,开始一次次向外跳,但都没达到锅沿的高度,终于死于锅中。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险象环生时人常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显示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从而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当过上安逸、享乐的生活时,意志逐渐薄弱,一旦遇到突发的事变,人就无能为力,无法收拾。此类情形,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G、鹿和狼

美国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鹿群虽然大量繁衍,然而体态变得笨拙、退化,且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致使鹿群大量死亡。后来人们又“请”进丁狼,鹿又变得生机勃勃,恢复了往日的灵秀。

H、挑战与应战: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归结为挑战和应战。在他看来,挑战就是人的生存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应战则是人对这种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进行了有效的斗争。韩信设下“背水阵”

自古以来,行军作战都要考究天时地利。就后者而言,要看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孙子兵法中对于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一条原则是:“要与敌军作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可是韩信率兵攻赵时,他竟命令一万人背靠河水摆阵势,形成了前临大敌,后退无路的绝境。赵军看见了也讥笑韩信不懂兵法。结果怎样呢?水边的军士拼死战斗,把兵力、人数占绝对优势的赵军打败,取得了以少胜多、临危反胜的战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背水阵”。事后部下问韩信,为什么要

设“背水阵”?韩信回答说:“兵书不是讲‘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不要紧靠水边列阵”是一条对于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一般原则。一个指挥员长期按照这个一般原则去思考布阵方法,部署军事行动,也就在思维中形成了一种常规性的思考方法。可见,常规方法是根据一般情况而形成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要使用常规方法,按一般原则行事。但是,如果使用常规方法的环境条件变了,惯常运用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有辩证想象能力的人,就会不拘常法,即不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去推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韩信的“背水阵”就是运用“反面推想”这种辩证想象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军事行动部署。

I、“鲶鱼效应”

挪威人捕沙丁鱼,千方百计让鱼活着,抵港好卖高价,却总不成功。只有一艘船每次都带着活鱼回来。其办法就是在沙丁鱼里放人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到处乱游,大量沙丁鱼紧张起来,加紧游动。这样抵港后,条条鱼都是鲜蹦活跳

J、“弹簧精神”

物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应力”,即当某一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物体本身会产生一种相对的内应力。这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弹簧一样,当弹簧没有外力作用时,它自身就不会有什么反弹力,一旦我们给弹簧施以一定的力后,它就会反弹起来,而且压力越大,反弹力就越强,弹得越高,所以今天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弹簧精神”。对待工作压力,最好的态度就是要有这种“弹簧精神”。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如果能有一定的压力,常常要比没有压力更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唤起拼搏奋斗和勇往直前的激情。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并主动设置危机,以形成压力,借此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中国古代曾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就是汉将韩信在山西井陉口的“背水一战”。韩信能以一万多人战胜一支号称二十万的敌军,就是运用了背水列阵的压力,激发出全体将士死里求生、殊死拼战的勇气。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当然,压力有时也会使人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使一些人畏缩害怕,失掉信心。这就需要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压力,适时进行心理上的调整,在压力下冷静地寻找正确的出路。压力对人来说确实有不利之处,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又可以磨炼意志,激发出人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逼着你动脑筋想办法。这就像高压水龙头一样,加压以后,它喷射的力量才会强大。据说西方有“救灾式”管理一说,即利用灾难这种压力激发人们的危机感,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以期产生特殊效果。这说明人都是具有一定的能量和潜力的,只是在平常的条件下,在安逸的环境中,常常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只有在一定压力下,,人为了不被压垮,就要奋力一争,结果蕴藏着的潜力就焕发出来,生命也展示出美丽的光辉。因此,面对压力,关键是不能失去自信心,保持应有的平常心态,自觉地意识到困难和压力本来就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部分,没有困难,没有压力,还要我们干什么?

K、节场竞争:压力就是动力

我国国有企业过去吃大锅饭,企业没有压力,领导、工人没有压力。虽然也有像王进喜那样积极肯干的人,但总的说来职工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企业也不注重产品质量,不努力提高生产率,整个经济发展缓慢。现在不同了,企业都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有哪个企业能再像从前那样轻松?有哪个企业不是拼命搜集市场信息,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企业职工也实行了聘用制,多劳多得,有哪个肯不好好干?压力就是活力,压力就是动力,这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L、将坏时机转变成好时机

“文革”十年动乱,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来说固然是场大灾难,但对于聪明人来说,能够将坏的时机转变成好的时机。书法家姜东舒,如今在东南亚—带享有盛誉,可是在他被“闯将”们投进大狱之前,他并不曾练过字。为了打发狱中难挨的时光,他练起了书法,不料一练十年,倒使他成了名成了家,成就了另一番功业。我国著名哲学家叶秀山,“文革”期间无事可做,就学外语和写字。学英语,记了大量的单词,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英语真正学通了;又学希腊文,从课本学起,一道一道做习题,做完了照着别人的答案改。这样,在不准学哲学的年代,他掌握厂两门外语,可以直接用两种文字阅读哲学原著。这样,比之只能依赖于第二手资料的哲学工作者,他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研究基点处在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终成哲学界权威。

五、分篇梳理---2008好素材

1、 睿智妙语篇

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王选说:“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什么叫好人?

名人用过的东西,是文物,凡人用过的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两院院士王选教授在北大的演讲

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每个月收入的数字。 ——财富新论

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忠告

敌人变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史考特

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

——一位成功人士的话

生活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

——作家郑辛遥

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 ——人们对文凭的不同理解

看事要看清楚;听话要听明白;面色要温和;容貌要端庄;说话要真诚;做事要谨慎;不懂时要请教;愤怒时要冷静;见财时要清醒。 ——余惕君谈君子“九要”

敏感于幸福,就能在朴素的生活环境中,尽享大好人生;麻木于幸福,即使大福大贵,也会恶梦频频,感叹自己穷得只有金子。

甜酸苦辣都当营养,风雨雪霜皆是滋润。

——某些人的幸福观

灯红酒绿的下面或许是心灵的苍白,欢歌笑语的背后或许是难言的孤独,豪华奢侈的下面往往是精神的贫穷,辉煌灿烂的背后是可能是深深的空虚。

——某文谈平静的心态

迎接今天的最佳姿势是站立,用你的手拂去昨天的狂热与沉寂,用你的手推开明天的迷雾与霞晖,用你的手握住今天的沉重与轻松。 ——把握今天

想让人看得起的诀窍有两个:一是必须看得起别人,二是必须看得起自己。——人生杂感

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

生活的悲剧性不在于一个人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 ——海德伍·布朗

用一枚硬币把世界遮起来的办法是:把硬币放到眼前。很多时候,正是把问题放在了眼前,使自己不见天日。其实,把问题放远点,换个角度看,你会有新的发现。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一颗心在

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拒绝平庸,即使我们终将平凡。——正确定位人生

多让舌头闲着,少让手闲着。——佚名

读透一本书;擅长于一技;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心存一份美好的情感;做一个好人。

——人生应做的五件事

二、 即题链接篇

(一)人物类

孙膑、伯牙与子期、韩愈、曹操、项羽、刘邦、唐太宗、李煜、孟尝君、阮籍、李白、孔子(及其门徒)、魏征、比干、杨修、郑经、屈原、谢玄、勾践、秦始皇、马谡、商纣王、阿炳、吴道之、蒲松龄、岳飞、文天祥、王昭君、曹雪芹、陶渊明、刘禅、墨子、吴三桂、苏轼、刘禹锡、杜甫、司马迁、伯夷叔齐、贾谊、袁世凯、毛泽东、王勃、苏武、史铁生、鲁迅、张海迪、陈水扁、李敖、齐白石、巴金、李清照、朱淑真、谭嗣同、三毛、孟子、唐明皇、李鸿章、包拯、石崇、焦裕禄、嵇康、辛弃疾、弘一法师、李贺、杨利伟、朱元璋、刘胡兰、白居易、商鞅、廉颇与蔺相如、吴起、李广、陆游、纪晓岚、和珅、王维、隋炀帝、闻一多、张骞、霍去病、安禄山、柳永、沈从文、吕不韦、李斯、赵高、路遥、蔡元培、王蒙、赵武灵王、李牧、庞涓、唐伯虎、李自成、韩非、戚继光、百里奚、孙叔敖、萧何、纳兰性德、赵飞燕、何大一、陈景润、范仲淹、陈子昂、华罗庚、王国维、老舍、许衡、邓世昌、茅以升、吉鸿昌、李嘉诚、邓拓、邓小平、张瑞敏、王选、柳传志、求伯君、何祚庥、荆轲、陈忠和……

   居里夫人、达"芬奇、但丁、拿破仑、雨果、哥伦布、普朗克、爱因斯坦、诺贝尔、莎士比亚、欧立希、伽利略、凡尔纳、斯大林、贝多芬、达尔文、凡高、比尔"盖茨、莫泊桑、霍金、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海明威、苏格拉底、拜伦、亚历山大、埃斯库罗斯、布鲁诺、希特勒、马可"波罗、牛顿、特蕾莎修女、柏拉图、阿基米德、狄奥根尼、肖邦、卡尔维诺、雷切尔"卡森、罗素、勃兰特、黎曼、亚里士多德、曼德拉、米兰"昆德拉、伏尔泰、欧"亨利、阿姆斯特朗、列夫"托尔斯泰、巴德斯、法拉弟、卡尔"斯密特、艾"巴"辛格……

 上述人物中,若你对他们的事迹和品德十分了解,在写作过程中,自可谓顺手牵羊,毫无困难。可对照自己的储备,增添人物名单,丰富相关内容。

(二)文学形象类

东郭先生(先秦寓言)、阿Q(《阿Q正传》)、觉新、觉慧、觉民(《家》)、陈世美(戏曲《铡美案》)、木兰(《木兰辞》)、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林冲、李逵(《水浒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祥林嫂(《祝福》)、夏瑜、华老栓(《药》)、孔已己(《孔已己》)、周朴园(《雷雨》)、方鸿渐(《围

城》)、祥子(《骆驼祥子》)、葛朗台(《守财奴》)、高老头(《高老头》)、羊脂球(《羊脂球》)、玛蒂尔德(《项链》)、于连(《红与黑》)、冉"阿让(《悲惨世界》)、加西莫多、艾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桑提亚哥(《老人与海》)、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玛格丽特(《茶花女》)、艾玛(《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简"爱(《简"爱》)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汤姆"索亚历险记》)、格里高尔(《变形记》)、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娜娜(《伪君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 

上述文学形象是生活在我们记忆中的鲜活的生命。作文中若能运用了这些人物素材,让他们代替我们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三)历史事件类

焚书坑儒、武王伐纣、巨鹿之战、易水送别、张骞出使西域、玄武门兵变、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蒙古人西征、岳飞抗金、清军入关、甲午海战、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件、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讲话……

木马记、王子成佛记、奥运会、犹太战争、十字军东征、环球航行、英国革命、希特勒发动的种族灭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文中,若能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符合话题的教训,我们运用历史事件就能提高我们的表达效果。

(四)自然风物类

大海及相关事物、蝴蝶的变态、花开花落、曙光、彩虹、春燕、布谷鸟、暴风雨、雄鹰、日月星辰、老木、寒林、归鸦、衰叶、向日葵、珍珠的形成、腊梅、山花烂漫、昙花、沙漠和胡杨树、十字路口、红绿灯、镜子、沙尘暴、清风、山泉、瀑布、瓷器(china)、长城、泰山、黄河、青橄榄、桥、西湖、青藏高原、牡丹花及传说、玫瑰花、漂流瓶、指南针……

上述事物都带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或者是象征的,或者是引申的,这些意义与它们的本身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而这就与高考话题作文最接近。你还可以自己补充。

(五)生活见闻类

网吧、硫酸烧熊、马加爵杀人事件、不下跪的打工仔、女排夺冠、脑白金现象、非典、果子狸与野生动物保护、刘翔的“飞翔”、腐败官吏的丑闻、哥伦比亚号的悲剧、神五与载人航天、假冒伪劣产品、假种子、假酒以及假奶粉、影视作品、最新发明和发现、社会热点、名人事迹、时尚动态、新闻参考、世界文化交流、战争……

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源,留心观察思考,不愁“无米下锅”

 

三、文人掌故篇

中国现当代部分

抗战时期,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授,生活非常困难。象他这样的名教授,生活要好一点很容易,可以用他的专业知识发点国难财,但闻一多对此不屑一顾。他家7口人住在城郊的简陋的农舍里,朋友们看了心中难受,但闻一多不以为然,高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说:“教了好多年杜甫的诗,只有亲身体现了之后,才更能领会到杜甫的心情的胸怀。”

  中国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多是最可尊敬的人。他们安贫乐道,以天下为己任,看看闻一多,身住茅屋,并不感到悲哀,而是以杜甫为榜样,实在可敬。中国的知识分子,你只要看得起他,尊重他,信任他,让他有施展才华的环境,他就会努力工作而不大地计较报酬。但是,有时候我们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把他们称为“臭老九”,以整他们为乐事,这实在是民族的悲剧。

  1948年夏,朱自清贫病交加。某天,吴晗拿着一张纸来到朱自清的家,叫他签名,那张纸是写着“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吴晗看到他的情况,便凑过来说:“这次你……”但朱自清只看了一眼,即那起笔,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当即签了名。就在这一年,朱自清贫病而死。

说到有骨气的文人,当数朱自清。毛泽东有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所以连高中生也知道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的事。在晚清,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都可以找到不少显示出民族骨气和清高气节的文人,然而,奇怪的是,到了后来,就很少听闻这样的事了。最能体现“士可杀不可辱”的,就是老舍、傅雷、李广田、翦伯赞、周瘦鹃等人的无言的抗争。现在的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教师,还要靠“父母官”发工资,按时发的就谢天谢地,经常听闻有拖欠几个月,但那些教师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是否也是“骨气”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最高学历是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他主要靠自学成才。他20岁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制定了详细的自学计划,用了10年时间,系统地阅读了先秦诸子和历代名家的著作,以及世界名著,自学的范围,还遍及政治、历史、地理和外语等。他读名著,一般要读三遍,第一遍叫“鸟瞰”,第二遍叫“精读”,第三遍叫“消化”。他主张学习任何著作,一定要用心提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

  一般人只知道,茅盾是我国的文学巨匠,他的《子夜》、《林家铺子》、《蚀》等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理。但是,恐怕很少有人会知道,茅盾其实也是个自学成才的人。北京大学预科,充其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三年级吧,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巨匠,和他那10年的自学之路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也不乏自学的人,但象茅盾那样,有明确的目标,有详细的计划,有科学的方法的,恐怕不多吧。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自学打算,但终因无决心,更无恒心,结果一事无成,想想茅公,看看自己,悲从中来,如今垂垂老矣,尚能学否?

作家艾芜青年时代十分困苦,1925年,他离家飘

泊,给人做杂役,艰难谋生。他由四川到云南,由云南到缅甸,一路上都带着书、纸笔和一只用细麻绳系着瓶颈的墨水瓶,从不离身。他每到一处,便抒写见闻和断想。1927年冬,他终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总结这段文学生涯,他说:“那是‘墨水瓶挂在颈子上’的写作”。

  人们也会说“苦难出作家”“愤怒出诗人”之类的话。这样的话,不无道理。一个养尊处忧的人,肯定伴随着慵懒,很难从事艰苦的写作生涯;另外,生活悠闲者,他的生活圈子也相对狭窄,也不容易写得出有深刻体会内容的,接近人民大众的力作。艾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南行记》等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而他的《南行记》,就是在如此艰苦的历程中,靠着“挂在颈子上的墨水瓶”写出来的。我常常想,为什么上世纪上半叶的战乱事期,我们产生了那么多的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到了和平时代,他们怎么都变得平庸无奇,光芒尽失?难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世纪20年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法国留学。他穷得交不起学费,有时连饭钱也没有。一位在巴黎的中国教授见他法语学得很好,就建议他翻译一些不国文学作品寄回国内,换点稿酬。王力后来把稿子寄到商务印书馆,被采用了,并一发不可收。是谁垂青王力?是编辑叶圣陶。由于他的扶持,王力在异国度过不少难关。1932年,王力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清华大学执教。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巴黎上大学的学费,都是叶老给的。”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王力与叶圣陶第一次见上面。王力晚年,在他的《音韵学初探》的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行字:“献给叶圣陶先生。”

  这个故事发人思考的是:王力为什么在1932年回国,直到1950年才有想到去亲自感谢恩师?这18年中,叶圣陶怎么没有因王力不亲自来感谢而谴责他忘恩负义?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而他们也安之若素,这就很值得探讨了。我们今天,也不时可以从报上看到一些“师”与“生”骂战甚至打官司的新闻,与叶王二人相比,不是应该感到惭愧吗?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叶老认为,扶持后辈,是应尽的义务,并不需要感恩;王力认为,对恩师最好的感激,就是干出成绩,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于是,就有了这个我们不大理解的两人神交二三十年的故事。

  1930年,20岁的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数学0分,作文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按说,肯定无法考取。但主考者闻一多,却从这三句杂感中看出臧克家的才气,破格录取。三年后,臧克家的诗集《烙印》出版,轰动一时,臧克家也成了誉满中华的诗人。

故事感想:一是,如果臧克家今天参加高考,肯定落榜无疑。现在的高考讲究的是五科综合或六科综合。数学考了个0分,总分如何上得去?二是,再说那作文,现在的作文都有字数的要求,800字以上;也有内容的要求,如什么“材料”,什么“话题”,臧克家那三句杂感,连同标点,只有30个字,内容也有点费解,这是任何改卷老师都会打0分的。两科0分,还考什么?三是,在三十年代,高考的形式很随意,或者说很灵活,只要主考者认为可以,就能录取,不是吗,闻一多一句

话,臧克家就成了青岛大学的大学生了。四是,如何看待臧克家这样的学生。我们现在不是也有韩寒那样的例

子吗?韩寒还写出了一、两部长篇,大学尚且拒之门外,就凭臧克家那三句杂感即录取他,确实要很具慧眼,同时也要有如此的录取新生的自主权。现在我们的体制,又如何能做到?五是,有人可能会说,臧克家和文革时期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不是一样吗?我说,那区别就大了。张铁生是白卷一张,再胡诌几句;而威克家是三句被朱自清慧眼看出才气的“杂感”。三年之后,一位新星就在中国诗坛升起,事实证明了,闻一多做得很对。六是,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可以作某些大胆的改革,让众多类似臧克家、吴晗、钱钟书的偏才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沈尹默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书法家。从8岁起,他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苦练书法,到二十多岁时,已自认为功力深厚,不时为朋友题字。1909年的一天,他听到时约30多岁、任小学教员的陈独秀评他的字“其俗在骨”,沈尹默虽然气愤难堪,但他认真反思,觉得自己写的字确有格调不高的俗气。于是,他决心再苦练,每天用大狼毫临写汉碑。为了练腕力,他把一面小镜子放在腕背上。就这样,一练3年,到他29岁时,终于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这是许多人都知道,他同样是一位文人学者,书法大概也差不到哪儿去,但是似乎未闻他也算一位书法家。既然他不是书法家,那么他说了一句“其俗在骨”的话,其实是不必在意的。但是沈尹默并不是这样,他认真检讨自己的字,发现的确并不高雅,还有改进的地方。于是,他又苦练了3年,终于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这个故事当然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别人的批评,要认真反思,找出毛病,努力克服,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惜,如今,虚怀若谷的人并不太多,相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随处可见。文人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做法也日渐稀少,反而一言不合或一文引发即会闹上公堂,这样的风气,对文艺的发展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在中国,巴金是唯一的一位自解放以来,没领过一分钱工资的作家。巴金虽然德望重,但他从来不做生日,谢绝别人为自己祝寿。巴金从来没有想过把钱财留给子女,几年前,他把稿费中的大部分15万元捐给了国家,作为筹建中国现代文学资料馆之用。

  巴金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已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上。他除了文字好,还有品格好,上面的事迹虽短小,内容却很丰富。一是,他自建国以来,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工资,这在中国的作家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没有工资,就必须“卖文为生”,促使自己笔耕不辍。二是,他淡薄功名,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歌功颂德,表现在他每年的生日,他都不事庆贺,这就难怪他在暮年之际仍能争取到时间和精力,写出多卷的非常有价值的《随想录》。三是,他知道怎样对待儿孙才是真正的爱护。不少人在自己有权有势时,除了为自己建造安乐窝,还为儿女,为儿女的儿女也预先建好一处处的安乐窝,而巴金老,却将稿费的大部分共15万元的钱捐献给国家,他虽然已是个百岁老人,但他比许多年轻得多的人都清醒。

中国古代部分

晏殊为北宋词人。七岁时即获神童之名。后经人举荐,破格与其他进士一道参加宋真宗主诗的殿试。题出后,晏殊一看就报告说:“这道题我十天前做过,请另拟。”真宗见其诚实而多才,乃赐同进士出身。后宫中需请一位太子的教师,真宗想用晏殊,但吏部官员认为他资历浅。真宗说:“听说馆阁臣僚们游山玩水,吃喝饮宴,唯晏殊闭门读书,处事谨慎,不是很适合教育太子吗?”晏殊知道后便如实回答:“不是我不想干那些事,是没钱,有了钱我也会干的。”真宗听后,更加赏识他的诚实。

  晏殊为北宋词人,不少人也会知道,“无可奈化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乃是他写的名句。但是,不一定许多人会知道,他又是一位非常诚实的人。他在少年时,破格参加殿试。当他获得题目时,一看是自己十天前做过的,即请皇帝另拟题目。这事,在我们今天看来,真是“傻冒”透顶!我们今天许多青年学生也要参加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如果遇到考题是自己复习过或刚做过的,真是谢天谢地了。我们的老师,也要用不少精力,以不同的途径去获取高考的信息,真能获得信息的,会引以为豪,学生会赞他有能耐。然而,晏殊却不屑于这样做,对比起他的诚实与潇洒,我们不知会不会汗颜?

  晏殊的可贵,还在于他能保持的诚实美德。我们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也是天真无邪的,诚实可爱的,但是长大了一些,却就不那么诚实了;能够进入官场,那诚实的美德所剩多少就实在不敢说了。看那晏殊,得到真宗的赞叹,本应窃笑暗喜,准备走马上任。然而,他却“不打自招”,“自毁前程”令人诧异,却又不得不拍案叫绝。想想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身边,恐怕不容易找出晏殊这样的人吧。我们往往隐瞒惟恐不及,“作秀”惟恐不尽,自己的肮脏心理,又怎会让别人知道?更何况是在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大事的时候!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贫,上不起学,他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用糙米煮好一盘稀粥,等第二天粥凝冻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来吃;没有菜,就用盐腌点野菜茎作为副食。一天,一位同学来看他,见到他的情景,回家告诉当南京留守的父亲,他父母即命人给范仲淹送去酒肉。过了几天,那同学再去看他,见到那些酒肉原封不动放着,已经发霉变味了。同学问其故,范仲淹说:“我并不是不感谢令尊的厚爱,只是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惯,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吃喝,一生中如何能再吃苦呢?”同学听罢,更由衷敬佩。

自有科举以来,古人就得靠读书赶考,求得金榜题名,谋取一官半职。对于穷书生来说,十载寒窗也就难免的了。北宋的范仲淹也是走这条道路,不同的是,他显得更有骨气,更有志向,人生的目标也更为明确。他不因贫困而丧志,恰恰相反,他以贫困励志,以苦为乐,自觉而又严格地约束自己。同学父母送来的酒肉,对于长久以冷稀饭为食的范仲淹来说,实在是太难得的佳肴了,然而,他知道,自己正在艰苦奋斗之中,吃了一两顿美味佳肴,就会滋长一分贪图吃喝之心意,所以,他宁可让酒肉发霉变味,也不尝试一点。能够这样约束和激励自己,也无怪他能够学有所成,并成为北宋朝一代

名臣了。我们有一些人,也是胸怀大志,想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他们缺乏的,正是自觉吃苦的精神。俗语有

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至今日,人生在世,也还要处处吃苦,时时吃苦,贪图安逸,难有成就。范仲淹的苦处,我们不必效仿,但他的精神品格,还是值得学习的。

宋朝人杨时很有学问,但仍很谦虚好学,40多岁时,仍到洛阳投理学大师程颐。到了程家门口,恰遇沉颐午睡,杨时就谦恭地在门外等候。这时,天降大雪,杨时仍肃立不去。到程颐醒来,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这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向来是用于谦虚好学或尊敬老师方面。今天的人,已很难会去学“杨时立雪”了,或者还会认为他有点“傻”。现代人去做这件事,第一,应该预先打个电话,和老师约好,不致遇到别人午睡这样的尴尬事;第二,去到程家遇到他午睡,也应先到别的地方小坐,看看书报,喝喝茶水,不致白白浪费时间;第三,遇到下雪,更不应在露天里傻站着,身体是做学问的本钱,不应作贱自己,以表示尊师。毕竟40多岁的人了,容易得感冒呢。对于杨时来说,除了第一点做不到,第二第三点,还是能够做到的。我们今天想好学或尊师,可以效仿他的精神,但实在不必“立雪”了。

  春秋时,吴人季扎出使北方诸过途径朋友徐君家时,徐君对其佩剑十分喜爱,因礼仪之需,季扎还要用,答应回来时送给他。待到季扎返回时,徐君已死,于是,季扎就把剑系在徐君坟头的树上。别人问:“徐君已死,还给他干什么?”季扎回答:“我心已许,怎能因他死了而背心?”

  后汉人郭伋,当并州牧时到美稷视察,受到一群儿童的欢迎。郭伋和他们约好,某日回来时再和他们相聚。但是返回时,比原来说的早了一天,他为了守信,就住在城郊,到次日才如约进城。

上述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古人讲诚信,重承诺的美德。的确,讲诚信,重承诺,靠的主要还不是一纸合同,而是内心的责任-说过的,就要做到。上述两事,让我们今天的某些人来处理,就很容易“变通”。人已死,何必再挂剑?儿童而已,何必忒认真?但是季扎与郭伋并非这样看,他们是认真履行诺言,所以受到后世赞叹。想想我们今天某些不守信义不重承诺行为,如某些大学生贷款读书,毕业后明明有工作收入也不还钱等行为,的确要反思反思了。到于某些以许诺为名,行骗为实的宣传鼓吹,那就更加恶劣了。

春秋时,管仲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时;我

打仗曾三战三败,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是顾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辅佐公子纠而被囚禁,饱尝屈辱未死,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是不计小节,以图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是我国古代交友的典范,直到今天,这典范的意义还未消失。细读这故事,可以产生不少感慨。一是,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劝止,不仅没有杀掉仇人管仲,还任用他为相,这等肚量,就值得称赞。想想,管仲是自己政敌的辅佐者,又曾一箭几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杀他已很有肚量,更何况任他为相?而事实证明,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二是,鲍叔牙推荐管仲,此举更是难得?我们今天,也不乏推荐别人的事,但推举别人取代自己,或担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会太多。而鲍叔就能做到,事实证明也做得正确。这的确和古今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龌龊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三是,鲍叔牙不仅推举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处处体谅对方,理解对方,这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解万岁”的最好的例子。别的不说,光是第一点,我们就很难做到。两个人做生意,赚了钱,一方总要多拿,这谁受得了?一个月即要散伙!然而,鲍叔能够体谅,管仲多拿并非贪,是家贫所致,两人肝胆相照,才有传诵古今的“管鲍之交”。四是,管仲能够知恩图报,感慨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流传至今。这虽然是很应该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为吗?

  东汉光武帝的大将冯异,作战勇敢,治军严明,为人谦逊恭谨。在路上与其他官员相逢,总是把车引到一边让别人先过。每次征战完毕,众人争功论赏,他总是避到大树下不置一词,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可是队伍整编时,众将士都纷纷表示“愿随大树将军”。

  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大臣在帘后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吕蒙正装着没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要追查说话的人。吕蒙正连忙制止说:“查出来就会耿耿于怀,忘不了他,还是不查为好。”

明朝人杨翥,曾做过礼部尚书。一次,邻家丢了鸡,指着他的姓大骂。家人气不过,而杨翥却说:“城里又不是一家姓杨的,何必计较?”另有一家邻居住房较窄,下雨就得从杨家出水,弄得又潮湿又肮脏。家人想交涉,杨翥劝阻道:“总是晴天多雨天少嘛”!德量令人叹服。

  以上数例,说的都是谦逊恭谨、宽厚仁爱的故事。冯异不与人争功;吕蒙正不因小怨耿耿于怀;杨翥更是处处谦让邻家。他们的做法,既化解了矛盾,又博得好的名声,何乐而不为?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宽厚与气量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反而常会看到一些小事变大事,小摩擦变大火拼的场面。能够协商解决的,偏偏要对薄公堂;本可以作朋友的,偏偏要成为仇敌。看看上述古人的所为,不知会不会得到一些启发?

  三国时代,徐原与吕岱是一对朋友。徐原才智过人,吕岱荐他当上了侍御史。徐原当了侍御史后,吕岱有任何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批评,当着众人的脸也绝不留情。可是吕岱十分敬重徐原,徐原死后,吕岱悲伤地说:“失去了这位诤友,还有谁能指斥我的过错呢?”

这又是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封建社会、官官相卫,推荐别人往往考虑到是否对自己有好处;推举别人,往

往是在纺织自己的关系网。这种不正之风,今天仍未绝迹,报纸时有披露。老实说,我们举荐朋友,即使不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也至少不希望会对自己带来麻烦;如果他当了什么“长”,反过来监督批评检举自己,那就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吕岱的做法,不是有点这样的味道吗?然而,吕岱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诤友!他不希望听到的都是阿谀奉承的好话,他希望有人时时指斥自己的过错,使自己不至于犯错误。我们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之所以会犯错误,会犯罪,原因之一,就是身边净是酒肉朋友或善于察言观色的小人,而偏偏没有一个敢于讲真话的诤友,等他踏进监狱的大门时,或话才会醒悟,但后悔已莫及了。

  晋朝时,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一陌生人请求搭舟相随,华歆犹豫,王朗说:“船有宽余,为什么不可带上?”于是让其登了舟。后盗贼追来,为了快跑,王朗想把那人丢下船,华歆却说:“我当时犹豫,正是为此。现在既带上人家,岂可危急时仍下人家不管?”于是三人一起逃难。

  华歆、王朗及那人有没有逃出盗贼的追杀,《世说新语》也没有提及。华歆和王朗,都是晋时名士,《世说新语》只是通过这个故事,比较出华、王二人的优劣罢了。开始的时候,无疑是王朗显得大方侠义,很爽快地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上船一起逃难。但是,到了危急关头,王朗则原形毕露,而华歆就显得够义气,讲信用了;要么开始就不要搭上人家,既然搭上了人家,就不应在危难时抛弃人家。通过这故事,的确,华、王二人品格之优劣,可以判断。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唱道:“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说的就是在危难之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在风平浪静之时,许多人都可以唱高调,或把自己打扮得很正派的。如果要写这样的文章,华歆、王朗的故事可作引用,仍未过时。

  东汉南阳郡守羊续,为人清廉,下属送来生鱼,羊续收下后就悬挂起来。下属再送时,见状甚愧,赶紧退走。羊续的好作风对子孙影响很大,如其孙羊祜,晋时封锯平侯,督荆州军事,厚德称著。死时,百姓痛哭街巷,竟致罢市,并为之建“堕泪碑”。

  晋朝陶侃年轻时,曾当“监鱼吏”这种小官,一次,他利用职权给母亲送去几条腌鱼,母亲将鱼封了退回,并指责他说:“以官物遗亲,是不廉而干法!”有一次,陶侃带朋友回家,因家贫,母亲竟剪下头发卖钱备饭招待,并拆开床上草垫替客人喂马。母亲的言行深刻地影响了陶侃,他终生以母训自励,成为一代名臣。

上述两个故事,说的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并不是很深刻的道理,一般的家长都会知道的。然而,不少家长虽然知道而做不到,最起码是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自己是个贪官,子女耳濡目染,也“廉”不到哪儿去;自己贪财,就不会教育和约束子女做个正派的人。我们一些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培养教育子女学这学那,但是就偏偏忽略了自身以及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此外,上面两个故事还有一处共同点,那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羊续收到的生鱼和陶侃送给母亲的腌鱼,说起来都不值几个钱,但是羊续和

陶母都以“悬鱼”和“退鱼”的方式堵住了这一贪污受贿的缺口,我们今天不少锒铛下狱的贪官,最初也是由

“几条鱼”开始的,因为他们没有“悬鱼”,没有“退鱼”,于是,“几条鱼”便把他们引向邪路,这些教训不知掌权者有没有记取。

郑板桥是清代文学家书画家。他任山东潍县县令时,一次,他路过一画店,见一幅墨竹画题着自己的落款。他觉得奇怪,进去一问,店主竟拿出七八张。这时,他没说什么,只是悄悄地拿出自己的印章。店主一见,立即跪地求饶。原来,他是一位贫穷的老秀才,因灾荒落难此地,为生活只得冒郑板桥大名售画。郑板桥见其人画得不错,生活确是窘迫,便决计帮助他。三天后,郑板桥邀来当地名流,告诉大家找到了自己童年学画的启蒙老师,便将店主作了介绍,并请他当场画了一幅墨竹,众皆交口称赞。此后,郑板桥“蒙师”开的画店,自是顾客盈门,这位老秀才也不用假冒郑板桥的画,他的生活也大大好转。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了名,尤其是文人,他们的作品就会有别人摹仿,就会出现赝品,书画作品尤甚。这种现象,古今皆有。郑板桥的字画,肯定是别人作伪的对象。这天,郑板桥就遇到了作伪之人。按照一般的情况,郑板桥应该怒斥作伪者,并把他治罪。然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伪者是位落难的老秀才,而画又画得很好,郑板桥采取的做法是网开一面,并且巧妙地帮助他,使他不必再冒自己之名而又顾客盈门。大文学家艺术家,大多有同情弱者、扶助他人的仁心仁术,倒是那些半拉子“著名作家”“国际影星”“歌王歌后”,一红即娇,目空一切,忘记了谁扶助过他,也不知去帮助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