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先森很久以前简谱:七年级作文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9:32
七年级作文训练                             之一——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  教学目标:学会审题与立意,使记叙文“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教学重点:学会审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立意,尽量使立意较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的要求与议论文大致相同,但由于文体不同,又各有特点:记叙文的文体样式多于议论文,如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小小说、剧本等;其立意或显或隐;由于构思选材时多用形象思维,其思想感情倾向有时难于把握。所以,本次训练重点是审题要准确,中心要正确。  二、审题:  要求:  “进门——登堂——入室”。换言之,“正确——独特——深刻”。徘徊大门,只知皮毛(正确);登得厅堂,必有发现(己见);入于内室,方见实质(深刻)。  具体做法:  先符合题意。若是话题作文,则围绕话题立意。若是命题作文,则分清类型,题目即观点,铺展成文即可;题目为论题,确立自己观点;比喻类比型,联想社会人生。再选择角度。话题作文,角度众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点深入即可;命题作文,就自己初步形成的观点问几个“为什么”,找出答案,从中确立的新观点便有了新意。如还有余力(时间),便可入室详察,无论何种文体,都对已经有新意的观点再作深究,从两个角度去想:“为什么”、“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吗?”,往往,“别样的风景”会扑面而来。  以命题作文“打开另一扇窗”为例。入门者只空谈“打开另一扇窗能有新的发现”,登堂者会把另一扇窗的内容具体化,入室者则想着从这一扇窗和另一扇窗的比较中探出新意和深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题工作岂不是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吗?  三、立意方法:  1、命题记叙文的立意方法: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明从中悟出的哲理。  2、话题记叙文的立意方法: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一般要求是除诗歌外不限文体,长于写记叙文的同学也一般都写记叙文。  四、注意点:   一要注意对话题中的材料进行“因果推论”,就是将隐含在材料之外的原因或结果推论出来,这个原因或结果就是所写文章的主旨。以1999年高考作文题为例,根据材料内容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说明要写的内容是应该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句话进行补充,即补充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有三种:一是有利;二是有弊;三是利弊参半。写有利的如有个考生写三个不孝儿女为摸清家底而移植母亲的记忆,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清贫与忍辱,揭示了母爱的伟大与可贵,鞭挞了不孝儿女的丑恶灵魂。写有弊的有个考生记述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才智,一个劲儿地要孩子吃药棗科学家的记忆物质,结果产生负面效应。再如写有利有弊的,有个考生写三百六十行中的三位代表就“假如记忆可不可以移植”问题进行表决,结果有三种态度:赞成,反对,中立,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即利与弊。  二是要注意“类比推论”在审题立意中的运用,就是将与材料相似的现实生活现象及其本质推论出来,这种生活现象就是文章要写的材料,生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特点就是文章的主旨。例如作文题要求根据泰戈尔的一段话写篇记叙文: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审视这则材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名言的意义:泰戈尔肯定了果实与鲜花的价值,但他更加赞赏绿叶的事业。果实、鲜花与绿叶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推论与此相似的现实生活,先要分析绿叶具有哪些特点。如绿叶为花果输送营养;绿叶遮荫防噪,净化环境;叶落归根,化作泥土,用来护花……这不正是我们常歌颂的奉献精神吗?据此,我们可以写成抒情散文;也可以根据绿叶的品格,写一个具有绿叶品格的人,此种立意适宜于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人物,反映人物的绿叶精神。  三是要注意“相关推论”在审题立意中的运用,就是将与材料相关的现实生活现象推论出来,这种生活现象就是文章要写的内容。比如话题作文要求:以“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内容不限于通讯技术进步方面,可以说社会现象,谈人际关系,畅想未来世界……只要切合题意就可以。“咫尺天涯”是个成语,倒装过来就是“天涯咫尺”,命题中语序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果只着眼于科技发展来谈时代的进步,内容未免显得单薄,所以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与书本知识进行相关推论,由通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等方面选准一点,生发开去,多向开拓,在时空坐标上编织出多彩的篇章。  五、作文训练题  1、命题文题:《__的憾事》、《不能没有你》、《掌声》  要求:1、选择恰当的角度,给以上题目拟出简明的提纲。2、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2、话题文题:  材料一: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材料二: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但它们的头却垂得很低,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要求:1、发挥合理想象,以“如果没有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记叙的内容要与材料寓意一致。3、不少于800字。  附:           记叙文写作—立意  乐曲要有主旋律,文章要有主题。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它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得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借此来影响、教育和感染读者。其中这本质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而这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主题与文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如把握不助主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人不知所云。  立意有以下的几点要求:  一.主题必须正确   作者写文章时应用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出的结论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记叙文就要通过作者来反映客观生活实际,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如《课余趣事》就是通过对课余丰富多彩而有趣的描述,来表现课内外完整的健康的学生生活。  二.立意必须集中  法国著名学者狄德罗:“作品必须简单明了。因此,不需要加以任何闲散的形象,无谓的点缀。主题只应是一个”。说的就是主题必须集中。所谓集中就是指确定的中心要十分明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见高低各不同”是说从不同得角度、不同地点看庐山,会有不同形象的感受。一种生活现象也是如此,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就可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如《运动场上》可提炼出:从人们讲文明、讲道德的,人们相互帮助,可提炼出赞颂新风尚的的主题;运动员在赛前刻苦锻炼,不怕苦、不怕累,终于摘得冠军,这可提炼出赞颂顽强的拼搏精神。赛场上各班都在为自己的班级呐喊助威,这可提炼出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助精神。  训练题目:《街上见闻》《这堂课》你可提炼出哪些主题?  三.主题要深刻  鲁迅:“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开掘要深”指的就是文章的主题要深。深刻,不是表面文章。如第二册课文《散步》,写一家三代之间的真挚、深沉的爱,借“散步”这日常常见的事,有浅入深,由尊老爱幼深化到人生责任。“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使得本文平中见奇。  为〈〈最美的人〉〉设计主题  四.主题必须鲜明  鲜明,指的是确立的中心不遮不掩,不似是而非,爱憎分明。这种鲜明与否取决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褒贬态度,比如要写“我敬佩的一位老师”就要直截了当的写出这位老师那些地方值得你敬佩,对你有什么影响,千万别含糊其辞的让人去猜。  五.主题必须新颖  主题新颖指的是确定的中心有时代气息、独创性。或后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真知灼见,或是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在某一点上有超过别人的认识,或是在某一方面有新的发现等。新颖可指角度新鲜,我们可在老话题中通过换角度使主题标新立异。还可在内容上标新立异。如我常写爸爸是我的老师,但有同学写我给爸爸当老师,这就使主题变的新颖。  如何使你的主题标新立异,常见的立意法有:  一.独辟蹊径法  改变传统的习惯的写作视觉,单独开辟出一条新途径,使文章的内容产生一种超凡脱俗新意,这就是独辟蹊径法。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扩展式,就是在通常立意上加以扩展,老中求新,是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二是反常式,也就是与传统的立意对立,正中见反,异中求反,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结果。  训练题目《我发现他的美》  命题: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动人的小镜头,让你难忘,使你感动,是展开这样的小镜头,并揭示其意义。《一次素质测验》  二.小中见大法  “一滴水可折射整个世界”一件看来简单平凡不起眼的小事,实则蕴涵深刻的道理,很有意义。从小事、小物中确立中心、主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细小的事物,包括那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情节,表达主题的细节在内,有时看似微小,去给人深刻印象。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看似平淡,如果放在铁定的环境中,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会产生不寻常的意义。如何将平凡的小事产生不寻常呢?即平中见奇。(1)把平凡小事与重大意义结合起来。不要就事论事去写平凡小事,而要将平凡的事放在生活矛盾中去写,并联想到名人伟人怎样重视平凡小事的,干好平凡小事对个人品德的成长、集体事业的发展有何影响。例如,关门窗这件事,如孤立去写,就会“平中见平”,如果对比去写或放在爱护集体财产,也就出新意。(2)平凡的生活与时代热点、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写。今年建党80周年,人们纷纷为当作贡献。  训练题目《我帮妈妈做家务》《一件小事》《微笑》  三.探幽显微法  (深入开掘)挖掘到生活的最深处,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确立最有思想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主题,这就是探幽显微法  训练题目:1欢笑引起的联想      2春天里的故事       3我家的喜事  主题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突出题眼法  题目中的关键性的词语,有些文章的标题就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题眼就是中心思想的聚焦点,作文时突出题眼就是抓住了中心的关键。   五.首句标目  首句就是作文的开头,“标”是标明,“目”是题目。首句标目就是平时说的开头点题,入手扣题。这样做不宜跑题。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劈头第一句便点题,有的在第一自然段的末尾点题,有的是将原句原封不动的重复,有的则是取题目词语的意思,而又另换表达方式。  六、卒章显志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之为之义也。”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尾点题。往往能够把中心思想表现的显豁,突出能给人流下深刻的印象。方法很多,如题目就是中心思想的,便再扣题;有的在结尾处将中心思想升华一步;有的直截了当的揭示中心思想,有的含蓄的暗示中心思想。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二——记叙文的选材 记叙文的选材  1.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  2.注意选材的真实、新颖  一、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有关反映的对象的材料总是很多的。在诸多的材料中选什么写就是选材。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把握的程度。熟悉和掌握了材料,也就进入写作过程的第一步。作者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记叙文的选材。  二、方法指导  那么选材时都应注意哪些要求呢?  第一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怀想天空  我考试的地点在五楼,透过半开的窗可以看到天空,那蔚蓝又寂寞着的天空。  犹记得儿时的天空。一群小朋友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我躲了许久也没有人发现我。于是,我便躺倒在苇荡的怀抱中,仰望无尽的天空。突然,空旷的天空中传来寂寥而又欢乐的“啊——啊——”声。接着,硕大的雁阵便出现在蓝色的画板上。几十只大雁“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  意的哀愁?  每每表现出如此忧伤时,我都会被人嗤之以鼻。他们以为我矫情作态。这些朋友,往往热衷于网络上炒作的美女,以及传贴的搞笑的动画!他们永远不会明白,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一旦寂寞,人们的心也会寂寞的。  的确,对于如今的快餐式文化,我是落伍的。我不看武侠奇幻,不听周杰伦或是摇滚,不爱上海滩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只爱丽江的石板路和周庄的乌篷船,只爱中国人心中的文化“雁阵”……  你可以对我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是,你知道,当我听到伊能静的《念奴娇》时,心中是怎样一种彻头彻尾的悲伤?旋律低劣且置一边,那一句“羽扇纶(lún)中”仿佛一把尖刀刺向我的耳膜!我赶紧躲开,塞上耳机,继续听我的“二泉映月”,我的“春江花月夜”。  我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我家中也是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我也看炒作至热的电影。但是,在现代商业文明的裂缝中,难道不能萌发一些永恒民族文化的新芽?  那些缺失的情感,丢失的文化,我是多么想把它们的种子找回来,种到人们心中去啊!  我亲爱的寂寞的天空,我该如何帮你找回“雁阵”的影子?  前些日子,和七岁的小弟弟一同回乡。走在儿时嬉戏过的河边,心中又是一阵怅惆。天空中突然传来寂寂寥寥的“啊——啊——”声。我大喜,抬头却只见两只大雁孤零零地飞过。  弟弟摇着我的手问:“哥,那是什么鸟呀?”  我吸了吸鼻子,说:“哥不知道。”我不想告诉他那是大雁呀,因为真正的大雁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们本应该三五十个一群,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唱着大风之歌,欢快地向南方飞去。  我只得愣在那里,发了好一阵呆,怀想着那曾经喧闹过的天空。  此文构思精妙,文笔清新洒脱,充满诗意画意。作者围绕题目中“天空”二字,将“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绾结在一起,借“长天”、“雁阵”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相当熨帖,相当机智。内容充实,体现了发展等级中“丰富”的要求,而且选材详略得当。  第二选材要新颖别致。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说:“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作文,只能令人厌烦反感。所以选材构思时要仔细想一想,想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力争避免和别人撞车。要思索几种自己有把握能写得好的内容,从中选出一种别人可能不写的来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砸破选材的常规框架,例如改变一下观察角度,从孩童的角度来写世界,用非人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让平凡事生动起来;或者让故事中的人物调换一个参与角色,巧妙的张冠李戴,让普通素材神奇起来;也可以为作文中的故事设置一个特定背景,让小事情高尚起来。  寻找风的足迹  当风拂过我的面颊,轻吻着撩起的头发时,我的心正伴着那诗一般的柔情,追寻我前行的足迹。——题记  等闲识得东风来,万紫千红总在春。  当凉凉的略带暖意的风又绿江南岸时,我明白,春带着那惺忪的睡眼姗姗的来临了,此刻,万物开始萌动,花开了,柳绿了,就连那久违的冰雪也不甘示弱的开始融化了。  万物复苏,迎来姹紫嫣红的世界,花红柳绿,博得众人青昧,辛勤的农民正为了一年的丰收而播撒良种,唯有此刻的我不知所措,站在那茫茫原野,独守苍穹,徘徊不前。  无意间,我发现有一股凉嗖嗖的东西从我耳畔拂过,但转瞬即逝,不过她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哦,是时候为自己的学业播种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当炙热的风吹过层层波浪时,我明白,夏带着她稻穗的花香,满腔热情的来了。此刻,万物开始躁动,稻黄了,瓜熟了,就连那青蛙也不甘寂寞的跳出水面呱呱乱叫,如火如荼,显示了夏的火辣与激情,酷暑难耐,影射了人生路上的艰辛与坎坷,也突现了他们的坚强。  猛然间,一股滴爽的略带热意的东西从我旁边掠过,她停在我身边,对我说:“仕途的坎坷见证了一个人的毅力与坚强,潮起潮落,才量出了大海的博大,平铺直叙,只会使自己的世界暗淡无光,只有量出自己的胆识,才能跃过这道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橙绿时。  当温柔的风撒下片片黄时,我明白秋带着金色的世界信心十足的来了,此刻,万物灵动、花谢了、果熟了,就连叶也不甘落后的一片片飘下了。橘黄橙绿,正体现秋的丰腴和多姿,硕果累累,正含着人生的一种荣耀,而此刻的我因为业绩不佳而独自在溪畔哀事叹气。  刹那间,一股亲切的略带凉意的东西从我手边溜过,哦,原来风来鼓励我了。莫让一次的挫折迷失了你的心志,虽然你未能在一个秋收的季节满载而归,但你却可以再一次站起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  只有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花果才会溢出别样的芳香,只有经历了艰辛和坎坷之后的人生,才会走向成功的巅峰。  风飘过,没有痕迹,没有踪影,可它却教会了我人生的道路,让我到达成功的顶点。  寻找风的足迹……  [简评]:本文亮点颇多。一是开篇新,“风的足迹”,风有足?如何寻找?能够吸引读者眼球;风拂过面颊,轻吻头发时,还有那诗一般的柔情,题记亦语言灵动优美。二是结构新。春夏秋冬四季铺叙,每个季节皆由诗词美句领起,诗情画意溢满文间。三是写景新。作文摹写四季之景以及景中之风,写景优美生动,从不同的景色之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第三选材要真实可靠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好奇心  江苏考生  “你爸昨晚看了一夜的足球。”一大早妈妈就神秘地对我说。  “咦,老爸是从来不对足球正眼相看,这回怎么……”正思忖着,看到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楼。  “爸,昨晚的比赛怎么样,精彩不?”我打趣地问道。  先是一愣,然后勉强地笑道:“还行,进了好几个球呢!”  “是哪两个队啊?最后哪个队赢了?”我追问道。  “好像是……”爸爸显得有些尴尬。“不和你聊了,我去上班了。”说着急匆匆地出了门。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玄机,我向妈妈打听,她只是一味地苦笑。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捉摸,去“侦察”,谁叫我好奇心强呢!  那天晚上,爸妈一进房间,我便悄悄溜到门口,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你今晚就别去客厅看电视了,好好睡一觉吧!你都几天没合眼了。”妈妈唠叨着,我显得有些激动,已经进入正题了,我暗暗想着,耳朵贴得更近了。  “没事,我到公司躺了一会儿,等孩子高考过了,我再好好睡一觉。”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咦,这和我高考有什么关系啊?”我更加好奇,恨不得从门缝钻进去,不行,要沉住气,不得半途而废。  很快,爸爸又开口了:“你也知道我那鼾声,连你都受不了,更不要提孩子了,虽然隔着一道墙,但肯定还是影响他的,这段时间他的睡眠一定要有保证啊!”  我震惊了,所有的好奇全都消失了,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的确,爸爸的鼾声震耳欲聋,可我早已经习惯了。正发着呆,听到脚步声,我慌忙冲进了我的房间。  很快,电视被打开了。依旧是吵闹的吹呼声,不过很快就归于平静,我擦干泪水,消失的好奇心又油然而生,我悄悄地推开房门,看见爸爸斜躺在沙发上,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咖啡味。  “你怎么还没睡啊?”爸爸看到了我,语气中有责备,然而更多的是关心。  我没有回答,只是盯着电视屏幕,依旧是足球赛,依旧是活蹦乱跳的身影,只是没有声音,屏幕下方显示着音量:0。  “快去睡吧,现在已经很晚了。”爸爸催促着我。  “您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工作呢。”我抑制着眼中的泪水。  没有了好奇心,带着满心的感动,我挪动着脚步。  回头看了一眼屏幕,看着那无声的画面,我感受到了爸爸给我无声的爱!  这是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情节的展开,通过“我”的“好奇”而逐步推进,运用对话描写,巧妙地“解奇”。最后,描写客厅里观看足球赛的细节,不动声色地表露了作者“感奇”的心路。机智的构思,鲜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深沉,颇有感染力。而这些效果的取得,是离不开选材真实而感人。  二、写作训练  请以“花开不只在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领悟文题  这是一个富含喻意和诗意的文题,选材成为创作的关键。  文题中的“花”可以指事业之花、学业之花、科学之花、艺术之花等,也可以指精神之花、美德之花、幸福之花、爱情之花等,  “春天”则可以指通常意义上有利于人生之花盛开的生命阶段、成功条件、工作环境、人生处境等。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而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登顶是“华山一条路”,而有人则中途易辙领略到另一番风景……人生的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领悟了这些深意,你的写作思路自然也就清晰而开阔了。  (二)选材中的文题  空谈作文的选材,难免有夸夸其谈之嫌,《花开不只在春天》,由于知识积累的不同、思维修养的差异、思维层次的深浅,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材。  选材之一,由花开不只在春天,想到不在春天开放的花,然后大谈特谈,有哪些花在春天开放,想来想去也想不到那里去,由于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少、社会实践少。荷花六月开,菊花九月开,梅花腊开。于是编故事,家里有人爱种花,这种花张三买来的,那种花李四送来的,拼拼凑凑800字完事。  选材之二,因花开不只在春天,想到不只在春天开放的花。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什么品种,绞尽脑汁之际,忽然想到月季,如获至宝,庆幸之余,为别人捏了一把汗,幸好我找到了,想想真是有点后怕,然后投入战斗,连篇累牍地描写月季美丽,不厌其烦地抒发对月季花热爱之情,连汤带水总算写到了800字,哈哈万事大吉,自以为美梦高分即将成真。  选材之三,由“花”想到“美丽”,由“春天”想到“青少年”。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但有些人就是驻颜有术,年轻看上去很美丽,中午依然如此,甚至年老了还是这样。像刘晓庆,五六十岁的人了,看起来依然很美丽,为什么呢?因为花开不只在春天嘛!  选材之四,由“鲜花”想到“事业之花”,自古英雄出少年,正应了花开春季之意,但大器晚成亦大有人在。东隅已逝,桑隅未晚。七十岁学吹手,从头开始。结果事业这花盛在中年或晚年。如肯德基的创始人,卡耐尔•桑达斯。年轻时开商店倒了,办加油站烧了,开餐馆关了,直到六十多岁而事业之花绽放。  选材之五,由“鲜花”想到“心灵之花”。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后天的学习,他们一致地认为很重要,学习什么?学得一颗仁爱之心,学得一颗向善之心,学得一颗纯真的心,学得一颗进取之心。清代学者袁枚也认为作家的人要想写好的作品,就得永远保留一颗童心,还专门形成一种文学理论——“童心说”,因此心灵之花的绽放应该贯穿一生。  选材之六,由“鲜花”想到“爱情之花”,有人认为爱情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关注的只是婚姻,殊不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老年的爱情之花也会盛开,夕阳红的婚介所也应远而生,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的爱情之花,并且是进了婚姻的殿堂,其实此前二人是心仪已久,只是压抑着让它含苞待放,杨夫人逝世之后,这个爱情终于开始开出花来了。  选材之七,由“花”想到“艺术之花”。大多没有内涵的文章只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考验,但经典的文艺作品是耐读的,它们的艺术之花盛开在四季,甚至越开越盛,越开越美。孔子的《论语》自横空出世以来,其艺术之花就经久不衰,乃至于当今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像中国的四书五经,国家的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艺术之花至今都常开不谢。  选材之七,由“花”想到“精神之花”“道德之花”。人活一气、树活一层皮,这一如气的“气”是气节,是精神,是情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治国平天下,要为天下苍生服务,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生牛犊不怕虎,是花开在春天,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是花开不只在春天了,这种精神之花道德之花的盛开不只在春天的事例,古今中外俯抬即是。  梳理一下以上七种思考及选材,选材一、二是机械地图解标题,不可取。选材三是低级地理解标题不可取。选材六的爱情之花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把握不准,稍不注意容易走偏,无十足地把握最好放弃。选材四、五、七、七是可取的,理解了题目,有深度,有广度,如此选材写出的作文应该是好作文。  花开不只在春天  春天里,微风和熙,阳光懒懒地洒在大地上,花朵题开厚厚的棉被,探出头来:桃花开了,梨花开了,牡丹开了,连诗人都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真是个美好的季节,瞧,春暖花开,多好!  可是,花开不只在春天!  夏天,如镜的河面上铺开的那一片片荷叶,盛开的那一朵朵洁白的或是粉粉的荷花,不也为炎热的夏天带来一片片清凉?酷热的夏天,也有花开,夏天的荷花,是夏天的灵魂,是夏跳动的心脏。  秋天,那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菊在满地的枯叶中,在萧瑟的秋风中,开得那样明亮而灿烂。秋天,因菊的开放少了一些萧索而多了一丝活力。苍凉的秋天,也有花开,秋天的菊,是秋能量的来源。  冬天,墙角的那支梅,聚在皑皑的白雪身后,微笑着和刺骨的寒风交谈嬉戏,淡淡的香味,连太阳闻了都咧开了嘴。寒冷苍白的冬天,也有花开。冬天的梅,是冬的精神,是冬的魄力。  人生的旅途中,也有温暖明媚的春天,有酷暑难当的夏天,有萧条冷落的秋天,还有让人觉得寒冷得无望的冬天。可是,请相信,不是只有在春天才可以看见美丽的花朵,即使在人生最冷的季节里,也会有花开。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他的人生也进入了冰天雪地的季节,身体上的伤害,心灵与尊严的侮辱,这样的季节让人不堪忍受。然而就是这样让人寒冷彻骨的季节,却开出了名垂千古的花朵——《史记》。  儒家的始祖,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不得不四处流离时,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进入了苍凉萧杀的秋天,同时,这样的季节里,也开出了一朵智慧的奇葩——《论语》。  如此,花开不只在春天,开在夏天、秋天、冬天里的花也一样明艳动人,振奋人心;人生的辉煌,不一定在一帆风顺时取得,困境中的辉煌,更加绚丽和坚强。  走过春天,我们要学会把握那温暖的微风,贵如油的春雨,让生命在最优越的环境下开出姣美的花;倘若迎接我们的是烦躁闷热的夏天、冷落清寂的秋天,亦或是绝望苍白的冬天,那么,也不要放弃,请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花儿开放,即便是一朵,仍能诠释夏的意义、秋的真谛、冬的魄力。人生的四季里,夏季的花朵更有热力,秋天的花朵更有风骨,冬天的花朵更是坚毅不屈。  花开,不只在春天!  [简评]本文行文流畅,由春季写到四季,由四季之花写到人生之旅。通过司马迁、孔子等典型事例充分地诠释了“花开不只在春天”的道理。主题突出,积极向上,的确是一篇佳作。  花开不只在春天  2008年伊始,片片雪花划过江南,掀开了新年的序幕。  正当南方的人们在为这早以从脑海里消失了的字眼——雪——而深情欢呼时,一场30年未遇的灾难也随之而来,老天爷似乎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我们也又一次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瑞雪兆丰年”,而今却再也没有为之欢呼。说来也是一种讽刺,好不容易盼来的雪却是如此:打开电视机,南国不再是青山绿水,而是雪,雪,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竟真实地展现了我们南方人的面前,简直不敢相  信。树枝被折断,果菜被覆盖,屋顶被压塌……  但也是这样的时候,人们又一次见到了政府的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一方有难,七方支援。  京广线,以往涌动的民工潮不见了,大雪沉封了交通要道,而这些外来的民工们却与当地的人民共同渡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分岁洒桌上其家融融,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我想他们那远在北方的亲人看到这场景一定也感到欣慰的吧。贫困山区,到处是武警官兵在运输着振灾物资,来帮助当地居民抵御寒冬,而电线工人则在雪停后立即加紧了对电网的抢修,他们都是工作在抗灾一线的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高贵的人。  2008年的伊始,在中国的南方,这是正饱受着灾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处是纷飞的雪花。也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中华民族的“心灵之花”绽放了。让世界又一次真正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的团结,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七方帮忙”。  百花未必只有在春天才会开放,在春天开放的花往往是平凡的,是庸俗的,它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惊讶之处。而人的美好的心灵,才是真正特殊的花,是值得我们叹为观止的奇艳之花,心灵的花比一切的花都要美丽,都要芬芳。它如沙漠里的一汪清泉,它是炎炎夏日中凉爽的一缕清风,总之它令人感到舒服。它释放热量,这来自心底的热足以使冰雪消融温暖每一个的心。  总之,花开不只在春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帮助,哪里就有希望,哪里就会有美好的心灵之花盛开不败。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三: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一、知识准备  1、导言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2、知识点学习之一————常见的记叙线索  一是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三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四是以特殊的时间为线索,如  长大的感觉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人成长的足迹。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题记  岁月的风铃摇呀摇,不知不觉已风风雨雨摇过了十六个春秋。奶奶说:“几天不见,这孩子真长大了,个头又高了一截。”母亲说:“终于长大了,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了。”老师说:“你可长大了,现在能主动学习了。”……我也认为自己确实长大了,已越来越成熟了。  “老师,我什么时候能长大呀?”在幼儿园成长的档案里,曾留下了我稚嫩的声音。多姿多彩的连环画曾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小时候,我总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那时只是希望自己长大后能独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压迫”。早饭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床铺由父母理……虽然父母给予了我许多温馨,但我感觉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长大,渴望快一点儿长大。  花开花落,秋风秋雨,又一个秋天翩然而至。终于,我上小学四年级了。母亲对我说:“你已经不小了,生活上也该自理了。”于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间三平方米的小屋。这实在太令人兴奋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这小小的天地里,读书便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看《牛虻》,不禁为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感动;看科幻小说《神秘世界》,任凭我扇动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情节再添些神秘与美妙。我陶醉在书的海洋里。书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伴随着墨韵书香,我一天天长大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当花季的雨露润湿我的心扉时,我也渐渐成熟了。我步入了初中生活的门槛。这才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记得刚刚住校的那个晚上,我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虽然心里觉得有点离家的凄凉。在学校里,我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奥秘,太空世界的美妙,我还学会了怎样做人。我和伙伴们纵情说笑,无拘无束。因为我找到了可以飞翔的翅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我锻炼得更加坚强。  回首走过的日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迹,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充实也有失落。虽然童年的乐园令我留恋,但我还是希望再长大一些。“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我要采撷智慧的浪花,不断丰富、充实、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与憧憬中,将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快快乐乐,富有意义。  “长大的感觉真好!”在我的成长档案里,我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  [简评]:文章以小作者成长的足迹来贯穿全文。截取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三个断面: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的成长经历。不仅反映了自己成长的表层,而且从怎样成长,为什么这样成长等方面作了深层的挖掘。文章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富有诗意。运用第一人称来写,在自己成长的档案里,记下了“长大的感觉真好”的体验,读后于淡淡的感觉中给人以浓浓的情意。  五是以标点为线索,如有一介绍自我的习作,用“,”来写豆芽菜的身体,用“!”来写怒目金刚的性格,用“?”来写遇事刨根问底的习惯,用“《》”来写“我”嗜书如命的爱好,用“……”来写“我”的爱好很多,五个标点多角度地勾画了“我”的形象,生动而幽默,令人过目难忘。  六是以字词为线索,如有篇介绍人物的中考作文以一字贯穿,作者用一个“马”字将同桌的姓名(马涛)、长相(马脸)、外号(小马秧子)、粗心大意的毛病(马大哈)、磨磨蹭蹭的习惯(破马车)连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线索分明、妙趣横生。  七是以歌词为线索,如一中考满分作文初中生活剪影中,作者用“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儿个真高兴”、“难忘今宵”、“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这四句歌词作为小标题串起四个片段,并于文中巧妙穿插相关的歌词,深情地追忆了“我们”“相互认识”“分享成功”“元旦联欢”“依依惜别”的画面,展现了初中生活的多种风情。  3、知识点学习之二  安排线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二、实战训练  1、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童年趣事》。  2、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3、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七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七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七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A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B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C“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4、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5、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四——布局   1.引导学生审题  2.谋篇布局的指导  一、出示作文题,引导学生审题  1.出示文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着,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面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都是真情流露。  请以“有时,我也想”为题,写一篇作文。(200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  2.作文审题指导  1)补全文题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先把他。示例:有时,我也想自由;有时,我也想哭泣;有时,我也想得到母亲的理解;有时,我也想当语文教师;有时,我也想放弃;有时,我也想写一本书;有时,我也想逃避;有时,我也想努力;有时,我也想坚强;  2)写本题应注意二点:  A、文题“有时,我也想”有两个关键词“有时”“也”,其中应以“也”作为写作的重点,“也”的意思是”想做一般情况下所不能做的事情“;  B、这里的“”中所填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中心。  二、谋篇布局指导  1、开头点题,写作文入题要快。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文题:有时,我也想流泪(江西省瑞昌市一考生,满分作文)  开头:晨曦要感谢阳光给人们带来黎明,花儿要感谢小草无私衬托更加鲜艳夺目,小鸟要感谢树枝让它有高歌的舞台,我要感谢妈妈让我学会坚强。但,有时我也想流泪。  点评这个片段开头以三个排比句为衬托,引出对妈妈的感激;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触题:有时我也想流泪.  例2文题有时,我也想流泪(http://www.duanlaoshi.com)  开头2008年的序幕早已拉开,可我心依旧澎湃。有时,我也想流泪,不为成绩,不为其他,只为心中的记忆。  ———题记  文章主要内容:  汶川记忆  让世界铭记5月12日。沉睡中的中华龙动了动身子。汶川,碎了;家园,毁了;亲人,去了……胡主席、温总理亲临救灾一线,十万子弟兵纷纷入川,更有献血者队伍拍成了百米长龙。他们,感动了,而我,擦一擦眼角的泪水,抚一抚心中的创伤,破涕转为笑,因为我明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北京记忆  一张张承载文明的名片——微笑,一个个悬念的揭晓——瞩目,一份份激动人心的报道——突破,一场场令人欣喜的场景——成熟,全部聚焦于北京。百年奥运,今系北京,在记忆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记忆中凝固了悲怆的尊严。  ………………  点评这个片段,以题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接触题,交代了我想流泪的原因,并且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2、中间部分结构要清  例3文题有时,我也想不动心思(景德镇市某考生,满分作文)  文章节选:  我曾经想过青史留名。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这十五年的蹉跎岁月啊,又流下了什么呢?  春去秋来,历经十五个轮回,十五个年间的磨难沧桑,让我饱经风霜,却又让我自始至终都没能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曾经想过坚强勇敢。  面对保尔•柯察金,我扪心自问实在是有愧。遇到困难就退缩,考试成绩一下降就丧气,刀子划破手就痛哭……我很想在困难面前坚强一回,不退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自己;有时,我也想在成绩的打击下坚强一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勇往直前;有时,我也曾想在手在滴血的情况下坚强一回:抹干眼泪,拿起剪刀、纱布,忍痛为自己包扎伤口。可是我好像没能做到。  我曾经想过刻苦攻书,孝敬父母。  回想“悬梁刺股”、“卧冰求鲤”这两个经久不衰的成语故事,我不禁要低垂下头,自我反省。想想故事的主人公,他们,为了刻苦学习,竟然头悬梁、锥刺股,多么勇敢,多么刻苦!而我,从来都不为好成绩做出牺牲。想想古人,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竟然自己躺在冰上,用自己的温暖去熔化冰雪,为母亲求得鲤鱼,而我,却从来都没有为母亲付出过什么,说来惭愧。  我也曾经想过认真一回。  看看我的同学,瞧瞧我的同桌,聚精会神听讲,端端正正摘笔记,响响亮亮回答问题,而我,课堂上时不时开小差,字写得乱七七糟,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偶尔,我在想,那首《学生四头》的怪诗是不是在说我呢:“班里活动充大头,老师提问低下头,每逢考试伸伸头,成绩不好摇摇头”。虽然我不“伸伸头”,但其它“三头”我几乎一一“做到了”。  我还曾经想过:我向来很浮躁,有时也想深沉一回;我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一回;困难中有时也想勇敢一回;是非中也想正义一回;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中有时也想顽强一回……  点评本片段每个层次以一句总结性的话语领起,或以俄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或以古人的刻苦求学,或以身边的同学的认真严谨,来跟自己对比。最后还以排比句点题。  3、结尾部分要起到收束全文,点题升华的作用  例4文题有时,我也想体味诗中韵味(http://www.duanlaoshi.com)  结尾我热爱那“花开红树乱莺啼”的画意诗情;幻想那“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蓬勃生气,却不可目睹这份恬美情韵,我何时才能真正目睹这古典的灵魂所在?那如诗如画的迷人之色,何时也能让我真正为之动容?我不愿再去心中模拟那“古时场景。因为,此时,我也想真正体会诗中韵味!”  点评在结尾,作者不满足于在想象中体味诗中的韵味,“此时,我也想真正体会诗中韵味”,点出了文题。  三、范文展示  例5有时,我也想体味诗中韵味  我向往那“梨花院落溶溶月”般的幽雅恬静;我追逐那“青松忽向苍天拔”的自强不息。这诗韵灵性的吟唱,如天然雕饰的素妆少女之婀娜,如顶天立地的铁血男儿之豪迈!而这只是向往罢了,多少诗中情韵,已然消失在我们眼前了……  从代代传唱的诗词之中,我们不难看到那灵动的春之赞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着上远林。”鸟儿是唱着婉转歌曲的花朵,多少古人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去聆听这无可比拟的歌唱!而如今人们却难以捕捉到那五彩的身姿了,城市的飞速发展。限制了它们不驻的步伐。试问,有几人见到过“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的这般好事呢?我们见到最多的也只是麻雀吧,或许当我们正为鸟儿的鸟影与歌喉鼓掌时,正置身于动物园和花鸟鱼市呢!  读着诗仙太白所描绘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场面;想像《卖炭翁》中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的艰难,问问自己何曾见过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样的场景?心中不免疑问,这是真是假,为何自己从未目睹过如此气势?是古人的夸张想象,还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呢?自己所看到的最多也只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尽管自己也曾为此隐隐动容,但更渴望能够亲眼见到冬日的飞雪“大如席”啊。  在诗词之中,我看到的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生活之中,我却看到已成为图片的动植物,还有那被人类的愚昧尖刀染为血色片片的生态花园。哪里有小桥流水?明明是漫天黄沙!那生机盎然的诗词经典,何时被人类贴上了“绝版”的标签?你,可听到了诗歌那阵阵痛苦呻吟呢?  我热爱那“花开红树乱莺啼”的画意诗情;幻想那“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蓬勃生气,却不可目睹这份恬美情韵,我合适才能真正目睹这古典的灵魂所在?那如诗如画的迷人之色,何时也能让我真正为之动容?我不愿再去心中模拟那“古时场景。因为,此时,我也想真正体会诗中韵味!”  例6有时,我也想停留  不知不觉,我已走过了许多的日子,有过悲伤,有过美好,有时,我也想停留,停留在我向往的生活里。  我向往竹林间的生活,那种淡然的生活。看着竹叶随风舞动,那沙沙的响声令人清爽,令人流连。那静谧的清香散发出竹林的本色,漫步林间,踩着落下的竹叶,感受着它的静,看着那苍翠挺拔的竹子,感受着它的坚韧;那种忘记一切,安然,仿佛置身林海的感觉,让人难忘。多么想停留,停留在“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虚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的竹林之中。  我向往乡间的生活,那种朴实的生活。看着炊烟袅袅升起,那淡淡的色彩令人神往,令人感慨。那朴素的热情展现出乡村的本色,漫步村中,嗅着泥土的清香,感受着村中的净,看着那错落有致的房屋,感受着它的协调,那种朴素大方、和谐,仿佛进入诗中的感觉,让人难忘。多么想停留,停留在“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看牧鹅。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的乡村之中。  我向往百花庄园间的生活,那种华丽的生活。看着百花争芳斗艳,那迷人的芬芳令人陶醉,令人惬意。那清纯的美丽昭显出花园的本色,漫步园内,赏着妖娆的花草,感受着它的精,看着婀娜多姿的花枝,感受着它的优雅,那种心旷神怡、美好,仿佛步入梦幻之境的感觉,让人难忘。多么想停留,停留在“春日迟迟,卉水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花园之中。  多么想停留,停留在安谧的竹林之间,以竹为友,以云为伴;多么想停留,停留在朴实的乡村之间,以田为友,以犬为伴;多么想停留,停留在美丽的花园之间,以花为友,以蝶为伴;多么想停留,停留在……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五--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1、自学知识短文,能说出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2、通过学习,了解常见的几种文章结构方式。  3、能根据不同要求,  写好提纲  一、导入  相传唐代文学家王勃每次写文章前,总要饮几杯酒,磨几升墨,然后钻进被子睡大觉。睡醒起来,提起笔,洋洋洒洒,甚至“文不加点”(不用修改)便是一篇绝妙的文章,旁观者赞叹不已,一致称赞他是天才。王勃的文采诚然过人,可人们殊不知他饮酒时、磨墨中,已在孕育写作的灵感,理顺了文章的思路。而睡在被里,更是酝酿着文章的起承转合,甚至一些关键的字句已经斟酌妥当。起来时,才能一挥而就、文不加点。有个成语为“成竹在胸”,王勃动笔前已经“成文在胸”了。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得到启发:文章有个孕育的过程,要酝酿“写什么”,要确立主题,选定材料;还要酝酿“怎样写”,怎样开头,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如何结尾等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了。  二、知识梳理  (一)、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哪些内容?  “结构”本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指屋宇构造的样式,引入写作的研究中,用来比喻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二)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些什么?  我们写文章时,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把有关的材料合理地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的开头和结尾。  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既是对文章的整体要求,也表明开头和结尾的重要。  开头,古人称为“起笔”。好的开头,能起引领作用,既可使文章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两种类型,即开篇点题式和形象导入式。  开篇点题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它开宗明义,起句或首段即接触文章的主题或主要问题。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头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的开头,不用什么发端,直接触及到“背影”的本题,简捷畅达,句略义丰。  形象导入式,有一段引子,然后逐步接触题目所要叙述描写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论述的问题,是一种间接开头,不妨叫“曲径通幽”。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的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懑,于是就有“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下文。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结尾,古人称为“收笔”,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收束和必然结果。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一篇之妙,在于落句”。好的结尾,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旨,体会作者的情感。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结尾,蕴涵着哲理,发人深思。结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有的抒发情怀,给人感染;有的含蓄深沉,留有余地;有的戛然而止,干脆利落等等。初学写作者对文章的结尾不可草草了事、虎头蛇尾,也不可当断不断、画蛇添足。  开头和结尾,虽然文字不长,却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设计,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层次分明,分段恰当。  层次,指文章内容安排的先后次序,也就是文章展开的步骤,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部分”“大段”“意义段”。在记叙文里,它或是一件事情发展的阶段,或是人物事迹某一侧面的表现;在议论文里,它或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或是对某一道理的阐述。层次安排得合理、清楚,文章就会文气贯通,有力地表现主题。  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各层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之分;递进式,各层之间意思一层进一层,层层深入;连贯式,按事情发展的经过和时间先后次序安排层次,各层意思相互连贯。此外还有总分式: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等。一般议论文,多用总分式。  段落,是文章内容、层次的外在表现,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人们习惯称为“段”“节”。它有明显的换行标志,即另起一行写,开头空两字的位置。分段时,应注意“单一性”和“完整性”,即每段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意思在一个段落里写完。各段落间意思要有内在联系,使每段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段落要注意匀称,长短适度,疏密相间。  层次分明,分段恰当,读者对文章内容就能一目了然。  三、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过渡,是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过恰当的词语或段落,使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用词语表示过渡。用“因此”“由此可见”等关联词语或“但是”“相反地”等转折词语,往往放在下一个段落的开头。  二是用句子表示过渡。过渡句一般放在后段的开头,也有的放在前段的结尾。  三是用段落表示过渡。在层次或段落之间,用一个较短的、独立的段落作为过渡,这个段落叫过渡段。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又叫“伏应”。前面提出了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明的重要问题或事情,前面也应有个交代。这样,就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连贯。  照应的方法,常见的有:  一是结尾与开头照应,也就是“首尾呼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是典范。  二是上下文照应。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上文写“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后文写“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更有贡献的分子”。这就是上下文呼应,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控诉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文章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才能完整连贯、结构严谨。  要使文章结构合理,做到动笔之前“成文在胸”,还必须认真编写作文提纲。尤其是考场作文,来不及打草稿,更要编写比较详细的提纲,开头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个主要部分,安排好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详略和衔接。磨刀不误砍柴功,写作提纲编好了,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三)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写作中值得借鉴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纵式结构法。  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先后顺序。如2002年安徽省中考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又如2002年陕西省中考优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第一次写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亲看后的评价及老师的批改与评分、第二次采访父亲对“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后写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并被当成朗读的范文、最后是老师对两次不同作文的评价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  二.横式结构法。  此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它的特点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之间有一种并列关系。  如2002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运用横式结构法,把几篇日记串在一起,并运用题记来贯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布局,获得了满分。  三.总分结构法。  顾名思义,先总说后分说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总”,是对“分”或者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而“分”,则是对“总”的扩展,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总分结构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灵活选择。  如我们学过的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法”来布局谋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劳一生”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事情,照应开头的总领句。  四.小标题结构法。  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会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200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本文在得满分的同时,由于小标题的运用,以及题记和后记,想象独特而大胆,语言富有创意,另外得5分。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我们常用的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们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根据需要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三、作文训练  以“我的军训感受”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六 ——人物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外貌、神态描写的作用。  2.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  3.掌握运用人物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来体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外貌、神态描写的作用。  2.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  〖教学难点〗  运用人物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来体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那么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俗语说:“画人画虎,难画皮。”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人物描写的三个方面”会告诉你一些可行的办法。  板书课题: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  二、介绍人物外貌、神态描写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  2、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三、人物外貌、神态描写三个方面。  导入:观察、思考:  1.你觉得照片中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2摄影师有意把人物的身躯、衣饰等技术处理掉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第一方面:抓住特征  1、相貌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时刻在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可以结合外祖母、鲁迅外貌特征进行讲解。(两篇课文各抓住了外祖母和鲁迅的什么特征来写的?)  3、教师举例说明。  客人男性,年过半百,瘦削,白净,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足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  点评:年事稍长皱纹却似刀刻,可见其蹉跎半生历尽风雨,脸上印满了岁月的沧桑。  第二方面:善用比喻  1、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修辞大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巧妙精确的比喻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旋律。在人物描写中,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学习借鉴。  2、借鉴实例  神学院里有一个可恶的神父尽找我麻烦。他有一头平滑而油亮的黑发,面包颜色的面孔,水牛般的声音,猫头鹰似的眼睛,胡须好像野猪鬃,微笑中带有恶意的讽刺,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他那讨厌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他那可怕又令人肉麻的面貌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想到就不寒而栗。  教师点评: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写出他的可恶  第三方面:侧面衬托  1、引:以上我们所用的都是直接描写的手法,抓住了特点让人感到贴切逼真,比喻的点缀则让人遐思无限,各有独到之处。但我们能否把镜头移开对准他人或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呢?  2、借鉴实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教师提问选段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罗敷的美丽的?  四、结束语:  1总结写好一个人的肖像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具体操作时有时是多种方法并举,选取哪一种方法描写还需视个人喜好和具体需要而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总结并创新,才会达到写好写活写绝的最终目的。只要勤练不辍,写至佳境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意趣横生。  2课堂练习展示赵本山的漫画图,让学生尝试用刚才掌握的方法来对人物进行外貌描述,比一比谁的描述最准确。  五、作业。  以《我班的一位任课老师》为题,写出某一位任课老师的外貌、神态特征。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七——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目标:  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二、教师引导:结合第一单元的《一面》、《童年的朋友》《我的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选取第一次作文中的肖像描写的优秀片断,让学生自己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1、五位同学的学生作文中的外貌片断描写(即第一次作文课布置的作业)  2、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点评,指出每一篇作文的优点与缺点。  四、请一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读作文《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有时让人害怕,有时让人高兴,有时令人伤心,有时让人充满力量.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教室里静悄悄,只听见老师在黑板上沙沙的写字声。我们正在教室做数学题目,题目很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这时有的同学发出信号,我便把书本移了过去,好像很害怕被老师发现,当我回头的时候,有一双利箭似的眼睛正看着我,我好害怕,我把本子收回来了。这时老师的目光多吓人啊!  发语文卷子了,我提心吊胆地做在座位上,恭候老师读分数。当我听到“邓琴琴69.5分”时,老师那和善的眼睛立刻向她投去了和善的目光,她高兴极了,飞快的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老师笑了,她也笑了。这时老师的目光多好看呀!  大扫除开始了,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把教室的靠边的一扇窗户擦干净,我接过抹布“呼”的跳上窗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透过玻璃,看见外面同学们正在忙忙碌碌地干活,老师还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我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放出了耀眼的光,这时,老师还夸奖我呢!  老师的眼灯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  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  教师进行重点讲评。  1、这位同学主要写了老师的眼睛,围绕眼睛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前两件事略写,第三写擦玻璃是详写。  2、文章地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写出了师生之间真挚的爱,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想一想她的这种写法模仿的是第一单元的哪篇课文?  3、她的这篇作文,在结尾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老师的眼睛进行了总结:“老师的眼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灯。”这与大家小学时常用的结尾方式不同,她未没有用“老师的眼光是多么的可爱呀,多么的和蔼呀,我是多么喜爱老师呀”这种方法。同学们,今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五、实际练习。  看教材“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的第2个作文题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作文的构思练习。  1、问:如果你在完成这一题目时,第一步应当做什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教师提问:如果你要写这样一篇作文,你将怎么样来完成?(学生讨论,要围绕人物个性来写。)  教师举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七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  (2)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  (3)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教师引导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神情、动作来写的吝啬形象的  3、学生作文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七-----景物描写  训练目标:  通过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  学会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训练过程:  一、激趣导入:呈现一幅山水风光图,要求生描述画面内容,明确描写手段自然揭题。  二,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引出几句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让大家讨论他们的作用  (一)景物描写的定义  所谓景物,指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两种。前者着重表现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后者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风情。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烘托人物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教师补充)  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教师补充《小橘灯》《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三、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  1,根据文章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景物描写,详略要适当。  2、选好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与描写  a、定点观察  威尼斯是“海中之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用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醇,会带你到梦乡去。(朱自清《威尼斯》)  b、定景换点  月夜之下,站在果盒桥边,远望合掌峰,此刻竟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外侧那“男的”绾着发髻,英俊潇洒;内侧那“女的”头插鲜花,婀娜多情……走近,来到灵峰招待所屋檐下,仰头看,只见一只展翅飞的苍鹰,凶悍无比,故叫:雄鹰展翅峰。再走几步,竟令我们羞而却步一夫妻峰竟又成了一位少妇丰满高耸的双乳了,故称“双乳峰”。  3、抓住特征,准确用词,写出精神  以有情之眼看景物,景物从而变得富有灵性,充满精神。  如:好一片轻盈的娇鸣,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是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晨。宇宙为轻雾所笼罩,一阵阵的轻寒,微微地袭上了我的衣襟,太空晴、天一碧,只有一两片的云霞飞舞,东方天边的霞影,时刻在幻变中,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倏忽间,一个像美人脸儿般的朝阳出现了,她羞答答地露出云层,放射出万道光芒,照遍了大千世界,警醒了花草虫鸟沉沉的梦,照暖了这冷冷的心,照苏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  这段景物描写,从听觉入手,继而通过肤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天早晨的特点。  4、注意顺序  a、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按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生结合朱自清的《春》的写景顺序理解  (三)实践训练  注意观察一下学校一处景物,进行景物描写。  参考例文  校园的梧桐树  人人都说杨柳婀娜多姿,我却说它比不上我们学校的梧桐树。  这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栽在操场的西北角上。它已经很古老了,据说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它那粗大的树干需要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抱住,根须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以便吸收丰富的养料供给树干和树枝。远看梧桐树比那操场北边的房子还高,它像大伞、像蘑菇、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着,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操场旁,看我们在它身旁嬉戏玩耍,快乐成长。微风轻轻地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伴随着同学们天真活泼的笑语在操场上回荡。   春天,万物复苏,梧桐树经过漫长的冬天,又恢复了生机;在春风的吹拂下,几天,就郁郁葱葱了。此时的梧桐树就像一位身着绿军装的少女在春风中舞蹈,在春雨中欢笑。这时,有许多小鸟在树上做窝,“吱吱喳喳”地呼唤同伴,给大地唤来了明媚的春光。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梧桐树像一把阴凉的大伞把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不留一点缝隙。当蒙蒙细雨从天上落下时,它用有力的臂膀挡住雨滴。同学们在梧桐树的蔽护下做游戏、讲故事,一样的快乐至极。   秋天,梧桐树换衣服了,一阵微风吹来,枯黄的叶子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满地都是。真是“北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叶满地金。”它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风一吹,梧桐果互相碰撞,发出了悦耳的声音。有的小朋友还常常拾起落下的梧桐果来玩。梧桐树又给同学们增添了一样心爱的玩具。   冬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梧桐树虽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它仍然昂首挺胸,不屈服于寒冷的侵袭。冬爷爷被它顽强的精神所感动,经常用阳光照暖它的身子。这使梧桐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可爱。同学们也更喜爱它了。   校园里的梧桐树真可爱!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伴随着我们成长。它是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枝繁叶茂,长寿万年,给我们考院小学添加更多光彩。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九——景物描写欣赏  一、欣赏古诗中的景物描写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8.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0.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5.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2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2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3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3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3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41.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4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45.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4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7.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七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5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二、词语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山清水秀  风景秀丽  万物争春  青山绿水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绿草茸茸    湖光山影  香飘蝶舞郁郁葱葱水平如镜万紫千红芳草如茵婀娜多姿银装素裹绿树成荫  风景如画五彩缤纷桃红柳绿春色满园五光十色桃李芬芳碧波荡漾千姿百态  春回大地春光融融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烟花三月春江水暖春风浮面春色迷人  春雨绵绵春风习习百花齐放含苞待放五颜六色繁花似锦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鸟语花香翠色欲流诗情画意晴空万里一轮圆月倾盆大雨红日高照明月当空  暴风骤雨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和风细雨万里长空波涛汹涌细水长流春光明媚  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落瑛缤纷白雪皑皑千里冰封烟雨迷离波光潋滟残阳似血  绿意盎然狂蜂浪蝶风平浪静红装素裹红花绿叶红肥绿瘦倾盆大雨大雨滂沱  花繁叶茂一平如洗烟雾缭绕荒芜人烟杂草丛生月黑风高暗无天日飞沙走石  郁郁葱葱一泻千里灰飞烟灭一碧万倾日星隐曜  三、欣赏景物描写的语段  1、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2、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3、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但是风不来。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的岸上是一片黄橙橙的燕麦田,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竟连一根麦穗都不动摇一下。  4、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  5、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6、这一天的夜,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天空蓝的透明透亮。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天边升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7、南方的七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8、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蝇和蜂飞到荫下时,它们的呜声也似乎变得分外的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杂一点金黄,鲜洁可爱,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经人了迷梦;菩提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黄花的小束,也静止着,好像已经死去。每一呼吸,芳香就沁人了肺腑,而肺腑也欣然吸人芳香。远远的地方,在河流那边,直到地平线上,一切都是灿烂辉煌;不时有微风掠过,吹皱了平野,加强着光明;一层光辉的薄雾笼罩着整个田间。鸟声寂然,在酷热的正午,鸟向来是不歌唱的;可是,纺织娘的呵呵鸣声却遍于四野。听着这热烈的生之鸣奏,使得安静地坐在清幽的荫下的人们感觉着十分的愉悦;它使人们沉倦欲睡,同时,又勾引着深幻的梦想。  9、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子,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身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四、美文欣赏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睡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有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  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诵一时的作品,听说到现在也还有一些青年人喜欢读它。我想,这大抵由它是抒情的散文,写景很美,满贮着诗意的缘故。这种喜欢正像我们忙了一天后,忽然想看看宋人的山水画卷一样,原是可以理解的。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光”。画画尚且如此困难,我们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画笔所不能表达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到底是一个写散文有经验的作家,他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我们在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文章开头的一段夹叙夹议,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给读者;第二段只用简单几笔便将荷塘四周的轮廓勾勒出来,给人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到第三段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作者真正用力描写的荷塘月色,那是从第四段开始,他十分巧密地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到第五段才写到月色:月光如流水,叶子、花朵儿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丽的梦,一忽儿月光给淡云遮住,一忽儿月光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朦胧的月光不仅静静地泻在荷塘上,她还静静地泻在四面的树林和远山上。我们在这样的月夜的静穆中,阴森森的,真有些怕人。这时作者大约也嫌太过寂静罢,紧接着便写出蝉鸣蛙叫。当你听到“知了、知了”和“阁、阁、阁”的叫声时,那四面几乎已经凝结住的空气便顿然活泼起来,使人感到还有生命的存在。这种境界是美的,写法也是层次分明的。但是,我们如果不是处在心静意闲的时候,对于这种诗的境界却很难感悟得出来。我们平时紧张地劳动了一天,待吃过夜饭后,虽也不免到有树有花的地方去溜达溜达,可是脑子总是静不下来,白天的事情仍然盘旋在脑际,赶走又来,赶走又来。即使走过月光下的荷塘,看到粉红或白色的荷花,可能只想到莲子与嫩藕,而像作者那样细致的情趣,我们是难得有的。这大约因人而异,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作者写了月夜荷塘的寂静之后,忽然掉过笔头来写蝉声、蛙声,这种写法大约就是前人叫做“波澜”罢,一伏一起之后才又拈出那个“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那个“我”是江南人,很自然就联想到江南故乡的采莲情景。作者在这里借了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引用了《西洲曲》是民歌,一名《西洲调》,原文一百六十个字。如要看全文可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第72卷。《采莲赋》也不是全文,可以参看《艺文类聚》第82卷。作者梁元帝名萧绎,是齐梁时代有名的皇帝作家。赋是骈俪体,讲究对偶和音节,如,“女、许”、“杯、开”、“初、裾”等,那是叫做脚韵。关于文中的鹢首、舟、棹、船,其实就是一样东西,古人作文为了避免单调或由于音节关系,往往喜欢用形异义同的词儿。“羽杯”就是酒杯。读者细细看了会懂的。《荷塘月色》的最后一行,作者写道:“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与开头的“带上门出去”做到前后相呼应,对读者有个交代。否则那个“我”只好露宿荷塘树下了。  五、知识连接  怎样阅读写景类文章  在写景类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景物,让我们看到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怎样阅读写景类文章呢?同学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因此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景物类别、观察顺序等。  二、理清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总分结构简洁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变化来写,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位置的变化,有助我们理清层次。  三、体会感情  写景文章,作者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写作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阅读时要仔细体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我们阅读写景类文章应该把握的重点。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十——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题       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年级       七年级  教学  目标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好的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2.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理论,并能结合好的实例写出符合要求的句段。3.激发学生今后发现、积累美词佳句的兴趣  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写出能表现某一思想或意愿的句子  让学生跳出有限的理论,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文质兼美  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美丽的灵魂  成熟是一种优秀的灵魂,是灵魂深处的独语。  成熟是春天破土而萌的小草,袭一身绿面对荒凉;成熟是夏日亭亭玉立的野荷,静思无人观赏的寂寞;成熟是晚秋暗香浮动的金菊,为凋零的季节挽住缕缕清香;成熟是冬末倏忽而逝的残雪,以冷寂的姿态体现高洁。  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品格,成熟中蕴藏思索;成熟中储藏坚毅。成熟造就了哲人的深邃,孔子成熟,孕育了万古不易的思想;成熟中迸发出诗人的激情,苏轼成熟,创作了诗情不朽的篇章。  少年因走向成熟而懂事,青年因走向成熟而稳重,中年因走向成熟而舒心,老年因走向成熟而淡定。  成功者走向成熟,能在反思中抑制狂热;失败者走向成熟,能在反思中充满信心。成熟使人走出浅薄,学会深刻。成熟让光辉明亮而不刺眼,让音响圆润而不腻耳。成熟是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成熟是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偏激的淡漠;成熟是无须声张的厚实,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不是空虚,成熟与空虚联姻,使人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成熟不是孤僻,成熟与孤僻结邻,就会离群索居,郁郁寡欢。成熟也不是孤芳自赏,孤芳自赏者没有朋友,成熟更不是故作深沉,故作深沉者令人乏味。  成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期待成熟,成熟如萧瑟秋风,有人说其潇洒,也有人谓之悲凉。  我不期待成熟,但我必须成熟,因为成熟像是一面旗帜,它会给你的理想指明方向;成熟又像是一根马鞭,它会鞭笞你奋勇前进;成熟又是一种智慧,它会让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去掉盲目和浮躁,给你智慧的光芒。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惆怅。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凉。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美丽的灵魂。  感悟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的特点。三、讲究文采  过渡语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下面我们就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板书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  (一)词语生动  导入语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例句1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赏析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板书2  写景状物——绘声——→穷形尽相  写人叙事——绘色——→惟妙惟肖  抒情言志——绘态——→情理畅达  (二)句式灵活  导入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叫苏武的,作为汉使被派往匈奴,结果由于受其他汉使谋反事败的牵连被定罪,匈奴首领单于只要苏武肯投降屈服,就可以封地为王,苏武始终不降,单于一气之下把苏武送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去放羊,苏武无一人相伴,饿了、渴了就吃草根,喝雪水,苏武在匈奴受尽折磨十九年,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派往匈奴时,手持一根代表朝廷的旄节,日子一久,旄节上的穗子全掉了,回汉时,须发全白的苏武就是持一根光杆儿的旄节出现在长安人民面前,没有人不为苏武这种大丈夫气节所感动的,下面就是一段描写苏武的文字。  例句2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上,挟一支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汉使谋反事败;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国;惊诧,单于面对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赏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两组整句:“擎一支…奔走于…挟一支…游荡于…”“哀叹…正气…惊诧…执著…”再现当年历史,表达自己的爱憎,这就远比历史故事中的叙述精练生动了许多,作者又用散句高度概括苏武的功绩,衔接两组整句,这种整散结合的变化造成一种顿挫的效果,读起来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第二组整句中,长短交错,短句短到一个词,于停顿间歇处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  小结追求文采可以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的灵活搭配,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被动句等,表达出丰富的语气、情感。  板书3  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  (三)修辞巧妙  导入语一般而言,一位作家的风格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然而宋代词坛上的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前后作品风格迥异,她的前期作品清丽明快,后期作品凄凉沉痛,更多表现出一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她遭遇了国亡、家破、夫死之痛,看下面的文字  例句3  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却是那乱离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仰天长啸。意外吗?不,这种变化是同情理紧密结合的。意外,是浮涌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揭开了它隐隐约约的掩盖,情理露出了最意味深长的微笑。  赏析文段的画线处用到修辞中的设问,问后再答,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语段中的两个问句使材料很好地与话题相呼,与文题相合,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适时地用到修辞中的反问、设问,不仅能造成句式上的变化,还能让人随时明白文章的主题所在。  小结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放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  板书4  比喻——→绽放艺术  排比——→增强气势  拟人——→浓化情感  活动1试一试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横线前面的句子再写一句以“春天”开头的句子,并与上文构成排比句。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成草叶和芽苗,春天从山涧迅速地奔了过来,化作溪流和湖泊,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形式,还化作歌声,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四)意蕴丰厚  导入语所谓“意蕴丰厚”就是文章的某些关键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或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请看下面一组句子。  例句4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泰戈尔  ☆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在乎什么结果。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  ——《南方周末》  ☆我们的文章能引起你的共鸣。  赏析(先出示带“☆”的一组句子)这些话语,很直接,看过了也让人明白,但很快就忘了,(再出示带“★”的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再看与之对应的一组句子,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任何的修辞,却体现了语言的精练美,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增加了语言表意的形象性和流传性,读罢令人终生难忘。  小结使一篇文章的语言有意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引用名言,蕴含哲思,巧设悬念,字词巧排,幽默讽刺等,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或唤起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板书5  引用名言  蕴含哲思  巧设悬念——→启迪思想唤起共鸣  字词巧排  幽默讽刺  活动2试一试  要求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  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的结局。  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企图网住别人也网住自己。  四、积累方法  过渡语大家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谓一字传神,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锤炼语言虽然辛苦,但十分重要,所以老师给出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  例句5  抽象直白团结合作  形象具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生动委婉  浑然天成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算英雄,万木成林那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启发语从抽象直白到形象具体,同学们不妨借鉴格言、警句、谚语、熟语、古诗词,甚至可以是流行歌词,像“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句歌词就被很多同学借鉴过;从形象具体到生动委婉,希望同学们做好语言表达题中的扩写题和仿写题,并且要学会, 用刚才讲到的有关语言文采的四个方面去赏析精美的语段,然后分类整理,养成记诵积累的习惯;最后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写出能体现自己风格的有创意的句子,我把它叫做浑然天成。同学们课后不妨试试看,看可行不可行。  五、课堂小结  由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文字,就像过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流水会让你战战兢兢,桥身的颤动会让你时时止步,总之,你得小心翼翼,不那么顺利地走过去,过去了,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座独木桥,那就看同学们愿不愿意走,走多了,走顺了,就能达到“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