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律师协会:梅韵香魂伴雪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1:54

 

    梅花很早出自中国,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君子”。自推出《诗经》的春秋时期开始,至今三千年的沧桑变化中,人们爱梅之风一直不变。她那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多少名诗佳赋被历代咏诵。而且 “无问智愚贤不肖”,不止是“曾为梅花醉似泥”(陆游)、“梅妻鹤子”(林逋)的诗人,甘为“梅痴”(张大千)的画士……还有许多平常人。

 

    没有蝶绕蜂拥的热闹,在“众芳摇落”的寂寞寒冷世界里,梅花独自冲开冬的裂隙“先天下而春”,不经意间竟因此而悠然自得地“占尽风情”。且梅花毫无傲意,依然只是“浓淡由它冰雪中”。——也许在一个高境界里,傲,也是一种尘俗罢,梅之不俗,便包涵了她的不傲。

    想来在冰雪中开放的梅花,或许本自便冰魂雪骨,与清莹的冰雪一样至纯至洁。就连“故作小红桃杏色”的红梅,都“尚余孤瘦雪霜姿”;就连飘然飞落的残英,都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于是才有了以“冻梅碎蕊”咏雪,以“剪雪裁冰”咏梅的诸多佳话。

    但梅花又另有超过冰雪的动人之处——那沁透一切的清香,且“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纵然黄昏里暮霭沉沉,淡雾中月迷津渡,我们也能“遥知不是雪”,为什么呢?就是“为有暗香来”。便是零落成泥,碾压作尘,此香也依然“如故”。

    纯如雪而香于雪,因纯而香,这也许就是苏东坡所说的“梅格”。而“梅花香自苦寒来”,那珍贵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是从寒彻骨髓的苦中不断净化自己修炼出来的。恶意封杀生命的“苦寒”,却反而成就了梅花—个纤尘无染且清香四溢的超凡境界。

    古人赏梅,注意其神、韵、格、品、姿、态、景等许多方面,后来才只以“古”、“曲”、”疏”、“欹”为高,以“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为“四贵”(《确潜类书》),并几成定式。

    而我们最好能从这定式里走出来,因为绝不是非此就一定不美。就像那首以三段泛音的方法颂扬梅花的古曲《梅花三弄》,在大家以为非中国的古琴、箫甚至更古老的埙不能奏出个中三味时,西洋的钢琴却已成功地演绎了其深层的意境美。真正的美并不拘泥于一格,如果一定要以某种人为的标准“绳天下之梅”,得到的可能只是些龚自珍笔下可怜的“病梅”了。

    眼下,又是江南梅花“淡荡寒山之月,留连野水之烟”的好时候了,那流水空山、断桥孤馆、茅舍闲庭,和数不清的梅溪、梅坞、梅亭……哪儿没有令人神往的香雪如诲或疏影筛月呢?更不要说许多素以梅闻天下的地方了。每念及此,便羡慕古时长安的范晔,能有江南好友在“折梅逢驿使”时,千里迢迢“聊赠一枝春”给他(《荆州记》),而不会遭到没有操守的小人作梗。好在人之珍爱,在心而不在形。天地间有了一颗珍爱梅花品格的心,其实就已可以超越一切拦阻,得到梅花一样的自在。

    女人为人间尤物。梅为天下尤物,梅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享有重要地位。

    早在商代,古人即以梅代醋,煨煮羹汤,青年男女抛梅定情的风俗已出现在中原大地;西汉初叶即将梅树用于绿化;到魏晋、南北朝,梅花栽培更盛。梅花怒放于风雪中,傲寒凌风、坚贞不屈的品格,引无数文人雅士寓情梅花抒发情怀,以梅为主题的琴、棋、书、画、诗、歌、曲、赋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蔚为灿烂的梅文化。

    文人墨客的梅诗词、梅楹联、梅画浩如烟海。长达10卷的《梅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咏梅专集;宋末方回著《瀛奎律髓》49卷,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花楹联常见于各地。梅树疏影横斜,最宜与花鸟、树木、奇石搭配入画,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芝仙祝寿”(灵芝、仙鹤、竹、梅)、“喜上梅梢”(喜鹊、梅花)、“五清”(松、竹、梅、兰、石)等,令人随俗会意,为之心旷神怡。宋代名画家宋伯仁,写梅百图,神态各异,整理成《梅花喜神谱》二卷,皆有标目,并各缀五言绝句一首,

    梅曲、梅戏勾联古今,韵味悠长。最早的梅花古曲是《梅花落》。李白诗“黄鹤楼中闻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代梅曲尚有《大梅花》、《小梅花》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分引子、暗香浮动、笑傲霜雪、凌寒盛开、尾声五部分。现代有人用古琴、古筝、箫、埙、编钟、编磬等乐器,组成《梅花三弄》六重奏,咏叹梅花之高洁,曲调古朴。虽是旧调重弹,仍令人耳目一新。古今以梅为题材的戏曲更多,隋朝有《梦梅醉酒》、明时有《梅花记》、清代有《梅花梦》等。到了现代,以梅命名的电影电视剧更多。如《梅花巾》、《一枝梅》等。

    赏梅风俗在民间流行甚久。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真如黄园主人,每当梅花盛开之际,“折简邀客往赏”,才略具梅展雏形。据梅花泰斗陈俊愉院士考证,我国有史以来的首次梅展,是由程世抚、黄岳渊主持,于1947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解放后,年年春节各地均举办梅展,宣传科普知识,观众可欣赏梅花珍品、名种梅桩流派、插花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