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至尊道txt:校本教研:实践中的智慧再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4:47:19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局局长/李仲生
摘自:《中国教育报》
合肥市庐阳区作为全国首批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至今已走过三年历程。在校本教研实验中,我们遭遇了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更收获到许多不曾预想的成果。
实验前的调研与思考
实验伊始,各学校充满疑惑:教研之前为何要加上“校本”二字?“校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基于此,我们作了如下思考与发动:
思考一:庐阳区拟开展的研究应该是以“科学地发现事实”为基础、以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这些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或普遍性。
思考二:各学校有各学校的文化,校本教研必须关注各个层面的差异。
思考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主要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学校是教师、校长获得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土壤,校本教研必须具备实践性。
为使我区的校本研究更有针对性,2004年6月,区教育局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的调研,重新审视原有的教研实践,并搜集到校本教研实践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如何“因校制宜”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如何引导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对提升工作质量、生命质量的意义和价值;城乡学校之间如何通过深层次联动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走何种路径才能更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
针对以上问题,庐阳区确立了校本教研的实验原则:在内容上“力求广度,挖掘深度,降低难度”,在组织上强调“控制强度,保证频度,提高效度”。同时,确定了实验筛选式行动研究法。其流程是:开展调研----初步实验----筛选方法----普遍推进。
实验中的策略与实践
2004年9月,我区制定了校本研究总策略:“校本教研实验与研究旨在对已开展的校本培训、教研进行整合与超越,力求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效益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效果。”并由此制定了三个分策略:
策略一:
聚焦学校----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区域合作的纵深发展
我区各学校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研修的资源从哪里来?
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差异是研修的重要资源,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校,应充分发挥我区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因此,我区将学校行动研究分为三大类型:1.个别行动研究:在个别班级中进行,围绕个别班级的问题展开;2.合作行动研究:在一个或几个学科(或多个班级)中进行,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3.校际行动研究:一个或多个学校围绕学校的共性问题或学校的发展进程展开。我们认为,“校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不应该“限于学校”。
为了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我区制定了两类制度:基础性制度和技术性制度。
基础性制度包括先进教研组评选制度;校际结对制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本校带教与薄弱校支教制度。
技术性制度包括:校本研修活动的五个环节(发现问题----形成课题----探索实践----专题研讨----解决问题);对话式培训操作流程(培训对象:设计一节课、说一节课、上一节课、反思一节课;培训导师:读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听一节课的说课、观一节课的实施、评一节课的得失);校本教研评估方案以及研修活动后的反思流程(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验证阶段)。
我们对相对薄弱的学校给予制度上和技术上的支持,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着力发现各校校本研修的好经验、好做法,搭建交流共享的平台,促成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抓好校本研修实验校,使其能够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研修实施方式。随着学校自下而上教研活动的开展,各校一些有效的校本特色教研也开始逐步形成。
策略二:
立足课堂----通过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
校本研修必须关注课堂。教师教学方式变革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
2006年上半年,当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课堂时,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焦虑。
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我们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有实用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比如,如何认识与处理教材;如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何选择教学行为;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力解决问题。
各校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各校开展了新颖的课例研究活动。如小学语文的“同伴互助”专题研讨,小学数学的“循环跟进”教学观摩,中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微格研究等,给学校开展活动提供了组织范例。
合肥42中“解困式”模拟课堂随
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合肥市42中发现课堂教学的低效率、教师教学行为的明显缺损逐渐暴露出来。通过大讨论,学校决定采用“模拟课堂”的形式来进行研究。
所谓“模拟课堂”,是指带着课堂上存在的某一问题,既让教师当先生,又让其他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先生、“学生”共同探讨教法、学法,所以又称其为“解困式”模拟课堂。“解困式”模拟课堂指向于刚刚发生过的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结果的反思,对教学困惑的解剖,力图通过此活动不断地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模拟课堂”教研流程包括:积累困惑----案例研讨----模拟演示----反思修正----优化模拟----回归课堂。
在42中,“模拟课堂”的实效已经显现。“模拟课堂”让教师扮演了学生的角色,品尝了学生的滋味,经历了学生的历程,体验了学生的感受,模拟了学生的学习;“模拟课堂”让教师找到了快速解决真实课堂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胆识、积累了经验,尤其能最直接地吸纳同伴的智慧,做到资源共享。
21所共同体学校的“三度教研”
庐阳区所辖老城区位于合肥市中心,教育基础较好。2002年区划调整后,庐阳区以合肥老城区为主,向西北延伸,辖三个乡镇。针对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2006年3月,区教育局出台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庐阳区城乡AB学校结对开展合作交流活动。A校为城区学校,B校为乡镇学校或企业划转学校,全区成立了21个“共同体”。“共同体”使庐阳区城乡各校由“手拉手”的朋友,一下子变为“同荣辱、共奋进”的一家人。共同体学校之间开展了“三度教研”:
一度----本校:自我备课----上探讨课----同备课组集体研讨。
二度----异校:二次上课----专家、两校学科组研讨----自我录像反思。
三度----本校:优秀课展示----总结提高。
在区教育信息网上,围绕课堂教学,教师自己开设了20多个论坛专区,主动参与网上理论学习,自觉搜索网上资料,推荐培训材料,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研修、专业引领使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策略三:
提升教师----搭建平台帮助教师成长,并使之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校本教研既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也是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
庐阳区共有教师2600多名,其中60%以上的教师在区级以上的教育教学大赛、教育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奖,学校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我们据此明确其成长路径,要求校本培训应关注教师的原有基础及教师自身的需求,以校为本但不能局限于本校,适合本校教师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大量引入。同时明确提出,校内教师之间的差异是一种负担,但更是一种学校教师教育的资源,实践智慧应当成为我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面。
在研修方式上,我区要求各校必须做到“八变“:即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结论学习”为“过程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静止学习”为“操作学习”;变“阶段学习”为“终身学习”;变“课堂学习”为“开放学习”:变“归一化”为“个性化”。
在推进策略方面,要求校内、校外结合,以校为主;每年每人参加校级培训的学时数不少于150节。
为建立激励机制,区教育局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并建议各校适当增加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岗位;建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考核及月津贴补助与奖励制度。
具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激发了教师自主成长的原动力,这些教研活动现已成为我区一道道各具特色的校本研修风景线。
永红路小学的“研读教材”
永红路小学在调研中发现: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总是热衷于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出新,而少有对教材的研读,致使课堂上空有花哨的形式。用什么办法才能让青年教师认识到研读教材与教学设计的重要关系,帮助他们逐渐养成研读教材的备课思路和习惯?该校找到了一个抓手----“我读教材”。
率先启动这项活动的是语文学科教师。教师们将自主研读、同伴共读、专家引领等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研读。与此同时,该校还将“我读教材”活动向其他教研组推广,并以此为切入点,形成校本教研特色和人人研读教材的教研氛围。如今,“我读教材”已经成为促进永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构建“教育网络日志群”
我区每校都构建起了由部分教师组成的“教育网络日志群博客”。他们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教师们充分利用博客所具备的“分享”功能,使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
现阶段的反思
三年来,我区通过自上而下的推进,使各个学校获得了自下而上的创新和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中央教科所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项目会上,我区荣获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和实验工作先进单位课题成果一等奖。
反思过去,我们仍有困惑与未解----
我区开展了大量的课例研究,但这些课例仍然只是本区域课例,具有公共传播性的不多,能
“发出自己的声音”课例太少;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学校太少;不断的变革使得每所学校不得不面临重新洗牌的考验,薄弱校如何尽快寻找到突破口,优势校如何让特色更鲜明。
面对现实,我们正在着手制定下一个三年的校本教研推进策略。
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校本教研是改造学校、改造教师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再生产。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在研究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