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块的名字: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46:49

 

 

 

 

 

 

一、玄  义

 

 

前面交代完了,现在就可以展开经文了。我们现在依照这个经文,注解是谛闲法师所注的,这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国初年圆寂的,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大师。他这个注子,我们不能按照注子说,按照注子说耽误时间太长。我们只能够提他的纲领,注子让给同修们自己去研读,有问题在讲堂里面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他解释这个经的方式,是遵守天台家讲经或者是注解的程式。他有一定的一个程式,从五重玄义讲起。首先讲

标名,

    表示经的名题。在注解的前面两行,先把名题说明。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一部经的总纲领。

一、人法兼喻三事具足为名

佛经取题目,他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经,他的题目不出这三个范围。有单人的,单法,单喻;有两个合起来的,所以有三单,三复。有一个是具足,就是三个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种规则,叫七例选题。本经是七例选题里面的具足选题,就是三个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这是人法喻统统具足。这是说明这个经名。

二、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

这在此地把名字介绍给诸位,后面要讲。

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用

这一点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说《华严经》是广说的《阿弥陀经》,就是这个道理。《华严经》最后,是归到西方净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妙极了。在这几天,我要跟诸位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

拔苦与乐,拔是拔除,也就是离苦得乐,得真正之乐。这是这一部经的作用,你学了有什么用处。

五、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

这个到后来再跟诸位介绍。

注解刚才说了,希望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一定要好好的去看。你有问题,你把它记录下来,在讲堂里面我们逐条地来研究讨论。可是他这个里面引用大经的经文,这个我们需要念一念。第三页倒数第二行(第22页倒6行)(注)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是经的本文,但是不在这一卷,在上面一卷。我们这是第四十卷,这一段经文在第三十九卷,说明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如来是谁呢?这个要知道。如来就是自己的本人。现在我们迷失了如来,变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变成无量无边的罪恶。这是愚痴啊。所以我说这个经没有说别人,全说的自己。就是这个一念之间,你看,这个转变转变的太大了。《华严经》的宗旨、目标,就是希望你再转变回头,恢复你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种功德,三世诸佛都说不尽。下面经文又说,

虚空界尽,愿王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愿王亦无有尽。

这是讲到这个经的本体了。所谓体,就是理论的依据。经是教科书,佛所讲的这些话,这个教科书,根据什么理论而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理论不正确,我们修学,不但没有好处,恐怕还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确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这一部经的理论,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实,不是假的。我们讲十法界,讲无量法界,那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给你说,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来就是一真,难道真的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的法界?没有,实在没有。那个十法界,是从你的妄念当中变现出来的。十法界有差别,差别从哪里来的?从分别心里头变出来的,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变出来的。但是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妄想。那么什么是真心呢?《楞严经》上说的很清楚。《楞严经》在前三卷,就是讲这个问题,辨别真心跟妄心,特别是“十番显见”,那么长的经文,告诉我们真心。他举一个例子,举这个见性,我们眼睛能见这种能力,就是见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见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么分别、执著、妄想从哪里生的呢?是从迷妄当中产生的。本来没有,因为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见性,于是才有眼识,才有第六意识,才有第七末那识,才有第八阿赖耶识。迷了才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妄相,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确实存在。譬如我们眼睛长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们看那个灯,灯上有个圆圈,如果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灯上确实有没有呢?没有,好眼睛人家没有,可是你眼睛有病的人看的真有,真有这个东西。但是它确实是假的,绝对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觉当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再看没有了。我们现在就是在病态当中,迷就是病态。在本经,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到最后两千法门,太多了,我们记都记不清楚,那怎么能修呢?所以菩萨真正大慈大悲,把它归纳成十条,十条我们可以记得住了。十条一展开,就是两千法门;再一展开,就无量法门。所以每一条里头包含着无量无边的境界,每一条里面都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每一条里面都含摄着从初发心到佛果地上圆满的境界。所以这个十条,我们决定不能轻视。就是十大愿王,能够真正懂得,而且你会修,那你这一生,受用实在是无有穷尽。不但带给你现前最美满、最幸福的生活,你将来死了之后是必定生西方净土。稳稳当当,决定生西方净土。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么能不学呢?不但自己要学,而且要大力的弘扬,就是劝勉别人也要来学。除非他不肯接受,那没法子了。能够接受的,一定要劝他,一定要勉励他来修学。这是本体。底下从作用上也引本经上一段文字,我们继续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第22页倒3行):

是人命终,最后刹那,世间一切,无复相随,

    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得去,你要觉悟。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是以愿王导归极乐为本经的宗旨。那么这个经不是《弥陀经》,是什么呢?所以我们的道场所提倡的,就是《华严》、《弥陀》这两部经。我今天在各个地方讲经,劝勉一般人修学的,也是依这个两部经。其他的太多,太杂了,耽误我们的时间。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修学了,这一点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说,你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佛,十年学二十种经论,平均起来一样才半年。半年学一样东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强强能够拿得出去,有没有人欣赏呢?不见得。人家听你讲的,看你写的,平平常常,不重视啊。如果你十年就学一样东西,你成为专家,走到哪个地方人家都向你低头。你是专家嘛,没有人能超得过你嘛。这不是讲聪明智慧,这是讲时间。所以学东西,学一样,决定不能搞多。那么选择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选择,选择之后决定不改,一门深入。我现在选择是《华严》跟《弥陀经》,这两样东西是一,他这里是导归极乐嘛,所以拿《华严经》来补充《弥陀经》的不足。《弥陀经》太短了,太短了讲的理论方法不够详细,拿《华严经》来补充。把他两个合而为一,两部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经。这样,使《弥陀经》的内容更充实,更丰富。其实,这种事情古人做过。莲池大师的《疏钞》,就是这一个构想写成的。我们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他引用《华严经》地方非常之多。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相当之长,我这一次是第三遍启讲。第二遍所讲的录音带有保留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你看,一部《弥陀经》,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弥陀经》讲圆满。而我第三遍所讲的,时间一定超过,比第二次一定多。《阿弥陀经》不简单啊。所以我在国外劝人修净土,我就是把这个录音带给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原来对《弥陀经》小看了,没瞧得起,薄薄的那么一点,这里头有些什么东西呀!看到我这么多录音带,吓倒了。原来净土有这么多东西在!我就告诉他,我才疏学浅,我对《弥陀经》知道的,沧海之一滴呀,就讲这么一点点。《弥陀经》的经义,说不尽的,绝不亚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不能轻视,应当认真地修学。所以诸位选经,选一种。如果你要选了一部《弥陀经》,你一生专门研究,专门讲,你讲上十年,大家见到你都称你阿弥陀佛。你是活阿弥陀佛。我讲经讲了二十七年,过去也是什么经都讲,只要人家来找我请我讲,我都讲。为什么呢?学习。其实,也吃了大亏。如果当年一发心就讲《弥陀经》,我《弥陀经》讲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顶礼:阿弥陀佛来了!真的。讲了许多经,没有专门的,就成不了阿弥陀佛了。一定要专,一门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旨。继续我们把底下这个文看下去:

若人诵此愿王,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供养,此人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这个就是成佛。这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妙觉就是佛。这是说明,它的作用不可思议。作用是好处,果报。依照这个修学,果报、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比得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诸位一定要记住,要好好的修学,循规蹈矩。现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渗透在佛法里头,所以把整个佛法扰乱了,邪正很难辨别。诸位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带领你,你这一生还有希望。如果要是错了门头,吃亏的是自己。至于这些妖魔鬼怪,纵然有真善知识,也只能轻描淡写点一点,看你自己能不能觉悟,不便直说。为什么呢?恶势力太大了。今天实在讲,是正不胜邪,邪的力量太大了。但是对自己修学来讲,那是邪不胜正。你走正路,决定成正果。可是对整个佛法来讲,是衰了。但是不至于灭,佛法还不至于灭,佛的法运,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末法才只过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于灭,但是极度的衰败,这种情形是有的。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乃是很不幸。但也很幸运,如果在这个时代能够护持正法,无量无边的功德。极度衰败的时候你能够保持、能够护持住,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也是一个机会,也很难得遇到。

 

 

 

释 经 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从这以下,是介绍经题。经题是全经的纲领,了解题目的意义,这个一部经的内容就可以能够把握到了,也晓得这一部经的意趣、指归之所在了。经题在清凉大师《疏钞》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十种解释,解释得非常的详细。如果依《疏钞》来讲,我们这七天,大概只可以讲七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地简略,重要的地方,谛闲法师还是依清凉《疏钞》所说的来给我们介绍。我们看这个注子(第23页第11行):

合释者,如清凉国师,

底下都是《疏钞》里面的话。这种简单的解释,可以说散在许多古德著述之中,因为讲得简单明了。

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大也。

    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白,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我就不多说了。虚空太大了,无量无边,用这个大字来形容它。

竭沧海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

    沧海是大海,在我们地球上,可以说面积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积占整个地球的百分之七十。这是比喻,比喻说法门无尽。

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

    这三个字,“大”是讲本体,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界就是世界,我们今天讲星球。太空当中多少星球呢?无量无边,我们的心都能够包容。这是你本来的心量,现在很可怜,两个人在一块都不能容纳,糟糕不糟糕。两个人住在一起还意见不合。没有人跟你住,一个人,一个人还生烦恼。连自己都不能够相容,真正可怜啊。这是迷惑颠倒,真是迷惑颠倒到极处了,我们一定要觉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还是前面跟诸位说的,分别,执著。真心里面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所以我们离开了分别执著,你这个心就跟太虚空一样。太虚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没有一样不能够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样,什么都能够容纳,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修什么?无非是去分别执著而已。离开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触之内。像大经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这个知与能,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这就是经上讲的“佛知佛见”。一有分别执著,我们的知见不正,所谓邪知邪见。我们自己要觉悟,本来是正知正见,现在变成邪知邪见。所以“大方广”是自己的体、相、作用。体用一个大来称赞它,相用方,作用广,广大无边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都是赞叹本体,赞叹我们的自性。下面再看“佛”:

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

佛是人,我们今天的病,就是觉与所觉,这是病,这是无明。在《楞严经》上,《楞严经》的第四卷,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来的。这是大问题呀,本性里面本来没有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佛答的太好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有知,我有见。有知有见,就是无明。“我无知,我也无见”,你真的无知无见吗?你还是有嘛,你有无知,还有个无见,那还是无明。佛知佛见,是见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这里头没有加一个知见。那么我们想一想看,加的是什么知见呢?你要是聪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别的知见,加的是执著的知见,加的是妄想的知见,你加这些东西在里面。你不加杂这个东西,是佛知佛见。那么我这个拿在手上,你们见到了没有?见到了,佛知佛见。见到这是什么?毛巾!那就错了,这就无明了。他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你要给他起个名。我说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还固执,还执著。所以一切无明是从分别执著妄想而生的。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确实是平等的,所以众生可怜,就是可怜堕落在无明里头,没有办法自拔。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觉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离觉(觉是能觉)、所觉(觉的对象是所觉),能所两边都不分别,都不执著。换一句话,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要是放不下,还是分别执著,那个分别执著就像那个水一样,起波浪。古人把心比作水,水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静的,它的作用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说,这个照就叫做知见,照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见跟般若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凡是从外面学来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见,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这个诸位要晓得,是在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大家,听经要会听,看经要会看。会看的人开智慧,会听的人开智慧。不会看、不会听,那就像清凉大师在这个经,四十华严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里头经题里面所讲的,“增长邪见”。不会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见越多。那个知见,是邪知邪见。我们中国俗话说,寄问之学。你看得多,记得多。寄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知见靠不住,不是你亲证的,是道听途说。不是你自己亲证的,不是从你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量的智慧,“朗万法之幽邃”,就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见不到的地方,佛心清净,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没有问他的时候,他是无知,般若无知啊,寂静的境界。你要去请教他,他无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里头,关键就是这两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般若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就是念佛法门里头所讲的,一心不乱。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体。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自己永远是无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净。所以佛菩萨自受用是清净心,清净那真正叫有福,一点烦恼都不生,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无所不知是什么?是对别人起作用。有人来请教他的时候,有困难来请他帮助的时候,那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这是供养别人的,帮助别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无知。我们现在这一个又搞颠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么都知道,别人是什么都不知道,颠倒了。样样颠倒,麻烦大了。诸位佛法里面,要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记住,不在文字里面,也不在言语里头,而是在你自己清净心中。然后拿经典来对照,看看相应不相应。相应了,与佛知见没有两样。不相应,要改过来。不相应是我们知见有错误,所以“经论印知见”,印证的。佛给我们做印证,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比较比较,看看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们就保留,证明自己见解没错。不相同的,要改过来。这是佛。

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华是比喻,我们在佛前面供华,供华的意思,华代表因行,先开花,后结果。见到华,就要想到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代表的万行。行门要像华一样的清香,一样的美丽,我们的行不能有染污,取这个意思。华好,果一定好。所以华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华代表这个意思,除了佛前供的华,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是表这个意思。乃至于画的花、绣的花,或者是金银做的宝花,全都代表这个意义。学佛人供华,乃至于供香、燃灯,跟一般人供养的意义不相同,他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

    严是庄严,以万华来庄严。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题,庄严什么?庄严自己。自己的身,不只这一个身,自己有十个身,十身是代表圆满。《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十身,我们今天只晓得有肉身是自己,除这个之外,我们有智慧之身,我们有威德之身,不只这一个肉身。一定要晓得,要以种种的行门,来庄严自己圆满的身相,像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从这个经题的大意,你就能看到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是自性体、相、用。在比喻上,像一个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头,每一个品种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从这个意思,照应前面所讲的“大方广”。它能容纳,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够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广,成就它万德庄严。所以佛菩萨,绝对没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萨。人不接受啊。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的,众生对佛菩萨不平等。这个就是佛与众生差别的所在。下面再解释这个经字。

贯摄玄妙,以成真经之彩,经也。

    这是清凉用最简单的词句解释经题。后面还要详细说明。至于七例选题,这是佛学常识,此地写的很清楚,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说。我们现在看第五页第六行(第23页倒3行),这是详细地给我们说明经题所含的意趣。先解释大方广这三个字。

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

体是本体,在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但是自古以来到现在,这些哲学家,中国、外国那些科学家,都在探讨,可是到现在没有结论,各人说各人的。从来没有一家说的,叫我们听了心悦诚服。佛法里面所讲的,的确让我们真正能够相信,能佩服: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所以《华严经》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说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生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实在是了不起。可是这八个字里头,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这一部《华严经》,或者我们说,一大藏的经教,也就是解释这两句话而已。所以心是本体,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达摩传来这一支、六祖大师发扬光大的南宗,修学的重点,就是在心。所以说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心。所以他的目标,是在明心见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明心这两个字从哪里来的?从对无明而说的。我们现在心不明了,把那个无明去掉,我们心就恢复光明了,叫明心。我们现在有了无明,我们见外面都是见的是六尘,所以见性是对六尘讲的。我们今天眼见的色尘,耳闻的是声尘,尘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够离开六尘,那我们见的是性。眼见的是色性,耳闻的是声性,所以六尘就变成六性了。六性其实是一性,明心见性这个名词是这么来的,是无明跟六尘的反面。这是禅宗修学的目标,也就是此地我们所看到这个经题上的“大方广”,大方广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是本体。因此,一切万事万法,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对于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欢,对于恶人、恶事你也不要讨厌,全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你的神通可真广大啊。哪一个有你神通这么广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变的。所以对那个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为道,有什么稀奇了不起的嘛。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变魔术的人欺骗了。这个很要紧,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会变魔术的、会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骗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术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骗了。那么也许你要问,我怎么变现出来的呢?为什么会变现这么多东西呢?如果我自己会变,我都变好境界多好,为什么又变成三恶道呢?你问的没错,这个理很深,事相当的复杂,也绝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可是这个事情并不难体会,譬如说没有证果的人都会做梦,你们晚上睡觉都会做梦。当你做梦的那个时候,你是不知道,迷了嘛,不晓得自己在做梦,把梦中的境界都当真实的,也在那里分别执著,打妄想。可是你醒过来之后,你自己去想想,梦从哪里来的?你梦的时候,也梦到很多人,也有你欢喜的,也有你不欢喜的。也梦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陆飞禽,从什么地方来的?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能变的是你的心,所变的是梦境。这就是经上讲的“唯心所现”现的境界。你在梦中的种种分别、种种执著,梦境里面的变化,那是“唯识所变”。能现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那就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变。能现、能变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所以禅家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是大,实实在在是大。上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下面到最微细的微尘,全是自己变现之物。我们现在迷了,在境界里头不自在,被境界所转,这个叫凡夫。觉悟的人,像诸佛菩萨,他自在。他自在在哪里呢?他能转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转,这个自在了。像《楞严》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就跟佛没有两样。现在科学发达,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了,照理说这是一个好现象,不会再迷信了。可是事实上不然,相对的迷信程度越来越重了,并没有打破迷信。从哪里看呢?算命,看相,看风水,我看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于比这个等而下之的,驾乩、扶鸾,搞一贯道,里头也有不少大学教授,受过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这真是不可思议。可是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能看出一点,那就是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书,拿多少个学位,他还是被境界所转,逃不出命运。我们学佛,最起码的成就,要能够超越命运,不被命运所转了,这是我们最起码的成就。如果连这一点成就都办不到,还被命运所转,这人可怜,这个学佛没有收获,这个学佛不得法。所以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转命运。那么能不能转呢?给诸位说,决定能转。转命运容不容易呢?我告诉你,很容易,不难。但是你要懂理论,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就很难很难。好像我们开那个号码锁一样,你不晓得号码,费了半天的力气,也开不开,难啊。你晓得号码,到时候轻而易举地马上就打开了。问题就是你懂不懂理论与方法。再看第二:

方,以就相得名,常遍为义。

    所以大方广这三个字,大是讲的本体,方是讲的现象,相是体之相。相常,常是永远不变,这个叫常,永远没有改变。遍是普遍于十方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永恒不变的。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说作用:

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

包是包罗,博是博大,没有一法不包。这三个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那么大家就明了了,这一部经就是讲的我们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里面用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说明它。佛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就好,要用许许多多的名词呢?佛是怕我们执著,怕我们分别,所以不管用什么名词,只要说到这一桩事情,就可以了。何必要执著在名上呢?何必一定要执著在一个名相呢?打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观念。所以晓得,佛说种种名,还是说的这一桩事情。这样就对了。

下面,他讲的有性体,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诸位请看第五页倒数第二行(第24页第7行)。我把这个文念一念,当中的我们就不说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的重要,自己去看去。

今言大者,指性体也;方者,指性量也

    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

广者,指性具也

    心里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六祖大师悟道的时候,他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跟五祖说了五句话,当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的具足。他是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他说出来的。这种境界,在《华严》来讲,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是刚刚得理一心不乱,就见到这个境界了。见到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法身大士,证得清净法身。

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这是天台家,以三谛三观来释经,就是解释经。这是天台家讲法。真是讲理,理体。俗是讲事,事虽然有变,有生灭、有变异,理不变。体不变,体是真的。古德为了这个事情,作了一个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说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质料,它不会变的;做出来器具可以随自己意思来变。我愿意要个金碗,我就把它做个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个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个杯子,金还是那么多,金不变,那个器常常变。事是常常变,理不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如此。凡是能变的,都叫做俗谛,从事相上。凡是不变的原理、真理,我们叫它做真谛。什么叫中谛?中谛是统真、俗二谛,所谓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这是称为中,合而为一了。我们先一个从理上讲,一个从事上讲,理事是一,理事不二,这叫中谛。所以底下说,

中谛统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

真谛是从理上讲,偏在理的一边。偏在理的这一边的时候,没有事相,但它能现。譬如我们刚才讲做梦,能做梦的那个心,是真的,叫真谛。变出来的那个梦境,那是俗谛。可是你要是觉悟了,全梦即心。做梦的时候问你,你心像什么样子?变的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那就是心的相。心起了相嘛,心之相分啊。可是那个相分,你每天晚上做梦,不是做一个梦,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它在变,它有生灭,它在变。能做梦的那个心,它不变,无生灭。所以能做梦的那个心,是真谛;所做的梦境是俗谛。梦不离心,心不离梦;梦即是心,心即是梦,中谛。这个说法,诸位细细去体会,天台家讲的三观的意思,你会能够懂得一点。然后用这个原理,就是真假中这个原理,观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合乎这个原理。所以他用这个原理解释一切法。所以真谛是“泯一切法”,心里面本来没有一切法,能现一切法。心不是梦,心要是梦的话,那梦就不会有生灭了,那个梦天天要一样才行,不会有变化的。心不是梦,心里面没有梦,但是心能现梦,能现梦境。所以从心上讲,心里头没有梦,叫“泯一切法”。

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广。

    俗谛讲是心能现一切梦,虽然它没有,它能现。

性体即心之体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广,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之体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

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要特别着重“一念”这两个字。我们现在无有办法体会到大方广,也就是不能够入佛知见,就是我们念头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了,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了,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乱;一念,这个尽虚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境的确是随心转的,心一了,境界就是一。心二了,境界就乱七八糟。境确实随心转啊。所以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清净庄严,是一真法界,没错。可是我们自己在这个里面,我们的心乱了。心乱,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乱七八糟的,也是乱的。所以人常讲,我们这个心,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从佛法里头出来的,是佛学的术语。三心是讲什么呢?八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识是心。八个都可以叫心,讲三心,是讲这三个:第八、第七、第六,这三心。二意是讲第六意识、第七意根,二意。说这个意思,就是你已经把一念转变成三心二意了,这是凡夫。所以修行应当是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在一念这个情形之下,大方广,整个《华严经》的境界,就能够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见解、你的感受,如同诸佛,没有两样。问题是在一念上。修净土的人,他的目标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此地说的一念。一念非常非常的重要。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见得它不是修成的,本来具足。底下讲,就是它的名词很多,诸位一看就明了了,此地只不过举了几种,实际上我们要在经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种。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

下面我们再看他解释“佛华严”这三个字。从第六面,倒数第六行(第24页倒14行)看起,

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

所以佛这个名词,是从果上称的。我们讲修行证果,而且这个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极果。就好比我们念书,这是一个最高学位的称呼。现在你们在学校里,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没有了。佛这一个名称,就好像在佛陀教育里面最高的一个学位,像这个博士的头衔,是个最高的学位,称佛。这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称之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觉之用是照,跟我们这个作用不相同。我们不晓得照,不晓得用照,只知道分别,执著。只晓得用分别,不晓得用照。照,像我刚才讲的,这个诸位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照。起一念分别,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时候,像镜子照外面东西一样,他没有分别,他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一样不分明的,这是真正的智慧。如果里面有了分别、有了执著了,外面就有隔阂。为什么呢?你有成见了。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他为什么迷呢?因为他有分别执著,他一看到问题他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观者,他没有利害,于他自己本身没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较客观,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对于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为什么呢?他一点利害都没有。所以要学觉照,这个也是讲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要会用照。佛法的名词叫观照,这是第一层的功夫。观照就是不用分别执著,很客观地看外面这些境界,以清净心看,以平等心看,这个是观照。这是初用功的时候,初初学佛用功的时候,这个就叫观照的功夫,以清净心、平等心,最客观的态度看一切人、事,决定不起分别执著,这个叫观照。功夫再进一级,这就照住了,照住就是得定了。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做得很熟了,这就叫入三昧了,三昧叫正受。这个境界,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的里面你绝对不动欢喜心,逆境当前决定没有恐怖心,没有烦恼心,就是贪嗔痴慢决定不会起来。我们中国人讲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没有了,心里面不起了,决定不起。心永远保持着清净,这叫得定。禅家里面讲得禅定,念佛的人讲得念佛三昧。其实在我们念佛法门里讲,这个叫事一心不乱,在一切境界里头能作得了主宰了,如如不动了。可是这个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这是中程的境界。再往上一提升,就照见了。《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见,见就是见性,智慧开了,入大方广的境界,要照见才行。所以这个里头有三层功夫,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观照功夫,观照就是伏烦恼。所以念佛比参禅方便,因为念佛人的观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在境界里面,心才一动,马上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观照。所以它特别的方便,顺境里面欢喜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那个欢喜心换成阿弥陀佛。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起烦恼了,“阿弥陀佛”,把那个烦恼换成阿弥陀佛。总要换得快,这就是观照。你很快地能够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观照。念上几年,阿弥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里自自然然不动心、不起念了,不分别、不执著了,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的时候,到理一心不乱,是大彻大悟,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只是名词上不相同,这个境界完全相同。所以念佛法门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成佛,就是用这一个方法。非常的顺利,非常的简单,决定不会走差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就是用这个方法,就是用念这个一句阿弥陀佛的方法,他成功了。这个叫佛。

 

释 译 题

 

    第八页倒数第二行(第30页倒11行),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这是翻译的人,叫人题。译经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在我们中国,历代翻经的工作,几乎全部都是国家来办的。因为佛法是帝王从外国请来的,到中国来都是国师的身份。译经的时候,规模也非常之大。在传记里面所记载的,二十五史历史里头都有,摩什大师的译场就有四百多人,他的编制可见得规模是相当之大。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国立编译馆。用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馆长而已。他是负责人,主持的,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从事于翻译的工作。而且翻译的程序也很多。第一步,先从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译,像现在我们这个咒语一样,完全是用音,音译过来。第二个步骤,再从音里面去翻它的意思。译出来之后,还要经过“正义”,就是由通达梵文跟中国文的来作证明,看他翻译的意思有没有错。到最后一层的手续,是润文。润文就是完全在词句上,用字妥不妥当,使文字能够美化,意思又要能够保全。所以他经过许许多多的程序,这东西才能翻得出来。今天有许多翻经的,这些事都是一个人、两个人在搞,所以翻出来东西没有办法流通。特别是这些年来,有很多人发心把佛经翻成英文,都是个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佛法里头本来就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为什么呢?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达。你看他一句、一个名词、一个字含着许多意思,你怎么翻法?在外国的词汇里头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当的字,也能够包含这个意思?太难了,相当不容易。我到纽约大学图书馆去参观,沈家桢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钱、精神,请了不少人,翻的那个英文的佛经译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里,他告诉我没有办法,不能出版,真冤枉啊。这个工作难。今天要做,怎么做法呢?必须也要真正通达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经经义的,还要请一些外国人,大家合在一起,要开会,共同来译述,这样才行。这个里面当然也要请一个主席,譬如如果说翻这个《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定请一个法师来讲这一部经。凡是参加翻译的,统统要来听。听了以后,来互相研究讨论,逐字逐句讨论,意思要完全正确,然后才可以选用外国的词汇,这样才能把它翻出来。再找一些外国人来读,读的时候叫他讲给我们听,看他体会这个意思有没有错误。也要经过好多程序,这个英译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够受外国人欢迎。一个人、两个人,闭门造车,搞不出来的。如果是仅仅通达中文跟英文,而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没有办法翻。这种情形现在在外国,流弊很多。有一年,有一个外国人,大概也是学佛的,到台中去访问李老师,李老师讲一个笑话给我们听。李老师说,他问东西,李老师给他谈,他听了不满意,无法接受。李老师就问他了,他谈的那一套李老师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谈得很不愉快。最后是看他带了一本书,李老师问他,你带的是什么东西,厚厚一大本?他说这是英译的佛学字典。李老师说好,难得,那我请教你两个问题:什么叫二足尊?他就翻,查了半天翻出来了:“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李老师一听,好了,我们不要谈了,你请走吧!这个没有法子说了嘛,依文解义啊。二足尊,他翻的没错啊,二是两条,足是腿,尊是尊贵,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嘛。还问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实相?这是佛学里的重要的名词。他也查出来了,叫“真实的外表”。实是实在的嘛,相是外表嘛,真实的外表!李老师听了这两句,不说了,你们去吧!你们的佛学,我明白了。没法子啊,真是大笑话。所以在国外,弘扬佛法实在是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我以前在美国的时候,也是想定期跟这些外国人举行座谈会。没法子讲经,座谈会,提出问题来解答。我在那里解答的时候,给我做翻译的就是三个,一个翻译不太可靠,怕他会错意思,三个翻译,他们商量会同,然后再答复。三个人小组开会,怎么个翻法,再答复。这一段,晓得从前这个译场规模,才能够深信中文译的经译得好。也有人曾经跟我谈过,像最近回来的某某法师,他们也曾经到大陆去访问过。在美国很多法师到大陆访问过,尤其是从前玄奘大师译经的道场。他们现在感觉到很大的困惑的地方,就是从前梵文的经典从印度大量的传到中国来,现在一部都找不到。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在二十年前,方东美先生就跟我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没有法子,找不到结论。方先生很聪明,他老人家有一次跟我说,他说我想,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自信心太强了,过去的中国人实在是了不起,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我们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点没错,而且文字比他原文还要美,还要好。读中文就可以了,那个可以不要了。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心,实在了不起。所以中国的古人,真是了不起,不用了,不要了,无需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译本就好了。所以我们应当要怀念我们的祖先,那种智慧,自信心。五千年来的立国,完全凭借这个精神。而这个精神,今天我们丧失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尤其是诸位年轻一代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要恢复民族的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国家民族才不至于灭亡。

唐是代表年代,唐朝,注解里头有,这是唐朝代宗,贞元年间。在第九页第五行(第30页倒2行),

代宗贞元十二年

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讲公元大家印象比较清晰一点。今年公元是一千九百八十六年,这个经是在七百九十六年开始翻译的,一共翻了两年,七百九十八年,就是贞元十四年。日期记得很清楚: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开始翻译,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翻译完成。其他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们再看下面的品题。

 

释 品 名

 

品是品类,凡是在理论、修行属于同一类的,归纳在一起,犹如我们中国过去书籍的篇,篇章。所以这一品,等于像是一篇一样,归纳在一起。我们现在念的这一部分,这一品经一共有四十卷,相当之长。我们现在读的这一部分,其实是一章。我们这一个本子,一共是四十华严里面有两章,前面一章是观自在菩萨章,观世音菩萨与我们缘分很深,观音菩萨的经,一共是有四种,就是专讲观音菩萨的,有四种。最普遍的,就是《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说《普门品》大家都晓得。除普门品之外,大家还晓得一个《心经》,《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说的。除这两种之外,在《楞严》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专门讲观世音菩萨的。《华严》里面也有一章是专门讲观音菩萨的,就是善财童子去参访观世音菩萨,这一章在前面。后面这是最后一章,就是我们现在流通的别行一卷,叫做《行愿品》,其实是《行愿品》里面“重示普音”这一章。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题也是不能够缺少的。这个品题是: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入,证入也。有能,有所。

    入是证入,证入有能证,又有所证。能证就是普贤行愿,修普贤行愿你就能证。所证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八十经里面讲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自在。下面有注解。注子里面当然特别着重在普贤行愿,因为这是能证,能入。

言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

就是心与言都达不到,这个叫不可思议。心不能思,口不能说。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识。这叫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议。二念可思可议,一念不可思议。因为你起一个念头,那一念就没有了,你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够说得出来,能够思维的,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第一义不能够思维,也不能够议论,那是真心本体,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乱。可是更深一层的来说,思议与不思议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否则的话都落在一边了,可思可议是一边,不可思议又是一边,两边啊。不可思议,真谛;可以思议是俗谛,一定还有个中谛,还有个中道。中道就是思议与不思议、言说与无言说是一,不是二。释迦牟尼佛教诫众生,他用中谛。对他自己本身来说,确实他没有思,也没有议,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言说。但是他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的经,说了这么多东西,人家记录下来,已经有这么多了,还有许多没记录的,更多了。这叫什么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与无说是一,不是二。对他自己来说,没说;对别人来说,有说。这个话也很难懂,譬如我们这个磬,磬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本身没有声音,你敲一下,它马上就响。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就不鸣。虽然鸣,它本身不鸣。所以佛虽然说法,本身没有说,本身确实没有动一个念头。人家向佛请教一个问题,佛绝对没有说我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么答复,没有。如果他想一想,就有思,有议,有说。佛没有,随问随答,随问随答,所答的恰到好处。所以佛一生,没有说法。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谁要说佛说法了,叫谤佛。佛真的没说法,佛一生没说法。为什么有这么多法呢?是因为有人问他。所以那个钟鼓,的确它没有音声,是别人敲它,它才有声音。佛呢,你问他,他随你的话来答复你,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想象的,所以他是真智慧。这叫对自己来讲,永远他是般若无知,他心清净。别人来请教他的时候,这是他起作用,这是他的反应,非常的自然,真是大叩大鸣,小扣小鸣,不扣不鸣。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个叫完完全全的中道。我们了解中道,认识中道,要学习中道,自己才能在佛法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底下讲,

问:何法心言罔及为不思议?

    底下给我们解答,这是大师用问答的方式来给我们说明,给我们解答。

答:即解脱境是。

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不思议者,具含四义:

一、事相,境界无边,故不思议。

    这是讲事相。

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

    这是讲理体,前面是从俗谛上讲,第二从真谛上讲,三、四是从中道上讲。

三、理事无碍,故不思议。

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不思议。

这是从三谛、三观看这个境界,境界不可思议。

言解脱,亦有二种:

解脱是自在,也有两种。一种是作用解脱,一种是离障解脱。作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这个里头得大自在。这个里面得到真正之乐,真实之乐,得自在,就是生活上得大自在了,不受环境所转,这个才真正得自在。第二是离障,离障那是相当功夫。离障是离烦恼,离生死,这个才是真实的解脱。像前面第一种作用解脱,一般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人,他也能够得到一部分,但是第二种得不到,第二种要真正修行人才可以得到。

讲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个通称,不是某一个人的专称。凡是菩萨名号,统统是如此。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在佛门里面,菩萨有许多,佛也有许多,所说一切菩萨、一切佛,都说自己,都不是说别人,全是代表自己。为什么呢?自己本性里头,万德万能。一个名称只能表一个德,譬如说你这个人多才多艺,名片一拿出来,几十个头衔。一个不就可以了嘛,为什么那么多呢?一个不行,一个不能代表他的才艺,不能代表得完全,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要把我们自己本性里面德能完全显示出来,那就用无量的名称。果上来说,就是佛名。因上来说,就是菩萨名。譬如观世音菩萨,他代表我们本性里面的大慈大悲,这是我们的性德。观音菩萨就是慈悲,地藏菩萨就是孝顺。我们自己具有慈悲,就是观世音。我们自己孝亲尊师,就是地藏王。我们自己具足无量的智慧,就是文殊。我们能把这些德行应用在生活上,自行化他,就是普贤。所以,菩萨的名号是表法的,不能指某一个人,而是人人都具足的。最近几天有一个同修来给我说,他家里新请了一尊佛像,问我要不要请人家给他开光。我就问他,其实这桩事情我在过去跟诸位讲过好几次,佛像要人开了光他才会灵,你拜这个人好了,何必拜那个佛像呢?对不对?我不给他开光他就不灵,拜我好了,不要拜他啊。在家里供像,供我的像好了,何必供他的像呢!供我的像是直接的,供他的像是间接的,我还要给他开个光,他才灵。颠倒啊,实实在在是颠倒。但是开光,在佛门里头确确实实有,现在人把意思搞错了。开光是开我们自性光明,是借着佛像开我们的光。你供观音菩萨,看到观音菩萨了,我对人要慈悲。你看,我们的慈悲的光开出来了。供地藏菩萨,看到地藏菩萨,我要孝顺父母,我要尊敬师长,孝敬的光开出来了,是这个意思。是佛像开我们的光,不是我们去开佛像的光。我们凡夫哪有能力开佛菩萨的光啊,哪有这种道理呀。这现在人搞颠倒了,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开光是开自性光明。开光仪式要举行是可以的,请法师来讲解,来讲解这个佛像代表的意义。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嘛。我们供养阿弥陀佛,要怎样供养,用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来学习,请法师说明这些道理,这是开我们自性的光明。是这么个意思,不能弄错。佛法里头没有迷信啊。现在很多搞颠倒了,搞错了。普贤是个普通的名词,普是普遍,这个里面有解释,在第十面第四行(第26页第12行),

言普贤行愿者,……普贤是人,行愿是法,

依照这个方法修学的人,这个人就叫做普贤。诸位今天在此地,真正肯发心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那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你们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普贤菩萨有三类,这个底下有了,诸位看第十页第六行(第26页第14行),

此品以人法为目;

    目是纲目,

且人之与法,俱堪称为普贤。

    人是普贤人,法是普贤法。

言人普贤者有三:一、道前普贤,

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你只要是发心依照这个法门来学,你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道是讲正道,因为你现在还没证果,在证果之前,叫道前普贤。普贤菩萨是地上菩萨,《华严经》是圆教,就是圆教地上菩萨,这是称

二、道中普贤,

    就是第二种,这是名副其实的普贤,我们一般讲普贤菩萨,都是指这个。诸佛菩萨,是指地上菩萨而言的。但是在没有登地之前也称,那叫道前普贤。就是你在地前,你还没有登地。按照《华严经》,他一共是五十一个阶级。前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都叫做道前普贤。从初地到十一地(十一地就是等觉),这叫道中普贤。后面还有一个叫

三、道后普贤

道后普贤就是已经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又退到菩萨位子上来,来倒驾慈航,那叫道后普贤。那是究竟圆满之后,完全回过头来,帮助众生。这个人是慈悲到了极处,所以那叫道后。可是依照这个方法学,一定要认真。一定要认真学,决定能有成就。把十大愿王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所以这个后面这一章,最主要的就是十大愿。我们在此地研究探讨,也是以这个十大愿为中心。这个我们要细说。后面他还有很长的偈颂,如果时间不够,偈颂我们可以省略掉,我们特别着重在长行文里的十大愿。

诸位请看第十一面第三行(第26页倒4行),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引华藏海众,往生极乐,故古人取列净土三经之下,为净土四经。时人多有作为日课,深有见焉。

这几句话在此地很重要,因为它代表整个的佛法。《华严》是佛教里头的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好像一棵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根本。其他一切经、一切法门都是那些枝枝叶叶,枝叶花朵,都是从这个根生的,所以是根本法。既然是根本法,根本法里面的十大愿王,叫根本的根本。我们要明白他这个意思。十大愿王既然导归极乐,也就是整个佛法的修学,都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心。我们如果在《华严经》上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整部大方广的经义,那你就都得到了,他的精华你就得到了。我自己修学念佛法门,所以能够有坚定的信心,一点犹豫怀疑都没有了,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信心是从《华严经》上建立的。我讲《华严经》讲了十几年,算时间超过三千个小时,所以才知道净土的可贵,才知道是一切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净土。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华严经》,我对这个法门没有办法建立起坚固的信心。所以这个地方有这几句,我特地在此地念给诸位听听。

“华藏海众”,这是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就不是一个娑婆世界,也不是一个西方世界,里面世界太多太多了。这个诸位看大经,就是《华严经》“华藏世界品”,那一品经专门讲宇宙、世界状况,这里面说,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跟西方极乐世界还同在一重,好像二十层大楼,我们同在一层。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原来还很近,在一层,不太远。可见得世界之大,真是无量无边。这个就是通常我们讲,十方世界海,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普贤菩萨劝这些修行人,到最后,统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我在这里得了一个结论,依照天台家,谛闲法师是近代的天台祖师,天台判教是判四教,藏、通、别、圆,成佛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别教佛,有圆教佛。成佛成哪一种佛,那程度上相差很远,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成佛成藏教的佛,通常我们在经上讲“三大阿僧祗劫”,都是讲藏教佛。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在他方世界可以修成,没有问题,华藏每一个世界里面都能够修得成。可是你要修圆教佛,那就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在此地要能看出这一点。假如在别的世界也能成圆教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没有意思了,就没有意义了。别的地方一样有成就,何必到这里来。别的地方不能成就,才到这儿来。所以说,圆教的佛一定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得到这么一个结论。而圆教佛,正是善财童子在请教善知识里面,第一句话所说的“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句也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藏通别佛都是属于正等正觉,因为他上面还有上,不是到顶头。所以要成无上正等正觉,那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把这一个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才晓得任何一个法门修学成功了之后,还是要到西方,那就不如我现在直接到西方多好,何必拐弯抹角呢!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对于这个净土法门就死心塌地了,才晓得任何一个法门比不上这个法门。如果有更好的法门,文殊菩萨不会教善财童子念阿弥陀佛,普贤菩萨也不会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才晓得,这根本法门里面给我们提出一个最根本的法门,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许许多多人不懂这个道理,现在在外国,一窝蜂的学禅,学密。禅是口头禅,密是邪门外道。认真的学密,学上几年都神经兮兮的,很不正常,到最后的结果,我们的结果到西方世界,他的结果到疯人院,到精神病院。糟糕不糟糕!可怜啊,人都是好人,不是坏人,路走错了。活的时候走到精神病院作为一个终了,死的时候还要入阿鼻地狱。可怜,实在是可怜。所以国外我不能不去。有很多人劝我不要出国,我说不能不去,看他们太可怜了。一些到外国的法师,不敢提净土,讲净土人家瞧不起,不敢提,也不好意思说。我到国外去,特别强调净土,还有人相信。相信的道理是什么呢?他讲密我也懂得,我讲的比他还高明。他说禅,我那个《六祖坛经》讲过很多遍,禅宗的大珠和尚语录、永嘉禅宗集、证道歌、《金刚经》,我讲过很多遍,我的口头禅比他高,他讲不过我。你们所会的、所懂的,我也都会,也都懂,我念佛。所以他们听了之后才相信。有不少人听我讲过之后,转过头来,舍弃了禅密,跟我念佛。这是好现象。如果我到外面讲,人家也排斥、不接受,我就会回来,再也不去了。好在转头回头的人很多,所以不能不去。名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说五重玄义里面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显体,明宗,论用。这是经的大意里头主要的意趣。

 

显  体

 

    体,前面跟诸位略略介绍了,就是理论的依据。佛说这一部经,是根据什么样的理论来给我们说的。如果理论依据我们不明了,不清楚,我们对他的信心就不会坚固。所以讲经跟注经,一定先要把这一个部分给我们说明。说明之后,使我们对他产生信心,产生浓厚的研修的兴趣。所以这一段非常的重要。他一开端说,

名为宾,体为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

这是显体,他有真实的理论基础。言语文字都是假名,我们要借这个假名去悟入实体。实体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讲的心性。他是以一心,一真法界为体,是我们的心性。所以读经、听经,要借听与读悟入心性,这叫善听。假如你专门记这些名词术语,那没有用,就如清凉讲的,增长邪见,把你所学的东西统统变成了所知障,障碍了你本性的显露。这个就坏了。这也是佛法在传授的时候,最困难的一桩事情,就怕听错了、听谬了,曲解了意思。这个注子还是得诸位自己去看,里面有几句重要的,我特别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数第五行(第27页第7行),

未悟心者,须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语也。

    这说得很好,这一句很重要。由此可知,经教是给谁用的呢?给没开悟的人用,给迷惑颠倒的人用。可是你用你要知道,决定不能增长你的迷惑颠倒,那就麻烦大了。像从前有一个同学,讲《百法明门论》,他来告诉我。他也是我的学生,在我这里学的,以后在师大中道社里面讲《百法明门》。我问他,百法明门,我有点怀疑,恐怕你讲的是“百法黑门”。明是什么呢?听了之后就开悟了,那是明。黑是什么呢?越听越迷惑,越听越为文字所转,那就糟糕了。你讲一百条,他脑子里记了一百条名相,又增加一百种分别,一百种执著,打一百种妄想,不是走的黑门嘛,哪里是明门呢?很不容易呀。佛法如何讲得教人开悟,不能叫人死在字里行间。听,不能死在言语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说听都是工具,你要好好的善用这个工具,在这个工具里面大彻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这个才叫真正的善学,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非常的重要。

倒数第三行(第27页第19行)当中也有几句,我念一念:

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

这个三句话,说出显体的重要性,因为你明了体,你修学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有一个重心,你才不会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了的话,你修什么?不晓得。学什么?也不晓得。这个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想维持一个长远的道心,不容易,所以说他当然会退转。这个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此地讲求。

倒数第二行一开端(第27页第11行),这个地方的几句,我给诸位念一念。

显体一章,别在法身。

    可见得这个重要性太大了。显体就是显的法身,理体,我们的本体。

宗章,别在般若;

    宗是明宗,明宗这一章“别在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离不开智慧。佛在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讲般若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学,二十二年讲般若,可见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课程。讲到明宗,就特别显示出般若德。

用章,别在解脱。

    用章就是论用这一章,“别在解脱”。法身、般若、解脱,我们合称为三德,如来果地上的三德。这才显示出五重玄义的建立,实实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建立的。末后讲,

教相,分别总别,

教相是什么?是讲的教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课程标准,这个课程应当安排在某一个阶段来修学。或者排到一年级,排到二年级,排在某一个程度上,这个就是属于教相。教是教学,相也就是仪式,我们今天讲的教学的课程标准。

他这个五个项目,也就是五章,前后次第不能够错乱的,因为它是连带生起的。先解释名,经名,经名之后显体,显体之后明宗,明宗之后论用,论用之后再判别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够错乱。

讲到体,体的意思有三种,

一者礼体义。

    这个注解上有。第二种,

二者体底义。

三者达义。

    这个文还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这个重要的几句,提示给诸位。

    请翻开十二页,第二行(第27页倒8行),

故须以礼释体。明是贵极之法,法身德也。

这个是以礼来解释。而礼这一个字,我们要在第一大愿的时候,跟诸位详细地来解释。因为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到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跟诸位细说。在此地是当作尊贵讲,至尊至贵,无过于心性,心性的本体,这是法身德。

第二个讲法是“底”,底就是追根究底。这个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问,不怕你追根究底。这个跟其他的学术、宗教不一样,宗教他不容许你追根究底。你有问题,实在解释不了,他拿个上帝来搪塞:“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问了,就没有法子了。这不能叫人服气的。佛法是欢迎你追根究底的来问,所以体有底的意思。追根究底是智慧,真正的智慧。

故以底释体。明是透彻之宗,般若德也。

佛法是求智慧,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底。

第三,体是达,达是通达,以达释体。这个三句都在底下,我念的都在下面半段,诸位能看得出来。

故以达释体。明是无碍之用,解脱德也。

达是通达,没有障碍。所以这个体里面就有三个意思,一个是贵极之义,一个是透彻之义,一个是无碍之义。诸位只要记住这三个意思。这个都是自性,就是清净心里面的特性。六祖悟入的时候,也就是见到这个体、证入这个体、这个自性的时候,这叫悟道,禅宗里叫大彻大悟,他对五祖说了几句话,这个几句话在《坛经》上都有,非常重要。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忽然开悟了。开悟之后就说了五句话,这个五句就是他心得报告。五祖一听,晓得了,你不用再说了,我知道,你开悟了,衣钵马上就传给他了。那么他说了哪几句呢?他自己的境界是见一切法不离自性,这就跟我们前面讲大方广意思一样。他入了这个境界,就好像一个人做梦,一下醒过来,这一梦原来梦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性变现的。梦中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他人。就是这个意思。他忽然梦见山河大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全是自己清净心中显现出来之物,他入这个境界了。入这个境界,那么他对一切众生当然平等。为什么呢?众生与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佛不二,万法不二。也就是《维摩经》里“入不二法门”,他证入这个境界。所以他说出:“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说到这个地方,五祖就说不必再说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做梦,他醒过来了,真正觉悟了。这就是入大方广的境界,亲证大方广的境界。我们再往下面看,这个下面两行也很重要。

综此三义,

就是综合前面讲这三个意思:贵极、透彻、无碍,就是法身、般若、解脱,

为一妙体。

    这个妙体就是本经之体,这个经的妙体。

迷之,则历劫长沦;

    众生之所以称之为众生,就是迷这一个体,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长劫的六道轮回。

悟之,则当下具足。

    就如同六祖一样,他这一悟,原来是现成的。所以悟了就叫成佛。

经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这是《华严经》上的偈子,两句说明你迷的时候长劫轮回。

又云:‘诵此普贤大愿王,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这也是《华严经》上的一首偈,四句说明当下具足。这些话,全是显示本经立论的依据。

经本第十二面第二段(第27页倒数第2段),

明正出体

    我们看这一节文。

今所出之体,而非华严全部,乃出当品别行一卷之体也。名虽有异,体即不殊。

首先要跟诸位说明这个“出”,古人常常用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显的意思,就是说明的意思。出就是说出,给大家说出。把这一桩事情说明白,说出来,出是这个意思。将来诸位看经论,古德常常用这个字。

这个地方说出来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全部经的,而就这一章来说的,就是末后这一卷,这是特别说明。这一卷跟全经当然是一体的,不会是二体,但是也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完全一样,那又何必说这一句话呢?这个话就是多余的,累赘的了。虽然一样,里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就是这一卷末后这一章,特别是以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理论依据,特别重视这一点。前面说了,这是以

一真法界为体,

而末后这一卷,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点。加了一个什么呢?

性具三千。

昨天晚上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提示过,提示过“一念三千”。此地你们同修们,看来还是蛮有福报的。因缘很难得,正讲到这个地方,早晨有个同学来,送了一个图来:“一念三千图”。我马上叫他影印,发给大家。这里一看就很明白,所以是的确是有感应,不晓得他在哪里找得来的这么一张,早晨送给我看。我一看,很好,正好讲到这个地方,这就省事多了。现在把它放大了,放大之后在这边影印,马上印好了之后,分送给诸位。这是很好的一个参考资料。

论云: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圆融,生佛无殊致。

    这个论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性”,性是体,体性,“具足十法界”。虽然具足,那显与不显是属于事。譬如说,我们这个心是具足一切梦境,对不对呀?你天天会做梦,梦是心变现的嘛,具足一切境,这个梦境。可是梦境显与不显呢,那是缘。有这个缘,它就显了。没有这个缘,它不显。其实梦境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佛在大经里面讲,梦境有四种因缘会做梦,就是心会现梦境。第一种是宿业,就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有的时候梦中梦的这个境界,从来也没见过,也没想到过。为什么会做这种梦?这一生没想到、没做过,前生曾经想过,做过。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种子起现行。诸位要晓得,睡眠的时候,不如清醒的时候。清醒的时候意志比较容易控制,睡眠的时候意志不能控制,所以多生多劫之前的宿业有的时候会现行,所以会做很多奇怪的梦,就有这些梦境出现。第二种是妄想,心散乱妄想,会做梦。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这种梦。第三种有预兆的梦,就是未来的事情,明后天的事情,或者几个月以后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你在梦中就出现了,这是一种预兆的梦。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么会预先有预兆呢?预兆就是未来的事情,怎么未来的事情已经先知道了?所以说,因果决定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第四种是鬼神入梦,鬼神来托梦。这个也是有因缘的。我们如果要是梦到过去的或者是家亲眷属、朋友,那《地藏经》上有,说的很明白,凡是梦到这些是什么呢?都是他有困难、有痛苦的时候,想来求你帮助。梦到这个,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晓得这个情形,到第二天我们可以给他念一卷经,或者给他念几百声、念一千声佛号,给他回向。这个就是对他帮助。还有看到他贫穷可怜、愁眉苦脸的样子,可以诵经,在鬼道里头也可以烧一点纸钱给他。这个是鬼神入梦的。我在过去,大概总有二十年前了,我有一个朋友,他来给我说,他说他梦到他的邻居,那个邻居也是他的同事,那邻居的太太过世了。他在一个星期当中,梦过三次,看样子很苦,问他要钱,求他帮助。他就很奇怪,因为梦中的时候忘了做梦,也忘她死掉了,所以他还跟她讲,他说你怎么会问我要钱?你没有钱用应该找你先生要才对呀!她说我先生没有钱,求他帮忙。梦醒了之后,他先生是个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烧纸钱的,她一定落在饿鬼道,她没有钱用。他来告诉我,一个星期梦到三次,都来讨钱。我就告诉他说,你给她烧一点纸钱。烧了纸钱之后,再也梦不到了。可见得她是来求帮助的。这是鬼神入梦,求帮忙。所以梦境有四种,这是四种因缘。所以心具足一切梦境,必须要遇到缘,它才起现行。“性具”就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具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现九隐,一个法界现前,九法界不现前。但是在我们人间,我们能够看到两种。人法界是完全现前,畜生法界是部分现前。畜生种类非常之多,我们见的不完全,只见到一部分。其余八种法界,我们见不到。这个是缘上的关系,那就是属于事造了,事造的三千。这几句话,不但说明这个道理,更要紧的是后面这两句:“依正本圆融,生佛无殊致”,这个两句话很重要。依正圆融,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天地与我是一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圆融的。这是诸佛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这是真实的。而我们在这个圆融里面,起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本来是圆融的,在我们现在不圆融了,变成无量无边的障碍。这是错误的,这个绝对不是真正的事实,这是迷的现象。“生佛无殊”,生佛是一体。生是讲众生,佛是讲诸佛,诸佛与众生是一体,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度众生,经上常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无缘是无条件的。佛对于众生的爱护、慈爱,没有条件的。为什么没有条件?因为是一体,所以没条件的,无缘大慈。可是我们众生,迷了本性之后,我们对一切人之爱,是有条件的。喜欢他,才爱他,对他才慈悲。不喜欢他,就讨厌他,厌恶他。起了分别心了,那个“一真”就迷失了。下面有四句,是描写、形容心性的本体。

寂寥包博,虚旷冲深,总赅万有,即是一心。

这几个字都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的。寂是寂静,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来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来是寂静的,里头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本来无一物,那个心才叫真正清净。有一物,心就不清净了。我们修念佛法门,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寂静的境界,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是应当要晓得的。

“包博”是讲它容量,无有一法不包,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老子也说过:“有容乃大”。佛称为大人,他大在哪里呢?他有肚量,他能够包含,没有一样他不能容。在事相里面,常常用海来做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么都可以容,什么都不嫌弃,决定是清净、平等地包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藏经》里头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丑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它不拒绝。所以我们心要如大地,能容万物,能生万物。所以菩萨的心,都用大地来做比喻:“菩萨心地”。在整个菩萨修行阶段当中,三贤位的菩萨,那心量当然比我们大。其实,我们从别教上讲,他还没见性。别教的三贤菩萨,没见性。登了地了,十地菩萨了,他为什么叫地了?心如大地了,他到这个境界了,所以称登地。我们心对于一切法,还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够容纳,你的修行功夫证明决定没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的)。初地以上的菩萨,心如太虚,心如大地,无有一法不包,无有一法不容。“总赅万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门直截了当就修这个一心。底下这几句话,统统是说明这个境界。我们把它念一念,这几句很重要。

性绝有无,

    性就是性体,真心本体。这个里头没有有,也没有无。连抽象的概念都没有。

相非生灭,

    相指一切万象,诸法实相,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一点都没有错。但是这个非常非常难懂。我们明明看到花有开有谢,人有生老病死,怎么说不生不灭呢?我们常讲,有情有生老病死;无情里面,像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这也是佛说的,这个说叫方便说,随顺我们的常识来说,不是真的。所以佛说法,他是以真俗二谛说法度生。说真谛,那就是他的境界,给我们讲真相,“诸法实相”。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的时候,不得已讲俗谛。俗谛是随顺众生方便说,随顺我们的常识,随顺我们的知见来讲的,那就是俗谛。这是我们在佛法里头常常看到的,我们很容易接受,但是这个是假象,不是真的。《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这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一切相不生不灭。佛在《法华经》里面就讲的很清楚,讲的很明白。菩萨要入这个境界了,就叫得无生法忍。法是一切万法,我们现在归纳的时候,动物,植物,矿物,乃至于虚空自然现象都要包括在里面,一切法。这一切法不生不灭,你要是证实了,真正见到了,那么你就叫得无生法忍了。忍这一个字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认可的意思:佛这样说,我同意。佛这个说法我赞成,我认可。为什么呢?佛说的,我也见到了,我也证明了,证实了。这个忍有这么多意思在里面。就是这个心,对于这个理论境界决定不动摇了。证得无生法忍,决定是见性的菩萨。在别教,是初地以上;圆教是初住以上。虽然是讲证得无生法忍,那是初证,并不是深证。如果讲到深证,像《仁王经》里面所说的,那个地位就相当高了。《仁王经》里面,把五十一位菩萨分作五忍,分作五大类。无生法忍是第四大类,这个里面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的是九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下品是七地菩萨,这是无生忍位。你看看,这个地位多高!无生忍位再上去,叫寂灭忍位,那是如来的境界了,也有三品。下品的寂灭忍是十地菩萨,法云地;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位上。《仁王经》里面讲的无生法忍,这个地位太高了。入这个境界,真正见到诸法实相,“相非生灭”,没有生也没有灭。

莫寻其始,宁见中边。

    没有始终,没有内外。诸法实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迷之则生死无穷,

    迷了诸法实相,迷了一心,这才有六道轮回,这才有无穷的生死。

解之则廓尔大悟。

    解之就是你觉悟了。你要是觉悟了,“则廓尔大悟”。

诸佛证之,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

这是讲觉悟了。解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彻大悟。“诸佛”,这个诸佛里面的含义很多,像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他有一本《金刚经讲义》,真是权威的注解,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佛的模范。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专门研究一部经,所以他这个《金刚经》注解,自古到今《金刚经》的注子,他是第一权威。他用的时间多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专门搞《金刚经》。他提倡的口号,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那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他的女儿现在在纽约,恐怕也有八十岁了。我们见面,他常常谈到他爸爸的事情,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他爸爸学佛很虔诚,往生瑞相很好,那个时候他自己不相信,现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够,没法子往生,也很着急。所以学佛,一定要趁年轻。你看看,自古以来修行证果的人,都是年轻人。年纪老了,没法子了,老了不行了,修道没有本钱了。比如打个佛七,严格地讲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号不断。年轻有这个体力行,年老了不行啊,念了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没有精神了。参禅也是如此,需要体力。六祖大师开悟证果的时候,二十四岁。你看看佛教史里面,修行证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岁以前,四十岁以后的很少很少。有还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岁之前。所以你们年轻,要努力呀。这个诸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圆教从初住到如来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个位次,都叫做诸佛。为什么呢?初住菩萨就可以示现佛身。像《普门品》里面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那你不能说他不是佛,他能示现佛身。所以从圆教初住起,就叫做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位子;等觉、妙觉,所以四十二个阶级,统统叫佛。诸佛是这样讲法的。说到观音菩萨,这大家都很熟悉。《楞严经》上的观世音菩萨,是初住菩萨,这个诸位要晓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萨的身份出现。为什么呢?刚刚证得。他是讲他修证的方法:从耳根圆通,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是从这里证入的。所以那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身份。在《华严经》里面也有,就是我们这个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晓得,第七回向,是以第七回向位的菩萨这种身份,示现给善财童子看。《普门品》里面所讲的,那是等觉菩萨。可见得观世音菩萨,他可以示现各种浅深高下不同的境界,来接引众生。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诸佛证之”。

底下又讲“妙觉圆明”,这个妙觉是等觉之上,这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教的佛,佛果。前面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现是示现,“现成菩提”,就是示现成佛,像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示现八相成道。“为物开示”,这是教化众生。为什么不说为人,说为物呢?如果说为人,这六道里头只有人道有份,其余五道没份。说为物,那就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了,所以九法界统统包括了。物包括的范围大,人包括范围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物,我们人也是物的一种,动物嘛,也包括在里面了。如果说人呢,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佛教化众生,是每一道、每一类,他都去的。他教化哪一道、哪一类的众生,就示现同类身。佛要教化人,一定要示现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现畜生身,跟他同类。他要教化饿鬼,就现饿鬼身。你看放焰口,我们星期天圆满那一天祭祖,这是我们这个大专讲座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是最初你们同学们提议的,很难得,我觉得不容易。一般大专讲座圆满,举行一个同乐晚会,或者是去郊游一番。你们同学们不肯,要放一个大蒙山祭祖,难得,太好了。所以以后我们每一次大专讲座圆满,都放大蒙山祭祖。这很好。放大蒙山祭祖,我们这是供一个牌位,焦面大士,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时候,做一个纸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谁呀?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里现的鬼身。他到哪一道就示现哪一道的身,示现鬼王的身份,在饿鬼道里度饿鬼道的众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叫“为物开示”。下面文就不必念了,诸位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三面第一行(第28页第1行),

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实法一千,国土一千,

这个里头又有理具,又有事造。“一念三千图”印好了没有?印好了之后发给同修,这一段也就不必讲了,那个表里面列的很清楚,一看就明了。我们现在看十三面倒数第三行(第28页第14行),他的小题目是

明决微疑

    明是显明,决是决断,疑是疑惑。因为听了前面所说的,恐怕还有疑惑。疑能障信心,障碍信心,所以一定要断疑生信。大师很慈悲,唯恐我们疑心不断,所以特别为我们解释说:

此品是华严经最后之一,

    就是最后的一章。这一品是《华严经》最后一品,而我们现在所读的,是这一品里面最后的一章。

原名入法界品。

    这个原名是讲六十华严跟八十华严,这个品题都叫做“入法界品”。而在四十经里面所翻译的,没有用“入法界”,而是用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入法界简略,这个题目详细。不思议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贤行愿是能入,前面说过了;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

既是华严,宜但用法界二字为体足矣,何须前添一真,后加性具三千耶?

    疑问就在此地。如果讲全经,全经是以法界为体。讲到这一部分,讲到最后这一章,或者讲到最后这一品,在“法界”上面加一个“一真”,后面加一个“性具三千”,这个就是与全经同里头又有一点点不同。有一点不同,就是特别强调这个“性具三千”。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有理由,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理由,这就是底下所说的:

以别行品,

    “别行品”就是这一卷,就是《四十卷》这一卷,这一卷是清凉大师翻译完成之后,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所以如果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读全经的,你念这一章就好。这一章,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论,所以这一章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称之为“别行品”。它的殊胜在哪里呢?

贵在愿王,导归极乐;而愿王导归,是此卷之妙宗。

    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依据,就从此地建立的。《华严经》最后,是归西方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宗是宗旨,是讲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胜的,最微妙的,就是一切法门里头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好,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妙的了。这是讲修行方法。所以,这是讲真话,如果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不知道选净土,不能死心塌地修净土,真的像印光法师所说的,这个人福报不够啊。能够真正选择净土、死心塌地修学而没有疑惑的,这个人是无量无边的大福报,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所以我过去跟诸位说过,我对净土的相信,是从《华严经》得来的。我讲了十几年的《华严经》,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如果不讲这么多年的《华严经》,虽然信净土,信心不坚固。这个坚定的信心、清净信心,从《华严经》上生的。我自己得到这个殊胜的利益,所以我也发愿,这一生专门讲《华严》,讲《弥陀经》。我今年六十岁了,六十以后,别的经不讲了,只讲两部经。而《华严》呢,我只讲《四十华严》,《八十》也不讲了。只讲《四十华严》,只讲《弥陀经要解》跟《疏钞演义》,其他的都不讲了。有人请我讲,他可以请别的法师去,我自己不讲了。为什么呢?我要好好地修净土。讲也是讲净土,修也是修净土,自行跟化他合而为一,要办自己的事情了。所以这个几句,非常重要。

宗非体而不立,

    立是建立,特别是信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怎么样能够建立?一定要懂得体。换一句话说,一定要明白“一念三千”,特别是“性具三千”。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你对于西方净土才没有疑惑了。

意显生佛之假名、

    意思是显“生佛之假名”,这就是一千假名。

五阴之实法、

    是一千实法。

净土之依报,

    这是一千的国土,三千就是从这么来的。

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

    常言说的好,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两句话说的是没错,但是很难懂。如果你懂得一念三千,这两句话你才能体会得到。净土与弥陀,也是我们自性显现的相分,不是外面来的。既然是自性的净土,哪有不能生的道理,当然得生。所以我们生净土的信心具足,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好比这个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当然可以能去嘛,你不愿意回家,那有什么法子呢?你愿意回家,决定没有人拒绝你。要明白这个理,你的心就没有怀疑了。不要以为我过去造的罪业太多,像我这个罪业的人,还能往生吗?恐怕到那里去,阿弥陀佛把我赶出来了。不会的,你不要有这个怀疑。你有这一念怀疑,障碍你自己生净土。你看佛在《观经》里面所讲的,五逆十恶,临命终时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那是讲下品下生的,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人。我们虽然造罪业,还没有造那么大的罪,所以诸位不往生则已,要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因为你们没有造那么重的罪业。你们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会是下品下生。这一点要晓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这一生决定生净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是出来观光旅游,娑婆世界是一站,我们在此地是过客,客人。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着去留恋,用不着去操心。换一句话说,必须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净土殊胜崇高的品位。净土往生,我从学佛以来,亲耳听人说的,就是现前的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我知道有四个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个是站着往生的,统统都是预知时至,实实在在的瑞相了不起。为什么有这种成就呢?放得下啊。心里面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毫无牵挂,他成功了。有一丝毫的牵挂,那就是障碍,就是麻烦。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放不下的人,没福。下面就说出真正的目的了,这就是教修净业的人,

读诵此经,庶几不起外求之念。须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尔。

    我们这一段就念到此地。

 

明  宗

 

    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

前显体,显性德;

    你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今明宗,明修德。

    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

性属于理,修属于事。

    我们今天在事相上,应该如何来修学,然后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看底下第二个小段:

正明宗

宗,趣也;

    这是趣向,方向,目标。这在修行人讲,是关键的所在。修行不能没有方向,不能没有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所有的修为,到后来没有结果。你有方向、有目标,将来有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殊胜,真正的难得。在这一段里面,也有几句重要的话,十四面倒数第五行(第29页第2行),第二句,这一句非常重要:

此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

    这一句诸位要牢牢地记住,以后人家问,《普贤行愿品》它的宗旨是什么?这一句就是它的宗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它宗旨。末后有几句,我们也念一念,就把这一段念掉。

须知极乐世界,为法界藏土,亦即称性之净土也。以称性愿王为因,即是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称性极乐为果,即所谓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这个几句,与《楞严》,与《圆觉》,完全相同。《楞严》跟《圆觉》,是禅密修法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念佛不例外,而且这个方法比禅密还方便,还稳当,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实实在在适合于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真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妙绝了。你要是不读《华严》,真的不容易接受净土。所以,弘扬净土从哪里入门?从《华严经》入门,大家没有话说了,他才真正能相信了。《华严》理论讲的透彻,我们信心容易生起。

第十五面第三行(第29页第13行),有几句话我们念一念。

导念佛人归于净土,归唯心之净土也。华严善财,华藏海众,悉是登地大士。普贤尚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何人斯,宁不愧煞!

这几句话,是大师勉励我们的。他既然勉励我们,我们就能够想象得到,谛闲法师必定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正如同过去智者大师一样,虽然是一生弘扬《法华经》(天台是以《法华》为主),他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他的归宿。后代子孙也都是这样的效法前贤。

 

论  用

 

用,是力用;

力是力量,是能力,用是作用,

亦名功德。

    功是功夫,你既然下了功夫了,你一定有收获,德就是你得到了,你的收获。因此,功德与福德不一样。福德,我们自己有福,可以供养别人,可以给别人去享受。功德不行,功德不能转让的。为什么呢?功德是定,是慧。我的清净心,没有办法送给你。我的智慧,没有法子送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福德的确别人可以代修。我们可以享别人的福,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功德。功德与福德,意义一定要很明了。

如来,以权实二智,鉴机施教为功能。

佛对于一切众生,所保佑的、所加持的,就是这个。他以什么来加持我们呢?是以教学,以教化。佛用什么来教学呢?佛用智慧,用他自己的智慧。权、实都是真正的智慧。

此经以拔众生苦,与诸佛乐为德用。

我们学这一部经,有什么好处呢?确确实实能离苦得乐。能离究竟苦,究竟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得究竟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得如来果地上之乐。这一桩事情,尤其是不能够疏忽。有一些人他不明了,“我要想成佛,何必要到西方,别的佛、别的世界还不是一样?”所以有一些人发愿,生东方净土,到药师如来那里去。还有人想更近一点,弥勒净土距离我们最近,他在娑婆世界里面,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好不好呢?也要算不错了,比起西方极乐世界,差得太远太远了,不能比。西方世界的殊胜,经典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今天能去,说个老实话,只能生凡圣同居土,只有这个本事。方便土、实报土,没本事啊。方便土要得事一心不乱,要断见思烦恼。经典里面讲的,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通通断尽了,这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我们实实在在没这个能力,没这个本事。实报土要分破无明,更没份了。我们讲有能力、有把握往生的,就是凡圣同居土。这是确定能生。你要想生东方净土,或者生弥勒净土,给诸位说,像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资格,那两个净土去不成。为什么呢?经里面讲的很清楚,弥勒净土要修唯心是定,这个定修成了,才有资格去。唯心是定相当于事一心不乱,他水准高啊,高水准的,不像弥陀净土,很低的分数就可以去了,我们都有把握啊。你去考试,考个十分、二十分有把握,他都取。那个弥勒净土一定要八十分才取,你考不到那个分数去不了。所以那个地方很严格,去不了。而且去到那个地方,受用、待遇都比不上西方。西方净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个个都圆证三不退。这句话可不能轻视,不能轻易看过。圆证三不退,是什么人啊?不得了啊。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第三个是念不退。通常讲,位不退,小乘须陀洹,这是讲位不退。就是刚才讲,见思烦恼,三界之内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是位不退。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了,等于阿罗汉了,才行不退。要到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是念不退。初住菩萨,的确,已经证三不退了,初证,没有说圆证,没有圆。圆证三不退,是什么人啊?给诸位说,最低限度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才能称之为圆证三不退。这个真不可思议,真正叫难信之法。哪有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的享受待遇跟等觉菩萨一样,你到哪里找去!你找不到哇。所以这个处所,查遍大藏经,看看十方任何诸佛世界,没有的。这样殊胜的地方你不去,你要跑到别的地方去,愚痴啊,没有福报啊,真正没有福报。经上真是讲的清清楚楚,往往人看的时候疏忽了,没有注意那个圆证两个字。所以西方净土、《弥陀经》叫难信之法,真难。你要是相信,那你有福,你的福报太大了。为什么?你相信,你就能得享受。一往生,虽然自己不是等觉菩萨,可是你的享受、你的待遇、你的福报,跟等觉菩萨没有两样。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西方净土是十方诸佛赞叹。既然赞叹了,当然就弘扬,所以也是十方诸佛共同弘扬的一个法门。我们能够真正相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才真正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弘法利生的本愿。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希望是什么?就是希望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肯去,那教给你其他的法门,那是不得已。真正的本愿,就是教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我们从《华严经》上来看,不但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而且是毗卢遮那如来的本愿,这更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当要深入去研究,去体会,才不辜负我们这一生。

第十六面第一行(第29页倒3行),有一首偈子说,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这一首偈,是《华严经》上的偈子,说明这个十大愿王灭罪的功德,就是灭罪的作用,

是拔地狱苦之力用也。

    因为地狱最苦,业障最重。为什么会造罪业呢?是由于迷惑颠倒,没有智慧,所以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造这个“极恶五无间”的罪业。这个罪太重了,如何能够消除呢?一定要“诵此普贤大愿王”。诵,这是第一个,后面还有,还有许多,用这一个字来作代表。绝对不可以依文解义,说诵,佛教我念,那我就念好了。念念罪就灭掉了?没有这回事情。经里面常讲闻法,闻后面是什么?闻后有解,有行,有证,后面还有一大堆,这个才是开端。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诵是读诵,读诵要解义,解义要生信心,要发愿,要依教修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无间罪才能灭。在整个过程当中,用一个字来代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效果是什么呢?“一念”,一念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五无间罪才能消灭。如果妄念还存在的话,那你的罪还没灭掉。经文上面讲的很清楚,你可不要误会了,你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大概只要念一句就行了,罪就灭掉了。那你是望文解义,就跟外国人翻“二足尊”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诵此普贤大愿王”是讲修行,依这个方法来修行,一念是效果,一念是念到了一心不乱。到一心,那什么罪都消灭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二念罪就生起,一念罪就消灭。刚才给诸位那个表上一念三千,有一个字是印颠倒了。它那十个条目之下,地狱是嗔恚心,贪爱是饿鬼。贪是属于饿鬼,嗔恚是属于地狱。这一段后面还有一行半,也很重要。我们把它念一念,在十六面第六行(第30页第5行):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获福德,如偈云:

    要紧的就是底下这首偈子,这都是经文。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这个两首偈,是说明成佛度众生的大用。菩萨的示现,身份不一定,他也是随一切众生的机缘。但是成佛的身份,一定是非常尊贵。所以我们看经典里面,凡是菩萨示现成佛,一定都是太子的身份,都生在帝王之家。这个样教化众生,大家才能够相信:你成佛教化众生,决不是为名闻利养,决不是为五欲六尘。为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统统具足,他能够舍弃,他能够放下。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修行、成佛,比世间帝王还要尊贵,还要殊胜。因为富贵是一切众生所追求的,佛要教你放下。这是前面跟诸位讲的,辨别利害。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真正的利,眼前看到好像是利益,其实是大害。为什么呢?增长我们的烦恼,增长无明,增长邪见。换一句话说,对于这些东西贪恋,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害太大了,利益太少了。佛对这个事情看得很明白,也教我们看破,也教我们放下。这样才能在一切法里面,得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佛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一首偈就说的很明白。下面我们就不必说了,经题的大意就介绍到此地。向下,我们要看经文了。

 



(注) 本书中印出的谛闲法师《辑要疏》,与法师讲课时所用本子的页码不同,括号中的页数是本书中相应的页数,以便于读者查看。以下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