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岛附近水上乐园门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0:59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1992年6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宝贵资源,也是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部分。因此,为了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满足人类社会对畜禽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追求,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编制《世界动物遗传资源状况》的要求而编写的。农业部对《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的编写非常重视,组成的编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起草小组由来自行政、技术推广、科研院校等单位长期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教学与研究的领导、专家和学者组成,普遍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1999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起草小组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的撰写提纲及分工,并将任务顺利地落实到每位撰稿人员。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一书撰写过程中,先后召开了9次编委会会议,对《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的内容进行详尽、充分地讨论。初稿形成后,先后送有关领导、专家审阅、征求意见。2003年3月通过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评审。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中国畜牧业概况,畜禽遗传多样性状况评估,畜产品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动物遗传资源政策、战略和计划的影响,国家资源保护能力状况的回顾和今后能力建设需要的评估,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的重点,家畜多样性领域国际合作的建议和中国畜禽品种名录简介。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宝贵文件,充分显示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在国际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并阐述了中国政府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目前的调查,共有畜禽品种(类群)576个,其中地方品种(类群)约占四分之三。这些地方品种经过长期选择,形成了独特的种质特性。时至今日,它们在畜牧业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中国政府愿意同各国在畜禽遗传资源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及交流,为全球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2003年6月
北  京
第一部分  中国畜牧业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面与朝鲜接壤,南面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西南面和西面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西北面和东北面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北面是蒙古国。中国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和地区的近邻。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西高东低,其中山地占国土面积的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和海河等,这些江河都流入太平洋。中国疆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型气候。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大以及腹地与海洋之间的距离远,拥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例如,淮河流域一年中四季分明,云贵高原的南部四季如春,而青藏高原西部则终年积雪。在中国西北的内陆地区,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温差很大。每年从9、10月到来年的3、4月,受干燥的季风控制,气温普遍较低且空气干燥,南北温差40℃以上。在冬季,中国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5~18℃。由东北部的大兴安岭,经阴山、贺兰山,直到西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形成一条山脉屏障。每年从4月到9月,由于受海上吹来热湿气流的影响,该屏障以东南的广大地区,通常高温而多雨。湿润的季风集中在7~8月份,带来大量的降水。夏季南北温差小,7月份南部的广州与北部的哈尔滨温差仅6℃左右。中国各地区间的年降水量有很大的差异,由东南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西北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200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2.66亿,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稀少。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口年增长率为21.3‰,世界人口年增长率为19.4‰;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成功地实施了计划生育,2000年人口年增长率已降低到11.7‰,而世界人口年增长率为15.8‰。
中国畜禽品种的形成、种类的数量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畜禽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按气候和地理条件,中国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所形成的山脉屏障划界,西北部地区为牧区,东南部为农区,中间过渡地区为半农半牧区。
由于牧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各具特点,畜禽品种的分布情况也因之不同,根据牧区生态条件,可分为如下7个类型:(1)森林草原区,包括东北西部、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该区冬季长而干寒,夏季短而湿润,土质肥沃,牧草丰盛,产草量高而质量好,适于养马、牛、羊,为中国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2)干旱草原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少部分地区,其海拔稍高,与森林草原相比较为干旱,牧草较为稀疏、矮小。主要分布有蒙古系统的马、牛、绵羊以及山羊,但以饲养绵羊、山羊为主;(3)山地荒漠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区。主要分布有哈萨克和蒙古系统的马、牛、绵羊及牦牛、驴、骆驼等;(4)平原荒漠区,自宁夏自治区贺兰山以西至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有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地,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主要分布有哈萨克和蒙古系统的马、牛、羊及骆驼;(5)高寒草甸区,包括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和西部及甘肃西南部等高寒地区,由于山地呈垂直分布,水热条件随海拔的不同而异,植被以草甸类型为主,主要分布有马、绵羊、山羊和牦牛;(6)北部高原区,包括西藏北部及青海西部,海拔高(4500~5000米),气温低,降水少,植被稀疏,有高山草原和高山荒漠。主要分布有能适应高原气候条件的西藏绵羊和牦牛;(7)南部高原区,包括西藏南部至喜马拉雅山北侧,山地呈垂直带分布,气候变化明显,草地属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原等。它是西藏高原家畜种类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有绵羊、山羊、牦牛、马和猪等。
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黄土高原,如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可分为北部和南部农区。北部农区属温带,主产小麦、玉米、高粱及大豆,农业副产品丰富,为畜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饲料原料。主要饲养黄牛、猪、绵羊、山羊、鸡、鸭、鹅、马、驴等;南部农区属亚热带和热带,雨量充沛,以水稻为主,主要饲养水牛、黄牛、猪、山羊、鸡、鸭、鹅等。
据1996年全国农业普查,中国有13004万公顷耕地,人均耕地0.106公顷;草地总面积30787.4万公顷。2000年的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63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846万公顷,粮食总产46218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400万公顷,油料总产量2954.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4041万公顷,棉花总产量2955万吨。1998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51229.5万吨。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料保证。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调整生产关系,改革流通体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科技投入等,使畜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肉类和禽蛋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肉类产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产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奶类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8%上升到2000年的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目前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5.8%,较1978年降低27个百分点,而牛、羊、禽肉比例明显增加,上升到33.9%,其中禽肉生产发展最快,占肉类的比重达到19.7%,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二是重视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利用众多的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地方品种资源,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新品系;三是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目前猪出栏率达到123%,比1978年增加65个百分点,牛出栏率达到30.3%,比1978年增加26个百分点,羊出栏率达到67%,比1978年增加48个百分点,畜禽胴体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四是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稳定和繁荣市场供应的主要力量。饲养50头猪以上生产规模的占生猪总量的20%,2000只以上规模的蛋鸡占30%,10000只以上规模的肉鸡占50%;五是科技含量增加,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目前畜牧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8%,比20年前增加14个百分点。
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尽管中国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解决人民吃饭与穿衣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食物生产量的安全保障仍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如何增加粮食和动物食品生产受到政府密切关注。从现在起,农牧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部分   畜禽遗传多样性状况评估
2.1 畜牧生产系统
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放牧生产系统、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和工厂化生产系统都在中国处于并存的格局。
2.1.1 放牧生产系统
在西北部牧区,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五大牧区省份,放牧生产系统是主要的家畜生产方式。在放牧生产系统条件下,放养的家畜以草食动物为主,其中又以绵羊、山羊的饲养量最多,其次是牛、马、骆驼等家畜。放牧场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之分,甚至还有春(秋)季牧场。牧民过去多为游牧生活,现已基本实现定居生活。一般定居在靠近冬季牧场和饲料基地的地方。牧民的家畜主要依靠草地放牧饲养,在冬季补充少量的饲草和精饲料,以确保家畜安全过冬。一个牧户(3~6口人)饲养80~300只绵羊、山羊,数头牛、数匹马或骆驼,以及1~2只牧羊犬。这些家畜既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除消费少量外购的粮食外,牧民的主要食物是自家生产的羊肉、牛奶和马奶等。牧民出售的主要商品是绵羊毛、毛绒(山羊绒、山羊毛、牦牛绒、驼毛绒),及少量的活牛、活羊等。
在牧区,地方品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因此也能比较好地保存下来。为了提高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也引进一些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特别是在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原有的绵羊品种都是粗毛羊品种,现已培育出能适应当地环境的若干个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品种。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部牧区中也分布一些经长期开垦后形成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旗县。这些农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的饲料条件相对较好,除饲养草食动物外,还饲养相当数量的猪、家禽等畜禽品种。为减少纯牧区县草场的压力,这些农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还成为纯牧区牛羊异地育肥的重要场所。此外,在牧区中的一些城市郊区,也有一些工厂化养猪场和养鸡场。
在牧区,牧民可从基层畜牧、兽医、草原服务站得到有关家畜配种、疫病防治和草地改良等方面的服务。放牧生产系统最大的问题有两个:首先是牧区仍处于靠天养畜的状态,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干旱和暴风雪等)频繁是造成放牧家畜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草场严重超载造成草地严重退化,草地改良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地退化的速度。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草原法》,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制止非法开垦,保护草地资源的通知》,为有效保护草地提供了政策与法律依据。依法推进草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已有90%以上的草地承包到户。政府还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实行禁牧、休牧,以草定畜、分区轮牧,实施防灾与抗灾工程,推广舍饲和半舍饲技术,建设饲料基地和冬季暖棚。通过上述措施,草原生态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2.1.2 农牧结合生产系统
在东南部农区,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是主要的家畜生产方式。在中国,农区畜禽饲养的条件要比牧区优越得多。首先,农区的气候条件好,畜禽在舍饲条件下可免受自然灾害直接袭击;第二,农区的种植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饲料资源,畜牧业反过来又为种植业发展提供资金、畜肥和动力资源,构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第三,农区比牧区更接近消费市场。
在历史上,一般一个农户拥有几亩(1亩=1/15公顷)耕地,再饲养一头役畜(牛或马)、几头猪和一群家禽。农户养役畜是为了耕地和其他使役用,养猪、养禽主要是为了积肥和换取零花钱。农户把饲养家畜是作为副业从属于种植业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畜牧业的商品生产意识非常薄弱。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体系。
改革开放后,农户获得了土地使用和家畜经营的自主权,其种地与饲养家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得到恢复与发展。目前,在广大农区尽管每一农户的平均饲养畜禽的数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许多,但基本上仍保持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然而,随着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在部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又出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离的趋势,即部分农户成为无畜户,另一部分农户成为养畜专业户。养畜专业户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畜禽工厂化生产者;二是以养畜为主业,以种植为辅业。在这两种形式的养畜专业户中,目前仍以后者居多。
在农区,关于家畜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改良,可分为两类情况。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为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引进了一些外来品种对原有的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和杂交繁育,相继培育出一批高产品种,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引进外来品种和杂交改良过程中,也造成某些品种或遗传基因的丢失。国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一些重要的品种资源已建立了保种场(区)或基因库。其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原有的地方品种仍在利用,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地方品种也可能受到引进品种的冲击。
在广大农区,初步建立基层畜牧、兽医、饲料服务体系,农户可得到有关家畜配种、疫病防治、饲料与饲养方面的技术服务。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与调整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功能,以适应市场经济,更好地为广大农户服务。
2.1.3 工厂化生产系统
畜禽的工厂化生产系统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畜禽场的饲料以外购为主。大中城市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并具备良好的技术与资金方面的优势,因此,工厂化生产系统得到较快的发展。蛋鸡的工厂化生产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80年代得到普及与推广;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猪和肉鸡的工厂化生产; 90年代初,在农区出现中小规模的肉牛、肉羊育肥场。目前,肉鸡工厂化生产系统在中国发展最快,工厂化肉鸡产量已占到鸡肉总产量的50%左右。工厂化养猪场和蛋鸡场所生产商品猪和鸡蛋的份额约20%~25%。
工厂化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能充分应用品种、饲料、繁殖、疫病防治、产品加工等现代科技成果,实现了劳动生产水平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标准化畜产品的需求,而且带动了周围农民从事畜牧生产,促进了饲料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发展。
对蛋鸡、肉鸡和养猪工厂化生产系统而言,采用的品种大多是引进的品种或配套系,部分采用国内育成的品种。目前,中国猪、鸡工厂化生产水平基本上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和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禽工厂化生产系统已逐步由大中城市郊区向广大农区转移的发展趋势,同时,工厂化生产的投资主体也由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投资转变,许多企业、私人生产者对工厂化畜牧生产的兴趣逐渐提高,已开始对工厂化畜牧生产进行资本注入。
过去的10年,在中国三大畜牧生产系统中,放牧生产系统的地位逐渐削弱,农牧结合生产系统仍占主导地位,工厂化生产系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变化趋势还将继续。
2.2主要畜产品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2000年中国肉类总产量6125.4万吨,禽蛋产量2243.2万吨,奶类产量919.1万吨,绵羊毛产量29.3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210%、180%、93%、22%;分别占2000年世界总产量的26%、41%、1.6%和12%。2000年人均占有肉类48.4千克,蛋类17.7千克,奶类7.3千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肉类和禽蛋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奶类生产滞后,绵羊毛还不能满足国内毛纺工业的需求。
在肉类生产结构中,猪肉仍占主导地位,但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2000年猪肉产量为4031.4万吨,牛肉532.8万吨,羊肉274.0万吨,禽肉1207.5万吨,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65.8%、8.7%、4.5%和19.7%。与1990年相比,猪肉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牛肉、羊肉和禽肉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3、0.8和8.4个百分点。
就总体而言,在过去10~20年中,中国畜牧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西北部牧区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畜牧业生产力提高的幅度较小。牧区的草地需要休养生息。东南及中部农区畜牧业发展则相对较快,除毛绒生产外,中国绝大部分畜产品的产量主要来自农区省份,其中肉类产量的90%以上来自农区省份。在历史上,农区省份是以饲养猪、家禽等为主的区域。90年代以来,农区的养牛业和养羊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今后中国畜牧业区域的发展战略是,牧区要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注重草地生态保护,加快草原建设,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加快粮食转化,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加速向集约经营转变,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2.3 畜禽遗传多样性概况
中国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畜禽品种和产品已成为人们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由于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劳动者的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
中国的畜禽品种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地方品种的优异种质特性,是几千年来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赋予的,是祖先选留下来的,这些地方品种资源在当前及今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发挥作用,也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梅花鹿、马鹿、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和类群(见表1),其中地方品种(类群)为426个(占74%)、培育品种有73个(占12.7%)、引进品种有77个(占13.3%)。
表1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表
小计
地方品种
培育品种
引入品种
1

99
72
19
8
2

100
81
14
5
3

29
27
-
2
4

26
26
-
-
5
特禽
12
-
12
6
黄牛
69
52
5
12
7
水牛
26
24
-
2
8
牦牛
11
11
-
-
9
大额牛
1
1
-
-
10
绵羊
50
31
9
10
11
山羊
50
43
4
3
12

47
23
17
7
13

21
21
-
-
14
骆驼
4
4
-
-
15

13
4
-
9
16
梅花鹿
3
3
-
17
马鹿
2
1
1
-
18
水貂
1
1
-
19

1
1
-
-
20

11
4
-
7
总计
576
426
73
77
比例
74%
12.7%
13.3%
 
由于中国的地理生态、畜牧生产系统多种多样,畜禽品种的利用情况各异。在城市郊区、农业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利用高产的引进品种(利用方式包括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和培育品种。在经济欠发达、偏远山区及特殊生态地区(如高海拔、高寒、高温地区),由于经济因素、品种生态适应性因素,畜牧生产以地方畜禽品种为主(大约75%)。
2.4畜禽遗传多样性保存现状
2.4.1畜禽物种和品种受威胁状况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20年来发生了一定变化。41.9%的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已经灭绝的资源为:
1983年确认灭绝的资源有九斤黄鸡、太平鸡、临桃鸡、武威斗鸡、塘脚牛、阳坝牛、高台牛、深县猪、枣北大尾羊、项城猪;
1999年确认灭绝的资源有豪杆嘴型内江猪、大普吉猪、草海鹅、文山鹅、思茅鹅、萧山鸡、舟山火鸡。
濒临灭绝的资源为(1999年):
五指山猪、龙游乌猪、潘郎猪、通城猪、八眉猪、樟木黄牛、兰州大尾羊、鄂伦春马、铁岭挽马、金州马、北京油鸡、浦东鸡、灵昆鸡、宁静鸡、樟木鸡。
濒危资源为(1999年):
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闽北花猪、兰溪花猪、碧湖黑猪、金华猪、蓝塘猪、杭猪、武夷黑猪、槐猪、北港猪、六白猪、里岔黑猪;早胜牛、安西牛、舟山黄牛、阿沛甲咂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三江牛、大额牛、盐津水牛、温州水牛、阿尔泰白头牛;腾冲马、晋江马、山丹马、黑河马、黑龙江马、关中马、宁强马、伊吾马;圭山山羊、马关无角山羊、承德无角山羊、汉中绵羊;金阳丝毛鸡、西双版纳斗鸡、高脚鸡、矮脚鸡、樟州斗鸡、吐鲁番鸡;中蜂。
畜禽遗传资源群体数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某些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加之对一些地方资源的特性认识不足,采用引入品种简单代替或盲目杂交改良,导致了一些地方品种群体数量下降,甚至引起某些地方品种的危机。
2.4.2畜禽遗传保护现状
2.4.2.1 畜禽品种保护的有关政策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首先,中国政府积极将此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保护,科学开发,形成多元化保护与开发的局面;第二,统筹安排与分级负责。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较为完善、可行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划,分级负责,认真组织实施,提高保种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第三,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保为主,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第四,实行传统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保种场、保护区作用的同时,还利用胚胎、精子、DNA等现代保种技术、方法,开展保种工作。
为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实施细则,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农业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一些地方也相应成立了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机构,并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明确了重点保护畜禽品种名录。农业部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出口品种分级管理名录,1993年又对出口管理分级名录作了调整。所有这些对于推动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保护畜禽遗传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政府正着手起草的《畜牧法》中,将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做出具体的规定,以明确保种工作的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研究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其主要内容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指导思想与目标;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内容。
2.4.2.2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机构
1996年1月4日,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协助行政管理部门总体负责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下设机构,目前共下设四个机构: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技术交流及培训部、委员会基金会。其中委员会办公室、委员会技术交流及培训部、委员会基金会暂时合署办公。为有利于工作,“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均设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下设五个方面的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即牛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羊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家禽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猪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和特种经济动物审定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及秘书各一名,委员若干名。
各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畜牧兽医站、家畜品种改良站及其它技术推广部门,各畜种的协会、育种委员会,国有种畜禽场、保护区及保种场都为保护畜禽遗传资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使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工作更为协调。
2.4.2.3 畜禽遗传资源工作进展
中国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
为了摸清中国的畜禽品种资源情况,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着手畜禽品种资源调查。1976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农、科、教各部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历时九载,基本摸清了全国大部地区的品种资源状况,并出版了《中国猪品种志》、《中国牛品种志》、《中国羊品种志》、《中国家禽品种志》、《中国马驴品种志》,各省还分别编辑出版了地方品种志,全面介绍中国畜禽遗传资源。1995年又对中国西南、西北部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4年的畜禽资源补充调查,发现了79个新遗传资源群体。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制定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近20年,中国加强了对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中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为加强对地方品种的保护,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八五”期间,农业部又确认了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各省、地、县根据当地的品种优势和特点,也建立了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了保种选育工作。从1995年开始,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根据“重点、濒危、特定性状”的保护原则和急需保护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国家财政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用于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截止到2001年,共计投入经费4200万元,共安排项目164个。采取原地保种和异地基因保存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活畜数量及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等。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国家家畜和家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了一批原始品种和种质素材。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畜禽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使中国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抓了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近20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了一大批专门化品系和新品种,1996-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共有26个,分别是:中国西门塔尔牛、南江黄羊、云南半细毛羊、新吉细毛羊、陕北白绒山羊、南昌白猪、光明猪配套系、深农猪配套系、军牧1号白猪、苏太猪、大河乌猪、冀合白猪配套系、康达尔黄鸡128配套系、新杨褐壳蛋鸡配套系、金州黑色标准水貂、江村黄鸡 JH-2号配套系、江村黄鸡 JH-3号配套系、新兴黄鸡 Ⅱ号配套系、新兴矮脚黄鸡配套系、岭南黄鸡Ⅰ号配套系、岭南黄鸡Ⅱ号配套系、京星黄鸡100配套系、京星黄鸡102配套系、四平梅花鹿、敖东梅花鹿、清远马鹿。同时,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朝集育种、生产、加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如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黄鸡就是由中国的地方鸡种培育而成;利用地方猪种培育的苏太猪等品种已成为目前一些地方最主要的杂交亲本;经选育后的绒山羊的产绒量提高了近1倍;绍兴鸭、金定鸭的产蛋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畜禽品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了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为提高畜牧业综合素质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重要的贡献。
2.4.2.4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重点对象
2000年8月23日,农业部公告了的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它们分别是:
⑴猪(19个):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
⑵鸡(11个):九斤黄鸡、大骨鸡、中国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
⑶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
⑷鹅(6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
⑸羊(14个):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拉善型)、小尾寒羊、中卫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笔料毛型)、乌珠穆沁羊、同羊、西藏羊(草地型)、西藏山羊、济宁青山羊、贵德黑裘皮羊、湖羊、滩羊、雷州山羊;
⑹牛(15个):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独龙牛(大额牛)、中国水牛(山区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延边牛、复州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温岭高峰牛、蒙古牛、雷琼牛;
⑺其他品种(5个):中蜂、阿拉善双峰驼、关中驴、百色马、蒙古马。
2.4.2.5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法
目前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上述方式互为补充,构成现阶段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主体。
原地保护:
通过在资源原产地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的方式进行活体保存。资源原产地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如禁止外来品种的杂交,科学、有效的选种选配方案,避免近交等技术措施,还制定了相关的资源保护技术标准。目前活体保存方式比较普遍,在中国资源保护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选育提纯地方品种品质,通过政府拨专款,在各畜种产区建立了若干马、牛、羊、猪、禽等地方品种选育场,同时也相应划定了一些保护区,经过多年的选育和提纯工作,使地方良种品质显著提高。这些品种不仅得到保存,而且通过对某些品种性能的测定,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些品种的特性。有不少品种对中国发展畜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影响。
以湖羊和小尾寒羊的保种为例,这两个品种具有四季发情,高繁殖力的特性,其产地属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由于只着重对被毛品质的改进,而忽视了四季发情和高繁殖力特性,加之盲目引种杂交,使品种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苏省苏州地区的吴县和东山半岛各划定一个区,进行湖羊的保护,通过20年的保种工作,群体数量得到较大恢复。分布在山东西南地区的小尾寒羊,在20世纪80年代初其数量已接近灭绝的边缘。此后,在山东省济宁地区嘉祥县和梁山县建立保护场和保护区,进行小尾寒羊保护,群体数量得到大幅增长,为90年代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异地保存:
-异地活体保存
中国畜禽品种大多数仍在原地保护,有少数的品种迁移出原地建场进行保护,同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家禽活体基因库保存了仙居鸡、白耳黄鸡、狼山鸡、大骨鸡、北京油鸡、萧山鸡、鹿苑鸡、固始鸡、中国斗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藏鸡、崇仁麻鸡、惠阳胡须鸡、清远麻鸡、杏花鸡等21个品种,每个品种保存了200~300只成年母鸡;同时开展遗传距离测定研究,并着手进行特色、濒危家禽品种的调查以及抢救性保护工作。
猪品种中的香猪,引入北京地区在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纯繁;五指山猪属于濒临灭绝的品种,1989年迁移到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通过生长发育规律、繁殖生理、血液生理生化、遗传标记等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五指山猪是中国猪种资源中的特殊遗传资源,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茶花鸡分散在农户饲养,为了保存这个原始鸡种,云南省有关单位从农户中收集部分鸡种在西双版纳州及昆明市进行保种及科学研究。
-细胞保存:
农业部建立了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目前已保存有16个品种的牛、羊等家畜的冷冻胚胎和冷冻精液,每个品种精液1500剂、胚胎100枚;牦牛2个品种,各保存了1500份精液。
-基因保存
在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已保存有6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和引进猪种近3600个体的DNA,并保存有部分细胞组织等遗传素材。
2.4.3品种特性鉴定及风险评价
中国的畜禽品种资源各具特色,有的产肉性能好,有的产奶性能好,有的产毛、产绒性能好,有的产蛋性能好,有的役用性能好,有的具有高繁殖力特性,有的具有药用特性,有的具有矮小特性,有的具有观赏特性。还有不少品种以生产传统风味产品而著称于世。
现就中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特点分述如下:
黄牛:著名的地方良种有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和延边牛。南阳牛和延边牛产于丘陵山地,其它三个品种牛都分布在平原。这些牛体躯高大结实,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好,是发展和培育中国肉用牛的基础。
水牛:中国有水牛2000多万头,均属沼泽型水牛,但类群较多,有滨海型、平原湖区型、高原平坝型、丘陵山地型等。有产于江苏、浙江沿海一带的海子水牛,有产于鄱阳、洞庭、洪湖地区的滨湖水牛,体力强,适于南方水田耕作。温州水牛泌乳性能较好,乳脂率高。
牦牛:产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带,具有产奶、肉用、驮运及产绒毛等特性,是青藏高寒牧区牧民不可缺少的家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产于甘肃省天祝地区的白色牦牛,属稀有品种。据2001年统计,中国有牦牛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存栏的95%。
骆驼:属双峰驼,能忍饥耐渴,在沙漠中行走,驮运、骑乘均可,也能挤奶、肉用,驼毛是上等毛纺原料。
马:属兼用种,蒙古马短程速力快,哈萨克马乳用性能好,乌珠穆沁马是蒙古马中适应艰苦环境的乘挽兼用型,善走、挽力大、持久力强。河曲马适作辕马,挽力相当于体重的80%以上,耐力强。玉树马能适应高原气候,对沼泽、陡坡、乱石、羊肠小道都能行走自如。分布在我国西南云、贵、川及广西百色地区的马群中,成年马有不少体高在1米以下,俗称矮马,已开发供城市游乐用。
驴:著名的关中驴、德州驴和佳米驴等,关中驴挽、乘、驮均可,公驴最大挽力相当于体重的93.8%,母驴适于山路驮运和骑乘。
绵羊:有毛用(地毯毛)、肉用(粗毛、脂尾)、裘皮和羔皮用羊。其中产于青藏高原的草地型藏羊、新疆的和田羊,毛长、弹性好,是优质地毯毛羊。新疆阿勒泰羊脂臀发达,宁夏的滩羊生产白色二毛裘皮享誉国内外。还有产于青海、甘肃的黑裘皮羊,产于江苏、浙江的湖羊是著名的羔皮羊品种,湖羊和小尾寒羊均具有早熟、一胎多羔,属高繁殖力品种。
山羊:著名的有中卫山羊、辽宁绒山羊、济宁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成都麻羊。中卫山羊生产白色二毛裘皮,花穗弯曲美观,排列整齐。辽宁绒山羊具有产绒量高,绒毛长等特点。济宁青山羊被毛由黑白二色毛混生,呈青、粉青或铁青色,以细长毛的青猾皮质量最好,母羊每胎繁殖率为270%,一年两胎。成都麻羊一个泌乳期产奶150千克以上,乳脂率6.47%,皮板致密、耐磨,可分层剥离使用,产羔率210%,一年两胎。
猪:多数属兼用种,其中某些品种有大、中、小三型之分。在猪种中如金华猪具有皮薄、骨细、肉嫩的特点,是腌制金华火腿的原料,母猪最早在3月龄体重20千克左右就可配种,经产母猪每胎平均产仔14.25头。乌金猪肌肉发达,臀腿瘦肉比例高,是腌制“云腿”的原料。五指山猪体型小,抗逆性强,成年猪体重35千克左右,胴体瘦肉率47.3%,产仔6-8头,可做生命科学、营养科学及计划生育、比较医学等方面的实验材料。藏猪适于终年放牧,具有体型小、皮薄、瘦肉率高的特点,成年猪平均重约40千克。荣昌猪鬃毛洁白、粗长、刚韧、质优,一般长11-15厘米,最长超过20厘米,每头产鬃毛250-300克。太湖猪产仔多,肉质好,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4.9头,宰前重61.5千克,屠宰率66.7%,胴体瘦肉率43.9%,其高繁殖力特性享誉国内外。
家禽:多数属兼用品种。其中有些品种如北京油鸡和惠阳胡须鸡,具有皮薄、骨细、肉嫩、味美特点,可作肉用仔鸡。北京鸭是驰名世界的大型肉用鸭,是制作著名的“北京烤鸭”的原料。高邮鸭用于制板鸭,更以产双黄蛋驰名。有不少产蛋多的地方良种,如仙居鸡年产蛋200枚,蛋重40克;绍鸭年产蛋280-300枚,蛋重68-70克;豁眼鹅年产蛋100~120枚,蛋重128克。此外还有供药用的珍贵品种丝羽乌骨鸡,体形特大的狮头鹅和观赏用的斗鸡等。
在畜禽品种特性鉴定方面,除常规的分布、数量、体形外貌、生产性能调查外,开展了主要地方品种种质特性研究,系统测定了肌肉品质、脂肪组成、屠体组成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部分地方品种的血液蛋白多态性。近10余年来,有关科研院所对中国的主要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了分子水平研究,已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如太湖猪的高繁殖、地方鸡的优质风味、小尾寒羊的高繁殖等遗传标记。运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主要畜种的不同品种进行了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结果。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畜牧业从副业转变为商品生产,大部分地方品种由于生产性能较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逐渐被杂交或被引进品种代替,在目前的生产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虽然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种已纳入国家保种计划,各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保种场,但近20年来多数地方品种的群体数量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表明,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否则中国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2.4.4品种保护信息系统的发展
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畜禽品种资源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系统”。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中心正在建设之中。拟订了调查提纲和动态信息调查表,计划开展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动态信息调查,跟踪调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动态信息,包括品种名称、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区、品种来源、群体数量等项指标。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系统”包括了“国家畜禽品种志”中的畜禽品种共282个,其中猪66个,牛45个,绵羊30个,山羊23个,马33个,驴10个,鸡47个,鸭14个,鹅13个,火鸡1个。具体内容包括品种的名称、产地、分布、自然生态、品种特点、生产性能等信息。同时,还进行了关于品种的图象、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前期研究工作。本信息系统软件已可以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管理中应用。
今后将进一步补充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系统”的品种数量,完善每个品种的信息量。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该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了解和监测全国各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动态。使国家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2.5 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畜禽遗传资源是发展畜牧生产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在对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一直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以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2.5.1 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及机构
中国十分重视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除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技术手段外,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农业部对畜禽遗传资源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规划,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合理开发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为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鼓励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私人参与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国家采取了参与投资者优先受益的原则,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种畜禽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了 “国家鼓励并扶持繁育、推广使用畜禽良种和培育畜禽新品种”。随后农业部出台了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并实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从而加强了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通过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并使其基本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对推动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地区(州、盟)市、县(旗)及乡(镇)设有畜牧局及畜牧工作站。农业部是全国畜牧业生产及畜禽资源保护、利用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畜禽开发利用规划、种畜进出口审批等。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一些地方也相应成立了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新品种(品系)的审定工作。
为了不断选育提高畜禽品种的质量和生产水平,还成立了奶牛、西门塔尔牛、家禽、养猪、黄牛、牦牛、水牛、马、湖羊、家兔、蜂等协会和育种委员会(技术协作组织)及育种中心。这些组织对中国畜禽品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作用。
2.5.2 猪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养猪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2000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5.82%。中国非常重视猪的遗传改良,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生产场三级繁育体系。在最近20年,实施了国家和省市区猪的育种计划。不同市场对品种资源的利用不同,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对瘦肉率要求比较高,主要利用引进品种或部分培育品种生产,而农村市场的父本主要是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引进品种或培育品种,母本则是繁殖力高的地方品种或杂交母本,地方品种或含有地方品种血缘的猪种更适合农村的饲养条件。
中国猪种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除具有高繁殖力、耐粗饲、适应强外,还有一些品种具有独特的肉质和用途。这些独特的遗传资源已得到一定利用,有些作为特异性的育种素材。高繁殖力的太湖猪、民猪被用来培育新的品种(系),在保持其高繁殖力的基础上,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是生产中良好的母本;利用香猪生产烤乳猪;小型猪五指山猪和香猪作为医用实验动物得到利用。
养猪生产基本上采用的是品种(系)选育和杂交配套生产。在育种结构上,由原种场、扩繁场和父母代场及商品生产场组成。育种工作主要在原种场进行,这种体系可以保证育种进展的最快传递,也可以保证整个生产体系的高效。原种场中有以引进品种为主的选育场,也有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合成新的品种(系)的选育场,引进品种的更新主要来源于本品种选育,部分依靠从国外引进。商品生产场从原种场或扩繁场获得需要更新的公、母猪。
中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县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种猪选育场一般都有售后服务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服务,帮助客户了解新品种(系)的营养需求和饲养管理技术。大学和研究所在育种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5.3 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中国人均牛肉、牛奶的占有量分别为4.6千克和7.3千克,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牛奶、牛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养牛业在畜牧业和农业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在养牛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某些地方品种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之生产者对高生产率、高经济效益的追求,不断引入“专门化”的高产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从而使某些地方品种逐渐地被培育品种或杂交种所取代,致使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地方品种数量减少或消失。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品种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和规格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地方品种被培育品种或杂交种所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市场需求对遗传资源的利用的影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尤其是中国遗传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灭绝一个品种或彻底应用引进品种,只能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生态类型和地域经济条件,有计划的进行杂交改良或本品种选育。一些地方品种虽然生产性能偏低,但具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环境的优良遗传素质,蕴藏着开发利用的潜力。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培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与地方品种杂交既吸收了当地品种肉质好、适应性强的有利基因,又提高了群体生产性能。
从中国水牛、牦牛、黄牛的总体利用情况来看,在南方各省稻作区水牛主要是役用,其次才是奶用和肉用;牦牛在中国西北高原地区为乳、肉、役兼用,近年来牦牛绒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牦牛的利用价值。中国的牛肉主要来自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牛等五大良种黄牛及其杂交牛。牛奶主要来自良种及改良种奶牛,2000年全国存栏数为507万头。中国荷斯坦牛成年母牛约占奶牛总头数的60%,产奶量高,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县)。中国西门塔尔牛为乳肉兼用牛,核心群3万头,平均单产4800千克,主要分布在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其它提供牛奶的品种还有三河牛、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兼用品种。总之,目前中国在黄牛、水牛、牦牛的利用上,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生产条件和生产系统而导致当地选择不同的牛的物种或品种。
2.5.4 绵山羊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优良的绵、山羊遗传资源不断地进行选育和改良,扩大优良遗传资源的利用范围。从生产系统来讲,中国采用的是纯种繁育和有计划、有目的杂交相结合的育种体系。纯种繁育有利于保存品质优秀的绵、山羊遗传资源,而有目的的杂交,则是为了合理利用这些优良遗传资源,扩大优秀遗传资源的影响范围,培育或生产适应性更强、生产性能更高的品种或品种群。在羊的育种体系中,通常选用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需提高的当地品种作为母本,导入生产性能较高的引入品种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先后对哈萨克羊、蒙古羊等当地粗毛羊品种进行改良,育成中国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等优良新品种,为毛纺工业提供了优质的毛纺原料,促进了毛纺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利用吐根堡与成都麻羊杂交,培育了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的肉用型南江黄羊,目前在西南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近几年,利用引进的肉用波尔山羊,杂交改良地方山羊品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改进绵羊体型小、日增重慢、出肉率低的缺欠,在中国的农区、半农半牧区、部分牧区,利用引进的无角道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等肉用绵羊,改良地方绵羊品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羊肉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内对裘皮、羔皮的需求旺盛,卡拉库尔羊、滩羊、贵德黑裘皮羊等品种数量显著增加。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下降,这些品种的饲养数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对羊产品的需求由毛用转向肉用,致使细毛羊羊毛品质下降。
2.5.5 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家禽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家禽生产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改良品种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不但有蛋鸡、肉鸡、鸭的纯系育种场和曾祖代场,也有相应的祖代场、父母代场和商品生产场,这一体系决定了家禽生产体系的结构。
中国幅员辽阔,对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差异,从而造成在遗传资源使用上的不同。体现在家禽中,最大的差异在肉鸡。在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对肉鸡风味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品种是有色羽(以黄色为主)的优质肉鸡,这些优质鸡品种主要利用中国的地方品种资源。而北方对风味、毛色、胫色等很少有特殊要求,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白羽肉鸡品种(商业配套系)。用于出口生产的品种与供国内生产的肉鸡品种基本相同。但在肉鸭生产中,出口生产主要使用适合分割用的瘦肉型品种,如樱桃谷肉鸭,而国内加工烤鸭主要采用传统的北京鸭,加工板鸭、盐水鸭等特色产品的主要是中型麻鸭类品种,如高邮鸭、建昌鸭等。造成这种品种使用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传统。
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受到重视,家禽育种的机构也很多,既有国营的家禽育种中心或研究所,也有私有或股份制的育种公司。这些单位在基本商业化的环境中自由竞争,促进了家禽育种事业的发展。育种单位推出的较为成熟的育种产品(品种或配套系)进入良种扩繁阶段,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祖代和父母代场扩繁,最后由各地的家禽公司或农户进行商品生产,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禽产品。同时,也有不少祖代场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良种生产。中国的蛋鸡和肉鸡生产主要采用集约化生产体系,基本采用3系和4系杂交繁育体系。从实施效果来看,蛋鸡和速生型肉鸡基本上已由杂交配套系取代地方品种,而在优质肉鸡生产中则将地方品种充分吸收利用到杂交配套系中。鸭和鹅生产主要采用小规模分散饲养体系,种群以纯繁为主,但杂交配套系的采用正在迅速增长,以适应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可在商品代中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蛋鸡、速生型肉鸡和瘦肉型鸭生产大量使用持续引进的国际育种公司销售的品种(配套系)。蛋鸡常年引进的主要商业品种有海兰褐、罗曼褐、海兰白、海赛褐等,肉鸡主要有AA、艾维茵、科宝、哈巴德等,肉鸭为樱桃谷。也有不少近期引进品种,在国内经过自己的育种项目开发出自己的育种产品,如北京白鸡、新杨褐蛋鸡,肉鸭生产中大量使用北京鸭这一地方品种。在优质肉鸡生产中,主要利用地方品种,如石岐杂、清远麻鸡等。蛋鸭和鹅的生产中,基本都利用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豁眼鹅、太湖鹅、狮头鹅、四川白鹅等。这一状况在今后10年内不会有很大改变。
有很大一部分鸡的品种资源在生产中没有得到大量利用。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源的生产性能(产蛋和产肉性能)远远落后于改良和引进品种,在风味、品质等方面也没有突出的特点,因而被饲养者所抛弃。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这些品种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中国是世界养禽大国,但生产水平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家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性能,选育适应市场和生产发展需求的品种(系),推广高效生产技术。
第三部分  畜产品需求变化对国家动物遗传资源政策、战略和计划的影响
3.1 畜产品需求及畜牧业政策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畜产品供求状况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49~1978年,在统购派购及城乡居民定量供给的情况下,主要畜产品的生产及供给较1949年前有一定的增长,初步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较低水平上的需求。在当时总体经济条件下,畜牧业发展政策主要以利用地方畜禽品种生产脂肪含量高的畜产品,提高人民对食物热能的需求。由于当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对马、驴、牛等大牲畜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役用,这些大牲畜只提供很少的产品,猪肉是肉类的主要来源。另外,由于饲料粮不足,饲养方式落后,以及良种化程度低,畜牧生产总体水平较低。
1979~1995年,在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科技进步及投入增加等因素作用下,主要畜产品的生产及供给得到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段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消费需求日益提高。对畜产品需求最明显的变化是从单一的猪肉向肉(包括禽肉、牛肉、羊肉)、蛋、奶等多样化畜产品转变,从追求高脂肪含量向高蛋白高营养转变,从定量供应向敞开供应转变。在以提高产品数量为主的畜牧业政策主导下,通过引进和利用高产的专门化品种,使中国的畜牧生产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对畜产品数量的需求。
1996年以来,畜产品供求基本趋于平衡,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从数量型开始向质量型转变,农村人口对畜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保障。风味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消费意识增强,特别是对来自于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畜产品,成为消费的趋势。
回顾过去的50年间,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畜牧生产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基本经验是:依靠家庭经营方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依靠放开价格政策,促进畜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依靠法律法规,规范生产与市场的行为。
3.2需要和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肉类与禽蛋产量发展速度最快,肉类中仍以猪肉的比重居高,其市场供应也比较充裕,但其它畜产品相对不足,各类畜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国家将把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和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的重点,并充分发挥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开发名特优新畜产品,实现畜产品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农业部提出 稳定发展猪肉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优质细羊毛生产。肉类生产以提高肉的品质、肉的风味为重点,特别是加强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大开发和利用地方猪、家禽品种的力度,提高牛肉、羊肉的生产规模,应用优良肉牛、肉羊品种,与地方牛、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牛、羊肉在肉类生产的比重。加速牛奶的生产,利用优良的奶牛品种,采取胚胎移植技术,扩大优良奶牛的数量,改良低产奶牛,提高牛奶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均奶类占有量。
3.3 未来国家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利用及开发的政策及规划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事关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多部门、多学科,需要多种人才的参与。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必须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动。今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面向市场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保种工作要突出重点,实行分级负责。要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护与管理体系,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向新水平。
进一步完善法规,强化各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提出了总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规范,要进一步制定专门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办法,对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行为与责任做出具体规定。中国已在着手研究制定《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确定畜禽遗传资源分级保护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个人实施资源保护的权责利,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保护工作;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在重点保护的同时,要加强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开发利用来促进保护;制定具体措施,防止资源遭到破坏。
在坚持稳定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力争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同时,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在法规和规划范围内,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投资进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
畜禽品种开发与利用是实施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保存是利用的前提,是持续有效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保存的目的,是保存的合理方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开发。中国的畜禽品种大多是地方品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部分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实施畜禽品种开发利用,应把这一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发掘出来。要以名牌品种为依托,通过严格、规范、独特的方式方法,生产出系列化优质产品,在市场营销中打出品牌,增加竞争力,全面带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高度重视保种的科研及开发工作,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经济的保种方法,改变目前保种形式单一、手段落后、设施陈旧的局面。要在完善现有保种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冷冻精液、胚胎及其它方式保种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确保国家重要的、特有的遗传基因不流失的前提下,开展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好履行畜禽资源保护的国际义务。
第四部分  国家资源保护能力状况及建设需要
4.1 国家能力状况评估
4.1.1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在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中国从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管理机构已逐步建立。农业部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工作。1996年成立的“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各畜种专业管理委员会,是协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于2001年成立了畜禽品种资源处,负责协调、执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关行动;农业部建立了“畜禽与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心”、“地方禽种基因库”,承担遗传资源的活体保护、精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设有畜禽遗传资源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的理论、技术研究,协助执行国家有关畜禽遗传资源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并为政府制定有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提供咨询。此外,为促进畜禽遗传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中国还先后成立了奶牛、黄牛、牦牛、西门塔尔牛、水牛、马、湖羊、家禽、养猪、家兔及蜂等20多个育种委员会或育种协作组。
4.1.2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进展
有关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家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的编写”,“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的研究”,“牛羊精液库、胚胎库的建立与应用”、“中国黄牛品种聚类研究”、“10个地方猪种质特性测定”、“系统保种理论”、“畜禽保种理论和方法的计算机和试验动物模拟研究”、 “鸡品种小群保护的研究”等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国地方猪品种遗传距离研究”、“中国地方家禽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绵、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 等项目。通过上述研究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家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及利用领域的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材,造就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
4.1.3家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方面召开的全国性会议
农业部畜牧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4年11月在安徽省联合召开了“全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学术研讨会”,国内负责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官员、专家、教授等8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是建国以来在畜禽遗传资源领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本次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管理部门、学术界以及全社会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认识。
近20年来,在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上,均设立专题,研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2001年11月,农业部在河北省召开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会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部门负责同志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强调了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布置了制定重点保护品种保护规划、保护方案等工作。
2002年7月,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举办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技术培训班”。全国70多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技术人员120多人参加了培训。
4.1.4家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法规的制定
建国5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对全国畜牧业发展、种畜禽进出口管理、家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曾颁发了《关于防止滥宰滥杀,保护和发展耕牛的指示》、《全国马匹改良规划》、《全国绵羊改良规划》、《全国家畜改良区域规划》、《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原法》、《加强我国畜禽品种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和法规。
4.1.5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场及保护区的建立
国家相继建立了一些优良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对某些遗传资源建立了保护区,并在活体保种的同时,又开展了利用生物技术的保存,建立地方良种基因库(精子及胚胎库)。在开展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针对某些品种资源的缺点进行了选育提高,不仅使若干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使遗传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4.1.6人力资源评估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培训工作。一方面积极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举办的国际技术培训班或会议,了解新技术(如分子技术、胚胎技术等)在保种工作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培训。一是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加大了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一些培训班,进行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二是大专院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三是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保种工作,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保种场或保护区,鼓励从业人员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使保种工作不断深入、不断创新。第三方面是国际交流,在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进行讲学或培训的同时,还派人到有关国家学习进修。通过以上种种途径,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逐步形成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技术队伍。
目前,全国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的人员200余人,从事研究与教学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500余人,具体从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技术人员约有2000人,从事与畜禽遗传资源利用有关的技术人员约有数万人。在上述人员中,大学以上人员约占30%;拥有与动物遗传资源学有关的硕士、博士有100多人。
4.1.7使用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面
对于活体保护,由于采取保护场或保护区的方式,其主要基础设施为畜禽场舍及相关饲草料加工设备、防疫设备等畜禽生产设施;对于基因库方式的保存,其主要设施为精子和胚胎采集、鉴别、冷冻保存等设备。保护技术采取FAO推荐使用的技术,并结合中国的研究成果,如系统保种方法、保护及选育相结合方法等。
-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系统方面
在信息系统硬件方面大部分硬件配置为PⅢ以上产品,可以满足信息系统方面的要求。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上,以DAD-IS、中国原有数据库为基础,设计并开发了多媒体网络信息系统,其可视性强、查询方便。
-畜禽遗传资源利用方面
在应用传统育种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经典理论和传统技术与现代育种理论、高新生物技术的结合使用。对于育种群或保种群的选育过程,已广泛使用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估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来提高优良基因比例。
4.1.8在动物遗传资源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
4.1.8.1 国际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培训及合作研究,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项目支持。派代表团参加了FAO组织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国际会议。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有关经验和技术。
中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国际组织、机构积极开展科学交流与技术合作项目。例如,参加全球农业委员会第十三届会议和亚太地区项目第二次协调员会议。派出年轻学者,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家畜生产大会,并提交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会后组织人力翻译了此次大会的论文,出版了《家畜多样性的保护》一书。完成了FAO下达的“中国畜禽遗传多样性补充调查”等项目。同时与FAO的高级官员、项目官员及技术顾问等进行了多次会谈,并协商提出了6个国际援助项目,1999年9月提交在罗马召开的捐助国论坛会进行讨论。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中国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等。
4.1.8.2 国际贸易
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帝国就引进中国猪种,到19世纪初,美、英国家引入广东的"番禺猪",后又传到德、法等国,并参与育成大约克夏猪、巴克夏猪、波中猪等品种。中国的狼山鸡在19世纪70年代就被英国引入,以体型硕大、羽毛黑色、产蛋多、蛋大而名扬全球。该鸡种参与当地鸡的杂交而育成了当地著名的奥平顿、澳洲黑鸡品种。还有九斤黄鸡,也被认定为肉用型较好的鸡种。中国的北京鸭、丝羽乌骨鸡、狮头鹅、梅山猪、枫泾猪、金华猪、关中驴、南阳牛、鲁西牛、同羊等30余个畜禽品种输出到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太湖猪品种中的梅山猪、枫泾猪类型引入到法国、美国及英国等国,同当地猪杂交改良,加快了这些国家猪繁殖力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中国畜禽品种的优异种质特性更是成为各国关注的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引进了包括马、牛、羊、猪、禽等畜禽品种120余个。其中引进马品种18个,牛品种(包括肉牛、肉奶兼用或奶肉兼用)27个,水牛2个,绵羊25个,山羊(奶山羊、毛用山羊、肉用山羊)4个,猪(不包括配套系)6个,家禽(不包括配套系)品种39个(鸡30个、鸭5个、鹅1个、火鸡3个)。引入的畜禽品种不仅丰富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对改良中国低产畜禽品种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不少品种参与了许多新品种的培育。近几年来,每年引进的种畜禽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
4.2建设的需求
4.2.1 建立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收集、监测体系,在全国形成由网络中心负责组织的资源收集和监测网络,定期对畜禽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状况监测。
主要任务是在摸清中国现有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跟踪调查,掌握资源变化动态信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从遗传基础上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特性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评估。建设内容为中心工程建设、仪器设备购置、计算机网络建设等。建设地点在北京。
4.2.2 建立国家畜禽资源种质检测中心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群体等水平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进行检测,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了解资源的种质特性、分子基础、遗传关系,促进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内容为实验室和畜禽测定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建设地点在北京。
4.3 进一步完善畜禽基因库
在北京建立、完善畜禽保种实验室,应用超低温生物冷冻技术,以达到长期贮存某些珍稀、濒危畜禽资源的目的。以胚胎、冻精保存为主,同时应用胚胎切割、胚胎鉴定、胚胎克隆和活体采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等技术,保存遗传材料。在积极实行小群体活体保种的前提下,要求每个保护品种贮存250枚胚胎和1600份精液。采取冻精保存方式,保存九龙牦牛、复州牛、青海高原牦牛、渤海黑牛、滩羊等17个急需保护的畜禽品种;采取胚胎保存方式,保存辽宁绒山羊、中卫山羊、蒙古牛、同羊等16个品种。
在江苏省建立、完善家禽品种资源保种库,应用小群继代保种的方法,保存九斤黄鸡、大骨鸡、清远麻鸡等40个我国重要的优良地方品种鸡,要求每个品种基础母禽不少于300只。
基因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验室和畜禽测定室建设、畜禽品种采样和引进、仪器设备购置等。
4.4 资源场与保护区建设
农业部提出了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共78个品种。保种工作将重点围绕国家名录开展,同时适当兼顾一些濒危的省级保护品种。建设重点是畜禽引进、畜禽舍改扩建及仪器设备购置。新建、改扩建一批种猪、种禽、种牛、种羊和种马资源场。
保护区与保种场应紧密联系,在有条件的畜禽品种中心产区划定保护区,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地点在各品种中心产区。
4.5 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继续发挥传统传媒宣传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维护费用低的优势,在畜禽品种保护方面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保护畜禽品种重要意义的认识。核心内容是完善“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网”建设,丰富内容、加快更新速度。
加快畜禽遗传资源研究队伍的建设,加强人才培育的力度。一方面是继续在相关农业院校开设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部分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的重点
5.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重点
5.1.1 濒危遗传资源
根据2000年农业部确定的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名录,以及畜禽遗传资源濒危分类的结果,对于目前处于严重濒危的遗传资源,政府进行重点保护,保护方式采取活体抢救性保护与基因库相结合。
5.1.2 优良地方遗传资源
对于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特殊适应性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政府给予支持,由资源所属省区市进行重点保护。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统一。
5.2 畜禽遗传资源利用重点
5.2.1 优良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利用
对于具有独特性能的优良地方畜禽遗传资源,通过进一步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同时,开发其独特的产品市场,实现这些遗传资源的直接利用。如体型高大、肉质性能好的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牛等,向优质肉用方向利用;西藏羊、和田羊,可向优质地毯毛方向利用;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向优质、高产方向利用;滩羊、中卫山羊用于产优质裘皮;金华猪、乌金猪向优质火腿方向利用;五指山猪、香猪向实验动物方向利用;北京油鸡向优质肉方向利用;北京鸭向优质烤鸭方向利用;丝羽乌骨鸡向药用方向发展。总之,对于优良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应提高对其性能的认识,开发其优良特性,原则上禁止引入外来种进行杂交,并加强产品的标准化加工,使这些优良遗传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在特定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下,对于具有特定适应性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应作为主要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适应高原、山地、湿热条件的品种,应利用其特殊的适应性,品种选育中,在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更要考虑适应性的稳定。
5.2.2 杂种优势的利用
对于生产性能低又没有特殊用途、群体数量较多的遗传资源,可以考虑引进优良遗传资源进行杂交改良,提高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
猪的商品生产主要是采用杂交生产,目标是利用不同品种(系)的遗传互补性和杂种优势。在杂种优势利用上,以中国地方猪种或含有中国猪种血液的合成品种(系)作为母本、引进品种作为父本进行商品生产,将中国猪种的高繁殖性能、优良肉质与引进品种的高生长速度、高瘦肉率优势结合。
杂交方法在牛的育种和生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引入优良基因,培育新品种,以提高生产性能。尤其是在肉牛生产上几乎是最主要的手段。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荷斯坦牛,是利用引进的荷斯坦牛与国内地方黄牛杂交育成,现仍然在进行不同程度的选育提高和引进国外高产个体来改良;牛肉生产现主要利用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等与地方黄牛杂交进行,在提高生长速度的同时,利用地方黄牛的较好的肉质基因,总体来讲,中国肉牛生产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杂交生产和利用地方良种并重的局面;水牛的杂交主要是增大体重、役力,将是以乳为主,肉、役并重方向;牦牛仍是利用荷斯坦或西门塔尔牛杂交提高奶量、用野牦牛杂交来复壮。
羊肉生产主要采取杂交生产,利用不同品种的遗传互补和杂种优势。对粗毛羊品种,如小尾寒羊、蒙古羊等,利用引进的无角道赛特、萨福克、夏洛来等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普通山羊,如黄淮山羊、马头山羊、贵州山羊等,利用引进的波尔山羊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提高生长速度和产肉率;对细毛羊品种,用引进的超细型细毛羊品种为父本进行级进杂交,生产超细型羊毛。
中国的蛋鸡和肉鸡生产基本上已由杂交配套系取代地方品种,采用3系和4系杂交繁育体系,提高商品生产性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在优质黄羽肉鸡生产中则将地方品种利用到杂交配套系中。鸭和鹅生产传统上主要采用地方品种纯繁,但杂交配套系的采用正在迅速增长,主要目的是在商品代中利用杂种优势。
第六部分  加强在家畜多样性领域的国际合作
6.1人才培训
根据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要求,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资源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的重点领域包括:资源管理与监测;资源动态调查与信息系统的维护;保种技术的应用。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主要有:
-   选派资源管理机构行政与技术人员参加由 FAO或其他国际机构举办的培训班。
-   邀请 FAO或其他国际机构的专家来华举办培训班。
6.2技术交流
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经济的保种方法。有计划安排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有关经验和技术;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来中国进行交流与指导。此外,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还将不定期举办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方面的国际研讨会。
6.3合作研究与开发利用
中国许多畜禽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逆性强、肉质风味独特等遗传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们对畜产品的品质、风味的追求越来越高,地方良种的开发和利用,是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畜产品多样化的客观要求。要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和关注,加大工作力度。在确保国家重要的、特有的遗传基因不流失的前提下,开展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第七部分  附件
7.1 编写人员名单
7.1.1. 编委会名单
主  任:齐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副主任:贾幼陵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局长
何新天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站长
委  员:张喜武、陈伟生、韩高举、郭式健、胡延安、刘加文、徐桂芳、王俊勋、
刘海良、王志刚、邓荣臻、杨红杰、张存根、冯维祺、王爱国、杨    宁、
马月辉
7.1.2 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  任:张喜武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副主任:吴常信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委  员:陈伟生、韩高举、郭式健、盛志廉、张  沅、马  宁、杜玉川、王俊勋
秘书长:陈伟生
7.1.3编写小组名单
组  长:陈伟生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
副组长:刘加文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处长
徐桂芳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处长
成  员:胡延安、王俊勋、刘海良、王志刚、邓荣臻、杨红杰、张存根、冯维祺、
许尚忠、王爱国、杨  宁、马月辉、贾志海、王立贤、李俊雅
7.1.4 参加“中国畜禽品种资源名录”审定的专家名单
盛志廉、张  沅、马  宁、杜玉川、郑友民、陈宽维、常  洪、张冀汉、杨福合、
赵书广、王爱国、熊远著、王林云、吴显华、侯万文、范首君、冯维祺、尚克勤、
荣威恒、胡向荣、林  嘉、马月辉、陆仲麟、周鼎年、张英汉、许尚忠、陈育新、
宫桂芬、杨  宁、葛凤晨、潘玉春
7.2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一、猪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民猪
25
杭猪
49
浦东白猪
2
八眉猪
26
赣中南花猪
50
安庆六白猪
3
黄淮海黑猪
27
玉江猪
51
潘郎猪
4
汉江黑猪
28
武夷黑猪
52
岔路黑猪
5
沂蒙黑猪
29
清平猪
53
雅阳猪
6
两广小花猪
30
南阳黑猪
54
北港猪
7
粤东黑猪
31
皖浙花猪
55
碧湖猪
8
海南猪
32
莆田猪
56
仙居花猪
9
滇南小耳猪
33
福州黑猪
57
兰溪花猪
10
蓝塘猪
34
太湖猪
58
官庄花猪
11
香猪
35
姜曲海猪
59
平潭黑猪
12
隆林猪
36
东串猪
60
里岔黑猪
13
槐猪
37
虹桥猪
61
大蒲莲猪
14
五指山猪
38
圩猪
62
黔邵花猪
15
宁乡猪
39
阳新猪
63
巴马香猪
16
华中两头乌
40
台湾猪
64
德保猪
17
湘西黑猪
41
内江猪
65
桂中花猪
18
大围子猪
42
荣昌猪
66
白洗猪
19
大花白猪
43
成华猪
67
江口萝卜猪
20
金华猪
44
雅南猪
68
黔东花猪
21
龙游乌猪
45
湖川山地猪
69
明光小耳猪
22
闽北花猪
46
乌金猪
70
撒坝猪
23
嵊县花猪
47
关岭猪
71
保山猪
24
乐平猪
48
藏猪
72
河西猪
二、培育品种
73
北京黑猪
80
赣州白猪
86
南昌白猪
74
山西黑猪
81
汉中白猪
87
光明猪配套系
75
哈尔滨白猪
82
伊犁白猪
88
深农猪配套系
76
三江白猪
83
湖北白猪
89
军牧1号白猪
77
东北花猪
84
浙江中白猪
90
大河乌猪
78
上海白猪
85
苏太猪
91
冀合白猪配套系
79
新淮猪
三、引入品种
92
巴克夏猪
96
兰德瑞斯猪,又称长白猪
93
约克夏猪,又称大白猪
97
杜洛克猪
94
苏白猪
98
汉普夏猪
95
克米洛夫猪
99
皮特兰猪
 
二、鸡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仙居鸡
28
江山乌骨鸡
55
怀乡鸡
2
白耳黄鸡
29
灵昆鸡
56
南丹瑶鸡
3
狼山鸡
30
淮南三黄鸡
57
广西三黄鸡
4
大骨鸡
31
淮北麻鸡
58
金阳丝毛鸡
5
北京油鸡
32
宣州鸡
59
旧院黑鸡
6
浦东鸡
33
漳州斗鸡
60
米易鸡
7
寿光鸡
34
崇仁麻鸡
61
兴文乌骨鸡
8
萧山鸡
35
余干乌骨鸡
62
石棉草科鸡
9
鹿苑鸡
36
东乡绿壳蛋鸡
63
沐川乌骨黑鸡
10
固始鸡
37
康乐鸡
64
泸宁鸡
11
边鸡
38
宁都三黄鸡
65
凉山崖鹰鸡
12
彭县黄鸡
39
济宁百日鸡
66
竹乡鸡
13
林甸鸡
40
汶上芦花鸡
67
威宁鸡
14
峨眉黑鸡
41
琅琊鸡
68
黔东南小香鸡
15
静原鸡
42
烟台糁糠鸡
69
高脚鸡
16
溧阳鸡
43
鲁西斗鸡
70
矮脚鸡
17
武定鸡
44
正阳三黄鸡
71
乌蒙乌骨鸡
18
桃源鸡
45
卢氏鸡
72
尼西鸡
19
惠阳胡须鸡
46
河南斗鸡
73
盐津乌骨鸡
20
清远麻鸡
47
洪山鸡
74
腾冲雪鸡
21
杏花鸡
48
江汉鸡
75
云龙矮脚鸡
22
霞烟鸡
49
双莲鸡
76
西双版纳斗鸡
23
河田鸡
50
郧阳大鸡
77
略阳鸡
24
丝羽乌骨鸡
51
郧阳白羽乌鸡
78
太白鸡
25
茶花鸡
52
黄郎鸡
79
陕北鸡
26
藏鸡
53
中山沙栏鸡
80
海东鸡
27
坝上长尾鸡
54
阳山鸡
81
吐鲁番鸡
二、培育品种
82
北京白鸡
87
新杨褐壳蛋鸡配套系
92
岭南黄鸡Ⅰ号配套系
83
新狼山鸡
88
江村黄鸡JH-2号配套系
93
岭南黄鸡Ⅱ号配套系
84
新扬州鸡
89
江村黄鸡JH-3号配套系
94
京星黄鸡100配套系
85
新浦东鸡
90
新兴黄鸡Ⅱ号配套系
95
京星黄鸡102配套系
86
康达尔黄鸡128配套系
91
新兴矮脚黄鸡配套系
三、引入品种
96
雪佛蛋鸡
98
艾维茵肉鸡
100
矮小黄鸡
97
罗曼蛋鸡
99
隐性白羽肉鸡
 
三、鸭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绍兴鸭
10
大余鸭
19
临武鸭
2
金定鸭
11
巢湖鸭
20
中山麻鸭
3
攸县麻鸭
12
北京鸭
21
靖西大麻鸭
4
荆江麻鸭
13
山麻鸭
22
广西小麻鸭
5
三穗鸭
14
微山麻鸭
23
四川麻鸭
6
连城白鸭
15
文登黑鸭
24
兴义鸭
7
莆田黑鸭
16
淮南麻鸭
25
云南麻鸭
8
高邮鸭
17
恩施麻鸭
26
汉中麻鸭
9
建昌鸭
18
沔阳麻鸭
27
台湾麻鸭
三、引入品种
28
卡叽-康贝尔鸭
29
瘤头鸭
 
四、鹅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狮头鹅
10
酃县白鹅
19
丰城灰鹅
2
皖西白鹅
11
长乐鹅
20
百子鹅
3
雁鹅
12
伊犁鹅
21
武冈铜鹅
4
溆浦鹅
13
籽鹅
22
阳江鹅
5
浙东白鹅
14
永康灰鹅
23
马岗鹅
6
四川白鹅
15
闽北白鹅
24
右江鹅
7
太湖鹅
16
莲花白鹅
25
钢鹅
8
豁眼鹅
17
兴国灰鹅
26
织金白鹅
9
乌棕鹅
18
广丰白翎鹅
 
五、特禽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引入品种
1
蛋用鹌鹑
5
红颈鸵鸟
9
尼古拉火鸡
2
肉用鹌鹑
6
灰颈鸵鸟
10
青铜火鸡
3
美国王鸽
7
澳洲鸸鹋
11
美国七彩山鸡
4
非洲黑鸵鸟
8
珍珠鸡
12
鹧鸪
 
六、黄牛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秦川牛
19
大别山牛
36
涠洲黄牛
2
南阳牛
20
枣北牛
37
甘孜藏黄牛
3
鲁西牛
21
巴山牛
38
凉山黄牛
4
晋南牛
22
巫陵牛
39
平武黄牛
5
渤海黑牛
23
盘江牛
40
川南山地黄牛
6
郏县红牛
24
雷琼牛
41
务川黑牛
7
冀南牛
25
三江牛
42
黎平黄牛
8
平陆山地牛
26
峨边花牛
43
威宁黄牛
9
延边牛
27
云南高峰牛(云南瘤牛)
44
邓川牛
10
复州牛
28
西藏牛
45
迪庆黄牛
11
蒙古牛
29
太行牛
46
昭通黄牛
12
哈萨克牛
30
荡脚牛
47
拉萨黄牛
13
舟山牛
31
徐州黄牛
48
柴达木黄牛
14
温岭高峰牛
32
吉安黄牛
49
阿勒泰白头牛
15
台湾牛
33
锦江黄牛
50
阿沛甲咂牛
16
皖南牛
34
蒙山牛
51
日喀则驼峰牛
17
广丰牛
35
南丹黄牛
52
樟木黄牛
18
闽南牛
二、培育品种
53
中国荷斯坦牛
55
草原红牛
57
中国西门塔尔牛
54
三河牛
56
新疆褐牛
三、引入品种
58
荷斯坦牛
62
海福特牛
66
利木赞
59
西门塔尔牛
63
夏洛来牛
67
安格斯
60
娟珊牛
64
皮埃蒙特
68
德国黄牛
61
短角牛
65
南德温牛
69
丹麦红牛
 
七、水牛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上海水牛
9
信阳水牛
17
宜宾水牛
2
海子水牛
10
恩施山地水牛
18
德昌水牛
3
山区水牛
11
江汉水牛
19
贵州白水牛
4
温州水牛
12
滨湖水牛
20
贵州水牛
5
东流水牛
13
兴隆水牛
21
德宏水牛
6
福安水牛
14
富钟水牛
22
滇东南水牛
7
信丰山地水牛
15
西林水牛
23
盐津水牛
8
峡江水牛
16
涪陵水牛
24
陕南水牛
二、引入品种
25
摩拉水牛
26
尼里-拉菲水牛
 
八、牦牛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九龙牦牛
5
西藏高山牦牛
9
斯布牦牛
2
青海高原牦牛
6
木里牦牛
10
娘亚牛
3
天祝白牦牛
7
中甸牦牛
11
新疆牦牛
4
麦洼牦牛
8
帕里牦牛
 
九、大额牛
序号
品种名称
地方品种
1
独龙牛
 
十、绵羊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蒙古羊
12
小尾寒羊
22
威宁绵羊
2
西藏羊
13
同羊
23
迪庆绵羊
3
哈萨克羊
14
兰州大尾羊
24
腾冲绵羊
4
乌珠穆沁羊
15
湖羊
25
昭通绵羊
5
巴音布鲁克羊
16
广灵大尾羊
26
汉中绵羊
6
阿勒泰羊
17
晋中绵羊
27
巴什科羊
7
和田羊
18
洼地绵羊
28
策勒羊
8
贵德黑裘皮羊
19
泗水裘皮羊
29
柯尔克孜羊
9
岷县黑裘皮羊
20
豫西脂尾羊
30
塔什库尔干羊
10
滩羊
21
太行裘皮羊
31
多浪羊
11
大尾寒羊
二、培育品种
32
新疆细毛羊
35
甘肃高山细毛羊
38
中国卡拉库尔羊
33
东北细毛羊
36
敖汉细毛羊
39
云南半细毛羊
34
内蒙古细毛羊
37
中国美利奴羊
40
新吉细毛羊
三、引入品种
41
夏洛来羊
45
澳洲美利奴羊
48
萨福克羊
42
茨盖羊
46
罗姆尼羊
49
无角道赛特羊
43
考力代羊
47
德国肉用美利奴羊
50
特克赛尔羊
44
林肯羊
 
十一、山羊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 地方品种
1
西藏山羊
16
贵州白山羊
30
都安山羊
2
新疆山羊
17
福清山羊
31
白玉黑山羊
3
内蒙古绒山羊
18
隆林山羊
32
雅安奶山羊
4
河西绒山羊
19
雷州山羊
33
古蔺马羊
5
辽宁绒山羊
20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
34
川东白山羊
6
太行山羊
21
承德无角山羊
35
凤庆无角黑山羊
7
中卫山羊
22
吕梁黑山羊
36
圭山山羊
8
济宁青山羊
23
戴云山羊
37
临仓长毛山羊
9
黄槐山羊
24
赣西山羊
38
龙陵山羊
10
陕南白山羊
25
广丰山羊
39
马关无角山羊
11
马头山羊
26
沂蒙黑山羊
40
云岭山羊
12
宜昌白山羊
27
鲁北白山羊
41
昭通山羊
13
成都麻羊
28
伏牛白山羊
42
子午岭黑山羊
14
建昌黑山羊
29
湘东黑山羊
43
柴达木山羊
15
板角山羊
二、培育品种
44
关中奶山羊
46
南江黄羊
47
陕北白绒山羊
45
崂山奶山羊
三、引入品种
48
萨能奶山羊
49
安哥拉山羊
50
波尔山羊
 
十二、马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国家志地方品种
1
蒙古马
9
巴里坤马
17
永宁马
2
锡尼河马
10
藏马
18
文山马
3
鄂伦春马
11
建昌马
19
中甸马
4
河曲马
12
云南马
20
麦洼马
5
大通马
13
贵州马
21
宁强马
6
岔口驿马
14
百色马
22
玉树马
7
焉耆马
15
利川马
23
柴达木马
8
哈萨克马
16
晋江马
二、培育品种
24
伊犁马
30
关中马
36
科尔沁马
25
三河马
31
渤海马
37
河南轻挽马
26
金州马
32
黑河马
38
张北马
27
铁岭挽马
33
山丹马
39
襄汾马
28
吉林马
34
伊吾马
40
新丽江马
29
黑龙江马
35
锡林郭勒马
三、引入品种
41
纯血马
44
卡巴金马
46
阿尔登马
42
阿哈马
45
奥尔洛夫快步马
47
苏维埃重挽马
43
顿河马
 
十三、驴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关中驴
8
新疆驴
15
淮北灰驴
2
德州驴
9
华北驴
16
苏北毛驴
3
晋南驴
10
西南驴
17
云南驴
4
广灵驴
11
阳原驴
18
陕北毛驴
5
佳米驴
12
太行驴
19
西藏驴
6
泌阳驴
13
临县驴
20
凉州驴
7
庆阳驴
14
库伦驴
21
青海毛驴
 
十四、骆驼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地方品种
1
阿拉善双峰驼
3
青海骆驼
4
新疆双峰驼
2
苏尼特双峰驼
 
十五、兔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一、地方品种
1
四川白兔
3
福建黄兔
4
云南花兔
2
万载兔
二、引入品种
5
青紫蓝兔
8
新西兰兔
11
德系安哥拉
6
法系公羊兔
9
加利福尼亚兔
12
法国安哥拉
7
比利时兔
10
丹麦白兔
13
力克斯兔
 
十六、梅花鹿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培育品种
1
双阳梅花鹿
2
敖东梅花鹿
3
四平梅花鹿
 
十七、马鹿
序号
品种名称
地方品种
1
东北马鹿
培育品种
2
清远马鹿
 
十八、水貂
序号
品种名称
培育品种
1
金州黑色水貂
 
十九、貉
序号
品种名称
地方品种
1
乌苏里貉
 
廿、蜂
序号
品种名称
产  地  与  分  布
濒危程度
一、地方品种
1
中华蜜蜂
3
珲春黑蜂
4
新疆黑蜂
2
东北黑蜂
二、引入品种
5
卡尼鄂拉蜂
8
意大利蜂
10
安那托利亚蜂
6
高加索蜂
9
美 意 蜂
11
澳 意 蜂
7
喀尔巴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