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叔的歌:魏书生写给青年教师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9:03

魏书生老师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实际上是在宣传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历代先哲所提倡的,也是历代掌权者所认可的,因而可以说是主流的生活方式。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你不能用人情世故挤掉或代替专业研究,挤掉科学的存在空间,而这种排挤正是千年来儒家的思路。儒家几乎把一切的学问都归结为道德、人际关系,除了四书五经,好像就没有什么学问了,这正是我国近代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魏老师几乎完全继承了这个思路。此种思路必然会妨碍教育科学的进步。第二,如今不是古代了,人们已经不只一种活法了。作为青年教师,并不一定非照魏老师说的这种方式活着,其他活法,也有可能活得很好,甚至对教育的发展更为有利。我想试试介绍一下其他的活法。我的意思并不是让青年人变成愤青,也不是希望青年人与众人作对,我只是比较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而已,其中也会有点世故,但不是主要的。当然,我这是名副其实的建议。我既不是官员,也不是权威,官员的建议(在他管辖范围内)你是要执行的,建议不过是客气话,权威们的建议你是不便反对的,我的建议则是人人得而批之,而且完全可以不加理睬。感兴趣的青年朋友,听我慢慢道来。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将来再加整理。

  1、了解自己。
  李开复说: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应该有胸怀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应该有智慧来分辨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这话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从小到大总是反复被告知上方对我们有何要求,那是我们必须努力达到的,不管个人情况如何。李开复的话则是告诉我们还要了解自己的实力。这是一种自主性,一种自知之明。这很重要。人有自知之明,才能不放过自己能够攀登的最高峰,也不浪费精力去做无用功。我发现有些青年教师,能够做好的事情不去做,明明做不到的事情却勉力为之(美其名曰永不放弃),结果像有些考生那样,费了半天劲,难题没做出来,容易题没时间做了,结果可知。
  但这种自知之明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到的。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实力,那就试着来,经过成功失败的多次实践,逐渐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于是做事就心中有数了。
   我建议青年教师每天都想想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可以记录下来。这实际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对象。
   2、注意精力分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如果把它比作一个蛋糕,则这个蛋糕无法做大,只能在如何切蛋糕上做文章。班主任工作与教学,班级整体工作与个别生教育,备课与改作业,个别谈话与家访,领导交办的任务与自己的想法,工作与休息,教育别人的孩子与教育自己的孩子,所有这些,都要仔细盘算,看看分别使用多少精力,切下多大一块蛋糕为好。没有这种盘算,没有预案,就全成了遭遇战,穷于应付,失去了主动性。我建议青年教师经常把自己想到的事情写一项项在一张纸上,剪成小条,按轻重缓急重新分组排列。排一遍,心里就有数了。这是把自己的精力分配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未完待续)


   3、在人际关系方面,少投入一些精力。
   有人说,好人缘,好口碑,就会带来成绩和荣誉。我想问的是,好人缘好口碑能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他的能力吗?这好像没有直接关系,好人缘而智商低的人我们见多了。如此说来,他的成绩和荣誉就可能有相当部分是靠智慧之外的因素获得的。这倒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这正是我们很多“名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重要原因。鲁迅说过,中国人很多事办不好,是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耗费精力太多了(大意)。我想鲁迅这话至少还能适用100年。今日中国的情况也还是这样。人们为了搞好人际关系而屈就他人,向上级讨好,对同事演戏,参与无聊的应酬,做很多违心的事情,活得特别累。我建议青年教师少做点这类事。我上班来下班走,不搬弄是非,不拉帮结派,不与人争名夺利,对上不谄,对下不骄,好好做自己的工作不就行了吗?何必刻意追求什么“人缘”?这样,我占不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宜,可也没有“树倒猢狲散”的危险。我个人的经验,这种活法很是轻松快乐,而且对国家更为有利。人有两种。一种人吃“关系饭”,一种人吃“实力饭”,我赞成后一种人。吃关系饭毕竟只是暂时吃得香,长远看,可能变臭。而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历史上为什么奴隶主比奴隶学者多?那就是因为奴隶主有更多空闲,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奴隶格外聪明。天天忙忙叨叨送往迎来,哪还有时间研究教育?连静下心来都难做到。校长难出教育家,这是个重要原因,他们在酒桌上的时间可能比看书的时间还要多。
    当然,如果哪位青年教师有志于做官,我上面的话对他就不适用了,要做官,不搞人际关系是不行的。(11.8.28)

 4、少说话。
   先贤也主张少说话,有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我主张少说话不是这个原因,我主张少说话的原因是,多言影响思考。
   我劝各位青年教师把自己的讲课、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在教师业务学习会上的发言做几个录音,然后自己认真听一听。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废话、套话、陈词滥调不少,要是能压缩一下,节约出一部分时间,或可增加一些思考。人也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思考,但是更主要的思考方式是在心中说话,用内部语言自言自语,所以人在陷入沉思的时候一般是闭嘴的。反过来说,如果你嘴里在不停地说,说的又是老套语言,那你的大脑就无法分出精力去做真正的思考了——外部语言干扰了内部语言。另外,创造性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开口都是创新的内容,所以人只要多说话,就不可避免地要重复自己,这种事,当然越少越好。再说,老师太,学生也很烦。
   有人也许会问,我看到学生问题,难道不能说话吗?能说,应该说,但要少搞无用的讲道理,说了几次不管事,就要改换办法,否则这类语言就会变成例行公事,教师则越来越远离思考。
   沉默是金,表面沉默而脑子始终在转的人是最厉害的,轻易不开口,偶尔说几句,其语言往往更有分量,因为他是想好了才说的。这也是个精力分配的问题,他们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生产性的语言上了,而口若悬河的人,说的多是消费性语言
   但有些青年人表达的欲望实在强烈,不让他说话他难受,要憋死了,怎么办呢?我建议您在言谈内容上做点文章。您业余尽可以说笑话、聊家常、侃大山,而在工作中最好少言寡语。千万注意不要哇啦哇啦大谈您在大学学的那点教育学。那些东西,对于您,很可能只是死的知识(纸上谈兵),您不如多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激活它。没激活之前,最好闭嘴。这主要不是个谦虚不谦虚的问题,而是诚实态度和节约精力的问题。想用背书证明自己有真本事,那就把自己骗了。
    当然,缄口不语并不意味着其人一定在思考,沉默也未必总是金。您的沉默到底含金量多大,可能只有您自己清楚。这种事可不能忽悠自己呀!(11.8.29

 5、小时候己所不欲,长大后勿施于人

   有一句流行语:屁股决定脑袋。意思是说,人的地位决定他的思想。比如您坐在公共汽车上,就会觉得已经够挤了,别上人了。然而你要是等车的,就会想:车上那么宽松,怎么就关门走了?有些人当老师的时候,总是埋怨校长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等他提拔成主任,埋怨教师的话就多起来了,替领导说话就多起来了。这就可见,人是很难避免偏见的,您的屁股总要坐在一个地方,而这,就可能影响你的头脑和眼睛。做教师也是这个道理。不少老师小时候对他的老师意见大极了,然而等他当了老师,其表现可能还不如他的老师,甚至迅速变成了他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老师。有一首歌颂教师的歌唱道:长大了,我就成了你。我听了莞尔而笑。是的,孩子长大,就克隆了他的老师。
   跳出这种轮回,需要有记性(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疼),需要换位思考能力。我上学的时候,对老师意见最大的是压堂和没收东西不还。中学时,我爱打乒乓球,学校只有几个案子。老师下课晚了,我就抢不到案子了,愤愤不平。我还爱上课偷偷看课外书,老师没收我没办法,但他不还我我可惨了,因为我的书有的是跟别人借的,说好了如期奉还,违约失了人品,下回人家不借你了。这两种情况对我刺激比较大,刻骨铭心,记得我当时就发誓,我若当了老师,一定不学他们的样子。后来没想到我真的当了老师(我本来的志向是做文学家),我就一直践行自己的誓言。我从不压堂,即使没讲完,我也停下来,下课。万不得已时,会向学生提出请求:我还有几句话,能不能说完呀?学生当然总是宽宏大量地表示同意。至于上课没收东西,我是能不没收就不没收,实在屡教不改,只好收上来,放在讲台桌上,下课我一定让学生取走。有的学生忘了,不要了,我会提醒他那是你的东西,我不要。我这样做很得人心。但是我的初衷并不是做点亲民的姿态以收买人心,我是在还自己的良心债。愚以为,这可能属于比较真实的人文关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不能因为当了老师就变脸了,我不允许屁股指挥自己的脑袋。青年教师做到这一点可能比较容易一些,因为离学生身份还不远,老教师就比较难了,弄不好甚至官僚化了。官僚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失去了对下属的同情心。所以,老教师看到青年教师同情理解学生,往往会加以嘲笑,殊不知这正是青年教师的可贵之处,他们尚未麻木。
   但是,我必须说明,理解学生,首先要分清是非。如果你当学生的时候对老师的要求属于无理要求,那么即使你当了老师,也不能允许学生这么做,不能无限制地宽容。现在有些专家提倡看问题的学生视角,这有必要,但是教师也不能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教师常有理固然不对,学生总有理也不对。我们应该站在服从真理的立场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亮相演说,不必豪华


   开学了,青年教师可能会接新班,有的甚至是首次正式走上讲台,于是立刻遇到了一个问题:第一次对学生演说,我说什么?
   我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此煞费苦心。我见过一些这类的演说。有的侧重拉拢感情,说好多煽情的话,和学生套近乎;有的侧重励志,说好多豪言壮语,鼓励学生往前冲;有的侧重发威风,话言话语里暗示学生,这是本人的一亩三分地,你既然给我当学生,对不起就得听我的,否则——;有的侧重宣布各种规矩,希望学生进这个班行为就中规中矩;也有的侧重展示自我,免不了把自己的才华和以前的业绩吹嘘一番……如此等等。
   我发现这些演说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差不多都是教师自我中心。也就是说,教师说的话,虽然针对学生,但都是教师自己的想法。宣布的是教师的政纲,抒发的是教师的感情,至于学生新来这个班有哪些希望,哪些活的思想,教师很少顾及。教师是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学生情况出发讲话的。第二,这些演说差不多都比较长,有点像咏叹调,引吭高歌,声情并茂。学生是否领情,学生是否感动,这些话学生是否早就听过好多遍,学生是否觉得老师啰嗦,不得而知。第三,教师显然对这类演说期望值甚高,甚至可能做过预演或试讲,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华丽,一看就是包装过的。语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发表演说的老师多怀着这种期望:我这一通侃,反正要把你们侃晕,或者迷倒一片,或者吓倒一片,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我劝青年教师最好不要学这些榜样。这是一种浮躁。
    亮相演说没有那么大作用,不要对它期望值过高。语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学生对老师的印象,主要靠长期浸染,而不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即使在恋爱这件事上,也属于极少数,多数人不会那么傻。因此初次见面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教师给予适当重视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事实上初次见面学生对教师印象太好未必是好事,以后若越来越失望,反而更糟。歌曰: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才是可持续发展。再说,首次见面就哇啦哇啦说一大篇,给学生的感觉也未必好。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在说套话(事实上我见到的这类演说都缺乏新意,远没有电视剧里的台词吸引人),低年级的孩子则会觉得这老师太贫,碰到这样的老师耳朵可倒霉了。
    所以我建议青年教师们把这种演说搞得朴实一点,短一点。可以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本班和本年级的情况,也可以提点眼前必须注意的要求(不要太多)。这就行了。如果想多说一点,可以结合学生进入这个班的心态做一些工作。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有的孩子灰心;有的孩子想大干一场;有的孩子想重新做人,却担心老师翻他的旧账;有爱孩子一心想当班干部,不知这次有没有机会。教师可以谈谈这些,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班集体早日形成。如果新教师能力比较强,还可以索性把演说的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让他们谈谈到新班的打算和困惑,那样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教师要把这初次见面看做一个师生互相了解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宣传和贯彻我的意图的讲坛和教师自我表演的机会。要让教育回归真诚、朴素的交流。
7、不要引火烧身

我在网上见到一位班主任对新生的训话,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老师非常讨厌所谓的新潮,所谓的非主流!你好好的中国人,干嘛把头发整成黄毛狗!你好好的头发,干嘛非东一块,西一块的挖成癞疮巴,明明是男孩子,在前面留一小搓毛,还要搞刘海!这不男不女的,你觉得美吗?
还有披金带银的,脖子上缀着铁链,手上抹着指甲油,像九阴白骨爪的,你都好好收拾掉,这是学校,不是妖精洞,你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
如果你真舍不得这样的美,请你老人家回去,你打扮成牛魔王也没人会说你,总之,老师的班级永远不欢迎和接纳妖精!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595010-1-1.html)

    我理解这位老师的道德义愤,但是这种讲法,恐怕不妥。情绪化,对学生不够尊重,人治的味道过浓,而且这样说对自己也不利。
    关于学生的衣着打扮,学校往往有规定,作为班主任,向学生传达这些规定,适当讲讲道理就行了。既然是学校的规定,班主任加以贯彻,那就是题中应有之义,班主任没必要把此事都榄在自己身上。这位老师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你们为什么不能搞奇装异服?因为我讨厌,因为我觉得不美。美与不美,在我这个班,只能由我来判定。本来学生若对学校的某些规定持异议或者不满,他会冲着学校去,这么一来,学生如果有不满,可就全冲着训话老师来了。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引火烧身。于是我们可以判断,人治比法治更容易激起矛盾。你把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学生只好和你干了。我劝青年教师不要这么做。比如我的学生有发型不合格的,我会单独告诉他,你这样不行,不符合学校的规定,你必须改变,否则我只好按学校的要求执行纪律。这么做传达给学生的信息不是我讨厌你,不是我看着你不顺眼,而是你忽略了纪律,我是在执行公务,这是我的责任。如此,学生就不可能把满肚子愤怒朝我发泄,师生矛盾就不会激化。青年教师威信还不够。老教师即使说话难听,学生往往也只好忍了,青年教师这样说话,学生就可能顶你,造成麻烦。
    这是狡猾吗?这是胆小怕事吗?不是。我举个例子。比如您驾车出行,不小心超速了。来了一位警察,给您敬个礼,说:对不起,您违反了有关规定,请把驾照拿出来。这是一种态度。换一位警察,拦住您的车,张嘴就说:你找死啊!我就讨厌你这种人,好像世界上只有你敢飙车似的。请问哪一种做法更符合现代人的风范?

TOP

8、好学生出身的老师,教育差生会遇到困难

   我多次发现,跟差生顶牛顶得特别厉害的,甚至被差生施暴的,往往是优秀教师,而他们上学的时候,又多是听话的好学生、班干部。当然,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这只是一种初步的印象。但我思考过,感觉这是比较合乎逻辑的。好学生守纪律,说话办事中规中矩,拿老师的指示当圣旨……。这是一种生存方式。一旦习惯了这样活着,就有可能以为别人也会这样生活,或者应该这样生活。所以这种学生一旦长大做了教师,他会很自然地以为他的学生都会像他当年那样上课,那样对待老师,起码是应该如此。一旦发现有些差生(问题生)言谈举止大差其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种教师就会惊诧莫名: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可以这样?这种话也说得出口吗?这种事也做得出来?怎么脸皮这样厚?不可思议,匪夷所思,震惊,无奈,目瞪口呆。我在网上经常看到这类议论,我怀疑发这类议论的,就是好学生出身的老师。他们以自己为尺度和标准衡量学生,当然想不通。
  各位青年教师!如果您当年上学时是老老实实的好学生,我劝你千万别把这个世界看得太美。有许多学生想法与您相差甚远,即使他们的想法完全错误,那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您先别生气,别震惊,才有可能静下心来研究他们,因势利导。您要是满脑子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就会硬管加压。差生久经考验,什么阵势没见过?您会碰钉子的。碰了钉子,您会出离愤怒,很可能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就离出状况不远了。很危险。
  上海有一位倡导成功教育的校长,差生出身,很有一套。人们评论道:差生教育差生,效果惊人。为什么?因为他是过来人,他了解差生的真实心理,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优点,所以工作能做到点子上。好学生出身的教师属于另一个阶层,对差生心态很隔膜,其工作就容易沦为隔靴搔痒。我劝各位好学生出身的好老师们,深入差生,了解一下他们的爱和恨,他们的快乐和烦恼,他们的焦虑和苦衷。懂得了这些,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学点心理学可能也有用。而在这项基本功没有练好之前,我劝各位做差生的工作以一般管理和维持为主,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向纵深发展。情况不清,不可盲目进攻。

在人际关系方面,少投入一些精力少说话,这是我的建议。我不明白这怎么就是当个孙子,更不明白这怎么就会扼杀青青年教师的创造性。愚以为事情有时正好与您说的相反。我见到有些特别会说话、会搞人际关系的青年人,反而是在竭力当个孙子,看到他们向领导讨好的姿态,我感觉他们真是提前成熟了。这种人,往往倒是比较缺乏创造性的,他们想吃关系饭。历史上创造性最强的人几乎都不爱多说话——他们把精力都用在研究问题上了。至于您说的磨灭个性,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所以我特意建议那些不说话就难受的人可以多说点闲话以满足表达欲,只是希望他们在专业问题上少说。因为你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如果下车伊始就一副真理在手的样子,哇啦哇啦发议论,这种人,按毛泽东的说法十个有十个要失败。这不是个谦虚不谦虚的问题,而是一个缺乏科学态度的问题。我建议青年教师少说话,实在是希望他们不要上手就栽跟头。但我不过建议而已,有渴望栽跟头的,当然可以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