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机:农村工作难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5:24
大学生村官:          农村工作难在哪里?
2010-12-13 05:38:42   来源:半月谈    作者:王小芳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农村工作直接服务基层广大群众,需要面对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做好农村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稳定繁荣和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意义重大。都说农村基层工作难做,村干部难当,那么农村工作到底又难在什么地方呢?为此,编者整理这期稿件,希望可以为各地大学生村官开展好农村工作提供借鉴。
理论.探索:
直面农村工作的“三难”现象
农村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工作千头万绪。农村工作难做,这是每个基层干部的切身体会。但农村工作究竟难在哪里,我认为难在三个方面,即难沟通、难落实、难发展。
“难沟通”,是指与农民群众的沟通难度大,沟通途径不畅通。农民群众大多文化低,见识窄,思想保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相对较慢。特别是个别农村干部利用一些农民群众对党的基层民主自治政策认识的局限性,打着村民自治的旗号,我行我素,对农村进行封闭管理,客观上阻塞了各级政府和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渠道。还有一些地方,由于不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导致农村党组织软弱乏力,堡垒作用发挥不到位,疏远了党和农民群众的关系,客观上造成了农民群众不相信党的干部的结果。因此,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必须要增强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有足够的耐心、韧性、犟心,只有这样,才可以打动他们,接近他们,取信他们,架起联系沟通的桥梁。
“难落实”,是指党的农村政策落实难度大,执行力不顺畅。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制定和出台了很多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可以说,党的政策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但在农村却很难落实。这一方面有政策和农村实际不完全符合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问题,特别是县乡两级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的问题。从各地农民群众的上访事件看,很多原因都来自于县乡两级政府和工作人员作风粗暴、谋取私利、不负责任、甚至是麻木不仁,使党的政策和农民群众的利益成为了两张皮。正是由于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特别是“吃拿卡要”现象的普遍存在,也就造成了党的政策在农村很难顺利执行。因此,做好农村工作,必须理顺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村的关系,必须加强县乡干部落实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增强工作透明度,让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难发展”,是指农村的科学发展难度较大,发展活力不足。科学发展观是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城乡统筹的和谐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农村发展缓慢、农民致富不快、农业增效不明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农村难发展的问题,受农村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但更多的是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干部的培养投入不足,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没有及时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导致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部分农村干部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但缺乏创业致富的能力;一部分农村干部虽然有动力、有能力,但缺乏为群众服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胡作非为,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大肆侵占群众的利益,在群众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失去了农民群众对科学发展的支持,毁掉了农村科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因此,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大力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胆探索从村干部中选拔县乡干部的途径,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使党的各级干部成为农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科学发展。
(山西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处  于鹏飞)
当前农村工作有“五难”
一是农民增收难。村集体经济薄弱,做什么事都觉得束手束脚,群众都说干部只打雷不下雨。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经常处在“隐性失业”状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发展思路不宽,发展路数不定,发展效益不高,缺乏用现代经济的观点、市场经济的观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观点去经营农村的理念。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要素流通不畅、比较优势互补不充分、市民农民发展机会不平等。
二是党员发展难。由于农村对人才吸引的相对弱势,农村人才奇缺,主动向组织靠拢的青壮年较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年龄趋于老化的问题。一些山区农村支部书记颇有感慨地说,我们现在最头疼的事就是发展党员。
三是干群和谐难。农民对村干部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群众没事不找你,稍不如意就告你。农民渴望得到政策、技术、资金、销售等各项服务,而这些服务本领干部也缺乏。干部对违反计生政策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却须承担责任。有的农民认为“民主就是以我为主”,法制就是“我不违法你就没治”,不断上访闹事。农村矛盾却日益增多,如债务矛盾、家族矛盾、土地纠纷矛盾、用水矛盾等,造成村级工作十分被动。
四是素质提升难。村“两委”选举制度不尽完善,选举出来的带头人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上难以符合要求:一方面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对农村干部的培训缺乏有效形式、载体和机制。农民的自身素质与民主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他们想富、盼富,但因致富本领不强而无法富。农民培训缺乏协调性、系统性、全面性,没有形成合力,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是公益建设难。县乡村财力无法满足大量的诸如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小型公益事业建设虽可通过一事一议筹集,但可筹额度很小,且难以全额到位。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根本无法解决大量困难群众就医难,困难家庭孩子就学难的问题。中央惠农、支农政策缺乏地方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如要发展修桥、铺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益事业,由于农村财源有限,最终还是要由农民负担,导致“一事一议”制度很难落实。
(安徽省太湖县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石庆寨)
大学生村官工作难点之我见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毕业生,2008年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沂蒙老区任职村官。下面我结合一年多来的工作体会谈一下大学生村官工作当中遇到的几个难点问题和解决对策。
第一,初到农村转变身份难,取得群众信任难。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财富,大学生常被誉为“天之骄子”,大学校园也被称为“象牙塔”。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新时期大学生的优势,然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度往往偏低。大学生自我感觉异于社会认同的现实给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开展工作造成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不信任、当头泼冷水、甚至看笑话,就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上进心、自尊心,长期如此便会使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产生畏难情绪。如想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村官必须放下架子工作,扑下身子做事,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完成由“大学生中的村官”到“村官中的大学生”的转变,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真诚服务取得群众的信任,农村工作便会如鱼得水。
第二,和谐化解农民矛盾纠纷难。农村工作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形成了独有的社会认知,家族观念根深蒂固,村里街坊群众之间多有血亲关系,一个村子往往由几个较大的姓氏家族构成。在这样的村子开展调解纠纷工作难度很大,遇到问题不仅要看问题的表面矛盾,更要深层次的看到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特别是村民纠纷的调解工作,既要规劝得理不饶人的行为,也要批评无理争三分的行为,保证我们能够依法依理公正裁判,维护村干部的良好信誉度,还要保证我们的调解能够使村民之间长期和谐相处下去,不引发大的家族矛盾。
第三,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知识难。古人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讲的就是各地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落后风俗的危害。很多落后的民俗阻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威胁着村民们的健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必须移风易俗、彻底抛弃封建残留思想,向村民普及科学、健康知识,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真正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山东省费县方城镇东方城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  周振华)
如何解决农村工作中的难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事小情总要穿过这根针”,这是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形象描述。当前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居可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基层党员年龄结构比例偏大,基层无年青后备干部;农村大量的劳务输出造成的空巢现象和留守问题;还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医疗问题;破土的新农保工程因缴费周期和受益周期而推行受阻。
其实所谓的难易总是相对的,此地的困难到他乡却可能不是困难;此时的困难待到彼时却也可能不再是困难。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农村工作中的难点。
首先,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把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放回到农村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分析和考察,用创新的精神,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遏制并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的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要用发展的思维解决问题。用发展的思维方式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农村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构建发展性的思维,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思维定势、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用发展的思维把基层干群的工作重点调整到加快经济发展的主题上来。
再次,用发展的成果破解问题。凝心聚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鼓励优秀青年创业,想法壮大发展村居集体经济,努力拓展老百姓创收途径。如果村居存在相当规模和前景的企业,就能够足够承载本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那么留守问题和青年后备干部问题将迎刃而解;村居集体经济也会迅速发展壮大,将有效解决老百姓增收问题。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在村居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双重支撑下得到有效解决。一切围绕发展经济展开,用发展成果破解农村工作中的难题。
(江苏省宿豫区太山村支部副书记  徐士强)
观点.感悟:
农村工作难在三个方面
农村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认真做好、做实。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工作的开展却存在着相对较大的困难,究竟难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基层群众基数大,层次不一。就拿我们村来说,我村共有4000多亩土地,802户,3760人,有主职干部8名。平均算下来也要每人管理好100户人家,而且工作是分各条线的,其实每个人都要管理好这802户。农村的人口组成还极为复杂,知识层次不一,素质不一,贫富不一,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村干部时刻都可能面对他们,因此,工作起来,难度较大。
二是农村较为落后,矛盾相对较多。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从而也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的相对落后,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等都相对淡薄,管理起来难度较大。而且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积累了很多遗留问题,一时难以全部化解,这些都是农村工作的困难。
三是干部素质相对较低,工作方法单一。长期以来,农村干部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因循守旧,方法不多,没有能够很好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使得基层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到位,也导致农村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困难。
总之,我认为,要想解决农村工作难的问题,应从村干部自身和群众两边做起,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同时还应当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
(江苏宿迁宿豫区周石庄社区居委会支部副书记  叶小青)
农村工作难在找准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免不了要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但是,最难的莫过于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
首先,思想上的位置难找。一切工作上的问题都要从思想上找根源。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有一个无形的“抉择”始终压在他们心底。那就是到底是牢固树立扎根农村、力图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还是仅仅把自己当作过客、把农村当作过渡?事实上,当前不少大学生“村官”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上压根没把农村当作舞台,对他们而言,心始终飘在农村的天地之外,农村只是暂时的跳板,是通往更高平台之前权且栖身的“驿站”。因此,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往往全力以赴的埋头于书本中,悉心备战诸如事业编、公务员或研究生等足以改变现状的考试,客观上势必会造成对农村工作前期准备的不多、后期投入的不足,工作长期处于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境况中,迟迟打不开工作局面。
其次,工作上的位置难找。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常常给人以无所适从之感,作为大学生“村官”,既不能被现实的难题吓倒,又不能盲目自信的以为可以摆平一切,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在学习中熟练掌握上传下达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处理基层政务的能力,在摸索中提升解决日常纠纷的能力,在反思中改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努力克服“眼高手低、心高能低”的倾向,大力放大自身优势,抓住擅长的领域巧干;要时刻关注本村态势,围绕群众需要苦干;要尽量弥补先天劣势,紧扣个人欠缺实干。要在工作中竭力避免“复杂的活不会干、简单的活不想干、重要的活不善干、琐碎的活不愿干”的问题,使自己能快速找到适合的工作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生活上的位置难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也希望在农村有所作为,可因为过不了饮食习惯关、语言障碍关、农村风俗关等等关口,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并切实融入到农村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从而与真正的农村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也因此导致了他们很难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与村两委和村民打成一片,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解村民之所难。
笔者以为,要在农村生活上找准位置,必须做到“三个放下”。一是放下骄气,把“受苦”当磨练。要尝试像村民一样在水、电、网络等等不太便捷的环境里自如的生存、生活,要相信“受苦”也是生活慷慨的赠与,慨然接受各种不方便、不适应、不舒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二是放下架子,把吃苦当锻炼。要抛下大学生的架子,真正把自己当学徒,把吃苦当锻炼,切实做到“爱吃农家饭、爱穿农家衣、爱讲农家话、爱干农家活”。三是放下幻想,把艰苦当历练。要甩掉来享受、来过渡的幻想,扎下身子,以农村为长期岗位,学会从农民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农村的问题,寻求融入生活、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为农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山东兖州市委办公室  李长江)
农村工作难在有一颗真正甘于奉献的心
都说基层工作难,农村工作不好做。确实,基层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需要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农村也有农村的特点,于是,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性质复杂、待遇相对较低,这些就共同构成了一部分基层工作者心底的那个“难”字。
其实,我们与其把基层工作仅仅只看作是一种工作,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行为艺术,因为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干部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是否与老百姓能够有效地沟通?是否能够在老百姓的心里树立一种“自家人”形象?既然是这样,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必须要勤动手、多动腿,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而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基层干部要有一颗真正甘于奉献的心。
再有,我们的基层干部只有拥有了一颗真正甘于奉献的心,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有一个正确的政绩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具体基层干部来说,自己的“升迁”和“仕途”往往是和自己的政绩紧紧相连的,但是基层,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客观环境决定了一部分基层干部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大的政绩,于是,一部分基层干部也只有真正拥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把政绩与老百姓的生活紧紧相连,才能找到突破口,实现个人利益与老百姓利益之间的统一。
(重庆市彭水县普子镇大龙桥村村主任助理  陈科)
大学生村干部要面对“三难”争当“三盼”干部
选聘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大学生村干部要立足实际,坚定信心,扎根基层,立志创业,勇敢面对工作中的“三难”,争当群众心目中的“三盼”干部,积极为增加群众收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新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村干部要勇敢面对工作中的“三难”问题。“三难”指:一是开展活动难。由于相当一部分村开展有偿服务少,创办经济实体少,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除了用于支付电话费、水电费、办公用品后就较于紧张,大学生村干部想开展一些科技培训、文体娱乐、文明竞赛等活动,由于经费短缺开展不了。二是党员管理难。农村党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很强,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召集较难;而且学习的内容以政策理论为主,理论性强而亲和力不足,学习的形式以读报、开会、远程教育等为主,纪律性强而灵活性不足。三是工作推行难。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不是本村人,部分村民就认为他们在村里干不长时间,到村工作只是一个“跳板”,虽然学历高、认真干,但是经验少、方法不多、甚至话都听不懂,不会干出什么成效来,对大学生村干部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对大学生村干部安排的工作、通知的事情,一些村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当做是“份外事”,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工作是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中的难题。
大学生村干部要争当群众心目中的“三盼”干部。“三盼”指:一是盼大学生村干部是吃透“上头”的“领航人”。相当一部分村民对近年来的各种补贴、医疗保险、新农合等优惠政策,比较模糊、标准不清、不会计算,他们急需指导,非常盼望大学生村干部对党的农村路线方针、优惠政策、法规条例等全面了解,重点把握,能够给予详细讲解。二是盼大学生村干部是心系“下头”的“贴心人”。群众期盼大学生村干部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能对群众一时不能接受的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能和群众时常拉拉家常,谈心交流,了解群众的衣食住行,尤其对生活困难的村民时时挂在心头,逢年过节给予亲切看望,真正融入群众中去。三是盼大学生村干部是勇立“潮头”的“创业人”。广大人民群众钦佩那些带领他们肯干、实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人,希望大学生村干部是有强烈奉献精神、有一技之长、头脑清醒、信息灵通的创业“领头人”,能够一心扑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上,而不喜欢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人。
(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委组织部  王卫国)
“三难”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基层之路充满了艰辛
大学生村官可谓是国家基层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难处,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缺乏资金、技术力量的支持,使得村官工作无奈止步于现实。作为一股农村基层的新生力量,既然有勇气选择了这条村官之路,肯定也是想在基层有一番作为。但是,理想不等于现实,目前,在绝大部分农村,村两委给不了一个能让大学生村官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提供不了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工作有心无力,想创业、想带动村里的人走致富之路,但资金渠道不畅、技术支撑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村官纵有千般想法也是止步于现实。
二难,农民思想意识觉悟不高,村官工作不好做。由于农民知识层面有限,思想较为狭隘,不能正确看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私心作祟,不予配合工作,使得村官工作难于正常开展。对此,在农村也有着层出不穷的例子,如在修桥补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筹资时,很多农民都是能拖就拖,能赖则赖。试想,一个地方的发展,当地百姓都不积极、不予支持,这发展从何说起?
三难,村组干部的综合素质不过硬,村官工作呈现“孤掌难鸣”的局面。在一些地方,由于村组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对于日常村务的处理,是能敷衍则敷衍,同时对于村务工作透明度不高、工作行为不规范、班子成员之间交流较少,造成部分村支两委班子不团结,甚至产生内耗,一定程度上影响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了村官工作的难度。
但难处归难处,难处不等于不发展,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要力克这些难处,深入农村,广泛调研,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切入点,对于存在的问题,绕道而行,大胆探索,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促使农村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重庆市彭水县普子镇普子坝村村民委主任助理  张勇)
农村工作难在基层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是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落实到农村基层,而要实现更好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破解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对于新形势下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来说,农村工作难就难在自身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素质能力的提升上。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深入转变,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着领导和服务方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有:
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很多干部普遍都只有初、高中学历,大专以上学历者少之又少。二是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干部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熟悉现代农业科技、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新知识的干部少。三是综合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能够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村干部少。四是作风不够实,部分干部存在着不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没有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爱戴。现在,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表示说今天的群众懂得太多已经很不好管了,与此恰恰相反,反映出的是干部自身素质能力不够高,懂得还不如群众多,因为基层干部只有做到了解的政策比群众细、掌握情况比群众熟和摆出的道理比群众充分,这样才能让群众信服,进而开展好农村各项工作。
对此,农村基层干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要求,着力加强自身学习与作风建设,全面提高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真正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熟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途径,惟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上水平。
(福建省闽侯县白沙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兼团支部第一书记  林齐贷)
经验.交流:
农村工作要破解“三难”
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党的惠农政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作为发达地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感到建设新农村必须破解“三难”。
第一,难在思想束缚。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尽管经历了六十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洗礼,但村民思想中依然有封建思想残留。受宗族观念影响,家族势力对选举村干部产生干扰,甚至左右选举。这样选出来的村干部,处事难以公平,办事不会公道,厚此薄彼必然影响农村稳定,也就谈不上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了。封建思想残留的危害不仅如此,还影响到农村的长足发展。比如,要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需要租赁农民的土地,要让农民自愿出租土地,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其间必须要摸透农民的期望值,懂得农民的心思,还要面对农民的不同意愿,帮助农民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但农民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赖土地生存,思想上的守旧导致行动的落后,缺乏招商引资认同感,最终可能导致失去吸引投资的机会,影响新农村建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
第二,难在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迟缓。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产业化发展,衍生出了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比如,生猪养殖协会,是农民为适应市场,保护自身发展的民间合作组织。它的存在解决了养猪农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利于生猪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市场来说,它调剂余缺,有蓄水池的作用,防止猪肉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对于农民来说,供大于求时,它帮助农民稳固市场度难关,防止“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求大于供时,它组织农民扩大生产,满足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但事实是,生猪养殖协会这样的民间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相对滞后,不能有效发挥生产与市场紧密衔接的纽带作用,从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利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三,难在合村并点,社区建设。合村并点,建设社区能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符合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但要把好事办好,使农民高兴的搬迁到社区生活,首先要有政策作保障,否则,农民故土难离的情结难以打开,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领情;其次,要解决他们搬迁到社区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粮食的储存问题,农机具的存放问题等。否则,农民到社区生活就不会舒心、安心、放心;再次,要对农村宅基地采取农民、当地政府、中央政府三方认可的处理办法,解决到城市居住农民的住宅处理问题,逐步使空壳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消失,加快合村并点进程。所以,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历史、尊重农民意愿、更加贴近现实,切实解决农民入住社区的后顾之忧,不断探索社区建设的新经验。
(山东昌乐县宝城街道小李家庄村主任助理  王秀臻)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西部农村工作的难中之难
一是基础设施底子薄弱。在西部农村地区,大多数是“空壳村”,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甚至部分村还有历史债务,难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的资金保证。同时,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也有限,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难度。
二是科学规划引导滞后。目前,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不相协调,只注重城区和近郊,对农村和自然村寨的规划相对滞后,在村寨建设过程中不但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由于西部农村多为“少、边、穷、高”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财政,群众人均年收入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整体不高,无法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管理维护软弱乏力。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尤为突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无人管护,导致多次投资建设,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特别是乡村公路经常是晴通雨阻,管护环节薄弱,管养不到位,乡村公路形成只修不护,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用的发挥。
(贵州省册亨县秧坝镇者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赵一飞)
积极应对“四难” 践行铿锵誓言
大学生“村官”从踏入农村这片土地起,就注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些困难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消极的逃避只会使我们迷失自我,平庸地度过这短暂的几年任期。只有勇于面对,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我们才能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践行“青春写忠诚、热忱铸辉煌”的铿锵誓言。
一是融入农村难。从学校到农村既是一个巨大跨越,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语言的不通、内心的孤独、环境的艰苦等一列问题,让一些大学生“村官”的精神垮掉,即使有无数的理想也不能坚持。更多的是思考怎样快速地逃离这里,而不是如何更好地融入农村,为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诚然,农村工作很艰苦,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把困难与磨难看成磨砺自己的难得的砺石,就一定能全身心地融入农村,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去,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中不断地锤炼自我,矫正自我和提高自我,让农村这段经历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二是自我定位难。目前,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存在错误的宣传和引导,过分地强调大学生“村官”在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上的作用,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自身方向性错误,以致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感觉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胜任“村官”这一工作。其实,只要我们安下心来静静地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自己也有能力做到。比如:提供致富信息、组织学习活动等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认清自己,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以积极的心态进入状态开展工作,科学规划未来,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我们的青春才能绽放出绚烂色彩!
三是联系群众难。就像种子离不开土壤一样,大学生“村官”要做好农村工作,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很多大学生“村官”抱着满腔热血和激情来到农村,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但往往事与愿违,以失败告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做事脱离群众。试想,你的想法再好,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失去农村发展主体的支持,本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事情,却变成了个人的行为,你的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呢?俗话讲“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我们只有争得群众的支持,依靠群众力量,才能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多与人民群众交流,把自己好的思想、好的思路告诉人民群众,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出发点,这样才会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支持,在农村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是掌握方法难。好的方法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经验缺乏,阅历不足,处理一些农村事务只顾一味的蛮干,做事缺乏艺术性,没有掌握在农村的工作方法,致使一些工作无法展开或展开不顺。作为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多向有经验的干部和群众学习,做到去粗取精,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中干,干中学”,不断地检查和总结,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变成自己的,把所见、所学、所悟转化成实干能力。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就一定能坚定我们的信念,把困难转化成我们工作的动力,在广阔的农村,挥洒我们的汗水,成就一番属于我们的事业。
(江苏盐城东台市富安镇建团村主任助理  邹维维)
农村工作存在“一低一弱一难”问题
一是村干部素质偏低。在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是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高中毕业就算是高学历了,大多是小学毕业,有的甚至是文盲。虽说农村工作不是靠拿笔杆做出来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要动动笔的,多学点知识还是有好处的;村干部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长期呆在家里,图个安逸,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前怕狼后怕虎,工作方法上创新不够;个别村干部工作得过且过,如果书记态度不坚决,其他人也就无所谓了,影响了两委班子向心力,工作也就不好开展了。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村里的工作也很难开展。据我了解凡是比较富裕的村,党委、政府布置的工作很快就可以完成,而村级经济薄弱的村,工作开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对于苏北农村来说,村级集体经济几乎没什么收入,所以办好事实事比较困难。
三是矛盾纠纷难以理顺。基层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不会像想象的那样顺理成章就可以解决的。当前农民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没事不找你,你找我不理你,稍不如意就告你”,可以说农村矛盾日益凸现和暴露,有些矛盾属多年积累而成的,事实已不清楚,证据无法核实。有的农民认为“民主就是以我为主”,法制就是“我不违法你就没治”、“我违法你不能违法”等,考虑问题从个人角度出发,不满足个人要求上访不止;有的从家族利益、宗族利益考虑,不断越级上访,甚至进京上访,造成村干部工作被动。我谈基层工作“难”与“不难”
汗水洒春秋,苦中亦有甜。回顾这段时间的基层工作,虽然只有短短数月,但其收获颇为丰硕。这些宝贵的工作经历无疑将在成为我今后的工作的实践基础和经验来源。
这几个月的基层工作我的感受是:基层工作确实很难,但只要处理好工作关系、把握好工作原则、运用好办事方法,开展基层工作便会轻松很多。
基层工作难,到底难在哪?
(一)基层工作难,难在利益分配。毋庸置疑,基层工作就是和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它面对的是成百上千农户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而农户彼此之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交集,进而形成复杂、辐射面广、种类多的矛盾网,这些矛盾会因为时间、区域的不同而所侧重。在这几个月中,基层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确权、街道整改、待遇保障、民众纠纷、水利排灌等方面。总结到一点上来,这些矛盾与问题都围绕着个人与集体利益或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合情、合理、合民意地处理各种利益分配问题是基层工作的第一个难。
(二)部分机关干部消极怠工,工作任务难完成。乡镇机关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与主要执行者,其作用不言而喻。科学管理,关健在人。长期以来,乡镇在管理干部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一些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心浮气躁、纪律涣散、敷衍塞责都暴露出我们在管人、用人、留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造成机关干部的消极懈怠,工作任务难完成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1、分工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导致工作责任的流转与扩散。政府工作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工作性质不同,政府工作又被分为多条线路。由于各条线上的情况不同,所以在分工时应综合权衡工作量、难度、时间、工作、工作者性别、工作者特长等因素,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倘若在分工方面疏忽大意,必然会导致有的机关干部辛苦劳碌,不满、怨恨情绪蔓延;有的则整日悠闲,滋生懒惰性情。
2、干部待遇得不到保障。乡政财政困难、资金管理运营不合理以及历史遗留债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工资、福利等待遇的发放。“干了也白干,反正没什么钱”成为大部分干部们工作时的心态,这使得本来难的基层工作上,变得难上加难。
3、权限不足,非党委班子成员难做主。一般机关干部在处理日常工作时,由于受手中权限限制,导致事无巨细层层上报请示,不仅影响了办事效率,也削弱了一般干部的干事积极性,阻碍了机关干部工作能力的发挥与发展。
4、奖惩不分明。“内行没有外行得信赖,老实不如钻营的提拔快、敬业的没有忽悠的更豪迈”虽然这首打油诗以偏概全的思想过于表面和极端,但从某种层面上反应了部分干部们对奖惩不公存在着“干没干事一个样”的心态,其影响十分严重。
5、学习氛围不浓、干部素质得不到提高。由于上述主要原因导致基层干部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氛围不浓。这里的学习不单是指理论知识的书本学习,它还包括工作方法、处事原则等方面的完善、提高。社会在发展,群众也在进步,如果干部们不注重学习的积累,在遇到新问题时采取老办法,往往不能及时、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基层工作难,难在没有足够的活动经费。在乡财政困难、历史债务累累、资金运营不善、贪污腐败等多种原因下,年初计划的经费还没到年底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另外,大量停职留薪人员外出,但基本工资照发,财政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加剧了乡镇财政的赤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活动经费的有效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是否完成以及完成质量的优劣程度。比如4月份的民间民俗文化普查工作,要完成普查任务,初步预算在三千元左右,而这三千元的花费由各级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像这种不可预见开支无法在年初财政预算中体现,但乡镇领导班子为完成任务不得不紧缩有些必要开支来应付上级检查,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层工作环境难留人。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人,一个好的工作团队往往能使工作事半功倍。然而,在社会急剧的发展下,乡镇政府基层工作环境却不见明显改善,工作环境的坚苦,工作外8小时的生活单调乏味,机关食宿条件恶劣导致出现大量干部出现“走读”现象,平时工作的情形往往是星期一开了朝会就走,星期五来开会,开完会又走。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工作成绩自然出不来。
以上几点,是我认为基层工作难开展的一些个人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要有辩证的思维。基层工作确实很难,但它也给了我们加强学习的动力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操作中如能把握好工作原则,运用好办事方法,处理好工作关系,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基层工作也会变得不难。笔者认为开展基层工作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科学管理,分工明确,确保干部工作有热情
1、明确态度、合理分工、细化工作责任。要建立建全分工到人、责任到人的制度,做到物尽用,人尽其力,避免因工作范围模糊而导致工作责任的扩散和流转。如在“计生”、“办公室”、“综治”、“农业”等统计量大、工作内容繁杂的工作线上,应投入相对较多的人力物力,配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同志形成能力互补。而在“食品安全”、“基层工会”、“安全生产”等乡镇工作任务相对较小的工作线上,可以让相关干部兼职,既不影响其工作也不会增加人力成本。
2、确保干部待遇及时到位。干部待遇得不到保障是干部工作丧失热情的根本原因。要坚持把干部的待遇落实到位做为乡镇凝聚人心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财政下拔工资及时发放到位,不扣不卡不拿;严格财务支出管理,严惩挪用、贪污、抵押工资的违法行为。要让干部开展工作无后顾这忧。
3、放手放权,不做“家长”做“榜样”。班子成员应适当下放一些权利,让干部在各自线上处理问题当得家、做得主,让干部工作上有事业感、成就感。对能顺利完成的工作的干部应及时给予肯定,对难完成起来有难度的工作应给予支持,共同商议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让广大干部在工作上有一种受尊敬、有成就的感受,不做他们的“家长”。此外,还要积极做好“榜样”,各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一把手”在处理问题时要积极主动,面临错误时勇于担当,带头处理好各项工作。营造出一种“众人划船齐桨勇”的氛围,班子成员掌好舵,机关干部齐“划桨”。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发干部工作热情
对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奖惩有力到位。坚持 “三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在考核与评价干部时不仅要看工作实效,还应综合考虑其工作态度、工作时间、工作出勤率、工作自评、民意测评、党内测评等多方因素来评价、考核、奖惩干部。此外,还应把“德才兼备”作为考量干部功过是非的准则,并以此作为干部任用、提拔的重要条件。
(三)坚持“原则”加“情感”来处理基层工作
学习和借鉴处理重大事件的正确应对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要让我们的干部学会和群众“掏心窝子”。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理解他们的苦楚。当群众对国家政策出现曲解时,应耐心解释;如群众要求确实不合乡情民情无法达到时,应向群众耐心解释乡镇工作的困难,请求群众的理解,尽最大可能帮助群众。这种“感同身受”的工作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基层工作期间,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老伯隔三差五的来政府上访,他所反映的问题是涉及到十几年前土地改渔池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当事人已无法联系,村支书也已经换了二届,处理问题根本无从下手。在老伯上访那段时间,我们干部始终坚持微笑面对,端茶倒水,认真倾听老伯的诉说,肯定老伯上访的理由并向其解释因人员的易动而导致问题的处理难度,最后承诺在最大范围内为他争取利益。经过多次的来访,这位群众很受感动,主动放弃了上访。坚持原则,学会理解、宽容与群众“掏心窝”能使我们在处理基层矛盾时水到渠成。
(四)严格财务管理,规范报销制度,防止产生新的债务
要结合乡镇实际,严格财务的支出与报销,控制好经费的使用,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一是要严把财务审计关。乡镇农经站坚持每月一次对乡镇财务进行审计,严禁白条入账,未加盖镇“财务审讫”印章的发票一律不得入账。二是严把财务作账关。坚持每月做一次账,做账前所有票据经主要班子领导成员审签后,由镇农村财务审计领导小组检查收支票据是否合格,凡不合格票据一律不得入帐。 三是严把乡镇财务公开关。村里所有财务经机关干部理财小组讨论后,向全体机关干部和群众公开,乡镇的重大事务、粮食直补、救灾救济、农机补贴、生育情况、发展新党员等情况必须及时向群众公开,县级信访办可采取不定期对乡镇进行检查以督促各乡镇作好此项工作。四是严把财务管理关。1000元以上的一次性乡镇开支,必须经党委书记或镇长同意,对2000元以上的一次性财政支出要经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对5000元以上的财政支出要请示相关上级领导同意。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员。
(五)加强干部党性修养与理论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党的各项政策理论的宣讲与学习,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鼓励干部们多写日志,多做总结,对于写得好、写得实的文章应公开发表,给予奖励,其他党员干部可在集中学习时间共同分享,互相进步,既可以丰富学习形式,又可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形成爱学好学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是我对基层工作的一些看法。这些观点、看法难免片面有失偏颇,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笔者相信,平凡的基层工作亦能铸就辉煌,暴露出来的问题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也只有大家共同拓展思路、进良言、直截了当提意见,出谋划策抓整改,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永不衰竭。
(三)基层工作难,难在没有足够的活动经费。在乡财政困难、历史债务累累、资金运营不善、贪污腐败等多种原因下,年初计划的经费还没到年底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另外,大量停职留薪人员外出,但基本工资照发,财政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加剧了乡镇财政的赤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活动经费的有效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是否完成以及完成质量的优劣程度。比如4月份的民间民俗文化普查工作,要完成普查任务,初步预算在三千元左右,而这三千元的花费由各级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像这种不可预见开支无法在年初财政预算中体现,但乡镇领导班子为完成任务不得不紧缩有些必要开支来应付上级检查,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层工作环境难留人。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人,一个好的工作团队往往能使工作事半功倍。然而,在社会急剧的发展下,乡镇政府基层工作环境却不见明显改善,工作环境的坚苦,工作外8小时的生活单调乏味,机关食宿条件恶劣导致出现大量干部出现“走读”现象,平时工作的情形往往是星期一开了朝会就走,星期五来开会,开完会又走。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工作成绩自然出不来。
以上几点,是我认为基层工作难开展的一些个人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要有辩证的思维。基层工作确实很难,但它也给了我们加强学习的动力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操作中如能把握好工作原则,运用好办事方法,处理好工作关系,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基层工作也会变得不难。笔者认为开展基层工作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科学管理,分工明确,确保干部工作有热情
1、明确态度、合理分工、细化工作责任。要建立建全分工到人、责任到人的制度,做到物尽用,人尽其力,避免因工作范围模糊而导致工作责任的扩散和流转。如在“计生”、“办公室”、“综治”、“农业”等统计量大、工作内容繁杂的工作线上,应投入相对较多的人力物力,配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同志形成能力互补。而在“食品安全”、“基层工会”、“安全生产”等乡镇工作任务相对较小的工作线上,可以让相关干部兼职,既不影响其工作也不会增加人力成本。
2、确保干部待遇及时到位。干部待遇得不到保障是干部工作丧失热情的根本原因。要坚持把干部的待遇落实到位做为乡镇凝聚人心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财政下拔工资及时发放到位,不扣不卡不拿;严格财务支出管理,严惩挪用、贪污、抵押工资的违法行为。要让干部开展工作无后顾这忧。
3、放手放权,不做“家长”做“榜样”。班子成员应适当下放一些权利,让干部在各自线上处理问题当得家、做得主,让干部工作上有事业感、成就感。对能顺利完成的工作的干部应及时给予肯定,对难完成起来有难度的工作应给予支持,共同商议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让广大干部在工作上有一种受尊敬、有成就的感受,不做他们的“家长”。此外,还要积极做好“榜样”,各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一把手”在处理问题时要积极主动,面临错误时勇于担当,带头处理好各项工作。营造出一种“众人划船齐桨勇”的氛围,班子成员掌好舵,机关干部齐“划桨”。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发干部工作热情
对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奖惩有力到位。坚持 “三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在考核与评价干部时不仅要看工作实效,还应综合考虑其工作态度、工作时间、工作出勤率、工作自评、民意测评、党内测评等多方因素来评价、考核、奖惩干部。此外,还应把“德才兼备”作为考量干部功过是非的准则,并以此作为干部任用、提拔的重要条件。
(三)坚持“原则”加“情感”来处理基层工作
学习和借鉴处理重大事件的正确应对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要让我们的干部学会和群众“掏心窝子”。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理解他们的苦楚。当群众对国家政策出现曲解时,应耐心解释;如群众要求确实不合乡情民情无法达到时,应向群众耐心解释乡镇工作的困难,请求群众的理解,尽最大可能帮助群众。这种“感同身受”的工作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基层工作期间,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老伯隔三差五的来政府上访,他所反映的问题是涉及到十几年前土地改渔池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当事人已无法联系,村支书也已经换了二届,处理问题根本无从下手。在老伯上访那段时间,我们干部始终坚持微笑面对,端茶倒水,认真倾听老伯的诉说,肯定老伯上访的理由并向其解释因人员的易动而导致问题的处理难度,最后承诺在最大范围内为他争取利益。经过多次的来访,这位群众很受感动,主动放弃了上访。坚持原则,学会理解、宽容与群众“掏心窝”能使我们在处理基层矛盾时水到渠成。
(四)严格财务管理,规范报销制度,防止产生新的债务
要结合乡镇实际,严格财务的支出与报销,控制好经费的使用,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一是要严把财务审计关。乡镇农经站坚持每月一次对乡镇财务进行审计,严禁白条入账,未加盖镇“财务审讫”印章的发票一律不得入账。二是严把财务作账关。坚持每月做一次账,做账前所有票据经主要班子领导成员审签后,由镇农村财务审计领导小组检查收支票据是否合格,凡不合格票据一律不得入帐。 三是严把乡镇财务公开关。村里所有财务经机关干部理财小组讨论后,向全体机关干部和群众公开,乡镇的重大事务、粮食直补、救灾救济、农机补贴、生育情况、发展新党员等情况必须及时向群众公开,县级信访办可采取不定期对乡镇进行检查以督促各乡镇作好此项工作。四是严把财务管理关。1000元以上的一次性乡镇开支,必须经党委书记或镇长同意,对2000元以上的一次性财政支出要经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对5000元以上的财政支出要请示相关上级领导同意。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员。
(五)加强干部党性修养与理论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党的各项政策理论的宣讲与学习,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鼓励干部们多写日志,多做总结,对于写得好、写得实的文章应公开发表,给予奖励,其他党员干部可在集中学习时间共同分享,互相进步,既可以丰富学习形式,又可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形成爱学好学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是我对基层工作的一些看法。这些观点、看法难免片面有失偏颇,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笔者相信,平凡的基层工作亦能铸就辉煌,暴露出来的问题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也只有大家共同拓展思路、进良言、直截了当提意见,出谋划策抓整改,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永不衰竭。
基层工作难在哪?
说到乡镇干部,那可是群众抱怨、领导责怨、自己埋怨——埋怨自己干什么不好,偏要做乡镇干部。也有群众说“乡镇干部好啊,又清闲又风光”。可又有谁知道“风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和无奈。
一、在推行新政策的过程中,群众的不满和谩骂首先发泄到乡镇干部身上。记得推行殡葬改革初期,有些群众死活不肯把亲属的遗体火化。无奈之下,镇村两级干部联合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上山挖尸,强制火化。在农村,做这样的事是会被人诅咒断子绝孙的。可很多乡镇干部不得不背着骂名执行政策;执行计划生育“回头看六年”的征收任务时,群众的不满更是铺天盖地。那一段时间,干群关系异常紧张。其实很多乡镇干部对执行“回头看”政策也想不通,只是迫于上级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合作医疗是一项惠民政策,可在推广初期,依然受到一些群众误解。甚至有的农民一听到合作医疗就拉长脸说:“真是大吉利市,我身体好好的,说什么合作医疗,我不参加!”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乡镇干部还得陪着笑脸,说尽好话,发动群众参加。
二、镇级经济捉襟见肘,乡镇干部福利免谈,欠发达地区的镇政府几乎都是靠讨钱借债过日子。如何维持镇政府的日常运作成了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头等大事。于是各种各样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屡禁不绝,甚至有人戏称是专用专款。其实各种拨款经常被市县两级截留,到乡镇已所剩无几,到群众手中就更是凤毛麟角了。镇级经济尚且如此,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可想而知,工资矮人一截,福利几乎没有,甚至于在工作中还要倒贴钱。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私车公用。一般干部下乡不能享受公车,只能骑自己的摩托车去,而且得不到一分钱补贴。
三、乡镇一级受上级行政部门钳制,没有自主权。每年县里都会下达一些指标到乡镇,不管指标是否科学合理,都得完成,完成不了就扣分或者扣奖金。每年上报的报表也是有指标的,经济增长必须达到几个百分点,人均收入要增长多少,下降是绝对不行的,乡镇一级根本不可能如实上报。至于财权、人事权就更没有自主权了,都得请示领导。
四、乡镇严重缺编。由于乡镇工作环境差、待遇差,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县城钻。乡镇的领导干部像走马灯似的换,有些领导甚至连三年任期都不到,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而调到县里。本来乡镇就已经严重缺编,又出现大量借调现象,因此在乡镇一个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县里各级机关则人满为患。
五、上边来人络绎不绝,乡镇干部陪酒陪到怕。在乡镇,几乎每天都有上头来的人,甚至一天好几拨。不仅要陪着小心说好话,还要牺牲健康陪喝酒。遇上有权有势的主儿或者是一票否决项目的检查人员,不仅要侍侯好,还要送红包。一年下来,光招待费就是几十万元,还喝坏了身体。
六、乡镇干部”先天不足”,没有奔头。乡镇干部起点低,又受到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限制,少有提拔、重用机会,混个副科级就不错了。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是工作环境差还是福利待遇低,都不能成为乡镇干部贪赃枉法、循私舞弊的借口。笔者只是认为当乡镇干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上级领导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打压,甚至“妖魔化”,而应该追根溯源,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三农”。
大学毕业生基层工作难调研分析
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我国政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举措之一。但这项利国利民的良策至今在一些地区还未见大的成效,其中既有许多横亘着的藩篱,也有大学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碍,在今年1月初,我国出台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第一
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我国政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举措之一。但这项利国利民的良策至今在一些地区还未见大的成效,其中既有许多横亘着的藩篱,也有大学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碍,在今年1月初,我国出台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第一项就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这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促进就业的重视。这对基层企业特别是广大农村来说,也是一个大的喜讯。然而,现实情况是,要真正让大学生顺利到达基层,特别是扎根农村安心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其中既有许多横亘着藩篱,也有大学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碍。
一、基层中的工作现状
在基层,特别是偏远的农村,需要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和畜牧等行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教师。
按照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师比为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为13.5:1、16:1和18:1。此标准致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编制大幅减少。特别是由于编制标准的城乡倒挂,更加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
2008年某县教育系统共缺老师221名,在教育局多次要求下,县编委最后给了112个编制名额。因为受编制限制,一些有心到基层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被挡在了门外。2007年毕业于某师范大学英语本科专业的小王,2008年和87位报名者竞争5个中学英语教师的岗位,但最终因位居第六名而遗憾落选。待到今年再考时,这个县招考教师的名额更少了,为了保险,小王降低了档次,报考了小学英语教师,经过努力,笔试面试都入围了,可最后还是被挤掉了,因为原定退休的教师没被批准,没有编制。小王也只好与心爱的教育事业说“再见”了。
前些年,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每个单位,尤其是乡镇一级,每增加一个工作人员,就多一个人吃饭,财政就多一分压力。许多乡镇入不敷出,拖欠工资严重。山东肥城市桃园镇教育办公室主任雷印迎说,“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在同一县内,城乡教师收入相差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农村教师不享受住房公积金等政策,甚至有的县农村教师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不敢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实行县市工资统筹后,保证了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发放,乡镇有了增加人员的积极性,但多数地方总的财力还是不足,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财政供养人数,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视财政收入状况,先急后缓,先上边后基层,在有条件的时候逐步充实基层人员。
在一些偏僻边远地区,即使来了大学生,也常因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费用高,且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而很快流失。仅桃园镇,近几年先后有50多位教师“孔雀东南飞”,而新分配来的教师才20多个,全镇在职在岗的教师已经由2000年的500多人急剧下降到如今的320人。在某村的一个联合小学,校长争取了三年,好不容易要来一名英语教师,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个人要教三个年级8个班的英语,每天从上午到下午,一刻不停地讲。因为缺钱,学校没有录音机和播放设备,她嗓子都讲哑了。由于学校没有伙房,没有宿舍,女教师晚上一个人住在简陋的教室里,整天为生活和安全担忧。为此,校长天天担心“浅水里养不住大鱼”。
二、基层信息匮乏
由于基层信息网络不健全,因而造成基层就业信息匮乏。笔者先后调查了某市举办的10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没有一场是针对农村所需人才的。至于农村到底需要什么人才,什么专业,什么水平,数量是多少等,从没有专门的介绍。因为在相当多的地方,有关部门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关于农村权威、动态、和经济发展对称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平台的重要性。
李小丽是学农业的,大学毕业两年了,想找个农业类的工作,但至今没找到——“听说哪里招聘,我就跑着去,不是去晚了,就是专业不对口,无论网上,还是新闻中,几乎找不到农业类的招聘信息。”正是因为缺乏对基层就业的引导,尤其是缺乏面向基层人才需求状况的及时分析,导致供求脱节、冷热不均。有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涌入了求职大军,时而南下,时而北上,有的连考试面试的机会都争取不到,就是想去基层也找不到门路。(责任编辑:admin)
三、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 从当前的农村来看,最急需的是教师,其次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再是农林水方面的技术人才。而教师中最缺的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人才。由于缺少对基层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报,很多大
 
三、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
从当前的农村来看,最急需的是教师,其次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再是农林水方面的技术人才。而教师中最缺的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人才。由于缺少对基层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报,很多大学都愿意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大中城市,很少有针对基层的。从高考选择志愿,到大学专业设置,到毕业生的流向,都没有为到基层就业做好准备。本来专业对口的就少,能来农村的毕业生就更少了。
像山东省沂水县,2008年本科毕业生有3100人,而由于专业不对口,适合在县乡工作的才820人,许多人不得不在城市里“漂”着;有些人即使想到基层,但所学专业根本满足不了农村所需,当然,他们的愿望也很难实现。某市去年来了35个研究生,没有一个是基层急需的专业人才,结果不少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此一来,不仅解不了基层农村的燃眉之急,反而更容易流失人才,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更加被动。
四、社会上对于基层工作的不良评论
在一些人的习惯和意识里,基层单位就是偏僻、落后、艰苦和困难的代名词。在基层工作的人好像低人一等,不如在城市就业的人能力强、水平高、本事大,不如在城市有发展前途。
多年来,政策性歧视也是有增无减,不管是资金安排还是发展机会,不管是资源配置还是人员分配,人们总是习惯把城市放在首位,然后才想起农村。更可悲的是,为了填补城市缺少的某类人才,甚至公开从乡镇选拔优秀人才到城市补缺。如,某些地市,除了每年优先选拔大学生外,还不定期地从乡镇优秀教师中挑选一部分到市直中学任教。虽然被选中的教师求之不得,但这却加大了城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剪刀差”,人为制造和加大城乡差距,让本来就缺人才的乡镇雪上加霜。
一方面基层缺人才,要人要不着;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想去基层去不了。这个难题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形成的。要破解这个难题,单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路,放低身价是不够的,只让大学生和各高校去努力也不能奏效,各级政府必须担起责任来,制定并实施更积极、更科学、更具吸引力的基层就业政策,把每项鼓励和帮助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学生下得来,留得住。
五、今后发展建议
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一是优化政策,拓宽人才入口。要加强城乡统筹,充实和增加基层用人编制。目前,在许多地区的基层,不但缺资金,而且严重地缺老师、缺技术员、缺医生等各类专业人才,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再优惠些,放宽对这些地方的编制限制,允许更多大学生得到去农村工作的机会,不但有深远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有志于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只要有专长,符合农村需要,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减少考核程序,简化录用手续,取消可有可无的公式化、机械化的套路,尽可能多的吸收过来。
二是改善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环境。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就是因为基层不仅条件艰苦,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低。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齐心协力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让大学生留得住。同时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让到基层的大学生既有用武之地,又有发展和提高的机遇,不但能顺心地来,而且能安心地留住,扎下根。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完善服务措施。应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业优势,利用政府网强大的信息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建成一个从大学教育到农民工培训,从高端人才引进到普通劳动者求职,从公务员招考到个体私营企业招聘,涵盖所有就业人群的综合网络平台,集中统一发布“人才天气预报”,让各类求职者能及时看到最新、最真、最准、最明白的就业信息,从而准确地评价和定位自己,选准、选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走冤枉路,不被虚假信息蒙骗。(责任编辑:admin)
吴天祥:基层工作难,但把群众当亲人并不难
新华网武汉11月14日电(记者熊金超) “基层工作难,但把群众当亲人并不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原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巡视员吴天祥,谈起自己做群众工作的体会时说,“如果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遇到的困难当成我们家人的困难,我们的基层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些。”
退休后仍然坚持每天上班、每天接待上访群众的吴天祥说,我国进入转型期之后,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新旧体制的转轨,社会矛盾势必大量涌现,而基层组织正处在这些矛盾漩涡的中心,基层群众工作肯定会面临新的挑战。
“要促进社会和谐,除了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关键还要把维护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在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吴天祥说,“这要求我们基层干部把上访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近30多年来,吴天祥9次参与义务献血,4次跳入长江救人,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6名孤儿,结识了300多个“穷亲戚”,为许许多多的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尽管退休几年了,但找吴天祥上访的群众仍然不少。
“对上访群众,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点爱心。”吴天祥介绍说,这些年他接访群众,有相当一部分人要求政府解决的问题,有合情但不合理的,也有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有些要求甚至在政策范围内根本无法解决。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把他们放在对立面,粗暴对待。
他举例说,如有的群众要求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但按政策条件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安排其家庭成员就业等解决其实际困难;有的家庭住房确实拥挤但又不够租住廉租房,可以通过支持他们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办法解决。“对一些政府确实已经解决的问题,也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至少要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我们有些干部下基层的时间却少了;通信工具进步了,我们一些干部与群众的交流与沟通却少了。”在谈到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时,吴天祥有些担忧。他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根应该扎在群众的心中。在社会矛盾多发期和易发期,我们基层干部要多深入群众,多上门走访,多与百姓交流、沟通,多温暖一些家庭,尽可能地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和萌芽阶段,赢得更多的民心。
浅析基层所宣传工作难的成因
2009-8-21   已被阅读 5 次
基层工商所宣传工作难的成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高。部分基层工商所负责人没有把宣传主题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宣传工作只是总局、市局、分局的事,与基层工商所没有太大的联系,基层工商所既没有能力设立专门负责宣传的机构,又没有专项宣传资金做保障,更没有多余的时间搞宣传策划、实施,因此,认为基层工商所在宣传上下功夫等同于“做秀”,与做好监管、办案等其他实实在在的工作相比,显得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二是宣传定位不够准。部分基层工商所信息员在宣传定位上缺乏准确度。不能将工商工作上升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不能从工商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从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重点着手,准确定位对外宣传工作的目的、意义、成效,马虎对待,故无成效。
三是抓不住宣传的重点。部分基层工商所领导和信息员对工商工作性质缺乏认识,对工商职能转型的认识不到位,也就是对当前基层工商部门“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该怎样干”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围绕工作而开展的宣传也形成了不知该宣传什么,能宣传什么,该怎样宣传的局面,这也逐渐成为基层工商所宣传工作难的症结所在。
四是文字提炼不够精。由于基层信息员写作基础普遍较低,通常所采用的培训方式又不能“对症下药”,培训往往只是“走过场”,达不到实际的效果,致使基层宣传稿件的文字提炼不够精度。基层宣传稿件多存在以下问题,①重点工作、亮点提炼不够充分、突出;②有创新、有特色稿件少,大众化平铺直叙、人云亦云的稿件较多;③对自身经验和成绩不善于总结和深挖,流于表面、记流水帐,造成绝大多数稿件仅局限于各自部门,就事论事,没有综合和提炼;④稿件拖沓冗长,篇幅甚多但言之无物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加强培训。一是定期召开外宣和政务信息工作培训会,对阶段性的宣传工作进行讲评,也可以采取讲课、自学、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大对各部门政务信息分管领导和信息员培训的力度,切实解决大家对宣传及政务信息工作的认识问题。二是采用“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教什么”的方式,针对信息员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通过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学习培训,让基层领导和信息员明白宣传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同时,通过传授信息工作的写作、报送技巧,不断增强做好基层政务信息和外宣工作的信心。
(二)加强指导。一是增强宣传的计划性。局宣教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基层工商所开展调研,增强基层工商所宣传工作的计划性。及时提炼,深度挖掘,共同策划宣传主题,使基层工商所认识自身工作特点和优势,有计划的进行对内对外宣传。二是突出宣传针对性。通过基层工商所与宣教科的及时沟通联系,更加突出基层区域特色和监管特点,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基层工商所负责人和信息员主动配合,认真完成分局宣教科布置的调研信息和对外宣传主题,确保在对内对外宣传稿件的量和质上都有新突破。
(三)加强交流。一是“请进来”。请总局调研处、市局办公室、宣教处或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负责信息的领导讲课,传授宣传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写作技巧,切实提高基层工商所信息员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从而推动基层宣传工作发展。二是“走出去”。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加强对基层工商所宣传工作的指导。可组织到宣传工作先进的分局、基层工商所或其它省市工商局参观学习。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工商局渝中区分局)
基层工作难在哪儿?如何抓?
主持人:李  响  本报记者
嘉  宾:聂春兰  江西省南丰县国土资源局琴城分局局长
杨年夜平  河北省鹿泉市李村国土所长处
白云鹏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延庆分局第四国土所长处
苏晨阳  吉林省前郭县前郭镇国土所长处
凌云超  辽宁省辽阳县小屯国土所长处
蔡琪华  江苏省盐都会国土资源局亭湖分局南洋国土所长处
王宝军  黑龙江省龙江县杏山国土所长处
杨  伟  安徽省涡阳县高炉国土中间所长处
李欢氢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国土中间所长处
王长利  山东省济南市国土资源局长清分局孝里国土所长处
叶  腾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国土所长处
肖扬平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源西国土所长处
基层国土资源办理面对哪些坚苦?
◆ 根本前提乱七八糟
◆ 法律机制不健康,贫乏有师法律伎俩
◆ 式样少,经费欠缺
白云鹏:作为国土资源系统的前沿阵地,国土所如今还面对着诸多坚苦。
第一,根本前提不团结。从硬件前提看,有些处所国土所仅办公场合构筑投资就达上千万元,当代化的办公办法包罗万象,而很多国土所凭借本地乡镇当局,只有一到两间办公室。从软件前提看,固然年夜部分国土所轨制健康,职责明了,标准团结,但一些新建国土所受本地实际前提制约,各项轨制构筑正处在摸索阶段。从人员布局看,一些前提较好的国土扫数正式职工13人摆布,并根据工作必要配备临时工作人员,年龄布局公道,工作人员学历高、有活力,办理系统体例进步(新分派到国土局上班的年夜门生先到基层所熬炼,后备干部从基层所选拔等),而一些前提较差的国土所只有2~3名工作人员,且年龄老化,交易程度较低,不能完全胜任国土办理工作。
第二,工作本能机能不团结。在根本前提好、人员本质高的国土所,固然工作量年夜、办理范畴广,可是分工高雅、和谐有力,能较好地结束国土资源办理工作,促进本地经济成长。而一些前提较差的国土所,除从事年夜略的放哨、宣传等工作外,还要负担乡镇当局的一些平常工作,职责不清,程序混乱,很难有效结束国土资源办理工作。
第三,人事办理不团结。如今,有的国土所笔直办理到位,人员工钱参照国度公事员办理,办公经费由上一级国土办理部分足额发放;有的国土所异国完全落实笔直办理,部分人员工钱还受本地当局办理,办公经费也由当局供给,人员工钱属奇迹全额拨款。
第四,法律机制不健康,贫乏有师法律伎俩。国土所是前沿阵地,平常放哨能够较早发觉一些违法行动,但因为贫乏有效的法律伎俩,在查处进程中,禁止行动很难见效,因为违法建房仅需2~3天,主体一旦建成,责令期限排除根本无人服从,只能上报法律年夜队,经过议定年夜队备案,然后等待法院逼迫履行。这一进程耗时良久,违法者有富裕时候把违法构筑建好,为最终的逼迫排除增加难度。
王长利:白长处罗列的题目,在基层是广泛现象。我接着他的话题,说说基层地皮法律难的题目。紧张表如今三个方面:
一是地皮法律刚性不强。违法用地行动被发觉今后,法律人员只能现场宣传教诲,驱散施工人员,下发责令中断违法行动关照书。在具体法律进程中,有相当多的当事人不践诺行政惩罚决议。
基层工作难在哪?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乡镇村民的生活质量,2010年三农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三农”问题主要从乡镇着手,靠乡镇机关领导、干部从当地情况出发,科学决策,灵活采取措施、积极宣传惠民政策、认真负责地处理好干群关系,但是要做好基层工作并非易事,乡镇领导、干部也并非无作为,而是政策、制度、群众之间缺少链接点,这给基层工作带来层层阻力。
如国土资源部的土地管理问题,常有村民因宅基地所有权问题到镇国土所上访,村民居住几十年的老祖屋突然被国家“没收”,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政策是对的,但是从道德的层面说,“没收”了村民的房属权,就算给予价值相当的补偿,却是剥夺了他们的家乡归属感。对此,镇国土所所长也很无奈,撇开新旧土地法的冲突不说,乡镇国土所部门没有统一的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完善体系,给管理带来难处,若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回村民的土地,却也意味着触犯以人为本的原则,群众又可以侵权为由起诉到人民法院,这点乡镇国土所执法人员也是顾虑重重。
在农村招商引资是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乡镇领导是非常欢迎商人在当地投资建厂的,但是在玉群众协商选址所产生的补偿问题上又令基层干部头疼,政府夹在商人与群众之间,在公平合理、财产补偿价值相当的原则上争议不断。如海岛型乡镇,坡地不多,就靠海产生活,在当地建立对虾冰冻厂,可谓给海产品市场开发提供了方便,但是涉及到自己利益的部分村民并不配合镇政府的工作,在沟通过程中,乡镇领导、干部采取了政策宣传解说,利弊分析,补偿保证等措施,部分村民还是不愿意签订搬迁协议。乡镇在招商引资的问题上常耗时费力伤财,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严重阻碍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使得基层领导、干部苦不堪言。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国家政策下方要符合乡镇的镇情,有可操作性,才有利于乡镇机关工作的开展;体制要健全,经费有保障,乡镇领导要有一定的“在握权”,审批关卡过多,反而使把握之战“流产”;农村群众的思想意识不高,贪便宜心理过重,这给基层沟通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只有在政策可行,体制完善,群众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基层工作开展才顺畅,农村经济这匹“黑马”才能跑的更快!看看基层工作好难
(一)从农村情况看。1、农村党员干部工作阻力大待遇低。不少群众反映,现在的干部不再象50年代的干部那样经常下乡了解情况,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一年到头难见干部踪影。乡干部下乡大都只进村干部家中。农村有什么事要办,到村上解决不了,到乡政府又很难找到人。另外,还普遍存在“三难”一低问题。一是任务完成难。农业税减免后,农村干部仍然面临发展经济,保持稳定,控制人口三大任务,这三项工作上级压的任务大,群众的逆反情绪大,开展工作的难度大,致使农村干部为完成某项任务而不得不强装笑脸,硬着头皮,常常是“笑脸进门,强大精神,遇事不顺,被骂出门。”其中纠纷调解和计划生育是得罪人的事,要农民主动落实手术确实困难。二是群众管理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集体和干部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现在的农民是“有钱有粮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没有事情不理你,出了问题要找你,处理不好要骂你,造成损失要打你。”现在的基层党员干部是“说话无人听,走路无人跟,办事无人求,上门无人迎,衣袖里耍不出官来。”农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完成各种硬性工作任务,往往得罪了一些人,受到打击报复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干部至于乡村建设尤为重要,但村干部是最难当的。村官“行政”的复杂性、艰巨性及其独特性,非其他人同所能胜任,甚至,连教授都当不了。可能几乎没有相信:这不是一个新的天方夜谭。在陕西铜川的“教授村官事件”让许多中国人领略了一下“村官难当”的感慨不是瞎说。2003年2月,东南大学原电子材料研究室主任、退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荣亮回到家乡——陕西铜川市寺沟镇的方巷口村,参加当地村委会主任竞选,结果成功当选,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官”。但这位“教授村官”一番“当政”后,不仅没实现自己的“施政目标”,反而遭遇污蔑、恫吓与殴打,多次被打得头破血流,甚至连祖坟都被挖,最后几乎是“逃”出了村。三是接待应酬难。普遍反映“五多”,即上级会议多、布置事情多、计划生育对象多、民事纠纷多、吃酒人情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尽管干部们厚着脸上,磨破嘴皮,踏烂脚皮,最后还是上面不满意,下面受气。四是待遇低微。我县288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不足三分之一。村级干部工作一年,村级自身无力解决报酬。县级每年被给村支部、主任、会计、计生专干的补贴平均为2000元左右,这笔补贴与每年耽工误时的劳动相比,干村务不如打工,每月能挣好百元。长期低报酬或无报酬的付出,导致农村干部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发展经济的客观环境差、资金不足。我县部分村人多田土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客观的生存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农村群众返贫现象严重。
(二)从干部作风上看。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在领导干部队伍中,确有少数人作风不良,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混。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精神不振,积极性不高,政治参与感下降,贪图安逸的思想抬头,改革观念趋于淡化,回归意识有所滋长。有的“一支香烟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天,来了文件划个圈,实际问题不沾边”。二是捞。把权力私有化,认为自己今天的职务和权力是经过“十年寒窗”之苦奋斗来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金钱面前,是非曲直,正气邪恶,生死荣辱,德行气节俱失,认为别人送礼给自己是尊敬自己,是自己权力、地位的象征,是光宗耀祖的美事,甚至利用职权索礼要物,公开伸手争房子、位子、票子。有的以权谋公时胆小如鼠,以权谋私时则凶猛如虎.三是软。缺少坚持真理的正义感,对各种歪风邪气,反对不力、斗争不力、抵制不力,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把政治原则当作商品交易。对明显违法乱纪之事,来自上面的他不敢吭声,“乌纱”至上;来自下面的他不敢反对,选票第一。偶尔振振有词,也是“太平战术”一一“空对空”,朝天放炮,蝼蚁不伤。四是吹。丢掉了人民公仆的本色,吃则山珍海味,谈则官话连篇,听则阿谀奉承,行则前呼后拥。对上级,点头哈腰,吹牛拍马;对同级,以邻为壑,相互拆台;对下级,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一片莺歌燕舞,各项指标顶天”,为人行事,察颜观色,看风使舵,投其所好,趋炎附势。五是“义”。少数党员干部不讲正气讲义气,不讲原则讲交情。热衷于拉关系,跑门子,找后台,以为“只要关系熟,啥事都点头;只要关系好,啥事难不倒。”升官发财找关系,违法乱纪找关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把“关系”作为第一要义。这些党员干部结交鸡鸣狗盗之徒,奔走酒肉朋友之间,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这种庸俗的“关系学”就象一种极大的腐蚀剂,它破坏法制,松弛纪律,败坏道德,轻则害人害己,重则误党误国。六是“妖”。众所周知,“美人计”是一种很古老的“公关术”,早已为有识之士所不耻。但是,时至今日,“软刀子割头不觉死”的仍然存在。有些人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贪图享受,意志衰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甚至狂嫖滥赌,沉湎于低级趣味,完全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七是“官”。党员干部队伍中确有那么一些人,当了官,就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就丢掉了人民公仆的本色,吃则山珍海味,谈则官话连篇,听则阿谀奉承,行则前呼后拥。对上级,点头哈腰,吹牛拍马;对同级,以邻为壑,相互拆台;对下级,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置党和人民利益于于不顾,置人民群众的疾苦于脑后。八是“邪”。由于对于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破坏和妨碍建设事业的行为,反对不力、斗争不力、抵制不力,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歪风邪气有所滋长,甚至出现正不压邪的情况。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破坏了我党的道德建设,毒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党的形象。
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却为何难胜任?
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出台保障机制让大学生的就业理性更持久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小杨,刚刚申报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他说,大城市竞争激烈,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去西部锻炼成长更快,回来还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农业大学的小李主动选择到北京农村当村官,他认为“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比城市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说,以前反应冷淡的基层就业和西部志愿者计划逐渐受到欢迎,今年报名的学生比去年多了一倍,我们只能择优录取了。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转变,然而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刘晓明教授却有了新的担忧,她认为,仅仅是就业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健全人才配置机制和机构,改进就业服务,让大学生就业的理性更持久。
刘晓明一直致力于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她和同事对北京部分高校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还对100多个重点招聘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越来越趋于科学理性,越来越符合时代倡导的职业价值观。虽然现在毕业生中还存在着“向往大城市、青睐名牌单位、热衷公务员、心仪涉外机构”的现象,但现在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从师兄师姐身上侧面体会到了就业压力,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加理智和现实了。
经过调研,刘晓明发现,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需的,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在对北方机车车辆厂的调查中发现,基层岗位需要既能设计程序软件又能实际操作机械的综合人才,但厂方发现,有软件设计能力的大学生不懂实际操作,懂实际操作的大学生却设计不了软件。
刘晓明说,不少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岗位工作,可发现自己干不了。她认为,我国的本科教育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操作技能十分欠缺,应该适度压缩本科,大力扩展专科招生规模。同时对现有本科教育进行彻底改造,工科教育以培养“工程师兼技师”为主要目标,为大学生能走到基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晓明建议,可以尝试东部重点高校与西部地区“联合培养”的模式,将以往带有临时性、局部性的委托培养,提升为一种持续性的、具有一定组织和规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根据对口地区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增进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她希望提高在基层工作和西部服务大学生的待遇和补贴。她认为待遇是最好的导向,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还能够很大层面上引导人们改变观念,使在基层的大学生得到重视。
刘晓明说:“国家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当务之急是健全人才配置机制和机构,改进就业服务,让大学生就业的理性更持久。”她建议从中央到各省市都组建一个专职领导机构——“促进就业协调小组”,使与就业有关的各部门负责人定期碰头,沟通信息,协调立场,制定出适用于各类用人单位的政策、法规;每年编辑一本《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把就业情况作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刘晓明说,应该组建一个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专门机构和具有一定公信力的人才评估机构,除高校本来的专任教师外,聘请有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为兼职教师。他们登台传艺,除演示操作技能外,还可将生产实践中的最新进展及问题介绍给学生。(实习生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