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花墙制作的方法:教师学习要注意几个结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5:13

一名教师需要的知识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什么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树立起学无止境的信念,当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而这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一、学习于良好心境结合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而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教师要善于调节心态、端正态度,为自己营造良好学习的心境。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信息化大环境中学习刻不容缓的重要性;要时时想到学习,处处联系学习,事事贯穿学习,不时给予勤奋博学的自我以充分的肯定,增强自信,持之以恒。特别是在读书时,幽静的心境特别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静下心来、钻进书的世界,去领悟书中的一切。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在不断进步中学习,使自己获得一种较为持久的学习心境,在潜移默化间,把学习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角落。教师必须时时刻刻通过自我学习完成自我更新状态。世界上有二十岁的朽木,也有八十岁的常青树。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机会像小偷,来时无影无踪,去时让你损失惨重。只有不断学习,你才能把握机会。鲁迅说过:我尚能生存,我仍需学习。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怕这怕那。我们也要弄清楚教师发展的几个时期:入职、发展、成熟、衰退、离岗。你处在哪个阶段不取决于你的工作年限,而是你的状态,你的状态觉得你的发展还有多远。

二、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渐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学校要创造一种氛围,优化学校教师整体资源,促使全体教师开展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素质。身为教师,不能不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的教导让我们明确了读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没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知识怎能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所以教师读书首先必须贴近本职,多读教育理论专著。读书要广泛,不拘泥于教育专业书籍,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带着平时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去读,这样有针对性的读书,记得牢,不易忘记,并且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教师应多研读一些教育理念名著,为自己打造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理念名著可以说是我们学习路途中的指明星和领航灯,专家的教育观念、体系、个性可以比较全面的供我们借鉴和比照,并对自己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把自己的教育理解与专家的经典观念相融合,在实践中完善和创新,日积月累中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个性。教师要多阅读各级各类的教育杂志报刊,为自己吸纳新鲜的事物。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天变化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艺术,问题处理等都需要随着孩子而瞬息万变。多阅读这类书刊,可以使我们置身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前沿地带,更快更多的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速度的更新,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学习与借鉴他人结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许多教师是老教师了,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育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自己身边的初出茅庐的教师,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代人尚能如此,新时代的教育更应该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向周边学校的教师学习,更要向名师名家学习。

教师要不断学习,当遇到困难时,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是有时候,教师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凭借个人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教师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并善于自省和自我教育。在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互相合作的关系。打开自己的课堂,让同行们一起来观摩教学,在互相学习和批评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的提高。一个人关起门来上课是永远也不会进步的。要知道,教学经验并不是外面才有,自己身边的人就有许多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经验不只限定在学习班、培训会上,我们周围的人就有培训会上学不到的东西,从周围的人身上就能得到许多启示,获得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要学习先进经验,就得从小处着手,同仁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同仁的说课、讲课的风度值得我们学习,同仁的为人处事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就要了解自身不足,要勇于承认自身差别,要具备宽容、大度的气质。“海不辞水,故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我们常常羡慕人家这节课讲得好,那堂课评得有深度,却又在气势上不承认人家比我们强,过分地挖掘和培养自身的自尊,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四、学习与运用结合

陶行知指出:“中国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您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的好些吗?您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形势日新月异,学生思想极度活跃。凭借我们所学的书本上的来教育新时代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他们的需要。所以学习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地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进行研究,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还要进行个体研究,因材施教,以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学习与思考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诫了人们;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有言:“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学习有所得否,应该思考;教学效果如何,应该思考;课堂上为什么会发生意外,应该思考;个别学生不爱听讲,应该思考;知识上出现了争论,也应该思考……只有不断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而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教师需要对个人教学作有价值的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多年来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个人是否认识到指导教学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等等,只要作如此思考,很可能形成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六、学习与沟通交流结合

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没有目标的交流,只会浪费时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反之,良好的沟通能产生理解、一致和行动。话要怎么说才能有效果,需要技巧。话少,轻描淡写,难中问题实质;话多,拖沓冗繁,只能惹人生厌。如何能让说出的话既有分量又有实效,这就需要学习谈话技巧。在说任何话之前,都该先想想自己想说什么、该说什么,即三思而后言;交谈是信息、想法与感觉彼此交换的过程,注意和听者沟通,他人才不会产生排斥感。同时,要注意聆听对方的回馈,也可以看出对方所关心、愿意讨论的重点在哪里,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时间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这样不仅能给丰富自身涵养,也能使谈话生动而精彩.

学习是由“学”与“习”两个字组合而成,“学”指的是学知识,“习”指的是练习、实习,提高能力。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教授对“学习”做了如下阐述:一是“如何学习”大于“学习什么”,要在如何学上多下功夫。二是“习”大于“学”,习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三是“如何思维”大于“思维什么”,如何思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创新的能力。四是“知识更新”大于“知识的多少”,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关键不在于你掌握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你掌握的知识是否管用。“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推动组织、个人通过学习永不停息向前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满足个体提升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字的一撇伸向过去——这就叫我们积累经验、注重反思;“人”字的一捺指向未来——那时让我们拥抱理想、探索未来。为此,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辍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而教学相长,在学习与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终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