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有祥秘书王丽:少年得志:26岁成为朝鲜太上皇的袁世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7:14
袁世凯画像

  很早之前,袁世凯便在清政府中权倾朝野,他一直是清政府中权力最大的官员之一,而且毫无疑问,他依然是仍然在世的、能力最强的中国人。他1858年生于河南省,年纪轻轻便展现出过人才华,并因此获得清朝宰相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在1884年派他前往朝鲜担任常驻使节,头衔是商务代表。

  袁世凯个性强悍,年仅26岁的他当起了朝鲜的“太上皇”,在平壤这个风起云涌的朝鲜首都迅速形成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强大势力。这个年轻人为朝鲜王室训练出了一支精悍的现代化军队,并以此掌控了朝鲜的局势。他在朝鲜九年,稳固了风雨飘摇的朝鲜政局,并实际上监控着朝鲜的内政和外交。朝鲜国王为表示对他的赞赏和感谢,将宗室之女嫁给了他。在袁世凯担任朝鲜“监国”的时期,朝鲜的亲日派势力被死死压制,大清政府也得以更长时间地控制朝鲜这个附属国。不过也有人认为,袁世凯杀伐果断的影响,加速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并打破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配图:在平壤被俘的清军战俘。袁世凯掌控朝鲜的局势后,大清政府也得以更长时间地控制朝鲜这个附属国。

  袁世凯进入美国国务院报告

  鉴于袁世凯在朝鲜的出色表现,且因他有“知兵”的美名,清政府在1893年将他召回国内,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袁世凯在这个新的职位上如鱼得水,很快就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军事管理能力。他引进最先进的外国军事训练模式,并为他手下的部队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他的训练下,天津小站的军队很快成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现代化部队。

  1894年,他成为清政府在东北的军事统帅。1895年,他成为清政府所有的按照德国军制训练的部队的统帅,并主管了清政府的对外贸易和外交部门。1897年,他担任了直隶省的按察使。1899年担任工部右侍郎,同年12月又出任代理山东巡抚,1900年3月,他便正式升任山东巡抚。在山东这个大省,他的管理才能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说:

  其上任之时,山东省正全面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地下钱庄像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发芽,这些地下钱庄大都没有储备资金,他们靠吸纳储蓄和放贷为生。袁世凯认为,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于是他采取铁腕手段,展开大规模整肃行动,管控地下钱庄,禁止他们乱发银票,并规范他们的信贷体系。他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地下钱庄的强烈反抗,山东省由于钱庄大规模倒闭引起的金融崩溃进而导致全省的经济大崩溃的危机似乎迫在眉睫。然而,袁世凯管控适度,措施得力,渐渐地,那些实力弱小的地下钱庄纷纷破产、消失,而那些资本相对雄厚的钱庄则被迫遵守袁世凯制订的诚信的金融政策,袁世凯成功地维持了山东城市市面的稳定,从而保住了山东全省的金融秩序的稳定。

  同样,面对山东边地蜂起的、组织严明的、作恶多端的盗贼团伙,袁世凯也有一套很好的对策,他很快便建立起一支精干的捕快队伍,专门搜捕流氓恶棍,这些流氓恶棍一旦被捕获,轻者监禁,重者斩首。袁世凯用雷霆手段,很快稳定了山东全省的秩序,山东省民众的平静生活得以重新开始,山东省居民从而重拾信心。袁世凯推动山东进步的车轮正在转动,居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对于袁世凯所取得的大量成就,在此只能大略提及,如:简化教学用语;推进地方自治;创办公立小学;创办军官学校;引入宪制政府;创办公立师范学校;允许开设民间储蓄银行;设立法政学校;通过考试遴选海关官员;建立研究宪法制度和议会制度的专门学校,推动关于中国宪制相关的所有论题的讨论;在天津试行民选政府体制的探索,1907年7月24日,天津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普选。另外,他还建立了许多铸造铜币、银币和金币的工厂以及棉纺厂、造纸厂;他还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师范学校,以及很多推进中国社会改革、工业化所需的培训学校,这些学校的建筑大都十分宏伟——他开设的上述机构都运行良好。

  我在天津经常可以看到,漂亮的西式建筑,细石子铺就的宽阔道路,用最好的钢铁建造的桥梁,在天津这个城市中,蒸汽推动的压路机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袁世凯还为天津组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卫生管理部门,在它的督导下,天津的城市卫生得到显著改善。他与各国维持着极佳的关系,并通过实实在在的不懈努力赢得了中国民众的好感。他许多充满远见的主张都陆续被北京政府采纳,很多出色的国家诏令都是在他的建议下草拟的。这一点,在清政府承诺建立宪制政府以及打击鸦片贸易等方面最为突出。

  20

  希以一己之力教化3800万民众

  我与袁世凯相识是在1901年夏的山东省会——济南府,在递上我的名片和介绍信之后,他很快与我约定了会面时间。我准时到他的府邸拜会,他不但亲自在衙门门口迎接我,还把我请进了他的书房,这真是真心实意的以礼相待。

  他很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他42岁,中等个头,身体壮实,脸庞刚毅,眼神明亮而率直,气度非凡,我想他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引人注目。他的态度相当真诚,通过他那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两年的翻译,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长谈。

  配图:袁世凯

  我颇为诧异的是,不谙英文、从未离开过亚洲的他竟然对美国的情况是那么熟悉。他向我谈起了他准备出版日报、设立一所军事院校与一所文科院校的计划。他将给山东省下辖的108个县分配名额,每个县必须至少选派两名学生进入他即将开设的军事院校和文科院校,他要锻炼这些学生的智力和体格,使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把在新学堂里获得的“启发与学识”带回自己的老家,再以这些毕业生为骨干,向每个县普及现代知识。他雄心勃勃地希望以一己之力教化其治下的3800万民众。他还设想了新学堂的外语教学问题,他认为英语、法语、德语的课程都不可缺少,考虑到在山东东部地区有为数众多的德国居民,德语应该成为山东学堂最重视的实用外语。

  “鸿门宴”缴杀义和团,遭致慈禧不满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袁世凯主张对义和团采取“剿杀”政策。在满朝文武被义和团“扶清灭洋”情绪卷入的背景之下,这彰显了袁世凯在混乱的大局之下保持冷静的睿智和勇气。他对待义和团的政策基于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
          他调任山东巡抚之初,原来的山东巡抚毓贤被调往陕西任巡抚。毓贤是一个狂热的排外主义者,因为他对山东的义和团采取听之任之的政策,义和团才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天津、直隶一带呈现烈火燎原之势。被狂躁情绪冲昏头脑的毓贤在陕西巡抚任上,将陕西全省的外国传教士骗入巡抚衙门集体屠杀,他甚至还亲自动手,杀死了三名传教士。如果毓贤继续留任山东巡抚,山东省的传教士估计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袁世凯上任之初,济南府的西南部已经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杀死了英国传教士布鲁克斯。袁世凯已经预料到这种政策将导致的严重后果,所以他在山东全省打击义和团的势力,并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安全。袁世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上任之后,山东没有一个外国人被义和团杀害,在他的协助下,在山东的外国人要么逃离山东,要么被他保护起来。

  袁世凯的这种明显的亲外政策,引起了当时对义和团采取鼓励态度的慈禧太后的不满,袁世凯日后的地位和将来的升迁希望都掌握在她的手中。那些因为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说法而变得狂躁凶狠、发誓要将大清帝国境内所有的外国人杀光的保守派,对他群起而攻之。愤怒的底层民众咒骂他是“混世魔王”,声称要“替天行道”除掉他,因此袁世凯的生命不断受到威胁。但民间的仇恨、同僚的反对和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对他的不满,并没有丝毫动摇他剿杀义和团的决心。

  由于受到袁世凯的沉重打击,山东义和团的首领们派出一名代表去游说袁世凯,这位代表告诉袁世凯,民间仇外的情绪正在猛烈上升,他劝巡抚大人“顺应民意”铲除洋毛子,让他的子民都从那可恨的西化风气中解脱出来。

  见多识广的袁世凯没有相信这个朴实的义和团代表的话,他知道在实力悬殊的中西对比下,洋人不可能被赶出中国,更别谈“永远”,他明确地告诉这位代表,想把洋人赶出中国的时代早已过去,他奉劝义和团民,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这位代表却告诉他,胜利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兄弟们有法术护身,洋人的子弹不可伤他们分毫。

  对此,袁世凯严厉地回答道,他的士兵手上就有这些子弹,对方不妨派自己的人出来做个法术表演。义和团代表对此表示拒绝,但是袁世凯却不肯放过他们。他热情地邀请义和团的头目们到府邸饮宴,等他们到齐了,酒酣耳热之际,他突然命令他们沿着院墙站成一排,在义和团头目恐惧的求饶声中,枪声大作,结果无人逃脱。

  袁世凯用一场鸿门宴,终结了义和团在山东的势力扩张,并成功地阻止了义和团向山东以南省份的扩散。受到袁世凯打击的山东义和团只得向直隶转移,导致直隶“香火鼎盛”,最终影响了政府。袁世凯果断地让山东加入了“东南互保”,让山东中立于清政府与列强的战争之外。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人们发现,袁世凯这位铁腕巡抚使山东省免受了邻近的直隶省遭受的生灵涂炭,袁世凯的权力与威信比以前更加稳固。

  铁腕巡抚

  1901年11月,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直隶省是清朝最重要的省份,因为都城北京,以及进军北京的两座门户大沽港和天津港都在它的辖区之内;直隶总督还控制着所有通往京师的道路,负责保卫皇室的安全。直隶总督是清朝的第一总督,担任此要职等同于担任了清朝的宰相,直隶总督随时可以谒见皇帝和皇太后。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正是利用这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权倾天下,而袁世凯却没有像李鸿章那样运用权势大肆敛财。他以一位直率可靠的君子的形象出现在慈禧太后面前,给善于从细节之处观察人的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慈禧太后很快原谅了他在处理义和团问题上与自己唱反调的行为,在他进京之时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并赏穿黄马褂。

  1902年,在慈禧太后面前肯定了自己才能的袁世凯获得了更多重要的官职——督办中国北部铁路修建的全权大臣、军机大臣、外务部侍郎、陆军大臣,最后成为内阁总理大臣。这些经历使得袁世凯的公共行政管理经验,在中国鲜有匹敌者。

  袁世凯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拥有进步思想的中国人,他清楚地认识到采用现代科技的重要性。他让自己的士兵扔掉弓箭,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教习,给士兵们配备步枪,接受前所未有的纪律训练,为中国组建了一支极为精悍的部队。他还为他的部队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医院,采取最为标准的卫生措施。他不仅是中国现代军事化的推动者,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推动者,他在中国大力推动新学堂的建设,为向普通的中国民众普及现代科学知识规划了波澜壮阔的蓝图。

  1904年,义和团出现死灰复燃之势,袁世凯旋即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胆敢妖言惑众扰乱民心者斩!胆敢教授、研习如义和拳、红灯照妖术者斩!”这对于希望再次掀起灭洋运动的狂热分子无异于当头棒喝,这股暗潮很快偃旗息鼓,狂热分子们知道袁世凯对付义和团的手段,他们并不希望落得与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时期的义和团的头领们同样的下场。

  他是一个儒家的信徒,但是他在学术上却是宽容的。他对某些新教传教士的高尚人格和渊博学识极为赞赏。1898年,他邀请长老会牧师赫伯特·E。豪斯博士担任长子袁克定的家庭教师,1900年又邀请长老会牧师、滕州教会学校校长华生·M。海伊斯博士担任他所建立的济南府文学院院长。1906年他到保定府视察期间,发现当地充满着对土地爷的迷信,当地土地庙的香火很旺盛,而土地庙的庙祝们却向他报告了许多有关当地死亡人数的情况。于是袁世凯命令把当地所有的土地庙改成警察局,同时下令把土地庙里的所有神像集中起来统统扔到河里。当地传教士闻讯赶来看热闹,他们想要看看当地老百姓怎样执行袁世凯的这道命令,他们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数千名中国人站在河岸上,他们也把神像沉塘当做一件笑话看,他们有人甚至还在说:“看哪!神仙们在洗澡呢!”

  光绪密旨:朕命将其斩立决

  如同每个伟人一样,袁世凯也树敌众多,亚洲想除掉他的敌人很多。光绪皇帝便是因他登上了1898年戊戌政变的“要犯”名单,当时40岁的袁世凯正在直隶按察使任上。由于袁世凯一直都是以革新著称的官僚,光绪皇帝秘密召见了他,并希望他能够支持自己的改革政策。皇帝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计划,皇帝认为大权在握的直隶总督荣禄是维新的最大障碍,所以他授予了袁世凯一个高级军职,命令他马上前往天津,率领军队去治荣禄的死罪,然后让他的先头部队开进北京,囚禁慈禧太后。袁世凯毕恭毕敬地接受了皇帝的密旨,火速前往天津,但是与荣禄私交甚笃的袁世凯并没有砍掉荣禄的脑袋,而是向对方坦陈了一切,给了荣禄翻盘的机会。荣禄乘坐专列火速入京,面见慈禧太后,向慈禧太后和盘托出了光绪皇帝的计划,荣禄是慈禧太后的密友,坊间有很多传闻,说他俩的关系超出了普通朋友。慈禧太后立即显现出自己特有的行事风格:她把皇宫围得水泄不通,命令亲信部队取代了皇帝的卫队;第二天一早,她便逮捕了皇帝,将其关到了瀛台,一个四面临水无路可逃的湖心小岛;她发布诏令说,皇帝“恭请太后复临朝理政”。皇帝从此沦为阶下之囚,当做国家最重要的罪犯被小心翼翼地看管着,直至他1908年去世。在他去世的前夜,光绪皇帝痛苦地写下这样一道密旨:朕被囚十年,受尽煎熬,袁世凯须负全责——待时机成熟,朕命将其斩立决。

  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因背叛皇帝的行为而受到公众愤怒的指责。他的朋友们却认为,袁世凯这样做并不是想要背叛,而是他认为执行皇帝的命令将会使国家陷入灾难,所以他向自己的上级征求意见,看看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重大危机。袁世凯绝不是一个政治保守派,但他的敏锐判断却让他意识到光绪这位软弱而冲动的皇帝不可能在瞬间改变中国的面貌,他自然不希望自己卷入一场不成熟的且注定要失败的政变中去,光绪皇帝依仗的维新派极度缺乏政治经验和实力,冲动而幼稚。无论人们如何质疑他对光绪皇帝的忠诚,他的判断现在已普遍获得认同。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皇位由光绪年幼的侄子继承,光绪的弟弟载沣成为摄政王,光绪的妻子成为皇太后。由此中国的公众普遍认为,袁世凯的官宦生涯行将告终,只要哀伤中的摄政王和皇太后胆量够大,肯定会将他斩首,但他们没有做出如此冲动的决定,因为袁世凯的势力实在太大,而且有多个欧洲列强的公使向清廷发出暗示,如果将袁世凯斩首,将“非常不利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为了国家的安定,摄政王载沣被迫作出妥协,将袁世凯撤职了事。载沣将袁世凯撤职撤得非常有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脸面观”,载沣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宣称袁世凯这位重要而且尊贵的官员为了国家积劳成疾,一直受到日益严重的腿部关节炎的困扰,由于先皇和太后都已驾崩,国家已经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为了保住袁世凯这位股肱之臣,出于常人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朝廷让他卸下繁重的国务负担,安心养好他那病势沉重的“足疾”。身体健康的袁世凯,就这样回到了顺德府附近的私宅,安静地过起了平民的生活。

  复仇计划

  袁世凯被免职回家的事情发生在1908年。1909年我来到北京后,与袁家熟识的牧师W.A.P。马丁博士告诉我,袁世凯和他的儿子都认为,只要摄政王载沣和皇太后掌权,他都不可能官复原职,而且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让两人退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官居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而言,这是一场让其地位一落千丈的突然变故,他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沦落为普通士绅,沃尔西主教所经历的变故,也没有如此之大的落差,也没有来得如此突然。高傲的袁世凯步入了生命中的低谷,他在其功业和威望达到巅峰之际,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实际上,如果他不服从让其辞官归隐的命令,以他的权力和威信,他完全可以推翻摄政王——大清帝国最精锐的军队的士兵都是由他选拔和训练的,而且他在中外民众中也极得人心。如果他仿效慈禧太后,用1898年戊戌政变中对付光绪皇帝的手段去对付摄政王载沣,他毫无疑问将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袁世凯似乎并不愿意出于个人的得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政变。

   袁世凯蛰伏待机,他的复仇计划正在全面酝酿中。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皇权开始摇摇欲坠,毫无办法遏制革命烈火蔓延的、惶恐之中的摄政王载沣和皇太后被迫向山呼海啸式的舆论屈服——如果再不让袁世凯出山,满洲的政权即将寿终正寝。这两个束手无策的统治者只好恭请袁世凯出山拯救清王朝覆亡的命运,以保持住自己的地位。恭请袁世凯出庐的电报雪片似的飞向袁世凯隐居的洹上村,袁世凯却在此时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幽默感,他毕恭毕敬地回复,对于国家赐予他的尊荣,他惶恐至极,他随时准备以微薄之力报效朝廷,但很遗憾腿部的关节炎依然使他行动不便,他不能受此重任!他又稳坐钓鱼台,在老家“坚持不就”,形势顺着他的预测继续向前发展,数月之后,“无法推托”的他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任命,在这段时间里,他愈发清醒地看到,自己是解救这场国家危机“唯一的救世主”。袁世凯虽然一直“安处隆中”,但他却是熟知天下大势,他在隐居之处设有电报房,与南北双方的要员和将领的电报往来不断,他一直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平息这个国家陷入的持续内讧。也许,当辛亥革命的历史全部解密,人们可能会发现,袁世凯与这场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或许要超越历史学家的想象,他对北洋将领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尽管对于南方将领的所作所为他并不能完全约束,可是南方将领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却不能无视他的态度。

  说服清帝和平退位

  新出山的袁世凯一回到北京,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已经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大清帝国的独裁者。列强们对于他重新掌权公开表示宽慰。英国的幽默插图杂志《潘趣》周刊21说道,在华的所有外国人都认为袁世凯是当前中国的核心人物,因为他的名字是他们唯一懂得发音的中文名,而且他也是一个威严的、能够给所有认识他的人带来信心的领袖。

  袁世凯此时接任的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是个相当麻烦的烫手山芋,而他却在这个职位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居于保皇党与革命派之间,试图平衡双方的诉求并引领局势走向和平妥协。中国从此要走向自治,这一点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已非常明晰,但他们的争议在于是仿效美国采取共和制,还是仿效英国采取有限的君主立宪制。革命党人持前种主张;袁世凯则和大部分对华友好外国人士一样存在疑虑,如果立即与古老的君主制传统走向决裂,这一做法是否谨慎?另外,他们还担心,广大的中国民众是否已经达到足够的教育程度,拥有足够的国家意识的觉悟和团结协作之心来为即将到来的共和政体提供坚实的基础。他认为,一个有限的君主立宪政体,加上一个经选举产生的议会、一个强有力的内阁和一位确保内阁良好运转的、负责任的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国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有效降低内战和外国干涉的危险。

  革命派不愿看到局势向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他们不惜以激烈手段去实现共和制的理想。既然袁世凯拒不让步,他们便自己着手建立共和国,定都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段时期的中国人,推翻满族政权似乎只是为了进行内斗,或者,是要将国家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北方的王国和一个南方的共和国。袁世凯如果此时能够谈成一笔海外贷款来维持和装备他的军队,他很可能会选择动武。据说,一个外国银行家组成的财团已答应借钱给他,但英国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英国的在华利益集中在中国的中南部地区,那里已处于革命党人的控制之下,所以英国人不希望因资助革命党的敌人而引火烧身。更何况,革命党人已宣布他们会承认共和国宣言发表之前签订的所有对外条约和外债,之后清政府签订的一概不予承认。袁世凯只好强迫那些有钱的满族王公把自己来路不明的财产贡献出来一部分,但叫嚣让北洋军扫荡革命军的满族王公们等到袁世凯让他们掏出一点点金钱的时候大都选择了沉默,他们纷纷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因此袁世凯从王公那里获得的数百万军费不足以打赢一场战争。或许袁世凯和革命党人曾私下达成了一个更加体面的协议,或许他只是以革命派刻意表现的诉求作为威胁满族王公的借口,迫使满族人选择屈服。但无论如何,共和派的意志是毫不动摇的,举国的舆论也明显地站到了他们的那一边。全国舆论对袁世凯的能力和威望表示了肯定与赞赏,很多人呼吁他应该站出来担任共和国的大总统,而不是满洲皇帝的总理大臣,尽管后者只是稍微带了一点皇权色彩罢了。

  此时的袁世凯不仅表现出了能力和魄力,还显示了极高的智慧和忍耐力,他一直在耐心地观察局势的变化。从实力上来讲,他完全可以将满族统治者废黜或者流放,但他意识到此举将使失去政治权力的满族统治者们成为中国的深怀恨意的敌人,他们可能会退回蒙古与俄国结盟,或者退回满洲与日本结盟,无论哪种情况,都会给新政府带来麻烦,引发暴乱,最终又逃不过外国武力干涉的下场。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来劝说满族王公自愿地和平退位。

  这是一项费时费力、让人讨厌的工作。满族王公内部分歧很大——一些亲王贵族认为,与其承担流放和丧命的风险,不如投降保全身家;但还有一些王公贵族仍想顽抗到底。各怀己见的王公贵族们在紫禁城的大小会议上争吵不休,毫无主见的皇太后急得号啕大哭,好几次晕倒在地。而革命党人的态度则愈发强硬,他们显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没有商量的余地。居间其中的袁世凯也是日渐憔悴、精疲力竭。他的敌人也越来越多。1912年1月16日,他试图再次入宫进行商议,回来的路上被一名激进分子扔掷炸弹。所幸炸弹在他马车后面20英尺的地方爆炸,没炸到他,却炸死了4个人和6匹马,炸伤了19个人。面对如此直接的死亡威胁,袁世凯依然咬紧牙关,以永不言弃的毅力坚持着谈判的道路。

  最终袁世凯成功地说服了那些顽固的满族官员,让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忍一时的退位之痛,换之后的万事无忧。革命党人也帮了他一把,革命党的暗杀团干掉了强硬的保皇党的首领铁良,吓得很多顽固的保皇派王公闭了嘴。

  1912年2月12日,南北谈判破冰,清朝皇室发表了退位诏书。3天后的2月15日,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临时大总统,南京参议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这个统一共和国的新总统。

  这样一个民族,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票通过,选举出了这样一位最高领导人,这不仅是给予袁世凯、也是给予选民们的一份崇高敬意。3月10日,在场面感人的仪式中,袁世凯这位几个月前还被清朝皇族罢官的普通绅士,正式宣誓成为这一强大民族的大总统。历史上没有多少人会在短期内拥有如此千变万化的经历,也没有多少人拥有如此卓越的实力,成为万民归心的领袖。

  几年前,荷兰著名的画家休伯特·沃斯曾将袁世凯的画像作为自己的伟人肖像系列作品之一,送往巴黎参加世界名人画像展。英国海军少将查尔斯·贝思福爵士在结束亚洲之行回国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很荣幸,我在中国结识了一个朋友,他就是袁世凯。”现在回首这些往事,人们已不再觉得惊讶了。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