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邦三世:为什么我们过分自我:自恋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0:32:50

  为什么我们过分自我:自恋心理学

  盲目乐观=与危机为伴

  盲目乐观的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天空。临毕业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会比其他同学更可能找到好工作;工作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同事甚至领导要强,并相信自己会在短期内被提拔,领到高薪然后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领导力和职业经验的职场人士,那些满不在乎地将安全带置于自己身后的人,那些不肯承认吸烟会危害身体健康的人,还有那些相信自己能控制好婚外恋情的人,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盲目乐观如同自负,是失败的先兆。

  很多职场人士,特别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都有自己“无所不能”的心态。自觉才华横溢,对工作的认知是“我能”。他们热情而充满幻想,有不切实际的“远大理想”。总认为自己才能过人,堪当重任,可以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单骑救主。

  唐信是一个三十多岁处在离婚边缘的男人,与妻子已经分居达两年之久了。他自己搬起石头砸碎了当初信誓旦旦的美好愿景:我们的婚姻是最完美的,我们的爱情之火就算到海枯石烂也不会熄灭。

  在工作上,他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其实争议是难免的,毕竟每个人对事物的偏好和看法不同,大家可以通过讨论、协商,最后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式。但是他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方案是无可挑剔的,凡是与之相背的都是错误的,而且还将他人的方案批得一无是处,似乎他手中掌握的就是真理。就因为此,有一个老员工因为受不了他的工作方式,近期提出了调换部门的申请。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是因为受不了唐信那种自以为是的压制和否定,而被迫提请调离的。

  唐信的盲目乐观使其变得好高骛远、野心膨胀,失去了正常的风险防范意识,走到了过度自信和夸大自身能力的歧路上,最终一败涂地。在为公司策划某项目时,他根本不考虑该项目适不适合公司,能否达到目标,只是一意孤行地按最乐观的情形估计,结果毫无节制、花钱如流水。最后,该项目不仅达不到预期,甚至连最初估计的50%都不到,让公司损失惨重,他也因此丢掉了饭碗。盲目乐观,就是过高的估计和相信自己,是心理学上“自我服务偏见”的一种表现。自我服务偏见即是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事实上,我们多数人对自己都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在一项关于道德水平的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道德的满分是100分,你会给自己的道德水平打多少分?”参与调查的人中75%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9%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0分或70分以下。你呢?如果让你给自己的道德水平打分的话,你会认为你比一般人的道德水平低吗?

  盲目乐观心理,往往表现为盲目自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少有自知之明;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固执已见,唯我独尊。在观点方面,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相信自己总是对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做错了某事之后,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也做错过(虚假普遍性:高估了做错事情的人的数量),也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这样做的潜台词是:“我是做错了,可别人不也如此吗?”在能力方面,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对自我形象的要求,这是虚假独特性效应。比如,我们总能听到许多有权势的人说:“我以及我们部门绝无腐败之事。腐败只会发生在其他地方。”而结果,他们往往锒铛入狱。

  盲目乐观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也不顾及他人感受,目空一切,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倾向。他们的职场表现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现代职场,虽然以开放的姿态、多元的职位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是许多职场人士都缺乏自我认识,总是好高骛远,“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使他们错把自负当自信,在职场道路上越走越迷茫甚至迷失了方向。

  人需要乐观的心态不假,但盲目乐观就不可取了。乐观主义一向被看作是通向成功的关键和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在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快乐方面确实比悲观主义强得多。但是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揭示的道理一样,适度的自我怀疑可以激励奋发的欲望,那些过分自信的员工倾向于在完成任务之前不做充分准备,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是相对焦虑的员工,则因为担心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而加倍努力地准备,最后通常会获得较好的成绩。

  或许我们是乐观过头了。盲目乐观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们忽视了问题的存在,离现实越来越远。保持恰当的乐观情绪而不盲目乐观,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自己。那些成就卓著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奥秘在于面对现实,不偏不倚。用现实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人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而是会迫切地改正它。当你面对现实时,你既会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会看到自己的劣势和不足,这样就能逐步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克服文过饰非的本能。

  其次,学会接受批评,接纳别人。盲目乐观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改变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再次,清醒地看到隐患,用好“负面”激励。很多人通常喜欢选择正面激励来面对各类困难,但是却很少对自己使用“负面”的激励,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内心情绪,担心堕入“负面”的怪圈。实际上,“负面”的激励并不意味着会得到“负面”的结果。我们必须意识到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这两种心理激励模式的作用。“负面”的激励并不是负面的,实际上,它对于结果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只不过听起来有点“负面”的意思而已。

  第四,培养平等观念,与人融洽相处。盲目乐观者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往往都过高估计自己,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树立平等观念,可以逐步消除自身的盲目性,营造和谐的氛围,把自我奋斗与团队合作有机结合,使自己在职场中由自负变成自信。

  最后,充分考虑有可能出现的意外。盲目乐观其实等于低估了风险,因为“黑天鹅”事件也会不定时地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就容易产生无法挽回的恶果。因此,在职场中,我们应该相对地保持冷静和低调,不能把事情满打满算,在表述和预测未来时,尽量保守而客观,这样即使遇到不可控的风险,也有可以迂回的弹性空间。如果一味的盲目自信,就容易蒙蔽了双眼,潜伏的危险也会不请自来,一不留神,你很容易成为危机的牺牲品。

  不受欢迎的独行侠

  在现代职场中,有些人热衷于单枪匹马做孤胆英雄,喜欢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他们自负,甚至有些自恋情结。

  “我只是想活得像自我些,怎么就没人能理解呢?”名校毕业的王君只身闯荡北京,就职于一家老牌的金融企业。挣扎于职场三年多的她满腹委屈,郁郁不得志。活没少干,班没少加,可次次升职、加薪都没她的份,想跳槽却限于工作经历找不到合适的,原地踏步却又实在不甘心。

  王君沉默、自我,对组织天生没有太多热情,非常喜欢独立而不被打扰的工作环境。初入职场时,她相信上司交给的工作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只要有能力,就不怕领导不满意。她在工作中不愿与人打交道、很少与人沟通,因为觉得没这个必要,只要自己做好了,就一切都好了,因此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让我参加他们的活动和项目?我只想一个人待着做完我的工作!”王君常常以幕后英雄自居,不愿与其他同事共事,因为她总觉得他们什么都做不好,甚至还有把事情搞砸的可能,所以总是避开他们。

  王君是能力比较强的那种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但也有因为势单力薄不能如期完成工作,导致项目组整体进度减速的时候。但就算这样,她也始终认为她一个人能搞定,如果有别的人参与,反而会添乱。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反感她,大家都这么想:既然你要当盖世英雄,那就由你当去,看你怎么个死法。于是,就算有人发现了她工作中的失误,也不会指出来,反而幸灾乐祸地袖手旁观,期待着她华丽丽地“死去”。

  工作上如此,其他方面就更甚了。王君从不介入女同事们家长里短的聊天会,也不参与大家业余时间组织的一些休闲活动。在她看来,这些职场中的小圈圈就是一些穷极无聊的人的消遣,纯粹是浪费时间。她主动选择躲开大家,而大家也懒得搭理她。有时,这种情形还是让她有些尴尬,比如中午吃饭时,同事们都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就算她离得不远,大家也故意视而不见,满足她形单影只的愿望;同事们聚众开玩笑时,她就更显疏离了。

  王君的主管和同事对她是什么看法呢?——喜欢单干,缺乏情感,自以为是,不懂交流。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寻求帮助,就算解决不了,也一个人死撑。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像王君这种不受欢迎的职场独行侠,往往具有过分自恋的倾向:自以为是、自我陶醉。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贯的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忽视他人,倾向于自我专注;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表面上看他们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事实上却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和赞赏。

  其实,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适度的自恋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人活下去的重要理由。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不喜欢自己,那肯定会得抑郁症,活着也觉得特别压抑。正是每个人心中的那点自恋,才使得我们每天能勇敢地走出家门,面对这个并不如意的世界。因此,不管生活状况如何差,人们也会在心里找到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

  但是过分自恋,就不可取了,特别是在职场中。如今,许多人都信仰个人英雄主义,认为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打出一片天下,撑起广阔蓝天。因此,很多人虽然有才华,但是往往忽略应有的合作,只是闷头苦干,希望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来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其实,作为一个个体,就算你才华横溢,无所不能,也难以成功,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仅靠自己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

  有一个神话故事生动地表达了团队之于个体是何等重要: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穷,无往而不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会失去一切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设计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后来,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安泰效应告诉我们,英勇无畏的独行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如果脱离团队去单打独斗,也注定不会获得成功。因此,要学会依靠集体、依靠团队。有句名言说:“要想一滴水永不干涸,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放入大海。”所以,一个员工,只有充分融入整个团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你已经在团队内被打上了“独行侠”的形象标签,那么必须尽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首先,心态转换。转换别人不如你的心态,也许同事、下属甚至领导确实不如你,但是你要相信,你一个人做不完企业里的所有工作,你需要别人,需要同事配合你,需要领导支持你,需要给下属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如果失去他们的支持,你一辈子就只能操劳忙碌。我们必须摒弃“独行侠”的思想,放弃“精英意识”,与“自视清高、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坚决作别,用平等的心看待工作、看待同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你的形象。

  其次,角色转换。职场不需要独行侠。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21世纪的失败将不是败于别的,而是败于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不管是职业经理人还是普通员工,都要重新定位自己,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充分合作与授权。只有信任并且尊重别人,才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再次,培养全局意识,把协同作战落到实处。团队的根本功能或作用在于提高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目标也好,团队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工作成效最终会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作精神。

  第四,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真诚、平等的内部沟通是树立主动服务思想的基础。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挣来的。团队的作用在于相互补台,在日常工作中,许多事不能十全十美,而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往往是很要害的,这就要求我们发扬团队精神,主动为其他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尽心尽力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使组织的各方面都做到领先一步。

  最后,既要发挥团队精神,又不要丧失自我个性。形式化的集体主义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追求趋同,埋没个性与特长。团队精神却是尊重个性与特长,使个人爱好与成就相得益彰。团队精神的形成,基础就在于浑洒个性,发展个人的爱好和成就。

  团队精神并不反对个性张扬,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不仅不会打压个体的创造性,反而会给予成员更多的自由,鼓励他们将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工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推动团队及个人勇夺第一。但培养团队精神,也不是无原则地搞一团和气。原则、感情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维系一个团队的纽带,少了哪一条都不行。团队精神,是在原则上产生的,放弃原则,迁就个别,虽然满足了个别人的利益需要,却会起到误导作用,并必然导致人心涣散,失去了团队的凝聚力,而没有民凝聚力,还有什么团队精神?

  敢想敢干与布里丹毛驴效应

  “都说三十而立。”彭鹏双手抱头丧气地向我抱怨,“我这都已经30了,工作还跟七年前一个样,要收入没收入,要职位没职位,就一所谓的破‘骨干’,还不断重复着刚参加工作时做的那些活,唉,什么都没有”立“起来啊。当初,要是像志义一样大胆的跳槽,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丢人啊。”

  2003年,彭鹏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干起了非本专业的文职工作。虽然和他一起进入公司的很多人在第二年就跳槽走了,但相对清闲的工作、稳定的待遇和福利,平复了他想从事本专业的躁动的心,踏踏实实地待了下来。对于工作,彭鹏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顾忌自己是个新人又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总是不敢将自己的思路与领导交流或付诸实践。久而久之,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磨掉了他的激情,让工作三年的他几欲走人,去从事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但是考虑到入职四年以上的已婚员工可以分房子,他放弃了几次机会。第五年,为了分到房子,他结婚了。之后不久,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出现了,彭鹏认为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然而,公司撂下话来:人可以走,房子必须退还。房子虽然不大,总归是一个自己的家。思虑再三,彭鹏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妻子与我同岁,都不小了,家里也催,我们决定今年要小孩。一想到将来大笔的开销,我就再也不敢有别的想法了。算了,反正专业也荒废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还是老老实实地待着吧,好歹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彭鹏无奈地说。

  由于自己的游移不定,彭鹏失去了公司领导的信任。很多与其资历相当,能力逊色的人都纷纷被提拔,而他只能在原地踏步。

  彭鹏就是一头“布里丹毛驴”。他在公司相对较好的福利和清闲的氛围工作和自己喜欢的事业之间犹豫不决,一会儿想走人,一会儿又舍不得。七年间,他虽有想法,但是做不到敢想敢干,在不停的摇摆状态中,丢掉了追求,丧失了自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毛驴”不在少数。

  我所说的“布里丹毛驴”中的布里丹,是一位法国哲学家,由于他证明了在两个相反且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而声名远播。

  其提出的理论,被后人称作“布里丹毛驴效应”。它准确地反映了“彭鹏们”的典型心理状态:在决策过程中患得患失、摇摆不定、迟疑不决。而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一无所获,最终追悔莫及。

  “布里丹毛驴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布里丹养了一头英俊且爱思考的毛驴。一天,他向附近的农民买来草料喂爱驴。由于农民是一个业余哲学爱好者,出于对布里丹的仰慕,多送了一堆草料。

  刹那间,毛驴懵了。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同的草料,就摆在它的面前,而它却无从下口。“先吃左边的,左边的新鲜。不,应该先吃右边的,右边的味道香。不,还是应该先吃左边的……”它开始激烈的自我辩论,不停地左顾右盼,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更好。最后,思考驴在犹犹豫豫和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虽然“彭鹏们”并不会像思考驴一样饿死,但是由于他们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和不自信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诸多外部条件的牵制,使他们在面临人生抉择时,总是陷入反复权衡和不践行的困境而无法自拔。然而现实中,机会往往是没有耐性的,如果不能做到敢想敢干、果断决策,必将失去很多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犹豫不决源自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对失败或后果的不确定性怀着无比的恐惧。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我们感到迷茫困惑、进退维谷时,请安静下来,尝试用第三方的视角来认真审视自己,正确评估自我。不高估也不低估,清醒地判明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在哪里,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摒除逃避风险的陋习,培养一种健康的冒险精神,把压力变为动力,奋发向上,增强自信。我们应在积极进取中弥补自身的不足,无惧后果的不确定性,当机立断,做出该做的决定。就算结果并不如所愿,也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而这种果敢的勇气与冒险的精神,正是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

  学会独立思考,采取果断的决策方式。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意否定自己笃定的信念和计划,并将符合自己中长期发展的更大目标作为首选,不要一味看重眼前的利益——这往往是诱惑人们放弃追求和阻碍人们前进的大敌。大多功成名就的人都坚守自己的追求,并以“延迟满足”的原则来进行果断的决策,他们会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这不仅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贪多,要适可而止。实际上左右顾盼、考虑太多的心理都是由于贪多造成的。贪多造成了诱惑过多,不仅事先影响选择的判断准确性,还会带来事后嚼不烂的毛病。因此,面临多样性的选择时,我们应该杜绝贪多心态,适可而止。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对社会生活现象,要多一些辩证的思维,少一些偏激、片面的情绪。对社会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多一些宽容大度和理解,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上思考分析,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把握好当下,失去也是一种获得。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有得。在人生旅途中,难免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财物,恋人,升学、提拔、发财的机会……不管怎样,有得便有失,有失也会有得,胜败并非一时的决定,何苦耗费过多的精力与让自己陷于一时的得失而不能自拔、坐失良机呢?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只有变化。

  因此,与其在失去的痛苦和叹息中消沉,不如把握眼前的机会,用心用力地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论是否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都会因此得到别人的肯定,进而获得别人对你品格的赞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体现着个人的品质。当我们用心做事的时候,慢慢修炼出来的品性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打开思路,并有助于自我认识。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在那我们曾经或多或少抱怨过错失机会的日子里,我们成长了,变得专注,思路清晰,胸有成竹,机会说不定也就随之而来了。

  跳槽:喜新厌旧是本能

  入职、离职、入职、离职……在职场中,很多喜新厌旧的不安定分子,总是频繁跳槽,于是,大家形象地称这类人为“闪离族”。

  “闪离族”,起初是对“80后”婚姻状态的描述,意思是说这些新生代观念超前、个性鲜明,婚前双方了解不够,婚后又不能相互宽容,结果进入婚姻生活时间不长,就草草离婚。引申到职场,即指职场人士对从事的工作不满意,上班没多长时间,甚至连从事的岗位还不熟悉,就跳槽走人,另谋新职。为什么他们总是没有长性,总是乐此不疲地在新鲜——厌倦——新鲜——厌倦的循环中折腾?

  俞勇这周末就要离开上海,到总部在北京的新公司报到了。朋友们纷纷祝贺他又一次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大学毕业四年,这是他第六次跳槽,说不佩服也不行,什么加薪啦、升职啦,全都没用,非走不可。问他为什么跳槽,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就是觉着一份工作做了几个月,那种新奇的感觉一丧失,动力也就找不到了,总感到有股劲儿推着他去关注下一份工作。这样的率性与恣意为他赢得了不少艳羡的目光!

  俞勇是那种特别聪明的人,读书、考试、玩游戏、工作……不管做什么都比别人厉害,而且从不费力。从小到大沉浸在赞誉和羡慕之中,令他欲罢不能。换句话说,俞勇深深迷恋着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像习惯了浓妆艳抹的女人见不得自己素面朝天一样,他无法接受没有赞誉和羡慕的日子。看似玩世不恭,其实他非常在意别人的关注和称赞。

  俞勇是典型的自恋型跳槽者。他一直都在努力维护着自己“不用努力”的形象,好像对他来说,如果需要和其他人一样的付出才能得到成功,就等于说明他和其他人一样“不够聪明”。工作中的他,因为聪慧过人,学什么都快,总是比一起进公司的同事们先一步上道儿,没几天就能独自担任一些初级的工作,也因此屡屡受到领导表扬,被大家另眼相看。但是,随着具体负责的工作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高,俞勇也不得不开始和大家一样认真地工作,每天用在吃喝玩乐上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这使得他很不舒服,因为他非常惧怕如果自己保持全心全意工作的状态,一旦失败,就无法再以自己没有尽全力来解释了。所以,他选择在必须“全心全意”的情况到来之前离开,用频繁的跳槽来延续他的轻松人生。

  跳槽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急于求成,一天两天就想干出惊天伟业,无法忍受琐碎的工作内容;有的人有坚定地职业发展规划,喜欢向新的领域、新的岗位、新的高度挑战、,永不服输;有的人自以为是,高估自己,对工作只有不屑,而毫无建设性意见;有的人以金钱为目标,追着高工资走,谁钱给得多,就上谁那里去;有的人内心恐惧,不敢面对未知的前途和可能失败的明天,自认为混不下去;有的人失落自卑,看到别人风光八面,自己却拿着微薄的工资,住着简陋的出租屋心有不甘;有的人害怕压力,对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极不适应,总想着尽量轻松惬意……

  认知神经学家研究指出,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能。新事物作用于我们大脑的方式与奖励相同,能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指示我们去冒险、探索或学习新的东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被新的工作吸引。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情感适应”。它是指人们对某事物的感觉或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弱,那种最初的新奇感或愉悦感最终会回归到正常水平,或比正常水平略低一些。比如你追求到了爱慕之人,陷入热恋,这会使你特别兴奋和幸福,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恋爱给你带来的那种非常愉快的感觉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反而会慢慢减弱,直至变得平淡无味。这就是情感适应造成的。

  当人们产生情感适应之后,大脑会对新异的刺激产生较高的唤醒水平,即注意力会被外部刺激所吸引。这也就是“小三”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根据上述原理,当你对某份工作产生了情感适应后,注意力会比较容易转移,会倾向于把精力投入到更有吸引力的新工作上,于是你就蠢蠢欲动了。

  另外,频繁跳槽也被称为“青鸟综合症”,特指年轻人中近年来常见的一类职业困惑——表现为频繁更换职业,频繁跳槽,却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职位。就像童话《青鸟》描述的那样,总是找不到心中想像的那只美丽的青鸟,于是一直不停地奔跑寻找,像暴风雪中迷失方向般到处乱撞。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究竟在哪儿而不停的寻找,最终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调查显示,有54。5%的“80后”曾有过跳槽的经历。其中,有三次以上跳槽经历的,占23。7%,而46。8%的人“现在就有跳槽的打算”;从没有跳过槽的“80后”占45。4%;只有12。2%的人打算在现在的单位干到退休。这反映出“80后”群体普遍受到“青鸟综合症”的困扰。调查还显示,有高达67。85%的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感到不满,考虑转换环境。

  在跳槽之前,我们是否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患有以下几种心理上的症状呢?

  (1)压力恐惧症:在学校“舒服”惯了,工作后对于每天打卡上班、加班加点的工作极不适应,度日如年。

  (2)好高骛远症:认为自己适合做大事,不愿意亲历繁琐的细节。对自己所做的总是一些琐碎小事非常不满,自认为不仅仅怀才不遇,而且还要受气,于是感觉乏味、厌恶……

  (3)心理焦虑症:由于患得患失,常常想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快速做出业绩,过分苛求自己,因此经常处于焦虑之中,导致压力过大,难以承受。

  (4)社交恐惧症:视社交为恶俗行为,跟客户打交道就认为委屈了自己,心态过分清高。不愿意“奉承”领导,不愿意“讨好”同事,不愿意“取悦”客户,不能结交新朋友,只守住一份怀念,寂寞孤独

  (5)攀比失落症:看到城市的繁华,感受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再加上目睹某些同事、同学的潇洒生活,再想到自己眼下菲薄的薪水和低下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失落感。

  如果你的跳槽不属于以上五种情形,那么跳槽是出于低级和病态心理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寻求变化,获得新生,无可厚非。有些人凭借跳槽步步高升,也有人跳槽之后追悔莫及。说到底,跳槽最忌讳的是盲目。若频繁跳槽的背后隐藏的是恐惧和担心,或是内心害怕某个东西被打破,或是不敢面对无法接受的局面,那就需要注意了——因为,有些“马不停蹄”的表现不是为了更多的自我实现,而是为了逃避失败和痛苦。只知道要变,却没有一个现实的目标是不可取的。

  跳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往高处走”。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策略。它包含为什么“跳”、怎么“跳”、什么时候“跳”,以及“跳”了以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我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跳槽”这个状态,但是一定要审时度势,结合实际做出选择,不要盲目,不要主观,否则,跳进去的很可能是一个火坑。

  跳槽事关一个人能否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跳槽之前,首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兴趣特点、性格特征、职场优势、适合的工作环境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才会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的非跳不可吗?跳出去真的比现在好吗?跳了是不是与我未来的人生目标愈来愈接近?我能胜任跳过去的工作吗?我会因此而活得更快乐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放脚去跳吧。

  跳槽有风险,翻墙须谨慎!

  缺失的同理心

  自我意识的时代正随着中国的开放向我们走来,无论是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年轻一代显然比过去的人更有个性,他们行事往往我行我素、不懂尊重、缺乏责任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个人意识的发展必将为沉闷社会的革新储备强大的原始动力,不过,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负面的东西。

  初入职场的新人,大多符合一种典型的“加法”认知模型——以自我为中心,急于求成;热情、激动、充满幻想,人虽在地上,思想已飘上云端。总认为自己才能过人,可以承担重任,在危难关头显身手,但事实通常是大事干不好,小事不愿干。他们缺乏对他人的足够尊重,要想与他们融洽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君隐二十有八,性格开朗,工作能力不差。按理说,他应该很受欢迎,有不错的发展机会,但他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基本没有得到过奖励,更别说提拔了,甚至连公司的业务培训机会也没有他的份。原因就是他不招部门领导和同事的喜欢,就连起初很看重他的前辈老朱也不愿意跟他一起工作。

  老朱是个热心肠的业务骨干,见李君隐聪明开朗,又是新来的,开始时在工作上挺照顾他。有一次,经理让老朱和李君隐一起做一个项目方案。经理对老朱说:“老朱,你有经验,带带小李吧!”转头又跟李君隐说:“小李,朱师傅可是咱们公司优秀的方案师,好好学啊!”并具体安排老朱做一些重要的项目分析,李君隐配合着做一些辅助工作。在做方案的过程中,老朱希望他能多得到锻炼,于是在撰写完了一些关键的部分后,就把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交给他去完成,并嘱咐他写完后再给自己看看。

  转天,李君隐很早就到了公司,把方案打印出来后没跟老朱说一声就直接交给了经理。没多久,经理把老朱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老朱,你让小李拿过来的这个方案是怎么写的?怎么有点乱啊,这不是你的水平啊?”经理很不满地说。

  老朱一听就明白了,心里虽然有气,但还是忍住了,只是说:“经理,实在抱歉,你先把方案给我,我回去赶紧再改改。”

  老朱回到办公桌,仔细一看方案,发现他写的部分已经完全变样了——李君隐自作主张地把老朱写的内容全部删掉,按自己的思路重新写了一个新的方案。

  老朱把李君隐叫到身边,把方案递给他,然后低声问:“为什么擅自改动我写的部分?”老朱只当他年轻不懂事,表功心切,不想让他尴尬,所以并未提及他未经商量就自行将方案交给经理的事。

  看到方案,李君隐略显诧异,但转瞬就恢复了正常,还理直气壮地说:“我觉得自己的思路更好一点,所以就改了。有什么问题吗?”

  老朱脸色大变,没想到李君隐竟然如此不懂尊重。心想:“我作为师傅,花了三天做的方案,不仅不声不响地就被你这个徒弟改掉了,你还把它自作主张地交给了经理。就算你急于表现,也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再做改动。”从此,老朱就对他敬而远之了。

  李君隐的日常行事作风极其自我,甚至有自恋的倾向。早上同事在电梯里跟他打招呼,他只是撇一下嘴,依旧听自己的MP3;有同事过来与他说话,他从来都是坐着边看电脑边讲话,根本不抬头多看人一眼;参加会议经常玩手机或者跟别人窃窃私语;自我优越感特别强,总是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最重要,自己的提议最合理,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听而不闻……

  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就像李君隐一样,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他人,根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懂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所以不受人欢迎。

  一个人如果在职场交往中不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没有一颗同理心,就不会具有亲和力,他的职场关系就会像李君隐一样变得紧张和尴尬。

  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o罗杰斯提出,是指感受他人、理解他人情感、行为和处事方式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愿意接受的待遇,不会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欢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

  同理心训练有着自己的原则,我们不妨看看以下6种原则,你自己对照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提升:

  (1)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我。只有真正替他人着想,他人才会替你着想。所以必须坚持用利他心去思考问题。

  (2)学会理解别人。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只有将心比心,才能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3)学会换位思考地审视自己。因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要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4)想要改变别人,先要学会改变自己。你力所能及的只能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想成功与他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

  (5)学会真诚坦白地待人。只有真诚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要诚实地以最真实的一面示人,而不是逃避责任、文过饰非。

  (6)学会以真情换真情。你想要别人对你的真心,就必须让自己也成为真情流露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具有良好同理心的人能够在与人的交往中较好地消除人际误读,增强人际包容性,达到相互尊重、和谐互助的成效。要让自己与他人顺畅地沟通与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先与他们建立同感。很多时候,产生阻滞的原因可能并不在于谁对谁错,而是不懂尊重的缘故。拥有同理心,将帮助我们打破禁锢的自我,提升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但这通常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一些心理阻碍。

  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种人总是把自己假想成舞台上的演员,而别人只是观众。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婴幼儿期就已经萌芽了。婴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的,只能以自己的观点看事物,更不会去理解别人,因此会表现得非常任性;到了青春期,这种思维方式尤为突出,青少年容易把思考的对象和焦点都聚集在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上,过分夸大自我,对周围人的需要视若无睹。

  过分以自我中心的人,以为自己有无穷的力量,自己是完全正确、无所不能的,不考虑他人的意见、观点、态度、利益等,把个人的观点、利益等摆在不适当的位置。只有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蜕变,真正认识到社会生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关注自己需要的同时也关注别人的反应,并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够从自我中心的漩涡中解脱。

  其次是“我都知道”的心理,这来自于自我膨胀和过于自信。怀有这种心态的人一般都有心理优势,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也没有太多兴趣跟他人同理。这类过于自负的人,应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学会尊重、平等沟通,试着了解周围的事物,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将成为建立同理心的开端。

  同理心饱含着理解与尊重,是一个人人格成熟和社会化的标志。要练就同理心,我们还应在行事之前,暂时不让既有的观点左右自己,多考虑后果对人或事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适时调节一下自我反应,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这便是“同理”的表现,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同理心并不只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更是一种落实到生活中的行事风格。如果我们把同理心融入自己的内心,主动去了解别人的感受,关注别人的诉求,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就能够架起一座互敬和谐的沟通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