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健老婆瘫痪:怎样理解绝圣弃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0:15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在讲的是《道德经》的第十九篇“绝圣弃智”。
是本小节的第三篇。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篇。就是开头的这三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简称为“三绝三弃”。

如果把本篇作为单独的篇章,不清楚上篇的解释和本文之间的联系,简单、孤立地解释“三绝三弃”,那怎么解释,都是老子最大的反社会、反进步、反文明的罪证!
——“绝”的是人类进步所追求的文明:“圣”、“仁”、“巧”;
——“弃”的是社会安稳所必要的规范:“智”、“义”、“利”。
所以千百年来,喜欢老子的人,想尽办法把这些话绕回来,放回到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范畴来解释。
激烈一点的,干脆就承认“三绝三弃”就是社会进步的革命纲领,为能有这标志性的颠覆言语,大呼过瘾。

我们知道,在中国人一贯的思维里,会说话的人都不会把话说“绝”,更不会直说“绝”话——“绝”字一出,万马难回。
但老子偏偏在这里“三绝三弃”,还不过瘾,外加下篇的“绝学无忧”,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得人猛捏把汗。不禁要问:从来都讲“相对”,又最具智慧的老子,会说如此绝对,让人一把就拿住的话吗?

会的!而且语气相当肯定!
就是要彻底地“三绝三弃”——没有余地,不许回头!
为什么这么讲?

八个字:矫枉归正,信心十足。
——没有十足的信心,不敢说狠话;
——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下猛药;
——没有十足的眼光,不敢指关键;
——没有十足的淡定,不敢起风云。

我们上篇讲到了,“大道废”,才“有仁义”;“智慧出”——废弃“大道”的“仁义”“智慧”,只会发展成“大伪”。
当时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小看这“大伪”。尽管是“伪”,但能成“大”者,就不是一般人能分辨得出来。
“大道”有“圣”,“大伪”也有“圣”,而且比“大道之圣”还要“圣”,更象“圣”。怎么分别?不是说这真那假,摆在桌面上闻个臭鸡蛋那么简单——能被你分得清的真假,那只是“小伪”。
所谓的“大伪”,就是那只不到如来佛祖那里,谁都分辨不出来的六耳猕猴,那也叫“大圣”,但是“大伪圣”——和真正的孙大圣拥有一样的能力,百般的变化。说这假大圣“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本事决不亚于孙大圣。一般的神仙想尽办法都难以判辨,连菩萨也一筹莫展。最后怎么分出来的?
——如来佛祖一说出假大圣的“本来”面目,这假的自己先胆战心惊,立马自现出原形。

这就是“大道之圣”和“大伪之圣”间的本质区别:
——“有我”还是“无我”,“有身”还是“无身”,“有私”还是“无私”。
“有我”,一说便惊;“有身”,一拿便住——只有把藏在袍子下的“私”字轧出来,才能“无私”。不然,任你有上天入地的本事,最终自现“有私”之原形。
“大伪之圣”尚且如此之难以分清,那些“大伪之智”、“大伪之仁义”、“大伪之巧利”呢?——“智”更眩目,“仁”更动人,“义”更动心,“巧”比天高,“利”比蜜甜。
如此之诱惑,转身都难,非“大定力者”不可为!
还要自断血脉,连筋带骨,切除顽瘤,无“大决心者”不可绝!

难道就没有中间一点、缓和一点的路可走吗?——就是“绝”该“绝”的,“弃”该“弃”的,“不该绝、不该弃”的留下来。
问得好!第三条路往往最让人遐想、最愿意寻找的——愿望不错!在“该和不该”处猛下功夫。
什么是“该”和“不该”?不在“我”与“不我”间作一了断,“私”与“非私”中痛下狠手,还在“我”的“该与不该”里打转,这种所谓的“中间”——以“我”为“中”,不是“大伪”,又是什么?
  这是“大道”与“大伪”——两条路线的决断关键,从来就只有一个“我”字——“有我”必“伪”,“无我”方“道”。非此即彼,来不得半点含糊。决战关头,少点“绝”心,松点手劲,必现“私我”,必受其乱。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老子要“绝”的是什么“圣”“仁”“巧”,“弃”的是什么“智”“义”“利”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绝对的“绝”,断然决然;舍弃的“弃”,不留余渣。
这就是我们之前那八字的原因:
为何“矫枉归正”?——矫“大伪”之枉,还“大道”之正。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对决,不可有半点松懈,一旦犹豫放任,必堕“伪道”。
何以“信心十足”?——能被“绝”掉的,定是“假圣”;能被“弃”掉的,必是“伪智”。只有“大道之圣”,有“绝”过,但“绝”而不断,越“绝”越有生命力;“大道之智”,也“弃”过,但“弃”而无失,越“弃”越觉不可少。什么时候听过真金会怕火?也只有火,才能炼出真金与杂质。
没这十足的底气和能量,怎么和“大伪”决斗。缺点十足的信心和淡定,那自己就是“大伪”了,不用别人来“绝”,先自行了“绝”了。

  这也是“信不足”的一个原因——“大伪之信”太多,“真信”必然不足。
  这也是解决“信不足”的一个方法——把最诱人的“大伪之信”去掉,才能恢复“信”的本来面目,“真信”自足。

  我们看看“真信自足”是如何的表现?就是“三绝三弃”后面对应的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人为(“伪”字何解?“人为”也)之“圣”,“弃”人为之“智”,为民众解除束缚,减轻包袱,民众得益百倍。断绝“大伪”钓人的功名诱饵,指引出正确的“大道”方向,人民自然轻松上路,信心百倍——“归大道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人为之“仁”,“弃”人为之“义”,让民众回复出本心的“孝慈”。灭绝“大伪”动人的表面文章,让人们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自然流露,还原社会伦理的根本出处——“六亲和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人为之偷“巧”之心,“弃”人为之方便之“利”,使民众不非份攫取。根绝“大伪”迷人的利益诱惑,没有巧利角逐的游戏规则,民风自然淳朴,能使“盗贼无有”而重新为民——“国不乱也”。

“此三言,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上面说了我们的目的——“真信足”而“归大道”。
说了方法——“三绝弃”而“去大伪”。
也说了效果——“六亲和”而“国不乱”。

还有什么没说的吗?
当然有,而且更重要——就是方法的使用。
老子的苦心啊!因为是方法,所以就要依靠“人”来为——人一做,就怕错!——再好的方法,如果操作不当,或被人误操作,不是成事不足,就是败事有余。
有觉于此,老子才不厌其烦,生怕“三绝三弃”被极少数极少数人利用了、误解了,再设一个保险,加多一个检验标准:
——让“三绝三弃”有个根本归属点和出发点——“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三绝三弃”要到什么程度?归属到哪儿?——“见”到了“素”,“抱”住了“朴”。
“三绝三弃”的根本出发点呢?——少点“私”心,减点私“欲”。

“见”到了“素”,此“见”非“见异思迁”之“见”。“抱”住了“朴”,此“抱”也非“投怀送抱”之“抱”。
“见”“抱”,不是普通的接触、接收,而是入心入肺、寒彻骨肉地领悟到“朴”“素”的真意,是融到血液之中的理解。真正回归到了“朴”“素”,就是到达“大道”的一天:
——这时的“朴素之圣”,是“人皆为圣而我后圣”之圣。
——“朴素之智”,是“不以己智为智”之智。
——“朴素之仁义”,是“万物同生”之仁、“天下同我”之义。
——“朴素之巧利”,是“天工浑然”之巧、“庇荫百代”之利。

少点“私”心——经常检点“唯我之心”之有无——“少私”也。
减点私“欲”——时刻反省“为我之欲”之多少——“寡欲”也。
有此觉悟,方可下手。明此道理,才能动身。
不然,举手皆失,投足皆错,满盘皆输还不明所以。

这最后一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是全篇点睛之笔,根本之处,一统“三绝三弃”之“眇要”啊!
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端正的出发点,不知根本的终结点,小本经营还能见天算日,得过且过。而要做“三绝三弃”这等大手笔的买卖,那是生死攸关一线、人间草木百年的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一点私心。

解说到此,应该作结了。
但有没有人想过这么一个问题:谁是这“三绝三弃”的主角啊?“三绝三弃”是对谁而言的?
这不明摆着的吗?谁有能力如此之“绝”、这样的“弃”呢?他一定是有“民”要治、有“国”可理之人,那当然就是“民之上”、“国之主”啊。说得不错!
这也是老子的主意:从“上”做起,反哺于“民”——翻看中国的历史,能称得上明君的,一定是克己私欲以奉天下之公。能算得上盛世的,必然是民风朴素而顺百姓之心。
但是我们不能把老子只定位在帝王学说上,能不能想得宽一点——“无民可治”、“没国可理”的我们,又该如何“三绝三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就是我们自己的“国”:
——“心”是国之君,“身”是国之域,“行”是国之民。
——“绝弃”利之“贪”心、我之“嗔”心、名之“痴”心,“心之君”才能“明”。
——身有“朴素”之德,行无“私欲”之偏。
这才是我们从“道”的根本——从“心”做起,反哺“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