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足疗的鱼哪里能买到:“21亿”消费让我们发现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0:17
2011年10月11日 09:36:50  来源: 沈阳日报


黄金周刚过去,盘点必不可少。据报道,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统计显示,“十一”期间预计有220万人想要出境旅游,杂七杂八的花费可能达到21亿美元。好家伙,人人都在唠这“21亿”——21亿美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显示着国人“能赚会花”。可惜的是,赚,没赚到点子上,花,也没花到刀刃上。
我们综合整个国庆黄金周期间的消费统计,就会发现:所谓“21亿美元”不过是所有数字中的零头罢了。媒体也好,坊间也罢,有意无意放大了“21亿”。尤其是,这个“21亿”只是个预测,可能比这多,也可能比这少。一片欣欣向荣的“数字”中,我们为何对“21亿”情有独钟?这不是偶然,而是长久以来积压的愤懑与不屑。说实在的,跨入新世纪以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就已经不差钱了,区区21亿美元,不过沧海一粟。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纠结在这“21亿”呢?我想:这“21亿”背后的问题可能更值得深思与熟虑——我们的“民生最低诉求”和我们的破“GDP崇拜”。
数字,一直是我们考量的标准——不是之一,是唯一。所以,但凡能跟“数字”扯上边儿的,都要“一五一十”变成奖状上旗帜若隐若现的一角。想当初,公布境外消费数字,可能有知耻而后勇的味道。但在不断发酵中,我们发现:数字背后,别有洞天。
对于“21亿”,有人痛心疾首,有人手舞足蹈。但问题是肯定存在的——要么,我们的分配机制出现了问题,要么,监管机制不那么给力。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几乎能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可庞大的生产力背后,却是我们没处使劲儿的消费力。换算到供求水平,我们不得不承认:失衡不仅存在“量”上,更存在“质”上。也就是说,要想满足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不仅是满足。
普罗大众之所以对“21亿”敏感非常,原因无外两种:一是,繁重税负下,国内购物越来越“得不偿失”;二是,同样花钱,买到的服务质量却是天渊之别。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对称,让“21亿”有了别样韵味和承担,我们消费者需要的平等就在这“21亿”。
我们先说“税负”。早在《人民日报》中美物价对比的新闻中,我们就看到,一层又一层的税负盘剥,让国内许多消费品从“普适”升级到“奢侈”,造成了大家对海南岛区区5000元免税品“趋之若鹜”。而同样的,国外一些普通品牌经过“税负包装”,摇身一变,成了一线的、烫手的、紧俏的品牌,如衣恋、zara等。但问题是,税负附加值真的能够体现到商品价值中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就造成了,国内买家不惜花费大量的过境费,去“买”那些的所谓的“牌子”。机场也好,口岸也罢,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大包小裹弄些所谓“品牌”,满足核桃仁般大小的脑瓜儿。
我们再说“质量”。耐克鞋把气囊从两个减到一个,某品牌奶粉标准南橘北枳,沃尔玛卖“假猪肉”……凡此种种,大家都纳闷儿,全是号称“中国制造”,差别咋就那么大呢?监管的“南橘北枳”比任何产业标准都能要人命。为了逃开这“予取予求”的标准设定,很多人不得不求诸境外,以谋安全。至于汽车、音像等消费品,更是那个啦!“原装进口”不论从工艺还是从卖点,都保持着一种拒绝“与虎谋皮”的劲儿。也是啊,在地沟油、抽条建筑横行的今天,“made in china”要想真让人放心,不仅仅是形象的再造,更重要的是,“诚意”再造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国民纠结“21亿”,不是因为咱花不起,而是因为咱对这么多年来花的“冤枉钱”叫屈啊。国民分配不公,初次交易我们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质量监管不严,我们跑起来磕磕绊绊、一路坎坷;咱想出去花点儿钱,还被人扣上大帽子成了“崇洋媚外21亿”之一……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误读,也是有碍于和谐社会的桎梏。甭以为咱花不起这“21亿”,其实是咱这“21亿”如何能花的明白——买到公平,买到监管。(孙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