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头中学林灿明:新闻基础知识讲座(五)新闻体范文评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9:19:19
消息写作案例 
[ A ] 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人民日报》贝尔格莱德1999年5月8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当地时间7日午夜(北京时间8日早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当地时间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9时始,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5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
  当时,我大使馆内约有3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据悉,这是外国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爆炸发生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许多华侨对使馆给予了极大帮助。潘大使在被炸毁的使馆废墟前,愤怒地指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
  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说:“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北约炸弹是对外交的轰炸。”
  当地时间8日下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数千南斯拉夫人参加了游行。
  (原载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简评:
  这篇动态消息以独有的时效、独有的事实和独有的传播效果,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效性极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1999年5月7日午夜(北京时间5月8日5时45分),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当时作为我使馆内唯一幸存的中国记者吕岩松,从烈火熊熊的事件现场,在事件发生后仅15分钟,第一个向国内(用手机)报回了使馆被袭的消息,随后,又书面撰写了这篇报道。而国内、国际其他媒体则在数小时之后,才有相关报道。故而,它以其独有的新闻时效、独特的新闻事实,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中国在外交上赢得了时间和主动,对激发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起到了难以估价的作用。
  二是很好地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面对我使馆被炸的惨状,记者是感到震惊、悲愤的。但要写消息,又必须克制情感,坚持实录精神,报道真实、准确的事实。这篇消息做到了这一点。报道事实真实、客观,记者并没有发表直接的议论。另外,也注重了“借口说话”,如引用大使潘占林和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的话。
  三是文字准确、简洁有力。全文共520字,写清楚了使馆被炸的事实;在全世界驻南记者中第一个明确写出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不幸遇难;记述了华人华侨及南外长等有关方面的反应。文章虽短,但事实具体、要素齐全、立场观点鲜明。
  [B] 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
  本报讯(记者王泽农)果树结果不多怎么办?猪养不肥怎么办?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办的问题到了浚县少年手里就不算什么了――少年技术的课堂上早就讲过其中奥秘。在河南省浚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同时也是少年技校,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大部分学生在走上社会时都拿到了技校合格证和学历毕业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育同经济建设脱节问题一直存在,除少数“尖子”之外的学生不能学有所长,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以至于有的农民认为毕业回来既不会干农活,又瞧不上干农活的人,全无用处,不如辍学。因此,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在此背景之下,少年技校应运而生。
  浚县的少年技校是从1991年开始办起来的。为了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他们采取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一个讲台两块基地的形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小学每周两课时,初中每周三课时,由专兼职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逐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劳动者。目前该县少年技校总数已达205所,学员总数达42000人。
  浚县少年技校7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沟通了教育与经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少学生成了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像该县小河镇小河村少年技校先后培育出的“中华一号”、“红世界”等四个冬桃和“中华巨梨”等三个冬梨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十多个地市;新镇镇胡岸少年技校试验大棚韭菜成功后,很快带出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400多元;城关乡后嘴头村技校学员回家后指导家长饲养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种鱼,全村当年净增收入50多万元;善堂镇利用少年技校的人才优势,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苹果、大枣、蔬菜、西瓜、红薯、花生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明星镇”等事例都是成功进行素质教育的印证。原国家教委领导视察了浚县少年技校后盛赞其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据有关人士介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少年技校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全县设有少年技校的学校文化课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原载1998年6月1日《农民日报》)
  简评:
  这是一篇写教育题材的经验性消息。教育新闻难写,弄不好就容易写得空泛、干巴。但此文却生动具体,很有可读性,曾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高分低能”现象如何解决?此文用浚县的事实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如文中第二段用背景材料说明了课堂教育同实际脱节的问题,然后在第三、四段介绍了浚县的具体事实、典型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是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文章第一段是导语,写得颇有特色。一开始以提问而设悬念,以提问式导语引人注意。如果将导语写成“浚县少年在少年技校的课堂上学会了怎样使果树结果,怎样将猪养肥的技能。”这样一来,平淡无奇,毫无吸引力。此文导语生动、具体地勾画出了浚县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写法灵活,使人读了如临其境,有“积累兴趣式”导语的效果。导语之后,第二段介绍背景、指出问题,第三、四、五段介绍具体做法、典型经验、成效等。全文层次井然、结构紧凑。
  三是善抓线索,贵在敏感。据介绍,记者到浚县采访本有其他任务,但偶尔听说当地素质教育搞了7年,效果很好,记者立即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意识到这一事实所含的新闻价值,故而进行了深入采访。7天内走访了十几所学校,召开了4次师生、家长座谈会。成稿后,《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摘播,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关注。
  二、通讯写作案例 [A] 王崇伦抓豆腐
  陈坚发
  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崇伦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市地图。图是用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崇伦是去年8月到哈尔滨兼任市委副书记的。市委分工他负责全市的财贸工作。他就把“抓豆腐”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十几年来,哈尔滨市群众爱吃豆腐一直供应短缺。有关部门每年收到许多批评信,而“吃豆腐难”的问题却仍然年复一年地得不到解决。王崇伦一上任,市委第一书记文敏生在向他介绍情况时就建议他先抓好豆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王崇伦听了介绍,心里激动起来:怎么能让生活在“大豆之乡”的人吃豆腐那么困难!第二天,他就一步跨进了豆腐坊。
  整整两个多月,王崇伦清早起来走访豆腐供应站,夜晚出入在各个豆腐生产车间。他一边调查,一边解决豆腐生产和供应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
  豆腐生产能力太小,是“吃豆腐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29个豆腐生产车间中,有13个车间的锅炉“老掉了牙”,严重影响生产;有一个车间安装着一条效率很低、浪费大豆严重的“豆腐生产自动线”;有的豆腐车间厂房太旧,也影响生产。
  王崇伦一一调查清楚后,立即向市委汇报。在市委的支持下,更新了8台旧锅炉,翻修车间厂房的领导小组也在他的过问下成立了起来。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自动线”。还把一个别的车间改造成生产豆腐的车间。
  豆腐的产量上去了。为了提高豆腐质量,王崇伦又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到车间摸索泡豆、磨浆、过箩、煮浆、点脑、压型等六个生产环节的“优选法”,总结推广了在这方面搞得比较好的南岗豆制品厂的经验,建立了标准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制度,还组织职工选举出18名生产经验丰富的车间主任,做到每个车间都有两名主任轮流值班,严格把住了质量关。
  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和供应网点少,是造成豆腐供应紧张的另一个原因。王崇伦与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一起,走街串巷,帮助开办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豆腐供应点。
  今年一月下旬,在市委大楼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会。十几名从未迈进过市委大楼的“豆腐匠”,接受王崇伦的邀请,前来座谈豆腐生产的发展前景。王崇伦泡满一杯杯清茶,热情地招待他们。短短几个月里,王崇伦在雾气腾腾、又湿又热的豆腐生产车间里,已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交上了朋友。这些做豆腐的师傅在会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后来逐步得到落实。全市豆腐行业还提拔了一批豆腐技师。
  现在,哈尔滨市平均每人每月吃豆腐量,已居全国各大城市之冠。
  (选自《中国优秀通讯选》,新华出版社1985年5月版)
  简评:
  这是一条出色的人物通讯,报道后,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表扬了王崇伦的实干精神,“王崇伦抓豆腐”一时传为佳话。
  它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针对性强。这篇稿件是发表在这样一个时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另一方面,在转变干部作风,扭转社会风气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群众对现实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此文抓住了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王崇伦抓豆腐这件事,通过王崇伦这一典型人物来提倡实干精神,针对性极强。 二是缘事显人、主题集中。文章没有面面俱到地写王崇伦担任市委书记后的全面工作,而只集中写他的一件事,即怎样抓全市的豆腐生产,改善哈尔滨市的豆腐供应。通过这一件事来显示人物,是一种典型的“缘事显人”的写法。王崇伦曾是劳动模范,当时是全总副主席,他到哈尔滨兼任市委副书记,主管财贸工作,要写他,自然有很多的事可写。但作者没有把面铺得那么开,克服了有些人物通讯贪多求广、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动则洋洋数千言的弊病,只通过一个典型事件来表现典型人物,展示人物的某个侧面。材料集中、主题集中,给人的印象很深刻。 三是用事实说话,没有什么议论,使报道内容显得客观、真实、可信。 四是语言简明、准确、朴实、清新。
  [B] 夜宿车马店
  新华社记者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二成;油料总产比去年增长七成多。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梁)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干。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到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一万斤粮食,八千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一万斤,进钱三千五百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店,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三千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高兴宽倒实在,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都是时兴货。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坑似乎也烧得分外热,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
  (选自198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简评:
  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风貌通讯。 它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一共七段,除了第二、七两段,几乎段段有对比。首先,导语一开始就是对比:“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二成;油料总产比去年增长七成多。”第三段中通过老炊事员周二旦的话,作概括对比。“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拿的是红(高梁)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第四、五段通过贾满贵的自夸和丁大叔的“揭短”,从“吃”的方面作具体对比。第六段通过青年高兴宽的话,从“穿”和“用”方面对比。过去队里不分红,兜里空空,进城也只是“眼馋”而已,没钱买东西,而现在却可以买大包的“时兴货”。通过这些对比,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村的深刻变化,而且,在对比中,现实的情况叙写较多,而过去背景的介绍少而精,更好地、更有力地突出了“新”和“变”。
  二是运用了朴实、自然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如“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眉头上挽着疙瘩”,“个个脸上膘得放光”,“那场面才叫美气哩!”“肚圆了、兜鼓了”,等等。这种语言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加强了通讯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三是直接而强烈的现场感受和印象。风貌通讯的写作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必须有记者的实地观察和真见真闻,二是必须有作者的直接感受和现场印象。此文可见出作者的深入实际的采访,文中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交代和空洞的叙述,多是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直接的现场感受和强烈的现场印象。
  三、深度报道写作案例 当今孩子最缺少什么?
  (1993年1月4日,新华社记者朱玉。下摘每段提要)
  第1段:一位外国教育家看到中国孩子在秋天就穿上比爷爷奶奶的衣服更厚的衣服,深为中国的未来担心。 第2段:他的忧虑不无道理。 第3段:在内蒙古举办的为锻炼野外生存能力的中日少年夏令营,日本孩子名额爆满,中国孩子一个没有。 第4段:不少大学新生由家长护送到校。 第5段:某香港歌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时,孩子在室内欢乐,父母在寒风中等候。 第6段:现实生活中,父母遮挡风雨,孩子过了18岁生日还在双亲羽翼下饭来张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7段:可敬的父母,你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么? 第8段:不妨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第9段:北京10所重点中学60%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 第10段: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对1722名青少年调查发现,1/3的中小学生、42.5%的大学生回答说,他们遇到失败打击时承受力“一般”或者“顶不住”。 第11段:这是过于优裕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一旦孩子在社会上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心情压抑。杭州市一项调查表明,13.76%的初中学生、18.79%的高中学生和25.39%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卫生问题。 第12段: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认为,知识水平、驾驭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家长应关心子女的意志品质。 第13段:要牢记古人关于逆境成才的告诫。 第14段:一批事业有成的知识青年得益于当年的艰苦磨练。 第15段:苦难既能埋葬人,也能使人新生,就看如何对待。 第16段: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边荣唐自幼历尽艰辛但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第17段:他的不幸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厚赐? 第18段:这里强调的是苦难潜藏的“磨刀石效应”。 第19段:日本阳光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在园中一年四季只穿短裤。 第20段:北京一位母亲在公共汽车上谢绝别人为她的五岁女儿让座。 第21段: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是一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共同的传统。八旗子弟破落的教训可为前车之鉴。 第22段:当中国置身于世界的大舞台时,时代迫使我们在培养人的素质和精神上未雨绸缪。
  简评:
  这篇深度报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题材的重要性。这篇报道涉及的是当今孩子的成长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成败与兴衰的重大问题,题材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 二是主题的深刻性。记者对所写的题材开掘得相当深刻,对各种现象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采访的面相当广泛,写作中,又善于通过纵横联系对比、引用确切数据与权威论证对主题作透辟的分析,剖析深刻,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三是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导语部分用归纳的方法,列举几个各有特色但本质上互有关联的具体事例,用轻松而带有描写性的笔法,勾勒出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在第六段中,又对上述事实加以概括,然后提出关键性问题:当今的孩子最缺少什么?使文章内容向主题――当今中国的青少年缺乏意志上的磨练――过渡。文章接着引述了北京教育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杭州的调查结果、心理学家的论证、古圣先贤的告诫、下乡知青的回忆、十佳少年的经历等反复说明生活上的艰苦、意志上的锻炼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然后又用“日本阳光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在园中一年四季只穿短裤”和“北京一位母亲在公共汽车上谢绝别人为她的五岁女儿让座”这两个事例,来证明做父母的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当然此文也有不足之处。如文章起始部分所用的几个事例,尚欠典型。实际生活中,部分青少年由于娇生惯养、缺乏锻炼,而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挫折,要比这几个例子严重得多;又如文中提及下乡知识青年的部分也不太具体、不太典型,应选择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例子,来论述逆境成长的道理。还有,文章采用散文笔法,表达上可以较自由,可以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但有些部分,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议论,像最后的结尾,如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表现,效果可能会更好。
来源:http://blog.readnovel.com/blog/htm/do_showone/tid_70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