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希离过婚:李姓 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7:34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河南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编辑本段]

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车骑将军李傕为北地(今宁夏、甘肃一带)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今昔物语》中记载,那时还在香港地区出现了从日本归来学习日本阴阳术的李氏阴阳师家族,受当地人敬仰。 其祖先李清幸是土御门家(安倍家的后代)的徒弟,后代今依然在香港地区,是较有名气的阴阳师。

  ●南洋李姓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欧美李姓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

  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

  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犹太人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编辑本段]

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编辑本段]

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臯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後,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後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後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编辑本段]

成汉帝国304年——343年李雄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西凉帝国 400年——421年 李皓 李皓、李歆、李恂 大唐帝国 618年——907年 李渊 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拀 李吴政权 619年——621年 李子通 李子通 后唐帝国 923年——936年 李存勖 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南唐帝国 937年——975年 李昪 李昪、李璟、李煜 越南李朝 1010年——1125年 李佛玛 李佛玛、李日尊、李乾德、李阳焕、李天祚、李龙翰、李旵、李佛金 西夏国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李乾顺、李仁孝、李纯佑、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李睍 朝鲜王朝 1392年——1910年 李成桂 李成桂、李芳果、李芳远、李祹、李珦、李弘暐、李瑈、李晄、李娎、李隆、李怿、李峼、李峘、李昖、李珲、李倧、李淏、李棩、李焞、李昀、李昑、李祘、李玜、李奂、李升、李熙、李坧 大韩民国 1948年至今 李承晚 李承晚、尹潽善、朴正熙、崔圭夏、全斗焕、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 新加坡共和国 1965年至今 李光耀 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

[编辑本段]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东汉末军阀;大司马、司隶校尉、池阳侯;性诡谲残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将,后成为凉州军的首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扰唐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存勖后唐庄宗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粤剧名演员。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渔:(公元1611 ~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先复(1650-1728),字子来,号曲江,为进士李永登之子,官至兵部侍郎、工部尚书。今南部县南隆镇枣儿办事处三清村人。

  李开芳:(公元?~1855年),壮族,广西郁林州人,冲锋破陈,与林凤祥齐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汉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李大钊:(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其长子李小可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次子李庚为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画家。

  李锐(1917年)湖南平江人。原名李厚生,著名中共党史专家。

  李政道:(1926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光耀(新加坡):(1923年),新加坡前总理,现任新加坡内阁资政。

  李嘉诚:(1928年),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香港地区首富,热心慈善和教育。

  李昌钰:(1938年),刑侦与鉴识专家,华人神探,“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

  李祖原:(1938年-) 台湾著名建筑师。

  李安(英文名:Ang Lee1954年),台湾屏东潮州人,台湾著名导演、编剧。

  李小龙:(1940年~1973年),著名武术家,著名电影演员。英文名字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

  李承晚(韩国):(1875年~1965年),大韩民国总统。

  李明博(韩国):(1941年),前首尔市长,现任第17届大韩民国总统。

  李鹏:(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国务院总理、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李鹏飞: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会议员,前行政局议员,自由党首届主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李国豪:同名同姓人物。1、李小龙之子。2、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泽钜: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长子。

  李泽楷: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次子,电讯盈科主席。

  李兆基:香港企业家,恒基兆业及中华煤气主席。

  李家诚:李兆基之子。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

  李国宝香港东亚银行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国章:前任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宝胞弟。

  李国能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宝及李国章堂弟。

  李志喜:香港资深大律师,李国宝、李国章及李国能堂妹。

  李柱铭: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民主党首任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华明: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李敖: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思想家。

  李逸朗:香港艺人。

  李福深:香港赛马会前主席。

  李家文:香港无线新闻助理采访主任兼主播。

  李臻:香港新闻台首席主播。

  李以庄:香港新闻台高级记者。

  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政治家,在第六届人名代表大会中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玉堂:陆军中将;前海南岛防卫副司令(已故)。

  李友邦: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难者。

  李银河: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李珊珊:同名同姓人物。1、香港娱乐明星。2、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奥运冠军。

  李默然 (Li Moran, 1927.12.21—)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李小双: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

  李宇春:中国内地歌手。

  李伯清: 川渝地区著名民间艺术家。法名广慈法师。

  李碧华:同名同姓人物。1、香港作家;2、台湾歌手

  李东东:河南杞县人,曾任河海大学校长,现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编辑本段]

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

(1世 )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 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 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 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 乔 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 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 ,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 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 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 ,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 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 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 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伯益子思成→

受姓前世系

     1世 少典— 2世 黄帝— 3世 昌意— 4世 颛顼— 5世 大临— 6世 女修— 7世 大业— 8世 女华— 9世 大费—10世 大廉—11世 龙降—12世 仲容—13世 叔达—14世 孟戏—15世 皋陶—16世 英氏—17世 舒廖—18世 舒鸠—19世 舒鲍—20世 舒庸—21世 舒龙—22世 舒袭—23世 伯益—24世 徐氏—25世 郯氏—26世 莒氏—27世 终黎—28世 运奄—29世 菟袭—30世 将梁—31世 黄氏—32世 江氏—33世 修鱼—34世 白冥—35世 蜚廉—36世 秦氏—37世 赵氏—38世 恩成—39世 理征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 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 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6世)李彤德→

(37世)李庆→

(38世)李承→

(39世)李硕宗 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

(40世)李显→

(41世)李 爽→

(42世)李环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龙→

(45世)李熙宏→

(46世)李 尧性→

(47世)李辉→

(48世)李连顺→

(49世)李干,字符果,硕宗五世孙,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 干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 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人,许多书云:“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 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 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战国时晋国人,后至魏,为将军 ,被封于魏国的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隐而 不仕。魏文侯赏识他的才能,曾登门拜访,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见,越墙逃走。魏文侯不但 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车路过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车,以示尊敬之意。仆人对此十分不解, 魏文侯说:“段干木虽住陋巷,其贤德的名声却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

(52世) 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赵国大将军。→

53世)李兖,李同生,赵国相。→

(54世)李跻 ,李兖生,赵阳安君,李跻生二子,一名云,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 生,字道弘,秦国太子太傅。→

(57世)李兴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国将军。→

(5 8世)李昙,字贵远,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县西)。李 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 ,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李玑,字伯衡,在 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 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瑶子, 字有成,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到他杀死燕太子丹的事:“尝 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玑有三子,云、牧、齐。牧为 当时赵国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李牧 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率军伐燕,使秦国 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后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 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国大将王翦立刻率军灭了赵国。→

(62世) 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 翔。李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曾征讨叛乱的羌人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 狄道东川(今甘肃狄道县),其后人以此为家。→

(64世)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 65世)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纪。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 房始祖也。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广,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汉书·李广传》载, 李广以善射著称。文帝曾叹息的说,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显示才能,封个万户侯 是不在话下的。景帝、武帝时先后仕陇西、北地(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后 与匈奴七十余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闻而避之。由于他勇敢善战,时人传说他箭能穿石。公 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拔剑自杀。→

(67世)李广生二子:长曰当 户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顿丘 房始祖也,顿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顿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 清丰县西南25里;李陵,当户子,广孙,《汉书·李广传》称之:“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仕为骑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单于以 三万多骑兵进攻,李陵陷于重围但仍奋力拼杀,日杀敌数千。正当单于准备撤军之时,汉朝降将侯 管敢向单于透漏了李陵军无后援的消息,于是,单于再次猛攻,李陵终因矢尽,被迫投降。武帝闻 讯大怒,时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作战,军无后援,兵败投降,不全是陵的过错。武帝愈怒, 下令逮司马迁,处腐刑。后武帝杀了陵的母亲、妻子、儿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后病死。其后 裔孙归魏,因魏帝接见于邴殿,而赐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 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长宗,先子,字伯礼,渔阳丞。→

(72世) 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况子,字上明 ,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国前期人 ,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 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 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75世)李轨,次子,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其弟 潜,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龙,另说隆,轨子,字彦绪,长安令、机弩将军。→

(77世 )李艾,龙子,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杰熙,为晋朝济北 、东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 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次曰柔。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80世)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之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朝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李合 ,柔子,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82世)李皓,字符盛,另说玄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16世孙也。北 凉段业(16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为西凉的开国皇帝(西凉 武昭王兴圣皇帝)。传其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食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 能拔山,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

(83世)李皓生十子:谭、歆、让、音、恂、翻、豫、宏、 眺、亮。音,镇远将军房始祖也。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

(84世)李歆生八子,勖、绍 、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顺,以国亡而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魏 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历任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孙三人,曰承 ,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 甘肃武威县;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年间(780-784 )陷于吐蕃,大中(847-859)时收复,即今甘肃敦煌县;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李熙,李 重耳子,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乃献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孙李系平凉房始祖也,平凉 ,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李翻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李天赐,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孙曰刚,武阳房始祖也,武阳,为汉朝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 ,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李天赐长子起头,长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启豆, 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

(88世)李丙,李虎生有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 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23年复附属籍,还 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 王房(郇王韦)、大郑王房(郑孝王亮),丙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 袭爵唐国公(唐国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 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

(90世)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 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 秦王世民等。→

(91)李世民,即唐太宗。→

(92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3世)李旦 ,即唐睿宗。→

(94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5世)李亨,即唐肃宗。→

(96世)李豫 ,即唐代宗。→

(97世)李适(此处适念阔),即唐德宗。→

(98世)李诵,即唐顺宗。→

( 99世)李纯,即唐宪宗。→

(100世)李忱,即唐宣宗。→

(101世)李璀,即唐懿宗。→

( 102世)李晔,即唐昭宗。→

(103世)李柷,陇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 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104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 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开来把他 救了出来。唐室遭难时,开来任浙东尉,已77岁,他带着熙照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开来原籍福建邵武,开来子熙临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为嗣。→

(104世)李韬云→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训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纲,其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至李纲为77世 ,而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与李纲之间相隔20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 《宋史·李纲传》载,其籍贯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 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 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 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 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

(111世)李贵→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 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 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 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 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 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 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 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 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 ,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 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 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 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 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 ,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 ,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 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