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司祭们中字百度云: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01:26
邓旺林
一、新闻的性质、特点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发现或“解密”的有报道价值的事实的公开报道。
2.新闻的特点
(1)反映客观存在之事(“真实性”)
新闻不是文学作品,不允许杜撰虚构。
(2)反映新近发生、发现或“解密”之事(“新近性”或称“时效性”)
“新”可以指内容上的新。即新鲜、新颖,非司空见惯;也可以指时间上的新。这里所谓“新”主要指时间方面的新。“最新消息”的“新”主要就是从时间上说的。“新闻就是你昨天不知道的事情”。
(3)反映有报道价值之事。
新闻报道不是有闻必录、有闻必报,而是有所选择。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实的报道价值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涉及到新闻价值的问题。(后面再谈。)
(4)是对新闻事实的公开报道。(“公开性”或说“报道性”)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
①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人与照片的关系?)一则新闻既是事实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报道者政治立场、思想观点、认识能力、写作水平等的综合反映。
②新闻≠情报.情报有一定的保密性,其传播范围较小,而作为新闻没有任务保密色彩。
以上主要是从内容方面来概括新闻的特点。其中前三点说的是新闻在选材上的特点,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特点。当然,新闻的特点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概括。
二、新闻的分类
此指广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可以分为两大类,各大类下面可再分若干小类。
1.  新闻的类别
新闻
(广义)
{
消息类
(狭义的新闻)
{
动态新闻
综合性新闻
经验性新闻(问题性新闻、典型性新闻)
评述性新闻
公告性新闻
知识性新闻
……
通讯类
{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问题通讯
侧记、巡礼、访问记
小故事、特写
调查报告
……
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息只是高度概括、简略地报道新闻事实,一般不讲求细节描写。而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其内容要求具体生动,往往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2)消息多用叙述;通讯还大量运用描写,并兼及抒情、议论,同时,比喻、比拟等形象性的修辞手法用得较多。
(3)消息篇幅短小、结构较固定:通讯篇幅较长,结构形式灵活多样。
(4)消息更强调时效性:通讯更强调思想性。
3、下面对消息与通讯类各种新闻作一简介。
⑴消息类
①动态新闻
A、以报道具体事件为主,时间性特别强。如学校的招生、分配、开学、军训、实习等消息、各种会议消息、突发性事件消息等的报道一般都属于此类。
B、以叙述为主,以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面貌与动向为主。
C、一般只报道一个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点或一个环节的面貌和动向,不要求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更不需要作详尽的叙述和描绘。
D、一般只反映发生了什么事,不必说明为什么,不在“为什么”上做文章。
“动态新闻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的最好动态,一事一报道,篇幅最短。是新闻中最常见的。”
②简明新闻(简讯、短讯、快讯)
属动态新闻中的一种,其内容单一,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短小。是新闻报道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
③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实际上是许多动态新闻的综合体。
动态新闻反映的是一个点、一个局部的概貌与动向,而综合新闻则是把许多同类型动态性新闻综合于一,反映一个面、全局的概貌和动向。
综合新闻主要作用是造成声势和气氛,给读者一个总的、全面的感觉和印象。除对重大节日和特大形势外,一般较少用。
综合新闻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横断面式的——地点、单位不同而事情同类、时效性强。(异地、同时、同类事)
纵截面式的——对在一定范围内的同一事件、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不同阶段上的情况作综合报道,是时间跨度较长的有纵深度的报道。(异时、同事或同类事)例如教材例文一(动态新闻一组之一):
〈1〉“本报洛杉矶7月29日电”(“零的突破”)
〈2〉“本报洛杉矶7月29日电”
〈3〉“新华社7月30日电”
④经验性新闻(问题性新闻、典型性新闻)
以提出问题、介绍经验、典型为主,要求交代事情的因果关系,强调在“为什么”上做文章。
⑤评述性新闻
A、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体。不只是报道新闻事实,还需对此事作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一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B、夹叙夹议,边述边评,而以叙述为主,议论要求少而精。融评于述,既以报导事实为主,又以评述事实为最终目的。
“夹叙夹议或在叙述中融注作者观点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
C、政策性强、指导性强。
D、通常由新闻单位和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写成。
⑥公告性新闻
这类新闻有公告、公报、答记者问等,基本上都是据党、政领导机关的公文,中央和地方领导的讲话发而为新闻或改写为新闻。
这类新闻有一定的规格,约束较严,通常都由领导机关直接下发或委托新闻单位改写后见报。写作上强调准确、严密、规范,此外无其他太多的要求。
⑦知识性新闻
报道带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的消息。如《南文日报》“四海拾萃”栏目所登消息。
⑵通迅类新闻:
①人物通讯—— 以人物(多为个人,亦有群体)的事迹与思想为主要内容。
②事件通讯—— 以事情为中心,要求反映事件的全过程。
③工作通讯——主要用于总结与介绍工作经验,可称为“形象化的、具有新闻性的总结”,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工作总结。
④风貌通讯—— 是新闻与游记的结合体。可称为“新闻性游记”或“旅游通讯”。
⑤问题通讯—— 较迟才兴起的一个通讯品种。主要是揭露实际工作中的阴暗面,或提出实际工作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达到揭发矛盾、解决矛盾的目的。其具体品种有“记者来信”、“记者手记”、“采访札记”等。
⑥侧记—— 相对于正记而言。这类通讯不从正面来报道,而是从侧面来反映。例如报道会议情况,不从会场和会议上写,而从会场外和会议外写。属“旁敲侧击”,从侧面配合正面进行报道。常以故事集纳的形式出现,结构一般较松散。跳跃性更大的那就是散记了。
⑦巡礼——通常用第一人称写,介绍一个会场、一个地区的概貌。与风貌通讯相比,都要写到概貌,但巡礼的写作内容和形式局限较大,较正规。它一般只写现场,不写或少写场外;不写或少写过去;不写或少写新与旧的对比。写法较严肃、客观,抒情味少一些,把所见所闻的概况介绍出来就行。较强调按事物发展进程的顺序写,时间和空间的跳跃性不强。例如:介绍一个展览会,从进口一路介绍到出口,少穿插,基本上没有迂回跌宕。通俗地讲,走马观花兜一圈就叫巡礼。
⑧访问记——写的都是来自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访问地区或单位的——写法类似风貌通讯,着重反映新成就、新气象、新面貌,新闻味重些,散文味淡些。
B、访问人物的——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对典型人物走访的纪实.它与人物通讯比较有以下主要不同之处:
(A)它写的多为代表性人物、知名人物、新闻人物,当然也包括先进人物在内,但大多数不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等。而人物通讯则主要写先进人物,以树立榜样、教育群众。
(B)它重视反映人物的“言”而不是“行”,“行”常常是作为“言” 的补充来写。
它重视现场描绘,提倡作者“进入角色”,故常用第一人称或交叉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来写。
(C) 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性较大。
⑨小故事——特点是“小”(篇幅短小)、“有故事”。
⑩特写——抓住现实生活中最富有本质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个片断,甚至一个镜头,集中突出地、绘声绘色地描写它,这就叫特写。它是新闻体裁中的特级文体之一,写作难度较大。写作上要求集中,忌贪多求大;要求“浓抹”;强调“再现”。是新闻文体中文艺性最强的一种。
三、新闻的内容与形式
(一)新闻的内容
新闻的内容包括新闻的主旨、主题及新闻的材料(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等)。
新闻报道不是有闻必报、有闻照报,而是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与提炼。
新闻事实的选择与提炼要求考虑两大方面:
1.社会效应
在选择与提炼新闻事实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切实保证正向的社会效应。《和尚撞钟与新闻含金量》的作者高深就一些报纸表扬“某某县今年收购农民多少多少粮食,没给农民打白条;某地没拖欠(或还清了以往拖欠的)教师工资;某某会计管钱若干年不贪污一文钱等等”提出批评,指出这就像“表扬某地某庙某和尚逐日撞钟,几十年如一日”一样可笑。作者说:“我不明白,买东西付钱、干活给发工资等事有会么新闻价值,哪一点值得大加表扬?照此下去,报纸表扬的尺码越来越低,是否有一天连某人饿了知道吃饭,渴了懂得喝水,也要加以宣扬一番?”作者最后指出:“增加新闻含金量,杜绝伪新闻,坚持媒体表彰和鼓励的尺码,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1996、2、12《南方日报》第十一版,原载1996年1月24日《新闻出版报》)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即新闻素质)的总和。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广大读者了解社会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等所需要的素质,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标准。新闻素质主要有如下一些:
(1)新鲜(新颖)
即事新。报道的事实是人们闻所未闻的。这主要是指过去没有发生、发现或公开报道过的(已有公开报道 ,某些人未看报未收听广播而不知道的不算);过去虽有过,但是此事有新特点(内容或形式方面)或采取了新的角度进行报道的;非司空见惯的,总之是有新鲜感的。人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新村民:试用合格方转正》(重庆日报、南方日报98.2.13第五版)
(2)异常(奇特)
异乎寻常或突发之事,为人所未料、人所难料、令人惊讶。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外国新闻工作者很强调这一新闻素质。例如:
十九世纪美国《纽约太阳报》。本市新闻编辑约翰·B·博加特曾经说过;“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有人说“新闻是反常的事件” 。
美国《底特律新闻》的社论作家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P12:“某人得了二万五千美元的遗产、一般来说不成其为新闻,但是一只猫得了二万五千美元的遗产,那就是新闻了”。“就报纸的意义而言,‘好消息’往往不成其为新闻。一架飞机在本市机场正点降落算不得新闻,但如果一架飞机在降落时出了事,那就是新闻了。尽管它是个坏消息”。杰克·海敦还引莫泊桑的话“清白的女人成不了故事”来说明坏消息往往含有新闻价值。按:不少坏消息往往有异常的成分。此外,坏消息里往往也含有令人同情、不安等因素,这就涉及到心理空间接近的问题。
异常这一新闻素质涉及到新闻趣味性问题。新闻趣味性按狭义理解是指新闻事实对新闻接受者所具有的情趣、意味和吸引力。按广义理解,则还包括新闻写作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引人入胜。这里主要指狭义的理解。新闻的趣味性是新闻的一种从属的性质。异常无疑是新闻具有趣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新闻的趣味性应当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学者往往过分地强调新闻的趣味性,他们把新闻的接受者对新闻的兴趣如何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美国学者罗勃·尼尔甚至认为“新闻的要素无他,兴趣、兴趣,还是兴趣”。
有什么样的新闻观就有什么样的趣味观。由于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认为反常、有刺激性之类的事就是新闻(如美国《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说过:“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着眼于刺激性)因此他们便认为那些耸人听闻的、猎奇的、有刺激性的新闻就是有趣味性的。美国一家地方报纸《共和党人日报》就曾要求通讯员报道以下十大新闻:一、离婚;二、卷逃;三、遭水灾;四、跌断了腿;五、成为暴发户;六、被逮捕;七、偷邻居的妻子;八、自杀;九、与男人私奔;十、其他。其中大多数是消沉、堕落、丑恶的东西,这暴露出他们低级、腐朽的趣味观。这是应当批判的。
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趣味观,以健康的情趣作为吸引新闻受众的手段,要将趣味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并以思想性为灵魂,克服单纯追求趣味性的倾向,更不能传播低级趣味的东西。
(3)冲突,冲突也往往是新闻具有趣味性的重要原因。
杰克·海敦曾说:“新闻界有句老话,叫做‘冲突出新闻’。这也就是体育竞赛、法庭诉讼、政治角逐之所以构成新闻的原因”。由于冲突,显得紧张、刺激,往往有戏剧性(“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4)显著
① 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因素为众所瞩目。
人物显著:杰克·海敦说:“人物的显赫。美国总统的手指割破了是新闻,你在滑雪时摔断了腿就不是新闻。不过,如果你从五层楼上摔下来只摔断了一条腿,那就是新闻了。[按:属异常]汽车碰弯了保验杠不是新闻。但是,如果这种事故牵涉到本州的州长,那就是新闻了”。据1997年12月20日《北京晚报》报道,经广泛评选,美联社近日公布了1997年度十大体育新闻,按得分顺序,泰森“世纪之咬”排在首位。(泰森与霍利菲尔德6月28日争夺WBA拳王称号,泰森咬掉霍氏的一块耳朵)。(见《文摘报》1997年12月25日第五版)这显然与人物显著和事情异常有很大关系。
时间显著:如,重大的特定的纪念日、本世纪最后一天,新世纪最初一天、一刻、等等。如:《南太平洋岛屿静候世纪第一婴》
地点显著:如,火车站广场比一般公路路段引人注目;首都比一般省会显著;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比一般企事业单位所在地显著。
②   事件规模较大或地位突出——“最……”
规模——杰克·海敦指出:“规模。战争、灾害、飓风、地震、喷气客机失事。”
地位突出——如“……之最”“第一”
③   事情是特别的好或特别的坏
(5)接近
接近包括时间、空间、心理等方面的接近。
① 时间接近:即新近。指事实报道出来的时间距事实发生的时间接近。时间接近是形成时效性强的重要因素。
杰克·海敦:“如果一家本市报纸在一件盗窃五百美元的案件发生三天以后才了解到这个情况,那就值不得加以报道了”。
吴文虎、祝昌泽《新闻学概论》通过列表反映出时间的接近程度与内容的新鲜程度是影响新闻时效性的两大因素:
项目
类别
事实发生时间
报道时间
(指与事实发生时间的距离)
是否有过报道
新闻时效
变量
1
新近发生
及时
没有

2
新近发生
不及时
没有
新-
3
新近发生
及时
有、内容重复

4
过去发生
新近发现并披露
没有

5
过去发生
缺乏时间依据
没有
新-
6
过去发生
不论是否及时
有、内容重复
旧+
② 地理空间上接近——新闻事实发生地与新闻接受者所在地之间距离短。
杰克·海敦:“事情的远近。如果在智利发生的飞机失事中死了三个人,那就不是新闻。但是,如果在你居住的区里发生了飞机失事,死了三个人的话,那就是新闻了”。
《纽约先驱报》小贝尔特:“报馆门前死了一条狗,会比遥远的中国发生水灾更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详见吴文虎、祝昌泽《新闻学概论》)
相对地说,人们总是比较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因而,距离越近,则新闻价值越高。两者的关系是成正比的。
③ 心理上接近——指从感情上说,受众愿意、乐意、主动去接受。主要有以下这些信息:
A、新闻事实中含有接受者所熟悉的因素(如人、地、时、形式等等);
B、接受者与新闻所反映的问题、情况有某种利害关系;
C、新闻事实的某种色彩能深深地影响接受者的情感。这是“人情味”问题。
(6)适时应需——指适合时机或某一需要,如配合形势、重大节日等。
(7)重要——主要指社会意义重大。这是新闻价值素质体系中最主要的。重要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且往往因事实发生与传播的时间、地点的不同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对同一事实,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但同一个事实在大多数人中会激起某些类似的反应也是常有的现象。
事实的重要性(对大多数受众而言)往往可以从下面几点反映出来:
A、  事实的性质看:
直接关乎国计民生的;事关国家发展前途的重大宏观社会问题;与党和政府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相关的;影响全面的;政治性的;国际性的;密级高的;对某一理论、学说发生重大影响的(参见97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评选中“王府井地区发现旧石器遗址”的落选),等等。
报纸上“每月聚焦”、“热点追踪”等栏目所报道的多是这类事实。如有关社会保障、社会分配、住房政策等方面的新闻。
B、  从事实的构成要素来看:
有重要人物参与的;时间、地点等具有特殊性的(如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
C、从事实的形式看:规模大的;别具一格的,等等。
重要的事实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①     影响面广。即影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注、关心。
杰克·海敦:“重要性。对许多人有影响的新闻。如增税、面包涨价、新的最低工资法案。”
美联社国《纽约太阳报》主编查里斯·达纳:“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美国威斯康新闻学院教授白来耶:“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起兴味的事实。能引起最大多数读者的最大兴趣的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
②     影响力强。即对新闻接受者有深刻影响,有了强烈的震撼力量。
③     意义重大、深远。
在考虑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应将上述几个要素结合起来考虑。杰克·海敦下面这段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一家本市报纸在一件盗窃五百美元的案件发生三天后才了解到这个情况,那就值不得加以报道了。但是,如果失窃的是一位重要人物的住宅,那末即使记者在三天以后才打听到这个消息,也还是值得报道的。越南的美莱大屠杀是在事件发生后一年半才报道的,但它仍然有新闻价值。”
在考虑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有时还应考虑到媒体的个性问题。《光明日报》95、5、23第七版《如何搞好社会报道》:“光明日报作为以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全国性日报,社会新闻和社会问题报道要注重品位与深度。像凶杀、抢劫、流氓犯罪或者一般的好人好事等微观层次上的社会新闻,地方性很强,晚报可以登,地方青年报可以抄,光明日报就不必大量刊登这类东西。”
(二)新闻的形式
主要讲消息类新闻的形式。通讯类新闻与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在形式上并无多大不同。
1、 标题
(1)   构成成分
新闻标题主要由正题(亦称主题、大标题)和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组成。
正题
辅题
{
引题(眉题/肩题),位于正题之前
副题(次题/子题/提要/标题导语),位于正题之后(下)
①     正题——是新闻标题的核心和骨干,是新闻主旨或主要事实的概括。
新闻标题中,正题的字号最大,通常只有一行,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有时也有两行,称为“双主题”。如“多子多福观念抛,还是一个宝宝好”;“许海峰挥手破零蛋,中国人首次夺金牌”(《羊城晚报》)
②     辅题——辅题的作用在于补充、说明正题或加强正题的色彩和力量,配合和协助正题共同完成标题所担负的任务。若正题能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就可以不用制作辅题,辅题分为两种:
A、引题——引题是正题的先层意思和前奏,对正题起一种引发、烘托、提挈的作用。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形势、背景,说明正题的来由、意义,烘托气氛等等。语言表达上多用比喻、借代、引用、比拟、对照、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及用抒情、讽刺、揭示、鼓动等方法,以加强正题的力量和气氛。
引题在正题之前,字号一般小于正题,可以大于副题;字数通常少于副题 ,最好不超过一行,但可以使用对联式。使用对联式的引题也称作眉题。
B、副题——作用是进一步补充、说明、解释正题。用的是次重要事实或需要强调的观点,使正题更加完整,使读者对通篇新闻有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副题常用来补充交代事实,或说明事件的结果,有时也用来说明正题的来由或依据。
副题内容往往较多,比较具体,故文字一般多些,少则几个字,多至上百字。
副题字号最小。位于正题之下。
在多行标题中,引题与副题的分工是:引题主虚,副题主实,而且副题内容较多,较具体。
(2)组织形式
新闻标题一般有以下形式,可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及形势的需要来选用。
A、引题+正题+副题的多行标题。如1980.9.19《文汇报》:
(引)   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
(正)   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
(副)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
制作这类标题的,新闻的内容一般是比较重要的。
B、引题+正题的双行标题。如1984.2.12《工人日报》:
(引)   昔日“穷过渡”   今日迎“熊猫”    (虚实结合)
(正)   大寨建成“电视村”                 (实)
C、正题+副题的双行标题。如1982、4、24《工人日报》:
(正)  成都电信局花钱“买”批评
(副)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批评监督
D、只有正题的标题,分单行与双行两种:
(A)单行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1949.4.22电
“光棍堂”引来了四只“金凤凰”——1986.10.30《天津日报》
(B)双行式
“多子多福观念抛
还是一个宝宝好”    ——1986.10.30《扬子晚报》
(3)新闻标题的任务、作用
A、  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
(a)概括地揭示新闻内容,使读者一看标题就明白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新闻的标题是新闻主旨或内容的提要,可帮助读者阅读。例如1984年7月15日第一版《羊城晚报》上一则新闻标题:
(正)蛇口的开放型 “办公室”
(副)间隔各个室的是半身高的大屏幕玻璃,厂长可以直接看到工人
操作的情况,工人也可以看到他干什么。
(b)评价新闻内容,即对新闻报道的事实做出褒或贬的评价。
例一(褒):
(引) 我国出现第一家新型集团企业
(正)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唱出改革的好戏
(副) 缴纳利润占整个特区企业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1984年7月14日(一)《羊城晚报》
例二(贬):
(正)到风景区开会要煞   (副)《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
——1984年7月14日《羊城晚报》
C.反映新闻的精华,扩大新闻的思想内涵,起到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
例如1984年4月29日,台湾各报几乎无例外地都转刊了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发自北京的关于里根总统夫妇登上万里长城的报道与照片。其中《台湾时报》写的标题是:“里根夫妇有福气,游览长城开眼界”。这一标题意味深长,不但表达了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台湾同胞的自豪感,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愿望。
D.好的新闻标题可以留给读者深刻印象,有利于巩固读者对新闻的记忆。
(4)新闻标题的写作
新闻标题要起到上述作用,完成上述任务,在制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准确——以新闻事实为根据,就事制题,直叙题意,力求准确。
标题的准确包括三个意思:一是体现观点要求准确;二是概括新闻事实要准确,做到文题统一;三是无歧义。反例如:
某报1980年9月4日一则新闻标题为“坚决刹住随便打骂群众的歪风”。这个标题体现观点不准确。“随便”两字限制不当。如“吐痰有碍卫生”。
《陕西日报》1983年2月8日第一版《铜川王家河生产队80户社员户户购买彩色电视机》,而文中写的是:该队“80户社员为了过春节,户户要买一台彩色电视机”,但因当地“没货”,铜川市五金交电公司“正积极帮助他们联系货源”。文中说的是户户“要”买,标题说的是户户“购”买,一字之差,使正在进行中的事情变成了已经完成了的事情。
《扬子晚报》1986年10月30日一篇新闻的原标题中的副题为“我省394万对育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属歧义。后删去。
“刘亚萍说服婆母结婚不操办”也是有歧义的标题。
② 鲜明——就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明确表达作者的政治倾向、思想感情,做到鲜明爽朗、泾谓分明、不含混、不模棱两可。
1979年11月12日《工人日报》与《文汇报》同时刊登了新华社一条电讯,标题不同,其鲜明程度亦有不同。《工人日报》:“工程师高振文右派改正后被吸收入党”,《文汇报》:“工程师高振文双喜临门,错划右派改正后光荣入党”。前者虽标出了主要新闻事实,但是用“被吸收”这个被动式词语,读者看不出作者对此人此事的热情态度;而后者用“双喜临门”、“光荣入党”,鲜明地表现了对此人此事的热情。
③ 具体——即言之有物,标出具体内容,用具体事实说话。
新华社1986年10月12日播发一篇新闻稿的标题,原来是这样的:
(引)我国新闻通讯手段的新突破(正)新华社中文发稿处理系统显示优越性
后修改如下,修改后的标题用具体事实说话,言之有物:
(引)新华社中文发稿运用微电脑技术  (正)一万多字新闻稿七分钟就发完
1984年2月上旬,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视察“南京路上好八连”。记者和通讯员就此写了一篇新闻,原稿标题经过一再修改。最初拟出的标题是:
(引)在视察“南京路上好八连”时   (正)杨尚昆谈抓基层
此标题在稿件送审时,杨尚昆同志指出其不够鲜明。此标题主要问题在于笼统,没有标出谈话的精神实质。后值班记者拟了个参考题:
(引)杨尚昆副主席在视察“南京路上好八连”时强调指出
(正)抓基层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
此标题保持了原标题的优点即突出“抓基层”这个问题,又比原标题具体得多,因为点出了谈话的精神,即突出“抓基层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这个问题。到见报时,标题定为:
(引)杨尚昆同志在视察“南京路上好八连”时指出
(正)抓基层要有正确思想方法摈弃“左”的一套
(副)多少年里,“左”的东西害人;无论如何要实事求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搞绝对化
此标题一针见血指出抓基层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摈弃“左”的一套,同时指出了如何摈弃“左”的一套。这个标题既有鲜明的中心(即主题思想),又有清晰的层次;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具体的指导性。
④ 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从新闻事实中提炼、抽象出来的思想、意义等等,“实”指的是新闻事实中具体的内容。实标题以叙事为主,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虚标题以说理为主,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
一则新闻标题如果全是虚的,读者看后只能得到抽象的印象,不知所云何事。如果全是实的,读者看后虽知道说的是什么事情,却可能难以明了这则新闻的意义。所以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处理好虚实的联系,使虚实结合得好。
若采用单行正题式的标题,必须是实题或虚实结合,否则便与一般文章无所区别。如有一则关于泰山缆车建成启用的新闻,中国新闻社用的标题是“会当凌绝顶”。这一标题全虚,与一般散文标题无异。而海外一家报纸在报道该新闻时,拟的标题是“泰山缆车建成启用”,这是一个实题。如果将这两个题结合起来,将“会当凌绝顶”用作引题,“泰山缆车建成启用”用作正题,便有虚实结合之效。
又如1986年11月2日《扬子晚报》一篇新闻,原来只用单行正题,全实,后改为正副题相结合,做到虚实结合:
原题: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
修改题:(正)虽无文凭但有志气  (副)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
修改后的标题不但对新闻事实作出评价(褒),也增加了新的信息:董云峰“无文凭”,
增添这一信息,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采用“引”+“正”或“正+副”的双行标题,一般可制作为一行实题(即把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概括为一句话),另一行为虚题(即把新闻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意义扼要表达出来),或者一行实题、一行虚实结合。例如:
(引)昔日“穷过渡”  今日迎“熊猫”    (虚实结合)
(正)大寨建成“电视村”                (实)
——《工人日报》84.2.12
(引)过去出名"穷过渡"  如今真正富起来     (虚)
(正)大寨大队家家户户买了电视机           (实)
____《广州日报》84.2.19
《广州日报》所拟正题比《工人日报》的更具体、明了。
⑤ 新颖——不落俗套,能引入注意。
如福建晋江居住着一万六千名阿拉伯后裔,中国新闻社在报道他们的生活、生产等情况时,题为“晋江陈埭见闻”,这一标题很一般化,只是点出新闻事实发生地,难以吸引读者。一海外报到改题为“阿拉伯后裔在晋江”,这一标题除了信息量大以外,还有令人感到新鲜的内容,容易吸引读者。(内容新)
又如,1986年9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一份新闻原题为“印度加强人口控制”,后改为“2020年印度人口会超过中国吗”?这比原标题显得新颖,能引入注意。
⑥ 精练
《扬子晚报》1986年11月5日一新闻报道原题为:
(正)人口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副)我省四所中学开设人口教育课
此标题显得重复、不简练。后改为:
(主)人口教育进入中学课堂,好!(副)我省四所中学试点引起学生广泛兴趣
这一修改题与原题比较,删除了重复多余的成分,增加了新的内容。
《扬子晚报》1986年11月19日另一新闻报道原题为
(引)违法乱纪  手段恶劣(正) 泰兴食品厂领导为坐洋车竟搞假赠车真走私
后改为:
(正)假赠车  真走私  该受罚  (副)泰兴食品厂非法进口汽车被查处
修改后的标题比原题显得简洁明快得多。
⑦ 生动、形象
新闻标题要制作得生动、形象。这主要可从三方面入手:
A、具体。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要形象、生动。如前面所举有关具体的例子。
B、灵活运用一些具有形象、生动之效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双关、对比、对偶等。如:
△  拟人:“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
△   比喻:“‘黑牡丹’开遍社员家”(《吉林日报》1980年9月15日)用“黑牡丹”喻黑木耳
△   双关:“‘英娘’回故里  漫舞答乡亲”(《兰州日报》1980年7月10日)此题中“‘英娘’回故里”有两个意思:既是指甘肃省歌舞团赴外地演出载誉归来,又是指以主人公英娘闻名的《丝路花雨》这一舞剧再次在故乡上演。
△   对偶:“干部能上能下  工资能升能降”(《羊城晚报》1978年7月17日)
△   对偶:“救命声声四川客病倒路旁   情意切切女战士挺身相助”(《扬子晚报》1987年6月10日)这一标题的原题为“四川客急求救助,唯我解放军冲上前”
△   《羊城晚报》有一则对比式标题:
(正)有趣的颠倒  (副)过去农民争着到城里当工人   现在农民反而向城市招工
C、灵活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成语、谚语、民歌、古典诗联、名言警句、群众的生动口语等。例如:
Δ(正)“范文同画饼充饥迎国庆”(引题与副题略。)——新华社1980、9、2电
Δ“药剂师心猿意马 活老鼠居然入药”  ——《文汇报》1980、9、23
Δ(引)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正)为君报道消息 今年花胜去年红——《羊城晚报》82、1、22
标题要生动活泼、形象,不在于词藻华丽,更不在于堆砌词藻,而在于对新闻内容概括得具体、独到、精彩,语言形象得当。
⑧ 顺畅
有一标题:“(引)国际风云复杂多变  坚持社会主义阵地”。该引题前后结构不一,前为主谓式,后为动宾式,语气不连贯,读起来欠顺畅。后一句宜改为“社会主义阵地稳如泰山”或“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不变”,或将两句改为“任凭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尽量变为对偶句。
⑨ 通俗易懂
2.新闻的篇章结构
1)结构方式
新闻的正文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就具体内容的组织看,大致有倒金字塔式与金字塔式两种结构方式。
(1)   倒金字塔式结构 ,也叫“虎头蛇尾”式结构。
把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放在前面,把结局、高潮放在前面,按由主到次的顺序安排全篇,完篇时象蛇尾那样由大而小到尾梢,自然收结,无需余音绕梁。这是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最典型的结构方式。
杰克·海敦:“倒金字塔,是按‘头重脚轻’的方式写动态新闻的技巧。新闻以最重要的事实开头,以最不重要的事实结尾”。(《怎样当好新闻记者》P66)
这种结构的开头部分,新闻学中称为“导语”。
倒金字塔式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倒叙。主要表现在:
A、倒叙是按时间顺序(从总体上说)行文,而倒金字塔式往往打乱时间顺序,它是按事情重要程度由主到次行文。
B、倒叙的开头部分写的是一件事情发展过程中结局的部分,而倒金字塔式开头部分写的则往往是一件事的“提要”,不只是结局,是包含结局在内的事情的概貌。
C、倒叙的结尾一般要与开头呼应,而倒金字塔式的结尾不必与开头呼应。
如:《汉堡港的变奏》用的是倒叙。文章开头描写了汉堡港所发生的“变奏”,并在交代发生“变奏”的时间(“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文章以“故事却要从三月说起”作为过渡,转入倒叙部分,具体写出汉川号远洋货轮如何引起汉堡港发生“变奏”。当倒叙部分结束后,文章又用“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句话作为过渡,与前面“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相衔接,使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紧相呼应,浑然一体。
《中外新闻知识概览》P231“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应用”:
“对记者来说,这种结构有利于快出新闻。记者只要对新闻素材的主、次、重、轻判断清楚,便可按此顺序下笔写作,不需在结构上多费心思。   也便于编辑及时、有效地对稿件进行处理、制作标题、设计版面和安排节目。编辑拿到稿件后,如需删节,只要从后往前删就行。后面的即使整段整段地删掉,仍不致伤筋动骨。前面剩下的部分还是新闻的主干材料,仍能独立成篇。   但如果记者的写作技巧不佳,也会出现段落之间连结生硬的弊病。另外,它较适于用来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新闻,而对非事件性新闻,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新闻不太合适。”
杰克·海敦:“倒金字塔式是大多数动态新闻必不可少的形式。不过,对于特写、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性稿件说来,倒金字塔式结构即使时兴过,也已无人再用它了。”
(2)金字塔式结构
新闻写作中还有所谓金字塔式结构,也称为“积累兴趣式”结构。这种形式不是新闻结构的典型形式,多用于“新闻故事”中。
金字塔式结构的开头部分不叫“导语”。
2)导语
(1)新闻导语的概念
新闻导语指的是新闻的特殊的开头部分,是倒金字塔式新闻的开头部分。它以简练的语言反映新闻事实中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以引导、诱导、辅导和指导读者了解新闻事实。
新闻导语不同于一般文章和金字塔式新闻的开头,具体表现要:
A、导语必须用新闻事实说话,要有若干个“W”(Who[hu:]何人,  When[wen]何时, Where[w  ]何处, What[w t]何事, Why[wai]何因,  How[h u]何果)。注意:是“若干个”而不是全部。
杰克·海敦:“新闻五要素——何人、何事、何故、何时、何处——以及如何应尽可能在一条新闻中得到解答,但不应该全部在导语中加以解答。”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P67)
B、导语既是新闻的开头,又是新闻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概括,类似于“本文提要”,只是比“本文提要”更精练、更简洁。
C、导语通常都要反映所报导的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所以新闻表达的方式,基本上是倒叙式,当然与倒叙有所不同(见前述)。
(2)新闻导语的历史
新闻导语的出现与电报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新闻导语的出现是世界上使用了“电讯”以后才被提出来的。1844年电报机发明以后,美国新闻界开始使用电报传递新闻。此后,报纸上渐渐出现一种称为“电讯”(即用电报传递的讯息)的新闻体裁。它的出现引起了记者、编辑对新闻结构的注意。据新闻学者研究,电报发明后曾要求把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都写进第一段,但这还不能称为导语,只能说第一段把事实交代得比较清楚、完整。
报纸新闻中第一次出现导语的雏型,是在1865年的美国。当时正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读者十分关心当时的军事消息。而军事消息又都夹在长篇战争故事中,读者不能一眼看到。另外,早期的电讯设备还不完善,收发电报常发生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报社编辑要求战地记者在发稿时先发最重要的事实,以便一旦电报中断,编辑只要抄收到最重要的事实仍可照常发稿。一次,纽约一家报纸的一位编辑,把放在一篇文章末尾的新闻性很强的内容移到文章的最前面,结果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这种作法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注意。从此,新闻界把“新闻性很强”的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段的这种写法,命名为“新闻导语”。据有关资料记载,1880年后,新闻有导语的写法,在美国已成为普遍现象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新闻中出现导语是在1893年2月上海《新闻报》创刊以后。“较多地使用导语是1931年我们党于江西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但真正把导语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出,加以研究,并自觉使用它,是在1937年4月新华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后。”
(3)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是要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新鲜的事实或
者事实中最主要的思想用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来;二是要启发、吸引读者阅读完全篇新闻。
导语写得好不好,往往关系到一篇新闻的成败。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生命所在。《纽约时报》记者迪克·里曼1935年在报道美国早期著名飞行员林白决定到英国定居这条新闻时,导语写了十三遍才写成。西方一些主要的新闻学著作都强调,一个新闻记者在写作一条新闻前,设计二十条导语并不算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也说过,他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写导语。
为了写好新闻导语,西方通讯社对导语写作提出种种规定。例如美联社的写作手册上曾列举了一条优秀导语的十个特点:提供消息、简短、明晰、准确、简单、直截了当、生动、客观、富于色彩、格调高尚。
怎样来写好导语呢?
①把最重要、最新鲜、最有意义的事实写在导语里
早在三十多年前,新华总社就对记者提出:“导语是择其最中心、最精彩之点,要不与正文重复,又要避免抽象公式,引人入胜”。吴冷西《对新闻写作的八条要求》中的第三条要求便是“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最前面”。
毛泽东同志曾引述一位叫邵飘萍的记者讲授新闻导语写作时举的一个例子:如写某处失火的消息,说某天上午,有个老太婆生火做饭,街上出事,她跑出去看,没当心锅灶,火花跑出来了,过了一个小时房子烧了起来,最后才知道损失了多少多少。如果没有导语,这个新闻就要像上面说的这样写。如果有导语,就应当说:“哪一天哪一条街失火,损失多大,烧了多少房子,死了多少人”。这是人们最注意的,至于那个老太婆姓张、姓李,如何烧起来的,等等,不是人们最注意的,要寻根问底就再往下看。这个例子启发我们:不要把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写进导语里,以免把最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掩盖了。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是最有特色、读者最关注、也最有吸引力的。(例见《新闻写作知识》P120、121)
有些不成功的新闻导语还表现在一开头就把太多的事实塞在导语里,使读者分不清事实的主次、轻重。(例见《新闻写作知识》P122)
杰克·海敦曾指出:“新闻五要素——何人、何事、何故、何时、何处——以及如何应尽可能在一条新闻中得到解答,但不应该全部在导语中加以解答”。(《怎样当好新闻记者》P67)
Δ在选择重要的事实作导语时,要有时间观念
导语中的时间应多写“今天”、“昨天”,不用“最近”或“不久前”。
如果过去发生的事情,因很有意义、很重要,值得写成新闻报道(例如,有些突发事件,等到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闻讯赶到现场时,已事过境迁或时隔多日了,但事实很动人。)怎么办?怎么补救?用“最近”是笨办法。什么才是好办法呢?可从下面三点进行考虑。
A 可引用有关负责人或权威人士的最新见解去评价过去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实。(详见《新闻写作知识》P123)
B 可寻找一事物作新闻根据,把它写进导语里,从而引出旧的有意义的事实。(详见《新闻写作知识》P124)
C如果写新闻导语找不到“今天”、“昨天”的事实,又找不到“以新带旧”的新闻“根据”,则可以干脆不在导语里写时间,而将时间放到第二段落去交代。(详见《新闻写作知识》P124—123)
② 新闻导语要写得具体、准确、肯定
③  新闻导语要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导语要把读者的兴趣逗引出来。比为事件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后果的严重性、地点的接近性以及事情的特殊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等,都会使读者产生兴趣。如果新闻事实比较一般化,就要注意在导语中选用形象的事实。(例见《新闻写作知识》P126)
④     新闻导语要力求写得简短、简练
导语不但要写出最重要的事实,而且要写得简短。因此西方许多新闻机构要求导语最好不超过三十个字。美联社更进一步,曾给记者作过规定:每条导语必须在二十七个字以内。后来美联社又将导语规定为最多不超过二十三个字。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对外发海外的新闻稿件的导语写作也提出过类似的规定:“对外报道的导语就是一条新闻的第一句话,一般也就是这条新闻的第一段。这句话最好不超过二十五个英文字。”
导语要求写得短,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人的相对兴奋的心理现象,吸引读者。“每个人在接受新闻的一刹那,会产生一个下意识的信息。这是一个相对持续的兴奋状态。记者就要在这极短的时间里设法吸引住读者,使他们继续往下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这种相对兴奋心理的时间也在减短(当然是极其缓慢的)”(洪洋《研究读者心理学》)
导语要写得短,除了精心选材外,在写法上“要写得干脆利索”(杰克·海敦语)。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指出“导语文字要精炼朴素。要用简单的文字结构: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尽量不用复合句、分句、从句等。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干净利落。”
附:
导语写作中的“五要”、“四防”、“八忌”。
“五要”:事实要新、事实要最重要、要有新闻根据、要简短扼要、要生动。
“四防”:
①防止公式化、概念化,用空洞的议论代替事实;
②防止一开头就用很多的名字、机构和职衔、一连串枯燥的数字,难懂的术语;
③防止不分主次、轻重,把太多的事实塞在导语里
④防止一开始就写旧闻、孤立地写历史背景。
“八忌”:
①忌空洞抽象、不给读者和听众以具体的新闻事实。
②忌烦琐冗长。
③忌隔年黄历。如“自××年以来……”、“近几年来……”。这是从“开局”入手,可改为从“终局”入手,即用倒叙法。新闻要力求用“今天”或“昨天”来开头。
④忌陈腔滥调。新闻是导语贵在从新闻内容出发写得新鲜活泼、生动引人。如千篇一律的用“在××××基础上”、“在××××精神鼓舞下”、“为贯彻××××方针”等便是陈腔滥调。
⑤忌拐弯抹角。不利于快速传播信息。
⑥忌喧宾夺主。各种情况及背景淹没了主要内容,使受者一时难得要领。
⑦忌不着边际
⑧忌枯燥乏味
D.新闻导语的形式
(A)叙述式——把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出来。
(B)描写式——对新闻内容中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某一侧面,用简练的几笔勾勒出它的形象,从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C)对比式——将新闻事实与另一事实进行对比(正反、今昔、优劣等对比)。
(D)评论式——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重要作用,从而唤起读者对新闻的重现与关注。
(E)结论式——一开头就要写出新闻事实的结论和结果,多用于报道实际工作和生产建设、科研所取得的新成就。
(F)设向式——一开头就把事实的矛盾、问题十分鲜明地提出来,然后用事实加以简要回答,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G)悬念式——一开头即提出新闻的重要的问题,摆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并不正面回答问题,待新闻结束时才通过事实的结果对导语中提出的问题作答。
(H)引语式——引用新闻人物中有特点的或有权威的话,以点出其主题或体现其新的思想、新的精神境界,从而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
(I)背景式——新闻的背景一般是用来说明新闻产生的原因,把它作为导语的材料不多见,也不提倡。但如果一些新闻事实由于有背景才显示出其重要性和意义的特殊性,那么在导语中适当地、有选择地运用背景以衬托新闻事实,导语就会变得有立体感,更形象更深刻。
(J)数字式——以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为导语的主要内容。数字的差异、奇特与反常,都能显示出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公告式”、“号召式”、“预测式”等形式。
(按:以上种种能否称作“导语”,待考)
2.   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消息类新闻一般用概叙,尤其是简明新闻。评述新闻用夹叙夹议法,也是以叙为主(与读后感不同,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
3.   新闻的语言
新闻语言以平实为主。因新闻属大众传播,是面对大众的。
新闻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要求导语“要用普通的字,最好是生活上常用的词,不要用难懂的字,不能要求读者查字典”。这实际上也是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4.  背景材料的安排
背景——指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背景材料包括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等,其作用是烘托、深化主题;突出新闻事实的性质和意义;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等。
背景材料在新闻结构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它是灵活地穿插、运用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之中,其位置灵活,没有固定的位置。
四、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具体、完整、如实地反映事实
1.真实性。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不杜撰虚构,不以偏概全,对构成事实的各个要素的报道要准确、如实。
假新闻  遭重罚
(1)国外的例子
1986年11月1日英国《明星报》制造假新闻诽谤英国保守党副主席杰弗里·阿切尔嫖娼,于1987年7月24日被英国高等法院判处向阿切尔支付50万英镑赔偿金。这是英国历史上数额最高的一笔诽谤赔偿金。(1英镑约合1.6美元。据《南方日报》97年3月26日第四版《气候变暖影响经济》)
(2)国内的例子
1、1983年1月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其两位记者沈涯夫、牟春霖写的《二十年“疯女”之谜》,该文写到“屠勇”(真名杜融)为了达到调回上海及搞腐化的目的,采取种种卑劣、残酷手段逼迫妻子“田珍珠”(真名狄振智)装疯长达二十年之久,“田珍珠”至今仍在痛苦的深渊中。此文通篇失实,严重损害了他人声誉,犯了诽谤罪,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于1987年6月29日下午对沈、牟两记者作出宣判,分别判决其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半和一年,并分别判处其赔偿原告人(杜融)经济损失100元和50元。
2、一篇文章的代价:9.5万元
韶关一宗侵害名誉权案一审判决
《韶关日报》今日消息  昨日,韶关市中级法院对原告林达会诉被告现代企业报社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作出了一审缺席判决:现代企业报刊登启事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向原告赔偿95000元。  据悉,现代企业报社于1995年7月16日在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曲江法院曲解法律吗?——关于赖常标所购车库门楼纠纷案的报道》一文。其中,赖常标提供的有损他人名誉的内容材料,既没有证据证实,又没向有关单位核实。(《南方日报》1996、2、9第二版)
2.具体性。对构成事实的各要素的报道不含糊笼统。国内有些报纸的总编给记者下了一道禁令:凡有“最近”、“目前”字样的新闻稿子都拿回去,填上准确、具体的时间,不准打马虎眼、掩饰时间差。(当然这主要是对动态新闻而言)
3.完整性。根据有助于接受者完整地了解事实真相的需要,全面交代事实的有关构成要素。
(二)深刻、独到地揭示事实的内涵(精神、意义)
报道新闻事实时要根据事实的性质将事实内涵的思想意义、社会意义、内在精神深刻、独到地揭示出来。
1、深刻:挖掘要深,但要以事实为根据
2、独到:即新颖,角度新
(三)简明、生动、平易地表达,加强新闻的可读性。
1、简明—— a、简:简约。 b、明:明确,无歧义。
2、生动——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就写作而言要从遣词造句、构篇、表达方式运用及其他写作技巧上考虑。
3、平易(谦虚和蔼;浅显易懂)——浅显易懂:
A、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如多用短句、多用常用词语,表达直截了当(平直)等等。
B.注意不同传播方式的要求。要分清传播方式(如口头或书面),根据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来报道。例如,用于口头传播的要求写得更为平直浅易,注意避免同音歧义现象。象“知否知否,最是贱菜难求”就不宜作口头传播。
4、新闻的可读性问题
可读性,英法叫ReaDability,其意为易读,清楚,有趣味。它指的是新闻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听众、观众的特性。在新闻学界,有人把可读性的含义概括为使读者“读得快”,“喜欢读”,“记得牢”。其主要内容有:简洁明了,开门见山;通俗易懂,亲切感人;具体形象,生动活泼;遣词造句,要大众化。
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就要注意:
1、  多用短句、单句,少用长句,复句;
2、  多用通俗明了的词汇;少用艰涩难懂的词汇;
3、  多用富于人情味的词句和细节;
4、  4、多分段,富于变化。
(四)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
这是新闻的时效性问题。及时,包括快速与适时两方面。
1、快速
新闻界有“抢新闻”的说法。“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要力争做到当日事、当日采、当日写、当日发。新华社曾规定:“凡事件性新闻,记者在事件发生以后两小时以内发到总社,编辑收到后,立即处理,交主编或副主编审定,由国内部主任值班室登记发出。特别急的新闻,经一道编辑就发。电务部门接到‘今日新闻’优先播发,让‘今日新闻’尽快‘上天’。”(韶关日报群工部《新闻写作知识》P87)
新华社1983.9.22播发的简讯《我国运动员朱建华跳过二米三八再次创造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从朱建华越过横竿到消息传到新华总社,以及现场情景的补充报道,只用了四分钟时间。 ——《中外新闻知识概览》P130
1970年6月底,巴勒斯坦某游击队组织绑架了一名正在黎巴嫩执行任务的美军上校。正当美国朝野为他的命运担忧之时,《纽约时报》驻贝鲁特记者于7月12日首次报道了该上校获释的消息,立即被全国各报转载,《纽约时报》因此一下子就赚了八百万美元。
当然,也有些新闻不太强调时效性。如非事件性新闻,它主要强调对所报道的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理解。美国著名杂志发行人卢斯认为新闻有快新闻和慢新闻两种。“慢新闻就是用较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事做深入的调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是一种有分析有深度的新闻”。
Δ如何做到“快”
⑴发觉得快(有新闻敏感的问题)
⑵抢先采写(主动、勤快)
⑶写得快——抓短、平、快
①篇幅短小(短)、结构单纯(平)
②消息不妨平直报道、语言平实。(平)
③熟悉新闻的写法,如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结构的安排、导语的写作等。
2、适时
特别是有关政治上的问题,不适时就可能起反作用,造成不应有的负效应。所以有些新闻要等候合适的时机才能播发,不能一味抢快。故新闻界除有“抢新闻”的说法外,也有“压新闻”的说法。当然这个“压”不是压制的意思,而是等候时机的意思。例如:
林彪在1971年9月13日凌晨3时飞机坠毁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第二天(14日)下午周总理就得到了外交部来自驻蒙使馆的报告,18日经毛主席同意,中共中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根据内外有别,有步骤地传达的原则,先传达至省、市、自治区党委常委以上的党组织,然后传达到地、师以上的干部、再传达到全体党员,10月下旬传达到全国人民。到1971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辽宁省委写作小组文章《加强无产阶级党性》时对林彪的批判还是不点名式的。
逮捕“四人帮”是在1976年10月6日,国内各新闻媒介并没有立即加以报道,直至10月下旬才受命正式公布这一新闻。(英国《每日电讯报》驻京记者尼杰尔·韦德抢先在10月12日《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新闻。当时国内得知粉碎“四人帮”消息的,除党政重要领导外,就是少数身份特殊的“消息灵通人士”
五、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1、富有社会责任感
2、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3、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
4、工作大胆、主动、勤快、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5、工作认真、细致
6、具有新闻敏感——对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注意电视电台、报纸的舆论导向。
新闻敏感就是发现和判断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有些新闻学者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鼻”。它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一种特殊素质。例如: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决定并报中央批准,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这件事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有一家报纸却把它淹没在一条很长的会议消息里,所在没有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天,新华社把天安门事件平反一事从会议新闻中挖掘出来,单独发了一条标题突出、观点鲜明的短新闻,作为重头报道播出。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于头版头条位置上,全国其他报纸也同天刊登,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外新闻知识概览》P83)
7、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与经验。
8、具备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熟悉新闻的写法。
9、有较广博的知识,知识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