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物观测者怎么用:世界茶王----安化千两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5:25
安化千两茶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引茶分“陕引”、“甘引”两种。“陕引”指茶商向陕西官方纳税认领的引票来安化采购的黑茶。“甘引”是茶商向甘肃官方纳税认领的引票来安化采办的色黄较粗黑茶。一般“陕引”占1/4,运晋、陕、察(察哈尔)、绥(绥远)等省销售;“甘引”则运陕西的泾阳压成茯砖,转兰州市场销售。但是引包体积庞大,包内疏松,长途运输,占用车(马车)船多,运费开支大,销售成本增多;且篾篓笨重,起卸不便,又易破损受潮,引起茶叶霉变。清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因资金不多,进货较少,人称“滚包商”。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为小圆柱形,叫“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100两,称“安化百两茶”,又称“道光安化百两茶”。“安化百两茶”运输方便,市场又很畅销。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山西茶商“三和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的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安化千两茶,选用较佳的“陕引”原料,增重为每支1000两(老秆16两为一斤),制成花卷茶,别名“安化千两茶”,又称“同治安化千两茶”。外形篾篓花纹古朴秀雅,内贴棕片、蓼叶,茶中融入竹香、棕香和蓼叶香,为土生土长的地方特色。曾有人用水试浸花卷茶七年茶心不湿。现在安化千两茶美称“世界茶王”,不少人不知它本名“安化花卷茶”。继边江、江南坪、小淹之后,鸦雀坪、唐家观、黄沙坪桥口、酉州、东坪等处相继制造,盛时经营安化千两茶的厂商达三十余家,年产3万~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察哈尔一带。因体积小、重实,驼马运输方便,耐贮藏,在一定时期内越陈越好,很受销区欢迎。
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特殊,踩捆是一道关键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要一定技巧。安化千两茶畅销后,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订“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之规,从清同治年起,一直延续9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营白沙溪茶厂从边江招收刘用斌、刘雨瑞二人为正式职工,传授千两茶的制作技术,继续生产,当时仅生产40支;1957年生产1万多支。至1958年,在不改安化千两茶品质的前提下,压制花砖茶、安化千两茶因此停产。事隔25年之后的1983年,时任该厂主管业务的副厂长、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王炯南同志,为不使安化千两茶的独特工艺失传,组织人马重新恢复生产。但这时不仅职工的捆踩工艺已经生疏,篾工编出来的蔑篓如管乐队的大喇叭,费尽周折才寻访到编篓老艺人。这种篾篓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科学,用几根篾条能把粗重的茶卷捆紧。当年生产300余支。此后又中断14年,至1997年,为满足茶叶内外贸易日趋繁荣和对安化千两茶的需求,在当时任厂长的吴建利、副厂长刘新安、肖益平和王炯南等主持下,组织生产了300支,以后每年均有一定量的生产。从2005年以来发展很快,到目前止,县内生产经营安化千两茶的厂商已恢复到20来家,如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金真、久扬、利源隆、永泰福、边江、晋丰厚、天来香、德和缘、天植坊、富华、雾都等厂家。由白沙溪茶厂生产的安化千两茶在2006年的第三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50年代的“安化千两茶”饼。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安化千两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