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花园魔界:《南京!南京!》:用血性与人性,重证南京大屠杀(南方都市报 2009-4-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8:55

用血性与人性,重证南京大屠杀
—关于《南京!南京!》的二三事

日期:[2009年4月19日]  版次:[RB01]  版名:[声色周刊 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图为《南京!南京!》拍摄现场的场景。

  1937,南京大屠杀。

 

  2009,又一部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上映。

 

  此时,距离《南京!南京!》公映还有两天。和以往的同题材电影相比,它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从何而来,又有何诉求?

 

  这种不同,是会收获人们的赞誉,还是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南京!南京!》是会收获丰硕的票房,还是会在市场上黯然地退去?

 

  此刻,没有人知道。

 

  此刻,我们只希望可以冷静呈现《南京!南京!》的不同。判断与选择的权利,一直都在你的手中。我们只希望,这关于《南京!南京!》的二三事,可以对您的判断与选择归往理性,有所帮助。

 

  若能如此,幸甚至哉。———编者

 

  ●专题策划/执行:方夷敏 伍洁敏 虞晓毅

 

  ●封面摄影:本报记者 马强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19/content_764551.htm

  四种疼痛还原一段历史 日期:[2009年4月19日]  版次:[RB03]  版名:[声色周刊 聚光]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摄影师说,《南京!南京!》里的强奸戏其实已经剪掉了很多。我们能在片中看到的,已经和这张剧组提供的美术手稿所呈现的有很大差别。

  惨烈场面

 

  很多看过《南京!南京!》的人用“震撼”二字来评价它,以至于更多没看过片的人问我,“战争场面是不是很大?”“仗是不是打得很激烈?”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虽然陆川反复强调这是部纯粹的战争片,但整部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其实只集中在前半个小时,也绝非以大场面、大阵容取胜。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十几分钟的巷战: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比战争场面,更加撼动人心的是那些屠杀、强奸甚至是文戏的场面,很多镜头都让人看后良久无语。这似乎是难免的———要知道,导演陆川和摄影曹郁在拍这些场面的时候,自己都会很难受。

 

  1

 

  屠杀:活体刺杀,日军围观

 

  日军攻下南京城后,在城内实行大屠杀。除了大规模的射杀外,还有活体刺杀,一圈日本人围着,看中间的人怎么把战俘活活刺死。

 

  ●导演解读:我们请了抗战纪念馆的馆长,然后也请了大屠杀纪念馆长看了电影,他们觉得我们的屠杀场面是所有屠杀影片中最逼真的,逼真到他们希望能要到这一段的胶片,把它做一个小拷贝放到博物馆里让人看。因为它已经真实到这种程度了,可以当做一个类似纪录片的资料来看。事实上我们在拍的时候,研究了大量日军的记录和图片,从日本也搜集到很多盖着“不许可”章的那种图片,电影里很多场景都是参考(那些)照片来拍的。活体刺杀那场戏,我们拿到的有张照片就是这样的:有人用刺刀刺,周围一圈日本人在看。再比如活埋,也是从图片上看到的。我以前以为埋人就是把人都埋掉,后来发现他们埋人不是全埋,而是露个脑袋———人埋到那个地步就呼吸不了,就会闷死,挺恐怖的。

 

  2

 

  抵抗:刘烨杀敌,一气呵成

 

  电影一开始,以刘烨为首的成千上万守城士兵,手挽手用自己的身体筑成城墙,将日军围困。对峙许久,日军终于发起进攻,双方进行了贴身的肉搏战,血肉横飞。之后,以刘烨为首的一小分队人坚持抗击日军,和日军展开巷战。刘烨在窗口射击,数人轮番上阵掩护他;扔下一个手榴弹后,刘烨又冲上楼打死两个刚上楼的日军———这段戏一气呵成,十分流畅,看得人非常痛快。

 

  ●导演解读:刘烨的射杀,包括下楼跟别人的配合,包括底下日军怎么进攻,这样一组戏我必须先完整地在脑子里看到,然后去排练。这些前后景演员的配合必须是严丝合缝的,所以战争戏拍得特别慢,因为我们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去排练,就像排话剧一样。当时我们使用了一种拍法,叫接力拍,也就是说安排三台摄影机。比如今天我们采访有一台摄影机,我突然发疯了,把你推到沙发上就跑了;这时候走廊还有一台摄影机等着跟我,跑到院里还有一台摄影机,然后我打了翻译员一顿。这样就有三台摄影机跟着演员的整个表演过程,这样演员很幸福,他就全在情绪里,不停。刘烨的那场戏,得排一上午,但是两次就过了。

 

  3

 

  强奸:镜头不再一闪而过

 

  几名日军冲进难民营,抓住中国女人就施虐。电影里的强奸戏不是一闪而过,反而拍得很真实。

 

  ●导演解读:以前拍强奸戏,都是一黑场,灯一亮,女演员留着鼻血或者脸上挂点红什么的,表示被强奸了。但我们这个不是。我们在天津拍这场戏的时候,执行导演、副导演跟这些演员都说清楚了,拍这样的戏,要本着自愿的原则。然后就真的有些女孩过来,我记得有个女孩是瞒着男朋友来的,她的专业是外语而不是表演,所以我就有点担心。她说能在这部电影里这样记录下她的表演,对得起自己,我觉得挺佩服她的。

 

  ●摄影解读:强奸场面现在剪掉了好多。本来那场是这样的:有一个女孩,在睡觉,从被子里被拉出来,从穿着衣服到全裸,一个完整镜头拍下来的。拍这段戏之前,因为很特殊,大家也很多都没拍过,还有工作人员觉得挺有意思、嘻嘻哈哈的;但是第一场拍完之后导演喊停,全场一点声音都没有———全场肃穆,大家心里都很难受。日本演员也低着头不说话,只是赶紧拿衣服把女孩盖住。我们这是第一次拍强奸镜头,我们也怕假,拍出来之后就知道很真实,因为(在)现场大家心里都受到很大冲击。

 

  4

 

  裸尸:一车女尸触目惊心

 

  日本人正在嬉闹跳舞,玩得很开心。一边的慰安所里,突然有一具具女尸被抬出来,扔到车上运走。

 

  ●摄影解读:这个镜头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一下触动角川的心灵。我们是在黄昏的时候拍的,扮演裸尸的也是群众演员,很多灯打在她们身上,有一种很洁白的效果。这里确实没有完全写实,否则会有很多血污,很脏的感觉。我们不想那样拍摄,因为情感上的原因,我们自己都接受不了。最后调色的时候也把周围压了一点,皮肤感觉提亮了,让观众感觉她们的身体很洁净,更有雕塑感,我们想拍出圣洁的感觉。

 

  “南京”影像

 

  这些前作也触目惊心

 

  《黑太阳之南京大屠杀》(1995)

 

  导演:牟敦芾

 

  以血腥手法重现了当年南京城人间地狱的场景,充斥大量限制级镜头,未能在内地上映。导演牟敦芾的上一部作品《黑太阳之731部队》,是香港电影分级后第一部被评为三级的电影。

 

  《南京》(Nanking,1995)

 

  导演:比尔·古登塔格(BillGuttentag)、丹·史度曼(DanSturman)

 

  这部纪录片2007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引起强烈反响。影片采访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和幸存的中国人,以及日本士兵,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和影像资料,不乏触目惊心的画面。

 

  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 实习生 韩伯啸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19/content_764550.htm 

《南京!南京!》或有争议,导演陆川直面疑问
四道难题考问“一群冷静爱国者”

日期:[2009年4月19日]  版次:[RB05]  版名:[声色周刊 聚光]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角川(左)是全片的线索人物,影片把他拍得形象立体,他在战争中的感情戏也被写得细腻温柔。

  敏感话题

 

  据说有一位记者看完《南京!南京!》后,问陆川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要同情日本人?为什么要美化日本人?这句话以及这句话中包含的愤慨,把陆川给问愣了。因为他一直认为,《南京!南京!》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抗争,中国人的自救。

 

  接下来,类似善意或非善意的疑问越来越多。毕竟,自南京大屠杀发生至今的72年中,以此为题材的国产电影不下十部,但主要从日本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场屠杀,《南京!南京!》应该是第一部。

 

  陆川在电影里,把这场屠杀中的“魔鬼”———日本人拍成了人,通过一位日本士兵的所见所闻所行,反思这场战争。这样的手法,会帮助电影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情绪发泄,但也极有可能令部分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在尚未看片的情况下,就已经把“汉奸”的帽子扣到了陆川头上。

 

  这是陆川在拍摄时始料不及的。虽然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声称自己“做好了万箭穿心的准备”,但他仍然很不理解地问:“我们这个创作集体能顶着压力把中国人的抵抗史带到大家面前,怎么可能是同情侵略者的人呢?”

 

  1

 

  为什么从日本人的视角拍?关起门来喊口号没有意义

 

  在《南京!南京!》中,日本士兵角川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人物,从一开始的进城,到屠杀,到最后的崩溃自杀。从单个人物而言,他可能是全片着墨最多、形象最立体丰富的。将来可能会有观众质疑:为什么要从日本人的视角来拍这部电影?

 

  其实这个剧本原来有两个视角,一个是陆建雄(刘烨饰),一个是角川。我们也想过从中国人这条线讲这场屠杀。我们这个创作集体能顶着压力把中国人的抵抗史带到大家面前,怎么可能是同情侵略者的人呢?但是我们又是一群冷静的爱国者———我们是关起门来喊喊口号呢,还是希望全世界接受这个事实?

 

  关于这场屠杀,我们中国人已经反思了七十年,思考了七十年,沉痛了七十年,却发现世界不完全认同我们的反思。我觉得我们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要让全世界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我们选择一种能让外部世界接受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事件,选择让一个日本人去反思战争,让他被战争压垮。说我们是一厢情愿也好,但(这)可能更容易让世界接受这个事实。

 

  所以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我们选择一个角度,公正到是让世界跟着侵略者的目光去看这个事情。事实证明欧洲人看这个片子受到的震撼非常大,他们一方面看到中国人的抵抗,(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个侵略者因为战争而崩溃。我觉得这里面不存在同情日本人、美化日本人,我是在用一种策略性的讲述,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影响世界。

 

  2

 

  为什么日本士兵角川那么好?把战争中的日本人描述成魔鬼,其实是给他们找借口

 

  《南京!南京!》中的日本士兵角川,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大家心目中杀人成狂的魔鬼。他样貌清秀,单纯善良,很多时候甚至令人觉得楚楚可怜,说他是电影中真正的主角并不过分。所以才会有记者在看片之后质疑陆川:你这是在同情侵略者吗?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如果要让这个事件被世界接受,让世界认同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和反思,引导思考的日本人就必须是正常的日本人———如果我们把他描绘成妖魔鬼怪的话,那妖怪的思考显然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思考。我们经常说日本人民是好的,不好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但当时参与战争的都是一些普通的日本人,角川就是普通日本人的代表。他是正常人,所以他在战争中有一个正常反应,他也恐惧,但也杀人了。我用这么一个正常的日本人来反思这场战争,其实是想引起整个日本民族的思考。

 

  其实我没有同情他的意思,我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因为我们以前总是把战争中的日本人描述成魔鬼,坦率地说,这是给他们找了借口。因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杀了人,是不需要被惩罚的;一个魔鬼杀了人,更不需要被惩罚。我看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日军的日记,证明他们即使在屠杀的状态,也不是魔鬼,他们是正常的。他们在日记中间,比如屠杀最惨烈的那段时间,写的都是条理清晰的,非常冷静,还不忘描写一下景色,描写一下他们捡到的鸡鸭鱼肉,今天做什么好吃的,隔壁班的人又抓到几个女人,捆在那里,晚上会听到什么声音。他们还会写这些,就不是魔鬼,我这部电影只是把他们还原成了人———我觉得“人”做这样的事才是最恐怖的。

 

  3

 

  角川自杀就能替这场大屠杀赎罪吗?从“南京大屠杀”出发,来到更广阔的地方

 

  据说《南京!南京!》的结尾本来有好几个版本。但陆川到拍摄临近尾声,才终于想出现在这个结尾:日本士兵角川自杀了,而抗战小兵小豆子还活着。可是,会不会有观众质疑:角川自杀就能替这场大屠杀赎罪吗?

 

  角川的崩溃,代表了所有参与战争或者发动战争的民族中的一个普通士兵,被摧毁压垮。发动战争要洗脑,要把普通人变成战争机器,所以有些人变成魔鬼,有些人被摧垮,还有很多陌生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在战争中执行杀人的命令,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摘下这些东西,假装自己又成了好丈夫好儿子。电影拍到结尾的时候,我内心就盼望着角川死———本来是没安排他死的。拍到最后我心里特别强烈地盼望他死,他是替必须死的人而死,是替战争中所有还有善意的人去赎罪。

 

  本来结尾有几个版本,为什么会有现在这个版本?打个比方说,我们出发时是奔着“南京大屠杀”来的,但在往前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发现走出了这个城,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地方。拍到结尾时,我突然发现我们在拍一个可能比这场屠杀涵盖更大的东西。这个东西我自己总结是:人和战争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开始我们是奔着解决中日间一个悬而未决的东西去的,但后来我们突然发现有一个机遇可以超越这个,去看待人和战争的关系。

 

  4

 

  为什么大肆渲染日本人的胜利?这种被征服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南京!南京!》中,日军全面占领南京后,举行了场面盛大的祭祀活动。在陆川的镜头下,日本人打鼓、舞蹈的戏都体现出力量与美感,整个画面的感染力很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影片开始,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遇见一小分队日本士兵时,无人敢于抵抗,而是集体举起了投降的手。这也成为陆川遭受质疑的又一个原因:你把中国民众表现得这么冷漠软弱,却大肆渲染日本人的胜利,想干吗?

 

  祭祀有好几层意思,从我的角度来看,它是战争的核心体现。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侵略者的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从揭示侵略军的本性来说,舞蹈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文化是怎么控制人的灵魂的,如何把这些看似正常的人变成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的。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角川在跳舞旋转中已经进入一个痴迷的状态,他完全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我们喊了70年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究竟是什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我想让大家看看什么是军国主义。这东西的确很刺目,我就(是要)让你目击这个东西,因为它现在还在日本活生生地存在着。

 

  在电影里打鼓和跳舞的都是日本演员。两个日本鼓师开始试鼓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当时是冬天,他们一来就开始脱衣服,一件一件脱,直到光着膀子。我特别吃惊,我说只是试一试,不必这样。之前我们也找过一些中国鼓手,试一试他们就只是随便试一试;但日本鼓手试一下,就来真的———只穿一条裤子,带着腰封,光着膀子就开始咚咚咚地打。你想长春的冬天多冷啊。当他们打出第一声的时候,发出了一声“嗷”的叫声,我们一听非常非常惊悚。我就觉得这事我们做对了,我们必须把这段鼓和这段祭祀带到所有中国人面前。因为这种威胁,这种被征服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南京”影像

 

  这些前作也反响很大

 

  《屠城血证》(1987)

 

  导演:罗冠群

 

  主演:陈道明、沈丹萍

 

  这是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影片围绕一批记录日军暴行的现场图片的保藏,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大屠杀中残暴的血腥行为。

 

  影片公映后反响很大,很多中小学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也成为很多人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第一个影像印象。

 

  《南京1937》(1995)

 

  导演:吴子牛

 

  主演:秦汉、刘若英

 

  故事从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展开,讲述中国医生成贤带着怀有身孕的日本妻子理惠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理惠子带着孩子们进了安全区,难民们得知理惠子是日本人,便把所有对日本人的不满发泄在她身上。当成贤来到安全区,理惠子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们不知道另一场浩劫已悄然来临……

 

  该片最大的影响是获准在日本上映。导演吴子牛展现了他对战争、民族和人性的思考。影片结尾处特别打出了两组字幕,分别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和1995年南京城最新人口数字,用强烈的对比揭示历史的回声。但该片在国内公映后很多观众无法认同这一另类独特的视角,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

 

  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实习生 韩伯啸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19/content_764548.htm 

四位女性撑起一座城的希望

日期:[2009年4月19日]  版次:[RB07]  版名:[声色周刊 聚光]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影片试图用四个女人的故事,告诉大家南京大屠杀中的女人也有抗争。江一燕扮演的舞女(中)在进入难民所的女人中很扎眼,因为她还留着卷发和红指甲。她是不妥协的,而之后举手“自愿”去做慰安妇,实际上也是不妥协的表现。   刘烨(左)让人看到顽强抗争的中国人,小豆子(右)的逃生给人希望。

  国人群像

 

  在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往往被描述成“弱者”,而裸露的尸体和耻辱的照片构成了我们对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女性的记忆。然而在被忽视的史料的角落,在南京城里的中国人的故事中,也有“抗争”两个字。

 

  于是就有了《南京!南京!》中那六张抗争着的中国人的脸。在这其中有四朵花:扮演拯救者角色的高圆圆;扮演舞女的江一燕,扮演普通妻子的秦岚,以及象征青春美好的姚笛。

 

  《南京!南京!》中女性角色戏份之重,形象之丰富,成为这个电影的一大特点。陆川说:“南京破城后,男性都被杀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真正撑起南京城希望的是女性。”

 

  1

 

  高圆圆:我们隐约表达着“女性拯救男性”

 

  高圆圆饰姜淑云

 

  梅花·悲怀

 

  ●身份:老师

 

  ●花语:哀愁悲怀的慈爱心

 

  ●抗争:在难民营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工作,营救俘虏时,换了三次衣服救人,最终被日军认出后差点被充作慰安妇。在她自己的请求下,日本兵角川开枪将她射死。

 

  南都:你怎么看待该片里的女性?

 

  高圆圆:当时男性往往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我们在电影里也隐约能表现出来导演的一个想法,就是女性拯救男性。

 

  南都:听说原来剧本和现在区别很大,你被删掉的戏份是不是比较多?

 

  高圆圆:基本上没有按照剧本来,拍的时候不断变化。关于我和刘烨的爱情戏,开始拍的时候觉得特别真实,我们也很感动很投入。但是这一段戏经历了八个半月,它本身也在不停成长。到后来我们都发现,那个时代和这部电影容不下这样一段爱情。

 

  南都:这个角色和你以前的角色差别主要在哪里?

 

  高圆圆:导演开始给我看剧本时,只是朋友之间那种给我看看。他觉得我一点也不适合这个人物,他心里的姜淑云是特别有年纪感的那种。开始时这个角色的原型特别女神,感觉能拯救一切。后来导演慢慢根据我这个演员来变化,其实她也不像看起来那么完美,比如她经常不知所措,经常无能为力,直到后来才有一个成长。

 

  南都:小江举手的那场戏,你哭得很厉害,你的内心应该受到很大震动吧?

 

  高圆圆:经历那些戏是非常痛苦的,我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感觉自己完全是个观众,看着这些事情无能为力,特别为这些人感动,根本不能控制眼泪,一拍就流泪。

 

  南都:后来你乔装打扮,救了几个人,是受到举手的触动么?

 

  高圆圆:一个人经历了这些事情一定会受到洗礼,在痛苦中也会成长。就像我拍这个电影一样,也有很多成长。姜淑云不会永远像一个知识女性一样,她在经历那一切以后也会勇敢起来,去做那些伟大的事情。

 

  导演点评

 

  用高圆圆向张纯如致敬

 

  高圆圆在片中所做的事,很多原型是魏特琳(编者注:美国传教士,南京大屠杀期间妇女难民所的负责人)的日记,但设计高圆圆这个角色是想向张纯如致敬。张纯如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斗士,伟大的真相发现者。

 

  (这个形象是否过于完美?)其实她也拍了有“人味”的一些戏,后来因为容量的原因就去掉了一些。对于高圆圆的表演,我是比较满意的。但她的戏不讨巧,不像秦岚的戏,有范伟搭着演,小江的戏本身故事多好啊。大家要责备的话要责备导演。

 

  2

 

  江一燕:我的内心比观众承受得更多

 

  江一燕饰小江罂粟花·妖娆

 

  ●身份:舞女●花语:死亡之恋

 

  ●抗争:一开始进难民营时还留着卷发染红指甲,想着“出去后要靠她谋生”,后来逐渐在战争中改变,日军到难民营要慰安妇时,第一个举起手自愿充当慰安妇。

 

  南都:之前看过你的《双食记》,形象蛮清纯的,这次为什么接下这个戏?

 

  江一燕:我最早跟陆川定这个戏其实是一个短信,一个短信告诉我演这个小舞女,我说好,我去演。首先这个题材,作为年轻人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第二我觉得陆川导演吧,能够信任我,让我来演一个跟我之前完全不同的角色,我也必须要搏一下。

 

  南都:这个角色的戏份是本来就有还是在拍的过程中加出来的?

 

  江一燕:是加挺多的。我进入剧组就是演我最重头的一场戏,教堂举手,因为演完这场戏后,我想导演可能把这个人物更丰富些。虽然那是第一场戏,但是一进入教堂就有灵魂附体的感觉。

 

  南都:最难拍的是哪一场戏?

 

  江一燕:我在天津拍化工厂那场戏,就是有一些裸体的慰安妇被拉出来的镜头,当时我也在。当时天津的温度是零下,而且化工厂非常非常脏,有很多化学物质,很多的群众演员都是一些大学生,没有穿衣服,要被人抬着生生地扔到板车上,不说身体的疼痛,还有精神上的折磨。那次真的我特别特别震撼,拍完我跟导演就请群众演员吃饭,我拥抱了她们每一个人,因为真的觉得她们实在是太伟大了。在这部戏里连群众演员都百分百投入,那我应该做到多好才行。

 

  南都:有没有和导演出现分歧?

 

  江一燕:就是在慰安所那场,当时小江在受辱,旁边日本人在看,我的眼神是麻木的。我当时说如果是我肯定要骂他,但是导演说你太愤了,他说人愤怒绝望的时候你不会跟他讲话,那种眼神是带着死亡的绝望。这场戏一拍完,我就觉得难受,没跟导演说再见就冲出片场直接冲上车走了。

 

  南都:觉得很受折磨?

 

  江一燕:对。我拍的都是比较残忍的那些戏,我自己内心比观众承受得更多,虽然观众最后还是感觉很有希望的,但是拍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把自己处于那种非常绝望的状态,非常痛苦。

 

  3

 

  姚笛的死是个有力的控诉

 

  姚笛饰唐小妹雏菊·无瑕

 

  ●身份:普通女学生

 

  ●花语:纯洁愉快

 

  ●抗争:唐小妹是唐太太的妹妹,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青春靓丽,纯洁无瑕。但被抓入慰安所后疯掉了,拔刀刺杀日本人,最后被日本人杀死。

 

  导演点评:她的表演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所以临时为她加了那几段戏,她的角色太美好,同时她也是当时很多年轻女性年轻生命的写照。唐小妹可以说是那种没有残缺的美好,美好到极致才让残缺震撼到极致。

 

  我想让观众从唐小妹身上看到的更多是青春希望被毁灭的那种撕裂的痛,在影片全部暗色的画面中,在满眼战火厮杀死尸之后,唐小妹的出现会给已经再难以承受的心脏一丝希望,一个女孩如花般的生命被毁灭,就是对那场战争的最有力的控诉。

 

  4

 

  秦岚是戏里埋的一个希望

 

  秦岚饰唐太太丁香花·眷顾

 

  ●身份:家庭主妇

 

  ●花语:天国之花

 

  ●抗争:一直是个小女人的唐太太,到最后丈夫把出城的名额让给别人时,选择了沉默而不是挽留。

 

  导演点评:唐家的戏确实加了不少,他们一家人凑在一起,感觉特别有戏,这一家人会给你温暖,就像废墟和死亡之城一点微弱的烛光一样,我特别想让它点的时间长一点,到最后要让熄灭时我也非常揪心。

 

  唐太太就是一个中国贤良太太的代表。她一开始还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以为嫁给一个买办就有人能罩着她,后来才知道国破家亡谁也罩不住。她带着一个小生命离开南京的时候,是那时所有失去丈夫的女人的缩影,也是我埋的一个希望,我是希望孩子能活着。

 

  导演点评

 

  我要拍这场戏,让外国人站在台子上哭

 

  我拍戏前只见过小江两次,一次觉得完全像个小女生,还有一次觉得她这个人很沉默,不是像演艺界的一些女孩凑在一起叽叽喳喳。我觉得那个时候一些高级的舞女她的知识可能要比一般女性强,她们都是挺有个性的。我跟小江接触感觉她外圆内方,里面是很有劲的一个人,然后真到拍的时候,我特别庆幸,她完全把内在的力量释放到了极致。

 

  这个角色的故事是我在魏特琳的日记中看到的,别的日军的日记里也说到这个事情,相互印证。我觉得我得拍一些关于慰安妇的事情。这事情的引子就是当时日军进了南京城纪律涣散,后来就开始规范,就要求建立慰安所,解决性问题。他们到女子学院去要妓女,我在魏特琳日记里看到这句话:“有些女人自己站了出来,然后我们就让她走了。”

 

  我还看到一个日本兵日记说去慰安所遇到一个女的拔刺刀刺人。我就觉得中国妇女肯定不是自愿走的,因为当时出了难民营就是地狱。民国时候有个头牌小姐,一晚上500块,但是在慰安所要每天接一百个客人,一百个特别野蛮的异国的士兵。平时不给穿衣服,不分昼夜接客,每天要挨打,空闲时间帮日本兵洗衣服,死了都是裹着席子就出来了,全是这种,这能是自愿的么?所以,女人能够自己站出来去做这事情需多大勇气啊,所以我后来就写成这个角色(指小江),即使是妓女,她们站出来也是一种抗争。在魏特琳他们看来,女人们站出来是自愿的,在我们看来就不是,我就要拍这么一场戏,让外国人站在台子上哭,看着他们痛苦的泪水滴下来,这是我们自己在拯救自己。

 

  片中的其他中国人

 

  “中国军人”刘烨没希望地抵抗

 

  刘烨饰演的陆剑雄是国军残留部队军官,他带领残留部队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坚持抵抗日军,在巷战和各种小规模冲突中杀死多名侵略者,最后被俘,被日军杀害。

 

  导演点评:刘烨本来是贯穿全片的,开始有跟圆圆的一段爱情戏,后来我们越拍越深入,这种纪实风格就像一种病菌一样侵蚀你的身体,它就让你所有的想法都在询问真实不真实。后来我们就在挣扎:是拿这段历史作为爱情戏的背景板呢,还是放弃这段爱情戏,彻底去为这段真实的历史工作服务?拍着拍着我就不信了,后来圆圆也不信了,小刘自己也不信了,在那种环境下去讲这个爱情有点不合适。

 

  刘烨本来是没死的。可是后来觉得,给观众一个理由说刘烨不被日本人杀掉,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你看到这家伙,一百米以外你就知道他是一军人,在现场就更明显。后来就调整了,演员做出一些牺牲。

 

  “小人物”范伟完成了自我救赎

 

  范伟是一个让大家一见就想笑的人,但《南京!南京!》可能将改变大家对范伟的这种印象。

 

  在戏中他是买办,他为保家人平安而出卖了同胞。但他还是失去了女儿和妻妹。最后当逃生的机会放在他面前,他做出了拯救他人和自我救赎的选择。枪口下,他得意地说:“我太太又怀孕了。”

 

  “南京”影像

 

  这两部片本月你也能去看

 

  《以天皇的名义:南京大屠杀》(IntheNameoftheEmperor,1998)

 

  放映时间:4月22日18:45

 

  放映地点:中大南校区中文堂207室

 

  导演:崔明慧、NancyTong

 

  这部纪录片由加拿大投资制作,主要从日军的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前后的暴行和日军决策,试图从上层决策和军队体制解析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希望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日军性格的丑陋。该片片长不足一小时,留给导演阐述自己观点的时间非常少。但这是国际范围内严肃讨论南京大屠杀的一次尝试,它的限制更少,观点更为自由。

 

  《拉贝日记》(2009)

 

  上映时间:4月28日

 

  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FlorianGallenberger

 

  该片以德国商人拉贝为主线,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并在自家花园保护了600多位难民。该片表现的重点是德国人如何在那段历史中完成了对二十多万人的拯救。

 

  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 实习生 韩伯啸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19/content_764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