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杀毒贩:《南京大屠杀》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57:44

《南京大屠杀》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理归纳出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2.       品味报告文学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激发民族义愤,激励

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重点: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导入

提问1:课题中有“屠杀”两字,通读全文,从文章内容上给“屠杀”下个定义。

提问2:“屠杀”可解释为“大批大批地残杀”,为什么在“屠杀”前要再加上个“大”字?

二、细读文章,归纳“大屠杀”案件

1.(列表)归纳“大屠杀”案件。

2.明确:“大”说明南京大屠杀人数之多,屠杀的残忍度之烈。日本军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不分对象,尼姑、平民、军人甚至妇女儿童。说明他们以杀人为目的,想要亡我中国。

三、感悟文章议论部分,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1、思考:日本在中国实行屠杀政策并非始于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由来已久(东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发生过类似的屠杀事件),作者为什么要选南京大屠杀作为这篇报告文学的题材呢?

2.、带着这个问题散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品读“作为历史的回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等句)

明确:国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极大,妄图将中国灭亡,“南京”是中国当时的首都,显然日本军国主义是要“杀一儆百”,其野蛮和残暴程度可见一斑。

3、思考:日本军国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野心来吞并中国,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灾难?

明确:因为当时中国太落后了,综合国力不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增强国力。——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四、感悟作者隐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提问:最后一部分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爱憎之情溢于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会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文字中,比如“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句,作者为什么要在叙述“燕子矶大屠杀”加上这句话呢?

明确:1、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屠宰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日军的残暴,中国人民的无辜。

2、如今的燕子矶依然秀丽,但它却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应该忘记在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血腥屠杀,亡灵们的哀号,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更不要让这段悲剧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业

类似“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样将作者情感隐于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回家后

找出一两句,说说它们分别隐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听老师的教诲总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今天也是如此。当我整理完老师口诉的自己上过的《南京大屠杀》的教案后,再对比自己的教案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与启迪:

1、语文老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拉回课堂。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如说的那样轻松。就那我今天上的这堂课来说吧!原本我选择这篇

自读课文就是因为它能激发起同学们的民族义愤,能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有些感染力。没想到一节课下来还是因为多种因素而没能实现原定的目标。虽然我试图用老师范读来增加感染力,带动全班的氛围,但是同学们却一如既往地“我自岿然不动”,搞得我挺被动的。

    其中当然有客观的因素诸如时间上少了10分钟,学生们在第一节课上通常都有点没睡醒等等。但究其主观原因我认为还是由于我的课没有备好:主要是我忽略了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同学们是“已知”的这个问题,在“已知”的情况下就应该试图给他们一些“新知”,一些新的情感体验,而并不仅仅等同于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如老师说的那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教会学生从“无知”到“有

知”,而语文是母语,是自小就在不断训练不断“明白”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语文学科要把同学们的兴趣停留在课堂,还是要努力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习得“新知”、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2、  教师首先要熟悉文本,要经过一番专研琢磨,这样才能备好一堂有“效率”的课。

今天我的这节课无疑是在做一次无效的劳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关注如何将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他们在体验感悟中获得这三个概念。其二,指导学生圈画有关表现日军残暴,人民无辜的语句过繁、过细。

基于以上两点,我反思我的这节课没有带给学生们新的知识,而只是在做重复劳动。这不符合二期课改“长文短教”的精神。

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对于初三年级,语老师应该关注知识的整合而不是将知识机械地重复。我想这句话对于我们初三接下去的复习课是有指导意义的。

再次对比两份教案不难发现,老师在多年研读教材,教材已烂熟于心的前提之下依然不断地在求新求变。在老师的教案中对课题“南京大屠杀”有了一番新的诠释,并分别以“给‘屠杀’下定义”,“为什么在‘屠杀’前加个‘大’字”,以及“作者为什么要选‘南京大屠杀’作为自己的这篇报告文学的题材”这三个问题串联起了三大环节,构思巧妙。而最后“感悟作者隐于文字中的情感”这一环节更能培养初三学生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让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上一个台阶。

3、  语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规范,要有感染力,更要注意精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能言善辩的人,但真正要做到说话得体又精炼,而且还能思路明

晰可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就拿我今天的课来说,事后在评课过程中前辈们为我指出了不少不规范的课堂用语,比如在提到日本军国主义时因为紧张的缘故我说成了“日本人”等等。

    当然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但是我会牢记教研员李老师的提点:努力先从“每堂课提问不超过六个问题”开始尝试,循序渐进地规范并完善自己教学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