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小女巫 购买: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6:01:59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陈欢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
    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5个方面:
    一、梦心理学。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2)同时他还提出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过失心理学。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
    三、变态心理学。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
    四、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的构成是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而"自我"则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了,它已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用自我理想来确立行为目标,用良心来监督行为过程,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运作原则,因而往往相互矛盾、冲突,而自我作为中介,便不得不处在本我的驱使、超我的谴责、现实的限制的夹缝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
    四、儿童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和生殖阶段--性欲力比多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他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认为儿童的第一个性欲对象往往是异性的双亲之一,而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则被儿童视为第一个情敌。以后由于阉割情结的威胁,这种"杀父娶母"的愿望被压抑进无意识从而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心理和人格。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311页、第9页。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2页。

    显然,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体系都是在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的阐释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而决定了精神分析学首先是一种深层心理学,它不止于描述心理现象而且还致力于探究人的心理动机,不止于揭示表层心理规律而且还致力于探究人的深层无意识心理机制,不止于共时性地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而且还历时性地说明人的心理过程,从而把人的自我意识引向了人类心理一直未被发现的新大陆,表明如果离开对人的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因素的考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如果离开了对人的童年经验、性欲创伤的考察也不能真正说明人的人格发展的历史。同时,精神分析学还是一种深层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后提出了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症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过内省、观察、反思、测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无意识能够被人们所了解和考察,为人们接近无意识的深渊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常具有一种方法论或者策略上的有意无意的偏激和片面,他的一些观点也往往缺乏科学依托和实证支持,但他的思想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因而,他没有将精神分析学仅仅局限于一种心理学领域,而是试图将它扩展为一种通用的人文思想,一种关于人、历史、社会"广义的哲学观"(1),这也使得弗洛伊德从一位心理学家成为了一位思想家,成为了"关于人的现代观念的营造师"(2)。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就不仅是心理学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更广义的文化哲学,具有独特的人性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弗洛伊德认为人并非是自我同一、自我觉知、自我控制的,而是分裂的、非自觉、非自为的存在。人不仅不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人。这一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对人性的理解完全是针锋相对的,它暗示人们,驱使人生存、劳作和创造的动机并不是理性、意识、意志而是来自生命底层的无声的本能躁动,来自于心灵深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意识积淀。在对历史的理解上,弗洛伊德则用个体本能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指出"文明只有在否定个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存在,人类的本能生活是进攻与利己主义的自我满足。文明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禁止和限制人类。"(3)所以,在弗洛伊德那里,人类的历史也就成了本能的宣泄与反宣泄、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史,人类史也永远成为了本能与文明的对立史。在对文化的理解上,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主义者,用性欲来解释人的一切实践和创造行为,提出文化是得不到实现的人的生命本能的"升华",如果说梦是性本能的化装满足的话,神话就是人类无意识的集体梦想,艺术是被形式化的白日梦,社会形式则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组织化,性是文化的本体而文化成为了性的象征。
    尽管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他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义而无视意识、理性和社会性在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中所占有的位置,表现了一种明显的"唯无意识论"和"泛性论"的倾向;他重视了个体经验和经历的历时性影响而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共时性限制,存在着一种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他的许多论断不仅建立在缺乏科学实证的假设和推想的基础上而且还往往用一种故意的极端的修辞方式加以强调,不免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然而,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却仍然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提出了许多富于启示性的解释,开辟了心理学和人类自我认识的新领域,而更重要的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即深层心理学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弗洛伊德理论在具体的结论上、阐述方式和技术手段诸方面还存在多少谬误,但他却为人类思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以至于在今天,任何关于人的理解如果缺乏对无意识的考察都会失去说服力。这也正是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能够在一个世纪里仍然还方兴未艾的基本原因。
    (1)鲁本.弗恩《精神分析学的过去和现在》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参见《弗洛伊德与20世纪》伦敦1958年版,第279页。
    (3)参见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弗洛伊德和他的欲望哲学文/欧阳谦     来源:文景 

    说到弗洛伊德的思想洞见,有崇拜者称他为“心灵世界的哥白尼”,将他的《梦的解析》认定是“一本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书”;说到他的惊世骇俗及其异端学说,有反对者直接骂他是“魔鬼”和“骗子”,并且把他当作是迷乱人心的性开放性泛滥潮流的罪魁祸首。


    弗洛伊德,一个因为发现了“无意识”而名垂青史的名字,一个因为伤害了人类的理性自尊而始终处于争论漩涡中的思想家。

    在我们今天加速繁殖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间,他的观念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今天愈发令人眩晕的现代艺术图景中间,他的想元素就如同是一种抹不掉的背景色彩;在今天变得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经验中间,他的精神分析还是一如既往地变着戏法地流行。我们确实需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变好了,可是我们的心情却变坏了。现代的精神健康问题真不幸被他言中。看起来是社会的文明程度愈发达,人类的精神疾病就愈严重。只要看看这些年荣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本能》、《沉默的羔羊》、《偷窥》等,当然还有今年很出风头的获奖片《断背山》,它们之所以能够挑动评委和观众的敏感神经,都是因为涉足到人的心理问题。

    从弗洛伊德留下的老照片看,他是一脸的严肃和认真,甚至还有些刻板木讷,只是他的那双眼睛非常突出,如外科手术刀一样的锋利。只是他的手术刀不解剖人的肉体,而解剖人的精神。人为什么会产生反常行为?人的行为动机究竟是什么?人的种种言行是受什么东西决的?在人类精神世界这个漆黑一片的无底洞里面,他使劲地睁大自己的眼睛,凭借精神分析学透射出来的光亮来寻找黑暗中精神活动的蛛丝马迹,最后好不容易发现了隐形的无意识的存在。他激动过,因为独自得到了性病因的证据;他困惑过,因为人的七情六欲实在是太复杂了他犹豫过,因为许多人不能接受他的“诋毁人性”的证词。弗洛伊德的欲望哲学不仅捅破了人类文化禁忌的“马蜂窝”,而且还扯下了人类自我夸大的“遮羞布”。由此的高大形象被他坏了。人当然是有理性的,但是人更有许多的欲望。理性和欲望总是在打架,它们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理性真正赢的时候很少,输的时候很多,欲望总是躲在后面得意的偷笑。于是,尽管使用起来含糊不清,“非理性”还是堂而皇之地成为了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关键词。无论我们是接受他也好还是拒绝他也好,弗洛德主义以它“深刻的片面”和“片面的深刻”着实让我们开始注意 “性福”的问题,开始思考“本我”的问题。无论如何,他在诊断治疗精神病方面大胆迈出的一步,已经成为了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里程碑。现代人找到了一面可以正视自己容貌的镜子。

    说到他的思想洞见,有崇拜者称他为“心灵世界的哥白尼”,他的《梦的解析》认定是“一本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书”,甚至夸张地将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干脆划分为“前弗洛伊德时期”和“后弗洛伊德时期”;说到他的惊世骇俗及其异端学说,有反对者直接骂他是“魔鬼”和“骗子”,指责他的心理学完全依据病态人格的诊断,并且把他当作是迷乱人心的性开放性泛滥潮流的罪魁祸首。所以,爱因斯坦在信中夸赞他了不起,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如此伟大的发现时,他却很无奈很委屈地回复道:一般人绝对不敢随便地议论对论的是是非非,因为他们不懂物理学。可是许多人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精神分析学,就做出了非常激烈的反应,大声嚷嚷精神分析学是如何的“下流”。他后来才慢慢想明白,人们根本不管什么真理不真理的,人们需要的是做人的“面子”,需要的是当家作主的“自尊心”。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人们往往是宁要“幻觉”而不要“真实”。他不顾一切地专攻意识背后的深层动机,不仅惊扰了人类已经习惯地自我催眠式的“睡眠”,而且还让人类醒来之后看到了自己赤身裸体的丑陋。事实上,他不曾想到自己在性病因诊断上的“固执己见”他那带有泛性欲主义色彩的无意识理论碰到了人的隐痛处,伤害了人的自尊心。

    弗洛伊德一心想撕开文明的伪装。他独自立的精神分析学完全是一种颠覆人性的欲望哲学。他的大胆想法几乎篡改了几千年来的道德为信念,几乎推倒了普遍理性主义的人性模型,这当然要引起众怒。他差不多是孤军奋战,同行好友纷纷与他反目,医学界学术界完全冷落他的发现和理论。为此,弗洛伊德感到不解,感到悲哀,感到愤怒。于是,他想到了旧约圣经中的摩西,想到了摩西希望拯救苦难中的同胞但是遭到众人背叛的情景。站在米开朗基罗雕塑的那个怒发冲冠的“摩西”(Moses)座像前面,弗洛伊德看得很入迷,心里真是感触万千,为此他写出了“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一文来表达自己百般杂陈的心绪。他所的事情就是想让精神病人得到解脱,让人类认识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结果却不讨人们的喜欢。谁叫他把人说得这么卑微这么可怜。


    自古以来,人类就患有十分严重的自恋症。人类从来就想与动物为伍,就想有一天能够彻底摆脱肉体摆脱性欲,从而远离由本能支配的动物世界。人类总是想方设法地要与动物区别开来,要让灵魂占据王位,将肉体及其欲望踩在脚底下。人类为此虚构了上帝,发明了道德,披上了装。久而久之,我们只有在履行繁衍后代使的时候可以有合法的性行为,而且还要偷偷摸地藏于卧室;我们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注意到了身体,平时身体被遮盖被忽视;欲望只有在各式各样的“梦境”中才能自由地表达,于是生活被各种幻想包围着。

    精神分析学的治疗功效就是让病人把自己的欲望说出来,把憋在自己心头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得到减压和释放。其实人的许多心理问题,只要说出来就好了许多。要让病人开口出自己的隐私,首先要破许多文化的禁忌,清除许多人性的欺骗,最后就是揭穿许多文化的伪善。这些精神治疗的方法和目标,不得已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承起了过于沉重的思想任务,使他从一个精神科医生转换成了一个铁面无情的思想者。他本人对自己还真有一个比较自豪的评价:“我不是一个伟大的人,我只是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的确他首先是一个平凡忙碌的精神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勤恳恳地为病人解除痛苦;他只是一专心探究人类深层行为动机的心理学家,以揭示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为目标;他最后不得已成了一个文明生活的观察者和批评者,一直想找出精神疾病与文明发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本来不想“制造世界观”但还是不小心成了一个制造世界观的“哲学家”,因为他创立的精分析学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面“哈哈镜”。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哲学家,他的特点是能够把诗意般的想象与手术刀式的严谨结合在一起。

    他的目光没有驻足在精神病院里面,而是投向了整个的精神世界。他希望人真正痊愈,所以需要让病人真正了解人性的欲望,需要有一套人性理论向病人解释清楚精神的种种变异。对于世道的混乱和战争的残暴,他没有办法保持沉默,他有话要说。对于艺、宗教、道德,以至类文明的演变过程,他都想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进行解剖。因为他发现,从个体到人类,同样服从于无意识的活动规律。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完全可以套用在集体心理学的问题上面。自我的种种心理防御机制,差不多可以对应于人类社会的种种文化压抑力量。性问题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也不仅仅是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而是牵涉到人类文化建设的问题,牵到人类如何认识自身的问题。

    人的精神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欲望满足的问题。人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那是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也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推出了生命哲学的最初形态,率先让欲望走进了哲学的殿

    弗洛伊德继叔本华尼采哲学之后,将欲望的探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令人很不愉快的命题: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作用则是次要的。无意识的核心是性欲望性冲动。因为性欲望性冲动是被压抑得最深重的,所以也是最隐秘最诱惑最顽强的。我们必须注意,弗洛伊德的“性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不只是代表男女性爱以及生殖活动,而是充分体现人类追求快乐的天然色彩。生命快乐的冲动,才是人性的根本在。由于文明社会的制裁,这种冲动只好躲在暗处向我们发号施令。在我们的过失行为和玩笑中,它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在我们的睡梦中,它经过伪装得以暂时的现形;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它通过升华作用来尽情抒发自己。我们一直以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可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设完全推翻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常识,完全颠倒了我们以往固守的“真理”。人不再是自己的主宰,无意识的欲望才是人的主宰。你还以为你是自己的当然主人,你始终拥有一个独立的反思的自我。其实,你只是一个被本能所操纵的生命木偶。人一生下来就被判欲望的徒刑,就被囚禁在欲望的牢笼里面。人为什么需要宗教需要艺术需要理想?就是因为人一直想挣脱欲望的捆绑。事实上,天底下最难对付的东西就是人自己的欲望。

    精神分析学还有好些令人不愉快的观点:它说因为欲望,人从小就有种追求性快乐的行为,只是表现的形式与成年人不同,由此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这样的心理倾向,于是幼儿的身上就被涂抹上了性欲的本能色彩,家庭变得不那么可爱。接着它说因为欲望,人永远不满足,老是与社会唱对台戏,由此出现了各种犯罪倾向,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战争。战争是死亡本能的发泄,是生命本能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它说因为欲望,人需要用幻想中的完美来代替现实中的残破,所以有了艺术和宗教。相比苦难的现实,美好的幻想更加的诱人。它说因为欲望,人要学会克制,是“自我”只能在满足“本我”和响应“超我”之间左右为难莫衷一是,人最后要患上神经症,人人如此,只是患病的程度不同而已。


    人是神还是虫?这是精神分析学最终抛出来的一个严问题。因为在弗洛伊德的不断解剖之下,从内到外,人的形象完全变了,人变得跟动物差不多。而且人比动物还要痛苦,因为人是一种被压抑的动物。人不再是简单的理性主体,而是成为了复杂的生命存在;人不再有清净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去面对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想成为上帝,至少是成为上帝的选民,这样就能够分享上帝的全知能和完美存在。尽管人类也知道自己最终当不了神灵,但还是愿意去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本来弗洛伊德研究精神病人的痛苦是从研究人的欲望入手的,他研究欲望的目的是想为病人解除痛苦。可是他的性本能性压抑学说,使得人类的这种美好理想破灭了。无论愿意不愿意,人类都要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人不像神(所以人要皈依神),人更像虫子以人不愿意与虫子为伍)。
    关于人是神还是虫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当代西方艺术创作者的心头。弗洛伊德之所以成为现代派艺术家们的最爱,是因为弗洛伊德说出了他们憋了很久的心里话是因为他们的创作终于有了思想上的依靠。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了表现非理性欲望而采取了非理性的创作手法,即利用饥饿状态下意识的模糊混乱来引导创作过程。如同酒后吐真言一样,当意识不清醒的时候,欲望就可以出场了。西班牙画家.达利画中(如《内战的预感》)充满了噩梦般的乖张形象。美国画家J.波洛克的实验作品(如《淡紫色的雾》)真像是精神病人的信手涂鸦,没有线条布局,更没有透视原理,只是成块成堆的色彩。他如此申辩:我想表达我的感情,而不是图解感情。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绘画戏剧音乐,都在试图打破理性意识的束缚。荒诞派戏剧几乎就是精神分析学的舞台文学版。它一直在考“人是神还是虫”的形而上学问题,使得它的戏剧作品很抽象很凝重。舞台上英雄帝王退出了,唱主角的是面目丑陋的流浪汉,是百无聊赖不明身份的成年男女。这些人物没有思考的能力,只有言谈举止中的焦烦躁挣扎。在自尊心自信心遭到沉重打击之后,人感到了深渊般的无助。

    弗洛伊德的欲望哲学不仅引爆了现代派艺术,而且还侵入了人文社会科领域。只需列举一二,就有精神分析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精神分析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政治学、精神分析犯罪学等。马尔库塞在精神分析学中找到了他的“爱欲解放论”的生物学基础,并且提出“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就是为政治而战”,因而当上了1960年代学生造反运动的精神领袖。以法国为重镇的结构主义思潮,以语言为突口来探讨文化的无意识机制,大谈“主体的消亡”。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等人扛起了身体政治的大旗,要向“总体性暴政”开战,要揭穿欲望是如何被驯服的,要对权力-知识的话语系统进行考古学的发掘。弗洛伊德在后现代思潮中的再次走红,说明了他的欲望哲学确实是一种“启蒙的再启蒙”。人类需要启蒙,需要不断地蒙。

    欧阳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心理动力学的“性力说”与佛教的“业力说”
作者:陶贵堂

  心理动力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历史流派。从谬勒(Muller,J.P.1801-1858)所倡导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到冯特(Wundt,W.1832-1920)所发现的“冲动”,从弗洛伊德(Singmund Freud,1856-1939)的“本能说”,到马斯洛(Maslow,A.H.1908-1970)的“潜能与动机理论”,都可以找到心理动力学说的线索。
  在西方心理学中,在心理动力学方面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是以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其所建立的性力(libido,又称本能)说,为世人详细地阐明了意识的潜在动力对于人的心身行为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力libido被看成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是本能冲动及欲望形成的动力。性力,是一种与人的表面意识无关的潜意识,它包括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两个方面。其中,求生本能可以诱使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爱,能够激发生命本身的创造力。而死亡本能则是一种破坏力,它可以诱导出对自我以及他人的伤害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还认为,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虽然人们通常对其很难感知,但它却是人的灵魂的真正主宰者,是一切生命力及创造力的根本源泉。性力无时不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包括入睡后的梦境。然而,只有通过专业性的协助,一般人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创建以后,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公开宣称,“精神分析是我的创造”,许多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也认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发现。对于这种说法,许多西方人都深信不疑,美国克拉克大学为此于1909年曾特别授予弗洛伊德名誉博士学位。
  然而,在东方的一些国家,虽然有很多人都能认同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对于弗洛伊德对于这种理论的“独创说”,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其关键的原因就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性力说”,不论在内容的表述上、层次的深入上,都与印度传统文化的“业力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其形成时间是也在西方占领印度及印度文化西传之后。所以,有些东方人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印度传统“业力说”的翻版,而并非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独创。
  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业力说”,具有非常悠远的历史。印度最古老的《奥义书》中就已有“业力”(梵语karman)的相关描述,尤其是释迦牟尼开创的佛教心理学,更是将“业力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佛教心理学理论中,“业力”乃是驱使众生进入种种苦乐境界以至轮回转生、而遭遇种种苦乐感受的一种动力。根据其作用性质,佛教将“业力”分为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三种。其中,善业驱使众生进入仁慈博爱等善心及善行,引生快乐感受;恶业驱使众生产生贪求、嗔恨等恶念及作恶之举,引生烦恼痛苦感受;无记业则驱使众生进入非善非恶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引生非苦非乐等备有明显特征的感受。——由此可知,弗洛伊德的“性力说”以及“求生本能”与“死亡本能”的概念,与佛教的“业力说”以及“善业”与“恶业”的概念相比,在定义上是完全一致的。
  不仅如此,佛教心理学的“业力说”,还进一步明晰地说明了“业力”的来源问题。佛教心理学虽然也承认“业力”具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是,它并不把“业力”看成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本能,而只是把它归结为一种由过去行为造作产生并延续下来的习性力。在“业力”一词中,“业”的梵语单词为karman,意为“造作”或“行为”。为此,“业力”意即是“造作力”,或者“造作习性力”。佛教心理学认为,“业力”是由众生身体、语言、心意的行为造作产生的,为此,佛教中的“业力”还有身业、语业、意业之分,并进一步阐明了“业力”对众生的身体、语言、情绪的有关影响。在此基础上,佛教还通过众生的心灵(思想意识)对众生的身、语、意行为的影响与决定作用,进一步发明了“业由心生”之说,并且透过严格的心理分析,指明了造成这种“心生”的根本原因——众生内心的“无明”(——认知障碍)。——其阐述的深入透彻程度是弗洛伊德的“性力说”难以企及的。
  佛教心理学由于对“业力”所产生的相关原因具有更加深入准确的认识,所以,在解决由“业力”引生的心身烦恼方面,相对弗洛伊德“疏导疗法”的被动方式而言,佛教的方法不仅更加积极、灵活,而且更有针对性和智慧性。其方法中不仅具有中止“业力”作用的“戒法”与“定法”,而且具有净除习性力的“忏法”,具有强化“善业”及快乐感受的“修心法”,除此之外,还具有消除认知障碍、引生觉悟的“觉照法”,等等。
  佛教的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对“业力”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业力”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佛教所独有的“觉照法”,其从认知障碍入手、彻底净除烦恼根本、建立永久安乐的良好功效,是一般心理以及宗教方法难以企及与匹拟的。所以,佛教心理学的“业力说”,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性力说”相比,不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在内容上、方法上更加完善、更加深入和更为透彻。
  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的原因,现代人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往往只知有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性力说”,而对佛教心理学的“业力说”知之甚少、误会甚多。为了方便读者有效把握人类心身文化的精华,更加准确地认识心身烦恼的本质,更为有效地解除心身的烦恼与痛苦,笔者特撰此文,以供大家参考并作进一步的研究。(2000-12-24)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境内摩拉维亚省,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1939年3月23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本色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哪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目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说,“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 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可是,几年之后,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却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诺贝尔桂冠的彼德?梅达沃爵士称心理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政治科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国学者索顿却收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按她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说,即'深层意识’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说他是在可卡因的毒力影响下编制出这些理论的,说他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他最近的传记作者,历史学者彼德?盖依在内,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大无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卫士。恶意毁谤他的人却视他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企图通过发表耸人听闻的理论哗众取宠。不过,出语不凡的一位学者杰弗里?梅森却宣称,弗洛伊德实际上还有重要的发现没有照直说出来,因为那会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损害,这个发现即是,精神病是一个成人(通常是父亲)对孩子进行性虐待造成的后果。大部分心理学史学家都把一长串有影响的发现归功于弗洛伊德,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可是,科学史学家弗兰克?索罗维曾颇有见地地评论说,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存在于神经学和生物学当中的一些思想的“创造性的转述”,而学者亨利?埃伦伯格也颇费心思地提出,弗洛伊德对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只不过是把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人早已提出来的一些流传中的思想明确化了,并给它们一个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看法,他的大多数传记作者也是这样看的,既他自己是一位局外人——一位在反闪米特的维也纳被隔离开来的犹太人——勇敢无畏地与保守医学作斗争,希望他的发现能造福人道精神。贬诋他的人却说,他在夸大自己周围的反闪族氛围,企图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位勇敢战斗的英雄,而且,无论怎么说,他的许多思想皆来自他的朋友威尔汉姆?弗莱亚斯,可他却全部据为已有。

    这么多正反不一的意见,我们该采用哪一说呢?可是,再一看,我们对一个本身就是一串矛盾的人说些什么呢?他关于人性的理论异常激烈,他还是一位强硬的无神论者,除了他的早年以外,他在政治上是一位保守派。他在性欲问题上采取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态度可在自己又是一位礼仪的模范和采取性节制态度的人。他宣称自己通过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解除了精神烦恼,可他一辈子都在遭受某类精神症状的痛苦,其中包括偏头疼,尿道及大肠问题,对电话几乎病态的讨厌,在极度紧张的个人压抑时经常有晕倒的倾向,还有对雪茄几乎病态的着迷。(他一天抽20 支,哪怕是上腭因此而得了癌之后还停不下来。)他不喜欢维也纳,从未参加到当地很随便的喝咖啡的人群里去,可又下不了决心离开这个地方去找另一个更合适的地方,直到1938 年纳粹占领了奥地利之后才搬到伦敦去。

    有时候,他是个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者,他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达尔文,而且还对一位称赞他的晚期作品的人说:“这是我最差的一本书,是一位老人写的书。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另外一些时候,他又像是极其谦逊,在他的晚年,在“一份自传性研究”中,他写道: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周围有很多忠实的信徒,可是,他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追随者进行了好多年的争斗。他在古稀之年还悲哀地写道:许多人的爱我不能够指望。我并没有逼他们高兴,没有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也没有给他们以熏陶。这些也不是我的本意所在,我只想去探索,解开一些谜团,揭开一部分真理。

    在照片中,弗洛伊德总是一脸严肃,表情沉重——穿戴无可挑剔,发式整齐,肃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写的回忆文章里都证明,他是一个极为机智的人,他喜欢讲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种心理学观点带进故事里。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从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选出来的:

    如果(一位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与手淫有关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语:'呵,不,从没有”——可是,在德语中,onanie 的意思就是“手淫。”)

    还有一个长一点的幽默故事,弗洛伊德很喜欢讲,讲得也不错:

    沙申(犹太媒人)站在他推荐的姑娘一边,替她平息那年轻男子的不满。“我不在乎岳母如何,”后者说,“她是个不逗人喜欢的蠢人。”

    ——“可是,不管怎么说,你并不是要去娶岳母,你想要的是她女儿。”

    ——“是啊,可她也不太年轻了,而且她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美人。”

    ——“没有关系。如果她既不年轻,也不美,那她正好就是对您忠实的那一类。”

    ——“而且她也没有多少钱。”

    ——“谁在谈钱的话?那你是不是要跟钱结婚?你要娶的毕竟是个老婆啊。”

    ——“可她的腰也驼了。”

    ——“哎呀,你到底想要什么?她连一点缺点都不能有吗?”

    很明显,弗洛伊德的本色最起码来说也算不上简单。可是,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吧。

学术影响

    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与一神教》 (1939)

 

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

内容提要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两部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学的范畴。

    第二卷,释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包括《释梦》以及相关的《论梦》、《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论著均属于精神分析一大理论支柱~一释梦的范畴。

    第三卷,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弗洛伊德早期关于精神分析学另外两大理论支柱——性本能论和潜意识论的主要专著,包括《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爱情心理学》、《论自恋:导论》、《本能及其变化》、《压抑》、《力比多类型》、《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论潜意识》、《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的注释》。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与潜意识论的范畴。

    第四卷,精神分析导论,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统阐述精神分析学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导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属于弗洛伊德早期对读者进行精神分析导读著作的范畴。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论,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专著的续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续编》)、《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这些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的范畴。

    第六卷,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包括《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第七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戏剧中的变态人物》、《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美学心理学的范畴。

    第八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

弗洛伊德对梦分析

    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弗洛伊德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他从梦中醒来确实想喝水。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

    弗洛伊德年轻时,经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贪睡而懒于起床。早上到来时,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就觉得心安理得。他还发现与他一样贪睡的医院同事裴皮的梦。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东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该上班了。”于是他梦见自己睡在医院的某个病房里,床头牌号还写着自己的名字,裴皮在梦中想,既然自己已经到了医院还住进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继续睡觉。

    有位朋友的妻子梦见来月经,请教弗洛伊德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推测说她怀孕了,而她的愿望是不要怀孕,所以在梦中月经如期而至。

    另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并非是第一胎,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

    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梦,本质上都是愿望的达成。儿童的心理较之成人的单纯,所做的梦也就单纯,是通俗的白话文而不是深奥的象形文字。他说,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了解高等动物的构造一样,我们应该可以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梦,是简单明显的愿望达成,虽然它比起成人的梦显得枯燥,但却提供了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虽然它比成人的梦简单,但却证明了人的梦的本质。因为儿童的梦简朴、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装或很少化装,有摄人灵魂的自然美。分析儿童的梦不需要任何技术。

    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岁的小女儿、5岁3个月的儿子,以及邻居家12岁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儿对邻居家的男孩有好感,两人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早餐时小女儿说:“作晚我梦见艾米尔成了我们家的人,和我们一样叫爸爸、妈妈,和我们同睡一个房间,妈妈进来,在每个人的枕头下塞了一块巧克力”。小女儿想让邻居家孩子成为永久的好朋友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

    儿童的梦是愿望的满足,成人的梦也是如此,这点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论据很多。

    施温德作的名画《囚犯的梦》,可被看作是梦的满足的典型代表。囚犯想从窗口逃走,因为阳光从窗口射入牢房,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妖神,无疑代表囚犯攀缘上窗所应继续站立的位置。站在顶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梦者面貌相似。

弗洛伊德的名言

1、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7、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13、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生物性即命运。

1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8、梦是愿望的满足。

19、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人体就是命运。(解剖即命运)

21、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2、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23、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4、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25、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

26、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27、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28、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9、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30、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