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机传说好看吗:央视网评:辛亥百年,改革开放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5:27

作者:郑根岭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把天朝大国、中央之国之类自我麻醉的美梦惊醒,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关着的国门,以中英《南京条约》肇始的4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不断把割地赔款、殖民奴役和经济掠夺的耻辱强加给中国人民,也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当然,这种愤怒与反抗,既指向外国列强(如义和团运动),也指向腐朽没落、阻碍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清王朝(如太平天国运动)。

  其间,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清王朝中的有识之士也曾发起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乃至戊戌变法,但终究无济于事——到后来,不得不抛弃了改良的幻想,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从而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国社会变革。

  简单回顾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之前的历史脉络,不难发现,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后者是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来的口号),而改革开放则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辛亥革命之前的岁月,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古老中国大门所带来的开放,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在某些方面的进步,但带给中国人民更多的则是屈辱,再加上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不思进取,并不真心改革图强,使得一些社会精英所寄望的改良主义沦为无望,终于酿成大的事变,这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暴力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开放可以同样成为这种动力,并且在开阔眼界和比较权衡之中,确保改革的方向正确。辛亥革命就是在改良、改革无望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一批在国门洞开之后走出国门、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胸怀的欧美留学生和华侨促成的历史性革命事变,其目的就是拯救日益沦陷、备受列强欺凌的祖国。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受西方列强上门欺侮的中国人,要发展,要打翻身仗,要振兴国家,所选择的路径,要么是改良、改革,要么就是革命。鉴于清王朝已经腐朽透顶,根本适应不了新的时代,已经成为阻碍进步的绊脚石,所以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和失败,只能走革命这条路,彻底埋葬业已完成历史使命的清王朝,开创人民共和的新时代。

  所以说,辛亥革命与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超越了改朝换代、换汤不换药的历史周期性振荡循环,使革命有了更为崇高的意义,这就是救亡图存,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种复兴,又不是局限于历史上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那样带有因人而为偶然性的短暂辉煌,而是奠定一种崭新的制度模式,给予持续不断的进步动力,这就是民主共和国的美好前景。

  可惜的是,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多灾多难的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兵燹连绵时期,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张勋复辟……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总之袁氏遗产北洋军阀混战不断,使神州大地生灵涂炭,连孙中山先生及其后的国民党人也束手无策,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与国民党人携手合作,向封建军阀开战,让人民看到了希望。惜乎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屠杀共产党人,终止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复又进入血雨腥风的年代。此后,国民党新军阀争权夺利频繁发动战争,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中国当然复兴无望。

  内忧复又招致外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由此开始了全民抗战。8年抗日战争,赶跑了日本鬼子,解决了外患,但内战重开;好在仅仅3年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蒋介石不得人心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建国之初群情振奋、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之后,当时党的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逐渐失去了改革前进的动力,以至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文革结束、获得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挣脱了过去受到的种种由外部强加或自我束缚的羁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又焕发了革命年代的青春活力,勇敢地向自我挑战,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大步。经过30多年的拼搏,终于使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目前正在为进一步建设和谐社会、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70年来的华夏神州,经历了诸多令人无奈、令人痛苦或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的大事件,无论内忧还是外患,举凡改良、改革、战争、革命,都是给中华民族的洗礼。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