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红蝎星1: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6:30

书名: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作者:吴大真 等主编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原价:19.00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502343514

字数:297000

页数:380

印次:5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20055544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代名医学验俱丰,绝技秘法,成竹在胸,故临证常能力挽沉疴,起死回生,如董建华认为胃病全因滞,治疗重在通;邓铁涛擅用补脾养胃治本方兼顾湿瘀标实证……这些绝技妙法,屡试屡效,深受国内外称赞。本书精选近10年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中所发表的各家名医临床实践经验,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为了充分弘扬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便于广大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和医学爱好者阅读、借鉴,本书极其客观地保持了各学术论文的学术性、权威性和临床实用性。

目录


胃脘痛?
 步玉如 通补开郁虚实治 病证错杂综合调??
 董建华 胃病全因滞 治疗重在通??
 王祖雄 中虚气滞湿阻 香砂平胃化裁??
 李任先 健脾和中兼治肝 理气护胃是基础??
 丁光迪 脾胃兼治 同中求异??
 魏喜保 畅胃兼顾相关脏腑 擅通注重辨证论治??
 许占民 辨证论治尤重通 调气柔肝三参饮??
 孟澍江 擅用经方治胃痛 疏理气机常用花??
 李鸣皋 治则分层随期定 理补化瘀次第分??
 焦树德 深研辨证论治 善用经方古方??
 吴生元 恢复升降畅气机 顾护脾胃重辨证??
 陈庚吉 安胃醒胃先治肝 柴胡桂枝自拟汤??
 王德元 清温醒胃治胃十法 善用经方寓通于中??
 孟景春 通胃着眼于肝 止痛兼须辨证??
 徐仁莲 治以通降为法 证分寒热虚实??
 许增喜 活用通法治胃痛 血府逐瘀方化裁??
 莫矜耀 辨证论治胃脘痛??
 吴士彦 急症胃痛分虚实 气血湿热诸不足??
 程懿钦 辨证论治 中西结合??
 李培生 胃痛从滞论 通降随证施??
 李克绍 胃痛多因痰瘀致 消除炎症愈溃疡??
 戴 坚 博采诸家之长 用药通权达变??
 金乃时 萎胃久病阴寒聚 化裁东垣温胃汤? ?
 王少华 胃痛从热立论 治疗经方化裁?? 
 臧?堂 病因失衡致 用药忌刚燥??
 田从豁 针灸及外治法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钟新渊 胀痛由升降失常 病因究形质气血??
 张 磊 经验良方治胃痛 加减变化寓意深??
 张耀卿 明辨在气在血 轻投辛香燥烈??
 李今庸 病证不同 机转各异??
 赵宏恩 气血为纲辨脘痛 自拟和胃系列方??
 陈慈煦 证治辨析法入微 刚柔调气方轻灵??
 陈幼清 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
 李振华 阴虚胃痛证 芍药益胃汤??
 邢子亨 胃痛因寒因满来 调理肝脾和胃方??
 李广钧 胃痛总因气滞来 健脾理气自拟方??
 林沛湘 脏腑失和证 效方安胃汤??
 谢昌仁 治疗胃脘痛经验方三则??
 董 平 治疗胃脘痛名方四则??
 印会河 疏肝养胃 经方化裁??
 颜德馨 气血寒温不同 通法贯穿其中??
 赵国岑 病证虚实兼见 治疗两法兼施??
 秦子安 痰热气血结 瓜蒌薏苡汤??
 刘仕昌 肝胃不和是根本 虚实错杂宜分清??
 王多让 肝胃不和病证杂 疏肝理气辨证施??
 李寿山 通养调和立论治 补泻燥药味分清??
 王文济 肝气犯胃痰浊阻 调胃和中贵在通??
 巫君玉 调畅气机是根本 香砂六君化裁方??
 胃脘痛良方六则??
 胃脘痛名方十则??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胃脘痛??
胃 炎?
 刘渡舟 经方古方联用 泻心平胃化裁??
 董建华 萎胃属胃痞 七法复通降??
 李玉奇 胃炎经验方四则??
 张明昌 论治病证结合 用药面面俱到??
 张泽生 虚证补虚少佐辛散 实证祛邪法随证??
 胡翘武 慢性胃炎三大证 气滞血瘀湿浊阻??
 王道坤 病本是脾胃不足 健养通贯穿始终??
 周信有 气虚痰瘀食浊内阻 攻补兼施一方通治??
 刘绍武 胃炎协调治 自拟调胃汤??
 祝谌予 肝脾胃三者兼顾 健疏和随证施用??
 熊辅信 法则据现代医学而定 治疗用半夏泻心化裁??
 王怀义 萎胃辨证分虚实 活血化瘀可增效??
 贾 斌 气虚痰瘀阻 湿热蕴结型??
 许芝泉 萎胃最多胃阴伤 自拟养阴护胃汤??
 朱希亨 血枯阴亏病难愈 养血益胃自拟方??
 高福安 脾气虚弱补脾为本 辨证论治消导治标??
 王 浚 分型治疗 用药周到??
 李树楷 本质整体治疗 兼证辨证论治??
 瞿济生 萎胃分型酸多酸少 温中辅以调气醒脾??
 马 骏 兼顾相关脏腑 用药谨慎周全??
 裘沛然 辛开苦降法 慢性胃炎方??
 姚奇蔚 虚实夹杂虚为主 论治着眼肝肺胃??
 许鑫梅 辨证辨病结合 分型治法各异??
 何炎?NB134? 虚寒不忘祛湿 阴虚注意通降??
 夏 天 补虚清湿热 活血抑菌方??
 单兆伟 脾胃气虚为基础 寒热虚实辨胃炎??
 邓铁涛 补脾养胃治本方 兼顾湿瘀标实证??
 于己百 慢性胃炎痞为主 和胃降气是关键??
 潘澄濂 胃气虚弱湿热阻 气血不足胃阴亏??
 朱良春 阴亏阳气虚 气血湿邪阻??
 劳绍贤 胃脘气滞不通则痛 分型论治不忘理气??
 姚子扬 竹茹清胃饮治疗阴虚型萎缩性胃炎??
 戴建良 萎胃从肾治 辨证分阴阳??
 胃炎良方十六则??
 胃炎名方十三则??
 慢性胃炎及胃病的少数民族疗法??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胃炎??
消化系统溃疡?
 邓铁涛 脾胃虚弱是根本 阴亏血郁为继发??
 马贵同 脾虚气滞血瘀阻 中西结合获良效??
 于己百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
 许鑫梅 肝胆脾胃入手 辨证结合辨病??
 潘澄濂 胃病责肝肾 辨证要分清??
 周平安 分期治疗消化性溃疡??
 王季儒 脾胃要分治 气血需辨明??
 祝德军 气滞是关键 疏通为基础??
 夏度衡 瘀血宜作兼证治 肝胃百合化裁方??
 张柏林 辨证分虚实 治疗调脾胃??
 何 任 肝气犯胃最多见 缘由阴虚失养来??
 刘绍武 活动恢复两期分 协调整体重局部??
 杨泽民 中虚气滞热郁阻 补中理气苦泄热 ??
 江尔逊 中阳不足心脾虚 甘温补养归脾治??
 俞尚德 脉络瘀痹局部属实 中气不足整体为虚??
 李家邦 溃疡多是肝郁致 健胃愈疡对证方??
 胃溃疡良方十二则??
 溃疡名方八则??
 消化系统溃疡的少数民族疗法??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董德懋 调理脾胃十法??
 宗修英 脾胃分治 不忘柔肝??
 张继泽 治疗脾胃病常用小套方??
 王任之 胃阳郁遏成胃痛 瓜薤半夏通阳方??
 魏长春 通降有理气清热 补虚分温中养阴??
 张琼林 治胃八法??
 杨继荪 胃病治疗经验方??
 蔡友敬 寒热互结心下痞 辛开苦降泻心宜??
 卢永兵 调胃十法??
 张镜人 宏观辨证微观借鉴 以热着眼分型论治??
 史济招 补益中焦治胃病 升降补散皆相益??
 张元凯 抓住主症 再分虚实??
 冯志雄 寒热虚实气血辨 肝郁脾虚肾阳衰??
 周世章 调理气机兼顾肝 用药轻灵因人异??
 刘炳凡 胃病宜整体治疗 健辨养三位一体??
 徐精诚 湿热中阻胃肠病 清热化湿和中汤??
 胡家悌 从胆论治胃肠病??
 吉良晨 纳化升降均相顾 寒温消补不伤中??
 万友生 辨明寒热虚实 分清气血脏腑??
 薛 盟 酸甘化阴法 芍药甘草汤??
 危北海 脾胃宜分治 气阴当审明??
 刘 越 治疗胃病学术思想及经验方??
 陆 拯 从毒、从肾、从心论治胃病??
 徐景藩 胃病治疗经验??
 单健民 胃病验案三则??
 康相彬 寒热错杂心下痞 半夏泻心任化裁??
 郝怀清 中虚胃弱邪停滞 坚胃健脾化浊邪??
 周仲英 胃气瘀滞成胃痞 活用通法辨证方??
 刘蒂村 脘腹痞满证 厚朴苡仁宜??
 李乾构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马贵同 从肝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单兆伟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四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良方三则??
 徐景藩 辨证治疗胃下垂??
 封万富 下垂非气陷 治脾先疏肝??
 胃下垂名方三则??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胃下垂??
 黎成科 药物心理双调 治胃不忘补肾??
 江育仁 儿科脾胃病证治疗经验??
 梅广源 消化系急症验方二则??
 蔡 淦 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经验??
 单兆伟 脾虚胃热血瘀阻 健脾清胃化瘀方??
 劳绍贤 脾胃气阴两虚 气滞血瘀热蕴??
 贾 ? 扶正攻邪法 自拟平消方??
 邱佳信 防癌治癌脾为本 健脾清散胃肠安??
 潘明继 胃癌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用药经验??
 张锡君 脾胃气血衰 攻补兼施治??
 赵树珍 胃癌分期治 病证饮食疗??
胃癌名方八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第一主编吴大真,悠悠华夏,人才辈出;源远岐黄,代有精英。
  几千年的发展,祖国医药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学科,“继承与发扬”是每位中国医学工作者的理想,吴大真主编就是这千千万万理想者中的佼佼者。
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家教,总角之时即已把“汤头歌诀》当儿歌诵咏。长辈为之取名“大真”,寓意:医学于人至真至大。20世纪中叶,吴大真进入我国中医药学的首府——北京中医学院进行系统学习,从此开始涉猎岐黄百家。在科学系统学习之余,吴大真还得到家族长辈秦伯未等大9币的耳提面命。秦伯未先生号谦斋,是我国近百年来屈指可数的医学大家。吴大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几年下来,已成为谦斋学术的继承者,谦斋老人的学术核心思想已被吴大真潜移默化地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吴大真被安排去了遥远的西北边陲。命运只捉弄弱者而成就强者,十余年在西北各地的医疗实践真正造就了吴大真的“大医”地位。十余年的磨砺使吴大真领悟到医生不能只“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只有真正关注人,才能把医学技能发挥到极至,才能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才能改变“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的遗憾,才能真正使医学成为人文医学。吴大真明白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才是“继承与发扬”的根本之道,是千千万万个“病人”成就了“名医”之“名”,是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才塑造了有自己特色的医疗思想体系。
  近20年来,吴大真教授以首都北京为依托,医疗临床与学术交流足迹遍布海内外,临床与学术交流并重,尤其擅长吸纳西方医学的先进之处以补己之不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吴大真医药思想体系得以在百家争鸣的中医药学论坛里占有重要位置。数十年来,吴大真教授可谓著述颇丰,此次出版的《现代名中医治疗绝技》系列丛书更是做古人未做之事。吴大真教授尽抛藩篱,搜罗当代各名家之长汇集成系列丛书,是中医实践的大集合之作;是中医典籍文献的大补充之作;是致力于研究、实践者的借鉴宝典;是勤奋后学者的指路明灯。

文摘

 

董建华经验方
董建华经验方董建华经验方董建华简介--------------------------------------------------------------------------------生于1918年,上海青浦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和科委委员,并任人大常务会科教文卫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董氏早年拜上海中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得其真传,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内、妇杂病,尤精于外感热病和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创通降学说。 1. 加味香苏饮 [组成]  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功能]  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  胃胀、胃痛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方解]  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加减]  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按语]  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育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2.肝胃百合汤 [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0克,川楝10克,郁金10克[功能]  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主治]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方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肝亦病。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复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风火,若一味刚燥理气,则肝木愈横,胃更受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变治胃脘痛方“百合汤”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这,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加减]  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按语]  本方药简量轻,集寒热补泻气血于一炉,肝胃同治,疗效颇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这种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学习师法。3.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加味麦味地黄汤[组成]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3-6克 [功能]  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  老年性喘咳 [用法]  日一剂,文火久煎,分温两服[方解]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每获良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按语]  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本方以麦味地黄汤补肾阴;以肉桂微微生火,冀水中求火;紫石英纳气定喘。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有良效。 4.高血压病 黄精四草汤 [组成]  黄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豕希)莶15克[功能]  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主治]  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方解]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证,多由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证。本方以黄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炎、平肝阳;益母草活血、车前草利水,(豕希)莶草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按语]  本方药少功著,验之临床多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黄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益母草、车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可通过利尿而降压。乌鸡白凤丸妙用乌鸡白凤丸由乌鸡,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20多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滋阴壮阳,柔肝调经及健身益智等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多钟病症.常用于妇女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虚弱和崩漏带下,体弱乏力,阴虚盗汗等证.亦可用于男性>>>>1.男性性功能减退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明显增加,其肛提肌重量亦增加,说明该药有性激素样作用,可增强男子性功能.适用于阳痿,遗精等症,特别对因气血两亏,身体虚弱所引起的阳痿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用适量米醋调服,2丸,2次/日.可使功能阳痿症状得到改善,尤对精神型阳痿效果较佳. 2.男性不育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房事不衰,精子数目及活力正常,两脉迟细无力,证属肾阴阳俱亏者.服此药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黄酒送服,2丸/晚,节房事3.精液不液化症 乌鸡白凤丸有助于促进前列腺分泌,缩短精液液化时间和降低黏稠度. 用法:6g,2次/日.疗程1-2个月 4.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与肾气不足,气滞血淤,脉络受阻等因素密切相关.乌鸡白凤丸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抵抗力,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用法:1丸,2次/日,服药2-3个月可见效 5.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多发病,属中医"癃闭"范畴,为湿热淤阻膀胱,气血不畅所致.乌鸡白凤丸能综合调理,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并有肾阳虚衰气血不足者 用法:1丸,2-3次/日,半月为一疗程 6.神经性耳鸣用法:内服,1丸,2次/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之神经性耳鸣有较好效果.一般服药3-5天可见效. 7.慢性肝炎乌鸡白凤丸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糖元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用法:内服,1丸,3次/日.治疗慢性肝炎有较好疗效,特别是降低血清转氨酶,麝香酚浊度作用较为明显. 8.胃下垂用法:内服,1丸,3次/日.有较好疗效 9.隐匿性肾炎用法:单独服用,1丸,3次/日,30天一疗程(有感染者可同时注射青霉素)治疗本病.大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10.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法:内服,1丸,2次/日,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3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至一年血象可基本复原.注:服药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干舌燥现象,此时不必停药,只要多饮水即可.另乌鸡白凤丸对于温热内盛患者不适用.服药时,还应忌食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若有伤风感冒或里热证及其他急性病发作,则应暂停服用此药. 民间验方治皮肤病1、皮肤痒:鲜韭菜、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二小时再连韭菜一起烧开,去韭菜用水洗痒处或洗澡,一次见效,洗后勿用清水过身,一日一次,连洗三天永不再痒。2、牛皮癣、顽癣(银屑病):侧柏叶*、苏叶*、各200克,蒺藜*40克,共研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6斤沸煮后小火煮30分钟,涂洗患处,日3次。3、神经性皮炎(或过敏、或季节性发生):老豆腐三、四两炒焦,用芝麻油调匀涂患处,一日3次,三、四天有特效。4、湿疹(皮肤起红点、水泡、发痒):用绿豆3两炒焦研成粉,用醋调匀涂患处,一日二次,连涂一星期可根治。忌花椒、胡椒。5、风疹块、痱子:鲜韭菜汁每天涂患处,一次即明显见效,一日三次,2-3天即愈。6、白癜风:乌梅*30-50克浸泡在95%酒精100毫升中,2周后过滤再加二甲亚矾*5毫升,每日擦患处3次,每次用力擦5分钟。7、手气、脚气: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8、手汗、脚汗太多:明矾*5钱、热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让其自然凉干,一日一次,5天后手脚汗正常。9、手足开裂、粗糙:生猪油二两,加白糖1钱。捣匀擦手脚,一日2-3次。一般7天克愈,再擦几天以后永不复发。10、冻疮未破:尖头辣椒5钱,白酒或酒精半斤一起放入瓶内浸3天后,在冻疮初起,皮肤红肿发热时涂患处,一日五次,有特效,连用十天至半月痊愈除根,来年永不再发。 11、冻疮已破:陈旧棉花(越陈旧越好)烧成灰,用麻油调匀涂患处,一日三次。12、鹅掌风、灰指甲:醋1斤熬至半斤,加入去皮大蒜头一只,二日后用醋每天浸手二次,一次10分钟,浸后再用清水洗净,7天即可。13、疮、疔、疖:用生土豆捣烂,涂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一般5天即可。14、鸡眼、侯子:先将患处外部老皮消去,再涂上清凉油,用香烟火熏烤,至疼时稍坚持后拿掉烟火,一日二次,5天可脱落不发。15、烫伤:可选用蛋清、白糖水、醋、蜂蜜、在烫伤时马上涂伤处,就不会起泡又易好。16、流火、丹毒(多患于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寒战、高热、头痛):用鲜丝瓜叶汁拌金黄散*成糊状,外涂患处,内服三妙丸*中成药有奇效。17、蚊虫咬伤(红肿、痒):可选用大蒜、生姜擦或用醋、牙膏、盐水、香烟灰加水调匀涂,均可立即见效止痒、解毒消肿。狐臭特效验方(简单方便)只一味药:枯矾10g 用 法:将上药用唾液(记好一定是唾液)调匀后外涂于腋下,2次/日,用 量:以刚刚覆于患处皮表为准。注意:最好早上用药后不要洗掉,待晚上用第二次药的时候再将上次药洗去。本人用上述方法治疗狐臭30余例,病轻者一周即愈,重者二十天左右(治愈率50%)。大家可以用用,效果还是不错的.

 

名医经验集

  4.1竹茹清胃饮(姚子扬)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 10克。
  
  〔按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n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附姚子扬简介:生于1916年,山东省临沂市人。现为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姚氏系祖传五世中医,15岁受业于祖父, 19 3 7年独立应诊。姚氏熟读经典著作,博采众家学说之长,精于辨证论治,深研内、外、妇、儿诸疾。治疗乙脑、肾炎。尿毒症、外科急腹症、功血、顽固性小儿哮喘、病毒性肝炎、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疑难病症,经验丰富。

  
  4.2砂半理中汤(宋孝志)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日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桅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间子9克。
  
  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桅仁3克。
  
  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自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特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苦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 2~3克。
  
  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 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
  
  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挂末2克(分冲)。
  
  〔按语〕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应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附宋孝志简介: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县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导下熟读经典著作,13岁即随舅父临床,后又屡得名师指点。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在内经、伤寒、金匮教研组任教。1966年至今在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对内、外、妇、儿科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顽症,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

  
  4.3健运麦谷芽汤(赵棻)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 党参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佛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怯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定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盛。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绪而已。再者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说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政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虚人,直取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场合用;既腹胀满,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按语〕本方是赵老多年临证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持彭。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病之生亡,不但在于邪之轻重,更重要的在于元气之盛衰。所以,治病总要随宜护养元气;而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护养元气又重在护养胃气,惟脾健胃纳,才能生化元气。本方运中求益,绝无余补,故为健运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对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附赵棻简介:生于1911年,福州市人。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赵氏早年拜前清御医之后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学宗补土,但不拘泥于温补,能别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

  
  4.4滋胃饮 周仲瑛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功能〕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稿。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明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明,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桅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 10克。
  
  〔按语〕本方为周老经验效方,粗看并不出奇,实则寓理颇多,值得玩味。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此乃本方妙处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为风木,胃阴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舒肝理气,安抚风水,不敢犯土。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大队滋阴药中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细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儒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 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附周仲瑛简介: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现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曾任该院副院长、院长。曾多次被国外选入 世界名人录是全国著名的内科专家。临床44年,对中医内科和疑难急症造诣颇深,著述颇丰,多次获奖。

  
  4•5加味黄连温胆汤(谢昌仁)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 3克枳实 6克竹茹 6克
  
  〔功能〕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主治〕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会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生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夏与川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加减〕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1)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英,为左金温胆;(2)胃酸少加吴萸、白芍乃戊已温胆;(3)脘胀痞满加全瓜萎即陷胸温胆;(4)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8)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9)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烦热加桅子、黄羊;(l2)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按语〕本方及十二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胀、嘈、热的临床症候。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阴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本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颇著。可谓匠心独运,另辟溪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典型病例〕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55816。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
  
  炒川连2克淡吴萸1克陈皮6克姜夏10克枳壳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剂。
  
  二诊:经治后,胃院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
  
  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
  
  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附谢昌仁简介:生于1919年,南京人。幼承庭训,后入国医传习所学习, 21岁执业行医。现为南京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曾任江苏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等职。谢氏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急重症及内、妇科杂症,有胆有识,药简而效宏。

  
  4.6安中汤(张镜人)
  
  〔组成〕柴胡6克炒黄羊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德细,舌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饭后一小时温服。
  
  〔方解〕胃居中焦,与脾以睦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犹,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香。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场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隔,温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旅覆花9克、代锗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按语〕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困,是为会学者也。
  
  附张镜人简介:生于1923年,。上海市人。张氏家世业医,以擅治热病而著称于江南,由明末相传迄今,张氏为其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庭训,14岁随父临诊。深研灵素,博采众才,学验俱丰。临床擅治萎缩性胃炎、外感热病、冠心病等。现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

  
  4.7养阴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北沙参 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怀山药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贝母 10克
  
  〔功能〕养阴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首或少苦,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行胃炎患者。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胜,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按语〕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养眼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视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附姚奇蔚简介:生于1916年,江西南昌人。现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江西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姚氏世代中医,家学渊源,1937年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五年制)毕业。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近年来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专门研究,治疗五千余例,疗效满意。

  
  4.8益气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嗳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置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源于《金匾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展运之用。黄茂甘温味淡,轻虚不变,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至于党参、白术,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时,方可选用之。
  
  〔按语〕以上是治疗“萎胃”常用的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二方之意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现夹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务。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直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直。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变,具展运之用,才能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4.9加味香苏饮(董建华)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胃胀、胃痛。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障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变遏中焦,乃发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附董建华简介:生于1918年,上海青浦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和科委委员,并任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董氏早年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得其真传,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内、妇杂病,尤精于外感热病和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创通降学说。

  
  4.10兰洱延馨饮(梁剑波)
  
  〔组成〕佩兰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5克炙甘草5克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暧气,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腻、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法阻脾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每天取一剂,分二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一胃脘胁助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鸡内金 10克。
  
  〔按语〕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技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通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管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典型病例〕范某,女, 41岁, 1989年2月初诊。患者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曾住院治疗,经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1个多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院胀痛,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大便量少,音质偏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一剂,清水煎两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调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惟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鸡内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后三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附梁剑波简介:“1922年生于广东肇庆,现为肇庆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兼任广州医学院客座教授。梁氏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少年秉承庭训,勤习中医典籍,采撷各家之长,自成风格。四十年代初,悬壶济世,五十年代研修西医于中山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擅长伤寒、温病、杂病、妇儿等科。学贯中西,蜚声东南亚一带。

  
  4•11沙参养胃汤(李振华)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 12克鸡内金 10克花粉 12克丹皮 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暖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 〕脾胃阳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请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场。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 10克、川间子 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桅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
  
  〔按语〕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隔,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附李振华简介:生于1925年,河南洛宁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出身中医世家, 21岁始行医,名闻桑梓。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4.12香砂温中汤(李振华)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 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据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困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 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按语〕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明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场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 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细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
  
  三诊:上方又取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l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4.13补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白术 15克
  
  〔功能〕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脉弦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
  
  〔用法〕日一 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佐以调和脾胃。诸药合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
  
  〔加减〕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
  
  〔按语〕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组成。证之临床,颇具效验。
  
  〔典型病例〕迟某,男, 6 6岁, 198 6年 11月2日初诊。患胃病4年多,经常胃脘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旋又不舒,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诊治不愈,曾服维酶素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四诊合参属胃痞病,系中虚气滞、升降失调所致。治以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予补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广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陈皮10克香橼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进药两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治疗两月余,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尽除,二便自调。续服胃复康冲剂(李氏验方,大连中医院药厂自制)以资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余,一切良好。
  
  4.14清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太子参 15克麦门冬 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苛10克炒栀子 7. 5克丹皮 7.5克青皮 10克
  
  丹参15克甘草6克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胄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流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请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按语〕本方系中《全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于阴虚型胃病。
  
  〔典型病例〕.王某,女,32岁,1987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请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栀子7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轻度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附李寿山简介:1922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现为大连市中医医院顾问、主任医师、教授,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出身中医世家,40年悬壶于大连,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4.15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功能〕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合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按语〕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热错杂症。
  
  〔典型病例〕杨某,男,53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胃脘闷胀或隐痛,迭经中医诊治,曾服维酶素半年,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近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痞满隐痛加重,纳呆食少,饭后胀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滞不畅,日渐消瘦,倦怠乏力。先后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弦滑,舌暗红,苔黄腻,中脘穴压之痛,脉证互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湿阻、寒热夹杂所致。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法,和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党参 15克姜半夏 15克黄连 3克干姜 3克丹参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5克水煎服。进药6剂,胀满胃痛大减,食纳略增,但饭后仍胀,黄腻苦少退。原方加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完全消失,食欲正常,偶有饮食不当而小胀,服药即愈,继服胃康复冲剂以巩固。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面色红润,食纳良好。

上一篇:"肝功能化验单"全面解读 下一篇:奥运闭幕了!!! 分享 |  评论 (10) |  阅读 (114)  |  固定链接 |  类别 (中医学的天空) |  发表于 09:05  | 最后修改于 2008-08-26 22:36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98250859.html 复制此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搜狐白社会推荐:偷菜已经过时!免费投资建别墅现在最流行 | 还玩农场? 现在大家都已经流行玩钓鱼了1.消黄汤治湿热下注之黄疸(关幼波)
组成:茵陈蒿,萹蓄,金银花,酒炒大黄,酒炒黄芩,瞿麦,泽兰,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
主治: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舌苔稍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萹蓄、瞿麦、六一散、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共为臣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血脉通畅,热邪得清,瘀血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泽兰活血利水,大黄通腑泻浊,使湿热毒邪从大便而出,正所谓“肠泻胆亦泻”。诸药合用,使瘀热湿毒之邪得以清除。(徐春波,柳长华主编,肝胆病实用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108)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复
2.凉血活血降黄汤治重度黄疸(汪承柏)
组成:赤芍,葛根,丹参,茜草,牡丹皮,生地黄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μmol/l)。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
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书》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葛根、茜草、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作用。
加减:有心下停饮(胃脘振水声)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有阳明腑实者加大黄(后下)、元明粉(冲服);有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有汗闭者加麻黄;有呕吐者加生姜片或姜半夏;有夹湿热者加黄芩,白茅根;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国剑等,主编,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155)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复
3.慢肝宁治疗慢性肝炎(谷济生)
组成:党参,沙参,生地,熟地,川楝子,枸杞子,麦冬,当归,垂盆草,鸡骨草,丹参,郁金,首乌。
主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证,辨证要点是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解:本方以一贯煎化裁为“慢肝宁”方,生、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首乌、枸杞以养肝肾之阴;沙参、麦冬以养肺胃之阴,使胃阴充肺阴足,金水相生,滋水涵木。少量川楝子加入大量甘寒养阴药中则不伤正又能疏肝气,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当归活血养血。根据经验,当归可改善肝内血流量,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参活血祛瘀,利胆清心,长期大量服用能使白蛋白增加,纠正蛋白倒置。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鸡骨草、垂盆草均为清热解毒之中草药,治疗表明二药有较好的降酶作用,诸药合用使湿热得清,肝阴得养,肝气得疏,从而得到治疗慢性肝炎的目的。(米一鹗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15)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复
4.化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周仲瑛):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垂盆草、贯众、片姜黄、黑料豆、生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化肝解毒,化瘀滞,通肝络,具有抗乙肝病毒,改善肝细胞病理性损伤的作用。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辨证为湿热瘀毒,症见肝区痛,纳差,或质红有瘀斑,或淡白质胖隐紫,苔黄或白,或腻或薄,脉象细、数、弦、濡等几类相兼如细弦、细数、濡数者。亦有无明显自觉症状者。
方解:虎杖、平地木,二药苦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入血解毒为君;垂盆草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毒降酶;半枝莲辛平,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土茯苓甘淡平,清热利湿解毒,合而为臣,协同增效;贯众苦微寒,清热凉血解毒,片姜黄辛苦温,活血行气以缓痛胀;黑料豆甘微寒,清肝益肾,共为佐药;生甘草甘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湿热毒盛,根据病邪的在气,在血,加用解毒祛邪之品,正气不足者,按肝脾肾及阴血气阳的不同虚候,分别补益,以加强正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①邪实明显:湿热中阻,脘痞腹胀,口苦而粘,加炒黄芩、厚朴;湿热在下,尿黄,有热臭,加炒黄柏、炒苍术;肠腑湿热,便溏,有粘液,加凤尾草、败酱草;湿热发黄,加茵陈、山栀:热毒偏重(或肝功能检查谷丙氨酶增高),选加龙胆草,大青叶、蒲公英湿重,去甘草,加生苡仁、佩兰;湿浊偏重,加煨草果、晚蚕砂(包);肝郁血瘀,加丹参、桃仁;营分郁热,选加水牛角、丹皮、紫草;血分瘀毒,选加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制大黄(大便溏者不用,胆湿热夹滞,腑气不畅,大便虽溏而不爽者仍可用。)②正气亏虚:肝血虚,加当归;肝肾阴虚,选加制首乌,楮实子(或杞子)、制黄精、旱莲草;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阴虚有热,加大生地、川石斛;脾气虚,加炙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肾阳虚,酌加仙灵脾、补骨脂、淡苁蓉。③其他随症加味;如肝郁气滞胁痛,加醋柴胡、香附;肝区痛甚配延胡索、广郁金;食欲不振,配炙鸡内金,炒谷芽;脘痞、泛恶、口粘,酌配陈皮、竹茹、蔻仁;齿衄鼻血、小便黄,配白茅根等。(周仲英,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86)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复
5.复肝丸治疗早期肝硬化(朱良春)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共研为极细粉末,水泛为丸。
主治:早期肝硬化。症见胁痛定点不够,伴见胸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
方解:本方针对肝硬化虚中夹实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方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两味用以肤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血消癥,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鸡内金、炮甲片磨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王伯祥主编,中医肝胆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29-630)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复
6.草河车汤治热毒内盛(宋孝志)
组成:草河车,青皮,苏木
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或单项转氨酶增高。症见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草河车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主药;青皮辛散温通,苦泄下气,入肝胆经,可疏肝破气,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车苦凉太过;苏木入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此方临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而肯定。
加减:若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更为凤尾草;大便溏者,减草河车,加贯众;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肝硬化早期,加山楂;腹水较明显,加郁金,槟榔;伴见脾胃虚弱者,加茯苓,白术,党参。(徐春波,等主编,肝胆实用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6)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复
7.肝炎解毒饮治疗急性肝炎(谌宁生)
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夏枯草、绵茵陈、生山栀、黄柏、木通、田基黄、甘草。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属湿热内蕴者。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山栀、田基黄清热解毒;茵陈、黄柏、木通利湿清热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增加解毒功能。急性肝炎患者无论有无黄疸,均可按此施治,疗效显著。(谌宁生等,肝炎解毒饮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85,(4):14)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6

回复
8.三黄益肝汤治疗乙型肝炎(蒋森)
组成:黄芪、黄柏、淫羊霍、菟丝子、黄精、虎杖、党参、白术、茯苓、蚕砂、桑寄生。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解:本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补气,淫羊藿、菟丝子、桑寄生、黄精以补肾益气,佐虎杖、黄柏以清除余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固肾,兼清余热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药物有增强T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使机体干扰素产生和促进抗体提前形成等,其中蚕砂、虎杖、黄柏均有抑制HBsAg的作用。另外应嘱咐病人坚持服药,一般以1年以上为好。本方长期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加减:黄疸、ALT高于500U者加茵陈、败酱草、连翘、龙胆草;若兼头晕失眠,五心烦热,两眼干涩者加生地、麦冬、鳖甲、北沙参;兼肝脾肿大、质硬,或有衄血、蜘蛛痣、肝掌,舌有瘀斑、瘀点者加鳖甲、穿山甲、丹参、郁金或三七参;若有水肿、腹水、白蛋白减少或白/球比值倒置者加重黄芪、白术、茯苓的剂量,丙加怀山药、泽泻、车前子;若病程较长,气血亏损严重者加入人参、紫河车。(蒋森,慢性乙型肝炎治验摘介,新中医,1982,(12):20)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复
五、单方验方
1.青黛,明矾,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一日量,分3次服,具有清热退黄的作用。可用于黄疸经久不退,特别是淤胆型肝炎的患者。
2.大黄甘草汤 生甘草,生大黄(后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3.茵板合剂 茵陈蒿,板蓝板。水煎2次,将药汁一起浓煎至200ml,加白糖,每次100ml,每日2次。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4.降酶合剂 贯众、牡丹皮,败酱草,茯苓。用于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5.复方水飞蓟蜜丸 水飞蓟、五味子各半,制成蜜丸,每丸含生药,每次1丸,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ALT升高者。
6.茅根木贼汤 白茅根,木贼草,板蓝根,水煎服。适用于小儿急性肝炎,梗阻性黄疸。
7.木瓜冲剂 木瓜生药,加蔗糖制成粉末颗粒,包装成药品备用。每次1-2包。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8.泥鳅数条,放烘箱内烘干(温度100℃为宜),研成粉末。每服10-12g,每日3次,饭后服。功能清热祛湿,退黄解毒。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9.柳芽10g,开水冲泡代茶频饮。具有清热、利尿、解毒。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10.车前草30g,煎服,日1剂。用治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11.田基黄、螃琪菊,煎服,每日1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12.鸡骨草30-60g,煎服。用于退黄。
13.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2周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肝炎引起的胁痛。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复


 

标签: 胃健康   .微博: 000002 000159 600056 000002 000003 000015 分享到和讯微博[收藏到我的转帖] [引用通告][推荐][评论][举报][打印]本文章被推荐到了0个圈子点击数: 67  评论数: 0
1我 顶
  • vermifug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书名: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作者:吴大真 等主编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原价:19.00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502343514

字数:297000

页数:380

印次:5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20055544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代名医学验俱丰,绝技秘法,成竹在胸,故临证常能力挽沉疴,起死回生,如董建华认为胃病全因滞,治疗重在通;邓铁涛擅用补脾养胃治本方兼顾湿瘀标 实证……这些绝技妙法,屡试屡效,深受国内外称赞。本书精选近10年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中所发表的各家名医临床实践经验,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为了充分弘扬当 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便于广大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和医学爱好者阅读、借鉴,本书极其客观地保持了各学术论文的学术性、权威性和临床实用性。

目录


胃脘痛?
 步玉如 通补开郁虚实治 病证错杂综合调??
 董建华 胃病全因滞 治疗重在通??
 王祖雄 中虚气滞湿阻 香砂平胃化裁??
 李任先 健脾和中兼治肝 理气护胃是基础??
 丁光迪 脾胃兼治 同中求异??
 魏喜保 畅胃兼顾相关脏腑 擅通注重辨证论治??
 许占民 辨证论治尤重通 调气柔肝三参饮??
 孟澍江 擅用经方治胃痛 疏理气机常用花??
 李鸣皋 治则分层随期定 理补化瘀次第分??
 焦树德 深研辨证论治 善用经方古方??
 吴生元 恢复升降畅气机 顾护脾胃重辨证??
 陈庚吉 安胃醒胃先治肝 柴胡桂枝自拟汤??
 王德元 清温醒胃治胃十法 善用经方寓通于中??
 孟景春 通胃着眼于肝 止痛兼须辨证??
 徐仁莲 治以通降为法 证分寒热虚实??
 许增喜 活用通法治胃痛 血府逐瘀方化裁??
 莫矜耀 辨证论治胃脘痛??
 吴士彦 急症胃痛分虚实 气血湿热诸不足??
 程懿钦 辨证论治 中西结合??
 李培生 胃痛从滞论 通降随证施??
 李克绍 胃痛多因痰瘀致 消除炎症愈溃疡??
 戴 坚 博采诸家之长 用药通权达变??
 金乃时 萎胃久病阴寒聚 化裁东垣温胃汤? ?
 王少华 胃痛从热立论 治疗经方化裁?? 
 臧?堂 病因失衡致 用药忌刚燥??
 田从豁 针灸及外治法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钟新渊 胀痛由升降失常 病因究形质气血??
 张 磊 经验良方治胃痛 加减变化寓意深??
 张耀卿 明辨在气在血 轻投辛香燥烈??
 李今庸 病证不同 机转各异??
 赵宏恩 气血为纲辨脘痛 自拟和胃系列方??
 陈慈煦 证治辨析法入微 刚柔调气方轻灵??
 陈幼清 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
 李振华 阴虚胃痛证 芍药益胃汤??
 邢子亨 胃痛因寒因满来 调理肝脾和胃方??
 李广钧 胃痛总因气滞来 健脾理气自拟方??
 林沛湘 脏腑失和证 效方安胃汤??
 谢昌仁 治疗胃脘痛经验方三则??
 董 平 治疗胃脘痛名方四则??
 印会河 疏肝养胃 经方化裁??
 颜德馨 气血寒温不同 通法贯穿其中??
 赵国岑 病证虚实兼见 治疗两法兼施??
 秦子安 痰热气血结 瓜蒌薏苡汤??
 刘仕昌 肝胃不和是根本 虚实错杂宜分清??
 王多让 肝胃不和病证杂 疏肝理气辨证施??
 李寿山 通养调和立论治 补泻燥药味分清??
 王文济 肝气犯胃痰浊阻 调胃和中贵在通??
 巫君玉 调畅气机是根本 香砂六君化裁方??
 胃脘痛良方六则??
 胃脘痛名方十则??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胃脘痛??
胃 炎?
 刘渡舟 经方古方联用 泻心平胃化裁??
 董建华 萎胃属胃痞 七法复通降??
 李玉奇 胃炎经验方四则??
 张明昌 论治病证结合 用药面面俱到??
 张泽生 虚证补虚少佐辛散 实证祛邪法随证??
 胡翘武 慢性胃炎三大证 气滞血瘀湿浊阻??
 王道坤 病本是脾胃不足 健养通贯穿始终??
 周信有 气虚痰瘀食浊内阻 攻补兼施一方通治??
 刘绍武 胃炎协调治 自拟调胃汤??
 祝谌予 肝脾胃三者兼顾 健疏和随证施用??
 熊辅信 法则据现代医学而定 治疗用半夏泻心化裁??
 王怀义 萎胃辨证分虚实 活血化瘀可增效??
 贾 斌 气虚痰瘀阻 湿热蕴结型??
 许芝泉 萎胃最多胃阴伤 自拟养阴护胃汤??
 朱希亨 血枯阴亏病难愈 养血益胃自拟方??
 高福安 脾气虚弱补脾为本 辨证论治消导治标??
 王 浚 分型治疗 用药周到??
 李树楷 本质整体治疗 兼证辨证论治??
 瞿济生 萎胃分型酸多酸少 温中辅以调气醒脾??
 马 骏 兼顾相关脏腑 用药谨慎周全??
 裘沛然 辛开苦降法 慢性胃炎方??
 姚奇蔚 虚实夹杂虚为主 论治着眼肝肺胃??
 许鑫梅 辨证辨病结合 分型治法各异??
 何炎?NB134? 虚寒不忘祛湿 阴虚注意通降??
 夏 天 补虚清湿热 活血抑菌方??
 单兆伟 脾胃气虚为基础 寒热虚实辨胃炎??
 邓铁涛 补脾养胃治本方 兼顾湿瘀标实证??
 于己百 慢性胃炎痞为主 和胃降气是关键??
 潘澄濂 胃气虚弱湿热阻 气血不足胃阴亏??
 朱良春 阴亏阳气虚 气血湿邪阻??
 劳绍贤 胃脘气滞不通则痛 分型论治不忘理气??
 姚子扬 竹茹清胃饮治疗阴虚型萎缩性胃炎??
 戴建良 萎胃从肾治 辨证分阴阳??
 胃炎良方十六则??
 胃炎名方十三则??
 慢性胃炎及胃病的少数民族疗法??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胃炎??
消化系统溃疡?
 邓铁涛 脾胃虚弱是根本 阴亏血郁为继发??
 马贵同 脾虚气滞血瘀阻 中西结合获良效??
 于己百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
 许鑫梅 肝胆脾胃入手 辨证结合辨病??
 潘澄濂 胃病责肝肾 辨证要分清??
 周平安 分期治疗消化性溃疡??
 王季儒 脾胃要分治 气血需辨明??
 祝德军 气滞是关键 疏通为基础??
 夏度衡 瘀血宜作兼证治 肝胃百合化裁方??
 张柏林 辨证分虚实 治疗调脾胃??
 何 任 肝气犯胃最多见 缘由阴虚失养来??
 刘绍武 活动恢复两期分 协调整体重局部??
 杨泽民 中虚气滞热郁阻 补中理气苦泄热 ??
 江尔逊 中阳不足心脾虚 甘温补养归脾治??
 俞尚德 脉络瘀痹局部属实 中气不足整体为虚??
 李家邦 溃疡多是肝郁致 健胃愈疡对证方??
 胃溃疡良方十二则??
 溃疡名方八则??
 消化系统溃疡的少数民族疗法??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董德懋 调理脾胃十法??
 宗修英 脾胃分治 不忘柔肝??
 张继泽 治疗脾胃病常用小套方??
 王任之 胃阳郁遏成胃痛 瓜薤半夏通阳方??
 魏长春 通降有理气清热 补虚分温中养阴??
 张琼林 治胃八法??
 杨继荪 胃病治疗经验方??
 蔡友敬 寒热互结心下痞 辛开苦降泻心宜??
 卢永兵 调胃十法??
 张镜人 宏观辨证微观借鉴 以热着眼分型论治??
 史济招 补益中焦治胃病 升降补散皆相益??
 张元凯 抓住主症 再分虚实??
 冯志雄 寒热虚实气血辨 肝郁脾虚肾阳衰??
 周世章 调理气机兼顾肝 用药轻灵因人异??
 刘炳凡 胃病宜整体治疗 健辨养三位一体??
 徐精诚 湿热中阻胃肠病 清热化湿和中汤??
 胡家悌 从胆论治胃肠病??
 吉良晨 纳化升降均相顾 寒温消补不伤中??
 万友生 辨明寒热虚实 分清气血脏腑??
 薛 盟 酸甘化阴法 芍药甘草汤??
 危北海 脾胃宜分治 气阴当审明??
 刘 越 治疗胃病学术思想及经验方??
 陆 拯 从毒、从肾、从心论治胃病??
 徐景藩 胃病治疗经验??
 单健民 胃病验案三则??
 康相彬 寒热错杂心下痞 半夏泻心任化裁??
 郝怀清 中虚胃弱邪停滞 坚胃健脾化浊邪??
 周仲英 胃气瘀滞成胃痞 活用通法辨证方??
 刘蒂村 脘腹痞满证 厚朴苡仁宜??
 李乾构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马贵同 从肝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单兆伟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四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良方三则??
 徐景藩 辨证治疗胃下垂??
 封万富 下垂非气陷 治脾先疏肝??
 胃下垂名方三则??
 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疗胃下垂??
 黎成科 药物心理双调 治胃不忘补肾??
 江育仁 儿科脾胃病证治疗经验??
 梅广源 消化系急症验方二则??
 蔡 淦 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经验??
 单兆伟 脾虚胃热血瘀阻 健脾清胃化瘀方??
 劳绍贤 脾胃气阴两虚 气滞血瘀热蕴??
 贾 ? 扶正攻邪法 自拟平消方??
 邱佳信 防癌治癌脾为本 健脾清散胃肠安??
 潘明继 胃癌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用药经验??
 张锡君 脾胃气血衰 攻补兼施治??
 赵树珍 胃癌分期治 病证饮食疗??
胃癌名方八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第一主编吴大真,悠悠华夏,人才辈出;源远岐黄,代有精英。
  几千年的发展,祖国医药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学科,“继承与发扬”是每位中国医学工作者的理想,吴大真主编就是这千千万万理想者中的佼佼者。
出 身医学世家,幼承家教,总角之时即已把“汤头歌诀》当儿歌诵咏。长辈为之取名“大真”,寓意:医学于人至真至大。20世纪中叶,吴大真进入我国中医药学的 首府——北京中医学院进行系统学习,从此开始涉猎岐黄百家。在科学系统学习之余,吴大真还得到家族长辈秦伯未等大9币的耳提面命。秦伯未先生号谦斋,是我 国近百年来屈指可数的医学大家。吴大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几年下来,已成为谦斋学术的继承者,谦斋老人的学术核心思想已被吴大真潜移默化地应用到学习实 践中。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吴大真被安排去了遥远的西北边陲。命运只捉弄弱者而成就强者,十余年在西北各地的医疗实践真正造就了吴大真的 “大医”地位。十余年的磨砺使吴大真领悟到医生不能只“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只有真正关注人,才能把医学技能发挥到极至,才能大幅度提高临床效 果,才能改变“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的遗憾,才能真正使医学成为人文医学。吴大真明白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才是“继承与发扬”的根本之道,是千千万万 个“病人”成就了“名医”之“名”,是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才塑造了有自己特色的医疗思想体系。
  近20年来,吴大真教授以首都北京为依 托,医疗临床与学术交流足迹遍布海内外,临床与学术交流并重,尤其擅长吸纳西方医学的先进之处以补己之不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吴大真医药思想体系得以在 百家争鸣的中医药学论坛里占有重要位置。数十年来,吴大真教授可谓著述颇丰,此次出版的《现代名中医治疗绝技》系列丛书更是做古人未做之事。吴大真教授尽 抛藩篱,搜罗当代各名家之长汇集成系列丛书,是中医实践的大集合之作;是中医典籍文献的大补充之作;是致力于研究、实践者的借鉴宝典;是勤奋后学者的指路 明灯。

文摘

 

董建华经验方
董建华经验方董建华经验方董建华简介 -------------------------------------------------------------------------------- 生于1918年,上海青浦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和科委委员,并任人大常务会科教文卫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等职。董氏早年拜上海中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得其真传,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内、妇杂病,尤精于外感热病和脾胃病的辨证论 治,创通降学说。 1. 加味香苏饮 [组成]  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  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  胃胀、胃痛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 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 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 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  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  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育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 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2.肝胃百合汤 [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0克,川楝10克,郁金10克 [功能]  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主治]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 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 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肝亦病。 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 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 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 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 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 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复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 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风火,若一味刚燥理气,则肝木愈横,胃更受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变治胃脘痛方“百合汤” 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 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 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 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 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 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 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这,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 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加减]  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 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按语]  本方药简量轻,集寒热补泻气血于一炉,肝胃同治,疗效颇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这种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学习师法。 3.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加味麦味地黄汤 [组成]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3-6 克 [功能]  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  老年性喘咳 [用法]  日一剂,文火久煎,分温两服 [方解]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并 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 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每获良效。 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按语]  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本方以麦味地黄汤补肾阴;以肉桂微微生火,冀水中求火;紫石英纳气定喘。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故于肾气 亏虚之喘咳有良效。 4.高血压病 黄精四草汤 [组成]  黄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豕希)莶15克 [功能]  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主治]  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证,多由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证。本方以黄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炎、平肝阳;益母草活血、车前草 利水,(豕希)莶草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 [按语]  本方药少功著,验之临床多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黄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益母草、车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 可通过利尿而降压。乌鸡白凤丸妙用 乌鸡白凤丸由乌鸡,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20多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滋阴壮阳,柔肝调经及健身益智等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多钟病 症.常用于妇女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虚弱和崩漏带下,体弱乏力,阴虚盗汗等证.亦可用于男性>>>> 1.男性性功能减退 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明显增加,其肛提肌重量亦增加,说明该药有性激素样作用,可增强男子性功能.适用于阳痿,遗精等症,特别对因气血两亏,身体虚弱所引起的 阳痿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用适量米醋调服,2丸,2次/日.可使功能阳痿症状得到改善,尤对精神型阳痿效果较佳. 2.男性不育症 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房事不衰,精子数目及活力正常,两脉迟细无力,证属肾阴阳俱亏者.服此药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黄酒送服,2丸/晚,节房事 3.精液不液化症 乌鸡白凤丸有助于促进前列腺分泌,缩短精液液化时间和降低黏稠度. 用法:6g,2次/日.疗程1-2个月 4.前列腺炎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与肾气不足,气滞血淤,脉络受阻等因素密切相关.乌鸡白凤丸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抵抗力,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 治疗作用. 用法:1丸,2次/日,服药2-3个月可见效 5.前列腺增生 ~是中老年男性多发病,属中医"癃闭"范畴,为湿热淤阻膀胱,气血不畅所致.乌鸡白凤丸能综合调理,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并有肾阳虚衰气 血不足者 用法:1丸,2-3次/日,半月为一疗程 6.神经性耳鸣 用法:内服,1丸,2次/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之神经性耳鸣有较好效果.一般服药3-5天可见效. 7.慢性肝炎 乌鸡白凤丸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糖元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用法:内服,1丸,3次/日.治疗慢性肝炎有较好疗效,特别是降低血清转氨酶,麝香酚浊度作用较为明显. 8.胃下垂 用法:内服,1丸,3次/日.有较好疗效 9.隐匿性肾炎 用法:单独服用,1丸,3次/日,30天一疗程(有感染者可同时注射青霉素)治疗本病.大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10.再生障碍性贫血 用法:内服,1丸,2次/日,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3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至一年血象可基本复原. 注:服药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干舌燥现象,此时不必停药,只要多饮水即可.另乌鸡白凤丸对于温热内盛患者不适用.服药时,还应忌食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 物.若有伤风感冒或里热证及其他急性病发作,则应暂停服用此药. 民间验方治皮肤病 1、皮肤痒:鲜韭菜、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二小时再连韭菜一起烧开,去韭菜用水洗痒处或洗澡,一次见效,洗后勿用清水过身,一日一次,连洗三 天永不再痒。 2、牛皮癣、顽癣(银屑病):侧柏叶*、苏叶*、各200克,蒺藜*40克,共研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6斤沸煮后小火煮30分钟,涂洗患处,日3次。 3、神经性皮炎(或过敏、或季节性发生):老豆腐三、四两炒焦,用芝麻油调匀涂患处,一日3次,三、四天有特效。 4、湿疹(皮肤起红点、水泡、发痒):用绿豆3两炒焦研成粉,用醋调匀涂患处,一日二次,连涂一星期可根治。忌花椒、胡椒。 5、风疹块、痱子:鲜韭菜汁每天涂患处,一次即明显见效,一日三次,2-3天即愈。 6、白癜风:乌梅*30-50克浸泡在95%酒精100毫升中,2周后过滤再加二甲亚矾*5毫升,每日擦患处3次,每次用力擦5分钟。 7、手气、脚气: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8、手汗、脚汗太多:明矾*5钱、热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让其自然凉干,一日一次,5天后手脚汗正常。 9、手足开裂、粗糙:生猪油二两,加白糖1钱。捣匀擦手脚,一日2-3次。一般7天克愈,再擦几天以后永不复发。 10、冻疮未破:尖头辣椒5钱,白酒或酒精半斤一起放入瓶内浸3天后,在冻疮初起,皮肤红肿发热时涂患处,一日五次,有特效,连用十天至半月痊愈除根,来 年永不再发。 11、冻疮已破:陈旧棉花(越陈旧越好)烧成灰,用麻油调匀涂患处,一日三次。 12、鹅掌风、灰指甲:醋1斤熬至半斤,加入去皮大蒜头一只,二日后用醋每天浸手二次,一次10分钟,浸后再用清水洗净,7天即可。 13、疮、疔、疖:用生土豆捣烂,涂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一般5天即可。 14、鸡眼、侯子:先将患处外部老皮消去,再涂上清凉油,用香烟火熏烤,至疼时稍坚持后拿掉烟火,一日二次,5天可脱落不发。 15、烫伤:可选用蛋清、白糖水、醋、蜂蜜、在烫伤时马上涂伤处,就不会起泡又易好。 16、流火、丹毒(多患于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寒战、高热、头痛):用鲜丝瓜叶汁拌金黄散*成糊状,外涂患处,内服三妙丸*中成药有奇效。 17、蚊虫咬伤(红肿、痒):可选用大蒜、生姜擦或用醋、牙膏、盐水、香烟灰加水调匀涂,均可立即见效止痒、解毒消肿。狐臭特效验方(简单方便) 只一味药:枯矾10g 用 法:将上药用唾液(记好一定是唾液)调匀后外涂于腋下,2次/日,用 量:以刚刚覆于患处皮表为准。注 意:最好早上用药后不要洗掉,待晚上用第二次药的时候再将上次药洗去。 本人用上述方法治疗狐臭30余例,病轻者一周即愈,重者二十天左右(治愈率50%)。大家可以用用,效果还是不错的.

 

名医经验集

  4.1竹茹清胃饮(姚子扬)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方 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 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 10克。
  
  〔按 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 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 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 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本方 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n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附 姚子扬简介:生于1916年,山东省临沂市人。现为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姚氏系 祖传五世中医,15岁受业于祖父, 19 3 7年独立应诊。 姚氏熟读经典著作,博采众家学说之长,精于辨证论治,深研内、外、妇、儿诸疾。治疗乙脑、肾炎。尿毒症、外科急腹症、功血、顽固性小儿哮喘、病毒性肝炎、 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疑难病症,经验丰富。

  
  4.2砂半理中汤(宋孝志)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
  
  〔方 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 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 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日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桅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间子9克。
  
  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桅仁3克。
  
  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自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特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苦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 2~3克。
  
  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 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
  
  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挂末2克(分冲)。
  
  〔按语〕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应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附 宋孝志简介: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县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导下熟读经典著作,13岁即随舅父临床,后又 屡得名师指点。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在内经、伤寒、金匮教研组任教。1966年至今在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对内、外、妇、儿科均有 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顽症,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

  
  4.3健运麦谷芽汤(赵棻)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 党参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佛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 解〕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 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怯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定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 (《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盛。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 结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绪而已。再者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说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政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 虚人,直取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 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 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场合用;既腹胀满,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按 语〕本方是赵老多年临证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持彭。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病之生亡, 不但在于邪之轻重,更重要的在于元气之盛衰。所以,治病总要随宜护养元气;而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护养元气又重在护养胃气,惟脾健胃纳, 才能生化元气。本方运中求益,绝无余补,故为健运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对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附赵棻简介:生于1911年,福州市人。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赵氏早年拜前清御医之后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学宗补土,但不拘泥于温补,能别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

  
  4.4滋胃饮 周仲瑛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功能〕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稿。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 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明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 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 奏酸甘化明,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 燥,加黑山桅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 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 10克。
  
  〔按语〕本方为周老经验效方,粗看并不出奇,实则寓理颇多,值得玩味。 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此乃 本方妙处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为风木,胃阴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舒肝理气,安抚 风水,不敢犯土。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大队滋阴药中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典 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细食不多,食后撑阻不 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儒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 各 12克,白芍 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 消失。
  
  附周仲瑛简介: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 师进修班现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曾任该院副院长、院长。曾多次被国外选入 世界名人录 是全国著名的内科专家。临床44年,对中医内科和疑难急症造诣颇深,著述颇丰,多次获奖。

  
  4•5加味黄连温胆汤(谢昌仁)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 3克枳实 6克竹茹 6克
  
  〔功能〕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主治〕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方 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会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生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 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 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夏与川连配伍 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 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 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 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加减〕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1)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英,为左金温胆; (2)胃酸少加吴萸、白芍乃戊已温胆;(3)脘胀痞满加全瓜萎即陷胸温胆;(4)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乌贼骨、大贝 取乌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8)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 英,寓青蒲饮;(9)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烦热加桅子、黄羊;(l2)久痛入 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按语〕本方及十二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 胀、嘈、热的临床症候。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阴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本方则反 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颇著。可谓匠心独运,另辟溪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典型病例〕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55816。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
  
  炒川连2克淡吴萸1克陈皮6克姜夏10克枳壳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剂。
  
  二诊:经治后,胃院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
  
  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
  
  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附谢昌仁简介:生于1919年,南京人。幼承庭训,后入国医传习所学习, 21岁执业行医。现为南京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曾任江苏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等职。谢氏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急重症及内、妇科杂症,有胆有识,药简而效宏。

  
  4.6安中汤(张镜人)
  
  〔组成〕柴胡6克炒黄羊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德细,舌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饭后一小时温服。
  
  〔方 解〕胃居中焦,与脾以睦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 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 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犹,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香。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 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场应 用于临床,颇获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隔,温而不燥; 玄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 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旅覆花9克、代锗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 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 皮9克;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按语〕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困,是为会学者也。
  
  附 张镜人简介:生于1923年,。上海市人。张氏家世业医,以擅治热病而著称于江南,由明末相传迄今,张氏为其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庭训,14岁随父临诊。深 研灵素,博采众才,学验俱丰。临床擅治萎缩性胃炎、外感热病、冠心病等。现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中医 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

  
  4.7养阴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北沙参 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怀山药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贝母 10克
  
  〔功能〕养阴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首或少苦,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行胃炎患者。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 解〕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 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胜,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 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按语〕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养眼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视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附 姚奇蔚简介:生于1916年,江西南昌人。现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江西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姚氏世代中医,家学渊源,1937年于江西中医 专门学校(五年制)毕业。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近年来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专门研究,治疗五千余例,疗效满意。

  
  4.8益气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嗳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置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 解〕本方源于《金匾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展运之用。黄茂甘温 味淡,轻虚不变,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 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 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至于党参、白术,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时,方可选用之。
  
  〔按语〕以上是治疗“萎 胃”常用的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二方之意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现夹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务。慢性 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直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 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直。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变,具展运之用,才能 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4.9加味香苏饮(董建华)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胃胀、胃痛。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 解〕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 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 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障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 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变遏中焦,乃发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附 董建华简介:生于1918年,上海青浦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和科委委员,并任人大常委会科教文 卫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董氏早年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得其真传,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内、妇杂病,尤精于外感热病和脾胃病 的辨证论治,创通降学说。

  
  4.10兰洱延馨饮(梁剑波)
  
  〔组成〕佩兰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5克炙甘草5克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暧气,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腻、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法阻脾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每天取一剂,分二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 解〕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一胃脘胁助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 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 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鸡内金 10克。
  
  〔按语〕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技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通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管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典 型病例〕范某,女, 41岁, 1989年 2月初诊。患者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曾住院治疗,经 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 1个多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院胀痛,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大便量少,音质偏红, 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一剂,清水煎两 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调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惟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 茹,加鸡内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后三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附 梁剑波简介:“1922年生于广东肇庆,现为肇庆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兼任广州医学院客座教授。梁氏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少年秉承庭训,勤习中医典 籍,采撷各家之长,自成风格。四十年代初,悬壶济世,五十年代研修西医于中山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擅长伤寒、温病、杂病、妇儿等科。学贯中西,蜚声东南 亚一带。

  
  4•11沙参养胃汤(李振华)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 12克鸡内金 10克花粉 12克丹皮 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暖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方 解 〕 脾胃阳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请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 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场。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 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 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 10克、川间子 12克、郁金 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桅子10克、夜交 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
  
  〔按语〕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隔,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附李振华简介:生于1925年,河南洛宁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出身中医世家, 21岁始行医,名闻桑梓。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4.12香砂温中汤(李振华)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 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据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方 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 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困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 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 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 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 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 10克、藿香 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按语〕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明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 型病例〕 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 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 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 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 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场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 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细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
  
  三 诊:上方又取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 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l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4.13补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白术 15克
  
  〔功能〕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脉弦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
  
  〔用法〕日一 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方 解〕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 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辅 以姜、枣为佐以调和脾胃。诸药合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
  
  〔加减〕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
  
  〔按语〕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组成。证之临床,颇具效验。
  
  〔典 型病例〕迟某,男, 6 6岁, 198 6年 11月 2日初诊。患胃病4年多,经常胃脘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旋又不舒,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诊治不愈,曾 服维酶素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四诊合参属胃 痞病,系中虚气滞、升降失调所致。治以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予补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 广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陈皮10克香橼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进药两周后,诸症大减。原方 加减治疗两月余,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尽除,二便自调。续服胃复康冲剂(李氏验方,大连中医院药厂自制)以资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 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余,一切良好。
  
  4.14清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太子参 15克麦门冬 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苛10克炒栀子 7. 5克丹皮 7.5克青皮 10克
  
  丹参15克甘草6克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胄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 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流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 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 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请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按语〕本方系中《全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于阴虚型胃病。
  
  〔典 型病例〕.王某,女,32岁,1987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 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 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请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处 方: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栀子7 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 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轻度浅表性胃炎,嘱 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附李寿山简介:1922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现为大连市中医医院顾问、主任医师、教授,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出身中医世家,40年悬壶于大连,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4.15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功能〕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 解〕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 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 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合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按语〕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热错杂症。
  
  〔典 型病例〕杨某,男,53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胃脘闷胀或隐痛,迭经中医诊治,曾服维酶素半年,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近因饮食 不节、情志不畅,痞满隐痛加重,纳呆食少,饭后胀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滞不畅,日渐消瘦,倦怠乏力。先后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弦 滑,舌暗红,苔黄腻,中脘穴压之痛,脉证互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湿阻、寒热夹杂所致。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法,和中消痞汤加减。
  
  处 方:党参 15克姜半夏 15克黄连 3克干姜 3克丹参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 5克水煎服。进药6剂,胀满胃痛大减,食纳略增,但饭后仍胀,黄腻苦少退。原方加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完全消失,食欲正常,偶有饮食不当而小胀,服药即 愈,继服胃康复冲剂以巩固。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面色红润,食纳良好。

上一篇: "肝功能化验单"全面解读 下一篇: 奥运闭幕了!!! 分享 |  评论 (10) |  阅读 (114)  |  固定链接 |  类别 (中医学的天空) |  发表于 09:05  | 最后修改于 2008-08-26 22:36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98250859.html 复制此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搜狐白社会推荐:偷菜已经过时!免费投资建别墅现在最流行 | 还玩农场? 现在大家都已经流行玩钓鱼了 1.消黄汤治湿热下注之黄疸(关幼波)
组成:茵陈蒿,萹蓄,金银花,酒炒大黄,酒炒黄芩,瞿麦,泽兰,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
主治: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舌苔稍黄,脉弦数。
方 解: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萹蓄、瞿麦、六一散、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共为臣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血脉通畅,热邪得清,瘀 血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泽兰活血利水,大黄通腑泻浊,使湿热毒邪从大便而出,正所谓“肠泻胆亦泻”。诸药合用,使瘀热湿毒之邪得 以清除。(徐春波,柳长华主编,肝胆病实用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108)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复
2.凉血活血降黄汤治重度黄疸(汪承柏)
组成:赤芍,葛根,丹参,茜草,牡丹皮,生地黄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μmol/l)。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
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书》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葛根、茜草、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作用。
加 减:有心下停饮(胃脘振水声)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有阳明腑实者加大黄(后下)、元明粉(冲服);有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 荷;有汗闭者加麻黄;有呕吐者加生姜片或姜半夏;有夹湿热者加黄芩,白茅根;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国剑等,主编,中华当 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155)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复
3.慢肝宁治疗慢性肝炎(谷济生)
组成:党参,沙参,生地,熟地,川楝子,枸杞子,麦冬,当归,垂盆草,鸡骨草,丹参,郁金,首乌。
主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证,辨证要点是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 解:本方以一贯煎化裁为“慢肝宁”方,生、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首乌、枸杞以养肝肾之阴;沙参、麦冬以养肺胃之阴,使胃阴充肺阴足,金水相生,滋 水涵木。少量川楝子加入大量甘寒养阴药中则不伤正又能疏肝气,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当归活血养血。根据经验,当归可改善肝内血流量,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参活血祛瘀,利胆清心,长期大量服用能使白蛋白增加,纠正蛋白倒置。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 吞噬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鸡骨草、垂盆草均为清热解毒之中草药,治疗表明二药有较好的降酶作用,诸药合用使湿热得清,肝阴得养,肝气得疏,从而得到 治疗慢性肝炎的目的。(米一鹗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15)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复
4.化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周仲瑛):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垂盆草、贯众、片姜黄、黑料豆、生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化肝解毒,化瘀滞,通肝络,具有抗乙肝病毒,改善肝细胞病理性损伤的作用。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辨证为湿热瘀毒,症见肝区痛,纳差,或质红有瘀斑,或淡白质胖隐紫,苔黄或白,或腻或薄,脉象细、数、弦、濡等几类相兼如细弦、细数、濡数者。亦有无明显自觉症状者。
方 解:虎杖、平地木,二药苦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入血解毒为君;垂盆草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毒降酶;半枝莲辛平,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土茯苓甘淡平,清 热利湿解毒,合而为臣,协同增效;贯众苦微寒,清热凉血解毒,片姜黄辛苦温,活血行气以缓痛胀;黑料豆甘微寒,清肝益肾,共为佐药;生甘草甘平泻火解毒, 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湿热毒盛,根据病邪的在气,在血,加用解毒祛邪之品,正气不足者,按肝脾肾及阴血气阳的不同虚候,分别补益,以加强正气, 调整机体免疫功能。①邪实明显:湿热中阻,脘痞腹胀,口苦而粘,加炒黄芩、厚朴;湿热在下,尿黄,有热臭,加炒黄柏、炒苍术;肠腑湿热,便溏,有粘液,加 凤尾草、败酱草;湿热发黄,加茵陈、山栀:热毒偏重(或肝功能检查谷丙氨酶增高),选加龙胆草,大青叶、蒲公英湿重,去甘草,加生苡仁、佩兰;湿浊偏重, 加煨草果、晚蚕砂(包);肝郁血瘀,加丹参、桃仁;营分郁热,选加水牛角、丹皮、紫草;血分瘀毒,选加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制大黄(大便溏者不用,胆湿热 夹滞,腑气不畅,大便虽溏而不爽者仍可用。)②正气亏虚:肝血虚,加当归;肝肾阴虚,选加制首乌,楮实子(或杞子)、制黄精、旱莲草;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增 高者,加五味子;阴虚有热,加大生地、川石斛;脾气虚,加炙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肾阳虚,酌加仙灵脾、补骨脂、淡苁蓉。③其他随症加味;如肝郁气滞胁 痛,加醋柴胡、香附;肝区痛甚配延胡索、广郁金;食欲不振,配炙鸡内金,炒谷芽;脘痞、泛恶、口粘,酌配陈皮、竹茹、蔻仁;齿衄鼻血、小便黄,配白茅根 等。(周仲英,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86)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复
5.复肝丸治疗早期肝硬化(朱良春)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共研为极细粉末,水泛为丸。
主治:早期肝硬化。症见胁痛定点不够,伴见胸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
方 解:本方针对肝硬化虚中夹实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方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两味用以肤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血消 癥,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鸡内金、炮甲片磨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王伯祥主编,中医肝胆病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29-630)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复
6.草河车汤治热毒内盛(宋孝志)
组成:草河车,青皮,苏木
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或单项转氨酶增高。症见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草河车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主药;青皮辛散温通,苦泄下气,入肝胆经,可疏肝破气,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车苦凉太过;苏木入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此方临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而肯定。
加减:若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更为凤尾草;大便溏者,减草河车,加贯众;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肝硬化早期,加山楂;腹水较明显,加郁金,槟榔;伴见脾胃虚弱者,加茯苓,白术,党参。(徐春波,等主编,肝胆实用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6)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复
7.肝炎解毒饮治疗急性肝炎(谌宁生)
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夏枯草、绵茵陈、生山栀、黄柏、木通、田基黄、甘草。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属湿热内蕴者。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山栀、田基黄清热解毒;茵陈、黄柏、木通利湿清热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增加解毒功能。急性肝炎患者无论有无黄疸,均可按此施治,疗效显著。(谌宁生等,肝炎解毒饮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85,(4):14)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6

回复
8.三黄益肝汤治疗乙型肝炎(蒋森)
组成:黄芪、黄柏、淫羊霍、菟丝子、黄精、虎杖、党参、白术、茯苓、蚕砂、桑寄生。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 解:本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补气,淫羊藿、菟丝子、桑寄生、黄精以补肾益气,佐虎杖、黄柏以清除余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固肾,兼清余热之功。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药物有增强T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使机体干扰素产生和促进抗体提前形成等,其中蚕砂、虎杖、黄柏均有抑制 HBsAg的作用。另外应嘱咐病人坚持服药,一般以1年以上为好。本方长期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加减:黄疸、ALT高于500U者加茵陈、败酱 草、连翘、龙胆草;若兼头晕失眠,五心烦热,两眼干涩者加生地、麦冬、鳖甲、北沙参;兼肝脾肿大、质硬,或有衄血、蜘蛛痣、肝掌,舌有瘀斑、瘀点者加鳖 甲、穿山甲、丹参、郁金或三七参;若有水肿、腹水、白蛋白减少或白/球比值倒置者加重黄芪、白术、茯苓的剂量,丙加怀山药、泽泻、车前子;若病程较长,气 血亏损严重者加入人参、紫河车。(蒋森,慢性乙型肝炎治验摘介,新中医,1982,(12):20)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复
五、单方验方
1.青黛,明矾,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一日量,分3次服,具有清热退黄的作用。可用于黄疸经久不退,特别是淤胆型肝炎的患者。
2.大黄甘草汤 生甘草,生大黄(后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3.茵板合剂 茵陈蒿,板蓝板。水煎2次,将药汁一起浓煎至200ml,加白糖,每次100ml,每日2次。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4.降酶合剂 贯众、牡丹皮,败酱草,茯苓。用于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5.复方水飞蓟蜜丸 水飞蓟、五味子各半,制成蜜丸,每丸含生药,每次1丸,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ALT升高者。
6.茅根木贼汤 白茅根,木贼草,板蓝根,水煎服。适用于小儿急性肝炎,梗阻性黄疸。
7.木瓜冲剂 木瓜生药,加蔗糖制成粉末颗粒,包装成药品备用。每次1-2包。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8.泥鳅数条,放烘箱内烘干(温度100℃为宜),研成粉末。每服10-12g,每日3次,饭后服。功能清热祛湿,退黄解毒。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9.柳芽10g,开水冲泡代茶频饮。具有清热、利尿、解毒。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10.车前草30g,煎服,日1剂。用治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11.田基黄、螃琪菊,煎服,每日1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12.鸡骨草30-60g,煎服。用于退黄。
13.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2周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肝炎引起的胁痛。

发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复


 

标签: 胃健康   . 微博: 000002 000159 600056 000002 000003 000015 分享到和讯微博 [收藏到我的转帖] [引用通告] [推荐] [评论] [举报] [打印] 本文章被推荐到了0个圈子 点击数: 67  评论数: 0
1我 顶
  • vermifug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