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卡提看漫画:断了脉的红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5:10

 

2008年8月31日

  ■老城纪事

  广州力图将白鹅潭地区打造成“广佛之心”,市长张广宁反复叮嘱新建城市要避免“千城一面”。到底什么样的岭南特色的建筑,最能代表广州?不少人在思考、探索和实践,其中以“红墙绿瓦”最为醒目!

  □秦衡

  一

  古时候的红墙绿瓦

  广州的“红墙绿瓦”,自古有之,最古者或数越秀山上的“五层楼”和惠福西路的“岭南第一楼”。明朝初立,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和都指挥许良、吕源等人,开始扩建广州城,把宋代的子城和东、西两城连为一体,将北城墙修筑到越秀山上,并在山的左侧修筑了一座五层高的大楼以壮观瞻,初名“望海”,后改名“镇海”,有雄镇海疆之意。大楼呈绛红色,传说有辟邪镇王的作用。广州人喜欢叫镇海楼做“五层楼”,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红砖墙,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红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明代另一座著名的红墙绿瓦大楼,是广州城内的五仙观,那就是明洪武七年所建的“岭南第一楼”。五仙观在坡山,那座钟楼正建在坡山顶,是广州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木构架建筑。上面是绿色瓦顶,下层是红砂岩砌筑的城门式基台,外壁漆上绛红色。

  此外,还有一座深藏不露的古代红墙绿瓦建筑,是旧贡院的明远楼。明远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是贡院内最高建筑,以红色为主,人们称之为“红楼”,位于今天的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因不对外开放故鲜为人知。红楼高两层,琉璃瓦,歇山顶,宽深各五间,附阶周匝,二楼挑出腰檐平座。时至今日,走近红墙绿瓦的红楼,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代广东第一考场的雄伟气势。

  二

  岭南学堂的红房子

  近代从海外来到广州进行建筑设计的西方建筑师,受到中国乃至岭南古代建筑理念的影响,进行过一次富有东方色彩的尝试。在改用“钢筋水泥”的同时,也有不少“红墙绿瓦”的作品。水泥是从清末始传入中国的(当时根据译音称水泥做“士敏土”,因广州民间由于对西方人有称“红毛”的习惯,故也叫水泥做“红毛泥”)。中国近代第一座由西方人设计的水泥钢筋建筑,就诞生在广州。当时的岭南学堂早期校园(今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又称康乐园)的设计,由美国斯道顿建筑事务所负责,这是一项非常典型的美国式校园规划。1904年9月,事务所完成了岭大第一栋教学楼马丁堂(今中山大学南校区人类学系教学大楼)的建筑方案,面积2335平方米,采用了美国专利技术,但形式也是红墙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是中国最早使用硬红砖的建筑,也就是红墙。屋顶不搞传统建筑的装饰部件,代之以6支引人注目的西式烟囱,中间一个六角形攒尖顶天窗,成为全楼建筑构图的中心。反映了西方建筑设计师对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解读。自从马丁堂以后,红墙绿瓦、带地下室的美式砖楼,奠定了岭南大学建筑风格的基调,也给康乐园带来了一幢又一幢高低不一、式样特别的红房子:怀士堂(1917年)、爪哇堂(1918年)、张弼士堂(1920年)、荣光堂(1921年)等等。

 三 茂飞设计市政中枢

  1912年民国建立,广州城市建设却因战乱而停滞不前。直到1921年,孙科任广州市市政厅第一任市长,才开始大规模地拆城墙和开马路,并着手建设公园。1916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孙科,打算借鉴海外经验建设广州城,力邀美国建筑师茂飞(Henry Kikkam Murphy 1877-1954)来广州。茂飞,又译作墨菲,189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14年到北京等地考察,曾在北平(今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个建筑师虽是外国人,但十分注重中国的民族风格,甚至被称为“中国古典复兴”的旗手。从1921年,茂飞根据自己“中国古典复兴”的模式,提出要在广州建设一个中西合璧的政府公共建筑———广州市政中枢的设计,并以市政中枢(即后来的广州市府合署)为中心,引发城市中轴线和在中轴线上建立中国传统宫殿式的政府公共建筑的设想,得到了孙科领导下的市政厅的批准。尽管因陈炯明的叛乱未能实现,但茂飞在广州设计并建造的万国宝通银行广州分行(今沙面大街46号,1923年-1924年)以及岭南大学惺园(1928年)、哲生堂(1930年)、陆佑堂(1930年)等仍保存完好,让今人可以看到茂飞“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而茂飞的广州市政红墙绿瓦中枢和中轴线设计,由后来的广州设计师完成。

  四

  红墙蓝瓦纪念堂

  今天有人问,哪里是广州最有名气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仍然是首选。杰出之处在于,也是先进的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营造法式主要的建筑墙身都是以红色为基调,其圆柱、半圆柱、格扇门窗均为红色。本来屋顶完全可以用绿瓦的,但为配合孙中山首创的“青天”国旗颜色,用的是蓝色琉璃瓦,与南京中山陵屋顶的颜色是完全一样。让同一时期的多个建筑物,在广州不同的位置显示出和谐一致的建筑风格。

  后来,这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原(广府学宫旧址兴建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今文德路81号孙中山文献馆),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华侨捐款30多万元,建设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图书馆。近代著名岭南建筑师林克明(1900年-1999年),广东东莞石龙镇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春又到巴黎Agasche建筑事务所实习,同年冬回国,被广州工务局局长程天固邀入广州市工务局。中山图书馆是林克明加盟后的第一个奠基性作品,他用红墙绿瓦建筑体现了茂飞、吕彦直等建筑师对中国古典复兴建筑实践的宝贵经验,并注入了欧洲建筑理念。这座建筑物在1933年10月19日建成,北枕番山,东临翰墨池,南与崇圣寺后墙相接。红墙红柱,绿琉璃瓦顶,外廓古宫殿式,内部参用西式,中建八角亭一座,四周环以炼化石栏杆。鸟革翚飞,规模壮丽。

  五

  红墙黄瓦市政府

  1934年10月10日竣工的广州市府合署,是林克明的另一个杰作,采用的是传统宫殿式风格,斗拱挑檐,黄色琉璃瓦,内部装修及天花均采用中国传统图案,其建筑风格、造型方式、选址要求都是在“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下进行的。“和”,是指既要与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碑、中山图书馆等取得整体和谐,形成鲜明的环境意象,但又要有所“不同”。1989年,90岁高龄的设计师林克明回忆说:“考虑到此地处于广州市中轴线上,从北而南依次为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中央公园、维新路(今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市府建筑必须与这种独特的环境条件相协调。在这条南北中轴线上,中山纪念碑和纪念堂是建筑处理的重点,市府合署只能是纪念堂的配角。在我的设计中,为了与纪念堂取得造型风格的协调,市府合署借鉴了传统建筑形式,但在体量、高度和色彩等方面的处理又不同于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的顶高为55米,必须突出这一控制高度,而市府最高度则设计为35米。此外,市府合署的屋顶采用绿剪边金黄琉璃瓦,与纪念堂大片的蓝琉璃瓦形成强烈的气氛对比,使得两组建筑既有协调统一的构成要素,又各具特色。”如今人们走近市府合署,无不为其红墙黄瓦与红墙蓝瓦的中山纪念堂的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而大加赞叹,无不为之和谐统一的环境意象所感染。林克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有关部门召开的一次讨论上,讨论纪念堂正对面的地块运用时,听到某什么总公司拟用来发展地产时,怒不可遏,当场拍案而起,愤然离去。后来,才改成黄瓦顶的市人大会议大楼,背靠市政府、面对纪念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六

  中大石牌新校园

  1932年至1936年,依照孙中山的生前所嘱,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园在广州石牌(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所在地)始建。留美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了电气机械工程系馆,林克明设计了中山大学农学院化学馆、物理系教学楼、理学院教学楼……广东中山人郑校之设计的文学院楼,广东台山人余清江设计的新校体育馆等,全部都遵循一个规则:以红墙绿瓦为建筑基调。如今走进华工、华农校园,才得以重温老广州的建筑风貌,但它们的红墙绿瓦只是概貌,里面却有许多独特的建造———

  而电气机械工程系馆北面两个门廊构建,是西方建筑风格,而歇山顶、正脊、兽件和大门两旁的须弥座、栏杆的雕饰、抱鼓石及檐下的双重桁饰等则是汲取中国古建筑精华。

  农学院化学馆是三层宫殿式建筑,红墙绿瓦之中有着细致的艺术造型,如庑殿顶,琉璃瓦正脊,两端有龙头含住正脊。屋檐有绿色琉璃瓦当和如意形滴水,4条垂脊上有走兽5件脊饰,分别是双角龙、马、狗、貔貅、麒麟,前面有仙人骑马。正面二、三层有檐廊,有6根巨大的红色檐柱,檐下有一重以绿、黄为主色调的宫廷彩绘,与檐柱构成华表状。

  建于1934年10月的物理系教学楼融合东、西方建筑的风格,艺术形象颇为独特。红墙绿瓦,歇山顶,绿色琉璃正脊,吻部有龙头衔正脊。垂脊上有走兽5件,前面有仙人骑马。屋檐有琉璃瓦当和如意形的滴水,正面有8根巨型红色仿木檐柱。檐下饰以红、蓝为主色调的宫廷式彩绘。古式栏杆的望柱上,有浮雕祥云,最下面一根望柱的下侧有抱鼓石,上面有浮雕花纹。楼前有一月台,两侧有通道,左侧是斜坡踏道,右侧是台阶,边上有栏杆。望柱和栏板上都有浮雕,其中望柱上浮雕云鹤,栏板上镶有葫芦瓶,非常古朴。

  ……

  孙科曾三次担任广州市长,对广州城的建筑下过许多心血。他在美国学过城建规划,写过的《都市规划论》,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城市建设的书,还第一次将市和县分立,才有了广州直辖的管辖。所以,他在广州确实想搞出一套南国的特色。请来西方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一起,研究有广州特色的房子,大力推进“红墙绿瓦”的建筑模式,以至后来人们在普通小街里,也可以看到许多红墙绿瓦的民宅(如中山六路惠吉西及东山的小洋楼),都与孙科创立的建筑模式一脉相承。广州地处亚热带,大地常绿,红墙就有存在的基础,绿瓦则与大地相称,从高空望下来,红绿相映,体现非常和谐的色彩。墙体有时也改换相宜的颜色,也是在主题映衬下的一种变化。本来按这条路走下去,广州的面貌就会很有特色,也古今相连。

  遗憾的是,解放后的建筑,由于种种原因,非但没有继承这个模式,连自己创造的模式也没怎么见到,反而要挑剔过去的形式。如说“骑楼”是旧形式,而不看它的确在遮风挡雨,统统废除;弄得一旦下雨,人们都只好在街上停了脚。泰国的王子到欧洲游览后,回国大赞西洋建筑的壮观,建议把新建的“议会大厦”改成西式大厦。泰国首都曼谷有一千多座佛殿,都是尖尖的大屋顶。当老百姓发现这座建了几层的大厦没有了“泰国味”时,就组织群众游行示威。结果,王室终于下令,改成为仍有泰国特色的建筑———把原先的西洋建筑,加盖了佛殿般的大屋顶,才使泰国人赢回了尊严。

  “红墙绿瓦”应当搞下去,才有广州的面貌。现在虽然有新建筑,多却显得凌乱,没有主体。一些建筑师也不研究历史,多是模仿外国建筑,各敲各的鼓,各吹各的调,根本无法与大连、苏州等地那种协调相比,恐怕在于市政府没有一种决心、也没有一种确实的措施,具有南国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过多少年后,子孙要问,广州解放后搞了什么样的岭南特色新建筑,你怎样回答呢?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