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声钻石之泪和c罗耳机:要的不是改革,是革命!——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55:53
    要的不是改革,是革命!
2010年03月25日 16:58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十年前,文科考生首选中文系,现在肯定不是,比起热门专业如经济、法律等,中文系的光环在消失,魅力在减退。”北大教授陈平原在谈及大学中文系时这样说(详见2009年7月5日《东方早报》)。中文系昔日辉煌已成明日黄花,它的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数据表明,中文专业已连续三年位列“学生就业前景最黯淡”专业前十名,为最严重过剩专业之一。中文系学子人人自危,而如何让中文系脱离学科困境也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葛红兵教授撰文为文学教育的改革疾呼,流露出一个学者对当今教育体制的反思和担忧,但是笔者看来现如今的文学教育要的不是改革,而是革命——彻底的革命!

  中文专业(也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1910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学科。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迄今为止中文系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科设置、学术传统、教学模式都呈现非常稳定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发展,一成不变的中文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目前中文系的学科定位有偏差,呈现结构性的缺失。中文系设有文学专业,有语言专业,却没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专业(尤其是创意写作)。有的院校在大一大二时也许会设置写作课程,可是这些写作课程理论陈旧,内容枯燥,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反而让学生对提笔写作产生了很严重的畏难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中文系学生不会创作,甚至基本的应用文都难以成文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中文系主任杨晦曾断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几乎是全国高校中文系的共识,那么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人才?他们要培养的是文学鉴赏、文学研究人员。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人才”缺乏社会生存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毕业之后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文章,网络上的写手常常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中文系学生陷入缺乏专业特征的困境,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中文系学生找不到工作。

  二、当前高校中文教育是八股取士制度的遗留,没有活力,缺乏创造力。中文系虽说一百年前才建立学科,但是追溯汉语言文学的源头又何止千年,从隋朝开科取士开始,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直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才取消。而发展到了清朝,科举取士的考题已经变成了标准的八股文取士,这些八股文不但形式化严重,命题没有新意,而且扼杀了文士的创造力,同时没有实用价值。现在的中文教育虽脱去八股外衣,但是活力不足,创造力压抑的问题仍然存在。现在中文系学生机械记忆,应付考试的现象十分常见。更有学生自我调侃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考前一晚,胜过学半年。”

  面对上述情况,中文系的革命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最终不仅要被学生抛弃,被用人单位抛弃,更难以避免的是被市场、被社会所抛弃。不是小修小补的改革,而是要彻底的革命。何故?

  中文系的改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中文系的改革呼声一直很高,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年年改,年年变,却成效不大,中文系的学科困境没有解决。这样小打小闹,不但浪费时间和人力,最终会耽误更多中文学子,使得中文教育走向失败。所以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革命。葛红兵教授指出的文学创意写作是一条明路。笔者对文学创意写作有较深体会,从去年开始翻译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约翰·舒尔茨教授的 《writing from start to finish》,这本书阐明了由作者始创的写作教学方法——故事工作坊基本形式方法,介绍了构建故事基本形式的主要方法、整合过程以及修辞知识,同时强调信件和日记的写作过程、演讲意识以及传统作文的最基本形式,还收录了学生和专业人士写的最新或是历久弥新的研究性文章。这些基本结构在教授有效写作的学术课程和工作场合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深深感到创意写作正是挽救我国中文系的良药,足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中文学子。

  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舒尔茨教授创立的创意写作经过实践证明十分有效,通过创意写作,不但可以让中文教育与世界接轨,而且满足了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兴旺发展下对创意写作人才的需求,让中文学子不再难,让大学老师不再难,让整个中文教育体制都活起来。

  作者: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