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域神兽灵药:2012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4:56

2012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训练 

    一、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2005年北京卷)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具体是什么作用,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如: 如2011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再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解析]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答题建议:解释 +作用(效果)+情感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答: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观点+解释+手法(作用、效果) +情感+比较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答案:“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静幽寂,书生独立在落叶飘扬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书生孑立、倘佯的情绪。书生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书生苦闷无聊的心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答案:   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钩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一)常见意象

    1、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芳草——离别的愁绪   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芭蕉——孤独忧愁凄凉    离情别绪

    梧桐——凄苦、寂寞、惆怅                             梅花——高洁、不屈不挠

    松柏——孤直、顽强                                   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牡丹——高贵、富贵                                   桃花——美女的容颜

    扬花——飘零、离散                                   柳——离别    故乡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2、动物类:

    杜鹃——悲苦                                 乌鸦——衰败、荒凉    小人或凡夫俗客。

    孤雁(孤鸿、断鸿):——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蟋蟀:——惆怅                               鸿雁、青鸟——信使(鱼)。

    蝉——高洁                                   猿啼——凄厉、哀伤

    燕子——爱情  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飞鸟——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高飞回故乡。)

    ——悠闲自在乡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人生无常(雪泥鸿爪)

    3、器乐类:

    羌笛、胡笳——戍边思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4、自然类

    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月——比喻美好的东西或永恒的自然。

    ——思乡、思亲(情人)

    ——见证某些特定时刻:国家曾经的繁华、个人遭际的不幸

    落花——春天的美景   美人迟暮   生命的无奈   繁华不再

    水——阻隔、沟通    怨恨、离别、愁情     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巴山夜雨——客途淋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寒雨——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夜雨——对故人的思念及天涯倦客的情怀。

    雨打芭蕉——难以消释的愁情。

    5、送别场所

    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长亭、灞陵——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西楼——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怀远,凭吊,抑郁愁苦,慷慨激昂。

    6、其它意象

    钟声——与庆典有关:“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身份地位的象征:“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强烈的佛教色彩:“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代表时间,表达了现实存在,更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命运感。“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船——漂泊之感、故人之思    自由

    捣衣、砧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     思妇    思乡,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

    (二)常见意境表现  

    雄浑 壮丽 壮阔 苍茫 苍凉 悲壮 闲适 恬淡

    清幽 明净 明丽 清新 萧疏 凄寂 安谧 美好

    幽僻 冷寂 高远 深邃 淡雅 幽远 清冷 幽静

   (三) 鉴赏程序: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例如2011【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答案:濛濛细雨

    再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晚时分。

    答题建议: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

     例如:2011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再如:( 2004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3。揣摩情感

    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揣摩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湖北卷)

    [解析]:本诗考查对水这个特定诗歌意象的把握。水在古诗中也是一个常见而且意思比较固定的一个文化现象,通常借水来表达情感,如离愁,譬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等;也有用水来表达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答案: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答题建议:找出意象+分析特点+情感

    强化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运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运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答案:落花  柳老  樱桃过(“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①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②,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①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2分),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惨淡之景”1分,战争给百姓灾难1分,作者忧虑关切2分。共4分)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作者用委婉的笔法反复的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答案:欧阳修的《采桑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李清照的《武陵春》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三、表现手法类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例如:2011年【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再如2011年【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例三、2011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22.(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答题建议:手法+分析(诗句翻译、效果)+情感

     强化训练: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诗歌开篇便点出了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分析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境特点的。                                                                                                                                                          

    答案: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幼雀雏燕在檐前呜叫,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村夜晚的清静。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及归隐村野、终老还乡的愿望。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越王勾践

(南宋)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共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

    第三联描写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案: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 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简析诗歌一、二句所描写春景的特点。                                                                                                                                                               

    答案: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2)诗的三、四句是本诗的佳句,试分析这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四、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诗歌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情感的异同处。

    (1)分析情感

    所谓分析情感,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结合注释,二人均为晚唐诗人,再联想两首诗所写画面,即可定出答案。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答题建议:内容分析+情感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答题建议:内容分析+情感+比较

    强化训练: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刘长卿(唐)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①。

鸟向平芜②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③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解携:分手。②平芜:草木茂盛的原野。③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以贾谊代指朋友梁耿。

    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别后的“惆怅”之情的?

    答:                                                                                                                                            

    答案: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惆怅之情寓于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借“鸟”“流水”写分别之痛,“白云”写相隔之远,“明月”写相思之苦,“春草”写思念之深。借助生动可感的景物,将感情表达得含蓄而浓烈。(意思对即可)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                                                                                                                                                          

    答案: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诗中的“愁”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                                                                                                                                                                                                                                          

    答案:这个愁指的是“长愁”。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乃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的方法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杜甫《秋兴八首》香稻(一作红豆)啄余(一作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违规字词]《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 “春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颠倒语序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